股票货币流入中国
⑴ 股票刚进入中国的时候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中国股票市场发展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1、1990年-1991年是股市的初创阶段。
1990年12月和1991年7月沪、深证券交易所的相继挂牌营业,股票集中交易市场正式宣布成立,中国股市由此第一次具备了资源配置的功能。这一阶段是中国股份制改革起步初期,各项基本制度在探索中逐步建立,资本市场大多处于自我演进发展状态,资本市场体系初步搭建,整个市场规模较小,并以分隔的区域性试点为主,股票市场的发行和交易缺乏全国统一的法律法规,缺乏统一规范和集中监管。同时,对资本市场的发展在思想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分歧。
2、1992年-1997年是股市的试验阶段。
此时股市能否长期存在仍然受到所有制问题的困扰,姓资还是姓社,成为影响股市存活最重要的话题。1992年1、2月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视察时指出:“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关,也可以快关,也可以慢关,也可以留一点尾巴。怕什么,坚持这种态度就不要紧,就不会犯大错误。”[1]此后,中国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股份制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更多的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并开始在资本市场发行上市。1993年,股票发行试点正式由上海、深圳推广至全国,打开了资本市场进一步发展的空间。由此中国股市也于1996年5月迎来了大牛市行情。由于尚未形成完善的供求机制和市场监控机制,高速发展的股市立即出现了许多问题,股市价格暴涨暴跌,投资者尚未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投机之风盛行,黑市行为大量滋生等。打压整顿股市也因此成为接下来的宏观调控的内容之一。从证券监管的角度来看,1992-1997年是由中央与地方、中央各部门共同参与管理向集中统一管理的过渡阶段。股市的监管机制开始形成,监管体系初具雏形,并规定了涨跌幅及交易量限制。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第一次从宪法的层次上承认“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一个特殊形式”,至此,股票市场的地位正式确立。
3、1998年-2001年是股市的规范阶段。
从1998年开始,中国开始正式启用法律法规手段规范管理股票市场。1998年4月起建立了全国集中统一的证券监管体制,国务院确定中国证监会作为国务院直属单位,成为全国证券期货市场的主管部门,同时其职能得到了加强。1999年股市又一次出现牛市行情高潮,一直持续到2001年。然而,太过火爆的股市已经严重脱离了基本面的支持,市盈率奇高,大量违规行为也不断被暴露出来,银广夏、蓝田等上市公司事件的发生就是当时股市混乱的缩影。同时股市的作用被定义为“国企解困”的一个重要途径,大量国企进入股市寻找资金,其上市公司质量参差不齐。以1999年7月《证券法》的颁布实施为标志,中国股票市场步入了以“规范与发展”为主题的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中国股票市场的制度建设也逐步走向成熟。经过几年的法制建设,中国证券法规体系逐步完善。到2001年底,中国证券期货市场初步形成了以《公司法》、《证券法》为核心,以行政法规为补充,以部门规章为主体的系统的证券期货市场法律法规体系。
4、2002年-2004年是股市的转轨阶段。
随着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建设步入法制化、规范化发展阶段,随着国内宏观经济矛盾的转移,对股票市场功能的认识不断深化——它不仅是筹资的工具,而且股指的上涨还能带来财富效应,刺激消费增长,有助于改善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等。股票市场的地位被提升到改革与发展全局的高度来考虑。中国股票市场被赋予了新的功能,中央高层领导提出股票市场不仅要为国有经济改革服务,而且要为国家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服务。但是,由于此阶段股票市场的制度安排、制度建设不尽合理,再加上盲目借用外国(主要是美国)的经验,对中国股票市场的特殊性认识不够,使得中国股票市场促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高层次、综合性功能的发挥仍不理想,社会各界对中国股票市场功能发挥的现状有颇多不满。新一届的中国证监会开始着手完善监管体制。然而在股权分置问题没有彻底解决的前提下,国家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改革并没有收到预期的结果。这一阶段股票价值被严重低估,价格甚至一度低于面值,股市不仅没有达到资源优化配置功能要求,甚至连最基础的筹资功能也无法实现。2003年底至2004年上半年,南方、闽发、“德隆系”等证券公司长期积累的问题和风险集中爆发,是中国股票市场运行中不健康因素的集中反应。2004年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国九条”),表明了政府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决心,以促使资本市场的运行更加符合市场化规律。
5、2005年至今是股市的重塑阶段。
2005年5月开始的股权分置改革,是中国股市重塑的一个过程。作为历史遗留的制度性缺陷,股权分置在诸多方面制约了中国资本市场的规范发展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截至2007年底,沪、深两市98%的应股改公司完成或者已进入股改程序,股权分置改革在两年的时间里基本完成。自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中国股市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代,正在承担分流银行资金和加快直接融资步伐的功能。尤为重要的是,股权分置改革以后,资本市场的融资和资源配置功能得以实现,中国一大批公司成功上市。特别是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中国国航等超级大盘股的顺利发行,表明股权分置改革后的中国股票市场已经完全恢复了首发融资功能和资源配置功能,使中国资本市场进入了蓝筹时代。此外,中国股票市场还进行了包括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改革发行制度等一系列改革。经过这些改革,投资者信心得到恢复,资本市场出现转折性变化,沪、深股指纷纷创出历史新高。人民币不断升值这一重大货币、汇率政策,也是造就中国股市2005-2007年大牛市行情的基本背景之一。截至2007年底,中国沪、深两市共有上市公司1550家,总市值达32.71万亿,相当于GDP 的132.6%,位列全球资本市场第三,新兴市场第一。2007年的IPO融资4595.79亿元,位列全球第一。日均交易量1903亿,成为全球最为活跃的市场之一。
总体而言,与上述的中国股票市场的阶段性发展规律相适应,中国股票市场的功能也经历了从国有企业改革试点,建立直接融资渠道、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的基础性功能;到促进国有企业转机建制(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搞活国有经济服务;再到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高级、复合性功能的逐步演进历程。然而,当前的中国资本市场还存在着大而不强,以及上市公司治理、投资者自律、系统风险控制以及财富的不合理分配等等一系列问题,在这“新兴+转轨”的特殊阶段,都会长期伴随中国股票市场存在。因此,从股票市场成长阶段的基本特征是发展、完善和规范市场这一角度看,当前的中国股票市场仍然还处于比较稚嫩的成长期。
⑵ 大量资金流入中国市场会有什么影响
股市房市债市暴涨,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资本市场的话,很危险,以后也会有大量流出的结果,那时候就是暴跌。所以最理想的就是流入实体经济,那就长期沉淀下来了,效果就是良性的。
拓展资料
首先来看国际资本流动对中国经济的积极作用:
一、国际资本的流入弥补了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资金短缺是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初期,我国经济处于全面短缺状况,国内投资能力不足,难以满足大量的投资机会。
二、国际资本的流入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并提升了产业结构
外资控股并购使原有企业的资产质量得到了提高,加速了我国企业技术改造、产品更新和产业升级。由于外商投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加速了国内市场垄断性、竞争性结构的转变,促使企业直接实施重组,加快了企业的技术和管理升级。
三、国际资本的流入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外商投资企业由于其产品拥有较高的质量、国际市场信息、国际销售渠道等方面的优势,从而有利于发展对外贸易。
四、国际资本的流入增加了就业机会,为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做出了积极贡献
其次,来看国际资本流入对中国经济的消极作用:
一、短期的资本流入容易造成本国货币和金融秩序的混乱,并有可能引发金融危机
外资的大量进入也会造成某些领域的泡沫,特别是股市,要提防索罗斯一类的金国际融大鳄们。他们可以自由进出各大金融领域,拉抬股市,打压房价,并有可能制造金融风暴,使“收割韭菜”的场景在中国金融市场上演。
二、资本流入过多会加重外债负担,并有可能陷入债务危机
在目前发达国家利率都非常低的情况下,一些外资会借机大量借债,到中国市场投资,这实际上是把短期债务转换成了长期债务。当年亚洲金融危机许多国家的金融风险就出自于此,一旦某个环节出现流动性危机,长期投资无法变现,债务到期,危机就由此爆发。
三、对长期投资如果利用不当,很可能成为资本输出国的附庸
如果经济发展过分依赖国际投资,而本国的技术、生产效率没有实质性的进步,一旦外资撤出后,许多行业或企业就会因缺乏技术支持、人才缺乏等陷入困境。在股票市场,如果大量国际热钱涌入,将股票价格推向高位,造成股市泡沫,而这些资金套现退出后,大量股票被抛售,造成股价大幅跳水,大批股民被套牢,国家经济发展将因此而受到重大影响。
⑶ 大量“热钱”流入中国 会出现什么问题
热钱(Hot Money),又称游资,或叫投机性短期资金,热钱的目的在于用尽量少的时间以钱生钱,是只为追求高回报而在市场上迅速流动的短期投机性资金。热钱的目的是纯粹投机盈利,而不是制造就业、商品或服务
第一,热钱进来对经济造成推波助澜的虚假繁荣。从中国目前的情况看,热钱在赌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同时,乘机在其他市场如房地产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以及其他市场不断寻找套利机会。如最明显的莫过于房地产市场。最近两年多来,我国房地产价格直线上升,全国房地产价格涨幅在12%以上,远远超过消费物价指数,尤其在北京、上海、杭州、南京等一些大城市,房地产每年价格上涨20%以上,甚至达到50%。即使2004年严厉的宏观调控也没有抑制房价的急剧上涨。因此,不排除一些套利资本进入了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很多房地产开发商之所以不愿意降低楼价房价,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对国际热钱心存幻想,而能够吸引国际热钱进入中国楼市的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就是人民币的大幅升值。 第二,热钱大量进入,加大外汇占款规模,影响货币政策正常操作,扰乱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加剧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2004年全年基础货币投放达到6600多亿元人民币,按照测算大约1000亿美元的热钱流入,因此,仅仅热钱流入就超过了全年的基础货币投放额。这迫使央行在公开市场大量运用央行票据强行冲销,仅2004年央行就发行了近1.5万亿元票据对冲,这大大增加了央行的操作成本,同时也使得我国货币政策主动性不断下降,货币政策效果大打折扣,增加了通货膨胀的压力。 第三,热钱流入,人为加大了人民币对外升值的压力。我国现行的汇率体系,以及美元持续贬值,吸引了热钱流入中国。因此,只要人民币升值预期不变,随着流入热钱的增多,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就越大。 第四,热钱的流出,使经济剧烈波动,如果热钱大规模迅速流出,会使一些投机气氛较大的市场价格会大幅波动,如房地产价格迅速回落、债券价格以及股票市场大幅震荡等。长期以来,发展中国家由于国内资金短缺,往往希望外汇流入。泰国在1997年前奉行高利率政策,大量热钱涌入泰国,泰铢贬值后,“热钱”迅速逃逸,使泰国的经济崩溃。
⑷ 热钱是通过那些方式流进流出中国的
定义
热钱又称游资,是投机性短期资金,只为追求高回报而在市热钱场上迅速流动。热钱炒作的对象包括股票、黄金、其他贵金属、期货、货币、房产乃至农产品例如红豆、绿豆、大蒜。从2001年至2010年十年间,流入中国的热钱平均为每年250亿美元,相当于中国同期外汇储备的9%。热钱与正当投资的最大分别是热钱的根本目的在于投机盈利,而不是制造就业、商品或服务。
流入渠道
其一,虚假贸易。在这一渠道中,国内的企业与国外的投资者可联手通过虚高报价、预收货款、伪造供货合同等方式,把境外的资金引入国内。
其二,增资扩股。即有的外商投资企业在原有注册资金基础上,以“扩大生产规模”、“增加投资项目”等理由申请增资,资金进来后实则游走他处套利;在结汇套利以后要撤出时,只需另寻借口撤消原项目合同,这样热钱的进出都很容易。
其三,货币流转与转换。市场有段顺口溜可说明这一热钱流入方式:“港币不可兑换,人民币可兑换,两地一流窜,一样可兑换”。国家外汇管理局在检查中发现,通过这样货币转换和跨地区操作的办法,也使得大量热钱自由进出。
其四,地下钱庄。地下钱庄是外资进出最为快捷的方式。很多地下钱庄运作是这样的:假设你在香港或者境外某地把钱打到当地某一个指定的账户,被确认后,内地的地下钱庄自然就会帮你开个户,把你的外币转成人民币了。根本就不需要有外币进来。
其五,货柜车夹带现金。这种做法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的来料加工企地下钱庄业。企业以发员工工资等名义,通过货柜车夹带港币进出粤港两地。如果一个企业有十部八部货柜车的,一部车跑一两趟很普遍,每趟夹带50万港元,即便被海关查上也很好解释。2006年以来,随着资金进出需求增多,一些类似的企业慢慢地就拓展业务成了变相的“地下钱庄”,大批量帮别人夹带现金。
其六,赡家款。海外华侨对国内亲属汇款被称之为赡家款,这几年这个数字大幅增加。此间真正用于“赡家”用途的款项堪疑,相当多的热钱是通过这种渠道进来炒股、买房。
⑸ 股市有多少国外资金如何进入国内的,又如何出逃
QFII 也就是我们说的正规境外机构投资者 他们的投资限额是由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的 他们自由进出中国的资本市场 这个数额相对不会对市场产生绝对的影响 这是由于中国资本市场的不开放引发的特殊现象
他们的投资与外汇储备有一定区别
外汇储备(foreign exchange reserve),又称为外汇存底,指一国政府所持有的国际储备资产中的外汇部分,即一国政府保有的以外币表示的债权 。是一个国家货币当局持有并可以随时兑换外国货币的资产。狭义而言,外汇储备指一个国家的外汇积累;广义而言,外汇储备是指以外汇计价的资产,包括现钞、黄金、国外有价证券等。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国际清偿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有重要的影响。
外汇储备的具体形式是:政府在国外的短期存款或其他可以在国外兑现的支付手段,如外国有价证券,外国银行的支票、期票、外币汇票等。主要用于清偿国际收支逆差,以及干预外汇市场以维持本国货币的汇率。
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2007年12月9日宣布,为进一步提高中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水平,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投资额度扩大到300亿美元.
以下是根据国家外管局的公开信息整理的最新QFII名单和额度:
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名称 投资额度(亿美元)
瑞士银行有限公司(UBS Limited)---8
野村证券株式会社(Nomura Securities)---3.5
花旗环球金融公司(Citigroup Global Markets)---5.5
摩根士丹利国际公司(Morgan Stanley & International)---4
高盛公司(Goldman Sachs & Co.)---3
香港上海汇丰银行(The 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4
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 AG)---4
荷兰商业银行(ING Bank N.V.)---3.5
摩根大通银行(JPMorgan Chase Bank)---1.5
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香港)(Credit Suisse First Boston)---5
日兴资产管理公司(Nikko Asset Management)---4.5
渣打银行香港分行(Standard Chartered Bank Hong Kong)---0.75
恒生银行(Hang Seng Bank Limited)---1
大和证券SMBC株式会社(Daiwa Securities SMBC)---0.5
美林国际(Merrill Lynch International)---3
雷曼兄弟国际(欧洲)公司(Lehman Brothers International Europe)---2
比尔盖茨-美林达基金(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1
荷兰银行(ABN AMRO Bank N.V.)---1.75
法国兴业银行(Societe Generale)---0.5
巴克莱银行(Barclays Bank PLC)---0.75
法国巴黎银行(BNP Parisbas)---2
德国德雷斯顿银行(Dresdner Bank Aktiengesellschaft)---0.75
富通银行(Fortis Bank)---5
加拿大鲍尔集团(Power Corporation of Canada)---0.5
东方汇理银行(CALYON S.A.)---0.75
景顺资产管理公司(INVESCO Asset Management Limited)---2.5
高盛资产管理公司(Goldman Sachs Asset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2
新加坡政府投资有限公司(Government of Singapore Investment Corporation)---1
马丁可利投资管理公司(Martin Currie Investment Management)---1.2
淡马锡富敦投资有限公司(Temasek Fullerton Alpha Pte Ltd)--1
美国国际集团投资公司(AIG Global Investment Corp)---0.5
日本第一生命保险相互会社(Dai-Ichi Mutual Life Insurance Company)---1
星展银行有限公司(DBS Bank Ltd)---1
JF资产管理有限公司(JF Asset Management Limited)---1.5
加拿大丰业银行(The Bank of Nova Scotia)---1.5
比联金融产品英国有限公司(KBC Financial Procts UK Limited)---1
爱德蒙得洛希尔银行(La Compagnie Financiere Edmond de Rothschild Banque)--1
安保资本投资有限公司(AMP Capital Investors Limited)---2
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0.5
摩根士丹利投资管理公司(Morgan Stanley Investment Management Inc.)---2
英国保诚资产管理(香港)(Prudential Asset Management (Hong Kong) Limited)--2
大华银行有限公司(United Overseas Bank Limited)---0.5
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0.5
施罗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Schroder Investment Management Limited)---2
瑞银环球资产管理(新加坡)(UBS Global Asset Management (Singapore) Ltd.)---2
通用电气资产管理公司(GE Asset Management Incorporated)---2
汇丰投资管理(香港)有限公司(HSBC Investment (Hong Kong) Limited)---2
三井住友资产管理株式会社(Sumitomo Mitsui Asset Management Company)---2
新光证券株式会社(Shinko Securities Co., Ltd.)---0.5
合计: 99.95(完)
⑹ 央行发行的货币怎么流入市场
我是金融系的学生!中央银行是指在一国金融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代表一国政府调控金融和经济发展的特殊金融组织,它是商品经济、货币信用制度以及银行体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中央银行有三大基本职能,即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
其中“发行的银行”这一基本职能是指中央银行接受国家政府的授权,集中和垄断货币发行权,是国家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而“银行的银行”这一职能则解释了中央银行所发行的货币是如何流入市场的。该职能一方面是指中央银行处于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之上,居于领带地位,并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和机构进行监督管理,另一方面中央银行的业务对象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和机构,中央银行集中他们的准备金,为他们提供信用,办理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和机构之间的资金清算等。同时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通常采用再贴现和抵押贷款这两种形式为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进行贷款。这样一来,市场中的资金流通就会更加稳定。
简单来说,就是央行垄断货币发行权发行市场中所需要的货币,但是这些货币通过央行的业务服务于商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而不是一般的工商客户和居民个人,央行以再贴现和抵押贷款的形式给商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然后通过商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流向社会,工商客户和居民个人可以通过贷款,购买基金、股票或者证券等方式与商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进行资金货币的流通,在这个过程中央行只有商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进行连接。
央行发行货币流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