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外资买中国股票的原因
⑴ 中国银行业的IPO为什么要引入外资
中国其实并不缺钱,为什么还要加紧引进外资?在引进外资问题上,中国政府与学者们普遍认为,吸引外资是为了弥补国内投资资金的不足和引进国际先进技术。中国缺少国内建设资金吗?好像并非如此。目前,中国的居民储蓄总量十分庞大,金融机构的存贷差(存款余额大于贷款余额之差)不断扩大:截至2003年7月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达10.61万亿元,全部金融机构(含外资机构)本外币并表的各项存款余额为20.79万亿元,而各项贷款余额仅为16万亿元,存贷差高达4.79万亿元。[1]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半数的存贷差说明,金融机构有数万亿的巨额资金未能贷放出去,中国目前并不存在资金短缺问题。同时,连年外贸赢余和巨额外汇储备亦表明中国的国际收支状况良好,不存在引进外资平衡国际收支的强烈需求,况且外商直接投资也远未带动中国产业的技术进步并明显改善工业结构[2],那么中国千方百计地引进外资的动机究竟为何?
一、国内投资需求乏力的几大因素
1.资金投向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
从1995年开始,国有企业进入了破产、倒闭的高潮。由于国内工业技术落后,大量小规模的重复投资,使得主要工业品生产能力的利用率相当低,同业之间陷入过度竞争的长期消耗战。1995年全国工业普查发现,主要工业品有三分之二生产能力闲置,其中的37.2%利用率不到50%[3],工业企业的盈利率迅速下滑。在此情况下,国内企业为了提高自己的市场地位而努力寻求与外商合资,甚至不惜让渡大量的股权,外商趁机大批进入中国。跨国公司在资金、技术、品牌和企业管理方面处于全面竞争优势,因此中国的国有企业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大批国有企业被挤垮,特别是跨国公司在华的资本技术密集型投资项目大量增加,对中国的石化、机械、电子、钢铁等国有重化工业构成了重大打击。随著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陷入经营困境,大批工人下岗失业,就业安全感的普遍消失使人们的收入预期下降,社会购买力明显萎缩。
直接面对就业压力的地方政府为了发展本地经济、确保财税收入,一方面采用一切手段招商引资,吸引外资的数量成了考核各级政府官员政绩的重要指标;另一方面又施加各种压力,迫使国有银行大量放贷给与当地政府存在各种利益关系的国有企业,75%的贷款依然流向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但这些国有企业的产品并没有充分的市场需求,形成严重的产品积压,不但加大了通货紧缩压力[4],也令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随之上升。1998年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实际上升4,900多亿元,1999年实际上升5,800多亿元,2000年实际上升3,700多亿元。[5]国有银行为了在每年的不良贷款指标考核中过关,不得不“惜贷”,对求贷企业提出过苛的要求,以规避坏帐风险和相应的政治责任。这就出现上述巨额“存贷差”。在目前的经济体制下,中国出现了存贷差过高与“资金饥渴症”同时并存的情况。
2.国债投资效应递减
1997年以后,中国出现了在社会购买力不足基础上的商品过剩,通货紧缩接踵而至,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出口严重受阻,国内生产和就业压力骤然增大。鉴于国内外泡沫经济的教训以及90年代以来国内两极分化的加剧,中国政府认识到通货膨胀对经济和社会的破坏性后果,于是在1998年采用积极财政政策,通过赤字财政和国债投资来刺激内需。截至2002年12月末,国债余额已达1.93万亿元,比上一年增长23.7%,约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9%;政策性银行金融债余额为10,05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7.8%,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9.9%,两项合计已接近国内生产总值的30%[6]。再加上目前靠财政支撑的养老金支付有3万至7万亿元左右的资金缺口[7],国家债务的实际规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远远超出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所以,依靠发行国债刺激内需这一政策已经达到极限,无法再进一步制造需求了。
3.经济信用缺失导致投资短期化
影响企业投资扩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国内信用的严重缺失。合同失效和大量的假冒伪劣产品造成国内商业信用极其低下,各种经济欺诈行为泛滥,严重冲击了市场竞争秩序,使得投机取巧、恶意钻营成为企业行为的“典范”,从而大大恶化了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抑制了企业正常的投资需求,加剧了个人和企业投资行为的短期化。个人投资者宁可选择投资风险较大、但交易体系电子化的股票债券,也不愿意投资实业。不少国内企业根本无意于改进技术和管理,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而是竞相钻政策和法律的空子,投机钻营获取短期利益,甚至一些正当经营的企业为了维持生存也不得不从事部份非法经营。在这种情况下,国内企业即使想寻找新的长期投资项目,也越来越艰难,本国企业的长期投资没有空间,意味著中国企业的成长前景日益暗淡,破产倒闭的数量会越来越多。
4.出口市场不稳定
中国出口的比较优势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质量、档次偏低,主要依靠价格和数量竞争,因此容易遭致贸易保护主义的抵制。中国在入世谈判中对美国歧视性贸易壁垒的妥协,进一步加剧了出口市场的不稳定。目前,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特别是今年以来美国、日本与欧盟一再要求人民币升值,反映出各国保护本国产品和市场、禁止中国商品低价倾销的意愿。中国的出口越来越明显地受到国际市场风险的影响和制约[8],粗放型的出口必然要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
5.中央财政面临巨大压力
近几年,中国宣称实现了8%的经济增长,但银行的经营状况却未根本好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于1999年至2000年间向国有资产管理公司转移了1.4万亿元的不良资产,使当年的不良贷款率下降了约10个百分点。尽管如此,按照国际5级分类标准,2002年末4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仍高达26.1%,不仅远远高于4%至6%的国际同业水平,而且也大大超出了10%的国际警戒线。
国有商业银行的坏帐转移给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实质上只是将债务从银行的帐面上转移到中央财政的帐外记录里而已。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收购”这1.4万亿不良贷款的资金大部份是通过由中央财政担保发行的特别债券来筹集的[9]。这些由政府开办的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一小部份不良资产、回收一些现金后,剩余的无法解决的不良资产就在资产管理公司的帐面上表现为巨额资产损失,这笔损失构成了事实上的中央财政赤字。按照比较乐观的估计,不良资产的30%可能回收为现金,那么4大资产管理公司的资产损失将高达9,800亿元[10]。其结果不外是两种,或者是国有商业银行为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公司认购的债券在银行帐面上表现为“垃圾债券”或资产损失,这实际上等于银行转移出去的坏帐又回来了,如果不加以改变将导致银行系统的金融危机;或者是中央财政承认国有商业银行的这笔巨额资产损失,用财政拨款逐年弥补,这将表现为中央财政的债务负担一次性增加1万亿左右,构成对已经不胜负荷的中央财政的沉重压力。在潜在的金融危机和巨大的财政赤字的压力之下,中国政府更需要有大量的外汇储备以应付不测。
正因为上述几大不利因素的存在,中国政府遂不遗余力引进外资以维持经济的增长。随著国债投资效应的递减和本国企业可选择投资项目告罄,吸引外资变得更加紧迫,许多地方纷纷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对下级政府和直属的政府机构层层分解、下达招商引资的责任指标,甚至对招商引资有功的单位和个人实行重金奖励政策。近年来中国国内的稳定依赖于经济的增长,而经济增长则在相当大程度上得益于大量流入的外资。如果外资流入量下降,中国经济可能会发生严重困难。
二、用引进外资抵消资本外逃
各地地方政府官员和国有企业经理热衷于引进外资,并不完全是出于急国家建设之需,还有他们希望与国外挂钩、以便安排在国外的后路的个人考虑。从这层意义上看,中国特色的引进外资有一个副产品,即资本外逃。这自然使中国政府深为苦恼。
当外商被中国经济“一枝独秀”的幻象所吸引时,中国的资本外逃也同时扩大,日益严重。中国外逃的贪官到底有多少?这恐怕永远是个无法确知的谜。
据一份未经证实、网上流传的资料,截至2003年6月30日,在党政部门、机关、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中共党员及党员干部失踪、外逃最多的前5个省份依次为:
广东省:失踪790名、外逃1,240名
河南省:失踪512名、外逃854名
福建省:失踪414名、外逃586名
辽宁省:失踪318名、外逃403名
江苏省:失踪316名、外逃227名
3个直辖市的数量为:
北京:失踪112名、外逃442名
上海:失踪187名、外逃354名
天津:失踪60名、外逃182名
流传说,仅仅是今年8月3日至8月5日这3天当中,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渖阳、深圳、珠海、蛇口、昆明等口岸与航空港,就查获了60多名持护照或通行证、企图外逃的官员,其中有7名是来自北京、沈阳、武汉、郑州和南京等地的副厅级官员。最引人注目的是,这些企图外逃的官员多持有中国金融机构与海关核准携带大量外汇出境的合法证明;携带外汇最少的一名经贸干部即持有60万欧元(相当于50万美元左右)。被查扣后这些官员们竟一致声称,携巨款出国是为了“考察”招商引资环境。这些官员在海关被截住是中央的一次全国性突击检查的结果。中共中央于2003年8月初颁发了“关于党政机关、司法公安部门人员出境、出国通行证、护照管理措施”,并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派出9个组分赴9省、市召开紧急会议,突击收缴高官的出境通行证和出国护照。据传上述3天中外逃被扣的官员们由于未及时得到“通风报信”,在突击检查中被逮个正着。[11]
中国的贪官历年来到底携带了多少资金外逃,恐怕同样是一个无法确知的谜。据中国财政部办公厅“积极财政政策”课题组的专题研究资料显示,1997年和1998年资本外逃额分别为364.74亿美元和386.37亿美元;1999年这一局面虽然得到一定的控制,但资本外逃额仍高达238.3亿美元。2000年资本外逃又急剧增加,总额大约在480亿美元左右,当年比外商对中国实际投资的407亿美元还要多。无疑,资本外逃对于急需投资资金以维持经济增长的中国来说不啻雪上加霜。可以说,如果不是成功地吸引了大量外资,让引进外资与外逃资本进行了大置换,中国定会陷入严重的资金饥渴症。
三、外资大量进入中国的利与弊
毫无疑问,在短期内,外资规模的扩大可以维持中国的经济增长。加入世贸组织后,外资进入中国的市场准入程度也将大大提高。但受现行体制束缚的本国企业能否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置之死地而后生”,却是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事实上,从各地政府全力以赴“招商引资”就足以看出,中国已承认并接受了外资在中国经济中的优势地位。
随着今后外资在华竞争优势的进一步加强,究竟是会加重政治买办意识和民族失败主义情绪,还是会激起部份民众的民族主义型经济抵抗心理,仍待观察。在国际经济交往中,经济技术实力的差距往往构成有关各方利益分配上的差异,由此进一步拉大国家总体实力和国际地位上的差距,造成国家间谈判地位的不对称,使谈判结果更可能有利于实力强大的一方。也就是说,当双方经济实力相当时,相互大规模开放市场往往会带来真正的“双赢”,形成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关系;而当双方经济实力悬殊时,弱者就容易形成对强者的经济乃至政治依赖,使得“双赢”成为掩盖自身经济弱势和依赖地位的托辞。
中国现在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国家,但一个必须正视的基本事实是:在过去的20多年里,尽管中国的经济开放是逐步的、有限度的,国产品牌的产品被外资打败并逐出市场的例子比比皆是,不仅在中方处于劣势的高科技领域如此,甚至在中方占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少国产品牌的产品也丧师失地。这使人对中国产业入世后“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能力表示怀疑。
作为世界头号人口大国,劳动力的出路问题将长期困扰著中国。依赖外资的大量进入所形成的就业机会远远不能缓解庞大的就业压力,中国需要重新开始发展制造业,也需要政府提出长期的产业政策引导。适度借助外力倒逼国内改革的策略无可厚非,但必须基于一系列条件,如本国体制的灵活性、民族工业承受国际竞争的能力、国家产业政策的有效性以及实现国家强盛的民族共识和坚强意志。这是区分是否掌握了改革的主动权和主导权的重要标志。世贸规则的全面实施将导致中国难以实施产业政策,在世贸规则的约束下,中国国内市场的竞争将完全国际化,置身于“全球公平竞争”(global level playing field)之下的中国民族工业,将要面对空前严峻的竞争形势和异常强大的竞争对手。
⑵ 外资进入中国股市会出现什么情况
外资流入a股对我们市场有很多好处。外资流入a股最直接的一个好处就是可以促进我们股票的上涨。里面也会有很多钱。它是一个长期基金,投入后几年都不会离开。部分资金是短线资金,他只是进来做短消息,对整个市场的上涨没有帮助。
1、推动股票上涨
无论资金从哪里流入这个市场,都会推动股票在这个市场上涨。股票上涨后,肯定会导致一部分原本在其中的投资者受益。而且外资的流入也可以使我们国家氏举的市场接收国际资金,这也可能使我们的市场逐渐成熟。
2、长期资金
流入a股的部分外资会是长期资金。这部分资金会进入这个市场,他可能几年都不会离开,这对整个市场的上涨非常有用。因为资金流入时股票会涨,资金流歼穗碧出时股票会跌,如果只是短线,对整个市场的上涨并不好。
3、短期资金
有的是长期资金,有的是短期资金。这部分资金类似于国内游资,他们只是进来做短线炒作。他们族碧对这些国外热钱也很有经验,也看到了割韭菜比较好,因为中国的市场不成熟。他们来中国赚钱也很开心。
⑶ 中国人为什么把自己股票低价给外资银行
三大行上市的时候还得结合当时的背景。工,建,中当时上市时卖给国际机构股票,称为引进战略投资者。
作为国内的大银行,其发展目标是成为国际跨国金融机构,中国的金融机构技术和水平还达不到,并且那时中国急需国际承认其市场经济地位。所以必须让外国机构买入中国银行股,参与中国大公司股票交易。
中国的银行同时也想借助这些国际机构进入国际市场,成为和国际金融机构有一样地位的大公司,形成国际承认的股份制。
当然,现在中国的银行业已经发现其弊端了,金融危机,交叉持股给中国银行业带来巨大风险,外国机构低成本的减持带来压力。所以,当2010年农行上市时,并未大规模引入外资,目前农行仅渣打银行持有0.37%股份,其余均为中资机构
⑷ 外资流入A股,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外资流入A股,对于我们这个市场是有许多好处的。外资流入A股最直接的一个好处,就是它能够促使我们的股票上涨。这当中也会有许多资金它是长线资金,投进来之后没有几年它是不会离开的。还有一部分资金是短线资金,他只是进来做短信,这对于整个市场的上涨并没有什么帮助。
一.促使股票上涨
无论是哪里的资金,只要是流入到这个市场里面了,那么就会促使这个市场里面的股票上涨。股票上涨了之后,那么必定就会导致原来在里面的一些投资者能够获益。而且外资的流入也能够让我们国家的市场对接到国际的资金,这可能也会让我们的市场慢慢的变得更加成熟。
大家看完,记得点赞+关注+转发哦。
⑸ 外资更喜欢买中国的什么股
要观察外资对中敏郑国上市桥仔颂公司的兴趣爱好,可以从香港的H股市场得到结论,因为H股市场对投资者没有任何限制。在一个时间按区间内,如果H股市场某行业股票价格领先其他行业,则可以认定在戚瞎这个时间段里外资喜欢投资该行业的股票。
⑹ 最牛中概股暴涨1100%!超万亿外资却在争夺A股的核心资产
回望中国资本市场过去30年,是一段逐步深化改革和不断扩大开放的 历史 。从发行B股有限开放,到建立QFII制度吸纳外资参与A股交易,再到沪港通、深港通的相继落地,最终实现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双向开放。
30年来,中国资本市场既“请进来”也“走出去”,在国际金融资本市场的浪潮中经风雨、见世面,开放的中国资本市场正加快与世界的互联互通。
随着A股对外开放进程提速,A股的核心资产正在成为外资“疯抢”的对象,截至12月22日,2020年北上资金累计净买入金额已高达11845亿元,超出2019年全年的9934亿元,再创新高。
第一只B股诞生
回望之初,20世纪90年代,中国资本市场初具雏形,处于国民经济转型浪潮中的中国企业尝到上市融资的甜头。大批企业亟需发展生产和扩大市场影响,与正在寻求中国市场投资机会的境外资金不谋而合。对外开放,是这一时期中国资本市场的内在动能。
首任证监会主席刘鸿儒此前透露:“我们吸引外资,过去是发债券这种形式,资本进入,股份制的形式,股票的形式,这个是客观需求,外资有要求,企业也有要求,因为我们自有的,国内的资本量不够用 ,投资上不去,那个时候缺钱,就提出这种形式,上海、深圳都提出来了。后来我们就做了试验,就两个市场,两个价格,两种货币,就搞个A股、B股。”
1992年2月,第一只B股上海电真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正是这天,中国的资本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这扇门就是由有着来自全世界24个国家和地区、230名“股东老板”的电真空B股所开启,也谱写了中国金融市场的新 历史 。
当年2月21日上午9点30分,上海证券交易所一号大厅旁的贵宾厅内,一群西装革履的海外证券专家挤在窗前。随着一个锣声的敲响,电子行情屏上显示着发行价每股70.8717美元的电真空B股开盘价为每股71美元。
一位香港的投资者成为幸运儿,其委托的券商“红马甲”抢先以72美元成交的10股B股,成为中国 历史 上第一单成交的B股。电真空B发行认购相当火爆,3天内即被抢购一空。
B股的上市在中国香港和国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同时B股的发行和上市交易使得中国与国际市场更接近,使得更多的外国人对中国的改革开放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信心。
但对于中国内地企业而言,要想真正进入国际资本市场,这还只是迈了半步。因为上市公司和企业都在境内,只有投资者是境外的。
青岛啤酒成H股第一股
B股的诞生,为境外投资者打开了投资中国内地企业的通道,但内地企业要不要走出去?如何走出去?对于90年代新生的中国资本市场却是个争议性的话题。
首任证监会主席刘鸿儒回忆当时的情形时说:“争论当然有了,为什么好企业拿到外面去上市?不在国内上啊?它就是有一个问题,国内没那么大市场,吸收不了。再一个问题,资金量的问题,再有一个问题,国有企业改成股份制国际上市,是国有企业股份化的一个非常好的道路,学习国际经验,用国际规格改造国有企业,这是改革的创举。再一个,扩大中国的影响,中国的企业,中国的产品,在国际上扩大影响。”
实际上,1990年开始,监管层就已经开始研究国有企业改组后去中国香港上市的问题。当年6月香港联交所组织30多位专家,成立了中国研究小组,专门研究内地企业到香港上市的有关问题。
刘鸿儒后来在镜头中透露:“在香港上市是香港先提出来的,国务院派我带着小组专门向香港去做调查,写过意见,最后才定下来的。组织一个联合小组,香港内地联合小组,研究国有企业到香港,改成股份公司到香港和国际上市问题,我们在联合小组干了一年,研究各种问题,主要是法律问题,研究完了之后,才上市的。这是国际化的一条必由之路,越走越宽。”
1993年7月15日,“000168”出现在香港联交所交易大厅的屏幕上,青岛啤酒成为内地第一家到香港上市的企业。这只谐音“一路发”的股票,最终获得110倍的超额认购。
“从香港联交所成立那天起,所有公司上市都是开香槟酒庆祝,唯独青岛啤酒上市这一天,开的是青岛啤酒!”刘鸿儒在著书回顾中国证券市场发展时这样写道。这个小小的细节,反映出香港对内地首只在港上市股票的重视。
自青岛啤酒成为第一家国企获准在香港上市至今,几近20余年光景,在此期间,陆陆续续已有290家国企登陆香港市场,总募资额达近1.88万亿港元。
赴港上市,开辟了内地企业“走出去”的通道。1994年后,这条路越走越宽,中国内地企业开始出现在美国、新加坡、伦敦等国家和地区的证券市场上。
外资“买爆”A股
如果说H股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企业真正进入国际资本市场,那么,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则加快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步伐。
2002年11月,《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发布,正式推出QFII试点。2003年7月份,瑞银买入宝钢股份、上港集箱、外运发展、中兴通讯等4只股票,正式拉开QFII投资A股的帷幕。
QFII制度落地后,又陆续实施QDII、RQFII等制度,极大地推进了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的进程。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QFII、RQFII投资总额度限制在一次次松绑。
2002年,QFII总额度为100亿美元。2012年,QFII总额度升至800亿美元,2019年则再度提升至3000亿美元。2020年9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宣布取消合格境外投资者投资额度限制。
时任光大控股总裁陈爽表示:“我进入到光大控股,是在2004年,当时我们觉得,中国作为在一个发展的轨道上面,人民币资产正好是进入到上升的轨道,吸引了大量的海外投资者要进入到中国,我们就抓住了这样的一个机会,就发展我们海外的基金管理业务。”
经过18年多的发展,QFII等从无到有,一步步壮大,多年来,给A股带来巨额的增量资金。
据央行网站披露,截至2019年末,境外投资者通过QFII、RQFII、陆股通合计持有A股市值高达2.1万亿元,占A股流通市值的4.35%,正在成为参与A股的重要力量之一。
2020年1月21日,深交所官网信息显示,截至1月20日收盘,外资(QFII/RQFII/深股通投资者)合计持有美的集团(000333)总股数达19.54亿股,占总股本的比例达到28%,触及外资禁买比例线。美的集团也因此成为2020年第一只被外资“买爆”的个股以及A股史上第3只被外资“买爆”的个股。
瑞银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钱于军对全景网表示,“早年可能偏向于更多的是利用外资来做我们的事,现在逐步的有外资积极想参与中国的成长,不仅仅金融资本,而且战略投资人、企业,国外都纷纷来中国直接投资,展业都在这儿。总有一天人民币会自由兑换,而且中国的资本市场会成为全世界不仅最大的,可能是最强的。”
“最牛”中概股今年涨超1000%
进入21世纪,境外资本投资中国内地资本市场的途径日益多样化,同时,中国内地高 科技 企业也掀起了海外上市的浪潮。受“知识经济”、“新经济”概念推动,以互联网、电子上午为特色的企业成为这一时期海外上市的主角。
2014年,21家中国 科技 公司在境外上市,微博、京东、迅雷、阿里巴巴等纷纷登陆美股。随后,海外资本市场则出现了更多中国 科技 巨头的身影。
回忆起在美国上市的情景,网络董事长兼CEO李彦宏曾在镜头前说:“原来觉得中国公司就跟中国制造的这种货物商品一样,应该是属于便宜的代名词。网络股票定价的时候,人家就天然的认为说你是一个中国公司,所以我们参照美国同类公司给你打一个折,就是你的定价。”
“所以我在定价的时候就跟他们讲,你不能这样看,因为我们比美国公司更具有成长性,所以不应该打折,反而应该比他更贵,我对这个公司有信心。”李彦宏如是说。
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22日,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达265家,市值合计21827亿美元(约14.28万亿元),占美股总市值比例约4%。
中概股也不断在创造 历史 。在11月份中期的成交额排名前十的股票中,前所未有的出现了5只中概股。成交量暴涨意味着,中概股在美国备受追捧,其中成交额最高的蔚来 汽车 今年以来股价涨幅超1117%。
近日,多家华尔街巨头持仓曝光,其中包含桥水基金在内的多家机构在今年三季度大举加仓明星中概股。达利欧更是多次唱多中国。
北上资金、南下资金成投资“风向标”
对外开放,让国际资本更加深刻的了解中国企业。然而2014年以前,无论是QFII、RQFII,还是QDII,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都是单向且分割的。
2014年11月沪港通正式启动,才第一次实现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双向开放。随后的深港通与沪伦通继续加码双向开放,相继实现了深交所市场与港交所市场以及上交所市场与伦交所市场的互联互通。
随着沪深港通的逐步开放,北上资金、南下资金也逐渐成为投资的“风向标”。
中银证券日前指出,从配置偏好看,目前北上资金偏好消费医药,南下资金偏好 科技 医疗。从资金属性看,北上资金近期由以“配置盘”为主导的资金属性向“交易盘”属性倾斜,南下资金属性仍以“配置盘”为主。
北上资金也一度被誉为“聪明资金”。今年以来,北向资金浮盈快速增长,12月份终于迈过1万亿元大关,创造了新的纪录,最新浮盈高达10168.18亿元。
目前,北上资金与南下资金已分别成为A股与港股重要的增量资金来源,是资金面观察最为重要的数据之一。
30年来,中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从试点引入境外投资者开始,从尝试开放、到有限开放、再到对世界金融市场全面开放、互联互通,逐步形成了多渠道、多维度的开放格局,开放的广度与深度不断拓展。
30年来的实践也证明了:要建设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中国资本市场,必须加强与各国资本市场的开放合作,以开放促改革。
我们相信:只要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始终保持中国资本市场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方向,未来的中国资本市场,一定能够发展成为最具国际竞争力的资本市场。
⑺ 外资流入A股,对于股民都有什么好处
第一:对中国市场而言,开放外资之后,有利于提升中国市场的国际地位。中国股市发展时间短,因此还有很多制度不完善的地方,外资进入股市,从而让中国资本市场也变得国际化,也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第二:外资进入A股,带来增量资金,对上市公司本身也有促进发展作用。第三:中国股市有很多庄家,外资进入之后,和国内的庄家相互制衡。
⑻ 摩根大通为什么持有那么多中国股票
那是以前吧,现在股票少多了。摩根前段时间疯狂抛售中国一百多只股票赚的盆满钵满的。
前期买肯定是看好牛市上涨,后期买很大一部分是为了砸盘。做空也是要有筹码才能做的起来。
⑼ 今年的新国九条才说外国人可以投资中国股票,可为什么巴菲特当年可以买比亚迪的股票呢
他买的是港股也就是H股。是通过下属金融公司买的。。
⑽ 外资流入A股,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最近几年外资持续性流入A股的,并且管理层也鼓励外资进入中国资本市场,逐步取消对于外资的各种限制,最近几年的政策较为明显,比如把A股纳入MSCI,纳入富时罗素指数,几年前之前设立沪港通和深港通
这几年增加QIFF的持股比例,特别允许外资控股一些金融企业,最为典型的就是证券行业,类似的政策数不胜数,很多投资者会感到疑惑,为什么管理层愿意鼓励外资流入逐步流入中国资本市场呢,特别是希望外资能够参与A股的投资,对我们A股有什么好处,下面我们围绕这个问题重点讨论下。
总结:外资持续性的流入A股后能够增加股市的流动性,能够扶持更多企业上市融资,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再次外资的投资手法和投资策略能够促进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更好的企业和优质企业能够得到市场的认可,逐步降低市场的投机行为。感觉写的好的点个赞呀,欢迎大家关注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