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均瑶集团
A. 东航引进战略投资增发了多少股票
7月12日报道,东航引进战略投资增发118亿,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宣布重大资本项目,将向均瑶集团及吉祥航空合计发行不超过13.42亿A股、向吉祥航空及/或其指定的控股子公司发行不超过5.17亿H股、向中国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基金发行不超过2.73亿A股。
这是东航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加快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一项战略决策。
东航引进战略投资,一家来自民营资本,一家来自国有资本,体现了国有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的相互融合,不仅放大了国有资本功能,提高国有资本配置效率,同时为推动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本次资本项目的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引进B787、A350等先进机型,以扩大东航机队规模、优化机队结构,增强主营业务的核心竞争力。
东航和均瑶集团总部均位于上海,都以航空运输服务为主业,双方的合作具备良好条件。双方以资本为纽带,结成战略合作关系,未来将释放出更多的合作成效,包括带动各业务领域的合作,提升运营效率,完善航线网络,更好地服务旅客和满足社会公众的出行需求。
B. 均瑶集团的前十大股东
C. 均瑶健康股为什么跌跌不止
受疫情反复及防控力度的影响,消费意愿及能力均受到明显冲击,经销伙伴的节奏亦同步趋缓,同时在销售旺季公司核心区域遭受洪灾影响,波及面大、影响时间久,对公司的经营造成较为严重干扰。受上述负面因素的叠加影响,导致2020年业绩下滑。
一、均瑶集团自90年代起即进入乳制品及含乳饮料行业,并逐渐成为这一行业中知名品牌,是国内最早开发和生产塑瓶长效灭菌奶的企业之一。 而提起均瑶品牌,一定绕不过王均瑶这样一位“胆大包天”的企业家,均瑶集团便以创始人王均瑶的名字命名。 上世纪80年代初,王均瑶、王均金、王均豪兄弟三人就出生在温州的苍南县,一个普通的渔民家庭。改革开放初期,大哥王均瑶带着兄弟做起了小买卖。从最简单的赚钱方式开始,他们每天都在不停地寻找机会。温州人能吃苦、敢冒险、抓机遇的拼搏精神在王家兄弟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二、8月18日,被称为“乳酸菌第一股”的均瑶健康(605388)正式登陆上交所主板,均瑶健康也成为了均瑶集团第4家上市企业。 1998年,均瑶健康前身均瑶集团乳品有限公司成立,继承了集团乳制品及含乳饮料业务。2011年,均瑶推出“味动力”系列新品,战略进入常温乳酸菌饮品市场,由此带来业绩的快速增长。
三、作为登陆A股之后的首份年度业绩答卷,均瑶健康2020年业绩可谓是“病态十足”,收入、利润都在下滑,常温乳酸菌的产销量也在双位数萎缩。 近日,均瑶健康发布了2020年年报,实现营收约为8.52亿元,同比下降31.6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约为2.14亿元,相较于上年同期的2.95亿元,降幅为27.6%,营收与净利呈现双降态势。
D. 王均瑶用生命换3家上市公司,后来怎么样了
我们人的一生是非常短暂的,但是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每天在不停地努力奋斗去挣钱,为的就是能够过上一个好的生活。相信我们大家都看过啊,小品《不差钱》吧?里边有一句话说得非常经典,那就是人死了,钱还没花完,这句话说得非常真实,也非常的悲哀。许多人就是这样忙碌的,一生都在挣钱,根本没有用什么时间去享受生活。
结语:
虽然王均瑶的故事令我们感到羡慕,他的奋斗史无疑是非常成功的,而且自己也赚了不少的钱,但是归根到底还是要说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健康问题。其实人在老了或者功成名就的时候,就非常注重自己的生命了,所以哪怕他们有再多的荣耀,再多的钱财,一旦没有了健康,那些东西将都成为一些无用之物。自己赚到了钱也要有命花才行啊!所以也是提醒各位在努力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
E. 均和集团和均瑶集团的关系
没有任何关系。
根据网上资料可知均和集团和均瑶集团之间没有任何关系。
均瑶集团创始于1991年7月,是一家以实业投资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企业。集团已形成航空运输、金融服务、现代消费、教育服务、科技创新五大业务板块,旗下3家A股上市公司,规模列中国服务业500强企业第177位。
均和集团总部坐落于中国经济的金融、贸易和物流中心——上海,依托沪上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畅通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以全球化视野关注合作创造,商业与金融结合,持续推进全球贸易、金融服务与实业投资互为支撑、融合发展的企业战略,现已形成集全球大宗商品贸易、金融服务与投资、城市运营与民生、产业园区建设与运营、实业重工与工程建设等多业并举的产业格局。集团注册资本金130亿元,拥有大宗贸易、金融服务、产业投资、风控、合规等各类人才5,000余名,总资产1500亿元。
F. 飞机场股票有哪些
飞机场股票有如下几种:
上海机场。是中国大陆同时拥有两个民用国际机场的城市。一座是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一座是上海虹桥国际机场,分别位于城市的东西两侧。为了适应“一市两场”的上海空港运行新格局,1998年5月28日,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组建了上海机场(集团)有限公司,统一经营管理上海浦东和虹桥两大国际机场。
深圳机场。于1991年正式通航,1993年成为国际机场,位于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该机场是一个具有海、陆、空联运的现代化航空港,是世界百强机场之一、中国六大机场之一。深圳宝安国际机场作为中国大陆第六大航空港,目前开通107条国际国内航线,可到达80余个国内国际城市和地区,是中国珠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空运基地之一。
南方航空。总部设在广州,以蓝色垂直尾翼镶红色木棉花为公司标志,是中国运输飞机最多、航线网络最发达、年客运量最大的航空公司。南航机队规模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五,是全球第一家同时运营空客A380和波音787的航空公司。是中国航班最多、航线网络最密集、年客运量最大的民用航空公司。公司坚持“安全第一”的核心价值观;先后联合重组、控股参股多家国内航空公司,是首家加入国际性航空联盟的中国内地航空公司,与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合称中国三大民航集团。
东方航空。是一家总部位于中国上海的国有控股航空公司,在原中国东方航空集团公司的基础上,兼并中国西北航空公司,联合中国云南航空公司重组而成。是中国民航第一家在香港、纽约和上海三地上市的航空公司,1997年2月4日、5日及11月5日,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在纽约证券交易所、香港联合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是中国三大国有大型骨干航空企业之一(其余二者是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
吉祥航空。是国内著名民营企业均瑶集团成立的以上海为基地的新兴民营航空公司,由均瑶集团所属的上海均瑶(集团)有限公司和上海均瑶航空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筹建的民营资本航空公司,已于2015年5月在A股上市。公司英文名字以均瑶(JuneYao)命名。于2005年6月经中国民用航空局和上海市政府批准筹建。选用全新空中客车A320系列机型投入运营,向GECAS租赁A320、A319投入运营。2007年11月吉祥航空推出常旅客奖励计划。吉祥航空在2011年的平均客座率为87%。
白云机场。建于2004年8月5日,是位于广东省省会广州市的一座大型民用机场,国内三大航空机场之一,于2004年8月5日正式启用,地处广州市白云区人和镇和花都区新华街道、花东镇交界处,距广州市中心海珠广场的直线距离约28公里。
中国航空。是中央直属的特大型国有航空运输集团公司,于2002年10月11日正式成立。其经营业务涵盖航空客运、航空货运及物流两大核心产业,涉及飞机维修、航空配餐、航空货站、地面服务、机场服务、航空传媒六大高相关产业,以及金融服务、航空旅游、工程建设、信息网络四大延伸服务产业。
G. 大揭秘:为何方大入主,海航跌停
9月12日,周日,海航发布重磅消息:
海航控股战略投资者确定为: 辽宁方大集团。
海航基础战略投资者确定为: 海南省发展控股公司。
民营和国资之间,海航做出了抉择。
航空主业选择了民营企业方大集团,
机场板块选择了国资企业海南省发控。
这两大板块是海航集团最为核心、最为关键的两大板块,这两大板块能否顺利重整决定着海航之生死存亡。
按照一般情况,确定了投资者,不可能破产,消除了部分债务危机,战略投资者带着巨额资金进来,股票都会飞涨,但诡异的是海航此次重组的三大上市公司全部跌停。
9月13日,一开盘,ST海航、ST基础、ST大集就死死封在跌停板上。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海航股票跌停呢?
01
两大板块重整方案的同与不同
这两大板块都选择了以扩大股本+债转股的方式实施重整。
海航控股的方案:
一是扩股,海航控股股本扩充一倍,由164亿股扩至332亿股。
对海航控股出资人权益进行调整,以海航控股现有A股股票为基数,按照每10股转增10股实施资本公积金转增,转增股票约164.37亿股。
原股东持股数量不减少,但持股比例下降一半。
也就是说,你原来持有多少股还是多少股,但是因为总股份翻一番,你的持股比例下降50%。
二是卖股,44亿股转让给战略投资者。
164亿股中的44亿股股票以一定的价格引入战略投资者,股票转让价款优先用于支付重整费用和清偿部分债务,剩余部分用于补充流动资金以提高公司的经营能力。
也就是说将44亿股卖给方大集团,方大集团将持股44亿股,成为第一大股东。
不过这个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也不高,大约占13.4%。
有网友说,这就好比是定向增发。
一开始,我并不认可这种观点,毕竟是转增资本,但仔细一思考,实质上和定向增发没有本质的区别。
问题是这44亿股的价格如何确定,一般定向增发价格都要打个8折或9折。
假如按照目前2元多的股价来计算,差不多100亿元左右。
这100亿元的资金分三部分使用:
一部分是重整过程中花费的资金。
一部分是偿还部分债务。
一部分是交给海航控股使用。
三是债转股。
剩余约120亿股股票以一定的价格抵偿给海航控股及子公司部分债权人,用于清偿相对应的债务以化解海航控股及子公司债务风险、保全经营性资产、降低资产负债率。
这就是典型的债转股。
折合金额超过250亿元。
债转股的金额还是比较高的。
海航基础的方案:
与海航控股差不多。
一是扩股,海航基础股本扩充2倍,由39亿股扩至117亿股。
即以海航基础现有A股股票为基数,按照每10股转增20股实施资本公积金转增,转增股票约78亿股。
个人感觉扩股扩得有些大。
二是卖股,33亿股转让给战略投资者。
也就是说33亿股转让给海南省发控。
海南省发控持股比例大约为28.9%,远高于方大集团的持股比例。
如果按照目前12元左右的价格,需要资金近400亿元。
三是债转股。
15.8亿股用于抵偿海航基础债务,即债转股,大概不到200亿元。
四是注销股和转增给中小股东。
剩余约29.3亿股中:
A.海航基础控股集团取得的约2.97亿股注销以履行业绩承诺补偿义务;
B.海航基础控股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取得的约 14.92亿股让渡上市公司,公司获得该等让渡的股票后可用于抵偿上市公司债务;
C.中小股东获得的约 11.42亿股自行保留。
完成业绩承诺股份注销后,海航基础总股本约114.25亿股。
海航基础与海航控股不同点有三处:
一是海航基础股本扩充得更大。
二是原股东也获得股本增加,比如你原来持有100股,方案实施之后将持有175股左右。
三是部分股本注销。
四是海航基础的战略投资者的股权比例更高。
有网友认为海航控股股本扩张,不需要除权,这一点我也认可,毕竟原股东没有获得股本的增加。
不过如果海航控股扩股扩张不除权,那么海航基础股本扩展如何计算。
肯定涉及除权问题,但复杂一点。
按照1:3的方式除权,散户必然吃亏。
按照1:1.75的比例,即战略投资者与债转股需要的股数之后分配给原股东的比例计算更加合适,不过注销部分股票,对中小股东也许会有利一些。
02
海航股票为何跌停
那么这个方案出来,海航三支股票为何全部跌停。
翼哥看来,主要有如下原因:
一是战略投资者不被认可。
说实话方大集团是包括复星集团、均瑶集团三家竞争中最不被看好的。
毕竟比实力,比不过复星集团。
比协同,比不过均瑶集团。
不过,方大集团也许胜在低调。
此前无论是复星,还是均瑶,对入主海航都有些志在必得,但方大一直很低调。
也许正因为方大的劣势很明显,所以方大集团最后给出的筹码可能是最有竞争力的。
有网友开玩笑的说:
看来,海南基本已被东北攻占。
但无论如何,以前从事钢铁化工等产业的方大集团转战航空,多少还是有点令人持保留意见的。
不过低调的方大即便进入海航控股,持股比例也只有14%左右。
二是重整方案未超预期。
实际上,此次重整方案并未有多少新意。
基本上还是定向增发+债转股的老套路。
但定向增幅如方大集团进来之后,持股比例不足14%,发挥的作用有多大,说话的分量有多重,令人生疑。
此外,债转股对于大部分债主是不得已而为之,如果设禁售期,一旦解禁,必将对海航股票产生比较大的冲击。
三是原股东仍有重大影响。
这次重整方案,并未出现原控股股东股权清0的情况,也就是说原股东仍将有着重要影响。
比如在海航控股中,
如果按照方案,方大集团持有44亿股,
而大新华航空持股38.8亿股,海航集团持股5.9亿股,这两家加起来就超过44亿股。
也就是说方大集团持股比例还不能超过几乎有着一致行动人关系的海航系。
如何摆脱原股东的影响,新股东与原股东关系如何平衡,也是影响海航控股未来不确定因素。
战略投资者未令市场满意,方案未超预期,将来发展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或许这是海航三支股票跌停的原因。
不过,毕竟重整方案已初定,至少已经避免了破产的风险,未来总是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风物长宜放眼量,祝愿海航能重整雄风,也希望投资者能收益满满!
H. 均瑶集团控股几家上市公司
均瑶系旗下有上海吉祥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爱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大东方三家上市公司
1、上海吉祥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03885.SH)
公司拥有由72架空客A320系列客机与波音787-9梦想客机组成的年轻机队,形成双机队运行体系。吉祥航空品牌定位为更具亲和力的航空体验提供者。
以上海、南京为航线网络中心,已开通120多条国内及周边国家、地区定期航班。
I. “益生菌第一股”背后,浮出温州富豪家族,创始人38岁去世
作者|王一涵
编辑|刘肖迎
8月18日,“益生菌第一股”均瑶 健康 (605388.SH)终于上市。早在2000年,资本市场就已经预测均瑶要上市,然而这一拖,就是20年。
上世纪90年代,牛奶从建国初期的“奢侈消费品”逐渐成为大众消费品。具有商业头脑的王均瑶,嗅到了其中的商机,于1994年成立了温州均瑶乳品公司。
1998年,均瑶牛奶占据温州本地约60%的市场份额。两年后,均瑶牛奶就已经冲入全国前五名,在上海市场排名第二。同年,公司进行了股份制改革,均瑶乳品变更为均瑶集团乳业股份有限公司。
就在资本市场期待均瑶牛奶上市、铺向全国市场之时,2004年11月,均瑶集团飞来横祸,创始人王均瑶因罹患癌症,英年早逝,享年38岁。同年底,危机重重的均瑶集团突然宣布:砍掉鲜牛奶业务。
这一年,成为均瑶集团的至暗时刻。
均瑶集团的发展史,是商业奇才王均瑶带领胞弟白手起家的创业史。
王氏三兄弟出生在浙江温州大渔镇的一个小渔村,从小家境不富裕,大哥王均瑶16岁便辍学出门闯荡,两个弟弟也相继成为了哥哥的左膀右臂。
1990年靠北京亚运会宣传品的巨大需求,24岁的王均瑶带着弟弟们,做成了几百万的生意。年底和其他老乡一起回老家,大家都是提着装满现金的密码箱,钱多到一度为如何安全回家犯了愁。
王均瑶的第一想法就是“包飞机”,然而在那个火车都不普及的年代,根本没有长沙到温州的航线,最后还是包了一辆大巴车衣锦还乡。春节过后,王均瑶兄弟三人,就为了“包飞机”,叩开了湖南省民航局的大门。
1991年,在敲到一百多个图章后,温州-长沙的航线终于开通。首开中国民航史私人承包飞机先河的王均瑶,被称为“胆大包天”第一人。
随后的十几年时间,王均瑶带领胞弟在航空、乳品、 汽车 租赁等领域大展拳脚,均瑶版图日渐扩大。
均瑶乳品是均瑶集团的重要支柱,但这个支柱并不牢靠。
当时乳品行业竞争激烈,各大乳企利用价格战,亏本竞争,抢占市场份额,众多大品牌一度降价幅度高达50%,“奶价贱如水”。
面对日益上涨的成本和不断下跌的售价,众多企业要么选择倒闭,要么选择往牛奶里加“料”。不加“料”就亏损,公司现金流非常紧张。
2004年11月,王均瑶突然去世,整个均瑶集团风雨飘摇。
如果乳业板块不及时止损,现金流情况的恶化,会让均瑶集团面临多家银行断贷的风险。为了维护集团利益及品牌形象,新任掌舵人二弟王均金,决定壮士断腕,砍掉鲜牛奶业务。
据三弟王均豪回忆说:“当时上海的销售团队和很多老员工,对这个决定都非常不理解。那么好的销售业绩,好不容易做到上海市场第二,牛奶业务却一夜之间就没了。他们甚至跑到大哥墓前去告状,说我们要把均瑶集团搞没了。”直到王均金做出郑重承诺,“砍掉业务不裁员”,一切才慢慢平息。
在内忧外患中,均瑶乳品艰难向含乳饮料细分市场 探索 。含乳饮料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国内知名的品牌从南椰树、北露露到河北养元出品的“六个核桃”,都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竞争格局。所以均瑶乳品将目光锁定在了更细分的常温乳酸菌市场上,相对开发程度低,竞争对手少。
2011年公司推出了“味动力”系列产品,没想到市场反响和销售很不错,更没想到能以此为动力,转型均瑶大 健康 饮品,在十年后成功登上了A股市场。
截至9月7日,均瑶 健康 收盘价22.79元,公司总市值98亿元。支撑起这百亿市值的,是均瑶 健康 的主打产品——“味动力”系列常温乳酸菌饮品,近三年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超过 97%。
虽然“味动力”系列产品成功将均瑶大 健康 送上A股,但其实近几年它的动力已经不足了。根据招股书中显示,2018至2020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的增长速度分别为12%、-3%、-26%。
通过上市可以增强品牌效应,但是否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突破业绩瓶颈,提高市场份额,最终还是要以产品和业绩说话。
2016-2019年,均瑶 健康 营业收入的复合增长率为4.19%。2015-2019年,行业市场规模从77.2亿元增长至148.8亿元,复合增长率为17.83%。均瑶不仅增速远低于行业水平,2019年开始,公司营业收入还开始下降。对于竞争日益激烈的饮品市场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
疫情只是业绩恶化的导火索,根本原因是在寻找挽回业绩颓势的方法上。
根据招股书显示,均瑶 健康 此次上市募集资金的用途有两个:一是扩大产能,增加两个总产能共20万吨的生产基地,二是进行品牌升级建设。但产能和品牌,并不是业绩上升路上的绊脚石。
2017至2019年,公司自有产能利用率分别为51.78%、64.39%和65.42%。产能连续提高,产品销量却下滑了。2019年,在出厂价下调了6%-8%的情况下,“味动力”系列的销量仅为15.56万吨,同比下降8.74%。
降价都没能拯救销量,显然业绩不好的锅,产能不背。
品牌建设直接目的就是提高品牌知名度,在这方面均瑶 健康 向来很大方,但是舍了“银子”未必能套到“狼”。
2017至2019年,公司的销售费用占收入比重均超过20%。单就广告宣传促销费来说,也比同行业知名品牌平均高出4个百分点以上。2019年,以经销商为主的销售模式下,公司还尝试加大线下促销力度,让利给经销商,相应减少广告宣传投入,以期待业绩有所上升。
但是,无论是高额广告投入,还是线下大力促销推广,均瑶 健康 既没有在业绩上有所突破,也没有获得稳定的销售渠道。2019年末,其经销商数量为1306个,较上年末净减少近百家,而其中三年持续合作的经销商比例不足四成。
如此高的销售投入和促销力度,都没能拯救销量,显然业绩不好是品牌建设也背不起的锅。
均瑶 健康 近几年资金实力雄厚,2017至2018年,公司利用闲置资金,连续两年在关联方上海华瑞银行购买存款理财产品,累计发生金额高达24.3亿元。2019年底,货币资金余额高达10.62亿元。
相较之下,本次上市募集资金不足10亿元。如果产能和宣传不到位是制约业绩上涨的因素,均瑶 健康 大可不必等到今天解决问题。
最终决定业绩好坏的,还是产品本身。主打 健康 的“味动力”,每瓶产品耗用最多的原材料是白砂糖,为奶粉用量的两倍。
随着消费能力及理念的变化,消费者对 健康 饮品的要求会逐渐提高,含有大量白砂糖的“味动力”,面临着被市场淘汰的风险。对于公司来说,产品创新的需求迫在眉睫。
但是,根据招股书中显示,公司连续三年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不足0.5%。2019年,公司总人数698人,研发人员共8人,刚好是个零头。
根据招股书显示,未来5年内,随着宏观经济增长趋缓、常温乳酸菌饮品市场逐步饱和,常温乳酸菌饮品市场增速将有所放缓,预计至2024年,国内常温乳酸菌饮品市场为211.9亿元。2019-2024年,预期市场复合增长率为7.33%,仅为过去五年增长率的零头。
逐渐饱和的市场会让竞争更加激烈,而没有突出产品优势的均瑶 健康 ,如果还是依赖“味动力”,终会失去动力,未来危机重重。
在A股市场中,均瑶 健康 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均瑶集团旗下还有三家上市公司,分别为吉祥航空(603885.SH)、大东方(600327.SH)和爱建集团(600643.SH)。均瑶 健康 的上市保荐人之一,就是爱建集团持股40.45%的爱建证券。
2004年大哥王均瑶突然离世后,二弟王均金作为一个低调内敛的财务专家,全盘接手集团业务。上任后迅速整合公司资产,与银行坦诚沟通,成功阻止了银行集体断贷,将均瑶集团从生死关头拉了回来。
整合业务过程中,均瑶集团失去了消费领域的重要支柱——均瑶鲜牛奶业务。因此当时正在进行的江苏无锡商业大厦的收购,成为了集团业务的重中之重。江苏无锡商业大厦是上市公司大东方的第一大股东,年底完成收购的均瑶集团,借此首次进入了A股资本市场。
2015年5月23日,均瑶集团发起创立的全国首批、上海首家民营银行——上海华瑞银行正式开业。四天后,自主建立的吉祥航空在上交所上市。同年9月,入股新中国第一家民营企业——爱建集团。至此,均瑶集团商业布局已经明晰,以航空和金融为支撑,全面进军现代服务业。
度过危机时刻后,均瑶集团成为一个在服务业遍地开花的家族企业,横跨航空、金融、消费、教育、 科技 五大业务板块。
某互联网平台创始人、80后张峻表示,自己是均瑶集团的超级VIP:小时候上的是均瑶集团投资的小学,喝的是均瑶牛奶。工作后,出差旅行坐的都是均瑶集团旗下航空公司投资的飞机。
与资本版图同步扩张的,还有均瑶集团的债务规模。2019年底,均瑶集团一年内到期的有息债务金额为180.6亿元,账面货币资金余额62.53亿元,资金缺口达118.07亿元,相较2015年底的资金缺口57.69亿元,翻了1.05倍。
疫情之下,以服务业为根基的均瑶集团首当其冲,资金压力更大。截至2020上半年末,均瑶集团一年内到期的有息债务金额为218.33亿元,账面货币资金余额89.58亿元,资金缺口达128.75亿元。
旗下两大主力——爱建集团及吉祥航空,资金方面也自顾不暇。截至2020年上半年末,爱建集团和吉祥航空的资金缺口分别为39.22亿元、67.78亿元。
有趣的是,吉祥航空上市之前资金缺口并不大,2014年末缺口为7.95亿元,2015年上市当年年底迅速上升至31.22亿元。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了爱建集团上。2014年以前,爱建集团几乎没有资金缺口。2015年均瑶集团入股当年,缺口出现了,金额为12.19亿元。随着均瑶集团持股比例逐年提高,资金缺口也越来越大,2019年底该金额达到40.14亿元。
相比之下,刚刚上市的均瑶 健康 "无债一身轻"。近三年公司货币资金充足,不仅没有借款,还有钱买关联方存款理财产品。
在集团整体短期资金压力巨大的情况下,最不“缺钱”的均瑶 健康 上市了。因疫情而陷入资金困境的均瑶集团,似乎看到了一丝希望。但均瑶 健康 是否会走上吉祥航空、爱建集团“上市即缺钱”的老路,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J. 用生命换来三家上市公司,患癌早早去世,留了百亿给儿子,你知道是谁吗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是钱给够,二者皆可抛。”这是在网上看到过的一条改编的段子。看似一句诙谐玩笑话,但实则饱含了对“金钱至上”这一现状的讽刺和担忧。为了挣钱,可以把生命健康都弃之不顾,然而却有命挣钱没命花钱,最后苦苦追求的又是什么呢?
曾经有一位商业传奇,他用生命拼来3家上市公司,患癌仍超负工作,最后38岁便英年早逝了,留下110亿给17岁儿子,令人唏嘘。
虽然我们的王均瑶建立了巨大的资产,拥有自己的三家上市公司,但上对他不宽容。因为他在创办公司的道路上很认真,所以把很多时间和精神花在事业上,他的身体一天比一天差,38岁得了癌症,这时更多的钱也没有补充,病终于夺走了他的生命,他的最后财产也被自己的儿子继承,当时的儿子也只有17岁左右。
他用自己的生命拼下了3家上市公司,最后光是留给儿子的遗产便有110亿。对于王均瑶这样的商界传奇,或许已经不能简单的用金钱去评判他了,他是一个对事业有着执着追求的人,并以此作为人生的目标和意义,所以在生命最后的一段时光,依旧将工作放在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