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市场问题解决办法
Ⅰ 面对波动较大的股票市场,投资者该如何应对
首先这个问题要搞清楚一些因素,震荡行情的位置,高位还是低位,上升途中还是下降途中的震荡。
这个位置怎么区分是高位还是低位呢?一个是价格走势的位置,还有一个就是整体市净率市盈率的位置,接近破净或者是已经破净了基本就是在向下运动了,也是进入低位的一个特征了,怎么解释呢?也就相当于现在市场上在亏本大甩卖(简单理解吧,这里说的是整体形势,是说一些好的,本不应该破净的,我们不要用退市股踩雷股这种极端情况来看)这种情况的低位震荡投资可以做一些反弹或者是波段操作以尽可能的增加股数儿为追求,也就是低吸高抛做差价来增加自己的持仓数量。长线投资者也可以等待没等待市场出现极端的低迷,情绪适应的时候入场。因为我们要确认这里的位置是下降途中还是真正的底部,当然即使不是在特别理想的位置,长线投资者这时候买入了一些优质股票的话也是可以的。起码不贵。
以上是我的一些个人观点!
Ⅱ 降低印花税,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真能振兴股市吗
其实有些事情如果把内在的因素掌握好,想要靠其他小的因素去解决问题就是很难的,就像降低印花税或者是降低准备金利率,这种解决方法只是起到了治表面而不治根的作用。没有办法将股市市场振兴下来,只会让股市的行情一再下跌。
三、那么具体又该怎样去操作呢?
如果想真正的解决股市的问题,先要知道病因在哪里,除去病根才能够药到病除。要做到完善新股的定价,同时控制新股票发行的速度。对于各种违规的成本都要有所提高,也防止财务造假成本。对于股市的各种交易机制以及退市制度都要加以完善,并且要抑制一些违规操作的行为,严格抓住各种违规操作的行为。以上的这些才是股市市场当中真正的病因,只有将这些问题处理好以后才能够真正的振兴股市。而降低印花税,降低存款准备金,对于股市只会有短暂的影响,甚至是只是小幅度的影响,没有什么太大的功效。
Ⅲ 股票会遇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
一,熟悉!股票属于风险性资产产品,其风险由投资者承担,每一个投资者在走买入卖出的时候都应谨慎行事。高收益带来的也是高风险,在从事股票投资时,为了争取尽可能大的收益,并把可能的风险降到最低限度。对投资行动来说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安全。
二,技术!股票投资分两种,短期和长期!长期投资者要靠方法和眼光,短期投资者则要靠技术和消息,而要在股市上进行投机,更是一种需要高超智慧与勇气的举动,其前提是看准了时机才去投资。而时机的把握需要投资者综合运用自己的知识、理论、技术以及方法等详尽的周密分析,进行科学的决策,以获得有保障的投资收益。都密不可分~
三,适量!刚刚买股票,我不建议投入太多钱,你得有一笔小钱,至少足够买第一张股票。然后这钱就当是给社会建设做贡献,你不会很在意他!
四,总结经验!简单说说技术层面的.一般说来先看成交量,指数大跌且成交量降到均量一半以下时,买进风险很低,这叫九生一死,此时买股赔钱风险只有10%。反之,指数上涨且成交量降到均量一半以下时,买进风险很高,这叫九死一生,此时买股赔钱风险高达90%。感冒季节提前买点感冒药业的股票!夏天来之前提前买点啤酒电力等股票,看好了基本稳赚不赔!以此类推!
五,不贪
1,先买基本书读读,视频看看!对股市有个了解,包括基础知识和股票的技术分析
2,炒股模型很多模拟炒股,用个小本子虚拟炒,当成自己的钱,看能不能接受
3,然后少量资金进入看看,建议先买基金,后买6开头,再买其他!
六、有良好的心态
熊市牛市都有人赚,看的不是市,看的还是人
综合来说还是需要经过系统性学习一些能够经得起市场考验的战法,让盈利变成理所当然的事情,而不是偶然性事件。祝大家早日财富自由
Ⅳ 如何通过有效的金融管制机制解决股市崩盘和金融风险问题
1.加强监管力度:金融监管机构应该建立更严格的监管制度,加强市场监管和风险防范,加强对证券交易市场、金融机构、投资者等的监管,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准确性。
2.完善法律法规: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完备的法律制度,规范金融市场交易行为、规范金融机构的运作和监管机构的职权,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和处罚力度。
3.提高风险意识:加强教育和宣传,普及金融知识,引导投资者正确理性投资兆陪,提高投资者的风险意识,避免盲目跟风和过度激进的操作。
4.强化市场机制:建立健全的市场机制,推动市场化改革,加强市场化程度,引导资源配置更加公平、高效。
5.加强国际合作:加强国际合作,帆滚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和态猜余做法,与国际金融市场形成互动和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
Ⅳ 炒股的三大难题是什么如何解决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进步,有许多投资者就会选择投资股票来提高自己的经济效益。那么其实股票也是有很大的风险呢,因此在进行股票投资的时候,必须要对股市有一个充足的了解。以及懂得一些操作方法,才能够让自己获得理想中的收益。那么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在炒股的过程中有哪三大问题,以及当投资者在遇到这些难题时,应该如何解决?
那么第三个问题就是在投资者进行投资的时候应该如何做到止盈或者是止损,那么止盈或者是止损,也就是说要根据股票的一个大趋势进行一些交易。那么在这样的情况如果没有做到止盈或者是止损的话,就有可能导致自己亏损的过多,没有办法再去进行股票投资。也就要求投资者对股市上的情况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将自己手中的股票精准的拿捏住。
Ⅵ 在炒股资金不足时怎么解决资金问题的呢
部分用户会考虑通过平台放大资金杠杆来补足资金缺口,也有的用户选择找银行贷款来弥补资金不足的问题,这两者孰优孰劣,用户可以对比一下它们之间的优势劣势来自行评判。
Ⅶ 在股市的道路上会遇到哪些问题,该如何应对
一句话献给正在股市挣扎和煎熬的股民们——
每当你发现自己和多数人站在一边时,你就应该停下来反思一下。——马克吐温。
有一次,一位股友发来消息:“老师,帮我看看这几只股票怎样?”我一看大吃一惊了!有七八只股票里面我一个都不熟悉,询问了之后果然全部都是消息股,再一问本金,只有一万元!我告诉他:“不能这样去买股票的,巴菲特10亿美元只是买了一只股票,你只有一万元却买了八只股票,这样错误的投资方式很容易导致亏损”。但悲伤的结局是:她确实因此亏了几千块钱。
很多人都不太愿意在已经买了的股票上下功夫研究走向。如果实在是没有时间或者是不喜欢技术分析理财的股民,可以考虑下请经纪人、理财师或者买基金来降低风险。
买自己不熟悉的股票
其实想了解一只股票十分简单。如果你是出租车司机,你天天要加油,请留意和汽油相关的信息,有机会就跟相关企业和领导人多交流。在平时的工作中和生活中时刻关注他们,确定你已经很熟悉他们的企业,那么你可以按照书本的操作方法来购买跟他们企业相关的股票了。
当你研究股票的时候,要问自己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这是一个有吸引力的生意吗?如果足够有钱的话,我会买下整个公司吗?如果你的答案是否定的,那就放弃这只股票吧,不管你是多么地喜欢这家公司的产品。
通过细心的研究、观察,你就会发现一个公司成功的各个要素,好产品、好的管理体系跟好的商业模式。你不仅能获得丰厚的利润,意外的收获就是,你从一个不懂管理的人变成了一个管理专家。
一次选择购买太多股票
现在是信息时代,每天都可以在网上、同事、朋友、交易网站那里得到大量的股票信息。每一只股票都会有无数看起来确凿的购买依据,让人都忍不住都想买,很怕错过了机会。同时又担心这个不涨那个也不涨,加上人人都知道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理念,于是尽自己所能买了一大堆的股票。结果就是,不但没有分散和降低风险,反而扩大了风险和损失。亏钱之后依然无所适从,不知道留谁卖谁,彻底弄坏了交易心态!
一定要买一只黑马股
每个人来证券市场都听过别人因为购买了黑马股而暴富的故事。
但是,不要因此而去期望发现下一个“微软公司”而获得巨额的收益。为了迎合这样的投资者,市场上充满了很多自称能发现黑马的方法、技术和软件。但是因为黑马股而暴富的报道只是个例,并不是普遍现象,亿万富翁并没有成百成千倍地迅速出现,那么你应该明白这种方法是行不通的。
热衷于跟踪热门股票
2007年上半年,很多买了ST股票的股民都盈利丰厚,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就开始大肆报道。另一些股民看到了别人大把挣钱,看到了各个媒体的火热报道,就会忍不住跟风来投资垃圾股,导致了亏损连连。
热门股票通常应该在上涨前后的15分钟左右就做出决定是否购买,但是对于普通散户来说,当你发现它热门的时候,已经太晚了。
跟风购买一只利好信息泛滥、势头正猛的热门股,一般而论只能自食其果。
从来不做长线股票,嫌赚钱太慢
很多散户总想一口吃个胖子,听到某只股票可能一个月内会涨30%,就会赶紧购买;当听到了某只股票可以持有三年甚至五年,就觉得短期内不会挣钱就放弃了。
所有成功的投资者都是成功的长线操作者。短线操作成功的散户就如同中了彩票一样寥寥无几。如果你不希望自己像中了彩票那样靠运气来投资盈利的话,那么一定要让自己的主要资金来从事长线投资。
Ⅷ 炒股,实际操作与思想总是背离,为什么会这样如何克服
我的回答区分二种类型人提出这个问题,再分别给出相应回答。有兴趣的可以继续往下看。
一、如果是有一定的资金专业人士组成的机构问这个问题。我给的答案是,这个团队要重组。说白了,你是属于股市的主力之一,出现了实际操作与思想总是背离情况,说明你们的团队存在很大问题,问题到了必须重组才能继续生存的地步,所以,给出重组团队的建议。
二、如果是一般老百姓问这个问题,说白了,是散户发出实际操作与思想总是背离的提问,我分别建议如下。
个人观点,错误难免。欢迎批评指正。
知行合一,止于至善,就是讲究人的言行一致,追求事物的完美。但是现实生活中,却常常出现言行不一致的情况,如炒股,实际操作与思想总是背离。 做事要成功,做到知行合一,止于至善,至关重要。通俗易懂的说,就是做人做事,要说话算数,言出必行,才能做好人办好事。说一套做一套,虽然不能一定说这个人的品质有什么问题,但至少可以说明这个人自我约束能力差,没有计划纪律性。 炒股,是一项风险投资的系统性操作,必须要对操作作出周密的计划,投资者进入股市也深知这个道理,买股票前说的头头是道,但一遇到大的调整波动,人就失去了理智,忘记了当初说的话,情绪化主导,实际操作与思想完全背离,导致亏损严重。要改变自己的言行不一致习惯,必须要根本克服人性的贪婪和恐惧,用制度和纪律来严格要求自己,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止于至善,才能在股市求得生存。
有个朋友做股票特别 搞笑 ,买股票之前,都会给我吹嘘一番他买的这只股票,基本面,技术指标,主力控盘,等等很多方面。要证明这只股票有多好,他准备买入。
别说,朋友不管分析还是眼光都挺独到,股票绝大部分后续也会出现大涨。
但他选的股票也有个毛病,启动周期很长,股票是好股票,底部也确实是底部,但就是墨迹。
几个月启动很常见,长的一两年都有,而且持有都不会怎么亏损的毕竟底部的股票。
每次他给我说的股票大涨之后我就会问他战果,他都支支吾吾。
我寻思,赚钱了还藏着掖着的,就笑话他。
他说不是,有的股票的确买入了,但绝大部分没有拿住,还有大部分根本没有买入。
我说,那你成天给我分析得头头是道,发誓要挣大钱,你咋就买了拿不住?股票不错,看好还不下手?
他说,想和操作是两码事。当你看好买入,一周两周觉得无所谓,一个月就会有点慌,两个月就开始怀疑自己,三四个月开始否定自己,时间再长就受不了,开始减仓做其他股票,最后陷入死循环。
差不多卖光的时候就开始上涨,要么没有票要么轻仓。
我说,你不是都知道拿住就行,那干嘛卖呢?
他说,想的和操作经常脱节,想着长线持有,看着就生气,忍不住卖。
之后他选的股票卖出大部分之后我就开始买入,当然都是经过甄别,也都是轻仓玩玩。结果都是赚钱的。
他总说我介入时间好。
而我告诉他,你的最大问题是,想买到靠近底点,你也确实买在底点附近,很难亏损,但底点附近有个特点,底点到启动的时间会比较长,三五个月算短的,三五年都会出现。
这个途中持股心理斗争其实很剧烈。一不小心就会做出错误的操作。
你太在意买入价格,而忽视了时间价值。
其实底部是个区间,不一定非得靠近最低点买入,启动了的确成本会高一些,但大大的节约了时间,你做一只别人做3-4只,就为了几个点,十个点划算不?
你的选股是长线思维,选出的股票是长线股票,但是你总是当中线来做,甚至有的当短线。
选股思路和操作的思路不匹配,这样很难大幅盈利。
要么按之前的选股方法,选了做长线,风险小,时间长一些。
要么切换到中线和短线的选股方法,这需要从新去学习了解,但买卖周期不用变动。
实际操作与思想背离的主要原因就是选股的逻辑和持股卖出的逻辑不匹配。
长线选股中短线操作,本来该赚钱没赚到。
中短线选股,需要避险的,却做成长线操作,最后被深套。
怎样去避免操作和思想的脱节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股票的选择。
每只股票股性不同,位置不同适用的周期都不同。
比如周期股底部长线,启动后周期内中线,冲顶最多做个短线。
本来做中线做成长线会出现,盈利到不盈利,再到亏损。
中线做成短线,盈利很小。
短线做成中线长线,那必须等下一个周期来解套,那就是3-5年。
而很多强势股,伪强势股本来做短线,因为操作周期不明白,也会出现严重亏损。
所以判定股票适合做的时间周期,是解决这个问题最关键的一环。
2,操作习惯改不了就转变选股方向。
弄清楚个股以及这个阶段适合的持股周期,很多人操作习惯固定那么,就照着框子买鸭蛋,虽然方法笨了一些,但确实能找到合适自己做的股票。
而不是一直去做不适合自己的股票。
合适不一定赚大钱,但至少风险低,稳定。长期来看比想象中的高收益要高不少。
3,心态的调整。
从选股到远周期到对应自己的操作习惯。这三点做好之后,持股的心态必须要自信。
不管是短线,中线,长线。只要不破位那就是埋头持有,短线能拉多少是多少,中线不断的波段享受复利,长线底部介入,可以配合短线中线操作。
不断的把持仓成本降低下来,心态会越来越好。初期甚至亏损,有压力很正常,但是做个两三年还有压力那就是学的不够心里没底。
4,知错改错。
错了就是错了,没赚钱肯定是自己错了,错了就去找原因,找到原因才能改正。
很多人一个错误可以不断的犯,一个错误可以伴随五年十年。
不抱怨股票,每只股票都能赚钱。不抱怨行情,什么行情都有人赚钱,不抱怨市场,市场永远是对的,每天每时每刻都有机会。
炒股为什么总是会实际操作与思想背离,怎样克服?
首先,作为成功的投资者,既需要有过硬的技术,也要有成熟的心态,两者在不同风格投资者那里的比重可能有所不同,但是都是炒股赚钱、控制风险的前提。
其次,炒股的技术包括技术分析、基本面分析、市场信息解读和敏锐的嗅觉,这些或者是可以通过专业的书籍、材料来获取,或者可以通过长期的观察总结形成规律,对所有人来说,这些技术的来源可能类似,但每个人最后运用的效果却大相径庭。好比很多人会去买一款炒股软件,花着同样的钱、用着同样的功能,就是有人能用好、有人用不好。
再者说到心态,每个人的股市经历不同,对心态的锻炼、以及被市场洗礼后心态的成熟度也有所不同。简单一点,比如说有的连续成功后就会敢于下手,同样的方式选出的股票,在连续栽跟头后可能又会犹犹豫豫。时间一长,基本上都是人性的贪婪、恐惧、盲目等扭曲了自己崇尚的技术。
另外,在现有的交易规则下,有些想法可能也未必能按照自己所想去实现,我们只能去适应市场,市场不会因为一方力量而去改变的。如果说自己在实际操作的时候总是跟想法背离,那么就得好好掂量下自己的执行力了,这说来说去就是执行力的问题,根本上就是心态,也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做股票的,如果自己控制不了又想做,那就只能通过其他途径了。
很多投资者在炒股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一类现象就是,当原本自己看好的一只股票,在买入直接做足了充分的工作,通过各个方面来分析该股后期大概率会出现明显上涨的情况,但买入后的实际操作就会出现明显的变化,特别是当股价短暂出现明显回调后,就开始怀疑之前的分析是否存在问题,特别是公司是否还存在未知的雷没有爆出,总担心该股接下来会出现大幅度下跌的情况,而当自己选择卖出后,股价就开始的出现明显上涨的情况,后悔自己当初为什么要选择卖出, 所以我们该如何做到知行合一呢,看好的股票在操作过程中跟实际想法是一致的呢,下面我们来重点讲解下我再操盘过程中采用的方法。
谁也无法保证自己买入股票后,该股接下来的就一定会出现明显的上涨,所以我们即使有着最大把握的时候也不能保证自己买入后一定能够赚钱,所以在买入之前我们需要事先做好心里准备,当个股接下来出现下跌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处理,而买入之前我一般会做好几大分析:
第一,因为个股的上涨和下跌受到的因素较多 ,特别是庄家主力资金对股价波动的影响,再次就是市场行情波动也会对股价波动方向造成影响,在买入之前我们都会设定一个重要的补仓价格,该股是我后期长期好看的,并且在买入之前已经做出了充足的分析,唯一不确定的是个股是买入后直接上涨,还是短暂回调后才出现上涨,当我们本身在买入之前已经有着这个预期后,股价短期下跌也在我们预测的范围内,我们完全可以根据操作策略来进行,接下来下跌选择补仓,主要该股的本身基本面不存在任何问题就行。
所以在买入之前已经设想过该股会出现下跌的情况,并且提前做好准备,下跌时候该如何操作,是补仓还是止损,止损后后期是否还存在买入的机会等,做到这样的基本上能够做到时间操作和思想会达成一致。
如果在做到实际操作跟想法一致,以下几种问题需要避免,不然很容易出现操作跟思路想违背的情况:
第一,不要全仓买入一只个股或者满仓操作 ,当个股出现大跌和市场出现明显下跌的时候,此时心态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即使很好看后期的上涨,短暂的下跌也会把洗出去,刚买入时候控制仓位,等待回调可以选择加仓。
第二,不要道听途说买股票 ,在买股票的时候自己完全不好好分析,人家看好是人家的思路,而自己买入不做分析的话,很容易出现被洗出去的情况,比如各类分析都好看该股能够出现50%的上涨空间,而短期出现了10%的回调,你又不懂上涨的具体原因是什么,此时操作上很容易出现失误的情况。
第三,自己做好充足分析后,买入后不要再去怀疑 ,很多投资者买入股票后信心不足,到处问你和问他,而每个人分析的观点又不一致,此时自己持股的信心也会被动摇,出现实际操作和思想相违背的情况。
总结:希望实际操作和思想不出现相违背的情况,在买入之前做好各类情况的设想,做好充分准备,不因为短期的下跌而出现心态上的变化,再次不要全仓和满仓操作,不要道听途说和怀疑自己的分析的理由。
周末,一个股友给我发微信说,炒股为何这么难?本来心里一清二楚的,可到了盘中就糊涂了,总做不好股票。他说,这样的情况不是一两次,已经持续好几个月了,总是纠正不过来。有时候买得很好,可看着股价涨得好,就期望多涨一点再卖。有时候,明明知道要卖了,行动上却迟迟不动手。不知该怎么办,才能扭转这被动的局面?
我跟他说,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股票知识和技能与操盘动作无法合二为一,也就是操盘时做不到知行合一;
二是自身人性的弱点在操盘时跳出来干扰交易。
炒股光有知识和技能是不够,懂得再多,如果不能运用于实践,也是白搭。我见过炒股十多年的股民,说起股票来一套一套的,可实践操作时就笨手笨脚,最后黯然离开股市。知道是一回事,操作又是另外一回事。知识和技能如果不能融入到操作中,就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炒股牵涉到利益,自身人性的弱点会维护自身的利益,而市场是反人性的。主力会针对股民人性的弱点,制定策略引诱散户上钩,达到自己的操盘目的。
因而,如果不能解决知行合一的问题,不能克制自身人性的弱点,做好股票就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那么,如何做到知行合一和克制人性的弱点?
这个问题是老生常谈了,我在文章中说过无数次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有且仅有一个,当然如果你的毅力超于常人,或许可以做到用毅力克制自身人性的弱点。
这两个问题,我都遇到过。为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下了不少的功夫,试过多种办法,都收效甚微。直到我领悟到用交易模式去做到知行合一,用执行力去严格执行交易模式,克制自身人性的弱点,才解决这两个问题。
千万不要过于高估自己的意志和毅力,牵涉到利益,遭遇众多人性弱点的围攻,意志和毅力这两个家伙寡不敌众,最终都以失败收场。
用交易模式和执行力去解决那两个烦人的问题吧,最终收获的会是股市赢家的徽章!
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拿不住,也就是赚钱的时候总是不知道该拿多久,这个是因为你对公司的情况了解不深,你要做的就是分析清楚公司的竞争优势和未来预期,比如营收增速,利润增速能做到多少,市占率能否提升,今年有什么样的策略等等,对一家公司了解越深,你越能拿得住。
第二种是扛不住,也就是亏损的时候总是扛不住下跌,这个是因为亏损给人带来的感受是比较痛苦的,毕竟真金白银地在亏损,往往更容易受市场影响。这种情况一般是因为投入的本金占自己总资产的比例过大,基数足够大,所以一涨一跌你会这么在意。建议你适当降低投资本金,拿闲钱投资,这样会让你有更好的定力。
当然了,更有效的方式还是去更深入的了解公司。
你这种感觉,我有过完全相同的体验,知道后来,我改变了一个习惯,严重建议你阅读与思考。
成因分析 有太多的时候,我们在开市的时间盯盘过于紧张与精力集中,以至于忘记了其他时候脑子里面对股市“可参与的价值点”。
这种情况类似于,在冷静的时候(比如收市的时间),我们往往非常清楚自己的资金、自己的股市理念,适合参与什么样的股票、偏向于参与哪种行业与类型、应该怎样科学控制仓位,等等。
然后,开始的时间里,盘面的变化很多时候是很复杂+充满诱惑力的,甚至于有些“诱饵”就是主力故意在盘中制造出来的。
当你的盯盘过于注意力集中的时候,往往就背带入了主力营造的气氛中,从而很容易在大脑中产生一个又一个“非常值得参与的机会”。
那么这样的后果便是:大脑片面的思想管不住手,从而进行了“并非很完善”的操作行为。
股市收盘,晚间静坐电脑前回看盘面——特么竟然全是假象!
周而复始,次数一多,顿生迷茫!
如何克服 如果恰好,如果你确实是这个原因,那么这样吧
给自己制定几条原则:
1、选股与分析的主要精力放在收市后
有句交易界流行的话叫做“ 交易自己的计划、计划自己的交易 ”。
说的就是,开市时间的(新)操作,只建立在头一天或者已经制定好的交易计划上,杜绝“临时突发”的交易行为发生;同时,每个收市的时间,经过全面综合的分析之后,制定几条次日可进行的“交易计划”。
如此一来,就简单了,“持有交易计划”的前提下,次日盘面无论怎么动,只要不符合自己的“预设”,内心便可平静如水,甚至于采用“埋单”的形式,都不太需要盯盘……
长此以往,一直抱定“不参与意外情况自己看不懂的、思考不成熟的行情”便可做到“手脑一致”,再也不会出现脑子管不住手的情况。
2、养成自己的选股习惯,只在“化了功夫”的“自选股”里面动手
我们说,股市里面的品种太多了,你想高概率找到一个相对时间里“表现最突出的股”那个难度是很大的,同时,一只股票能有多少值得参与的因素,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去翻阅资料与分析。
那么,这就更加决定了个人是很难选到(赚到)理论上应该赚到幅度最大的那个品种的。
那么有了这种心理基础,便可内心淡定很多:盘后的时间,尽力去寻找,实在是没有选中“领头羊”也无怨无悔,至少比盘中乱下单要稳健得多!
在这种“价值观确定”的理念坚持下,假以时日,你的自选股当中必然都是经过你精心分析之后,认为可参与度最高的品种。
那么股市里面我们要认识到“是金子总会发光”,轮动效应的原理也预示,凡是你认可的价值,其他实力资金方肯定也会认识到,只要不遇到“意外踩雷”的倒霉情况,你的坚持,必将带来不俗的回报!
这个问题很有价值!
我来回答一下。
知行合一是人生最高境界,不仅仅是在股市之中,只不过股市是放大人性弱点的最佳场所。忐忑,谨慎,高兴,激动,狂喜,幻想,妄想,懊恼,后悔,气愤,害怕,恐惧,贪婪,侥幸,失望,绝望等等人的一切情绪都会在股市短时间内让你尝试到,其他任何工作你都不会在相对短期内体会到这么情绪起伏。
当你经历过一次或者几次股市人生后,你会有感悟,有提高,开始认真学习,开有明显进步,操作能力见长,但好景不长,你会一次次的重复相同的错误,而每次冷静下来后,你有懊悔自己为什么这么愚蠢,怎么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了无数次,怎么就不长记性呢!
放心吧,下次你还是会犯这个错误,因为你是人,不是机器,做不到极端理性的冷酷无情!因为股票是反人性的!只有用超强的意志力长时间的反复残酷训练,才能达到知行合一,心手合一,人剑合一的三重境界,这需要时间和努力,也和你的悟性有关,但最终决定于你的性格和毅力,绝大多数人做不到这一点,所以赚钱的人永远是少数能付出辛苦、能艰苦训练、能去除心魔的坚毅之人!
很多人都是这样的,这就是人的理性和人性弱点之间的博弈。
我总结出来解决方法的:纪律+计划!
计划就是人的理性做出的决定,也就是您所说的思想;而如果我们没有严格的纪律,则会使得实际操作与计划相悖!
背后的逻辑就在于人性的弱点:贪婪和恐惧。
大涨时贪婪,明知道涨了该卖出获利却贪得无厌,最后利润回吐;跌时恐惧,明知道该坚持坚持,却又跌的自己受不了,割肉在地板上。
当然,完善的系统还要加入合理的止损点,总是挺着大跌,怕割肉亏损也是不行的,这也是完善的系统需要精雕细琢的地方!
希望我的思想可以帮助到您!
Ⅸ 论我国股票市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关于股市运行机制问题
我国股市在某种程度上只注重“扩容发展”,没有理顺“监管”与“改革”、“发展”的关系。我国股市的“圈钱”体制,粗放式扩张,虽然使股市得到了跳跃式的扩容,但累进的结构性制度性矛盾越来越突出。
笔者认为我国股市发展历史上最大的失误在于解散了跨部门、跨利益集团的股市发展政策设计部门,如国务院证券委。正是失去了这一战略思维的“心脏”,我国股市出现了“只谈发展”“不谈发展改革”,“只谈监管”不谈“改革发展”。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现状是:由警察部门主导的全面规划发展!如果不能正确处理股市“监管”与“发展”“改革”的关系,就难以处理“破”与“立”的关系,我们“破”了不规范的市场力量,但没有“立”起相应规范化的市场力量。打击不规范力量给“庄家”“私募基金”“跨市场、跨产品套利”等种种交易行为以重创!而这种重创基本瓦解了由他们组成的自下而上的自发形成的我国股市的流动力提高机制。
但是,由于我们没有相应的针对“规范化”市场运作机制的主动的战略性的建设方案,在瓦解的同时没有建立流动力提高机制。这样做的严重消极影响就是:随着我国股市流动力提高机制的不断被削弱被瓦解,我国股市的运行安全正收到严重威胁。
因此,只有处理好监管者和市场的关系,才能建立良性的股市运作机制,促进股市的健康发展,笔者认为作为市场监管者既不能“当婆婆”,也不能放任自流。在1929年-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萧条之前,经典的自由市场理论大行其道,认为政府是“守夜人”,反对政府对市场进行任何的干预。在发生了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危机之后,主张国家对经济进行强有力干预的凯恩斯主义逐渐取得了经济学中主流地位。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呈现明显的周期性特征,要熨平经济波动的“峰”和“谷”,政府应主动实施反经济周期的宏观经济政策。
二、关于机构投资者
在美国股票市场的投资者中,机构投资者占绝大多数,占股票总值的80-85%。美国股票市场的重要投资者依次是:养老基金、人寿保险基金、财产保险基金、共同基金、信托基金、对冲基金、商业银行信托部、投资银行、慈善基金等。这些机构投资者都是以证券作为主要的投资业务,他们素质高,经营丰富,通过投标方式来参与新股发行的定价,制定出的价格通常能反映发行公司的价值。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差距主要表现为:一是规模太小,2000年全美共同基金资产总值达4万亿美元,而同期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资产总值则只有700亿元人民币。二是单个基金的块头太小,目前世界上基金规模动辄上千亿美元,而我国最大规模的只要30亿元人民币,三是家数太少,美国达7000多只,我国不到40只。
这几年,我国股市的发展重点之一是大力发展“证券投资基金”,并且把发展的形式定位在“公募型契约”证券投资基金。但出现了“唯证券基金独尊“的发展战略。由此,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队伍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出现了以证券投资基金取代其他一切机构投资者的倾向。相对于证券投资基金的快速发展,我国股市的其他机构投资者明显萎缩
这种只扶持证券基金的片面的股市发展政策,实践证明已危及股市运行安全。证券投资基金的研究表明,证券投资基金的行为从整体上而言表现为“顺势操作”,因此从整体和长期而言并不能明显为股市提供流动力支持。分析从2000年以来的四个1300点附近的各类投资者的行为模式我们可以看出,证券投资基金并未表现出逆势进场的模式,从而无能力担当起为市场提供流动力的重任。但是与此同时,随着不断的监管和加压,在这四个1300点附近,其他投资者特别是机构投资者正趋于土崩瓦解之势。比较2000年以前的我国股市,我们在市场上已经越来越难以看到“抄底“资金的身影。投资者的高度“同质化”,破坏了证券市场应有的机构投资者的“异质化”结构。这就破坏了证券市场上各类机构投资者的应有的相互竞争,相互补充的生态平衡局面,带来了独家垄断性发展的失衡状态。
笔者认为:大力发展多样化的投资者队伍,建立生态平衡系统,市场机构化是当今国际资本市场的特点之一,也是我国股市健康发展的重要步骤之一。资本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主要是指养老基金,保险基金,和共同基金这三类投资者。有的国家还包括开办个人投资信托和证券自营的银行。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仍然以散户为主,证券投资基金刚开始发展,保险基金从1999年开始以购买证券投资基金形式间接入市,但尚不能直接投资股票,养老基金由于体制问题,也未形成一个真正的法人。
由此,培养机构投资者的任务艰巨。培养机构投资者的主要内容包括:培养开放式基金,扩大基金市场和基金品种,基金设立和发行要逐渐由审批制过渡到注册制,要通过组建中外基金管理公司,提高国内基金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增强素质和竞争力;为保险基金自由进入市场创造条件,包括保险基金可以作为基金管理公司发起人,通过自己设立的基金管理公司进入市场等;培养养老基金,帮助这部分基金进入市场。
目前我们欣喜的听到证券监管高层表态:将给私募基金合法的地位!同时保监会主席吴定富表示:保险公司将投资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项怀诚表示:今年八月底资产规模已达2300亿元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也将进军资本市场。所有这些措施的贯彻无疑将提高股市的流动性,扩大股市容量,增强投资者的投资信用,对于股市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
三、关于证券市场体系
美国股票市场具有多层次的市场格局,股票市场通过层次细分可最大限度的实现资本的供需平衡。中国股票市场结构单一,主板A股市场规模较大,二板市场未能开设;三板市场规模小,同时沪、深两地市场的同质性、重叠性限制了整个市场容量的扩展。因此,笔者认为我国应建立多层次的证券市场体系,其中包括:
一)创业板市场(二板市场):为高科技,高成长型企业服务。特点:企业规模小,经营年限短,采取保荐人制度,股份全部流通,规定主要股东最低持股量及出售股份的条件,严格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
1、二板市场定位
无论在主板市场内部设立二板市场,还是单独设立为主板服务而且为主板市场培养上市公司的依附型市场,都不符合我国经济改革和产业转型的客观要求。由于主板市场存在问题较多,行政色彩过浓,因而在主板市场的基础上建立二板市场,就会留下隐患。从外国的发展过程看,如果把二板市场当作主板市场的辅助市场存在,一般来说都不是成功的。因此应建立一个有独立运行规则、独立的发展目标、独立的服务对象、独立的上市基准、交易机制的二板市场。二板市场应该为高科技企业服务,那些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环保等主导的高科技产业应该是我国二板市场的首选服务对象。为此,可以考虑把上海、深圳交易所合而为一,然后将深圳交易所变为二板市场。
2、二板市场的制度设计
1)上市标准
上市的最低资本要求及社会公众股比例应该较主板市场有大幅度的降低
可不设盈利要求
对业务要求应该严格
2)交易机制
在市场上推行做市商制度
确保管理层的稳定和公司成长的连续性
实行T+0的交易制度
3)监管机制
强调信息披露基础上的投资者保护
强调监管机构对发行质量和对投资者保护的责任
4)二板市场的风险及防范
建立科学的公司内部控制制度
实行严格的保荐人制度
实行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
实行严格的市场监管制度
二)三板市场
其实早在1992年,中国曾经设立过场外交易市场(三板市场),那就是STAQ和NET两个入股交易系统。1999年两个市场暂停交易,后一直没有开市。2001年新的场外交易市场启动――中国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正式开张。中国所谓三板市场挂牌的公司是业绩差,问题多的企业,而美国OTCBB市场上挂牌的公司并不是因为业绩差而是公司实力较小,所以中国三板市场的定位就是剪不断,理还乱的问题股,像指垃圾桶,而美国的OTCBB市场的定位是小企业的孵化器,是NASDAQ的市场后备。
令人感动欣慰的是,据报到:新三板融资大门将开启,中科软定向增发方案已公布。新三板市场的推出,对于证券市场体系尤其是退市机制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四、关于上市公司
一)质量问题
我国上市公司的业绩低下,普遍存在“一年好,两年差,三年ST,四年PT”的经营状况,亏损户数不断增加,净资产收益率呈逐年下降趋势,每股收益不断降低,审计报告中出具保留意见的公司不断增多,上市公司丑闻屡见不鲜。我国的1300家上市公司中有200多家发生过丑闻,出事比例高达16%,而同期美国市场的比例是1%,1994年到2004年,上市公司平均每股净资产增长速度低于GDP的增幅,净资产收益率呈下降趋势。
上市公司质量不高的原因:1)股票市场的功能定位不准确:管理部门过于关注市场的融资功能,特别是为国有企业筹资。很多国有企业效率低下,把股票市场完全当作“圈钱”“脱困”的场所,筹集资金是国企的最终目的,改制是手段。这样的上市目的使得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了筹集资金而进行形式上改头换面,公司上市后经营机制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经营业绩逐年下滑。2)股票发行制度不合理:股票发行从“审批制”转为“核准制”。由最初的“额度控制”到“通道制”,再到“保荐人制度”。但现行的保荐制度不能杜绝“江苏琼华”事件。股票发行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大量的绩差公司充斥市场。3)股票市场退出机制不健全:没有严格的摘牌制度,一些严重资不低债、缺乏市场重组潜力和收购价值的劣质公司仍然没有被淘汰。
对此,我们解决的对策是:1、股票市场的准确定位应该是融资和资源的优化配置;2、改革股票发行制度,推行机构询价、网上发行和网下配售制度,建立“绿鞋”回拨机制;3、加快三板市场改革,建立畅通的退出机制。
二)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不充分、不及时、不规范。
琼民源的造假,蓝田股份的欺诈,银广厦的虚幻,草原兴发巨额财务黑洞,人们对会计信息产生了怀疑。其深层原因包括:1、巨大的利益诱惑;2、低廉的违规成本;3、法规政出多门;4、相关制度不完善。
对此,我们的解决思路应该是:1、建立以会计准则为核心的会计信息披露规范体系;2、建立以注册会计师公正审计为核心的会计信息披露监督体系;3、建立以证监会抽查复审为核心的会计信息披露再监督体系。
三)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由于股权分置,一股独大的现实,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形同虚设,“内部人”控制非常严重,这种局面既不利于公司的发展,更不利于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其实,股市的根本在于上市公司,没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上市公司就不可能稳步发展和长期盈利。对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建立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
1、健全和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前提是: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我国绝大多数上市公司是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其价值取向是多元化的,除了“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外,还有“社会价值目标”,比如:税收指标、就业指标、公益活动指标等待,在某种程度上这是高度理想主义的表现。美国一位著名经济学家曾经说过“高度理想主义,即使被采用,也只能削弱商业公司的主要优势及其有效实现确定目标的能力,同时还会放大政府的基本缺陷,使其迷失方向,并陷于利益集团的无休止的竞争中”。我国传统体制下国有企业人人都是主人,人人都对企业不负责的恶果也说明了这一点。当然,坚持公司治理结构的目标是“股东利益最大化”并不是说公司可以忽略公司利益相关者(包括雇员、债权人、顾客、社区)的利益。
2、健全和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重点是要改变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畸形股权结构。
从实践上看,英美的股份公司都经历了家族资本主义、经理资本主义与机构资本主义三个阶段,其股权结构也经历了由集中到分散,再由分散到集中的变化。“一股独大”并没有错,相反在历史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如沃伦.巴菲特在希尔公司、比尔.盖茨在微软公司、李嘉诚在和记黄埔公司都曾占很高比例的股权。
我国只所以反对国有股“一股独大”,关键是国有股股东行为非理想化,发生了严重的扭曲。一是国家所有权的代理行使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国家所有权的代表是“形至而实不至”“缺位”现象严重,缺乏能真正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负责的人格化代表;二是我国绝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是国企改制而来,受传统观念束缚严重;三是国有股“一股独大”导致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和管理层基本由原企业的管理人员组,从而形成了国家行政干预的“内部人控制”局面;四是国有股不能流通,致使公司外部治理机制、市场对公司的治理“失灵”,加剧了国有股股东行为的扭曲;五是法制不健全,打击不力。
3、健全和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核心是要保证公司董事会的“独立性”,建立充分履行其职能的运行机制。
4、健全和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重点是要建立一个与公司治理结构相适应的公司外部治理机制(包括市场机制、行政机制与社会机制)
1)公司外部治理市场机制:主要指的是公司控制权市场和职业经理人市场
A、公司控制权市场主要表现为敌意兼并和收购,主要是对公司董事长及董事会成员总经理及高级管理人员的约束。英美国家公司控制权市场十分活跃,公司经营状况糟糕,就可能更换董事长或总经理,甚至发生局外人通过收购该公司的股票继而达到兼并公司的目的,这样公司的董事长和总经理就会失去对公司的控制权。我国的公司控制权市场发展严重滞后,原因是国有股不能流通,从而妨碍了上市公司的敌意收购和兼并,这也是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失灵”的一个重要原因。
B、同样,我国职业经理人市场也很落后。公司经理的选择主要依靠行政部门,这样的职业经理人市场对公司在职经理来说没有构成任何威胁。
2)公司外部治理行政机制
政府对一级市场及二级市场的管理机制。
3)公司外部治理社会机制
主要是指中介机构的信用机制。
5、健全和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条件是要创造一种良好的公司治理文化。
1)树立“股份公司是股东的,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理念;
2)树立“股东公司最高权利机关是股东大会,核心机构是董事会”;
3)树立“人力资本价值”理念。
四)关于上市公司独立董事问题
1、我国独立董事占比过低
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独立董事(INDEPENDENT DIRECTOR)的比例在10%左右,有的根本没有独立董事。根据经合组织(OECD)1999年的调查,独立董事占董事会的比例,美国为62%,英国为34%,法国为29%《财富》美国公司1000强中,董事会的平均人数为11人,独立董事为9人。
2、我国上市公司实行独立董事制度存在的障碍分析
1)缺乏相关法律作支撑
现在的公司法没有给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董事以存在的空间和条件。而在美国,独立董事依靠法律这把“上方宝剑”,可以把独立董事的个人意志变成董事会乃至公司的意志。而我国目前的法律没有赋予独立董事特殊表决权,人数也不占优势,很难从根本上与公司内部董事制衡。
2)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
美国公司目前最大的股东是机构投资者,一般在一个特定公司的持股比例为1%,按照美国《投资公司法》(1940),人寿公司和互助基金所持有的股票必须分散化,这也导致了美国股权的高度流动性。
当前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主要问题是控股股东通过关联交易,如担保、应收帐款,资产置换等各种手段来侵占上市公司资产,侵害中、小股东利益。
3)独立董事的引入与我国监事会制度不相容
独立董事制度产生于普通法为主的美英法系国家,这些国家采用“一元制”的董事会制度结构,在公司机构设置上没有独立的监事会。我国公司立法上采用的是大陆法系的“二元制”结构组织体系,即在股东大会之下设董事会和监事会。如此,独立董事的职责就会和监事会重叠甚至冲突。
4)具备担当独立董事素质的人才匮乏
5)市场选择机制和评价体系尚未形成
3、我国上市公司有效运作独立董事制度的相关对策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A、公司法应赋予独立董事一定的权利,建立权利实现保障机制。这些权利包括信息知情权、监督权、独立的审核权、否决权。
B、上市公司还应当赋予独立董事特别职权:第一,重大关联交易的认可权;第二,向董事会提议聘用或解聘会计师事务所;第三,向董事会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第四,提议召开董事会;第五,独立聘请外部审计和咨询机构;第六,向股东征集投票权。
2)改革“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
3)协调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功能。独立董事的监督具有天然的事前监督,内部监督以及决策过程监督紧密结合的特点,而监事会具备了经常性监督、事后监督与外部监督的特点。
4、对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和能力,聘任和激励约束等问题作出明确规定
1)任职资格和能力
2)聘任
3)提供独立董事的比例
4)提供充分信息和良好的工作条件
5)设立独立董事发挥作用的机构
6)建立合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7)强化独立董事的诚信勤勉义务
5、建立独立董事的自律组织
五)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度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度过高,有的达90%以上,股权结构不合理,不利于公司治理和资本流动。英国第一大股东平均持股比例仅为10%,这种分散的股权结构使上市公司的决策更为透明,且能更好的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权益,“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因而投资活跃,证券市场融资能力较强且流动性好。英国公司首次公开上市时间平均在公司创立后8年,而德国却是40年。英国公司上市的平均规模是1600万美元,而德国是6000万美元。德国上市公司的结构十分复杂,相互持股使得公司的直接持有者不等于最终持有者,个人持股比例小,而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持股比重和非金融公司交叉持股比重很大。
为此,要改变我国上市公司的畸形股权结构,必须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鼓励保险基金和养老基金入市,给私募基金应有的合法地位,这样才能改变股权过于集中的局面。
五、关于分业经营问题
世界金融业的发展有两种经营模式。一种是金融机构可以跨行业经营银行、证券、保险与信托等各种金融业务,称为混业经营模式。其中最关键、最突出、最重要的是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混合,即“银证合一”,另一种称为分业经营模式,即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和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不允许交叉经营业务。
金融业的混业经营和分业经营在西方金融史上曾经几分几合。1929年世界性经济大萧条和金融危机之后,国家金融领域逐渐由混业经营一统天下的格局演变成分业和混业两种经营模式并存的状态。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实行分业经营的国家开始出现重新实行混业经营的新方向。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金融市场上逐渐出现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金融控股公司(Financia Holding Company),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国际证券联合会、国际保险监管协会将其定义为:在同一控制权下,完全或主要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中至少两个不同的金融行业大规模的提供服务的金融集团公司。
1998年美国众议院通过了《1998年金融服务业法案》,该法案在涉及银行组织的条款中,创造了“金融控股公司”这一新的法律范畴。1986年撒切尔夫人在英国实行金融“大震”(big bang)改革,全面摧毁了金融分业经营的体制,促进了混业经营。在东亚,日本和韩国曾经以大财团的形式发展起了一些企业集团,其中有一些是金融控股公司。与此同时,中国的证券业与银行业仍实行银证分业的制度。这种制度的明显缺点在于:
1、资金方面
在投资银行业务中,券商需要通过咨询、策划、融资、估价、谈判等一系列操纵来帮助企业资本运营,这要求券商有一定的资金融通职能,而经纪业务的开展,银行网点的铺设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同时券商要为客户提供融资、融券功能也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自营业务的开展更增大了券商对资金的需要,在混业经营模式下,这些资金需求可以通过银行达到便利的满足,但在分业经营中券商就无能为力了。
2、营销网络方面
投资银行开展证券配售业务、经纪业务以及资产管理业务都需要建立一个网络体系来直接面向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在混业经营下可以利用银行的营销网络,降低成本,提供利用效率。
3、信息和信誉度方面
商业银行的经营历史远远长于投资银行,它们对经济实体的了解更多、更丰富,况且建立了一定的信誉度,容易接近客户,依赖商业银行的信誉投资银行可以顺利开展业务。
4、面对入世后金融大鳄的挑战,中国需要混业经营以打造自己的金融航母,否则难以抵御外来的金融风险,丧失竞争力。
对此,笔者强烈建议我国资本市场尽快走混业经营的道路,利用我国原有商业银行的优势,拓宽券商融资渠道,营造全方位的销售网络,增强自身抗御风险能力,以便在国际金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六、关于证券交易所
20世纪90年代之前,全球证券交易所几乎全都是以会员制形式发展起来的。这种类型的交易所是由会员出资组成的交易所为会员所有和控制,只对会员服务,只有会员才能利用交易所的交易系统进行交易,由于服务者和出资者为同一人,因此大多数实行会员制的证券交易所都是非盈利的服务性组织。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会员制形式逐渐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
资本的国际化使各地的证券交易所突破了地域限制,在全球市场上形成了相互竞争的对象。一方面,竞争使定价过高的交易所得不到客户,也就没有收入来源,从而面临淘汰的命运;另一方面,作为交易所,要在竞争的条件下生存,就必须努力提高服务质量,扩大市场份额,否则就有被蚕食的危险。但在会员制下,交易所筹资能力受限,融资成本过高,非盈利性的组织机构也限制了它持续发展的能力。在这种条件下,交易所只有采取以获得竞争优势为导向的商业治理结构才能获得竞争力,因此,进入90年代,交易所的治理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出了公司化的发展趋势,交易所开始由非盈利性的会员制向盈利性的公司制转变。 公司制的特点在于:1、是以满足股东价值最大化为目的的组织;2、交易所可以向社会公众发行股份,不必局限于是会员还是交易者;3、通过公开发行股票,使市场交易权和所有权分开,不是股东也可以获得在交易所交易的资格,而在会员制下,只有会员才有资格直接交易。显然,公司制各方面都要优于会员制。而我国目前证券交易所组织模式为“行政会员制”,它是行政管理与会员参与相结合的组织模式。由于实施行政管理,它能从宏观上保障证券交易所的活动首先符合国家利益,有利于实施监管;由于会员参与,它还要考虑会员的切身利益,“行政制”和“会员制”的结合必然导致低效率和缺乏市场竞争力。
但令人遗憾的是迄今为止,股票市场改革矛头主要指向筹资者,投资者和券商,很少触及证交所。目前的证交所内无动力,外无压力,没有竞争和市场意识,面对资本全球化的冲击,整合和股份化改造是证交所改革之路。
笔者认为我国证券交易所的改革包括两个方面:
1、证券交易所的整合,上海、深圳证交所合并为上海证券交易所。从全球看,证交所集中化的呼声超过了分散化的呼声。目前世界范围内形成的三大势力范围:一是以纽约证交所为首的GEM阵营(global Equity Market)控制欧洲、美洲和亚太,股票市值超过了19万亿美元。二是以英德为首的IX阵营,市值为4万亿没有,以欧元报价,垄断欧洲股票交易额的53%和高科技股的80%,三是以纳斯达克为首的创业板市场阵营即“全球数码股市”。
2、公司制的证交所结构。世界上大多数证券交易所已经改制成股份公司,有不少公司正在上市。把属于市场的还给市场,只有这样,中国的资本市场才能面对全球竞争,才能在世界资本市场中站稳脚跟。
Ⅹ 中国现在的股票市场上存在哪些问题
一、指导思想
就我的理解,西方的股票市场是老百姓(投资者)发展起来的,然后才有政府介入;中国股票市场从一开始就是政府催生的,甚至是政府生出来的。所以,西方的股票市场无所谓什么指导思想,只有赚钱的思想。每人都想赚钱,交易就做成了;而中国的股票市场既然是在政府的操纵下发展的,指导思想就特别重要。
到目前为止,中国发展股票市场的指导思想仍然是帮国有企业解困。我想,是不是至少应该换个说法,说是帮助国有企业实现民营化,这比说帮助国有企业解困好一点。帮助国有企业解困,是怎么让老百姓的钱流到最困难的国有企业;而帮助国有企业民营化,是怎么使国有企业转到最能经营好它的人手里。这就是不同的指导思想。
二、证监会的两项功能
中国证监会副主席高西庆先生说,证监会专门防止骗子。这讲得很好。证监会就是干这个事的。或者说得好听一点,叫作保护投资者免受上市公司经理的欺骗。但实际上证监会的用处不是这样。因为实际工作中,证监会的主要作用还是帮助国有企业解困,即怎么使钱流向困难的国有企业。到了1999年,证监会又增加了第二个功能,就是帮助提高社会总需求。去年要保GDP增长,怎么保呢?就是刺激投资需求或者消费需求。消费需求怎么上去呢?有人出主意,股票市场越热,大家收入预期就好,消费就可以上去。
暂不谈这个逻辑对与不对,在证监会承担着这两个功能的情况下,怎么抓骗子?根本没办法。保护投资者,谈何容易!
三、产权问题
中国的上市公司主要由国家控制,由国家任命董事长和总经理,这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第一,企业不会注意信誉机制(reputation)。
当博弈是可以重复的时候,博弈者才会注意声誉。而国有企业的问题是使得每个人都在玩一次性博弈——明天谁当总经理谁也不知道,我干嘛不在今天捞一把?
资本市场之所以在西方能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骗人的钱骗一次可以,骗两次也许行,骗三次就很难了,所以,要想在市场上生存下去,你要特别注意声誉。但是,中国国有企业的经理不需要考虑这个问题,只要在任期内能捞到一把钱,以后这个企业能不能再融到资,就不是他所关心的问题。
第二,不可能从法律上保护投资者。
以关联交易为例。在现有国有企业制度下,不可能制止关联交易。大家知道,关联交易是根据交易者定义的,而不是根据业务定义的。中国的国有企业的所有者都是一个,因此国有企业间的所有交易都是关联交易。比如说,一个高科技企业上市了,融了几个亿,然后政府发现,别处有个低科技企业处于困境,职工工资都发不出来,于是政府说,你把它兼并了吧。这就是关联交易。如果产权制度不改革,关联交易的现象是不可能解决的。香港的上市规则规定,关联交易需要小股东审批,把这一点拿到内地来,恐怕小股东们日夜审批都批不过来。
第三,如果产权问题不解决的话,企业内部的权力斗争就会非常严重。
为什么国有企业内部的权力斗争或者说“内耗”这么严重?主要是产权问题,因为在国有企业中,管理者掌握这个企业但并不持有这个企业的股份,只有拿到控制权才会有实际利益,所以大家就为了争夺控制权而斗争,把精力主要用于权力斗争而不是生产性的投资和生产性的努力上。上市公司当中这种现象尤为严重。
权力斗争在西方的上市公司中也存在,但常常是改进效率的一种手段。如果一个上市公司的总经理干得不好,就会被人推翻。中国上市公司的斗争可能是搞垮企业的一种措施。
第四,股票市场的游戏规则没法制定出来。
中国许多有关上市公司的条例在制订的时候,因为考虑到企业的前身一般是国有企业,所以制订出许多特殊的约束性条款。比如说,有一个规定是,只有三年赢利的企业才能够上市。这相当于说,只能卖好看的西红柿,长得不好看的就不能卖。这没有道理。讲道理的做法是,只要信息披露是真实的,谁想上市谁就可以上市。
此外,还有一系列因担心所谓国有资产流失而作出的规定。其实,什么叫资产流失?如果是公开叫卖,谁出价格高谁拿走,那么哪怕只出一块钱,也不能叫流失。但是,由于企业是国有的,如果不遵守某种硬性规则的话,就将真的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所以大量的规则就出台了。规定注册企业时无形资产不能超过总资产的20%,也是出于同样的考虑。
这样一来,如果私营企业真要上市的话,一定会感到特别累。这些规则并不是根据它的情况制定的,但是它还必须走这个程序。
四、地方股票市场
西方的股票市场是从地方到集中。集中的股票市场有前提:法律体系要更为完善,信息的传输要更为畅通。如果这些做不到的话,要追求建立一个全国的股票市场,而且认为地方的股票市场更混乱,至少在理论上讲不通。
如果法律制度不健全,信息传输不畅通,理性的借贷者只会把钱借给认识的人、村里的人、周围的人。而现在的规定相当于说,村里的人不能互相借钱,要借钱的话,广东的人必须借给陕西那边的不认识的人,这才是国家应该允许的,这个道理完全反了。正因为我们国家法律不健全,信息传输扭曲得太厉害,所以应该是出钱的人和花钱的人离得更近一点。如果我买了你的股票,那么我至少还有机会看看你是不是已经垮了。现在的情况正相反,有好多企业已经成烂泥了,但是大家都不知道,报纸上还宣传它是好企业,这样才真正造成金融危机。
五、经理、股东与职业道德
经理和股东是委托人-代理人关系。经理作为代理人,对股东负有一定的法律责任,就是诚信(fidelity)。诚信如何在法律上得到保证?对中国的法律队伍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英国公司法的整个现代制度是从最原始的信托法(trust law)走过来的。英国人所自豪的对法学所作的最重要贡献,就是发展了信托(trust)这个概念。而我们没有这个概念。中国法官、律师对trust的文化背景、案例都没有足够的积累。对于中国有没有一个能够保护资本市场的真正的法律队伍这个问题,我是存疑的。
经理人的职业道德问题与此相关。经理人的职业道德在表面是一个道德问题,实则是一个制度问题。经理其实是“保姆”,但现在被认为是“老板”,而且他自己也觉得是。其实不然,好比一个保姆,主人不在,保姆就觉得自己是主人了。从长远来看,职业道德是非常重要的,发展资本市场,简单地说,就是把你的钱交给别人花,别人用。如果你对用钱的人的道德没有基本信赖的话,你怎么愿意把自己的钱交给别人用?
职业道德问题不仅是经理的问题。假设在一个企业里面,总经理持有10%的股,如果他为了这部分股权损害企业利益的话,是违法的。但是在国有企业里,假如一个国有企业有200个工人,所有者说要卖掉这个企业,但200个工人不同意卖这个企业,这却并不被认为是违法的。这没有道理。因为这企业是全国12亿人的,200个工人只占了其中的那百分之零点零几,难道就能决定这个企业的命运?就可以为了自己的私利阻碍这个企业的出卖?这应该是违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