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市场预期理论
① 1、预期假说、市场分割理论和流动性升水理论的区别 2、有效市场三种形态的特点 3、普通股、优先股的特点
2、有效市场假说
(1)强式有效:所有信息都反应在股票价格中
(2)半强式有效:所有公开信息都反应在股票价格老贺中
(3)弱式有效:所有历史信息都反应在股票价格中
3、普通股和优滑罩先股的特点:
优先股:在股息信含闹分工的时候有优先权、同时在公司清算的时候有优先权。但是优先股没有投票权
普通股:股息分红和清算的时候没有优先权,但是具有投票权
② 炒股都有哪些成熟理论
成熟的理论有:道氏股价波动理论、波浪理论、成长周期理论、股票价值理论、信心理论 随机漫步理论、亚当理论、黄金分割率理论、相反理论、证券市场分析论等等。
1.技术分析的含义
所谓股价的技术分析,是相对于基本分析而言的。正如上一部分所述,基本分析法着重于对一般经济情况以及各个公司的经营管理状况、行业动态等因素进行分析,以此来研究股票的价值,衡量股价的高低。而技术分析则是透过图表或技术指标的记录,研究市场过去及现在的行为反应,以推测未来价格的变动趋势。其依据的技术指标的主要内容是由股价、成交量或涨跌指数等数据计算而得的,我们也由此可知——技术分析只关心证券市场本身的变化,而不考虑会对其产生某种影响的经济方面、政治方面的等各种外部的因素。
基本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判断股票现行股价的价位是否合理并描绘出它长远的发展空间,而技术分析主要是预测短期内股价涨跌的趋势。通过基本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应购买何种股票,而技术分析则让我们把握具体购买的时机。在时间上,技术分析法注重短期分析,在预测旧趋势结束和新趋势开始方面优于基本分析法,但在预测较长期趋势方面则不如后者。大多数成功的股票投资者都是把两种分析方法结合起来加以运用,他们用基本分析法估计较长期趋势,而用技术分析法判断短期走势和确定买卖的时机。
股价技术分析和基本分析都认为股价是由供求关系所决定。基本分析主要是根据对影响供需关系种种因素的分析来预测股价走势,而技术分析则是根据股价本身的变化来预测股价走势。技术分析的基本观点是:所有股票的实际供需量及其背后起引导作用的种种因素,包括股票市场上每个人对未来的希望、担心、恐惧等等,都集中反映在股票的价格和交易量上。
技术分析的理论基础是空中楼阁理论。空中楼阁理论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于1936年提出的,该理论完全抛开股票的内在价值,强调心理构造出来的空中楼阁。投资者之所以要以一定的价格购买某种股票,是因为他相信有人将以更高的价格向他购买这种股票。至于股价的高低,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存在更大的“笨蛋”愿以更高的价格向你购买。精明的投资者无须去计算股票的内在价值,他所须做的只是抢在最大的“笨蛋”之前成交,即股价达到最高点之前买进股票,而在股价达到最高点之后将其卖出。
2.道氏股价波动理论
根据道氏理论,股票价格运动有三种趋势,其中最主要的是股票的基本趋势,即股价广泛或全面性上升或下降的变动情形。这种变动持续的时间通常为一年或一年以上,股价总升(降)的幅度超过20%。对投资者来说,基本趋势持续上升就形成了多头市场,持续下降就形成了空头市场。
股价运动的第二种趋势称为股价的次级趋势。因为次级趋势经常与基本趋势的运动方向相反,并对其产生一定的牵制作用,因而也称为股价的修正趋势。这种趋势持续的时间从3周至数月不等,其股价上升或下降的幅度一般为股价基本趋势的1/3或2/3。股价运动的第三种趋势称为短期趋势,反映了股价在几天之内的变动情况。修正趋势通常由3个或3个以上的短期趋势所组成。
在三种趋势中,长期投资者最关心的是股价的基本趋势,其目的是想尽可能地在多头市场上买入股票,而在空头市场形成前及时地卖出股票。投机者则对股价的修正趋势比较感兴趣。他们的目的是想从中获取短期的利润。短期趋势的重要性较小,且易受人为操纵,因而不便作为趋势分析的对象。人们一般无法操纵股价的基本趋势和修正趋势,只有国家的财政部门才有可能进行有限的调节……[详细]
3.波浪理论
波浪理论是技术分析大师 R·E·艾略特(R·E·Elliot)所发明的一种价格趋势分析工具,它是一套完全靠而观察得来的规律,可用以分析股市指数、价格的走势,它也是世界股市分析上运用最多,而又最难于了解和精通的分析工具。
艾略特认为,不管是股票还是商品价格的波动,都与大自然的潮汐,波浪一样,一浪跟着一波,周而复始,具有相当程度的规律性,展现出周期循环的特点,任何波动均有迹有循。因此,投资者可以根据这些规律性的波动预测价格未来的走势,在买卖策略上实施适用。
波浪理论的四个基本特点
(1)股价指数的上升和下跌将会交替进行;
(2)推动浪和调整浪是价格波动两个最基本型态,而推动浪(即与大市走向一致的波浪)可以再分割成五个小浪,一般用第1浪、第2浪、第3浪、第4浪、第5浪来表示,调整浪也可以划分成三个小浪,通常用A浪、B浪、C浪表示。
(3)在上述八个波浪(五上三落)完毕之后,一个循环即告完成,走势将进入下一个八波浪循环;
(4)时间的长短不会改变波浪的形态,因为市场仍会依照其基本型态发展。波浪可以拉长,也可以缩细,但其基本型态永恒不变……[详细]
4.股市发展阶段与成长周期理论
证券市场发展的道路不完全一样,但一般都要经历5个阶段。
休眠阶段:此阶段了解证券市场的人并不多,股票公开上市的公司也少,但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投资者发现,即便不算潜在的资本增值,获得的股利都超过其它投资形式得到的收益,于是他们就买进股票,但开始还是小心谨慎。
操纵阶段:一些证券经纪商和交易商发现,由于股票不多,流动性有限,只要买进一小部分股票就能哄抬价格。只要价格持续高涨,就会吸引其他人购买,这时操纵者抛售股票就能获取暴利。因此,他们开始哄压市价,操纵市场,获取暴利。
投资阶段:有些人通过买卖股票得到了大量的资本增值,不管已经实现了的或还只是帐面上的,这些暴利的示范作用都会吸引更多的人加入投机行列,投机阶段就开始了,股票价格大大超过实际的价值,交易量扶摇直上。新发行的股票往往被超额急购,吸引了许多公司都来发行股票,原来惜售的持股者也出售股票以获利,于是扩大了上市股票的供应。
崩溃阶段:到一定时机,用来投机的资金来源会枯竭,认购新发的股票越来越少,而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头脑静下来,开始认识到股票的价格被抬得太高了,与本来的价值脱节得太厉害。这时只要外界一有风吹草动,股价就会动摇,然后价格开始下降。
成熟阶段:在股市下跌之后,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使公众对股票市场重新恢复信心。这个时间的长短视价格跌落的幅度,购买新股票的刺激,机构投资者的行为等因素而定。跌市使有这些人亏了大本。他们只留着作长期投资,寄望于将来价格的回升,一些私人投资者变得谨慎了,一些没有经历过崩溃阶段的新的投资者加入进来,机构投资者的队伍也扩大了,这样成熟阶段就开始了这里股票供应增加,流动性更大,投资者更有经验,交易量更稳定,虽然股票价格还是会波动,但不像以前那样激烈了,而是随着经济和企业的发展上下波动……[详细]
5.信心理论
信心股价理论,是基于市场心态的观点去分析股价。由于传统股价理论,过于机械性地重视影响公司盈余,而并不能解释在多变的股市中股价涨跌的全盘因素。尤其当一些突发性因素导致股价应涨不涨,反而下跌,或应跌不跌,反而上升,此种现象,更使传统的股价理论变得矛盾。因此信心股价理论,强调股票市场由心理或信心因素影响股价。
根据信心理论,促成市场股价变动的因素,是市场对于未来的股票价格、公司盈利与股票投放比率等条件,所产生信心的强弱。投资者若对于股市基本情况乐观,信心越强,就必然以买入股票来表现其心态,股价因而上升,倘若资金本身过于乐观时,可能漠视股票超越了合理正常价格水平,而盲目大量买入,使股票价格上涨至不合情理的价位水平。相反,投资人士若对股票市场基本情况表示悲观时,信心转低落,将抛出手中股票,股价因此而下跌,倘若投资人士心理过度悲观,以致不顾正常股票价格、公司盈余与股息水平而大量抛售股票,则可导致股票价格被抛低至不合理水平。就因为投资人信心的强弱,而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情况,有时甚至与上市公司营运状况,以及获利能力等基本因素完全脱节,使股价狂升暴跌原因就在这里。
信心股价理论,以市场心理为基础,来解释市场股价的变动,并完全依靠公司财务的上的资料,故此理论可以弥补传统股价理论的缺点,对股市的反常现象,提出合理的解释。譬如经济状况良好,股价却疲弱,或者经济情况欠佳而股价反而上升的原因,如果这个理论是对的话,投资的策略就是研究市场心态,是悲观还是乐观,而顺应市势去做,必可获利。
但信心股价理论亦有其缺点。严重的弱点,因于股票市场的群众信心很难衡量,常使分析股票市场动态的人士感到困惑,因此仍有不少投资人士信任传统股价理论,可是在很多情况下,传统股价学说,又被证明失败。
比较上述的两种股价理论,传统股价理论过于重视公司的运作情况和经营获利能力,忽视其他影响股价的众多外在因素,自然有所缺失。信心股价理论则又过于重视影响股价的各种短期外来因素,而忽略公司本质的优劣。
6.股票价值理论
最初提出股票的价格与价值分离的是美国的帕拉特(S·S·Pratt),他在1903年出版的《华尔街的动态》(The mork of wall street,1903)一书中,提出股票价值的经济本质在于股息请示权其影响因素中,诸如:股息企业收益、经营者素质以及企业收益能力,其中以前者最为重要,其他的重要因素均属影响股息的间接因素。帕拉特认为,在理论上股票价格与真实价值是一致的,但实际上两者差异颇大。但他认为两者差异的现象并不限于股票,其他财产也有这种情形,只是股票比较特殊而已。因为就价格的形成而言,是由供需因素来决定,不见得就会与真实价值完全一致。而且,除了形成股票价格的主要决定因素真实价值之外,仍有许多其他的影响因素,诸如:这种好坏消息、证券市场结构、“股市人气”、投资气氛等,加上绝大多数对上市公司的生产事业外行的投资人结合成的各种判断,帕氏虽然强调证券市场的分析,但其理论尚缺乏“严谨性”,不明确之处颇多。
其后,哈布纳(S·S·Hebner) 在《证券市场》(The Stock Market,1934) 一书将帕氏的论点加以补充,哈布纳以股票价值和价格的关系作为投资的指针,而且利用财务分析来把握股票价值,并强调股票标价格和市场因素与金融的关系,他认为“股票价格倾向与其本质的价值一致”,就长期的股价变化因素而言,与其本质的价值有关的即为长期预期收益与资本还原率。他认为,“就长期来看,股票价格的变化,主要是依存于财产价值的变化。”此外,哈布纳还致力于证券分析与证券市场分析的结合。
贺斯物在《股票交易》(The Stack Exchange)一书中, 则站在证券市场分析的立场,除了区别股票的价值与价格之外,再进一步确认股票的本质价值在于股息,强调股票价格与一般商品价格的根本区别点在于股票价值与市场操作有所歧异。
与帕拉特同时代的莫迪(J·Moody) 在《华尔街投资的艺术》( The Art Of Wall Street Investing,1906)一书中,则认为普通股的权利重点不仅仅是领取股利权利而已,还要看“发行公司负担其支出,诸如:公司债息、董事、监事酬劳、利息支出之后的可分配于股息之纯收益之多少的大小来看。因为,大部分上市股票有限公司的收益情况变动幅度大,有时候扣除其他费用之后,企业收益变成亏损的情形也颇为常见。因此,对于普通股的议决权(参加经营权)与公司资产价值的的评价,需要加上“投机性”因素。
莫迪更强调上市公司产业别“质”的考虑,当时的两大产业--铁路与工业股票之中,前者富有安定性、发展性,后者具有较大的投机性。即使两者收益一致,价格也会有所差别。因此,莫迪的著作中更进一步强调了资本还原率和风险因素对股票市场价格的影响。
探讨股票价值本质的,还有戴斯(D·A·Dace)和埃特曼(W·J·Eiteman)两人。他俩合著了《股票市场》(Stock Market,1952)一书。在该书中,作者从历史, 法律的观点来探讨股份有限公司制度,从法律上规定股东的权利来把握股票本质。他们指出,股东有三个基本权利:(1)参加公司的经营决策权;(2)剩余财产分配权;(3)股利请求权。但是由于现代证券流通市场的发达,中小股东越来越多,大部分的股东都没有参与企业经营的打算,而且以分配剩余财产目的才购买股票的已绝无仅有。从而,购买股票的目的于领取股息,而分配股息的多少又取决于企业收益,因此,作者认为,“投资人购买股票之际,实际上是买进企业现在和将来收益的请求权”。
7.亚当理论
从19世纪重视投机性的证券市场分析后,进入20世纪,证券分析家逐渐提出了理论上的体系。 首先是柯丁雷(W·G·Cordinly)在《证券交易入门》(Guide To The Stock Exchang,1907)一书中,提出“股票价格由供需规律来决定”的观点。为了深入探讨“供需规律和供求关系的变动”,必须重视社会大众的意见。但他的著作的理论基础仍然不够,缺乏精确性。哥罗丁斯基(J·Grodinsky)在《投资学》(Investment.1953)一书中,从另一个角度对证券市场进行了分析。他从研究供需因此来预测股价,并具体指出了两种途径。
第一种途径是重视股价与其他经济现象的关系,从这些关系的变化来预测股价的波动,此种方法就是现在通称的“基本分析”(Fundamental Analysis)。 另一种方法不重视股价与其他经济现象的关系,而仅股票市场内部的技术性因素的各种现象来预测股价。此即为现在通称“技术分析”(Technical Analysis)。 前者考虑诸如:(1)股票利率与股价关系;(2)比较股息利殖率与债券利殖率来判断市场状况:(3)股价与利率的关系:(4)经济成长,景气与股价波动之关系。后者则考虑诸如:(1)证券市场内部投机因素之分析;(2)观察过去股价趋势推测未来股价动向,主要采用各种曲线图;(3)观察社会大众的投资动向;(4)检讨股票交易量值与股价关系等等。
孟德尔(Mindell,J.)在《股票市场》(The Stock Market,1948)一书中,则认为股价的变动不仅仅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事实上。影响股价变动的因素不但多,而且复杂,分析各种因素的影响程度及影响方向颇为困难。所以孟德尔列述以下各主要影响因素:(1)利率;(2)企业收益;(3)景气活动;(4)股票市场动态;(5)货币政策情况:(6)价格总水平的变动情况;(7)大众投资者的市场心理;(8)政治的影响;(9)天灾人祸的发生;(10)经济情况状态;(11)人口变动等等……[详细]
8.随机漫步理论
一切图表走势派的存在价值,都是基于一个假设,就是股票、外汇、黄金、债券等。所有投资都会受到经济、政治、社会因素影响,而这些因素会像历史一样不断重演。譬如经济如果由大萧条复苏过来,物业价格、股市、黄金等都会一路上涨。升完会有跌,但跌完又会再升得更高。即使短线而言,支配一切投资价值规律都离不开上述所说因素,只要投资人士能够预测哪一些因素支配着价格,他们就可以预知未来走势。在股票而言,图表趋势、成交量、价位等反映了投资人士的心态趋向。这种心态去向构成原因,否认他们的收入、年龄、对消息了解、接受消化程度、信心热炽,全部都由股价和成交反映出来。根据图表就可以预知未来股价走势。不过,随机漫步理论却反对这种说法,意见相反。
随机漫步理论指出,股票市场内有成千上万的精明人士,并非全部都是愚昧的人。每一个人都懂得分析,而且资料流入市场全部都是公开的,所有人都可以知道,并无甚么秘密可言。既然你也知,我也知,股票现在的价格就已经反映了供求关系。或者本身价值不会太远。所谓内在价值的衡量方法就是看每股资产值、市盈率、派息率等基本因素来决定。这些因素亦非什么大秘密。每一个人打开报章或杂志都可以找到这些资料。如果一只股票资产值十元,断不会在市场变到值一百元或者一元。市场不会有人出一百元买入这只股票或以一元沽出。现时股票的市价根本已经代表了千万醒目人士的看法,构成了一个合理价位。市价会围绕着内在价值而上下波动,这些波动却是随意而没有任何轨迹可寻……[详细]
9.相反理论
相反理论的基本要点是投资买卖决定全部基于群众的行为。它指出不论股市及期货市场,当所有人都看好时,就是牛市开始到顶。当人人看淡时,熊市已经见底。只要你和群众意见相反的话,致富机会永远存在。
(1)相反理论并非只是大部分人看好,我们就要看淡,或大众看淡时我们便要看好。相反理论会考虑这些看好看淡比例的趋势,这是一个动概念。
(2)相反理论并不是说大众一定是错的。群众通常都在主要趋势上看得对。大部分人看好,市势会因这些看好情绪变成实质购买力而上升。这个现象有可能维持很久。直至到所有人看好情绪趋于一致时,市势社会发生质的变化——供求的失衡培利尔( Humphrey·Neil)说过:当每一个人都有相同想法时,每一个人都错。
(3)相反理论从实际市场研究中,发现赚大钱的人只占5%,95%都是输家。要做赢家只可以和群众思想路线相背,切不可以同流……[详细]
10.黄金分割率理论
在股价预测中,根据该两组黄金比有两种黄金分割分析方法。
第一种方法:以股价近期走势中重要的峰位或底位,即重要的高点或低点为计算测量未来走势的基础,当股价上涨时,以底位股价为基数,跌幅在达到某一黄金比时较可能受到支撑。当行情接近尾声,股价发生急升或急跌后,其涨跌幅达到某一重要黄金比时,则可能发生转势。第二种方法:行情发生转势后,无论是止跌转升的反转抑或止升转跌的反转,以近期走势中重要的峰位和底位之间的涨额作为计量的基数,将原涨跌幅按0.191、0.382、0.5、0.618、0.809分割为五个黄金点。股价在后转后的走势将有可能在这些黄金点上遇到暂时的阻力或支撑……[详细]
11.技术分析的操作原则
由技术分析定义得知,其主要内容有图表解析与技术指标两大类。事实上早期的技术分析只是单纯的图表解析,亦即透过市场行为所构成的图表型态,来推测未来的股价变动趋势。但因这种方法在实际运用上,易受个人主观意识影响,而有不同的判断。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人戏称图表解析是一项艺术工作,九个人可能产生十种结论的原因。为减少图表判断的主观性,市场逐渐发展一些可运用数据计算的方式,来辅助个人对图形型态的知觉与辨认,使分析更具客观性。
③ 货币金融学知识体系概括
目录第1篇 导言
第1章 为什么研究货币、银行与金融市场
第2章 金融体系概览
第3章 什么是货币?
第2篇 金融市场
第4章 理解利率
第5章 利率行为
第6章 利率的风险结构与期限结构
第7章 股票市场、理性预期理论与有效市场假定
第3篇 金融机构
第8章 金融结构的经济学分析
第9章 银行业与金融机构的管理
第10章 银行业:结构与竞争
第11章 银行监管的经济学分析
第12章 非银行金融机构
第13章 衍生金融工具
第4篇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操作
第14章 中央银行的结构与联邦储备体系
第15章 多倍存款创造和货币供给过程
第16章 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
第17章 货币政策工具
第18章 货币政策的实施:最终目标和政策指标
第5篇 国际金融与货币政策
第19章 外汇市场
第20章 国际金融体系
第21章 货币政策策略:国际经验
第6篇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的实施
第22章 货币需求
第23章 凯恩斯理论框架与IS—LM模型
第24章 IS—LM模型中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第25章 总需求与总供给分析
第26章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实证分析
第27章 货币与通货膨胀
第28章 理性预期:政策意义
部分问答和思考题的答案
词汇表
索引
④ 股权溢价之谜的古典理论
(一)在完全理性的基础上引入更加复杂的效用函数
1.“无风险利率之谜”。由于在Mehra—Prescott模型中要解决风险溢价难题,相对风险厌恶系数必须很高,而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Weil(1989)l率先对投资者的期望效用函数进行修正来解释股权溢价之谜,在这种效用函数下,投资者的消费跨期替代弹性是一个常数,并且与投资者的相对风险厌恶系数无关,然而这种模型的最终的结果却显示Weil不仅没有解决股权溢价之谜,反而提出了一个“无风险利率之谜”,即市场中的无风险利率水平与理论值相比,明显偏低。
2.广义期望效用。Epstein and Zin(1991)在Weil的研究基础上,对效用函数进行了进—步的修正,在原有的函数形式中加入了对投资者一阶风险厌恶态度的设定,认为市场上的股权溢价水平不应该直接与收益率相关,而应该与收益率的波动程度相关。Epstein and Zin打破风险厌恶系数与消费跨期替代弹性之间的紧密联系,把二者分离开来,提出“广义期望效用GEU”。
3.习惯形成。Constantinides(1990)首先将习惯形成引入效用函数,假定效用函数不仅受当期消费而且也受过去消费的影响。习惯效应是时间不可分的,引入习惯效应后,个体对短期消费的减少更加敏感,从而较小的风险厌恶系数可以同较高的股权溢价相容。Abel(1990)对前一种方法进行修正,定义消费效用与人均消费是相连的。个体效用不仅同他自己的消费有关,还受到社会平均消费水平的影响,由于股票可能产生负的收益,将会导致个人相对于他人消费的下降,个人不愿意持有股票,再加上人均消费随时间是上升的,引致对债券的需求,因而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无风险利率之谜”。
Campbell and Coehrane(1999)将未来由于经济衰退导致消费水平可能降低的概率作为一个状态变量引入习惯形成理论,认为当衰退的概率增加时,投资者的风险厌恶增加,从而要求更高的风险溢价。另外由于消费下降,预防动机导致对债券需求增加,无风险利率下降。
(二)在传统效用函数的基础上引入非理性
1.灾难性状态与幸存偏差。Reitz(1988)加入令消费大量下降的小概率事件(如战争),在这种情形下,他发现很小概率的灾难性事件的存在会加大无风险利率和股票回报率之间的差距,无风险利率远小于股票收益率,从而产生一个较大的股权溢价。
Brown,Goetzmanann and Ross(1995)通过引入幸存偏差,试图断定幸存偏差对风险溢价估计的潜在影响,他们提出了一个股票价格的数学模型,模型中包含了一个关键性的价格水平,如果股价跌落到关键价格水平以下,就会发生市场崩溃并且交易停止。研究结果表明,如果以市场达到关键价格水平为条件,那么从未达到这一关键水平的市场上的股权风险溢价要远远高于不以这一价格水平为条件的市场上的溢价。事实上这两种解释缺乏可验证性。
2.非理性预期(distorted belief)。Cecchetti,Lam and Mark(CLM)(2000)通过与Campbell and Cochrane(CC)(1999)的理性预期相比较,提出用非理性预期的方法来解释股权溢价。CC根据“Hansen—Jagannathan bound“,认为如果把夏普比率与正确的边界相比,那么股权溢价之谜就会消失,并且由于理性预期,夏普比率一定是无偏的,而CLM则认为基于歪曲理念下的夏普比率小于理性预期下的夏普比率,由于人们未来的预测对扩张过程是悲观的,而对收缩过程是乐观的,预期的夏普比率在扩张时比实际数据低,而在收缩时则比实际数据高。因而夏普比率在歪曲理念下是有偏的,而且这个偏差在扩张时为正,在收缩时为负。实证的结果表明更支持CLM。
(三)市场摩擦
1.特殊的和不可保险的收人风险。Heaton and Lucas(1996,1997)认为由于劳动收入的风险是不可保障的,因而要求一个高的股权溢价作为补偿,他们才愿意持有股票。Constantinides and Duffle(1996)则通过引入一种新的特殊型风险形式来解释所观察到的风险溢价,假设坏年景时市场衰落,与劳动收入相关的特殊性风险上升,并且投资者资产组合价值下跌。由于害怕这种双重的厄运,人们就更不愿意持有股票,这样要想吸引他们持股就得有更高的风险溢价。
2.借款约束。 Constantinides,Donaldson and Mchra(1998)用生命周期的特征来研究资产定价,认为股票定价主要由中年投资者来决定。年轻人通过未来工资的抵押来投资股票却受到借款约束的限制,中年人消费的变化主要来自于金融资产的变化,从而要求高的股票回报来持有股票。如果放松借款约束,年轻人购买股票,股价上升,相应的债券价格下降,从而提高债券收益率,而中年人资产组合由投资股票转向债券,又导致债券价格的上升,相应的股票收益率增加,二者相反方向的变化,同时提高了股票和债券的收益。因而溢价缩小,同时无风险利率之谜又出现了。
Kogan,Makarow and Uppal(2003)通过有借款约束的经济均衡分析夏普比率与无风险利率之间的联系。分析的结果表明:有借款约束的经济中股票收益的夏普比率相对高,而无风险利率相对低。并且对比有约束的异质代理人经济与无约束的异质代理人经济,发现施加借款约束,增加了夏普比率和降低了无风险利率。进一步,他们发现无约束的异质代理人经济遭受和有CRRA偏好的同质代理人经济一样的限制,也即夏普比率与无风险利率之间的紧密联系,而在有约束的经济中则不是这样。
3.流动性溢价。Ravi and Coleman(1996)从交易服务的角度考虑,除法定货币外,还有许多其它资产如短期国债、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等也可以促进交易,从而影响回报率。由于债券具有促进交易的功能,个体拥有债券不仅可以获得无风险利率回报,还可以带来便利交易。债券的这一功能使得个体对债券的需求上升,无风险利率下降,而股票不能带来交易便利,所以股票和债券的期望收益率差上升。
4.基于错误的解释。Dw Long et aL.(1990)提出由于股息产生过程被错误的、随机的、或噪音交易者的影响而引入经济中,因此风险很大,从而产生了一个高的股权溢价。Glassman and Hassett(1999)认为投资者和专家建议者由于把短期波动性与长期风险相混淆而误测股票的风险,投资者渐渐会认识到股票投资保证了高的长期收益而基本上没有附加的风险。
5.税收。McGrattan and Prescott(2001)考虑基于税率的变化,因而他们解释股权溢价而非股权风险溢价。他们认为二战以后股权溢价不是谜,由于自1960年以来,美国的公司税率几乎没有变化,而个体收入税率下降显著,且税率的下降绝大部分是不可预测的,这导致股票价格产生了大的非预期的增加。因此由于所得税率的大量下降和避税机会的增加,粗略的估计导致1960—2000年股票价格由此而翻了一番,相应的股票回报率也显著提高,进而导致事后的股票收益大于债券收益。
6.信息。Gollier and Sehlee(2003)运用标准两期模型,来考虑信息对股权溢价和无风险利率的效应。他们认为,如果经济学家未发现一些投资者所拥有的私人信息,则无风险利率之谜就不能解释,如果经济学家拥有未被投资者所运用的信息,则无风险利率之谜容易解决。
(四)GDP的增长和资产组合的保险
Faugere and Erlach(2003)通过理论和实证来说明,从长远来看,股权溢价有两个交替的解释:GDP增长和短期的资产组合动机。首先,他们从理论上证明 GDP增长影响股票和资产的期望收益,隐含着影响公司债务的收益,沿着这种方法形成了一个在很多公司金融教材中出现的标准可持续增长宏观均衡公式来证明长期的平均股票收益。长期的平均股票收益依赖于人均GDP的增长和股份再购买的净收入保留率。一旦主要的宏观经济和金融参数被投入,便与 S&P500(1926—2001)的数学平均的历史数据相匹配,进一步验证历史的股权溢价。他们最后得出结论长期平均股票收益取决于人均GDP增长和收入保留率,最重要的决定是GDP的增长。股权溢价与短期证券组合保险的动机是一致的,股权溢价近似于投资者投资1美元于股票市场的看跌期权,来对每年市场的波动性导致的向下的风险进行保险。
[编辑]
股权溢价之谜的行为金融学解释
(一)短视性损失厌恶
Benartzi and Thaler(BT)(1995)基于Kahneman and Tversky(1997)的预期理论,提出投资者如何偏好在国库券和股票之间分配其金融账户,即人们在选择投资组合时,会对每一种资产计算其潜在的收益和损失,然后选择期望效用最高的那一个。
由于投资者对其证券组合的可能损失存在着厌恶心理,因此会格外的关注其资产组合的安全性,这种关注使得投资者频繁的对其证券组合进行着绩效评价,由于股票价格具有较大的波动性,暂时性损失的概率要远远高于债券,频繁的绩效评估,会使投资者越来越多的感受到股票资产上所发生的损失,从而降低股票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只有当股市上的长期平均收益维持在较高水平时,投资者才会将股票和债券看作是可替代的。也即在短视性损失厌恶理论条件下,股市上存在的高水平股权溢价只是维持股票和债券两种资产之间均衡关系的必要前提,股权溢价之谜不能称之为“谜”。
(二)股票收益的动态均衡模型
由于BT主要从单期角度对投资者的投资组合选择问题进行研究,Barberis,Huang and Santos (BHS)(2001)构建了包含跨期消费在内的均衡股票收益模型。BHS认为投资者损失厌恶的程度随着其前期投资绩效的改变而改变,当投资者存在前期收益时,在新的亏损没有超过已有收益之前,投资者的损失厌恶程度较一般水平有所降低,一旦新发生的亏损超过了已有收益,或是前期本来就存在着一定的亏损,投资者的损失厌恶将呈现一种急剧上升的趋势,亏损越多,投资者的损失厌恶程度也就越高,正是由于这种损失厌恶态度的变化,使得股市上产生了较高的股权溢价。因此BHS模型对市场高股权溢价现象的解释是以投资者损失厌恶态度的变化进行的,而投资者损失厌恶态度的变化取决于前期的投资绩效,而不是由投资者的消费来推动的,因此,BHS模型在解释高股权溢价现象的同时,仍然将市场上的无风险利率维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低水平上,从而实现了模型与数据的吻合。
(三)失望厌恶
失望厌恶最早由Gul(1991)提出,之后Ang、Bekaert和Liu(2002)以该理论为基础,对美国市场上的高股权溢价现象进行了解释。
由于在传统的金融理论条件下,投资者的资产持有状况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风险资产的收益状况,市场上的无风险收益水平以及投资者的相对风险厌恶程度,由于风险资产和无风险资产的收益状况都是由市场客观决定的,因此,唯一影响投资者决策的主观因素就是投资者的相对风险厌恶水平,这种过于单一的因素考虑也正是导致传统理论无法解释股权溢价之谜的原因所在。在传统理论的分析框架下,Ang、 Bekaert和Liu对此进行了修正,加入了对投资者失望厌恶心理的考虑,从而使对投资者最终资产组合的影响因素变成了五个,除了原有的三种影响因素外,还加入了表示投资者失望厌恶程度的失望厌恶系数,以及参照水平即在确定条件下能够产生与投资者所持证券组合相同效用的财富水平。失望厌恶系数的大小决定了投资者对待失望和满足两种投资结果时的态度差异,参照水平是由投资者的效用函数内生决定的,并且随着投资者财富水平的变化而变化,这也是失望厌恶理论不同于损失厌恶理论的一点重要差异。这种静态的失望厌恶理论认为,由于股票收益的波动性较大,极易带来当前收益与参照水平的偏离,这种偏离的程度越高,尤其是负向的偏离越大,投资者对股票就越感到失望,从而减少对股票资产的持有数量。然而这种模型虽然简单,但缺乏实际意义、
假设在1925年你拥有$1000,由于担心股票的风险,你决定投资于政府债券,到1995年12月31日,你将拥有$12720(年收益率为 3.7%).如果是投资于股票,你将拥有$84200(年收益率为10.1%),是债券投资的66倍.两种投资收益率的差距为6%,这是一个很大的收益差.股票投资和无风险投资的收益率差称为股权溢价,上述6%的股权溢价无法用标准的资产定价模型解释,被称为股权溢价之迷.股权溢价之迷就是为什么股票投资和无风险投资的收益率差别会这么大.根据(7)式,股权溢价取决于两个因素:相对风险厌恶系数(风险价格),超额收益与消费增长率的协方差(风险).美国的历史数据表明消费增长率是很平稳的,所以超额收益与消费增长率的协方差很小,因此那么高的股权溢价只能够用相当高的风险厌恶系数来解释。
⑤ 有效市场中股票的价格可不可以预测
有效市场中股票的价格不可以预测。
补充资料:
1、从我的观点来看,精确的价格预测几乎是不存在的,就如索罗斯所言,根据均衡理论计算的理论价格在现实世界根本不存在。目前基于统计学的金融工程学,对于价格可以提供科学的、有依据的、有操作性的“统计学预测”,即预测其概率分布。这种预测方法无论从方法还是数据而言,目前只有机构投资者才能掌握。
2、而对于分析师的方法而言,基本面分析就是弱化版的回归模型,优秀的分析师理论上有可能找到准确的参数来进行“预测”,但是什么样的人是“优秀的分析师”,他们能不能持续稳定地准确“预测”则是很难保证的。因此基本面分析方法具有“预测”价格的可能,但是对于“预测”的准确性稳定性和可辨别性。
3、技术分析作为一个整体而言永远自相矛盾,并且结论也模棱两可,个人不认可其对价格预测的能力。但是不排除未来对于整个体系去伪存真,进行整合之后,可能会出现有效的方法,毕竟每个技术分析方法本质上都是可以讲出其或显性或隐性的理论基础的。
(5)股票市场预期理论扩展阅读:
1、 上世纪50年代,奥斯本提出了随机漫步理论,认为资本市场价格是随机波动的,股票价格的变化类似于“布朗运动”,具有随机漫步的特点,其变动路径没有任何规律可循。为了证实这一点,他还曾通过抛硬币的方式画了一幅k线图,形态特征与一般股票价格走势并无二致。同时,他认为市场交易者都同等聪明,市场证券价格完全是成千上万个精明人交易得出的一个围绕其内在价值波动的合理价格,之所以波动是受政治、经济事件、各类社会消息影响。因此,股价早已反应一切,无人能够战胜市场。
2、在此基础上,后来尤金法玛进一步提到了有效市场假说,认为市场参与者是由大量理性、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组成,市场信息是被充分披露,每个参与者都能同等获得市场信息;在这个有效市场中,股票的市场价格已经完全反映了已经发生的、尚未发生但市场预期会发生的事情,没有任何人可以获得超额的经济利润。
3、无论是随机漫步理论还是有效市场假说,都认为无法通过分析企业基本面或者通过过往历史价格来预测未来价格,一切波动都是随机的,投资者的收益只能来自企业自身价值的增长。
⑥ 影响股票市场价格波动的因素有哪些
股票市场价格波动是股市运行的基础,也是股票投资者关注的焦点。股价的波动受各种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分析这些因素的影响,可为投资者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提供一定的依据。本文结合我国股市波动的实例,从各种因素对股价影响的传导机制入手,着重对影响我国股票市场价格波动的基本因素作一般性考察。
虽然影响股价波动的因素很多,但对这些因素的分析,可以从以下三点出发:
(1)股价有其内在价值,股价围绕其内在价值波动,内在价值决定论是基本面分析的基础;
(2)股价随投资者对各种因素的心理预期的变化而波动,心理预期理论是技术分析的基石;
(3)股价波动是诸因素形成合力作用的结果;
以此为出发点,就可以从经济因素、市场因素、非经济因素三个方面,全面地考察影响我国股票市场价格波动的基本因素。
⑦ 经济理论问题:市场预期决定商品价格
经济学上有个理论叫有效市场假定理论,通俗的说假设市场不存在恶意炒作或内部操作的情况,市场上所有针对市场运作情猜轿况的信息都是可获得的,市场被称为完全有效的,买家通过这些可获得的信息来作出对市场的预期,并通过自己的预期来判断市场上商品的价值以及自己愿意为之付出的价格,卖家同样也是这样,成千上万的买家和卖家对市场的预期于是便构成了市场价格。
证券市场是个典型事例,由于可获得的市场信息经常变动(例如利率汇率的变化,央行货币政策的变动,市场的理好消息等),人们不得不对自己的预期做经常性的调整,于是股票价格会出现大幅度的波动
简单的来说就是这样~~自己缺搭打的字~~累死了~~希望楼主满伏兆拿意哦
⑧ 应用有效资本市场理论,论证我国目前证券市场的有效性
有效资本市场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一是市场上信息流动迅速,有效率,二是无交易成本,三是市场经常处于出清状态。有效资本市场理论假设:金融市场上各种证券的价格完全地反映了所有的的可得信息。也就是说,市场对未来证券价格的预期是合理的,即该证券的预期报酬率将等于该报酬率的最佳预测。也就是说,用所有的可得的信息对某种证券的报酬率所作的最佳预测应该等于该证券的均衡报酬率。即一种证券的价格在有效资本市场上完全反映了所有的可得的信息。有效资本市场理论的另一种表述是:在有效资本市场上,将不存在未加利用的盈利机会。我们知道,在金融市场上,并非每个人都对一种证券的信息有充分的了解,金融市场的这种结构便使得许多市场参与者都能参与该市场。只要有一些人密切注意着未加利用的任何盈利机会,他们就会抓住出现的任何盈利机会,因为这样做会使他们获利。
合理预测理论是由适应性预期理论发展而来的,适应性预期理论认为,人们的预期仅仅由过去的经济所形成。对应于这种理论,过去认为在资本市场上对证券未来价格的估算也是可以依据对过去趋势的经验判断而形成的。适应性预期理论被广泛地应用于股票市场的技术分析。
有效资本市场理论的实用价值在于它能直接应用于许多人都很关心的问题-如何在股票市场上赚钱。然而,有效资本市场理论指出,购买证券并不能预期获得超过均衡报酬率的报酬率(即获得特别高的报酬率),这恐怕将使我们大多人都非常失望。报刊和发表的证券分析文章上的消息,大多数市场参与者都很容易得到,这些信息已反映在市场价格上,所以根据这些信息采取行动,一般得不到预期的超出平均报酬水平的报酬率。同时根据实证分析,我们得知证券分析家和基金管理人也不一定能超越市场。股市没有常胜将军,最优秀的基金管理人也不能例外。人们预测股票价格,通常采用技术分析方法,即假定历史是会重演的。这种方法研究过去的股票价格数据,从中找出诸如升降趋势或有规律的周期等模式,从这些模式再来确定买卖股票的规则。但是有效资本市场理论认为技术分析是浪费时间。同时实证分析也得出,股票价格遵循随机运动,因而过去的股票价格数据无助于预测未来股票价格的变动。所以有效资本市场理论对于投资者在股票市场上的投资建议非常简单,即没有把握得到特殊而准确的信息的大众投资者不应不停地买进卖出,这样做的结果只是投资者支付大量佣金使股票经纪人致富。投资人应采用的是“购买并持有的战略”,即购买具有良好成长性的绩优股票并在长时间内持有它们。对于小额投资者来说,还有一种方法是有益的,即由于他自己从事证券投资的成本相对规模来说较高,所以最好是去购买互助基金。由于有效资本市场理论表明,任何共同基金都不能持续地掌握市场,所以投资者也不应该购买收取较高管理费或需要向经纪人支付较高佣金的基金份额。他可以选择购买不需支付任何佣金的共同基金,同时这种基金收取的管理费用也较低。这就是有效资本市场理论对投资者的忠告
⑨ 股票价格=预期股息/必要收益率
市场价格:股票发行价格=市盈率还原值×40%+股息还原率×20%+每股净值×20%+预计当年股息与一年期存款利率还原值×20%
理论价格:股票理论价格=股息红利收益/市场利率。
股票本身没有价值,但它可以当做商品出卖,并且有一定的价格。股票价格(Stock Price)又叫股票行市,是指股票在证券市场上买卖的价格。股票价格分为理论价格与市场价格。股票的理论价格不等于股票的市场价格,两者甚至有相当大的差距。但是,股票的理论价格为预测股票市场价格的变动趋势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也是股票市场价格形成的一个基础性因素。
股票价格的分类:股票有市场价格和理论价格之分。
1.股票的市场价格
股票的市场价格即股票在股票市场上买卖的价格。股票市场可分为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因而,股票的市场价格也就有发行价格和流通价格的区分。股票的发行价格就是发行公司与证券承销商议定的价格。股票发行价格的确定有三种情况:
(1)股票的发行价格就是股票的票面价值。
(2)股票的发行价格以股票在流通市场上的价格为基准来确定。
(3)股票的发行价格在股票面值与市场流通价格之间,通常是对原有股东有偿配股时采用这种价格。国际市场上确定股票发行价格的参考公式是:
股票发行价格=市盈率还原值×40%+股息还原率×20%+每股净值×20%+预计当年股息与一年期存款利率还原值×20%
这个公式全面地考虑了影响股票发行价格的若干因素,如利率、股息、流通市场的股票价格等,值得借鉴。
股票在流通市场上的价格,才是完全意义上的股票的市场价格,一般称为股票市价或股票行市。股票市价表现为开盘价、收盘价、最高价、最低价等形式。
其中收盘价最重要,是分析股市行情时采用的基本数据。
2.股票的理论价格
股票代表的是持有者的股东权。这种股东权的直接经济利益,表现为股息、红利收入。股票的理论价格,就是为获得这种股息、红利收入的请求权而付出的代价,是股息资本化的表现。
静态地看,股息收入与利息收入具有同样的意义。投资者是把资金投资于股票还是存于银行,这首先取决于哪一种投资的收益率高。按照等量资本获得等量收入的理论,如果股息率高于利息率,人们对股票的需求就会增加,股票价格就会上涨,从而股息率就会下降,一直降到股息率与市场利率大体一致为止。按照这种分析,可以得出股票的理论价格公式为:股票理论价格=股息红利收益/市场利率
计算股票的理论价格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预期股息和必要收益率。
⑩ 股票市场研究预期成果有哪些
1、深入分析股票市场的特点和趋势,并建立一个完整的分析模型。
2、识别投辩氏资者在股票市场的行为特征,了解投资者的投资组合构建策略。
3、建立一个系统完整的投资组合管理理论框架,实现高效而有效的投资。
4、形成一个投资者风险评估体系,实现风险控制。
5、研告茄究股票市场的价格变动规携友散律,以及市场的走势。
6、分析投资者情绪和市场的关联性,有助于投资者把握市场走势。
7、研究股票市场的结构特征,如行业构成、交易体制、信息披露等。
8、研究股票市场的国际投资者行为,以及国内投资者对国际股票市场的参与。
9、分析国内股票市场与其他金融市场的联系与相关性,如衍生品市场、期货市场等。
10、研究股票市场投资组合管理理论与实践,以及投资组合管理的实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