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润医疗股票市值
1. 2022华润参股的上市公司有哪些
华润旗下上市公司有: A股:东阿阿胶、华润三九、华润双鹤、华润微;港股:华润啤酒、华润电力、华润置地、华润燃气、华润水泥控股、华润医药,华润医疗,华润化学材料技术。
华润化学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1月30日创业板首发获通过。公司主要从事聚酯材料及新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全球聚酯材料的领军企业。截至 2019 年末,主营产品聚酯瓶片产能为160万吨/年,位列全球前五、中国前三。 公司聚酯瓶片产品主要用于生产饮用水瓶、热灌装饮料瓶、碳酸饮料瓶、食用油瓶以及医用采血管、膜、片材等领域。公司主要客户包括可口可乐、顶津、娃哈哈、怡宝、农夫山泉等国内外知名大型饮料品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声誉。
华润旗下上市公司有: A股:东阿阿胶、华润三九、华润双鹤、华润微;港股:华润啤酒、华润电力、华润置地、华润燃气、华润水泥控股、华润医药、华润医疗。
2. 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经临床配方的999颗粒型中药规格是怎样的如
华润三九主要从事医药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及相关健康服务。随着华润集团对医药行业(战略业务单元:华润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的梳理与并购,华润三九不断有新的品种加入。2013年上半年来看,现有产品较丰富,OTC业务覆盖了感冒用药、皮肤用药、胃肠用药等近10个子领域。处方药品种覆盖了抗肿瘤及心血管等治疗领域。公司拥有年销售额过亿元的品种13个,其中,999感冒灵系列销量连续五年位居感冒药市场第一;三九胃泰和999皮炎平也分别位居OTC胃药和皮肤药的前列;止咳化痰品类中999强力枇杷露在2012年度非处方药产品排名情况统计的中成药类别的感冒咳嗽类中居第5位。“999”品牌是中国驰名商标。是中国人心目中的知名品牌,其产品市场占有率也较高。2012年,华润三九实现营业收入68.91亿元,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14亿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2.12亿元。截至2012年底,公司总资产为86亿元。与之对应的是:当前,华润三九总市值为180亿元,稳定保持在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前列。上市公司及所属多家生产制造单元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华润三九先后获评“2008年度中国上市公司百强金牛奖”、“2008年度中国上市公司价值百强”、2009年中国制药工业百强”、“2010年度中国最具竞争力医药上市公司20强”等荣誉。2011年,在中国中药协会发布首批中药行业信用评价结果,华润三九获评AAA级中药企业信用荣誉,荣列排行榜榜首。经过20多年不懈努力,尤其是2007年并入华润集团以来,华润三九逐步发展成为国内大型医药类上市公司。2012年,由世界第二大传播服务集团WPP发布的《2012中国最具价值品牌TOP50强榜单》中,“999”品牌再度入选其中。此次共有“999”、云南白药、同仁堂3个医药品牌入选。位于深圳市宝安区观澜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的“华润三九医药工业园”,于2008年5月8日正式建成投产,一期工程占地11万平方米,建有颗粒剂、乳膏剂、丸剂等多个生产车间和全自动化高架立体仓库。2012年,二期工程全部建成,华润三九总部及研发事业部、销售公司等多个部门由原北环大道北侧,搬至观澜基地(工业园区内)。华润三九完善董事会构成,董事会核心作用逐步强化。公司董事会成员中已设立独立董事、外部董事。董事会设立了审计委员会和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并正在设立“战略与投资委员会”。专业委员会在员工中长期激励、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公司董事会将日常经营管理权限授予经理层,对于投资等重大事项则由董事会或股东大会进行决策,充分发挥董事会在经营决策中的核心职能。2009年6月,华润三九启动风险管理项目,对公司及下属企业关键业务流程的风险管理(内控)体系进行全面梳理,对公司风险进行排查与防控。公司通过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进一步提高公司规范治理水平。华润三九引入6S战略管理体系,不断完善预算管理,制定了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以战略为导向、业务战略为基础,对经营、资本支出、财务等预算进行全面管理,较好的控制了成本,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为了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华润三九不断聚集主业。一是做减法。华润三九战略定位清晰后,进一步聚焦主业,自2008年起,先后剥离了房地产、食品、医药分销、零售等非主营业务;二是做加法。通过外延式并购不断提高主业份额,先后收购了黄石、南昌、淮北等地的医药企业;2011年在集团推动下,整合了北药集团的天然药事业部。公司医药制造业务在营业收入构成的比例从2008年的57%提高到2011年的86%。2011年5月6日,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在北京签署了合作意向书,双方就共建产业化生产基地和共同合作兴建医疗机构达成合作意向:由华润三九整合北京华神制药有限公司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实验药厂,在北京新设公司,华润三九拟出资1.5亿元以上,持有新公司55%股权,华润三九出资主要用于在大兴工业园区兴建产业化生产基地。2011-2015年的战略规划提示:决心通过五年的努力,成为OTC市场的引领者、中药处方药市场的创新者,市场份额跻身中国制药行业前列。华润三九的使命、愿景及核心价值观:公司倡导“关爱、责任、卓越”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关爱大众健康,履行社会责任,追求卓越绩效,专注药品制造,打造信赖品牌,把华润三九建设成股东价值和员工价值最大化的上市公司。公司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的规定,于1999年3月2日经原国家经济贸易管理委员会国经贸企改[1999]134号文件批准,由深圳三九药业有限公司、三九企业集团(深圳南方制药厂)、深圳九先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深圳市先达明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和惠州市壬星工贸有限公司作为发起人,以发起方式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本公司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证监发行字[1999]142号文批准,于1999年11月发行人民币普通股20,000万股,并于2000年3月9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上市交易。2009年,公司中文名称由“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由“SanjiuMedical&PharmaceuticalCo.,Ltd.”变更为“ChinaResourcesSanjiuMedical&PharmaceuticalCo.,Ltd.”。股票简称由“三九医药”变更为“华润三九”。2010年2月11日,经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核准,公司名称正式变更为“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经公司申请,并经深圳证券交易所核准,自2010年2月24日起,公司证券简称由“三九医药”变更为“华润三九”;英文简称变更为“CRSanjiu”。公司上市时经营范围为:药品、保健品、医疗器械的开发、生产、销售;相关技术开发、转让、服务;医疗、保健服务。2001年,经公司2001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公司经营范围变更为:药品的开发、生产、销售;相关技术开发、转让、服务;生产所需的机械设备和原材料的进口业务;自产产品的出口(国家限定公司经营或禁止进出口的商品及技术除外)。通俗点讲,主要从事医药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及相关健康服务。公司以OTC(非处方药)、中药处方药、免煎中药、抗生素及普药为四大制药业务模块,辅以包装印刷、医疗服务等相关业务。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的规定,于1999年3月2日经原国家经济贸易管理委员会国经贸企改[1999]134号文件批准,由深圳三九药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九药业”)为主要发起人、三九企业集团(深圳南方制药厂)(以下简称“三九集团”)、深圳九先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深圳市先达明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和惠州市壬星工贸有限公司作为发起人,以发起方式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并于1999年4月21日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登记,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本公司成立时注册资本为人民币55,300万元。本公司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证监发行字[1999]142号文批准,于1999年11月发行人民币普通股20,000万股,并于2000年3月9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上市交易,发行后本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75,300万元。本公司于2003年6月11日实施2002年度股东大会审议通过的用资本公积金每10股转增3股的方案,注册资本增加了人民币22,590万元。截止2007年12月31日,本公司总股本97,890万股,但增资的工商登记变更手续尚未完毕。本公司设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公司上市时,深圳三九药业有限公司持有公司62.72%的股份,为公司控股股东。2008年4月16日、2008年6月16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商务部分别批准将三九企业集团所持有的本公司84,462,520股国有法人股股份及深圳三九药业有限公司所持有的本公司613,937,480股国有法人股股份的持股主体统一变更为新三九控股有限公司(现已更名为华润医药控股有限公司)。2008年11月27日,公司控股股东变更为华润医药控股有限公司。华润三九医药工业园:位于深圳市宝安区观澜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于2008年5月8日正式建成投产位,一期占地11万平方米,建有颗粒剂、乳膏剂、丸剂等多个现代化生产车间和全自动化高架立体仓库,集研发、生产及物流配送为一体,是国内大型的中药产业基地。华润三九医药工业园的建成,全方位推进了上市公司中药现代化改造、新产品开发、生产能力扩大、产品质量提升。二期工程已于2012年完工,公司的其他相关医药生产及配套设施全部迁入。现公地点也由深圳市福田区迁至深圳市龙华新区。面向未来,华润三九确立了发展战略,即以品牌OTC为核心业务,以中药处方药、免煎中药为快速增长的重点业务,整合抗生素及普药业务,进入第三终端。在发展大品种的基础上,通过对外并购、购买、开发等途径,不断丰富产品种类,逐步实施品类规划,扩大业务规模。以品牌运作和渠道掌控能力为核心优势,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改造,提升产品功能和质量,形成以营销带动研发和生产的持续增长的价值创造体系。为了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公司正在建立以业务模块为分析和管理单元,营销、生产、研发、资金管理和品牌管理高度集中的运营体系。
3. 股值20亿的生物医药股有那些
股值20亿的生物医药股如下:
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修正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
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华北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华润医药控股有限公司
威高集团有限公
哈药集团有限公司
石药集团有限公司
股值比就是每股股票的市价与每股股票的所占净资产的比率。所谓股值比就是每股股票的市价与每股股票的所占净资产的比率.股值比越低说明这个股票越值得投资,安全性越高。由于股票价格=每股盈利/市场利率,所以影响股值的主要因素有两点:公司盈利(公司业绩)、市场利率。
4. 民营医院第一股破产重组,医院还是一门好生意吗
3月29日,民营医院第一股——恒康医疗的破产重组尘埃落定。
北京新里程 健康 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最终成为恒康破产重组的产业投资人,新里程的CEO林杨林成为恒康医疗的董事长。这给持续低迷的医院并购市场,注入了一丝活力。
作为业内极具代表性的民营医院第一股,恒康在过去年7年里的跌宕起伏的命运,几乎是整个医院投资领域冷暖的风向标和缩影。
2014年始,资本一窝蜂挤进医疗行业,医院投资并购开始掀起了一轮高峰。
以一味藏药“独一味”起家的恒康医疗,初始年营业额只有2、3亿,通过上市公司这个融资利器,经过几次大手笔的医院收购案后,市值一度超过300亿。
在恒康市值到达顶峰后, 这一轮医院收购狂潮也随之达到巅峰。
2013年全年只有26家境内医院的并购发生,总金额21.5亿;到2016年,并购的医院数量已经上涨至108家,并购金额161亿;这种火热的态势在2017、2018年得到延续,这两年并购金额分别是149亿和144亿。
但医院投后运营难、巨额亏损、退出难等问题在此之后凸显。
以恒康医疗为代表的医院概念股开始急速滑落,除了恒康医疗因为大幅亏损和债务导致最后的崩盘外,多家涉足医院收购的上市公司都曾濒临退市的边缘。
就连华润医疗这样坐拥上百家医疗机构的国企,市值也只有最高峰时的一半。
试错之后,交了学费的上市公司、基金等,纷纷退出,医院并购市场开始变得谨慎。
普华永道最新公布的《2020年中国医疗 健康 行业并购市场回顾及展望报告》显示:
2020年,境内医院无论是交易量还是交易额,都跌至2016年以来的最低点。
整个2020年,境内医院的并购金额只有119亿,比2019年降低了44%。
大型综合性医院的交易更是跌至冰点,除了为完成国企医院改制任务而进行的并购案,资本市场上几乎难觅综合性医院并购的案例。
在资本真金白银的狂轰滥炸之下,医疗从不缺乏讲故事的能力,新巨头此起彼伏,不断被创造。但医院并购的想象力,受种种因素影响,被按下了暂停键。
资本市场的动作,无疑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巨大的疑问——投资医院,还会是一门好生意吗?
“以前一天20个电话,现在两天一个。”广州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GAHA)主任庄一强明显感觉到,投资人的热度消退。
在医院投资最疯狂的2016、2017年,投资人的想法都是——我要买个医院,你能帮我找一找吗?最好是10个亿的,最少不能低于两个亿,我们公司钱很多,规模太小,我们不要。
“从资金的规模、运营效率上来讲,确实应该收购一些大医院。”庄一强认为,资本一热,有些人就很浮躁,对这个行业不了解。这个行业是deep pocket——深口袋。有些口袋很浅,一伸手就能够到,很浅的东西就容易掉出来。有些口袋很深,在最深的地方,却有一块金子。
他告诉资本方,挖到金子的时间,最少是10年,但资方往往没有等待的耐心。
综合医院一度是被看好的标的,一度是医院并购的重点。
不同于专科医院小规模、小体量的特点,综合医院一般体量比较大、可占据更高的优势资源,现金流稳定、业绩提升相对容易,投资并购一直保持着稳健又火热的态势。
无论是来自医疗相关行业的,例如药企、医疗器械公司;还是来自八杆子打不着的行业的,例如房地产、 汽车 业、甚至是珍珠养殖公司,这些公司一股脑地进入了医院收购这个快车道。
他们信心勃勃—— 社会 办医份额才占到整个市场的10%。大家满怀憧憬,认为可以占据国内市场的30%。
求大、求全,几乎成为疯狂的代名词。
以工程投资起家的神州长城,在2016年,宣布将“医疗 健康 产业”作为另一发展重点,中标了多个医疗PPP项目。在还没有陷入债务危机之前,这家公司怀揣着一个医疗梦——收购100家医院,打造一个医疗集团。
实际上,综合医院投资规模、管理难度远远大于专科医院,一个专科医院,就一个科。但一个综合医院,三十个科室,产品服务的差异性、对专家技术的要求,远高于专科医院。此外,盈利能力、可获得性和可复制性要比专科医院差得多。
在2018年之前,国家医保局还未成立,综合医院依靠医保维系医院运营的好日子仍在,医院概念股尚处于被资本市场追捧的黄金年代。
因此,入局者们在进行医院收购时,都疯狂加价,不惜代价,以逼退竞争对手。
恒康医疗曾经打算以近10亿的价格收购一家三甲医院,但因资金问题未能完成,这家医院最后被另一家医疗集团收入囊中时,收购价格几乎下降了一半。
后来,不少在前几年高价买入的医院,在医院收购潮退去之后,在2018年后面临打折甩卖。一位投资人向八点健闻透露,折扣率约在6-8折。
资本对于医院市场的想象,在2018年之后,遭遇迎头痛击。
2018年开始,在带量采购、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等医保控费的组合拳之下,民营医院内忧外患,内部的精耕细作、迭代升级需要时间,外部备受公立医院重重夹击。
医疗行业大而不强,是极度可怕的。
神州长城这种曾经试图分羹医疗市场的跨界企业,因经营不佳,被迫退市。
恒康也是一样,在举债收购后无力经营,在2018年和2019年亏损14亿和25亿,市值一度只有巅峰时的十分之一,又被此前收购医院时的欠下的巨额债务所压垮,最后落得个破产重组的结局。
其他一些激进的医院收购者,比如创新医疗、宜华 健康 、益佰制药的股价都在2017、2018年之后经历了腰斩甚至膝盖斩。
付出惨重代价的机构,它们都有类似的投资经历——在全国各地收购医院,无论专科或综合,大城市或县域。东西南北中都去,大小标的通吃,资源很难协同,管理半径太大,投后却无法跟上,导致最终资金告急。
一位行业人士告诉八点健闻,尤其是一些贫困落后地区的医院,收购之后,却发现医保政策与理想有差距,预付的款项经常拿不回来,医院现金流周转捉襟见肘。
投资者踩过的坑五花八门。
一位投资者告诉八点健闻,2015年,从金融领域跨界医疗的他,花了2.4亿投过一家医院。当时根本不了解各个科室。医院还在粉刷墙面,装修了一年多,很快钱就被花完。“老股东把钱倒成了工程欠款,后来才发现这个工程是他亲戚搞的。”他最后倒贴2000万,给员工发工资。直至医院最后被一家基金公司收购。
医院是一个内部系统极为复杂、利益纠葛繁多的系统。
一位长期从事医院并购的投资人告诉八点健闻,在医院并购案里,对赌协议完成后,被收购医院利润大幅下滑甚至亏损,几乎是行业中公开的秘密。对赌期间,医院可以通过压缩人工成本、供应链利润、调整医保坏账等方式来完成业绩目标,等到对赌期完成之后,再来补偿员工和供应商。
恒康医疗收购的多家医院,在头三年对赌期内业绩漂亮,随即就出现巨额亏损。比如瓦房店三院在完成对赌协议的第二年大幅亏损了1.3亿。
一位医疗集团的负责人说,他现在对标的所在区域、规模和 历史 底蕴很挑剔。“宁愿买得贵一些,也不能去买位置不好或问题比较多的这种标的。”
从事医院收购和经营多年的业内资深人士冯庆明博士也告诉八点健闻,如今大型的集团在收购医院,更为慎重。“像北上广这种比较大的城市,几乎不用太考虑,医院只要可以,就可以要。单体一家医院大不大、小不小,区域协同力差很难发展。在武汉收入能有5个亿左右的医院,还有些竞争力。如果就一两个亿,几乎就不考虑了。”
一些打包收购的医院,如果挑选不了标的,关掉甚至是更好的选择。
民营医院的洗牌已经开始,还没有结束。
疫情之后,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增强。广东省加大建设高水平医院力度,第一批、第二批高水平医院总共50家医院,每一家医院获得3亿元的财政支持。而这50家医院全部是公立医院。
地方政府会有配套措施。东莞、惠州等地是1:1,省政府给三个亿,当地政府再给三个亿。深圳更为阔绰。深圳市人民医院被评上广东省高水平建设医院,除了省政府的3亿元财政支持,深圳市政府也拨款9亿元,总共12个亿来发展,三年之内要花完。
公立医院的强势,无疑会极大挤压民营医院的生存空间。
庄一强分析,未来这几年, 社会 办医的增量不会太大。相对于重资产投资的综合医院而言,轻而美的专科增量相对会更多。
医学界数据显示,2020年,专科医院并购的比例从2016年的38%上升到了89%。2012年 2015年,口腔与妇幼专科医院占据并购主角的位置;2016年整形美容医院为代表的医美行业是投资并购热点;2018年开始,眼科成为医院并购重点,在2020年整个专科并购中占到了75%。
定位二线以下城市的连锁肿瘤专科民营医院——海吉亚,在开始营运后3 9个月内达到月度收支平衡点,但行业平均水平一般为36个月左右。凭借自主知识产权陀螺刀设备、可快速复制扩张的业务等优势,2020年6月29日在港交所挂牌上市。
“现在,可能很多机构觉得肿瘤放疗是一个好的市场,都来做。但海吉亚已经竖起了行业壁垒,后进者,如果没有强的执行力和这种进一步的创新能力,也许跑不出来。”一位行业资深人士说。
在综合医院不被资本看好之下,上述行业人士认为,如果有医疗机构真是耐下性子,静下心来进一步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成本,未来肯定还是能跑出来。
专科医院在做大、做强之后,也会收购综合医院作为它的武器。1月25日,民营医疗集团海吉亚发布公告称,欲收购华南一民营营利性三级综合医院99%股权,据悉,该三级医院或位于惠州,此前经营状况良好。
扎根武汉22年的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是国内最顶尖的民营心脏病专科医院。在2013年,成立了一家综合医院——武汉亚心总医院。一位行业人士告诉八点健闻,“单靠一个心脏专科,做成全国这么大规模的话,收入也就十几个亿。并且,伴随着心脏支架的集中采购以后,利润大幅被挤压。”
或许,资本也会有一个轮回。
但圈外资本短期很难再进入。庄一强把医疗资本分为两类,一种圈内资本,比如新里程、复星医疗等,在医疗服务领域深耕多年;一个是圈外资本,比如房地产、基金等等。圈内资本也分高度介入,中度介入和轻度介入。高度介入的,比如新里程,主要做医院投资这一业务。
“如果是轻度资本,可能会择情退出。剩下就是这种高度介入和中度介入的圈内资本,这个时候,他们真的有可能会抄底。”
谭卓曌丨撰稿
徐卓君 责编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八点健闻”(ID:HealthInsight)
5. 华润三九为何停牌
(000999)华润三九:重大事项停牌
华润三九接控股股东华润医药控股有限公司通知,
华润医药控股及其股东华润
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正在筹划涉及公司的重大事项,因有关事项尚存不确定性,为了维
护投资者利益,避免对公司股价造成重大影响,经公司申请,公司股票(股票简称:华
润三九、股票代码:000999)、公司债券(证券简称:13三九01、证券代码:112175
)自2014年4月8日起开始停牌.
华润三九(000999):华润医药资产整合大幕拉开三九或收双鹤
■上海证券报
此番停牌的华润三九,华润双鹤虽然单体大,但都比较"干净",符合先从简单的,
能控制的资产"下手"的逻辑.至于选择华润三九为平台,
理由也很简单,从业务拓展
空间上看,
华润双鹤的未来腾挪空间没有华润三九大;从市值上看,华润三九和华润
双鹤在停牌前分别为217亿元和111亿元,华润三九体量规模明显更大
本周起,
华润三九,华润双鹤双双停牌,原因都是控股股东筹划涉及公司重大事
项,预示华润系医药资产整合将有重大进展.市场预期,紫竹药业,赛科药业此次有望
分别注入华润三九,
华润双鹤.而据上证报记者调查获悉,华润系医药整合方略已逐
渐清晰,未来或以华润三九作为医药资产平台,因此可能将华润双鹤并入华润三九.
华润双鹤或并入华润三九
据知情人士向记者分析,此番停牌的华润三九,华润双鹤两家上市公司虽然单体
大,但都比较"干净",因此符合先从简单的,能控制的资产"下手"的逻辑.至于选择华
润三九为平台,
理由也很简单,毕竟华润三九的业务拓展空间更大,而华润双鹤的业
务主要集中在大输液等细分市场,未来腾挪空间没有华润三九大.同时,从市值上看,
华润三九在停牌前已近217亿元,华润双鹤的市值则为111亿元,华润三九体量规模明
显更大.华润双鹤并入华润三九的可能性很大.
不过,也有投行人士向上证报记者表示,此次资产重组可能还需要相当长的运作
时间,
且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包括能否通过职工代表大会的投票.目前,也就是"走
一步看一步".
华润系医药板块的销售规模仅次于国药集团,是华润集团的第二大产业板块,目
前正着手理顺三大平台,优化资产配置:自2011年底华润分别组建华润北药和华润医
药集团后,华润医药系数家上市公司定位逐步清晰:华润三九抓中成药和OTC;华润双
鹤主打注射剂,兼做处方药和原料药;东阿阿胶主打阿胶系列保健品.此外,主营医疗
器械的华润万东则拟由民企鱼跃医疗大股东接手.
值得关注的是,
华润方面近年来一直致力于通过并购来提升华润三九的竞争实
力.2012年2月,
华润三九以总价6亿元收购顺峰药业100%股权,而后者是国内真菌类
皮肤药核心品牌.2013年1月,
对桂林天和药业的收购则是华润三九出于拓展骨科用
药的战略需要.骨科产品是华润三九OTC业务的八大品类之一,
而天和药业核心品种
天和骨通贴膏2011年销售额为1.92亿元.
对于华润三九的下一个目标,市场都把眼光集中在紫竹药业上,拥有重磅计生品
种"毓婷"的紫竹药业旗下还有其他几个妇科用药品种,一旦获得紫竹的加入,华润三
九的产品线将更加全面."也增加了未来在国内连锁药店谈判的筹码."北大纵横总经
理史立臣这样向上证报记者表示.
筹备华润医药资产赴港上市
事实上,
通过并购整合做大,做强旗下医药资产,正是华润系医药资产酝酿赴港
上市的前奏.华润集团董事长宋林早在两年前的亚洲金融论坛上就放言,计划在一至
两年内赴港上市.
目前,在国药,上药,华润这医药三巨头中,只有华润一家尚未在H股上市.而如今
,两年时间已过,华润方面仍未实现医药资产赴港上市.今年2月,宋林再次表示,华润
在开展大规模并购的同时,也强调在战略引领下资产有进有退,剥离与并购同等重要
的原则,不断优化业务结构,提升资产质量,保持盈利能力,最大限度地维护股东权益
.
在此背景下,华润系A股上市公司频频出手,整合资产,理顺关系,提升竞争力,做
高估值,都可理解为赴港上市还处在筹备阶段.
不过,
华润系并购整合的效应如何显现,还有待市场检验.在史立臣看来,"圈地
容易种地难".华润系多年来在医药产业跑马圈地,并购无数,但协同效应并不明显."
虽然销售规模位列国内第二,但华润在经营利润方面甚至比不上广药,云南白药."史
立臣表示.
就华润三九而言,
对于这个目前以中药为主打的平台,如果收下华润双鹤,未来
能否顺利实现整合,
也存悬疑.毕竟,化药注射液和中成药之间的研发,生产,市场营
销等各个环节都存在悬殊差距,怎么实现协同发展也是一个新的难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