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丰股票股价
Ⅰ 李玟的丈夫叫什么呀
Bruce Rockowitz 中文名叫 乐裕民。
Bruce19岁来到香港,开始只是一名网球教练,后来对经商产生了兴趣,就从头做起,一直做到了今天亿万富豪的身家。貌似是荷兰籍加拿大人,犹太人,经商果然很厉害~
Bruce早年时候曾经与“小超人”李泽楷以及“兰桂坊之父”盛智文均是事业上的合作伙伴 。据资料显示,早年Bruce与盛智文合伙成立的公司Colby成衣贸易采购公司,各占50%股份,Colby成衣贸易采购公司曾经是利丰集团在香港最大的竞争对手。后因为在竞争中不敌利丰集团,加上两次筹备上市失败,Colby贸易公司于2000年正式接受了利丰集团的收购,收购之后盛智文选择了全身而退,而Bruce则继续留在了Colby担任公司的执行董事。
2004年,Bruce因业绩出色,被任命为利丰贸易服务公司的总裁;2011年,Bruce再度升迁,被任命为利丰集团的执行总裁,负责集团的前线,有9家公司的总裁向其汇报工作。同时,Bruce还经营着其他产业,在香港、台湾和新加坡都投资了亚洲顶级的瑜伽中心,据悉不久还将进军大陆市场。因为在事业上的成就,Bruce也连续两年被美国《巴仑周刊》评为全球最受尊敬的30大CEO,同时上榜的还有乔布斯、巴菲特等人。
根据香港交易所的一份资料显示,上月22日,Bruce增持了利丰集团200万股份,持股比例由1.11%增至1.14%,根据这份资料以及最新的利丰集团股价,我们可以估算出Bruce目前仅在利丰集团拥有的股份价值就已达10亿6千万人民币之巨。事实上,当年Bruce与盛智文共同创办的Colby成衣贸易采购公司出售给利丰集团,售价就已达22亿元人民币,除支付2.47亿元现金外,其他以新股形式支付。2005年盛智文在沽空手头利丰的股票后,在整个的出售中总计套现10亿元之巨。
从此可以得知,早在10年之前,Bruce身家就已超过10亿人民币。这些年来Bruce在香港工作时间期间,还购置了大量的物业。众所周知,香港寸土寸金,而Bruce在香港岛Horizon Drive购置了3层的别墅,价值逾50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近3亿2千万左右。此外,根据香港媒体的资料,Bruce手头还有三辆豪车和一架私人飞机,分别为一辆奔驰房车、一辆奔驰SL500和一辆宝马X5四轮驱动车,私人飞机据悉为了方便李玟,Bruce花费数千万台币租赁。
拥有利丰集团价值10亿多的股票,购置了大量物业,开设香港、台湾、新加坡的亚洲顶级瑜伽中心,拥有的豪车、飞机,加上还有许多我们所没有看到的财产,保守估计Bruce的个人身家过20亿没有问题,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亿万富豪。
Ⅱ 运营之于公司的重要性
苹果公司是沃伦巴菲特看好且最先入手的科技股。
苹果公司却是一家没有任何的工厂,科技技术服务公司。
除了我们所熟知苹果公司的创新和研发,非常的强大,其实苹果公司真正强大的在于它的运营系统。根据与公司与各种各样的果粉之间的互动,形成一份大概营销的数据——各个区域某个时间段的需求数量。订单下到各工厂,并将产品运送至世界各地。只要苹果新品一经发布,一夜之间全世界所有的苹果专卖店都铺满了新品。
现任苹果公司CEO tim cook,之前就是负责产品运营。
试想乔布斯如此聪明之人,为什么不把公司交给一个设计师?而是交给你一个产品的运营者?
那么我们回头来讲一讲利丰。
你知道利丰的利润率是多少吗?
我告诉你,没多高,只有3%。
也就是说,每一单生意给他们带来的回报,还不如定期存款的年化回报高。
但是,由于企业的高效周转,它的股东回报率平均下来可以达到三成。
也就是说,你如果买利丰的股票,100块股票的回报率是30块钱。这是相当了不起的成绩。由此,你也可以感受到利丰的运行效率。
利丰公司是做产品运营的高手。放眼天下,无人能敌。
回顾我们这样一家为碧桂园做服务的供货商在产品运营方面非常糟糕。
个人建议如下:
第一、要紧紧抓住个一个“快”字。
第二、做好产品标准制之工作,严格控制产品之质量。
接到订单,下单给3——5个工厂。最小的单位是一整车。严格控制交货时间,最小单位以小时计。零库存运作,需要非常严格的订单计划系统。如此根据项目所需的交付时间倒推制作订单计划。各个单位严格执行。
基本上稍等像样一点工厂均可作为供货工厂。在此基础上筛选出具有匠心的工厂作为协作工厂。
公司划出一个小团队专门做运营管理各协作工厂。
Ⅲ 降维攻击:供应链服务业的破坏性创新
“破坏性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 是由哈佛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在《创新者的窘境》一书中阐述的概念,近年来,破坏性创新理论被用于解释行业竞争格局变化,在位的领先企业在竞争中失败/被替代,即“好企业为何失败”的商业现象。破坏性创新往往来自于行业的新进入者,他们或者向既有市场的低端用户提供更低性能的(因而也是更廉价的)产品与服务,或者选择切入价值属性不同、规模较小而为主流竞争者所忽视的“非用户”需求,开拓出一个新的市场空间,并最终因性价比优势或用户价值诉求的转移而胜出,替代既有行业领先企业的市场地位。
图1 破坏性创新的模式
与我们所理解的一般意义上的创新概念不同,破坏性创新并非在“持续改进”和“优质优价”方向上的创新,为客户提供更高端的产品与服务选择,那正是大企业所擅长的持续性创新(Sustaining innovation),同时也是通常所说的在位企业的“护城河”。
相反,破坏性创新是一种由进入者所发起的“降维攻击”【1】,包括了两种模式:低端市场进入(去除冗余高性能)和“非用户”市场进入(满足用户新需求),无论哪种模式,都指向在位优势企业难以防御的边缘市场——由于禀赋能力、流程结构或者经济理性的限定。诺基亚Symbian系统在智能手机时代的消亡,供应链管理标杆企业利丰(HK.00494)跨国贸易业绩持续下滑,以及当下已经发生的社交媒体、移动支付对传媒电信银行等行业的冲击,带有破坏性创新特征的商业事件以越来越高的频率涌现,改变了诸多行业的竞争生态和格局。而解释诺基亚、利丰这样的“好企业”为何失败,则是破坏性创新理论的逻辑出发点。
与持续性创新不同,破坏性创新所针对的是一个行业长期演进所形成的价值网络(value
network)。克里斯坦森【2】在其分析中认为,价值网络是企业在其中确定客户需求、解决问题并争取利润最大化的大环境。价值网络映射了产品与服务的供应链体系,并且通过各个性能属性的经济价值(影子价格),驱动企业向着既有客户价值网络的最优成本结构和更高毛利率,进行持续性创新,从而产生某个行业的“好企业”,即投资回报最佳的少数竞争优胜者。
破坏性创新与行业技术的变革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与互动,但是技术只有应用于产品与服务场景,重构而不是改良行业的价值网络,才会带来破坏性创新。而在既有的价值网络中居于领先地位的大企业,或是持续提升产品性能和毛利,满足高端用户需求的战略路径依赖性,或是囿于主流用户市场的规模经济和专用性资产投入,往往不愿或不能去改变既有的价值网络,因此更易于在低端市场或新的小规模市场遭到降维攻击——直至新用户需求、新技术应用改变了既有的价值网络,拉动了新市场的增长,在位者的市场地位被替代。
大多数扩张性行业,如动力电池、消费电商、体外诊断试剂(IVD)等,往往被称之为“跑道”,正是因为行业的价值网络趋同,比拼的是既有客户的关键性能指标——性能领跑者胜。而在另一些行业,在位者凭借技术积累和持续性创新,高质量地满足了既有客户的需求,从而取得稳固的市场地位,进入者难以正面进攻在位领先者。此类行业所面临的战略态势,往往是跑道和竞争规则的转换。传统的贸易与零售行业(供应链服务业)应属于后者。
供应链服务业是连接产品制造与用户交付的中间行业,其最初的形态是贸易、零售和物流业,随着供应链管理向着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集成的方向不断深化发展,供应链服务业逐步拓展到VMI、B2B、第三方物流、供应链金融、品牌营销、ODM/OEM、新零售等多个专业领域,出现了跨界融合、敏捷柔性的趋势。而供应链服务业也趋于价值主张的多样化,供应链的参与者投资于客户、渠道、物流网络、设计、品牌、数据以及金融服务等不同价值环节,谋求成为“链主”,获取供应链服务增值带来的的经济利润。
图2 供应链服务业的既有价值网络
香港利丰(冯氏)集团创立于1906年,凭借其独具特色的全球供应链管理,在上世纪90年代成为全球最大出口贸易商,市值曾高达2050亿港元,一度也被作为全球供应链管理的标杆企业案例,被产业界及学界广泛研究。
利丰模式的进化,经历了五个阶段:1)贸易中间人模式。凭借语言优势,在外资行垄断对华贸易格局下占得一席之地,盈利来源为买卖佣金。2)采购代理商模式。凭借对亚洲地区供应商的熟悉、贸易政策和各国配额的了解获取订单。3)增值代理商模式。客户向利丰提供一个初步的产品概念,再由利丰为客户定制一套完整的生产计划,并保质保量及时交付。4)虚拟生产商模式。利丰从代理商转变为供应商,与客户签订合同,自身从事附加值较高的产品设计和开发,将生产环节外包。5)供应链管理模式。利丰延伸业务至产业链两端,并通过数字化工具打通各节点,成为整个产业链的规划者和管理者。【3】
在供应链服务业的战略观察者看来,“百年利丰”的管理者能够推动持续性创新,做出了“合理而适当”的战略选择,在全球供应链上聚焦于优质客户,不断丰富设计、采购、物流和虚拟制造等环节的服务,是一家典型的“三创四化”的,既有价值网络中的“好企业”。
但是,自2013年以来,利丰的经营业绩持续下滑,营业额从2013年的207亿美元下降到2017年的135亿美元,经营溢利(EBIT)从8.5亿美元下降近七成至2.7亿美元;利丰(HK.00494)还先后剥离了品牌管理、健康保健产品、家具、美容品等业务,市值缩水近90%。在某种意义上,利丰也陷入了“创新者的窘境”,那么,对供应链服务业在位领先企业形成冲击的破坏性创新,究竟来自怎样的技术变革和商业模式呢?
图3 利丰(HK.00494)股价走势
从供应链服务业的既有价值网络可以看出,分销商处于供应链的中间层,传统贸易中间商主要依靠供应链环节的信息不对称,从批零差价、仓储物流以及资金融通中获取利润,随着品牌和零售端的增长,“链主”的崛起,中间层的分销商会选择品类专业化聚焦或延伸供应链,以维持利润率和市场地位。
消费品供应链具有多品种、快响应、成本领先等价值主张,而利丰在服装、玩具品类上长期服务于西尔斯、沃尔玛等大客户,在大客户与大量分散的供应商之间,作为中间层提供了设计、采购、供应链管理等增值服务,承担虚拟生产商的角色。基于利丰的客户需求和供应商网络,这一战略在贸易中间商转型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具有路径可行性和资源匹配性。
但是,在全球化与金融危机、互联网电商、消费趋势以及产业转移等因素的作用下,全球消费供应链的变革已经且正在发生:被应用于商业模式变革的破坏性技术来自互联网。B2B、B2C电商前所未有地直接连接了消费者、制造商和供应商,“去中间化”作为一种破坏性创新,对分销和零售环节发起了多方位的“降维攻击”,重塑了供应链服务业的价值网络,也OTT(over the top)了百年利丰引以为傲的供应链资源禀赋和能力。
当然,近年来利丰也曾采取收购海外市场分销商、进入品牌管理与授权业务、搭建供应链数字化平台等行动来应对变革,但利丰从根本上来说是一家客户导向、成本领先的供应链服务商,它或许能够在持续性创新方面(如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国际化)做得很好,但是在新一代消费者需求和互联网、敏捷柔性供应链方面,利丰没有变革得足够快。【4】
上述破坏性创新的主要技术应用来自互联网+消费场景,实现新的价值主张依赖于互联网对于人的连接效应:降低产品与服务的搜寻成本,提供更新的消费体验以吸纳新的用户,所以利丰的失败并非由于客户战略或管理决策的错误,而是在位者不愿或不能在组织与价值观上因应技术的变革,是某种“组织理性选择的失败”。值得注意的是,作为继互联网技术之后的下一波破坏性技术变革,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将“去中间化”趋势进一步扩展,为供应链服务业带来更深层次的破坏性创新,如AI营销算法、无人零售、智能制造以及智慧供应链等领域。在位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能力的领先企业,也将面临下一波破坏性创新的挑战,而动态的、随需而变的组织与流程正在成为未来企业的一种核心能力。
正如克里斯坦森在《创新者的窘境》一书中所发现的:1)持续性技术与破坏性技术之间存在重大的战略性差异;2)持续性技术进步可能超出市场的实际需求;3)成熟企业的客户和财务结构更倾向于持续性而非破坏性创新。因此,在应对破坏性创新的冲击时,在位企业在组织上需要建立独立的创新业务部门,并在资源分配、组织目标与价值观上区别于既有的企业核心业务,即便既有核心业务已经处于技术和市场领先地位。组织赋能与协同的战略逻辑,很大程度上并不适用于驱动破坏性创新的新兴业务事业部。
腾讯战略投资部通过不断并购投资于破坏性创新的公司(虎牙、映客、拼多多…)来保持腾讯系对破坏性创新的响应能力;永辉超市通过独立平台永辉云创孵化了超级物种、永辉生活等创新业务。在位者应对破坏性创新的组织策略,实际上是在体系内培育“异类”和“鲇鱼”,核心能力和战略方向都与母体迥异甚至对立的独立创新部门,——虽然从商业模式演进与变革的意义上,所有的在位者都将失败,降维攻击恰恰来自于那些低端、规模小的市场缝隙。
从传统贸易向供应链管理的战略转型进程中,汇鸿与利丰在供应链价值网络和价值主张上,具有较大的相似性。作为进出口贸易行业内供应链管理的标杆企业,利丰仍然有很多值得汇鸿借鉴的业务模式和经营管理的经验,例如客户导向的小型产品部门,对供应商网络的有效管理,以及向微笑曲线两端研发和营销的投入,但是在技术与商业模式急剧变革的时代,在位者不能不对行业的破坏性创新保持高度的敏锐,并且从组织架构与流程、前沿技术应用和创新技能储备方面做好应对措施,进而主动地驱动破坏性创新及其带来的商业变革。
【1】降维攻击,出自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将攻击目标所处的空间维度降低,致使目标无法在低维度的空间中生存从而毁灭目标。在企业竞争战略中可理解为减少产品属性,利用低成本或差异化优势攻击对手的商业模式。
【2】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创新者的窘境》,中信出版社,2014年1月第2版。
【3】平安证券综合研究所:《供应链研究系列报告一:利丰模式》,2018年5月
【4】张少华:《利丰危局——百年华资头号贸易采购公司的兴衰史》
Ⅳ : 分析一下601000这只股
唐山港(601000)股票:
1、上市时间不好;
2、所属行业目前不是热点;
3、即将迎来网下配售股票的解禁,网下配售股票解禁前观望为宜。
发行人系经2002年12月17日河北省人民政府股份制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同意改制设立京唐港股份有限公司的批复》(冀股办[2002]第96 号)批准,由唐山港口投资有限公司、北京京泰投资管理中心、河北利丰燕山投资管理中心、国富投资公司、唐山市建设投资公司、河北省建设投资公司、国投交通实业公司 7 家发起人共同发起设立。 2003年1月3日,发行人在河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取得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注册号为1300001002332 1/1。应河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统一换发营业执照的要求,2007年12月12日公司换发了营业执照,营业执照注册号变更为130000000018772 1/1。
Ⅳ 利丰集团期货怎么样
利丰集团的期货已经在走下坡路了。
近年来,利丰股价一路下滑,截至今年3月20日,利丰市值仅为43亿港元,9年时间里下滑了97%以上。 利丰创建于1906年,是香港历史最为悠久的出口贸易商,旗下业务目前主要包括供应链解决方案业务、物流业务和陆上批发业务。利丰集团致力于帮助数以千计的供应商和销售商与品牌和零售商联系起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Ⅵ 恒生指数历史高位
各项纪录
历史最高点数为2007年10月30日,恒生指数突破31,900点,升至31,958.41点。
历史最高收市点数为2007年10月30日,恒生指数突破31,600点,以31,638.22点收市。
恒生指数
股票指数 - 股市,就是经济体系的寒暑表,那么,同时间,一些股票升,又有一些股票跌,点睇个股市同埋 D经济情况呢 ? 中国香港一向行即极不干预政策 ( 唔做唔错吗 ) 有见及此,当时恒生银行既投资部, 就以外国股票指数作参考, 于 1964年制订左恒生指数,
当时是以 30 间最具代表性的大公司, 作计算 ,继有电车, 煤气,怡和,太古,和记,会德丰,南海纱厂,黄埔船坞等等--------
计算是将 30只股票总市值加埋一齐, 假设 1964年 7月31日系 23亿元 ,
就是 100 点, 那么,十几年之后,假若总市值变成 230亿元 ( 即升了十倍 ),即是计出指数也是十倍,达 1000点了, 依家一万伍千几,即系比对1964年 6月1日时,升了150几倍了,
,( 不过,家阵是以加权平均法计算, 指数成份股, 改编为 43 只 )
在 1986 年, *** 编了中国香港指数, 订为 1000 点,估唔到 D 人习晒用左恒生指数,家阵继续用嘞o
升跌点数计法 :
假设 : 恒生指数 = 15000 点,现升跌左150点 ;
升跌左150点 昨日收市恒生指数 = 升跌左的百份之几 ,
即 150 除以 15000 = 1% ( 升跌左1 % )
假设 : 上海证券综合指数, = 1900点,现升跌左19点
即 19 除以1900 = 1%
,
( 股票的收市价 X 发行左的股票总数 ) = 总市值
由2008年10月6日起,恒生指数42只成份股包括:
0001 长江实业
0002 中电控股
0003 中国香港中华煤气
0004 九龙仓集团
0005 汇丰控股
0006 中国香港电灯
0011 恒生银行
0012 恒基地产
0013 和记黄埔
0016 新鸿基地产
0017 新世界发展
0019 太古股份公司A
0023 东亚银行
0066 港铁公司
0083 信和置业
0101 恒隆地产
0144 招商局国际
0267 中信泰富
0291 华润创业
0293 国泰航空
0330 思捷环球
0386 中国石油化工
0388 中国香港交易所
0494 利丰
0551 裕元集团
0688 中国海外
0700 腾讯
0762 中国联通
0857 中国石油股份
0883 中国海洋石油
0939 建设银行
0941 中国移动
1088 中国神华能源
1199 中远太平洋
1398 中国工商银行
2038 富士康国际
2318 中国平安保险
2388 中银中国香港
2600 中国铝业
2628 中国人寿
3328 交通银行
3988 中国银行
计算
今日恒生指数的计算公式:
Current Index:现时指数
Yesterday's Closing Index:上日收市指数
P(t):现时股价
P(t-1):上日收市股价
IS:已发行股票数量
FAF:流通系数
CF:比重上限系数
(例如比重上限系数为40%,即指在指数编算上,只计算该成份股40%之流通量股权。)
基准日是1964年7月31日,基准日指数是100点。
四个分类指数的计算方法及公式与恒生指数相同。
2006年6月30日恒指服务有限公司宣布更改恒生指数加入H股后的计算方法及对现有成份股的数目及影响。(详情于外部连结)
2008-12-08 14:13:17 补充:
各项纪录
·历史最高点数为2007年10月30日,恒生指数突破31,900点,升至31,958.41点。
·历史最高收市点数为2007年10月30日,恒生指数突破31,600点,以31,638.22点收市。
·历史最低收市点数则是1967年8月31日的58.61点,原因是六七暴动引发的股灾。
·历史单日最大跌幅(以百分率计)是1987年10月26日,当日收市报2,241.69点,下跌1,120.7点,跌幅达30%以上,原因是1987年黑色星期一引发的87股灾。
·
2008-12-08 14:14:20 补充:
·历史单日最大跌幅(以点数计)则是2008年1月22日,当日收市报21,757.63点,跌2,061.2点,跌幅达8.65%。这次大跌的主因为美国次按风暴无法受控而引发的全球股灾,恒生指数曾一度下跌2,109.23点,报21,709.63点。该日虽以历史最大单日点数跌幅收市,翌日却以历史最大单日点数升幅收市。
·
2008-12-08 14:15:20 补充:
·历史单日最大升幅(以百分率计)是1997年10月29日,当日的升幅18.82%(1,705.4点),报10,765.3点,主要是对冲基金活动以及前一日暴跌后的反弹引致。之前一日因泰铢被狙击,对冲基金炒作港股,恒生指数下跌1,438.31点,报9,059.89点,当日最大曾下跌1,722.32点。
·
2008-12-08 14:15:47 补充:
·历史单日最大升幅(以点数计)是2008年1月23日,当日收市升2,332.54点,报24,090.17点,恒生指数曾一度上升2,482.35点,报24,239.98点,重上250天移动平均线,主要是因为美国突然减息四分三厘救市及前一日暴跌后的反弹引致。
·在2007年10月3日证券市场创下单日最大成交量,有1,201,263宗。
·历史单日最大成交金额是2007年10月3日,成交金额首次突破2,000亿,录得2,098.08亿。
2008-12-08 16:44:57 补充:
依家都系 42 只----不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