彪马市值股票
㈠ 世界四大运动鞋品牌
四大跑鞋 应该是 日本的 爱世克斯 美津浓 美国的 新百伦和布鲁克斯
至于四大品牌 按照股票市值来分应该是 耐克 阿迪 李宁 彪马
剩下的都是大家自己弄得 但跑鞋 和股票市值是公认的
㈡ 请介绍一下 puma 系列吧,谢谢
彪马www.puma.com 落伍品牌建立新的生活态度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彪马曾经一度在营销和销量上远远落在耐克、锐步和阿迪达斯等运动服装巨头后面。当时,彪马被看作是落伍的品牌,百货公司纷纷将彪马运动鞋放到了廉价货柜上,1993年彪马到了破产的边缘。
1994年,年仅30岁的J ochen Zeitz被任命为公司的CEO,他同时也是当年欧洲最年轻的上市企业总裁。从90年代末开始,在J ochen Zeitz的带领下,彪马依靠游击营销战术成为世界运动服装市场的“爆发型品牌”。1993年到2001年,彪马的营业额增长了近两倍。2002年美国运动服饰市场总值78亿美元,而彪马的销量同比增长了48%,达到1亿2100万美元。彪马公司被《品牌周刊》评为2002年“年度最佳营销品牌”。
纽约Wells Farg o有价证券投资公司董事总经理约翰·山利认为:“彪马是品牌管理最佳的运动服饰品牌,它的产品线设计得严谨合理,在细分市场和分销渠道管理上有着长期明确的目标。”凭借出色的营销战术,彪马公司的股票连续多年被评为德国市场上最值得投资的股票。
按“生活态度”细分消费者
绝大部分分析家和观察家都认为J ochen Zeitz出任CEO和董事会主席是彪马公司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此之前,彪马的营销计划循规蹈矩,除了那个小小的美洲豹Log o,丝毫看不出这个品牌和耐克、阿迪达斯的区别,经销商也是把同样的产品摆放在了不同的销售终端上。Zeitz一上任就指出:个性是我们的生存关键,我们要做消费者最想要的运动生活方式品牌,不然我们根本不可能和耐克等巨头竞争。”
当时,差不多所有企业在对消费者进行细分时采用的都是传统的人口统计学方法,按照消费者的年龄、学历、收入等标准来划分。彪马公司全球品牌管理总监托尼·博特伦却认为:“一位19岁日本中学生的生活态度和品牌偏好度可能跟一名30岁的纽约黑人一样。思维态度和生活方式是影响彪马消费者最重要的因素,创造一种属于彪马的、独特的品牌态度也是我们品牌营销的核心。我们将‘运动'定义为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希望彪马的消费者即使是变成了70岁的老奶奶仍然是这种生活方式,同时也是品牌的忠实顾客。”
彪马市场细分的核心就是要牢牢地抓住“最先尝试者”(Early-Adopter)。根据营销学理论,所有消费者都可以根据他们对新产品、新技术的接收时间和接受程度分为“创新者”(Innovator)、“最先尝试者”(Early-Adopter)、早期从众者”(Early Majority)、“晚期从众者”(Late Majority)和“落后者”(Lag g ard)。其中,最先尝试者”大约占总数的13.5%,他们一般都是某一个市场或领域的“意见领袖”,可以帮助将品牌或产品推荐给“从众者”和“落后者”。
品牌管理总监博特伦表示,彪马并不是按照价格来区分品牌的产品线,而是考虑,哪些产品是“为最先尝试者设计的”,哪些是“为从众者设计的”,为“最先尝试者”设计的产品更具有超前和时尚的概念。产品的分销渠道也是如此,彪马根据不同产品线的特点,让前卫设计产品出现在一些时尚小店,而那些主流一些的产品则在Foot Locker这样的运动服饰专卖店销售。
J ochen Zeitz透露,Foot Locker曾经提出在连锁店中销售彪马的全线产品,如果彪马这样做的话,可以轻易地让产品销量提高一倍。但是,这一提议却被彪马婉拒了,博特伦说:“我们可不希望那些购买彪马最酷产品的家伙们,看见他们千方百计找到的鞋子满大街都是。”Zeitz表示:彪马并不是拼销售量,长期稳定的成长以及和消费者建立终身稳固的联系才是我们的目标。”
紧接着,彪马与超级名模及瑜珈培训师克里斯蒂·特林顿合作,推出专门为女性瑜珈运动设计的Nuala系列,在西方掀起了一股练习瑜珈的热潮。在彪马的努力下,现在经常可以看到麦当娜这样的时尚人士足登彪马休闲鞋,手中却挽着路易·维登奢华手袋。
低价而高回报的营销活动
J ochen Zeitz刚刚接手彪马公司时采用游击营销战术实属无奈之举。1993年彪马亏损达3200万美元,在巨大的压力下,Zeitz只能采取裁员和削减营销费用等精简节约的措施。但其后,令人吃惊的投资回报让Zeitz决心将游击营销进行到底。
跟竞争对手在大众广告和宣传上大手笔的投入不同,彪马公司把有限的营销经费投入到了低价而有创意的游击营销活动上。2002年,彪马公司在美国的广告经费仅为390万元,还不及耐克和锐步等竞争对手的一个零头。
2002年秋季,彪马公司赞助了一次由前卫设计师参加的运动鞋设计比赛,比赛的名称为“节俭”(Thrift)。设计师们必须用旧的衬衫、裤子、领带和钱包等原材料来设计运动鞋,公司将最后生产出来的510双作品命名为“有灵魂的运动鞋”。限量生产的产品被很多收藏爱好者追捧,每双鞋的价格炒到了250美元,有的作品还被伦敦艺术馆收藏。
2002年日韩足球世界杯期间,别的运动品牌都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花大价钱获得官方赞助权,跟大明星签合同。彪马避开了这种一窝蜂、缺乏特色的做法,而是与牙买加、突尼斯这样的非洲球队签订了赞助合同。一方面,这样的非洲球队表现出色、出镜率颇高,而且赞助费用比大牌球队低很多;另一方面,Zeitz说道,牙买加和突尼斯运动员的性格很适合彪马品牌的路线,因为体育运动不只是血、汗和泪,更是无穷的乐趣。
2002年日韩世界杯期间,彪马还组织了一场名为“Shudoh”(意即成为足球主人的方法)的公关活动。彪马邀请日本著名厨师Masaharu Morimoto专门为世界杯设计了一款寿司卷,世界杯期间在全球各大城市(包括纽约、伦敦、悉尼等重要市场)主要的日本餐馆里都有供应,并称之为世界杯期间的应景食品。如果球迷在餐馆中点这道菜,将随菜附送印有彪马Log o的筷子、日本清酒杯和餐巾,并举办寿司制作比赛等活动。
J ochen Zeitz表示:“(美国人)其实对足球比赛兴趣并不是特别大,这种以‘日本生活方式'为主要诉求点的公关活动让受众觉得很新鲜,也使得我们的活动和其他品牌比较起来,是那么的与众不同。
跨界联合提升品牌影响力
早在1999年,彪马就提出了“跨界合作”(Cros s over)的概念,与德国高档服饰品牌J il Sander合作推出高端休闲鞋。之后,彪马的新概念有了一大帮追随者,阿迪达斯与日本品牌Yohji Yamamoto合作,锐步与香奈尔合作,运动品牌与时尚品牌结盟成为了潮流。
2003年,彪马又抢先一步,与同为游击营销战术忠实拥趸的宝马公司Mini品牌建立了产品和品牌合作关系。彪马公司专门设计了一款以宝马Mini为原型的“Mini-Motion”系列运动鞋在世界范围销售。宝马公司则用彪马运动鞋的空气网孔等技术设计Mini新车型的座椅,并在Mini的外部印上彪马著名的美洲豹Log o。
Jochen Zeitz将这次品牌跨界合作形容为两个品牌的约会或婚姻,“我们找伴侣可不能只看企业规模,得看双方性格是否合得来”。宝马Mini的生活方式发展经理Rinat Aruh说:“我们两个品牌实在是拥有太多的共同点了,我们一拍即合。我们都是‘反传统的品牌',都是那么信仰游击营销,都花了很多精力研究品牌怎样在消费者之间传播。我们,通过生活态度来找到我们的消费者,跟彪马公司的营销人一起制定营销计划真是一件轻松、愉快而有趣的工作。”
2004年,彪马公司宣布,通过与宝马Mini的跨界合作,彪马成为了2004年F1夺标呼声最高的宝马-威廉姆斯车队的服饰供应商。
㈢ 彪马和阿迪达斯的关系(阿迪与彪马的世纪之战)
阿迪达斯欠房租遭炮轰
疫情之下,国际运动品牌正在遭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国际体育赛事纷纷延期或取消,直接影响到了品牌原本的赞助计划,同时也丧失了赛事赋予品牌的一系列竞争优势,变得“泯然众人矣”。
另一方面,线下店铺关闭,复工遥遥无期。耐克、阿迪达斯、彪马等品牌裁员、减薪、去库存、甚至转产抗疫物资,而一些早有线上布局的品牌则在夹缝中寻找机会,竭力控制商业停摆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
各国政府也在为本国的经济发展出谋划策。
德国政府上周紧急通过一系列法案,其中包括允许受疫情影响、无法正常缴纳房租的租户“暂缓缴租3个月”。但德国政界人士敦促财务状况良好的企业,不要滥用这一政策。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德国运动品牌巨头阿迪达斯马上宣布:“由于德国专卖店纷纷关店,将冻缴4月的店租。”
该消息一公布,马上遭到各界炮轰。《明镜》周刊批评阿迪达斯“滥用法案”,2019年其全球营业额高达236亿欧元,营利20亿欧元,理应用其他手段应对疫情。而且阿迪达斯在德国只有26家专卖店,这些租金只是九牛一毛。
德国劳工部长海尔在一档电视脱口秀节目中直言自己被阿迪达斯“只顾自身利益”的做法给“气坏了”。许多网友也批评阿迪达斯没有担当,纷纷发起抵制运动。
在压力下,阿迪达斯发言人3月30日连忙解释:“并不是4月房租从此不缴,只是缓缴而已”。公司CEO罗思德也向媒体表示,“私人小房东仍会如期收到租金,只冻缴给大型房地产财团的房租”。
据称,除阿迪达斯外,时装连锁店H&M等也有类似情况。
疫情之下,昔日巨头损失惨重
数据显示,今年春节至2月底,阿迪达斯在大中华区的收入较去年同期减少约80%。
该公司预计今年第一季度大中华区的收入将比去年同期减少8亿欧元至10亿欧元。在此基础上,预计第一季度大中华区运营利润将减少4亿欧元至5亿欧元。
近期,随着德国疫情加重,阿迪达斯向德国政府寻求至少十亿欧元的国家贷款援助,甚至表示无力交付房租等。
此外,阿迪达斯还曾经向61家广告代理商发送邮件,要求广告代理在没有订单的情况下暂停工作,并且自即日起拒绝支付一切广告费用,有广告方透露,阿迪达斯现在仍然拖欠了部分广告费。
由此看来,阿迪达斯“拖欠房租”的这一行为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但还是有很多人觉得阿迪达斯作为一个国际知名品牌这样的做法让人厌恶。
当然他们也是对事不对人,如果这次不是阿迪达斯,而是它的另外一个家族企业彪马,相信大家也会有同等反应,因为两者都是国际运动品牌的佼佼者。
兄弟阋墙造就的伟大品牌
互相争斗了半个世纪,两位全世界最伟大的运动品牌创始人,竟是如假包换的亲兄弟。
哥哥鲁迪,彪马创始人,营销小霸王
弟弟阿迪 ,阿迪达斯创始人,资深技术宅
两人当年一起成立了达斯勒兄弟运动鞋厂,但二战结束后不久兄弟两就因为各种原因开始闹矛盾,哥哥鲁迪愤而出走之后,也从达斯勒兄弟鞋厂带走了自己的营销团队。
凭借着自己多年积累下来的人脉和强大的营销团队,鲁迪创立的彪马迅速占领了市场。
相比之下,技术宅弟弟阿迪只知闷头研究制鞋工艺,对营销一窍不通,因此阿迪达斯运动鞋的销量并不乐观。
两兄弟的第一场商业对决,彪马胜出!
非常有意思的是,彪马的运动鞋销量很好,质量却不太行,很多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买了彪马的鞋之后,竟然跑到阿迪达斯叫嚣着要退货!哭笑不得的阿迪开始考虑设计有辨识度的独创标志,结果,铛铛铛,阿迪达斯经典的“三道杆”诞生了!
一开始阿迪达斯在和彪马的竞争中一直处于下风,直到1954年瑞士世界杯决赛。
1954年瑞士世界杯决赛,西德对战匈牙利。当时的匈牙利队简直是赛场的“东方不败”,有着31场不败(27胜,4平)的国际比赛记录,根本没有把西德队放在眼里。
同样看不上西德队的还有哥哥鲁迪。西德队教练泽普·赫贝尔格曾主动找过鲁迪,想让德国队穿着彪马的鞋子上赛场。结果鲁迪这个势利眼给他回应就是“呵呵哒~”。于是,感情受到伤害的西德教练愤而投向弟弟阿迪的怀抱。
这对于阿迪达斯来说,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弟弟阿迪不遗余力地埋头钻研,为西德队量身定制了足球鞋,他设计的鞋子抓地性能好,尤其适合在雨天运动。结果,有如神助一般,西德对战匈牙利的那天,竟然真的下起了雨!
德国队脚穿着防滑运动鞋,稳扎稳打,最后竟然打败强敌匈牙利队,逆袭成了冠军!这次比赛被称为“伯尔尼奇迹”,是足球史上最大的冷门之一,也是德国首个世界杯冠军,阿迪达斯也因此一炮而红,闻名世界,把彪马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这一次较量,阿迪胜出!
不过,后来有调查称,德国队之所以能逆袭,是因为服用了兴奋剂。但这样的马后炮又有什么意义呢?阿迪达斯还是因为这场比赛火起来了。哥哥鲁迪只能怪自己运气不好:那天,为什么就下雨了呢?
但是,作为一个营销小霸王,哥哥鲁迪是不会轻易就被打倒的。由于后来在赛场上押对了宝,彪马开始渐渐追赶上阿迪达斯。这个宝就是球王贝利!
1958年,瑞典世界杯决赛,17岁的巴西少年贝利横空出世,带领巴西队一举夺冠。这是巴西获得的首个世界杯桂冠,而贝利也成了史上最年轻的世界杯冠军。当时这个天才足球少年脚上穿的就是彪马的运动鞋。
之后的巴西世界杯和墨西哥世界杯比赛上,贝利依然脚踏彪马战靴,自己出尽风头的同时,也为彪马赚足了眼球。由此,彪马也开始也成为了国际性的运动鞋厂商,得以与阿迪达斯并驾齐驱。
这一局,平手!
不仅阿迪和彪马在国际赛事的赛场上争锋相对,已经年过半百的兄弟两在赛场下也是玩命互掐。
弟弟阿迪曾打出广告语,称阿迪达斯的运动鞋是“世界上最好的运动鞋”。
哥哥鲁迪知道后非常不开心。他暗中派人给阿迪达斯总部发去恐吓信,还亲自给弟弟阿迪打电话,警告弟弟不要搞事情。不过弟弟阿迪也不是省油的灯,他向法院状告哥哥鲁迪非法商业竞争。
结果,彪马公司毫不意外地扑街了,赔偿了阿迪达斯公司一笔巨额赔款。
而官司大获全胜的弟弟阿迪事后竟然还差人将广告语贴在了哥哥办公室对面的窗户上!不知道哥哥鲁迪在自己的办公室里一抬头就能看到那条让自己损失巨大的广告标语是什么感受。
有些让人唏嘘的是,兄弟两的新仇旧恨直到两人去世都没有化解。
1974年,哥哥鲁迪去世,弟弟阿迪发表的评论却是冷冰冰的:“本着人类同情之心,达斯勒家族不会对这样一个人的去世发表任何评论。”
四年后,弟弟阿迪也去世。
令人惊奇的是,两兄弟的离世并没有带走家族之间的仇恨。他们各自立下遗嘱,让后代继续将战斗进行到底。
“鞋二代”们的归宿
哥哥鲁迪有两个儿子:大儿子阿明·达斯勒,小儿子格尔德·达斯勒。弟弟阿迪的长子叫做霍斯特·达斯勒。
哥哥鲁迪非常不喜欢自己的大儿子阿明,两人关系非常僵。鲁迪快咽气的时候,还一冲动改了遗嘱,剥夺了阿明的继承权。
于是,小儿子格尔德成了彪马的财产继承人。一无所有的阿明懵逼了,向自己的弟弟格尔德苦苦哀求把彪马还给自己。但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格尔德毫不犹豫地拒绝了阿明。
结果,宿命般地两人像自己的父辈一样开始互相撕逼,还闹上法庭,阿明最终夺回了自己的彪马继承权。但经过这一番内斗,彪马也伤了元气。
而就在彪马内斗的时候,阿迪达斯却发展得红红火火。弟弟阿迪去世后,他的长子霍斯特顺利继承了家业。霍斯特却和自己的伯父鲁迪一样,是个营销天才。
一方面,他坚持不断的创新,如今几乎人手一双的阿迪达斯经典款小白鞋Stan Smith和Superstar都是在他掌门时期推出的。另一方面,利用他非凡的营销天赋,他开创性地建立了“金字塔”型营销推广模式,将阿迪达斯品牌和运动员、运动队、大型比赛以及相关体育活动捆绑营销。使得人们在许多世界级的比赛中看到优秀运动员们脚上穿着阿迪达斯新推出的产品。
在霍斯特的带领下,阿迪达斯逐渐和彪马拉开了很大的距离,成为世界体育用品一流品牌。
像父辈们一样,阿明和霍斯特斗起来也是非常任性。
曾有运动员找阿明拉赞助,快谈崩了的时候,运动员冲阿明喊了一句“签了我,霍斯特会被你气疯的!”于是,这位机智的运动员轻而易举的拿到了阿明的赞助。
传闻,当地的粉刷工在给彪马刷墙时,会故意穿着阿迪达斯的鞋子。阿明看到之后,会马上把他们叫进去,给他们换上最新款的彪马运动鞋,再让他们去刷墙。过几天,这些粉刷工们又穿着彪马的鞋去阿迪达斯刷墙,然后,霍斯特也会把他们叫进去,人手发一双阿迪达斯的最新款。
被外人利用两家的仇恨,损失点钱和鞋倒是小事。但两家之间多年的互相对抗,让彼此消耗严重,非常不利于自身品牌的发展。
1985年,霍斯特英年早逝,也许是斗累了,两家人像说好的一样,同时开始“放手”。彪马和阿迪达斯相继被出售。
就在彪马与阿迪达斯相继被收购的同时,美国的耐克开始崛起,并迅速地占领市场。运动品牌的天下,开始不再只属于达斯勒家族。
2016年,根据彭博的估计,阿迪达斯的市值在250亿欧元左右,而彪马的市值只有30亿欧元。但比起耐克的810亿欧元,这样的数字还是让人不胜唏嘘。如果达斯勒兄弟能够一直齐心协力,如今哪还有耐克的立足之地?
2009年9月12日,国际和平日,在达斯勒兄弟的故乡黑措根奥拉赫市,有一场吸引了世界目光的普通足球赛,参赛的双方正是互斗了半个世纪的冤家——阿迪达斯和彪马。虽然这两个品牌不再属于达斯勒家族,但品牌身上的家族恩怨却赋予了这场比赛特殊的意义。相信当两家公司CEO率队员们握住了对方的手时,两个家族的恩怨也就此烟消云散去。
更耐人寻味的是,彪马创始人鲁迪的孙子弗兰克,如今却在为阿迪达斯公司效力。这也说明了,互相伤害了半个世纪两家人可能真的和解了。
达斯勒家族的恩怨已经落下了帷幕,但两个品牌之间的竞争却还在继续着……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阿迪和彪马世纪之战让我们看到了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如果两家没有这样各不相让,互相针对,它们的前景不可估量。
阿迪和彪马没有强强联合不仅是达斯勒家族的一个遗憾,也是德国运动品牌的一个损失,对于像阿迪和彪马这样的运动品牌,要想在国际占有一席之地,获得长远的发展,技术和营销缺一不可,而当时的阿迪和彪马就是各自有自己的优势,而忽视了对方的优势,而耐克后来居上的原因也值得深思。
END
图编:丘丘
艾问人物,致力于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㈣ puma什么时候进入中国市场的
PUMA是1999年进入中国市场的。
PUMA,即彪马,由鲁道夫·达斯勒(Rudolf Dassler)于1948成立于德国荷索金米兰,是一家以生产鞋与运动服为主的大型跨国公司。
1948年成立,创始人:鲁道夫·达斯勒(Rudolf Dassler)
PUMA 1948年在德国荷索金米兰成立,PUMA中文作彪马,意为美洲狮,德国一家以生产鞋与运动服为主的大型跨国公司。鲁道夫·达斯勒1924年加入了弟弟阿道夫·达斯勒(昵称阿迪Adi)在赫若拉赫的达斯勒公司,并将公司更名为达斯勒兄弟公司。
1930年代中期,达斯勒兄弟公司成长为具有近百名员工、有三十余种款式的全球运动鞋领导品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达斯勒兄弟公司复业,有47名员工,并以帆布与美军燃油槽提炼出橡胶,制成战后第一款运动鞋。
(4)彪马市值股票扩展阅读:
品牌故事:
从一家最初只生产运动鞋的德国小鞋厂,到今天世界上的知名企业,PUMA走过了一条不为人知的发展道路。PUMA的业绩蒸蒸日上,产品种类也比以前丰富了不少:除了继续生产运动鞋以外,运动服、球类,以及手套、运动背包和手提包等配件也印上了PUMA的LOGO。
为了让产品重新回归高档领域。PUMA开始注重与优秀的、带领潮流的产品设计家合作。1990年,有七位知名设计师与PUMA合作,2012年已经增长到50名。设
计师的创意多了,设计水平自然也就高了,PUMA产品的档次和价位自然就提升起来。1990年时的PUMA运动鞋一度只卖20马克,而今天一双PUMA的高档球鞋可以卖到250欧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