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达生物b的股票市值
❶ 第一家公开宣布申请科创板上的医药公司已诞生 权威解读来了
第一家公开宣布申请科创板上市的医药公司诞生了。
3月8日晚间,港股生物医药公司复旦张江(1349.HK)发布公告称,拟申请在科创板发行不超过1.2亿股股票,每股面值0.1元。
复旦张江是H股的“老兵”了。早在2002年8月,复旦张江就已在香港创业板上市,2013年12月转入香港主板。2018年,该公司的营收规模为7.4亿元,净利润1.3亿元。截至3月8日收盘,公司市值54.64亿港元。
如今复旦张江又计划分拆在香港主板和科创板两地上市。公告显示,复旦张江在A股发行完成后,在科创板发行的股本约占总股本的11.5%,总股本中还包括55.9%现有内资股和32.6%的H股。
自2018年11月5日,设立科创板的计划被公布,整个生物医药板块都躁动起来。光大证券认为,科创板拓宽了创新型医药企业融资渠道,未来生物医药板块也可能成为科创板的主力板块。支撑该论点的论据是,纳斯达克生物医药板块市值高达10050亿美元(2019年3月5日),占纳市市值8%权重,是最重要板块之一。
当然,对于复旦张江来说,目前的核心任务是保证其发行A股计划,能在股东大会上通过,且最终获得证监会和上交所的批准。至于“是不是第一家,不是我们关心的问题”,复旦张江副总裁、执行董事苏勇对《中国企业家》说。
争抢头啖汤
作为近期资本市场热点,科创板于3月2日凌晨正式开闸。中国证监会和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实施了《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相关业务规则和配套指引》。这意味着,企业的IPO申请受理即将启动。
科创板上市条件包括:发行后股本总额不低于人民币3000万元;公开发行的股份达到公司股份总数的25%以上;公司股本总额超过人民币4亿元的,公开发行股份的比例为10%以上等。
在市值和财务指标上,科创企业想要登陆科创板满足五项标准中的一项即可。其中,对于暂未产生营收的公司的要求是: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40亿元,主要业务或产品需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市场空间大,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这里还专门提到:医药行业企业需至少有一项核心产品获准开展二期临床试验,其他符合科创板定位的企业需具备明显的技术优势并满足相应条件。
“这条规则大大放宽了医药行业的上市门槛,也比较符合这个行业的特点。”新经济投行易凯资本负责医药业务的副总裁张骁告诉《中国企业家》。
医药行业尤其是创新药研发企业,研发周期长、投入大,在一款新药上市之前,几乎没有收入来源。业内对于一款新药从研发到上市,有一组公认的数据:平均花费10年时间和26亿美元,成功率不足7%,至少100个科学家参与。
早在科创板开闸前几日,在“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新闻发布会上,上交所理事长黄红元就透露,交易所做了很多摸底了解工作,初步判断生物医药、高端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企业相对较多。“这些企业总体研发投入较大,发展潜力较大。”
张骁表示,易凯资本服务的医药公司中,有不少符合科创板要求的,如泽生 科技 、长风药业、长江脉等。弘晖资本管理合伙人王晖也向《中国企业家》透露,弘晖资本投资的圣湘生物等企业在积极准备科创板。
“复旦张江能不能成为第一家在科创板上市的医药公司,还不好说。实际上,也有很多中介机构早已进场的医药公司,可以针对新公布的审核规则进行材料准备”,肿瘤诊疗一体化平台公司思路迪的CFO徐萌告诉《中国企业家》,该公司也在评估旗下业务板块在科创板上市的可能。
“医药行业对科创板的热情挺高。尤其一些年轻创业者,有技术、有干劲,如果科创板通过 社会 资金再扶他们一把,相当于给了他们一个创业成功的渠道”,孙飘扬说。
科创板“好风”一来,是不是只要搭上医药的边,企业就能“凭借力”,“上青云”呢?
华泰证券研报指出,医药公司一般在研产品较多,而新药研发存在一定风险,因此企业核心产品可能存在研发进度不达预期风险;此外,还存在企业核心产品销售不达预期风险,公司已上市的核心产品可能面临市场竞争加剧、推广进程较慢等风险,从而影响核心产品销售,最终影响公司业绩。
张骁也认为,国家包括科创板可能还是会考虑上述风险,以及对中小股民、散户的影响,从而在现有标准上有所提升。
“不会像它说的‘至少有一项核心产品获准开展二期临床试验’就OK了。与之对应的较大概率是,某种药品能获批或上市风险非常小,才有可能批准(该公司)上市。”张骁表示。
医药股争夺战
科创板对未盈利的医药企业上市“开了绿灯”。实际上,对于这部分企业来说,实现在中国上市还有其他选择,即香港联交所主板。
2018年4月,香港联交所号称“24年最大改革”落地,包括允许未盈利的生物 科技 公司上市。其上市规则提到,对于无收入生物 科技 公司,预期市值不少于15亿港元,从事核心产品研发至少12个月、至少有一项核心产品已经通过概念阶段,进入第二期或第三期临床试验等。
上述多名医药行业人士向《中国企业家》评论,科创板对医药行业的上市规则,与香港联交所给医药行业的上市规则差不太多,“应该是前者参考了后者”。
目前,尚未盈利就在港交所上市的医药公司有6家,包括歌礼制药、百济神州、华领医药、信达生物、君实药业、基石药业。另外,还有盟科医药、方达医药、Steath、AOBiome、康希诺、维亚生物、亚盛药业、迈博药业等至少10家医药企业排队上港股。
未盈利生物 科技 公司港股上市情况。制图:李秀芝
尽管香港主板有先发优势,但科创板看起来对医药行业仍更有吸引力。王晖表示,科创板是中国国家战略方针的一部分,香港主板的高度与之不同。
关于为何要登陆科创板,复旦张江称,董事认为,A股发行将有利于提升形象、扩充融资管道。且相较于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主板而言,科创板上市更能体现创新及研发能力。
复旦张江没有言明的是,A股和H股之间的估值鸿沟,这是两地上市公司、投资人,甚至交易所早已认清的现实。
在2018年9月的一场香港交易所与生物医药创新公司闭门座谈会上,身为港交所行政总裁的李小加也坦陈,“香港市场的资金的量、估值的高度远不及内地的A股市场”。
这意味着,那些符合上述要求,原本为了去香港主板上市而搭建红筹架构的公司,如果想转到内地的科创板上市,并不需要花大代价拆红筹。
针对生物医药企业,两地交易所之间或有一场“争夺战”。
徐萌透露,已经有一些拟在香港上市的生物医药公司决定转向科创板了。在目前的形式下,香港交易所的确需要考虑形成一些对医药企业更有吸引力的策略,但目前还没具体的方案出台。
本文源自中国企业家杂志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www.jrj.com.cn)
❷ 股票中市值2.463B中的B什么意思
1B=10亿
1M=100万
1K=1000
这些在国外的股票交易中都会经常看到这些字母的使用。
股票中市值2.463B即是说股票市值24.63亿。
❸ 北京百普赛斯目前估值多少
北京百普赛斯目前总股本0.8亿股,流通0.2亿股,全网发行,发行价112.5元,发行流通市值22.5亿元。上市初市值预计120-160亿元,对应股价150-200元,价格过高投资注意风险。
(3)信达生物b的股票市值扩展阅读
一、百普赛斯公司简介
百普赛斯 ACROBiosystems是专注于生物药开发过程的蛋白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全球品牌,致力于提供靶向治疗药物研发过程中所需的靶点抗原及其他关键试剂和相关服务,“更特别的产品设计,更好更稳定的质量,更完备的技术帮助,更快更适当的反应”是我们希望带给客户的核心价值,以为广大生物药开发领域客户提供一个更简便快速的药物开发过程。
北京百普赛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目录涵盖了从人类到其他常见物种的疾病相关的药物靶点抗原和生物标志物。我们致力于提供高质量,高批间一致性的蛋白产品,高水平的分子互作服务(SPR&BLI)以满足药物研发领域的严格标准。 北京百普赛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更丰富的技术资源和定制服务给客户带来更多的价值,在生物药各环节提供更多的培训和交流机会,建立面向全球及每个利基市场的平台合作。
二、百普赛斯目前的估值多少?
此股是国内重组蛋白市场龙二,龙一是义翘神州。义翘国内市场占有率5%,百普4%,相差无几,大头几乎都被欧美厂商占据。义翘高估值主要靠比百普多出的一块CRO服务收入,这个方面虽然成长性不错,但收入占总量占比很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和专做CRO的公司还是有本质区别,主营还是和百普一样做重组蛋白试剂的。义翘刚上市股价最高就到了700,横向对比百普赛斯合理估值至少在500-600左右。
三、百普赛斯今后发展如何?
百普赛斯与全球医药前20名都建立了稳定了合作伙伴关系,包括强生,辉瑞,诺华,还有生产新冠治疗药物的默沙东等,是真正的国际化生物医药高科技公司。可以看出百普赛斯成长非常迅速。
❹ 某机构投资者要做融资融券交易,经证券公司审查后开立了信用资金帐户和信用证券帐户
A股票市值: 10元*50万股
A股票折算市值: 10元*50万股*70%
客户现金资产: 500W
客户目前担保品总值:
A股票折算市值+客户现金资产 = 850W
维持担保比例用于控制客户风险
客户融资买入B股票市值: 20元*50万股
保证金比例: 50%
客户融资买入B股票保证金: 20元*50万股*50% = 500W < 目前客户担保资产,可正常融资买入
❺ 医保谈判落地三家上市公司抗癌神药入围,抗癌药百分百有效吗
医保谈判是将药品纳入医保目录,此举对相关药品公司的核心价值在于“以价换量”,尤其是较为昂贵且市场容量大的抗癌药PD-1,本次包括恒瑞医药、百济神州、君实生物三家上市公司旗下产品纳入医保目录。纳入医保目录,将显著提振上市公司的业绩,以2020年初开始纳入医保的信达生物旗下PD-1达伯舒为例,信达生物披露的信息显示,达伯舒在2020年前三季度内的销售额达15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00%!股价涨幅在纳入医保前的2019年仅为10%,2020年股价涨幅超过170%。
❻ 信达生物属于什么上市公司
不是上市公司。
信达生物制药(苏州)有限公司,2011年08月24日成立,经营范围包括提供抗体药产品及蛋白药产品的研发、中试,技术转让,以及相关的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等。致力于做国内最好、国际一流的高端生物药制药公司,开发、生产老百姓用得起的高端生物药。公司已获得全球知名创投高达4.9亿美元的投资,形成了利用全球资本支持创新的新格局。
❼ 东富龙32亿元定增“大兴土木”
东富龙账面现金极度充裕,主业创造现金流能力强劲,没有定增的必要性。
本刊记者 杜鹏/文
东富龙(300171.SZ)是一家制药设备上市公司,主要产品包括注射剂单机及系统、医疗装备及耗材、净化设备与工程,2020年贡献收入额分别为12.22亿元、2.44亿元、2.89亿元。目前,公司总市值在260亿元左右。
近日,东富龙宣布定增32亿元,将对现有股本造成较大比例摊薄。目前公司账面上资金极度充裕,没有任何有息负债,并没有融资满足资本支出的必要性。 历史 上,东富龙一直是轻资产运营模式,而本次定增将使其固定资产爆增接近9倍,其将直接沦为一家重资产上市公司,进一步拉低上市公司本就不高的盈利能力。
账面不缺钱
3月1日,东富龙发布非公开发行预案,拟募集资金不超过32亿元,其中5.3亿元用于生物制药装备产业试制中心项目,9.9亿元用于江苏生物医药装备产业化基地项目,12.5亿元用于杭州生命科学产业化基地项目,4.3亿元用于补充营运资金。
本次定增定价基准日为发行期首日,发行价格不低于定价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公司股票交易均价的80%。如果按照3月8日收盘价42.36元/股的八折发行,本次定增需要新发行股份9443万股,对目前6.28亿总股本的摊薄比例达到15%。而且,2022年以来市场行情不好,东富龙已经下跌17%,不能排除未来继续下跌的可能性,定增对老股东权益摊薄的比例可能更大。
但是,东富龙根本就不缺钱。2021年9月30日,公司货币资金19.37亿元,交易性金融资产17.13亿元,合计36.5亿元,没有任何有息负债。
除了极其厚实的现金家底以外,东富龙主业每年还持续创造巨额现金流。从 历史 数据来看,公司多年以来的经营现金流净额均为正数,2019-2020年及2021年前三季度经营现金流净额分别为4.46亿元、11.16亿元、9.62亿元,未来继续创造现金流的趋势有望持续。
可以看出,东富龙完全可以使用自有资金满足资本支出需求,根本就没有定增募资的需要。
从过往经营来看,东富龙属于轻资产生产模式,资本开支并不多,其自2011年IPO以来至2020年期间,每年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都没有超过1亿元,2018-2020年分别只有3201万元、1403万元、2672万元。2021年9月30日,公司固定资产只有3.25亿元,占总资产的比例仅为3.62%。
如果本次定增成行,按照预案计划,32亿元定增资金大部分均将转为固定资产。届时,东富龙固定资产总额将直接逼近40亿元,达到目前的10倍左右,彻底成为一家重资产上市公司。可以说,本次定增宣称的投资计划与其轻资产生产模式完全相背离。
具体来看,本次定增募投项目支出主要包括三部分,即建安工程、设备购置及安装、研发费用,全部募投项目这三部分的投资金额合计分别为20.19亿元、7.69亿元、2.16亿元。
可以看出,真正用于主业的设备购置及安装和研发费用仅有9.85亿元,不及定增募资总额的三分之一。其余大部分资金均是用于建安工程,本质也就是盖楼。按照5000元/米的建安成本计算,20.19亿元可以建设40.38万平方米的建筑物,对于一家员工总数只有2661人的上市公司真的有必要吗?
从 历史 经营来看,东富龙本身就是一家盈利能力并不算强的上市公司。Wind资讯显示,其扣非加权ROE自2010年以来从未超过14%,2017-2019年更是连续三年低于3%。在上述募投项目建成后,投入金额最多的建安工程根本就无法直接产生效益,将进一步拉低上市公司盈利能力。
高增长难持续
2018年以来,东富龙业绩高速增长。财报显示,2019-2020年及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18.11%、19.6%、54.61%,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106.95%、217.86%、93.69%。
伴随着业绩高增长,东富龙股价也是一路大涨,从2018年的5元左右最高涨至2021年8月创下的 历史 新高68元/股,期间最大涨幅超过12倍。东富龙总市值最高达到427亿元,目前仍有260亿元。
从2019年算起,东富龙业绩高增长时间已经接近三年,这种高增长趋势还能延续下去吗?
从 历史 上来看,东富龙是一家具有典型周期性的上市公司,业绩高增长往往难有持续性。
2010年开始,受益于新版GMP认证,下游制药企业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带动上游的制药设备行业迎来快速发展,行业增速超过30%。东富龙营业收入快速增长,从2011年的6.49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15.56亿元,净利润也从2.17亿元增长到3.87亿元。
之后,随着新版GMP认证带动的药企固定资产投资接近尾声,2016年东富龙收入负增长,利润端也快速下滑,盈利能力持续下降,2018年收入为19.17亿元,净利润仅为7046万元。
进入2019年,整个制药设备行业销售额见底回升,东富龙业绩迎来反转,2020年实现收入27.08亿元,净利润4.63亿元;2021前三季度实现收入28.82亿元,净利润5.58亿元。
本轮制药设备行业见底回升主要受两个因素驱动,即生物药爆发和新冠疫情催化。
过去几年,国内生物药迎来黄金发展期,生物药企业数量快速增加,生物药持续加速上市,信达生物、君实生物等大量创新药企纷纷登陆资本市场。相比传统化药,生物药生产难度相对较高,生物药企业普遍偏向自建生产产能,固定资产投入大,从而带动制药设备行业发展。
但是,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生物药的黄金发展期开始终止并快速进入行业寒冬。
从政策上来看,2021年7月2日,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CDE)发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要求在药物进行临床对照试验时,应尽量为受试者提供临床实践中最佳治疗方式/药物。意见稿直戳行业低水平、重复研发的痛处,直接将不少在研药品拒之门外,大量伪创新生物药企面临大洗牌。
从资本市场上来看,创新药企如今已经成为弃儿,股价腰斩的上市公司比比皆是。比如,2021年以来,国内规模最大的恒瑞医药股价已经从97元跌到36元,信达生物从107港元左右跌至仅有27港元,贝达药业从143元跌至50元左右。
目前,国内创新药在政策和资本市场双重夹击之下已经进入 历史 上的至暗时刻。股价暴跌之后,创新药企已经基本丧失融资功能,大量没有盈利的药企可能由此彻底倒闭退出。创新药面临的巨大压力,自然将传导至上游的制药设备,东富龙恐难独善其身。
新冠疫情催化是本轮制药设备行业见底回升的另外一个因素。
以往疫苗制品的制药装备订单一直被国外企业垄断。疫情下,国外厂商产能受阻,且需要优先满足本国需求,造成国内药机供应紧缺,国内制药装备疫苗生产订单量大幅增加。
西南证券研究报告称,新冠疫情发生后,假设每条产线年产能在5000万剂量,考虑到部分将用到老产能,则预计新冠疫苗新增产线将达到150条,一条产线对应设备价值在8000万元-1亿元,则预计制药设备市场增量将达到120亿-150亿元。在疫情期间,东富龙为疫苗企业生产提供了大量的生物反应器、过滤分离设备、西林瓶罐装和预灌封灌装等。
新冠疫苗产能情况显示,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年产能达到30亿剂,北京科兴中维公司披露新冠疫苗年产能超20亿剂,中国新冠疫苗在2021年的总计产能超70亿剂,已经基本可以满足疫情需要。这也就意味着,新冠疫情催化的制药设备行情将面临尾声。
综合来看,推动制药设备行业见底回升的主要因素均已发生重大不利变化,东富龙高增长将难再延续。
从行业格局来看,目前中国制药专用设备制造行业竞争格局较为分散。券商统计的2019年数据显示,东富龙市占率为13.7%,其次楚天 科技 10.2%,新华医疗为5.4%,迦南 科技 为5%,剩余市场份额被其余企业占据。
然而,在进入2020年之后,东富龙多年的龙头地位被楚天 科技 反超,沦为行业老二。财报显示,2020年,楚天 科技 营业收入35.76亿元,而东富龙只有27.08亿元。
在研发投入上,东富龙和楚天 科技 2020年分别为1.56亿元、2.88亿元。东富龙研发投入显著少于后者,竞争优势可能会持续被楚天 科技 削弱。
《证券市场周刊》记者给东富龙证券部发去了采访函,截至发稿未收到上市公司回复。
❽ 医保谈判落地三家上市公司抗癌神药入围,抗癌药百分百有效吗
2020年医保谈判结果出炉,包括三款被称为抗癌神药的PD-1药品在内的119种药品谈判成功。医保谈判是将药品纳入医保目录,此举对相关药品公司的核心价值在于“以价换量”,尤其是较为昂贵且市场容量大的抗癌药PD-1,本次包括恒瑞医药、百济神州、君实生物三家上市公司旗下产品纳入医保目录。
❾ 2021年股票总市值
最新数据,总市值约82万亿。
截止昨日收盘,沪市主板总市值为467955亿元,深市股票总市值为356473亿元,合计82.44万亿。
❿ 深度对比分析生物制药行业的龙头企业:信达生物与君实生物
作者:恭贺新禧
从生物 科技 成功发展至生物制药的头部企业(信达与君实),该两家生物药企业从一路走来都非常的有意思,下面说说个人对该两家企业的见解。
1、企业发展历程
信达生物
2011年8月,信达生物在苏州成立;2018年10月,信达生物于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2018年12月,信达生物PD-1信迪利单抗(商品名:达伯舒)以3L经典霍奇金淋巴瘤正式获批,成为第二个获批的国产PD-1单抗;目前建立了一条包括23个新药品种的产品链,覆盖肿瘤、代谢疾病、自身免疫等多个疾病领域,其中6个品种入选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4个产品获得上市(信迪利单抗注射液,商品名:达伯舒,英文商标:TYVYT;贝伐珠单抗注射液,商品名:达攸同,英文商标:BYVASDA;阿达木单抗注射液,商品名:苏立信 ,英文商标:SULINNO ),达伯华 (利妥昔单抗注射液),获得NMPA批准上市销售,4个产品进入III期或关键性临床研究,另外还有15个产品已进入或即将进入临床研究。
信达生物成为了中国唯一拥有4个单抗药物上市的制药企业。
君实生物
2、经营发展及业绩情况
两家目前在市商业化产品均为PD1。
信达生物
2017-2019年,营收分别为0.19、0.095和10.48亿元。2019年营收大幅增加原因由于PD-1单抗的上市,2019年信迪利单抗卖了10.16亿元。近三年的研发费用分别为 6.12 亿、12.22 亿、12.95 亿。2020年上半年公司收入9.8亿,同比大增185%,其中收入主要是达伯舒贡献(9.2亿)。上半年毛利率81.2%,较去年的88.1%毛利下滑主要是产品降价所致。上半年研发投入同比增长20.4%至8.1亿,销售费用同比增长67.5%至4.47亿。经调整净利润为-4.54亿,同比减亏32%。
生产基地目前正在运营五条1,000升的生物反应器,以支持达伯舒 、达攸同 及在研管线中的其他候选产品的生产需求。另有6条3,000升不锈钢生物反应器完成GMP调试和工艺验证,将公司的总产能扩大至23,000升。
君实生物
2017-2019年,营收分别为0.54、0.03和7.7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78.8%,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17、-7.23和-7.47亿元。2016-2019年研发费用分别为1.22亿元、2.75亿元、5.38亿元和9.46亿元。2020年上季度收入总额人民币5.75亿元,同比增长86%。研发开支人民币7.09亿元,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92%。
生产基地目前除了苏州吴江拥有3,000L发酵能力(6*500L),目前苏州吴江生产基地已获GMP认证,在临港还有一期建设投入运营的3万升规模的抗体生产基地(5*3*2000L一次性发酵罐)。
3、企业核心团队
信达生物:信达生物于2020年上半年,由2019年 12月31日的约2000名雇员增至截至2020年6月30日的2600名雇员,其中逾750名雇员负责研发,逾1,100名雇员负责商业化,逾500名雇员负责CMC,及约200名雇员负责一般和行政职能。
信达生物核心人物包括:俞德超(创始人)刘晓林(前副总裁,2018年离开创立普米斯,已申报2款双抗)、阚红(副总裁,研发、质控和注册申报)、周勤伟(coo)、刘军建(副总裁,核心研发人员)、徐炜(副总裁,生产及工艺开发)、Ronnie Ede(cfo)、还包括核心人物胡国强、孙左宇、余彩玲……
信达生物专利储备:
君实生物
君实生物2017年共有约200名雇员,截止2019年底,公司共有1421名员工,其中有415名技术研发人员和360名销售人员,占比分别为29.2%、25.28%。如今君实已超过2000人的规模,其中30%为研发人员,约700人为商业化运营人员。
君实生物核心人物包括:君实核心团队成员姚盛博士(副总裁)、段鑫博士(副总,临床研究)武海博士(首席科学家)、冯辉博士(首席运营官)、张卓冰(副总裁)李宁(CEO)均深入参与了公司的研发工作。熊俊(创始合伙人),王刚(副总裁、质管),韩净(副总,营销)陈博(创始合伙人,2016年已离开在成都创立了康诺亚生物医药)
君实生物专利储备:
4、抗体平台
信达生物
(上图源自Armstring生物药资讯)
君实生物
5、企业靶点布局上的相似与不同之处
研发管线方面:
信达生物
君实生物
相同靶点布局上:
PD1:君实生物(正在同步开展超过30项临床试验,其中15项关键注册临床针对多项拓展适应症如非小细胞肺癌、食管癌、三阴性乳腺癌、黑色素瘤等。)
信达生物(布局适应症超过25项临床实验,其中包括,非小细胞肺癌、肝细胞癌、晚期胃癌和食管癌等是市场规模最大的适应症)
PDL1:君实在研项目进度2期,信达没有单靶点布局,信达生物2017年申请了PD-L1纳米抗体专利CN201710657665,该专利的第一发明人为沈晓宁。以开展了多项PDL1双抗(PD-L1/TGF-β、PDL1/CD47、PDL1/OX40、PDI1/LAG-3)
贝伐珠单抗:原研药为罗氏的“安维汀”2019年销售额高达74.94亿美元。2019年12月6日,齐鲁制药的贝伐珠单抗(商品名“安可达”)获批上市,成功拿下首仿。2020年4月以来,绿叶制药/博安生物、贝达药业/海正生物、恒瑞医药旗下盛迪亚生物、百奥泰生物、东曜药业、均已提交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的新药上市申请。后续至少有20多家企业在布局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除上述已上市或已申报上市的企业外,华兰基因、复宏汉霖、神州细胞、康宁杰瑞、华海药业、特瑞思药业、正大天晴等多家企业的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也已经进入三期临床试验。
信达生物已批准上市,君实还在二期临床。
阿达木单抗注射液:信达生物抗-TNF-α单克隆抗体,获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支持,于2020年9月3日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的上市批准,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和银屑病。君实已提交申请上市。阿达木单抗(修美乐)是艾伯维 (Abbvie) 研发的第一个完全人源化抗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单克隆抗体,2019年底百奥泰和海正的的阿达木单抗先后获批,集采中最低中标价1150元。国产阿达木单抗开始放量。百奥泰2020年半年报显示,其阿达木单抗注射液国内销售额达到4878.64万元。其中复宏汉霖、正大天晴的类似药也在上市审评审批。
TIGIT:君实在临床前研究,信达生物在1期(进度较快的有百济神州,同靶点布局的企业有复宏汉霖、百奥泰、康方生物、恒瑞医药、神州细胞………)
PCSK9 靶点:信达、君实进展最快已经进入III 期临床(7家企业在布局,包括恒瑞2期、信立泰1期),君实是通过志道生物引进
CTLA-4:君实生物在临床前研究,信达生物在1期。(其余有在研企业包括恒瑞医药、基石药业、康宁杰瑞、康方生物「2015年以2亿美元卖给默沙东」)
IL-2:信达生物为自主研发国内首家Follow,君实则通过资本引入两款。引进Anwita的IL-21融合蛋白和引进志道生物的IL-2药物LTC002。
双特异抗体:君实通过Revitope引进,利用后者的TEAC技术构建5个双特异性抗体。目前在临床前研究靶点尚未公布,但从平台技术来看TEAC实际上是一个三特异性(2个TAA抗体和1个CD3抗体),基本靶点为cd3。
信达生物采用PD-L1纳米抗体构建了多个双特异性抗体。信达生物PD-L1纳米抗体与先声药业的KN-035来自同一技术平台(沈晓宁与万亚坤)。除围绕PD-L1纳米抗体构建的一系列双抗以外,信达生物还先后引进了岸迈生物、韩美药业、罗氏的双抗技术平台。岸迈生物的FTI-Ig为串联的Fab双抗技术,目前尚没有两家基于此合作的双抗。信达生物引进韩美药业的双抗为PD-1/HER2双抗IBI315。韩美药业的双抗技术平台为Pentambody,信达生物与礼来的合作,是礼来从Zymeworks引进的Azymetris双抗技术,开发了PD-1/PD-L1双特异性抗体IBI318。此外,信达最重要的是与罗氏的2:1 TCB双抗达成又一项重要合作。
6、不同靶点布局
君实生物:IL-21(从Anwita引进);BLyS抗体(从华鑫康源引入)Trop-2 ADC(多禧生物引进)中和抗体(中科院合作)、IL-17A单抗、CGRP靶点、CDK抑制剂(润佳医药引入)、BTLA单抗(自主研发全球首创)
信达生物:VEGF融合蛋白(台湾圆祥合作)CAR-T(驯鹿医疗、罗氏通用CAR-T)抑制剂OXM3(从礼来引进了GLP-1/GcG双靶点),CD47、OX40、RANKL、LIG3。
7、信达生物VS君实生物总结
君实生物与信达生物布局有类似之处,免疫检验点为开发重点,同时通过合作布局自身免疫病、糖尿病等多个治疗领域。
信达在靶点布局基本为“借鸡生蛋”,则合作利用他人的或引入别人的技术平台打造自己的产品。 借别人漂亮的鸡生出又大又圆的鸡蛋。比如最早的PD1从adimab引入,甚至从adimab引入包括靶点CD47、OX40、TIGIT、LAG-3、PCSK9抗体等一系列免疫检验点抗体。包括后期使用百奥赛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RenMab TM小鼠开发全人源单克隆抗体及抗体相关药物。甚至包括如今的纳米双抗则出自万亚坤技术平台。别的双抗则出自罗氏、韩美、zymeworks、礼来及苏黎世大学的HER2抗体。
君实在前期靶点布局基本为“养鸡生蛋”模式 ,养漂亮的鸡,下属于自己权益的蛋。比如自主研发的PD1、BTLA、IL-17A单克隆等抗体。君实生物有超一流的“养鸡”抗体一体化技术平台,从最初的抗体开发和产业化技术平台,开展蛋白表达、药学研究、制剂筛选、抗体工程化改造、细胞株构建、检验方法建立、规模化生产和检验都具备业内一流高效先进的基础。这就是郭嘉,队基金在中和抗体合作中看中君实生物的原因之一。
而如今的君实也则学习信达生物的“借鸡生蛋”模式去快速布局新靶点,因为“养鸡生蛋”在前沿靶点布局上较慢,所以只好复制信达的模式,借别人的鸡生蛋,比如和Revitope公司达成合作,双方将利用Revitope的蛋白质工程专利平台以及君实生物开发的新型抗体,共同研发以双抗原为靶点的“全球新”T细胞嵌合活化癌症疗法。还引入微境生物的小分子靶向药物和志道生物的单抗等。
信达生物在核心产品PD1则以重磅出击,偏大适应症开发临床。在靶点布局只有热门的ADC尚未涉及。从单抗、双抗、融合蛋白、CAR-T、小分子一应俱全,与君实的靶点区别在于VEGF融合蛋白(则康弘的“朗沐”核心产品),目前的新一代VEGF融合蛋白有诺华,友之友和荣仓生物为最强对手,其中荣仓生物的创始人即是“康弘药业核心产品朗沐”的发明人,信达创始人愈博士则为研发成功人,这两家可以说VEGF融合蛋白的双抗是研发成功率确定性最大的企业。
VEGF融合蛋白双抗被业内人士评价为“有最完美的设计”,破解了目前国际同类药物治标不治本的致命缺陷(这就是我前期为什么说康弘药业的核心产品开再多的适应症也弥补不了它已经成为落后产品的事实);CD47、OX40、君实也还没有布局,目前OX40最好的临床数据是百济,临床数据显示有可能拥有超越PD1的广普疗效。IL-23抗体采用杂交瘤人源化抗体,这是首次舍酵母展示库回归杂交瘤(核心人物刘晓林离开后)、双抗布局上远超君实生物,目前申报的有PD-L1/CD47纳米抗体IBI322,还有PD-L1/LAG-3双抗IBI323、PD-L1/OX40双抗IBI327,PD-1/PD-L1双特异性抗体IBI318则为礼来从Zymeworks引进的Azymetris双抗技术。PD-1/HER2双抗IBI315则引入韩美药业。与岸迈合作的双抗技术平台暂时没有找到相应产品结构。CAR-T君实没有布局,信达布局则通过驯鹿医疗、罗氏通用CAR-T引入。
GLP-1/GcG双靶点抑制剂则从礼来合作研发,目前最优的糖尿病双靶点激动剂,主要是平衡各靶点的降糖、减重作用。
君实在核心产品PD1则优先布局特色“小适应症”,获取绝对市场份额,积少成多。策略上在采取的是孤儿药认证甚至突破性疗法"快速上市"、"小适应症+大适应症"的市场拓展策略。TIGIT和JS009单抗同理。BTLA单抗为全球首个进入临床的抗肿瘤药物。BLyS抗体(从华鑫康源引入)目前国内荣昌生物的BLyS/APRIL双靶点抑制剂泰它西普已进入NDA阶段,君实生物的UBP-1213处于临床I期,TIGIT抑制剂目前临床进度最快的是百济和信达,目前百济为全球最优产品。
新冠中和抗体为国内首家进入临床二期的药物,境外权益则由礼来商业化,百济神州和丹讯的中和抗体则进入一期,包括清华大学和盛博合作的也在1期,而追随热门靶点的复宏开始布局,实际上百济神州的中和抗体在境外权益更具价值空间。
在企业核心人物中信达则细分层次化管理体系,各个人员负责管理自有职位体系。而君实的核心人物则基本全员参与企业项目研发。牛。
通过以上对比我们看到信达生物和君实生物的核心产品PD1营收增长和市场情况,信达的放量更大,适应症布局上信达也更重磅,君实以小适应症为先,后以重磅为梯形接入。
在生物类似药上信达有三款上市产品,君实只有同一款阿达木即将上市。
在研管线上在同靶点布局上信达研发进度更快,不同靶点布局上信达布局也更具前沿性,也比君实产品前景更加广阔。比如在新一代生物药双抗,信达如今申报6款双抗,而君实则没有,君实引入的双抗技术平台基本围绕cd3靶点展开布局。信达生物甚至还包括细胞疗法君实则没有。
信达的在研产品和在市产品即使和礼来平分产品项目的市场价值也比君实更大,君实也有大部分产品要与合作方平分商业权益(比如cdk、p13k、tnf-a、Blys、vegf……),君实最大的亮点就是与信达没有的中和抗体、BLyS抗体、ADC、BTLA单抗,但是价值上远不及信达生物的新一代生物靶点更具商业价值。
所以最后的结论是信达生物市值大于君实是正常的价值所在,个人认为目前大于50%的君实市值都是非常正常的价值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