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市值市价 » 利丰集团的股票市值

利丰集团的股票市值

发布时间: 2022-12-20 11:20:52

1. 冯氏集团是世界500强吗

不是。冯氏集团不是世界500强,只算是一家比较有实力的公司。冯氏集团,原名利丰集团,后于2012年8月改名为冯氏集团。业务涵盖全球消费品供应链的每个环节,包括贸易、物流、分销及零售。

2. 中国最有钱的人是谁

中国最有钱的人:香港排名李嘉诚第一,大陆排名第一的是王传福,台湾排名第一的是蔡宏图蔡氏家族 香港的李嘉诚。 这个响当当的名字,随着香港与内地房地产的复苏,华人首富李嘉诚的财富同步大幅提升,据称李嘉诚今年在房地产的获利,超过500亿港元(逾64.5亿美元),去年遭受金融风暴冲击而缩水的财富资产,已获得部分回冲。 大陆是王传福。 胡润在海南公布了“2009胡润百富榜”的前两名,王传福以财富350亿元突出重围成为中国的“黑马首富”,张茵家族以财富330亿元排名第二(均按照9月15日的收盘价计算)。据介绍,一年一度的“胡润百富榜”及系列子榜单将陆续出炉,而“2009百富榜”完整榜单将在10月中下旬发布。 台湾蔡氏家族。 再度雄居榜首,但他们此次是以蔡氏兄弟的身份上榜,而非蔡宏图 (hong-tu tsai),这是在我们对该家族成员所持股份有了更多了解之后做出的决定。他们的叔叔、富邦 (fubon) 董事长蔡万才 (tsai wan-tsai) 名列第二。他们均在今年17位上榜亿万富豪之列,而去年有29位亿万富豪上榜。上榜富豪的资产净值最低为5.5亿美元,较去年的5.7亿美元有所下降。

3. 谁说富不过三代

有句中国谚语,叫“富不过三代”。意思是家族企业第一代创业后,把资产传给儿子,但他本人

拥有的声誉、社会网络等公司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却很难直接为子女继承,于是第二代接手后公

司往往会出现问题,最后在第三代衰败。

最近香港中文大学的一份报告就印证了这句话。报告指出,有些香港家族企业继承以后,股票回

报率降低了80%以上。

但该份报告并没有特别说明,富不过三代未必是宿命,反面的例证也俯拾皆是。在去年刚满百岁

香港利丰集团就是一个例子。这家家族企业于1906年由冯柏燎创办后,开始的时候是以卖藤篮和炮竹

等传统生意起家;至第二代传人冯汉柱接任后,开拓更多买卖生意,包括首家公司从美国引入原子笔

来港,带来庞大利润。其后,冯汉柱两名儿子冯国经及冯国纶先后从哈佛学成归来,引入外国企业管

理,更把利丰发展至目前业务跨40个国家的跨国企业,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说法。

上星期,利丰又得到投资者青睐。在美国次优信贷问题的影响下,香港股市全周下跌一千四百点,

经历了一场触目惊心的大灾难。但在这片愁云惨雾当中,利丰集团却成为跌市奇葩,获得高盛及摩根

大通等证券行发表报告称赞,结果刺激利丰股价逆市上升,许多投资者纷纷趁低吸纳。

像利丰“富过三代”的成功华人家族企业在香港其实还有很多。这些家族企业的第二或第三代,

由于上一辈的悉心栽培,除了拥有上一代遗留下来的人际关系,还有着留学海外、高学历的优势,

而且在待人处世方面相当老练,使家族发展愈来愈蓬勃。早前记者在采访一位从事船务运输业的富

豪第二代时,就深深了解到这一点。

这名人称香港“四大公子”之一的富豪第二代,虽然继承了上一辈的财富,成为香港原生代富翁,

但性格温和谦虚。那天的访问,他迟了三分钟到来。令记者感到惊讶地是,这位“公子”刚坐下来,

就连连向记者说不好意思,“我们公司每天早上九点钟都要开会,刚才晚了散会,很不好意思

。”由他的谈吐中,根本看不出这是位衔着银匙出生的豪门之子。

日前跟香港浸会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何顺文吃饭,何教授也为华人家族企业这种独特的管理模

式经常被外人误解而打抱不平。他引述一项研究指出,有人调查过全欧洲的公司,发现由单一家族控

制的企业,业务表现居然较非家族企业的还要好。原因之一是管理层为保住家族声誉及名声,往

往会较为投入,因此家族企业的表现并非像投资者想象中一定较差。

“事实上,香港家族企业往往会将股权分给子女,并更着重他们的学业,而子女也各有自己的事

业发展,令整个家族企业更容易开枝散叶,在社会上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与欧美国家的家企喜欢保留

股权,渐渐让出企业的管理权和控制权有很大不同,也有一定的好处。”

何教授说:“谁说华人家族企业一定富不过三代?!”

4. 利丰集团是做什么的

起源于广州的华资贸易 (1906 - 1949) 利丰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出口贸易商号之一。 于1906年,冯柏燎先生和李道明先生在广州创立了利丰贸易公司;是当时中国第一家华资的对外贸易出口商。 初时,利丰只从事瓷器及丝绸生意;一年之后,增添了其它的货品,包括竹器、藤器、玉石、象牙及其它手工艺品,包括烟花爆竹类别。 在早期的对外贸易,中国南方内河港因水深不足不能行驶远洋船,反之香港港口水深岸阔,占尽地利。因此,在香港成立分公司的责任,落在冯柏燎先生的三子冯汉柱先生身上。 1937年12月28日,利丰(1937)有限公司正式在香港创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利丰暂停贸易业务。1943年,随着创办人冯柏燎先生去世后,业务移交给冯氏家族第二代。之后,向来不参与业务管理的合伙人李道明先生宣布退休,将所拥有的利丰股权全部卖给冯氏家族。

5. 1.以家电销售商(如京东)为核心企业的供应链结构是怎样的



撰文/陈邓新

编辑/顺子

没有意外,京东成功跻身为千亿美元公司。

2020年8月17日,京东集团发布了2020年第二季度财报,财报显示实现净收入2011亿元人民币(约285亿美元),同比增长33.8%,增速创下京东近10个季度以来的历史新高,并首次实现单季净收入超2000亿元人民币,这意味着其打破了互联网行业单季收入的历史纪录;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Non-GAAP),净利润为59亿元人民币,同样创下历史新高。

这是京东业绩连续六个季度超出资本市场的预期。

不但盈利能力高企,拉新能力也同样突出。第二季度,新增活跃用户3000万人,同比增速为29.9%,创下近11个季度以来的历史新高,而京东移动端日均活跃用户数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40%。

这也难怪业绩发布后,京东股价应声而涨。截至8月19日上午,其股价创下70.32美元的历史新高,市值攀升至1093.58亿美元。

而在财报数据背后,京东控股跨越速运、五星电器,牵手国美零售、快手、携程等战略合作伙伴一起打造最强供应链生态,在核心层、伙伴层与创新层都实现了突破,为京东市值向下一个千亿美元大关挺进夯实了地基。

不可否认的是,供应链赛道,京东正在领跑。

核心层:物流增长板、补短板

在京东供应链生态中,京东物流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物流在供应链体系这好比大动脉,动脉血流不畅就难以确保货物的正常周转,可谓生态的核心。”一名互联网观察人士称。

这点在疫情最严重时期体现尤为突出。

京东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刘强东表示:“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京东坚定地发挥在供应链和技术上的独特优势,为我们的消费者提供稳定的日常必需品供应以及不间断的物流服务。”

彼时,京东物流一举成为“抗疫”的中坚力量,不但肩挑起社会保障责任,更是撑起京东供应链生态的正常运营。

“我们不是运送货物,而是温暖和希望!”刘强东在朋友圈发文直言。

于是“结硬寨、打呆仗”成为京东的共识,其背后的逻辑是继续投入重金淬炼京东物流,力求拓宽护城河,将“极速”这个标签做到极致。

截至2020年6月30日,京东物流运营超过750个仓库,包含京东物流管理的云仓面积在内,仓储总面积约1800万平方米;京东物流在“千县万镇24小时达”的基础上,全力推动三年内实现“村村通快递”的目标。

增长板之外,京东也在补短板。

一是,战略投资中国香港物流巨头利丰集团1亿美元,依托利丰集团将供应链触角伸至海外市场,从而向全球输出京东成熟的供应链能力,而利丰集团的供应链网络亦可获得数字化升级,如此一来双方联手引领全球供应链服务。

二是,耗资30亿元收购跨越速运,切入B端货运市场。跨越速运拥有全货运包机13架、货运运输车1.7万辆、服务网点超过3000家,业务覆盖500多个城市,这些空运资源、干线资源等可充实京东的供应链生态,进而提升市场竞争力。

更为关键的是,B端市场对服务质量有更高的要求,而跨越速运已经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譬如为每个企业客户提供一对一24小时的“私人秘书”服务。

这么一来,京东就可缩减布局的时长。

对此,京东物流集团CEO王振辉也表示认同:“跨越速运对于京东物流持续打造的一体化供应链服务,推进技术驱动和对外开放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简而言之,京东供应链生态全揽B端与C端。

伙伴层:线下猛进,主打三张牌

供应链一端连着物流,另外一端连着货源。

供应链是京东与合作伙伴共渡难关、共同成长的重要纽带,一方面依托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协助800万合作伙伴精选商品、优化定价、轻松备货等,另外一方面深挖下沉市场,通过反向定制模式催生新需求,助力合作伙伴精准对接需求。

譬如在京东618期间,先后有187个品牌在京东平台上实现了下单金额破亿元,其中第三方商家的成交额同比增速是去年同期的2.2倍;携手1000条专供生产线,点燃了沉寂半年之久的消费热情,其中京东反向定制的惠普战66系列成交额环比增长21倍。

再譬如外贸伙伴遭遇严重挑战,京喜投入价值20亿资源,借助供应链帮助10万家外贸企业搭建转内销通道。

不但线上发力,线下也在高歌猛进。

线下零售场景具有碎片化的特征,大多欠缺供应链,要么获取广泛货源的渠道不足、要么与供应商议价的空间不足、要么供应管理服务不足,这正是京东供应链大展拳脚的舞台:打破供应链边界,赋能线下零售升级迭代弥补短板。

为了改写线下商业版图,京东打出来三张牌。

第一张牌是京东便利店,通过加盟的形式统一输出供应链能力,将线下小、散、杂、乱的游击队小店变成了正规军;

第二张牌是全资控股五星电器,通过输出供应链能力推动家电零售行业从低效率向高效率的加速整合;

为此,五星电器计划到2025年,在一线城市开设20家京东电器超级体验店,在地级以上城市开设300家京东电器城市旗舰店,并开设5000家万镇通乡镇店。

京东集团高级副总裁、京东零售集团3C家电零售事业群总裁闫小兵表示:“这些门店与目前已有的1.5万家京东家电专卖店一起,将在线下再造一个京东家电。”

京东全资控股五星电器

第三张牌是与国美联手,不但认购了1亿美元国美零售发行的境外可转债,双方更是启动300亿元规模的联合采购计划,通过共享京东供应链的形式降本增效,从而重塑家电零售商业版图。

换而言之,京东供应链生态从之前的闭合走向了开放,广结善缘与合作伙伴共荣共生,既为供应链行业的健康发展树立了标杆,也为京东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据财报显示,第二季度京东库存周转天数降至34.8天,创下近5年来新低,这意味在供应链生态之下,京东经营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创新层:从卖货转变为卖服务

京东供应链生态,在开放的道路上不断在创新。

此前,京东输出供应链能力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要获取全面或者部分主导权,这个打法的优势是京东可以掌控局势、从大格局角度运筹帷幄,挑战在于难以吸引互联网细分领域巨头展开深度合作。

京东创了互联网行业单季收入的历史纪录

如今,京东调整了打法,通过缔结盟友将供应链生态的边界进一步扩大。

2020年5月26日,京东与快手结盟,双方在快手小店的供应链能力打造、品牌营销和数据能力共建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共同打造短视频直播电商新生态。

这意味着,京东将更多地扮演一个供应链服务商的角色,而品牌、流量、销售等环节将由快手主导,通过各取所需的模式实现共赢。

公开资料显示,快手2019年电商GMV约为350亿元,2020年5月25日快手将目标提高至2500亿元,从这个角度来看,京东供应链虽然放低了姿态,但却可分享直播电商的流量红利。

京东与快手结盟

如此一来,京东也能在下沉市场沉得更深。

毕竟,快手在低线城市拥有更多的用户拥趸,在激烈的下沉市场争夺战中,有利于京东俘获更多的潜在用户。

快手之外,京东也与携程结盟。

2020年8月16日,京东与携程达成协议,未来将接入携程的核心产品供应链,在用户流量、渠道资源、跨界营销、电商合作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合作。

这意味京东通过强强联合的形式推动京东供应链的多样化与全球化,彰显了京东供应链更大的张力,未来将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全球旅游服务,释放更大的行业价值。

事实上,旅游是一个举足轻重的行业。

据行业数据显示,2019年国内旅游人数超过60亿人次,旅游业占GDP总量达到11.05%,虽然2020年受疫情影响遭受冲击,但消费市场与消费潜力并未消失;据携程数据显示,2020年7月恢复跨省团队旅游及“机票+酒店”业务之后,国内跟团游、自由行瞬时搜索量暴涨500%。

不得不说,京东供应链通过打法创新,将“输出商品”升华为“输出服务”,从而达到1+1>2的战略效果。

京东的种种转变,也折服了资本市场。

高盛将京东股价从此前的73美元/283港元上调至85美元/329港元,这意味着后续至少还有10%的上升空间,而摩根大通也看好京东的增长潜力,认为公司在下半年的增长将再次超出市场的预期。

毫无疑问,京东合纵连横令其最强供应链浮出水面,未来将谱写新的篇章。

6. 香港利丰集团

香港利丰集团起源于广州的华资贸易 (1906 - 1949) ,利丰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出口贸易商号之一。 于1906年,冯柏燎先生和李道明先生在广州创立了利丰贸易公司;是当时中国第一家华资的对外贸易出口商

7. 冯国纶的人物经历

冯国纶,男,广东鹤山人,冯氏集团副主席、利丰集团主席 。早年留学美国,1970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工程学士学位,1972年获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头衔后,应母亲要求,回港助父亲管理“利丰”商务。他先后获香港科技大学及香港理工大学颁授荣誉博士学位。初入职利丰,任纺织品部门经理,之后又在公司的贸易、地产及投资、财务等部门任职,接受了较全面的商海磨炼。
利丰是一间有近百年历史以经营出口为主的家族性公司,到冯国纶兄弟,已是第三代继承人。其实,加入“利丰”并不是冯国纶的初衷,他说:“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较喜欢在美国工作,我兄弟也有同感。但‘利丰’的发展需要专业管理人才,而父亲事务繁忙,需要帮手。”冯国纶别无选择加入“利丰”后,即协助父亲策划公司上市。他认为,“利丰”这个家族式经营的老企业,难以适应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要使其成功地过渡为一家多元化、不断开拓前进的企业,就必须把“利丰”推上市。于是他着手协助父亲策划,并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巧妙地把握住1973年香港股市前所未有的旺市时期乘势将“利丰”上市,创下了申请数额超过发行额113倍的惊人纪录,使“利丰”的资产与市值增长3倍多。
1974年,其兄冯国经也应父亲的要求从美国学成归来,兄弟俩都是勤奋而又富有进取精神的青年,且受过良好的专业教育,是学者型的企业家,他们入主“利丰”,标志着这个家族公司迈向现代化的开始。据其父亲忆述:兄弟俩着手检查公司的组织结构及人事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办法。这是“利丰”首次从专业角度,运用西方现代管理技术检查整个公司各个系统的运作,并着手对公司的组织架构、经营运作人事管理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把现代专业管理技术和传统创业精神融雁一起,重新组成一家结构完善、富有应变能力及发展潜力的多元化现代企业。1986年,冯国纶进入集团董事会,成为董事总经理兼行政总裁。“利丰”在他们这一代既有专业知识,又深谙商务的青年企业家执掌下,以每年覆合销售额增长35%的速度发展。到1994年年底,集团营业总额达61.25亿港元。
经营方式与时俱变,审时度势,不断推动企业向前发展,这是一个企业家走向成熟的标志。冯国纶早在70年代就注意到这一点。他认为,随着现代资讯的发达,世界变得愈来愈小,因此,“利丰”必须走专门路线,开拓多元化经营。他在“利丰”上市后,果断决策,在保持传统的出口业务的同时,又向多元化经营方向发展。他审时度势,收购了美国一家拥有多年产品设计经验的公司,利用其资源及专才,把“利丰”经营多年的传统中国工艺品予以现代化的包装,提高了商品品位,拓展了市场。类似做法还应用在成衣方面。1984年中英谈判结束,兄弟俩把握时机,收购了家族成员中所持的公司股份,不失时机地将“利丰”转为私有化,并于1992年香港股市处于畅旺时,再次将“利丰”上市,也再次被超额认购达27倍,共集资2.75亿港元,然后将资金转向办实业和房地产,壮大了“利丰”的实力,至1994年,“利丰”市值上升至2.5亿美元。
冯国纶认为“零售业是公司的将来”。他计划将“利丰”的零售业逐步扩展至出口业的规模。他采用“扬长避短,联小为大,集散为整”的策略,一是以香港为基地,成立零售部;二是在美国建立融资机构,在当地进行更多有利于“利丰”投资收购,使之成为“利丰”的分销店。香港的。玩具反斗城。和24小时营业的连锁便利店,使“利丰”的零售业在香港异军突起,独树一帜。“利丰”进军香港零售市场投资是多元化的,包括OK便利店、快圃美冲晒连锁店、玩具反斗城、面包炉及绩纷乐园等共187间分店,还与日、美资本合伙联营OK便利店和目前世界最大的玩具反斗城连锁店,到1994年年底,集团零售业总营业额达13.44亿港元,员工总数达2275人。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是一个广阔而又前景诱人的市场。冯国纶深信,“祖国大陆定会发为主要的生产中心和消费市场”。“利丰”在中国8个城市设有采购办事处,为配合内地日益上升的生产和消费能力及参与推动中国日益成功的经济改革和市场开放,他计划在未来3年内,逐步扩大内地分销网络,使之成为“利丰”的分销点,进而在华南及京津沪以至束此腹地开设“利丰”分公司。1995年着手在深圳建立便利店和快图美影音冲晒店。1995年集团成立利丰批发集散中心有限公司,在华南各大城市投资发展-现购自运。模式的批发集散中心。首间中心正在番禺动工,在鹤山港建立一个占地150万平方米的现代综合工业城,首期工程也已竣工。

8. 利丰总裁陈飞扬是真的吗

是真的。
陈飞扬是利丰集团副总裁,白手起家合作成立了亿万资产的利丰集团,集团现拥有总资产10亿元,员工1200人,下辖山东利丰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利丰集团是2003年9月经山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成立的省级企业集团。

9. 香港利丰集团的公司历史

创建于1906年的香港利丰有限公司是香港具有悠久历史的出口贸易商号,同时也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出口商之一,其业务分布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 利丰于1906年创立,初时只从事瓷器及丝绸生意;一年之后,增添了其它的货品,包括竹器、藤器、玉石、象牙及其它手工艺品,包括烟花爆竹类别。
1937年12月28日,利丰(1937)有限公司正式在香港创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利丰暂停贸易业务。1943年,随着创办人冯柏燎先生去世后,业务移交给冯氏家族第二代。之后,向来不参与业务管理的合伙人李道明先生宣布退休,将所拥有的利丰股权全部卖给冯氏家族。目前由哈佛冯家两兄弟WilliamFung ,Victor Fung和CEOBruce Rockowitz管理。
截止到2012年,集团旗下有利亚﹝零售﹞有限公司 (股票代号:08052) 、利和集团(股票代号:02387)、利邦时装有限公司 (股票代号:00891)、利越时装有限公司、利丰贸易有限公司(股票代号:00494)。
利亚(零售)连锁,业务包括大家所熟悉的:OK便利店、玩具〝反〞斗城和圣安娜饼屋;范围包括香港、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至中国大陆及东南亚其它市场逾600多家店
利和集团,IDS以专业物流服务为根基,为客户提供经销,物流,制造服务领域内的一系列服务项目。业务网络覆盖大中华区,东盟,美国及英国,经营着90多个经销中心,在中国设有18个经销公司,10,000家现代经销门店。
利邦(上海)时装贸易有限公司为大中华区其中一家大型男士服装零售集团。现在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和澳门收购经营11个包括Cerruti 1881,Gieves & Hawkes,Kent & curwen和D’urban 等中档到高档的男士服装品牌,全国有超过350间门店设于各一线城市之高级商场及百货公司。
利越(上海)服装商贸有限公司隶属于Branded Lifestyle,负责中国大陆地区LEO里奥(意大利)、GIBO捷宝(意大利)、UFFIZI古杰师(意大利)、OVVIO奥维路(意大利)、Roots绿适(加拿大,全球服装排名第四)品牌销售业务
利丰(贸易)1995年收购了英之杰采购服务,1999年收购太古贸易有限公司(Swire & Maclain) 和金巴莉有限公司(Camberley),2000年和2002年分别收购香港采购出口集团Colby Group及Janco Oversea Limited,大大扩张了在美国及欧洲的顾客群,自2008年经济危机起一直到现在,收购多家欧、美、印、非等地区的时尚品牌,如英国品牌Visage,仅2011年上半年6个月就完成26个品牌的收购。
2004年利丰与Levi Strauss & Co.签订特许经营协议
2005年利丰伙拍Daymon Worldwide为全球供应私有品牌和特许品牌
2006年收购Rossetti手袋业务及Oxford Womenswear Group 强化美国批发业务
2007年收购Tommy Hilfiher全球采购业务,收购CGroup、Peter Black International LTD、Regetta USA LLC和American Marketing Enterprice
2008年收购Kent&Curwen全球特许经营权,收购Van Zeeland,Inc和Miles Fashion Group
2009年收购加拿大休闲品牌Roots ,收购Wear Me Appearl,LLC。与Hudson's Bay、Wolverine Worldwide Inc、Talbots、Liz Claiborne达成了采购协议
2010年收购Oxford apparel Visage Group LTD
2011年一月收购土耳其Modium、美国女性时尚Beyond Proctions,三月收购贸易公司Celissa 、玩具公司Techno Source USA, Inc.、卡通品牌产品TVMania和法国著名时装一线品牌Cerruti 1881,五月收购Loyaltex Apparel Ltd.、女装Hampshire Designers和英国彩妆Collection 2000,六月收购家私贸易Exim Designs Co., Ltd.,七月收购家庭旅行产业Union Rich USA, LLC和设计公司Lloyd Textile Fashion Company Limited,八月收购童装Fishman & Tobin和Crimzon Rose,九月收购家私贸易True Innovations, LLC、日用品企业Midway Enterprises和Wonderful World。十二月与USPA – U.S. Polo Association签署授权协议。 起源于广州的华资贸易 (1906 - 1949)
利丰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出口贸易商号之一。
于1906年,冯柏燎先生和李道明先生在广州创立了利丰贸易公司;是当时中国第一家华资的对外贸易出口商。
初时,利丰只从事瓷器及丝绸生意。
在早期的对外贸易,中国南方内河港因水深不足不能行驶远洋船,反之香港港口水深岸阔,占尽地利。因此,在香港成立分公司的责任,落在冯柏燎先生的三子冯汉柱先生身上。
1937年12月28日,利丰(1937)有限公司正式在香港创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利丰暂停贸易业务。1943年,随着创办人冯柏燎先生去世后。业务移交给冯氏家族第二代。之后,向来不参与业务管理的合伙人李道明先生宣布退休,将所拥有的利丰股权全部卖给冯氏家族。 植根香港的出口贸易商 (1949 - 1979)
冯汉柱先生将利丰业务带领到一个新时代。1949 年以后,难民潮涌入香港,劳动人口突然增加,有助香港发展成为以制造生产主导的劳工密集市场经济,利丰最初的出口产品类别包括服装、玩具、电子及塑料花。塑料、烟花及纺织品这罕见的组合,让利丰成为香港以现金计算的最大出口商之一。
在1970年代初,冯氏家族第三代传人,冯国经先生和冯国纶先生自美国留学回港,加入利丰家族业务。兄弟两人随即与父亲合力策划公司的业务架构重组,实施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经营策略,首次以专业管理方式,统筹利丰业务。
1973年,利丰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正式成为香港上市公司,招股时获超额认购113倍。这惊人记录一直保持了14年。 建立区域业务网络(1979 - 1995)
于1979年,随着中国采取开放政策,香港制造商北上,将工厂先后逐渐调迁往南中国。其它发展较为落后的亚洲国家亦都急起直追,加速工业化的步履,提供更多货品供应的选择,利丰占尽先机,很快便掌握了这些新辟的采购资源。
在这几年间,利丰在建立区域性采购业务网络投入巨大资源,成为服务环球客户的稳健基础。
利丰﹝零售﹞ 有限公司成立于1985 年,为利丰﹝1973﹞有限公司之全资附属公司。零售连锁业务包括:OK便利店及玩具〝反〞斗城;范围包括香港、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至中国大陆及东南亚其它市场。
在1989年,为重整家族股权架构及专注核心业务发展,利丰有限公司进行私有化,由管理层收购全部股权,将公司业务集中在两个主要范畴,出口贸易及零售。
于1992年,利丰出口贸易业务以「利丰有限公司」名称在香港联交所上市。 变成为跨国集团 (自1995年起)
在1995年,利丰有限公司收购了当时在香港之最大竞争对手 ─ 英之杰采购服务﹝亦名「天祥」﹞。这项收购使利丰的规模扩大了一倍,而且得以进一步拓展在欧洲的客户群,与已具规模的美国业务相辅相成。
与此同时,利丰也将采购网络扩展至东南亚以外,包括印度次大陆、加勒比海及地中海一带。这些地区已成为北美及欧洲市场的高效率生产基地。
在1999年12月,利丰收购了太古集团旗下的太古贸易有限公司(Swire & Maclain) 和金巴莉有限公司(Camberley) ﹝利丰当时的两个最大竞争对手﹞大大扩张了在美国及欧洲的顾客群。之后在2000年和2002年分别收购香港采购出口集团Colby Group及Janco Oversea Limited,为集团引进更多人才及客路。
利丰在1999年,透过私营的利和经销集团引入多元化的经销业务,通过收购英之杰集团的亚太区品牌推广业务,得以为跨国客户提供一站式经销服务,包括三大核心业务:生产制造,市务推广及物流配送,在亚洲区为业务伙伴提供全面性综合分销服务,核心业务覆盖三个范畴:营销、物流及制造。
经过100年及三代管理层的刻意经营,利丰集团已经演变成为国际性大型跨国商贸集团;经营出口贸易、零售和经销批发三大核心业务。 利丰集团在中国从事出口贸易历史悠久,随着近年来中国在制造、分销和零售方面都采取对外开放政策,中国大陆经济增长强劲,消费力突飞猛进,放眼未来, 中国大陆对利丰来说不仅是采购中心,而且还是一个有待发展的庞大消费市场。
由于国内市场跟全球经济日渐接轨,中国大陆不但将成为全球的主要制造生产基地,还将很快成为最庞大的消费市场。利丰将尽量配合中国大陆日益增长的消费市场,突飞猛进的制造业水准及与时并进的物流基建设施,充份利用供应链管理的优势,溶入集团现有的环球供应链网络。
在可预见将来,中国大陆出口贸易的扩展和国内消费市场潜力将为利丰集团提供史无前例的无限商机;覆盖出口贸易、经销和零售三大业务范围。

10. 利丰集团是500强吗

利丰供应链是500强

热点内容
新用户如何参与货币网交易 发布:2025-02-11 08:31:41 浏览:516
期货如何分析数据 发布:2025-02-11 08:26:34 浏览:676
鸿星尔克2021市值多少 发布:2025-02-11 08:21:46 浏览:612
期货交易所开户保证金是多少 发布:2025-02-11 08:20:56 浏览:58
上海联发科技有限公司股票代码 发布:2025-02-11 08:00:54 浏览:870
股票可以买涨停的吗 发布:2025-02-11 07:54:32 浏览:225
长生股票为什么涨停 发布:2025-02-11 07:44:51 浏览:284
股票交易并发 发布:2025-02-11 07:28:54 浏览:932
股票开盘涨停打开会怎样 发布:2025-02-11 07:09:12 浏览:537
2020年股票投资信息 发布:2025-02-11 07:02:51 浏览: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