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巴布韦股票市场好吗
① 津巴布韦生意好做吗
我给你点建议吧 首先 听说津巴布韦 Zimbabwe哪里艾滋病的密度很大,其次那边通货膨胀很厉害,买个菜都要抱几捆钱。。。所以,要不要去那里发展你最好先想好
② 人民币贬值对股市是利空还是利好
利空还是利好,首先要了解人民币为什么会贬值1、如果贬值是因为投资者对中国经济担忧,或者是信心不足,那这就是利空,对股市当然不会好,像南美的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等国的货币严重贬值就是因为经济不行,2015年巴西GDP下跌了3.8%,委内瑞拉更加,目前全国都已经进入了紧急状态,大有跟当然津巴布韦一样的情况发生,通胀高企,货币超贬。2、货币政策调整,比如降息降准等,由于市场上人民币增加,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人民币贬值,由于是刺激经济,会导致股市上涨。2、供求关系,如果只是因为供求关系的影响导致人民币贬值,对股市说不上好与不好,股市,只要幅度不要太大,对股市基本没影响。3、国家干预,比如去年的811汇改一样,央行一次性让人民币贬值2%,这个导致全球股市一片暴跌,当时让人民币贬值就是想促进出口,说明当时中国进出口面临严峻挑战,这个其实对于股市算是利空。4、投资者做空,还记得年初在香港的离岸人民币市场那场惊心动魄的汇率大战吗,当时离岸市场人民币汇率暴跌,与在岸价差达到1000点以上,投资者疯狂做空,与在岸的价差也让众多投机分子赚取利益,这个时候的贬值对股市也是利空,因为投资者看空中国经济,所幸后来央行出手,大笔买入人民币,让做空分子损失惨重。
③ 非洲有多少个国家有股市
英为财情上拥有全球的股市数据,截至目前(2018.12.03)
非洲共15个国家有股票市场,它们分别是:
乌干达
南非
博茨瓦纳
卢旺达
坦桑尼亚
尼日利亚
摩洛哥
毛里求斯
津巴布韦
科特迪亚
突尼斯
纳米比亚
肯尼亚
赞比亚
马拉维
具体各国股票行情,可在英为财情上查看
过去三年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超过5%,这吸引了很多投资者,使得非洲股票市场火爆异常。在过去一年,尼日利亚和肯尼亚的主要股市上涨了超过50%(如图)。过去十年,世界十大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中,非洲国家占了六个。咨询公司麦肯锡(McKinsey)表示,到2020年,一半以上的非洲家庭将有足够的收入购买一些非必需品。此外,一半以上的非洲人还不到20岁。在未来30年内,非洲的适龄工作人口将比中国还多。
④ 津巴布韦通货膨胀情况如何
津巴布韦的货币却以疯狂贬值著称,一贫如洗的“亿万富翁”比比皆是。—百亿津巴布韦元连一美元都兑换不到。
津巴布韦的外币短缺和赤字过高正让该国局势陷入极大的风险。追求保值资产的民众不得不在稀缺的美元、去年政府刚发行的“债券货币”、在全球以巨大风险著称的比特币和各类消费品中做出选择。
津巴布韦的商品出口价格相对较高。据非洲发展银行网站提供的数据,2016年,津巴布韦的出口额同比下降6.9%。南非威特沃特斯兰大学社会学教授索撒尔(Roger Southall)撰文称,尽管津巴布韦主要出口商品——烟草的生产有所复苏,但烟草质量下降,因此出口利润也处于较低水平。
(4)津巴布韦股票市场好吗扩展阅读
津巴布韦通货膨胀的原因:
1、2000年左右的土改是衰败的开始。2000土改变成了暴力土改,很多打天下的老兵直接用武力抢占,对土地原所有权人赔偿不足或没有赔偿。土改的负面结果很明显,暴力土改造成了白人农场主和黑人的长期冲突。黑人老兵、黑人当权者拿到大片土地后,并不会有效耕种。
2、政府长时间忙于党争,无暇发展自身经济。先是1980年代,ZANU和ZAPU之争,2008年左右,又来了一次MDC和ZANU大选争议。长久的党争,政府无心经济社会发展,酿成恶果。
3、西方多轮制裁令津巴经济雪上加霜。2000年至2002年,津巴布韦政府实施“快速土改计划”,征收白人的土地,安置无地或少地的黑人农民,导致津巴布韦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随后,美欧相继宣布对津巴布韦实施一系列制裁措施。具体措施包括针对特定个人的财产冻结和旅行禁令;如与国际金融机构(IFIs)有关的制裁政策;如政府与政府间对贷款和发展援助以及武器禁运的限制。西方的经济制裁使得津巴布韦国内经济每况愈下。
4、超发货币导致经济崩溃。央行行长Gono完全没有货币政策独立性,疯狂超发货币迎合国内政治需要。同时实现汇率双轨制,管制官方汇率。一方面津元(津巴布韦元)急速贬值,持续恶性通货膨胀;另一方面,官方汇率保持稳定,造成了与市场汇率的巨大差别。
⑤ 津巴布韦币废除了吗
津巴布韦币没有废除。
从2015年6月15日起至2015年9月30日内,175千万亿津巴布韦元可换5美元,每个津元账户最少可得5美元。此外,对于2009年以前发行的津元,250万亿津元可兑换1美元。津巴布韦的货币津巴布韦元将在2009年9月份停止流通,津巴布韦实行多货币政策。
津巴布韦储备银行(央行)2019年11日开始发行新的本国货币新津巴布韦元,从而结束了该国10年没有本币的局面。
【拓展资料】
津巴布韦元(Zimbabwean dollar)是由津巴布韦储备银行(Reserve Bank of Zimbabwe)发行的货币,是津巴布韦的法定货币,每1元分为100分(cents),其符号缩写为“$”或“Z$”(与其他以“元”作单位的货币区分)。盾面上的波纹象征津巴布韦广阔的水域。
盾面下部是举世闻名的文化遗址“石头城”。盾形上端竖立着五角星和津巴韦鸟。该鸟是国家和民族的愿望之象征,也是津巴布韦和非洲国家古老文化之象征。盾形下端的山坡上有玉米、棉花图案,象征津巴布韦丰富的农产品和丰富的矿藏资源。两侧是津巴布韦羚羊。绶带上用英文写着“团结、自由、劳动”。
通货膨胀解决措施:
一、加息。利息高了,大家都去存款了,然后流通的货币(通货)就少了,供求平衡了,就能抑制通货膨胀了。还能减少商业银行的放贷数量。当然,这个是理想状态上的,事实上,现在利息这么低,大家对那么个零点几百分点都不敏感,加上股票市场的红火,控制通货的可能性不大。而且由于要与美元利率保持一定的距离,大幅度加息的可能性不大。如果要吸收存款,还是最有可能拿股市开刀。
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通过抑制商业银行的贷款数量来减少通货的数量。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民间的存款基数很大,在利息不高,但是股市红火的状况下,提高存款准备金还是很难抑制通货的数量。
三、就是公开市场业务。就是央行出售有价证券来从银行和居民手中拿回货币,但是似乎现在买基金比买什么债券都好,风险程度能接受,收益率一般也有20%-30%每年。
⑥ 津巴布韦人人都是亿万富翁,为啥过的不好
亿万富翁我觉得应该加一个引号,亿万富翁在哪里但的确都是这样的。
但是一块面包或许都会卖个几亿吧。我们老师讲过津巴布韦的例子,这是很愚蠢的经济发展方法,没有考虑过物价会随着经济的发展随之上升。。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谢谢
⑦ 疯狂的通胀
文|陈九霖
长久以来,股市被认为是促进财富增长的地方。那么,在过去的12个月中,哪个国家的股市涨幅最多呢?
相关数据显示,自去年以来,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但是,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却实现了超过50%的涨幅,这个涨幅已高于其自1986年至2018年期间每年平均9%的股票回报率;我国股市,从沪深300指数看,从2020年3月至今,实现了25%的涨幅,这个数据也高于自2015年以来年均15%的回报率;而日本,从疫情发生以来到现在,也实现了50%的涨幅,这个数据同样是高于其自1990年泡沫破裂以来平均每年5%的回报率。如果单纯去看美国、中国和日本这三个国家股票市场的涨幅都是非常惊人的,并且,自疫情之后的涨幅,都显著地高于其 历史 平均水平。
但即使这样,都比不上非洲东南部内陆国津巴布韦共和国。
如果你作为一个投资者,在过去的12个月中,买入了津巴布韦的股票指数,那么,如今,你能够得到481%的投资回报。津巴布韦这个仅有1690万人的非洲国家,在股票涨幅上超过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1.26亿人口的日本以及3.28亿人口的美国。
但这样一个数据,在人们狂欢在股市中大赚特赚的同时,似乎也是一种警告。
津巴布韦惨剧的警示
早在2000年的时候,津巴布韦就曾经经历过恶性通货膨胀。
在2000年以前,津巴布韦还拥有着当时远超北京、上海的高楼大厦,并且,这些高耸的建筑都是早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已经建设完成的。不但如此,津巴布韦还是非洲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大约90%的人口受过教育。曾经被誉为“全球最适合居住”的哈拉雷(英语:Harare),是津巴布韦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也是津巴布韦共和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它位于津巴布韦共和国国境的东北高原上,海拔1480米,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年均气温仅为18 。常年凉爽如春,四季宜人,有多处神奇的平衡石景观,因出色园艺被称为非洲的“花城”。
就是这么一个负有盛名的地方,却被通货膨胀彻底地毁了。自2000年以来,津巴布韦本国的货币便不断贬值,2009年之后更是加速,通胀率达到了让人无法忍受的百分之5000亿。因为高企的通胀率,津巴布韦央行在2009年曾经采取过一次改进措施,那就是发行了100万亿面值的津元纸币,这是史上由一国央行发行的带“0”最多的纸币。
2009年4月,津巴布韦政府宣布不再流通本国货币,以美元、南非兰特、人民币等外国货币取而代之。此前,民众手中的津元现钞和银行存款一直无法兑换成美元。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样的举措确确实实地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在接下来的4年中,津巴布韦实现了每年15%的GDP高速增长。虽然在2014经济发展开始陷入低增长,但是津巴布韦却依然可以保持每年3%以上的GDP增长。直到2018年,因为全球贸易摩擦的影响,增长戛然而止。
2019年,对于津巴布韦来说,可是一个悲剧年。在经历了2018年全球贸易摩擦影响后,2019年,津巴布韦又因为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冲击,造成食物严重短缺,经济又一次出现了严重衰退。津巴布韦央行再一次采用了2009年的招数,那就是继续印更多的钱。实际上,自2020年以来,又有将近70%的货币被印了出来,以便拯救其经济。而这样的做法,虽然暂时稳住了经济,却带来了货币快速贬值的后果。为了应对新的通货膨胀,他们又发行了更大面值的货币。最高面值的货币,竟然是惊人的100万亿。这就导致了津巴布韦各种商品的价格都特别高,比如:在津巴布韦坐个公交车都要花费上亿元。
而津巴布韦股票市场大涨的背后,也并不是因为上市公司的业绩有多好,股市企高的真正驱动力,主要来自其自身高速增长的货币供应量。
大而不倒
1987年10月20日,纽约。华尔街的各位“股神”,正在从一场自己从未想过的大跌中缓过神来,道琼斯工业指数当天就跌了将近20%,这也是自1929年以来股市首次出现这样的情况。不论是媒体还是政府都在询问这会不会是1929年大萧条的又一次重演?就在大家都一筹莫展的时候,时任美国联邦储备局主席的格林斯潘,想到了一个绝佳的主意:与其放任这些银行因为没有流动资金而被挤兑死掉,倒不如由政府帮助他们,主动将资金注入到这些银行中去。这后来成为美国联邦储备局为防止市场大幅持续下跌而采取的行动,包括大幅降息等意在短时间内阻止恐慌蔓延等措施。这个意义重大的举措被称为“格林斯潘对策”。但这个措施也有副作用,那就是:美联储在每一次救市的时候,都会印出大量的钱来注入市场中去。美联储给市场发射了一个很不好的信号,那就是:政府会用一切手段来阻止危机。
虽然1987年的股市大跌花了将近两年的时间才完全地恢复过来,但是,市场知道美联储会不惜一切代价去救助市场,这也间接导致了2000年和2008年金融危机的发生。2008年,在经历金融危机后,美联储在新任主席伯南克的接管下想到了新的方法,那就是:美联储在信用市场出现冻结等问题时,直接下手去购买不良资产,以此来缓解市场的恐慌,同时,美联储还将利率大幅下调至零。这个策略在一段时间内确实奏效:经济出现了恢复,股票出现了上涨,公司盈利也出现了增长。然而,到了2010年,由于美联储停止印钱,直接导致道琼斯指数在2010年美联储撤钱的当天,出现了11%的跌幅。市场的反应让美联储意识到,由于格林斯潘当年的经济干预行为,市场已经高度依赖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了;如果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然会经历如1929年经济大萧条同样的结果。
因此,为了不让经济崩溃,美联储选择继续大规模地印钞票,以致美元贬值。这种做法维持了8年之久。2018年,新任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上台后,采取了强硬的加息态度。可是,就在美联储加息的当天,标普500指数大跌将近17%。这使得人们意识到,当下经济不但有泡沫,而且,泡沫还大到已经完全不可被刺破(所谓“大而不倒”)的程度。如今,全球的经济体仿佛制造出了一个“大而不倒”的泡沫市场,一个泡沫时代已经到来了。
泡沫时代
世界各国的央行在进行了短暂的试探后,释放出了一遍又一遍的量化宽松。2021年,股票、虚拟货币、房地产、大宗商品乃至食物等,都开始触其价格峰值。这个涨幅场景,居然还是在世界各国都因为疫情而处于被封城锁国的背景之下。原因自然与印钞有关!
2020年,就在美国,单单在因为疫情所采取的刺激措施方面,就已经出台了4轮财政刺激计划,合计财政刺激总规模达到2.9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2019年GDP的14%。欧洲联盟委员会在2020年也推出了7500亿欧元的经济刺激方案。而2020年的数据显示,到年底全球债务总额达到277万亿美元,而全球GDP却只有约87万亿美元,债务是GDP的3倍。
因此,摆在我们面前最大的、也是最难处理的事情就是,量化宽松政策还能维持多久?一旦到了挤泡沫的时候,又会发生什么?在近期的美联储会议上,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多次表示量化宽松会一直持续,人们不用过于担心。但是这样做的代价会是什么呢?其结果肯定就是在以美元贬值为代价,这样做无疑就是在透支美元原本就很脆弱的信用。
反观在津巴布韦所发生的恶果,追根溯源都与通货膨胀有关。美国持供应经济学观点的共和党人John Tamny(约翰·塔米)在其最近发表的文章中就表示,从 历史 数据来看,当黄金价格上冲到1900美元/盎司时,通常也预示着一段长时间的经济崩溃。而自今年6月份以来,黄金的期货报价就已经高达1870美元/盎司;根据最新数据,由于大量的货币被印出来,美元已经贬值至25年以来的新低。作为当今全球最为通用的货币之一,自“二战”以来,以美元为信用结算体系的信用制度,也再一次走到了一个分岔路口。
美国的这个做法,是否会催生出新的代替美元的下一个全球通用货币,或者以数字货币替代纸币成为全球的通用货币,尚不得而知。但无论如何,如今的过度印钞一定会导致恶性通货膨胀,而恶性通货膨胀又会摧毁经济。如此恶性循环,周而复始,已经成了一些国家的宿命。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1年第10期)
2021年第10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