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股票市场的发展史
Ⅰ 如果公司在新加坡上市,需要满足什么条件与在内地上市有什么区别
企业新加坡上市的基本条件和要求
一、新加坡股票市场简介
新加坡股票市场是亚洲乃至世界最先进的金融市场之一,具有市场交易活跃,持续融资能力强,融资成本低,服务质量好,制造业企业比重大,国际化程度高等特点。截至2006年上半年,已有712家公司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总市值约4662亿新元(1新元约合人民币5元)。其中,制造业企业约占总上市企业的40%,外国企业占34%。由于我省与新交所签署了合作备忘录,所以我们的企业在新交所受到特别关注,2006年全省约有17家企业实现了在新加坡成功上市,仅临沂市就有9家,形成了颇受追捧的“山东板块”。企业到新加坡主板上市主要有S股模式和红筹股模式两种。S股模式即指国内企业直接到新交所上市,企业通过这种模式上市除了要达到新交所规定条件外,还要达到中国证监会“456”的要求,具体条件和程序可参照上期关于香港H股的介绍。此处重点介绍一下新加坡主板红筹股上市模式。
二、企业在新加坡上市的主要财务指标要求
企业在新加坡主板上市,主要财务指标需符合以下三条标准的其中一项:
(一)过去三年税前利润累计超过750万新元,每年均需超过100万新元;
(二)过去最近一年或两年税前利润累计超过1000万新元;
(三)根据发行价,上市时市值至少为8000万新元。
三、企业在新加坡上市的操作程序
(一)企业办理境外投资外汇登记,在海外注册成立特殊目的公司,并取得境内公司控制权(与香港红筹模式境内有关操作程序相似);
(二)公司与上市主理商签订上市协议,由主理商组织相关中介机构开展验证、审核、评估等基础工作;
(三)主理商起草上市相关文件,向新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及招股说明书,新交所进行审核;
(四)正式呈交招股说明书给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及新交所,同时公布其招股说明书以征询公众意见;
(五)做上市前的披露,确定发行定价,进行上市路演;
(六)企业股票在新加坡交易所挂牌交易,并将募集资金返回国内使用。
四、企业在新加坡上市所需费用和时间
新加坡主板初次上市的总成本约占融资额的5%-10%,一般在1000万人民币左右。从前期准备工作到挂牌上市,整个过程约需6-12个月。比赴香港上市的费用要低,耗时要少。
上海主板A股:最少3年业务记录,且连续3年盈利,并可向股东支付股利;整体改制上市的公司业绩可以连续计算,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少于10%,每个年度不能少于6%;上市前股本不少于5000万元,发行价格不低于每股净资产;主营业务突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收入和利润占70%以上;最低公众股不低于总股本的25%,4亿元股本以上的可少于25%,但不低于15%,持股1000股以上的公众人数不少于1000人。另外,还要求股份公司依法设立,发行前股东持股占股本35%以上,最近三年无重大违法违规行为,财务文件无虚假记载。深圳主板A股与上海一致。
新加坡主板:只要符合以下三个标准中的任何一个即可,同时需要通过或者满足我国相应审批条件,这三个标准分别为:过去三年累计750万新元税前利润且每年至少100万新元;过去一年或两年累计税前利润1000万新元;上市时市值达8000万新元。另外,最低25%的公众股至少1000名股东持有;超过3亿新元的,公众股可降至12%———20%之间。
深圳中小企业板:条件等同主板市场,流通盘一般小于3000万股。
新加坡创业板:无税前利润和资本额要求,但上市企业需有盈利前景和高增长性业务,没有营业记录的公司必须证明其募集资金是用于项目或产品开发,该项目或产品必须已进行充分研发;公众持股不少于15%或50万股(取高者)由至少500名股东持有。另外,上市满2年,达到新加坡主板任何一个上市标准可以转到主板市场。
Ⅱ 新加坡股市每天开市和闭市的时间是几点
上午 9:00am开盘到 12:30pm 休息个半小时,下午 2:00pm 到5:00pm
Ⅲ 新加坡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历程
新加坡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大致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转型阶段:1998年至今。新加坡金融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带动了该国整体经济的发展,金融服务业的产值、容纳的劳动力及其增幅成为新加坡经济腾空而起的主要动力。新加坡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取得的发展成果,促使东南亚其他国家推出更加优惠的政策,竞相向发展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努力。然而结果却由于过度借贷和非居民投机本国市场,引发了席卷东南亚的金融危机。由于新加坡把境外金融市场与国内金融市场严格加以区分,因此,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并未对新加坡经济金融带来致命打击。然而,在克服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纷纷选择了更为开放、更为自由的金融改革政策,从而影响到新加坡离岸金融的进一步拓展。为应对上述挑战,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制定了详尽的政策规划,1999年5月17日,公布了10多年来最彻底的银行业改革计划:取消外资在本地银行不可拥有40%以上股权的上限,银行股双轨制被废除;放宽符合资格离岸银行的新元贷款额上限,由原来的3亿新元,提高到l0亿新元,使掉期交易的资金流动性大大提高,从而促进债券市场的发展;2000年1月起,外资机构为新加坡投资者处理的最低交易额从原先的500万新元下调至50万新元;从2000年1月起,逐步放松对交易佣金的管制,各证券经营机构可自行决定佣金水平;鼓励外国证券进入新加坡,积极吸引外国公司到新加坡发行股票、债券及其他证券,并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上市,同时,积极开发和发展新的金融衍生产品,提高新加坡资本市场对东南亚及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力度。这些改革措施使新加坡金融体系从一个强调管制、注重风险防范的市场,演变成以信息披露为本、鼓励金融创新的金融中心,新加坡的离岸金融市场也从分离型市场向一体型市场过渡转型。
Ⅳ 新加坡证券交易所的历史原因
由于历史原因,新证交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与马来西亚证交所有着密切联系,在初期更是共为一体。1910年橡胶和锡矿业繁荣时期,股票交易成为两地区经济生活中共同的主要内容。从证券业协会成立直至1973年5月之前,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两国一直共有一家证券交易所,两国将各自证券在两地联合挂牌,以直线电话相连,在交易中采用记分牌制度。1973年,马来西亚政府决定终止马新两国之间的货币互换协定,两地共用的交易所因此分家,但两国企业仍在两交易所双重挂牌上市。从1990年1月1日开始,两国企业互相交叉挂牌停止,作为替代,新证交所允许除牌的马来西亚公司在克劳白国际市场上市交易。
新加坡证交所是一个共同的证券公司,其成员公司由证券经纪人成员组成。会员席位限于共同证券公司签发有交易商许可证的证券公司。外国证券公司不能成为成员。在证交所中的交易,只能由同成员公司联系的交易商或其代理处理。一个由5名委员组成的委员会,是证交所的最高决策机构。
在新加坡证交所正式上市的证券交易分为两类,第一类的交易应该在结算合同和即期交割的基础上进行(月内签订的合同应该在每月最后一个交易日进行交割);第二类证券的交易在签约日后的第一个交易日即可进行。交易所还设立了一个由电脑控制的中央票据交结所。全部会员公司即可通过该交结所进行交易,籍此可消除会员公司之间的临时股票交割,从而加速交易进程,并降低运作管理成本。
Ⅳ 世界上股市最早是那一年和什么国家开始的
早在1611年就曾有一些商人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进行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股票买卖交易,形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市场,即股票交所。
Ⅵ 全球股指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从发展历程看,股指期货是应股票市场的避险需求而发展起来的。20世纪70年代,西方各国普遍出现经济滞胀,经济增长缓慢,物价飞涨,政治局势动荡,股票市场也经历了二战后最严重的一次危机,道琼斯指数的跌幅在1973-1974年的股市下跌中超过了50%,人们开始意识到在股市下跌面前没有恰当的避险工具可供利用。
1982年2月24日,美国堪萨斯市期货交易所推出了第一份股指期货合约--价值线综合平均指数(TheValueLineIndex)合约。股指期货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市场的广泛关注,价值线综合平均指数期货推出的当年就成交了35万张。
由于股指期货能够为股票市场提供有效的避险工具,顺应了市场管理系统性风险的要求,主要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90年代陆续推出了股指期货:英国在1984年5月、中国香港在1986年5月、新加坡在1986年9月、日本在1988年9月、法国在1988年11月、德国在1990年9月均相继推出了各自的股指期货品种。90年代中后期以来,新兴市场也加快了股指期货市场建设的步伐:韩国在1996年5月、中国台湾在1998年7月、印度在2000年6月也都相继推出了各自的股指期货品种。时至今日,股指期货已成为现代资本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股指期货/期权交易量达到56.168亿张,占全球场内衍生品交易量的36.5%,占全球金融期货/期权交易量的40.31%。相比2000年,股指期货及期权的年交易量增长了7.27倍。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中,由于市场避险需求的激增,股指期货的成交量也呈现了大幅度的增长,有时甚至达到正常情况下交易量的两倍多。
目前,全球已有37个国家和地区推出了股指期货,包括主要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且涵盖了GDP排名前20位的所有其他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