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凤凰股票历年股价
1. 共享经济概念股有哪些
共享经济概念龙头股:
上海凤凰(600679):是独家外销凤凰牌自行车及零配件的工业自营外贸公司。凤凰牌自行车商标是中国首批十大驰名商标之一,已在世界上84个国家商标注册,是国家商务部重点扶持的大宗出口品牌商品。
深中华A(000017):主营生产装配各种类型的自行车及自型车零件、部件、配件、健身车、机械产品、运动器械、精细化工、碳纤维复合材料、家用小电器及配套原件等。
中电鑫龙(002298):公司与环球车享签订战略协议,双方共同出资在芜湖成立经营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的合资公司,环球车享由EVCARD和e享天开2家电动车租赁公司整合而成。
海马汽车)(000572):集团联手庞大汽贸集团在河南成立海马庞大新能源汽车租赁有限公司。据介绍,海马庞大将在郑州首批投入约2000辆海马新能源汽车用于分时租赁,消费者可直接通过手机预定、查询新能源汽车。
纳川股份(300198):入股嗒嗒巴士18.69%,并将立志整合公交和物流的汽车共享平台,发力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全产业链。线上端已成全国最大定制巴士平台,线下端掌控优势生产运营资产,将成为A股最稀缺的汽车共享个股。
上汽集团(600104):车享网旗下的分时租赁公司e享天开,已与上海国际汽车城旗下的电动车租赁公司司EVCARD整合,双方将合资成立注册资金2亿元的环球车享汽车租赁有限公司。环球车享由上汽集团占股51%股。
华西股份(000936):是全国最负盛名的特大型国有建筑企业之一,子公司出资5亿元设立上海一村股权投资公司投资股权投资。一村资本领投优拜单车。
万安科技(002590):公司获得增资扩股后苏打网络22%的股权。苏打网络是一家专注于智能交通以及新能源智能汽车共享平台的科技创新企业。
2. 1990年上海上市的10支股票
000005 世纪星源 上市日期 1990-12-10
600601 方正科技 上市日期 1990-12-19
600602 广电电子 上市日期 1990-12-19
600651 飞乐音响 上市日期 1990-12-19
600652 爱使股份 上市日期 1990-12-19
600653 申华控股 上市日期 1990-12-19
600654 飞乐股份 上市日期 1990-12-19
600656 ST方源 上市日期 1990-12-19
600642申能股份 上市日期 1993-04-16
600603 ST兴业 上市日期 1992-01-13
3. 上海凤凰为什么是妖股
上海凤凰潜力最大,最有条件成为妖王,就看有没有实力游资相中了。一是股本小易炒作。流通A股仅 l.8亿,其中第一大股东持有 l.l亿,不会随便减持,算来只有6000多万流通盘。二是从未大幅炒作过。发行价6元,现价复权才37元多,上市23年仅上涨5倍,远不如现在上市新股的涨幅,与同时期上市的很多上海本地股复权价上千元(如中毅达复权价1200多)简直不可比。三是国企改革+重组+金改+地产等题材。四是"凤凰"商标为老字号、世界名牌。 五是近期放量滞涨,正所谓量在价先,值得期待。
4. 股票常识中低开拉涨停是怎么回事
它是指股票以低于昨天收盘的价格开盘,而后拉至涨停。这种方式拉出的涨停板,常常是主力资金为了避开空头抛压而采取的一种运作手法。它可以较好地隐蔽主力的操作意向,使其在一种并不明了的背景下实现意图。这种涨停走势可能是主力的强力建仓,也可能是主力为了最后的派发,做的最后一搏。短线投资者需要根据不同的走势情况来判断建仓型拉涨停。种涨停一般出现在股价打压过程或横盘整理中,某个交易日在低开之后,主力乘机强力建仓。出货型拉涨停。通常出现在连续涨停的个股上面,股价已经处在高位,因为短期涨幅已经巨大,主力进行了第一次派发动作。但是没有完全派发完,之后在跌停之后,打开跌停并冲击涨停之后,吸引跟风盘,并将手中剩余的筹码派发。
5. 上海凤凰股票2020年月6日1下午为什么停牌
该股1月6日下午没有停牌,于7日起停牌。1月6日,资本邦讯,上海凤凰(600679.SH)发布筹划重大资产重组停牌公告。
6. 听说上海凤凰自行车有上百年的历史,谁知道它最初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凤凰展翅 翱翔神州
1958年,上海267家小厂合并,组建成了上海自行车三厂,也就是凤凰自行车厂的前身。几季之后,凤凰牌
凤凰自行车品牌标志
成了家喻户晓的自行车名牌,一时供不应求。
成立之初,凤凰是一支蓬勃发展的生力军,在全国有限的几家自行车厂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1993年,凤凰自行车公司整体改制成为股份有限公司,并于同年在境内公开发行A、B股股票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这一年,凤凰的年生产量跃过了500万辆大关,达到523万辆,同时公司实行“一业为主,多元经营”的经营战略,除主营自行车外,还开始经营工程塑料、酒店业、国际贸易等产业,形势一片大好。
就在这辉煌的背后,凤凰却停止了向上腾飞的势头。据凤凰股份1999年的年报显示:1997年至1999年,凤凰的市场占有率呈下降态势,分别下降21.6%、17.4%和14%。在整个市场处于持续增长的时候,凤凰似乎无法再振翅高飞。
祸起联营 陷入竞争泥潭
1986年前后,凤凰开始了以扩张为主要方式的经营。以凤凰为“龙头”,江
载重车
苏、浙江、广西和新疆等地的43个单位,联营组成了“凤凰自行车(集团)公司”,所谓的联营就如同现在的加盟店,打着凤凰的旗号“特许经营”,这仅仅只是松散联盟关系,而不是控股公司的概念。
扩张过后,照理来说应该是进行有序管理,然而,凤凰被“眼前形势一片大好”的假象所蒙蔽,没有看到市场经济正在不断变化。1989年,由于“联营”带动,整个集团共生产凤凰牌自行车620万辆,然而仅仅几季之后,产量就剧降为354万辆。产量的急转直下有如当头棒喝,敲醒了沉醉在产量美梦中的凤凰领导层。经调查才发现自从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的自行车零部件生产厂及整车厂数量猛增,自行车市场已经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自行车生产进入了一个饱和期。
面对这样的情况,凤凰自行车厂做的不是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而是通过逐步收回品牌使用权的方式,想使自己逃离数量竞争。然而,事与愿违,经过多年的联营,那些小型制造商都具备了相当的生产能力,在脱离凤凰之后,纷纷成立自己的品牌,与凤凰展开激烈的竞争,同时还把凤凰拖入了低价竞争的泥潭,使其无暇顾及开发新产品、新市场。新型的自行车一如新装上市,每时都需要追求不同的新意,引领潮流,没有更新,就意味着停留在了过去,没有了前进的冲劲,这对企业来说是非常危险的。
与此同时,台资和外资自行车公司抓住这个混乱的局面,打入了大陆市场。1992年,
轻便车
全球自行车生产及行销最具规模的公司之一台湾巨大机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与凤凰合资成立上海巨凤自行车公司,同时“巨大”还在江苏昆山独资设立捷安特(中国)有限公司。捷安特等外来品牌一开始就避开了低价竞争的老路,将产品定位于中高档,不仅保留了足够的盈利空间,也挤压了凤凰等老品牌的生存空间。单以出口而论,2003年,“巨大”平均出口单价为125美元,而凤凰平均出口单价仅为40美元左右。
2001年,凤凰就已经开始生产销售电动自行车,这原本可以成为凤凰新兴的一次战略性机遇。但是决策者的领导力不够使得凤凰在探索电动自行车生产上畏首畏尾,始终处于一个不温不火的局面,另外,由于永久牌是电动车的“钦定”生产商,凤凰也一直未能涉足很深。
新战场开拓不尽如人意,传统市场又面临竞争者的蚕食。身处前有狼后有虎的境地,凤凰始终未能一飞冲天,打开新局面。如今,凤凰每年的产量只是徘徊在1990年的水平,但市场地位已今非昔比,人们再提起凤凰,也只能回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辉煌了。
凤凰涅槃 难获新生
当凤凰国内的市场占有率持续下滑之时,凤凰并没有寻求有效的手段去改变这一
赛车
现状,而是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国外市场,在每年生产的400多万辆自行车中,有400万辆远销欧美、日本、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创下了1.3亿美元的外汇收入。2005年7月19日,欧盟对中国自行车征收反倾销税,税率由30.6%上升到48.5%,对于凤凰来说,这无疑是一记重拳。
面对企业的集团化,单一的自行车生产业务已无力支撑上市公司的发展,公司内的员工都是公司的老成员,没有社会新鲜血液的注入,使得公司在改革上没能有多少新的创举。2005年底,凤凰的控股股东上海轻工控股集团公司将其所持的13053.9645万股公司国家股(占总股本的36.92%)无偿划拨给上海市金山区国资委,由国资委负责处理这些资产。金山区国资委有意使凤凰转型成为房地产公司,2006年六月,凤凰建设投资1亿元与上海石化城市建设开发公司合资成立了上海金山海洋风情商街开发有限公司。2006年11月,公司投资1000万元设立了上海凤凰自行车有限公司,将主营业务自行车、电动车销售生产装入这家新公司[2]。
凤凰的品牌正逐渐边缘化,金山区国资委在接下去多年将如何进行投资尚是未知之数。
童车
市场是无情的,在经历了大浪淘沙后,一些曾经家喻户晓的品牌彻底倒下了,而另一些倒下后却又站了起来。北方的“飞鸽”、“红旗”是与“凤凰”、“永久”同样驰名的牌子,在沉寂了五六年后,依靠品牌优势再度起飞。业内人士认为,老品牌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根深蒂固的,它们的弱点就是与市场销售脱节,依靠雄厚的技术实力和品牌基础,杀回市场并非不可能。
7. 股市历史
上交所成立于1990年12月9日,当时在上交所上市的企业有8家,有趣的是,8家上市公司中还有两家关联企业,上海飞乐股份和上海飞乐音响,俗称“大飞乐”和“小飞乐”。“大飞乐”要比“小飞乐”大得多,仅从员工规模看,一个约2,700人,另一个只有50人。“大飞乐”的总经理也是“小飞乐”的董事长,其“父子”关系不言而喻。事实上,“小飞乐”的发起单位之一便是“大飞乐”的前身“上海飞乐电声总厂”。但从市场化或股份制的资历而言,“小飞乐”成立于1984年,是最早的股份制企业之一,而“大飞乐”建立于1987年。更为重要的是,1986年,***会见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约翰.范尔霖,后者向***赠送了一枚纽交所徽章,凭它可以在纽交所自由进出。***回赠了一张“小飞乐”的股票,这就是“父以子贵”了。“小飞乐”1984年发售股票时,也未在媒体上刊登招股公告,只在当地市民报纸《新民晚报》上报道了一则创立大会的新闻。
“小飞乐”、爱使股份与另一家延中实业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没有国家股,当时被称之为“集体企业”,俗称“街道企业”。延中实业据说是为安排失业(当时叫待业)人员而建。申华电工也没有国家股,但它是极具中国特色的乡镇企业,董事长兼总经理瞿建国是当时川沙县孙桥乡副乡长和工业公司总经理。
8家上市公司中,身份最高贵最富国企意味的是真空电子,1989年,它在全国最大的100家电子企业中销售额排名第十二,利税总额则是第二。真空电子在1991年6月的市值是8.6亿多元,占上海股市总市值的60%以上。不过,真空电子就像后来许许多多的大型国企上市公司那般,很少有投资者喜欢,但又无法忽视它。真空电子最有名的事件是其首任董事长薛文海公开扬言中小股东无足轻重,他虽道出了真实状况,但其粗鲁的态度简直无法让人接受。
8家上市公司有一个共同之处——每年都分红,而且股息率很高,这在此后许多年的大部分上市公司身上再也不会出现了,投资者们不得不以追求资本利得为目标。当年的股份公司在不能交易的情况下,也只能以股息来吸引人了。当然,所谓的高股息是和当时的高通胀背景联系在一起的,这些上市公司的股息率大多都是18.75%,它正是当年一年定期储蓄存款的利息率。最高的股息率是22%,1989年由豫园商场和凤凰化工发放。
特区深圳证券交易所也在1991年7月3日正式营业,挂牌企业有深发展、深万科、深安达、深金田和深原野。深发展尽管是一家股份制银行,但考虑到姗姗来迟的中国金融改革,它能上市,在15年前是件令人惊讶的事情,所以深发展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市场上的一颗明星。深万科当时还是一家非常不起眼的地产公司,只是里面有一个聪明的企业家王石,他为了尽量摆脱控股国企“婆婆”的影响,利用深圳市委急于改革的心情,直接要求市委书记支持万科成为股份制公司。还有一家公司深原野也颇具典型,因为它是中国股市最早出局的玩家。
原野是第一家中外合资的上市公司,在1987年成立的时候,国家股占了60%,港资占20%,还有两个个人股东各占10%,其中一个叫彭建东。但过了不到两年时间,原野只剩下了两个股东,一个是占5%股份的深圳国企,另一个是香港公司,占95%股份,背后的控制人便是彭建东。原野上市后,彭建东将股价炒高,然后套现。1992年7月7日,原野停牌,直到1994年1月才改名为“世纪星源”复牌。期间究竟发生了何事,当时没有对外披露,只是法院后来以挪用公司资金罪和侵占罪的名义将澳大利亚国籍的彭建东驱逐出境。
除了原野的中小股东之外,没有多少人对此深究和愤怒,也没有多少人想到原野这类上市公司会在今后泛滥成灾。
(二)不完善、不健全的证券公司
进入上交所后,我的主要工作是担任《上海证券交易所专刊》的记者,顾名思义,这是交易所办的一份报纸。中国的许多改革的特色是“只做不说”,悄悄地干完,等大家发现,“生米已煮成熟饭”。国家对待交易所的态度也一样,不准主流媒体播报股市信息,可股市恰恰是最市场化的,没有公开的信息,这个市场一定会死掉。上交所索性自己办报,向广大投资者进行市场推广。
除了股市行情之外,可报道的信息十分有限。上市公司只有8家,而交易所的会员单位1990年时仅有26家,其中以信托投资公司为主,占了14家,证券公司仅有6家,还有就是城市信用合作社(我有两天调研完5家信用社营业部的经历)。上海的证券公司主要有3家——万国证券公司、申银证券公司和海通证券公司。申银证券背后的银行是工商银行上海分行,海通证券公司属于交通银行体系,万国证券则是一家股权较为分散的公司。万国和申银等证券公司原始资本的积累离不开对国库券的套利。当时,中国各地市场因投资者市场意识不同,国库券价格差异很大,把黑龙江的80多元国库券弄到上海,就能卖到100多元。但当时没有什么电子化交易,国库券全是实物券,面额最大的才10元,2,000多万元的国库券总得需要装十几个麻袋、十几个箱子,租一节火车皮,配上多名经济警察和枪支押运回上海吧。有意思的是,个体投资者也在做同样的事,有个叫杨百万的人就是这样发家的。中国证券公司的经营水平一直不高,行为与一个散户或暴发户没有什么两样,命运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另外,当时的券商充分利用不对称的信息优势乃至违法获得先机来牟取暴利。万国证券的总裁管金生在1989年去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金融管理处串门,看到了1988年国库券准备在一个星期以后上市的内部文件,赶紧以黑市价75元买进,一上市就是104元,大有斩获。万国证券的行动引来了其他证券公司的跟风,最后皆大欢喜。
很多年来,中国股民真正有多少人,一直是个谜,原因是为了操纵股市、提高认购和配售新股中奖率等原因,个人或投资机构收集了大量的非股民身份证,然后开户,俗称为“拖拉机”,结果把中国股民弄得面目全非。但在1991年夏天的3个月中,我很幸运地见到了几乎所有的上海股民(占了当时10万中国股民的绝大部分)。上交所为了无纸化交易,也为了消灭黑市,要求投资者本人必须来浦江饭店换取新的股票账户。交易所所有员工从下午到深夜12时加班加点工作,我的岗位是最后将账户递给客户。整整3个月,拿着小喇叭喊号的我看到了无数张脸,那是很真实的事情,不似后来,市场变得越来越玄虚了。
(三)市场的狂乱与挫折(“810”事件)、中国证监会的设立(1991年下半年-1992年)
1991年6月上海浦江饭店门外站着不少投资者,他们在议论着该不该买股票和买什么股票,我记得自己站在他们中间,太阳晒得有点吃不消。到了7月,大家已经没什么可以议论的了,因为市场每天单边上场,而且都涨停在0.5%的涨停板上。由于普遍惜售,像凤凰化工从前周成交的6,280股缩小到这周成交55股。每天空涨不是个办法,上交所在9月30日开始以成交量调控股价,如果当天成交量不到其可上市交易量的0.3%,当天就不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总会有人作出些“贡献”,凑足成交量,然后股价继续向上。于是,出现了世界股市上难得一见的奇观,证券公司每天聚满人群,看着行情大屏幕,像久旱盼甘霖那般等待几股或十几股的成交量,最后积累成功,延中实业2,800股,真空电子1,500股,大飞乐400股,爱使电子85股,申华电工110股,小飞乐65股,豫园商场40股,凤凰化工2,140股,股价上涨,大家欣喜若狂,一齐鼓掌。它之所以给我们印象如此深刻,是因为以后的中国股市一直被“扩容”压力所困扰,也就是说,发行的股票总是多于市场中的资金,不会出现在股市中买不到股票的现象。但是,这个奇观还是预示了以后中国股市的宿命——荒诞的政策不断地扭曲市场,市场又时不时作出离奇极端的反应,让政策制定者恼羞成怒或焦虑万分,用更离奇的政策来束缚或刺激市场,然后市场奄奄一息或亢奋异常,接着政策又……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不难理解,上交所成立一年后才出现了第一家新上市公司兴业房产。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一直不愿意让新公司上市,造成粥少僧多,供不应求。
那时的深圳市场又是另一番景象,深发展的扩股遭到股民的反对,1991年8月11日其股价曾狂跌41.6%,在证券公司前的一名妇女目睹此景当场晕倒。9月6日,深指已从全年最高点136.9点跌至最低点45.6点。当地政府一边实施2亿元资金秘密救市行动,一边采取取消涨跌停等多种市场化方法,终于使市场反转。
1992年年初,***南巡讲话,提到了上海作为改革开放龙头的重要性,也具体肯定了股票交易所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为中国股市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当然,***的肯定是辩证的和谨慎的,一方面讲要大胆试,又说搞得不好就关)。3月,原来的上海市市委书记、上交所的创建者,当时已是国务院副总理的朱基公开称赞深圳市场比上海成功的报道,深深刺激了上交所的总经理尉文渊。他越过主管单位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直接向市委领导申请全面放开上海市场的股价,让市场自己说话,终于形成了股价天天小涨、最后变暴涨的局面。例如豫园商城的股价就从800多元/股上涨至10,500元/股(10年后,一些中国股市投资者高喊要创造第一个百元股的奇迹,却未考虑到豫园商城早就是万元股了。即使将百元1股拆细至1元1股,豫园商城也是中国第一个百元股票)。
深圳临近亚洲金融重镇香港,它所在的地域广东又得改革之先机,要比当时正欲改革起飞的上海,在市场意识方面成熟得多。如果不是出了“810”事件,上海股市在几年之内是很难超越深圳的。
1992年8月7日,深圳市宣布当年发行5亿股公众股,发售500万张抽签表,中签率为10%,每张抽签表可以购1,000股。在大牛市中,新股是市场的宠儿,如何公平公正地发行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儿。由于每张身份证可花100元买一张抽签表,不仅全国各地大量的身份证寄往深圳,据说上百万外地人涌入了这个常住人口只有60万的城市,各售表机构门前提前3天就有人排队。到了8月9日早上,排队人数可能已达100万,当天晚上9时,500万张抽签表售完。未获得抽签表的人群目睹了种种不公正和fb行为后涌向市政府。午夜12时后,警察与示威者发生冲突,到处是石块、汽水瓶、催泪瓦斯、水炮、电棍,汽车、商店被烧被砸,混战持续了4个小时。事后调查,至少有10万张以上的抽签表被内部藏留私买,涉及金融系统干部职工4,000多人。
尽管事后朱基副总理认定“8.10”事件是“一次技术失控事件”,但深圳市市长郑良玉曾在公众面前泣不成声,他12月16日转任江西省副省长。随后,市委书记李灏被调回北京。
“8.10”事件触及了中央政府的底线。中国***人深知金融稳定事关政权安危,1948年旧上海金融市场的崩溃正是国民党垮台的直接原因之一。金融市场不能影响社会和政局的稳定,否则的话就必须关门。作为金融市场最活跃又最不稳定因素的股市能否做到这点,谁都没有把握。上交所开业时,当时的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鸿儒和上海分行行长龚浩成就对尉文渊说:“半年内不出问题就是胜利。”由此可想上上下下是多么的不确定。
因为“810”事件,深圳市场是够得上“关门”条件的,尽管深圳市场没有关门,却从此元气大伤,直到1996年才打起精神再度与上海竞争。“8.10”事件也引发了上海股市的暴跌,却没有让上交所循规蹈矩,他们反而趁着上海的改革开放大肆发展,直至1995年的“327”国债期货事件,才让上交所领略了什么叫“关门”。
“8.10”事件还有一个得益者是中国证监会,地方上的混乱给了北京集权的理由,于是,证监会于当年10月26日成立。
(四)本末倒置的市场营运和1994年的大暴跌(1992-1994年)
今天最能代表中国股市的量化指标是上证指数(上证指数以1990年12月19日为100点),它的最初发布日是1991年7月15日,以133点报收,到了年底的12月31日,已是292点。1992年5月21日,上海股市全面放开股价,上证指数从前一天的623点冲到1,334点,并在5月26日达到全年最高点1,429点。但由于这一年有30多只新股票上市,比1991年增长了3.88倍,对投资者的心理冲击和资金面压力巨大,股指一路下滑到393点,出现了上海股市的第一次“熊市”。但不久就反弹,在当年年底,上证指数收在780点上。
与上市公司激增同步的,是股票交易额的几十倍地放大,股票总成交金额247亿元,比1991年增长了近30倍,市价总值558.4亿元,增长了317.98倍。上交所的会员单位也达到75家,比以前增加了49家,交易所场内的席位也从最初的25个扩大到1992年年底的500多个,到1994年则扩大到了3,000多个。
在这个扩张过程中,出现过上海市场交易设施严重不足的情况,即营业部太少,投资者没有“跑道”可以买进卖出。为了获得营业部限量发放委托单,投资者开始通宵达旦地排队(让人感叹的是,十几年后的上海房市泡沫时,又让我们看到了同样的场景)。于是,上交所竟然在昔日的“跑狗场”——文化广场中搞了一个超大型的证券营业部,100多家证券公司营业部在那儿设立临时拒台,接受股民的委托。有些紧张的是,1992年6月1日第一次开门时,没想到竟来了4万人,有关方面准备不足,只得临时关闭。6月9日,它才开始顺利运行,半年后的12月,这个违反规定开设的证券经营场所才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这座位于过去的法租界、植有法国梧桐的陕西路永嘉路口的“文化广场”,后来成了鲜花集市,最近又要挪作它用了。很少人能将它和大型股票委托展销会联系在一起,这可能也是世界股市史上的一绝,可它确实充满了早期的市场精神,是不“规范”的早期中国股市的象征。
比起文化广场股票委托点形式上的不规范,影响到中国股市长远发展或者说让中国股市受到不良“路径依赖”的,是看似规范和名曰“规范意识”的文件和规定,它们非常在意股东与国家的关系,而不是从股东的权利来界定股票类型,从而衍生出许多看来富有“创造性”,但最终却被证明不是不可行就是成为市场发展障碍的东西。比如“国家股”、“法人股”与“个人股”,就是一些当时就有点矛盾、今天更是让人匪夷所思的概念,保险公司和投资公司从市场中直接买来的股票是不是法人持有的股票呢?为什么它们就不是“法人股”呢?界定概念的混乱,直接导致了中国股市的结构性缺陷,股票被人为地划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当年的不流通,缘自于对所有制意识形态的考虑,不能让民间力量“私有化”公有企业,但由于“法人股”与“不流通股”划上了等号,结果后来很多民营企业的“法人股”也不能流通了。
有趣的是,只要不被称为“法人股”或“国家股”,就可以想办法变相流通。在1992年之前是没有“法人股”这个概念的,只有所谓的“单位股”,这在上海市场的“老八股”当年的报表中出现过,后来有许多就化为流通股了,否则今天北大方正(当年的“延中实业”)和华晨集团(当年的“申华电工”)就不可能是全流通的股票了。
我还有好多,太长了,自己去网上找一下吧!
,
8. 共享单车概念股有哪些
共享单车概念股有很多了,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几只股票:主要龙头是603776永安行,属于经营共享单车;还有600679上海凤凰,600818中路股份,都是属于生产共享单车及零部件的厂商;600986科达股份,是为共享单车提供互联网软件服务的主要商家.
9. 万元高端自行车被抢空或可升值,A股自行车概念股票都有哪些
中路股份,爱玛科技,上海凤凰,永安行,新日股份,久祺股份,今飞凯达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