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第一周英国股票市场
㈠ 英国富时100指数行情
英国富时100指数日趋上升
1.英国富时100,又称FTSE 100,英国富时100指数,伦敦金融时报100指数,伦敦金融时报指数。该指数的成分股挑选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交易的100只股票,涵盖欧陆9个主要国家,以英国企业为主,其他国家包括德国、法国、意大利、芬兰、瑞士、瑞典、荷兰及西班牙。在保持伦敦的领先地位方面,英国富时100所扮演着中心角色,伦敦证券交易所是世界上第三大证券交易中心,也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证券交易所,它不仅是欧洲债券及外汇交易领域的全球领先者,还受理超过三分之二的国际股票承销业务,运作世界上最强的股票市场,其外国股票的交易远超其他证交所。英国也有一大批享誉世界的大企业,英国石油、汇丰银行、联合利华、博柏利等等,在全球都是响当当的。沪伦通在英国伦敦正式启动,沪伦通的开通丰富了投资者资产配置的渠道,投资者现在能更加便捷的投资境外优质上市公司。
2.英国富时100指数和法国的CAC 40指数、德国的法兰克福指数并称为欧洲三大股票指数,是当前全球投资人观察欧股动向最重要的指标之一。英国富时100指数被认为是英国经济的晴雨表,该指数创立于1984年,由英国股票市场中市值最大的前100家上市公司组成,是英国大盘股的代表。富时100指数覆盖伦敦证券交易所大约80%市值,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是反映伦敦证券市场股票行情变化的重要参考。
3.从行业分布来看,因为英国是老牌工业国,最早完成了许多科学发现和发明,所以指数中的石油矿业等能源、资源类股票占比略高,这些行业的周期性较为明显,容易受宏观经济的影响。从走势来看,2000年至2013年,英国富时100指数只是在300-6000点之间波动,自2013年开始向上突破新高,2018年5月,富时100涨至7900点,创下历史新高,之后在2020年3月回调至5000点水平,目前为6700点,近一年涨幅12.84%。
㈡ 英国股市那年开始的
1551年,英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股份公司-----MUSCOV股份公司,最早的股票投资者是
喜欢探险的伦敦商人。 但西方的股票和证券交易所最早却产生于1611年的荷兰
㈢ 关于历史
一、出口加工业
澳门现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只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本世
纪七十年代,在香港经济起飞的带动下,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利用低地价、低工资以及欧美国家给予的较充裕的成衣、针织
品配额和对澳门产品实行特惠税,大量吸纳香港资金来澳设厂,
制衣、针织、手袋、玩具、电子制品等行业迅速发展起来。到
八十年代中期,工业达到鼎盛,有工厂2700余间,工人8万,产
值占全澳总产值的37%,成为澳门经济的第一大产业,不仅为
三分之一的澳门劳动人口提供了就业岗位,而且是外汇收入的
主要来源。�
工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其中制衣、毛纺毛织占
总产值的70%。工厂的规模也较小,多数是不足百人的小厂,
500人以上的工厂只有几家,所以澳门的加工企业大多经营灵活,
产品更新方便。但是澳门加工业对外依赖性很大,资金和技术
主要来自香港,原料需全部进口,工人中相当部分是从内地输
入的劳工,产品90%以上出口,目前澳门的工业产品已销往10
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70%以上销住美国和欧共体国家。�
进入本世纪九十年代,由于邻近的珠江三角洲及东南亚一
些国家出口加工业的迅速发展,澳门工业受到很大的挑战,生
产成本低廉的优势逐渐丧失,竞争力下降,发展明显放慢,增
长幅度由八十年代的两位数降为一位数,许多工厂或者部分生
产工序转移到成本更低的邻近地区。面对新形势,澳门的一些
企业家正致力促进工业转型,即将原来粗放式的劳动密集型产
业向半技术密集型及高附加值的产业转移,一方面开发新产品,
开拓新市场;另一方面积极改进经营管理,引进新科技,降低
成本,改善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目前,澳门工业
虽然进入转型调整阶段,遇到的困难不少,但发展前景仍然光
明。�
二、博彩旅游业
“银牌高署市门东,百万居然一掷中。”澳门是闻名的赌
城,有“东方蒙的卡罗”之称。澳门的赌业由来已久,清朝时
已具规模。1872年,港英当局严格禁赌,清朝政府也在广东禁
赌,赌徒流聚澳门,澳门赌业得以兴旺。1937年,澳门开设专
营赌场,其税收成为澳门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1961年,
葡澳政府颁布法令,将博彩业合法化。1962年澳门旅游娱乐有
限公司取得博彩业的专营权并经营至今。�
澳门的博彩业主要有幸运博彩、跑狗、跑马、白鸽票(彩票)
。博彩业的收入十分可观,目前仅幸运博彩的年收入已超过17
0亿澳门元。澳门的赌场与美国的拉斯韦加斯、大西洋城相比,
其建筑、设施和繁华程度都远为逊色,但来澳赌徒所下的赌注
却大得惊人,常常是少数人在几张赌台上的豪赌带给赌场的收
入占赌场总收入的近半数。博彩税是澳门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
来源,近年比重已达50%。从业人员超过5000人,加上直接间
接为赌业服务的人员,约为1—2万人。连同这些人的家属,估
计直接靠赌业生活的人,约占全澳人口的五分之一左右。赌场
职工的收入很高。主要靠赌客的赏钱。根据澳门基本法的规定,
1999年后,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
年不变”,“澳门特别行政区根据本地整体利益自行制定旅游
娱乐业的政策”,澳门的博彩业继续存在和经营。�
除了赌博,澳门的娱乐业也很兴旺,歌舞厅、酒吧,以及
半公开的色情场所,如夜总会和名目繁多的浴室等在澳门的许
多街巷中都可以找到。�
博彩、娱乐、中西文化的交汇,吸引了大量外来游客到澳
门。1996年达815万,为澳门人口的20倍,旅客消费270亿澳门
元。大量旅客的到来,带动了澳门的酒店业、餐饮业、旅客运
输业、珠宝金饰业和商业的兴旺。目前,澳门各方面都看好旅
游业,认为它是澳门最有发展前途的产业,并积极采取措施推
动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金融服务业
澳门金融机构主要是银行和保险公司。澳门最早的银行是
1902年开业的葡资大西洋银行。目前,澳门共有23家银行和19
家保险公司,此外还有2家财务公司,1家邮政储蓄机构和7家货
币找换店。银行从业人员3700多人。�
澳门没有中央银行,现由澳门货币暨汇兑监理署代行中央
银行职能,并由其授权大西洋银行行使澳门发钞代理职能及代
行政府库房职能。进入后过渡时期,根据中葡联合声明的有关
规定,并考虑到澳门金融体制的稳定和实现平稳过渡的重要性,
经中葡联合联络小组谈判商定,自1995年10月16日起的15年内,
由中国银行澳门分行与澳门大西洋银行共同发钞,各自发钞的
额度均为50%。合约期满后,可根据联合声明的精神修约、续
约或签订新的合约。�
澳门不实行外汇管制,资金进出自由,银行既可经营本币
业务,又可经营外币业务,还可经营离岸业务。澳门银行资本
国际化程度较高,有14家银行的总行设在澳门以外,包括汇丰、
中银等世界知名银行。�
澳门金融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香港。澳门银行利
率随香港升降调整,流通中的货币和银行贷款大部分是港币。
八十年代末以来,港币占全澳货币供应量比重的50%左右,贷
款占银行贷款比重的60%左右。澳门银行的黄金、外汇、股票、
基金投资等业务大部分通过香港市场操作,银行境外资产也多
集中在香港。澳门目前尚无证券期货市场。�
澳门的19家保险公司中,4家是人寿保险公司,15家是非人
寿保险公司。中资及合资公司的市场占有率达90%。�
四、建筑地产业
澳门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土地资源变得越
来越珍贵。�
澳门土地按用途分为农业、货仓、商业、住宅、工业和其
它6大类;按性质分为政府用地和私人用地两大类,其中政府用
地包括政府租借地、政府租售地、政府公共土地、临时性使用
式占用地等,私人用地包括业权已明确的土地和业权未明确的
沙纸契土地两种。�
本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大量新移民进入澳门,目前对房屋
的需求十分殷切,六十年代中期,“分层出售”的楼房买卖和
银行提供“分期付款”供楼等方式先后出现,为房地产的发展
创造了条件。七十年代末,由于制造业的兴起,居民就业情况
理想,置业安居愿望强烈,同时随着内地改革开放,数以万计
的内地新移民到澳门定居,使澳门人口急剧增长,楼价也急速
上涨。澳门建筑地产业进入第一个高峰期。�
八十年代后期,中葡通过谈判顺利解决了澳门问题,澳门
前景明朗,经济发展,多项大型建设得到落实,市场资金充裕,
分期付款供楼成为一种潮流,建筑地产业再创高峰。作为澳门
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建筑地产业在经济结构中具有重要作用,
也是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澳门将找到一个适合本地优势与特点的经济运行模式,以
新的姿态走进新的纪元。�
一、2000年回顾
随着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渐去,香港经济出现了近十五年来最强劲增长。根据香港政府最新公布的数字,本地生产总值继第一季14.2%和第二季10.9%的实质增长之后,第三季度以10.4%的双位数字攀升;2000年全年的经济增长率将超过10%。同时,香港的失业率进一步回落,由1999年的63%减低至目前的4.8%。
1、增长具全面性
香港经济于1999年下半年开始复苏,复苏的动力首先来自转口贸易、服务输出的回升以及政府开支的大幅增长。与1999年恢复性增长相比,2000年的经济已进入全面增长的阶段。一方面,对外贸易的各个环节均取得十分显著的增长。2000年前九个月,转口贸易、服务输出和输入分别比1999年同期上升19.7%、15.2%和2.3%,远高于1999年全年度5.4%、7.8%和0.25的增幅;货物进口则激增19.9%,比起99年0.1%的微弱反弹,增幅巨大。同时,港产品的出口亦扭转了大幅下滑的趋势,增长率由1999年的负7.2%跃升为2000年前三季的10.6%。
另一方面,香港的内部需求亦加速回升,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明显增强。私人消费开支1998年曾大幅下滑7.4%,1999年止跌回稳,轻微回升0.8%;但2000年前半年已实质上升6.9%,第三季再取得5.0%的增长,证明疲弱的消费市场已经回暖。同时,工商投资的步伐明显加快,上半年机器及设备开支较一年前增加24%,第三季度的升幅更提高至27.8%。
2、新经济崭露头角
2000年香港经济的另一个亮点是结构调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新经济形态已奠定雏型。新经济的崛起通常有以下几个必备的要素:全社会对创新科技,特别是资讯科技的投资大幅增加;企业大规模重组,藉以降低成本、增加灵活性和善用新技术;融资市场更趋开放和活跃,风险投资大行其道;创业精神成为风尚;政府调整经济政策并加快市场开放步伐,特别是进一步开放电讯市场。这些新经济的表征自1998年底开始在香港初现端倪,经过近两年的发展,已经清晰可辨。例如,香港人均互联网主机已从1996年每100人0.75个,提高至目前的4.3%;在1999年6月至2000年5月期间,香港共有1,540个公司以.com性质成立,比一年前的199间个增长了解8倍;至2000年10月初,香港并借地铁上市之机率先推出了电子招股(e-IPO),等等。
除了资本市场作出迅速调适和配合,资讯科技、生物科技以及现代中医药等新兴产业蓬勃兴起之外,香港新经济的发展还呈现以下特征:一是政府积极担当领头羊和促进者的角色;二是新经济公司藉着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地区性商业枢纽以及进入内地之门户的有利条件,迅速向海外以及中国内地扩张版图;三是传统产业与时并进,新旧经济互为渗透。一方面,以房地产、银行业为主的传统支柱行业凭借资金、客户基础、商誉、品牌效应等现有的优势,加大投资吸收新知识、新观念、调整经营方向,拓展新兴业务;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变开始将应用新科技摆上了公司的发展议程。与此同时,新经济公司亦纷纷透过收购、兼并、策略联盟向旧经济公司渗透;藉以获取实质性的载体,缔造持续增长的发展模式。
新经济的崛起标志着香港以创新科技为本、以高增值产业为方向的第三次经济转型全面启动,这不仅有助于加强香港的经济基础,而且亦增加了产业结构的层次性,提升工商业的整体效率,使香港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
3、本地内部需求复苏
零售业在第3季的增长速度减慢,部分原因是由于零售业1999年第3季度开始复苏,导致该季的比较基准较高。与一年前比较,零售量在2000年上半年大幅上升12.3%后,第3季的升幅放缓至5.8%。这主要反映汽车和珠宝等较贵重物品的销售情况放缓。不过,服装、家具及家庭电器的销售仍维持强劲增长。经季节性调整与对上季度比较,零售量在第3季下跌4.6,第1季及第2季则分别上升9.1和0.7%。
私人消费开支在2000年上半年较一年前实质上升6.9%,第3季度再取得5.6%的增长。其中,耐用品的开支仍然取得最大增幅,而非耐用品及服务的开支亦进一步增加。居民在旅游方面的开支跌幅减少。经季节性调整与对上季度比较,旅游方面的开支在第一季度实质上升4.9%后,于第二季微跌0.2,第3季则回覆0.5的增长。
政府消费开支以国民会计基础计算,在2000年上半年较1年前实质上升3.2后,第3季度再增长2.5%。经季节性调整,与上季度比较,政府消费开支在2000年第一季度实质增长0.9后,第2季下跌2.8%,第三季则回复0.7的增长。
整体投资开支以本地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计算,与一年前比较,在2000上半年实质上升4.8%后,第3季再激增13%。这主要是因为机器及设备开支继2000上半年较一年前实质上升24.0%后,第二季进一步大幅增加27.8%。由于前景好转,即使实质利息成本较高,这方面的开支仍有强劲增长。楼宇及建设开支的跌势亦大为缓和,实质跌幅由2000年上半年与一年前比较后的12.4%,放缓至第三季的3.5%。公营部门的建造量方面,优先铁路计划和多个政府基本工程项目加紧施工,抵消了公共房屋计划的建造量及减少的影响。私营机构建造量方面,土木工程产量稍有上升,以及现有楼宇的翻新和维修工程显著增加,减低了新建造工程持续下跌的影响。与此同时,地产发展商毛利继续大幅下跌,2000年第3季度较1年前实质下跌13.7%,但跌幅已较上半年的18.4%稍弱。
2000年第3季的存货继续上升,这与本地内部需求大幅增加,令进口货物的吸纳量有所上升的情况相吻合。
4、物业市场
住宅物业市场在2000年第2季度表现疲弱,但在房屋委员会宣布调节其房屋计划和政府澄清房屋政策后,七、八月份的市场销售趋向活跃。8月29日的土地拍卖程序规范,亦有助改善市场气氛。买家仍以置业自住人士为主。不过九月稍后有大量新落成楼宇供应所影响。
2000年9月,住宅楼宇的价格,平均较六月上升3%。不过,2000年第三季对上季度比较,价格平均仍下跌3%,但已较第二季的7%跌幅轻微。另一方面,2000年第3季,住宅楼宇的价格及租金仍远低于1997年第3季度的高峰,分别平均下跌48%及30%。
商业楼宇方面,写字楼的租务市场在2000年第3季依然活跃。尽管资讯科技公司在最近数月对写字楼的需求下降,但随着本地经济持续复苏,以及中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整体的需求进一步上升。此外,写字楼的供应有限,使空置率进一步下降,其中以位于商业区黄金地段的写字楼成尤甚。至于写字楼的销售市场则仍然淡静,原因是利率成本高,令投资者态度审慎。随着零售业逐渐复苏,租务市场在2000年第三季保持平稳。但销售市场则偏软。工业楼宇方面,租务及销售市场在2000年第3季度依然呆滞。
5、劳工市场需求继续增加
随着整体经济活动持续复苏,劳工需求继续增加,劳工市场情况进一步改善。根据以“居住人口”方法编制的最新劳动人口统计数字,经季节性调整的失业率持续回落,由2000年第2季的5%下降至第3季的4.8%。持续失时间中位数进一步缩短,由一年前的82日及今年第2季的74日缩短至第3季的65日。失业六个月或以上的人数比例在同期亦减少,由27%减至20%。人力资源运用也有所加强。就业不足率在2000年第3季幅下跌2.6%,扭转首两季由2.8%短暂上升至3.2%情况。综合所有就业人士计算,每周工作50小组或以上的人数比例在2000年第3季为34%,较今年第2季的32%及去年第3季的30%进步上升。
由于经济强劲复苏,令劳工需求增加。2000年第3季从住户统计调查得出的总就业人数,与一年前比较,上升3.4%至323万人,较第二季的1.9%明显增长。由于就业人数的增幅明显超越劳动人口的增幅,使人力资源的供求情况在今年以来持续改善,而失业率也因而逐步回落。
随着就业情况有所改善,劳工的收入在近数月亦微回升。2000年第2季的整体劳工收入以货币计算,较一年前增加2%。在扣除同期消费物价的跌幅后,2000年第2季的收入及工资与1年前比较,均有较显著的实质增长,介乎5%至7%之间。
6、物价
2000年第3季,整体消费物价的跌幅收窄。虽然零售商面对商场竞争激烈继续提供价格折扣和其他优惠,但随着消费需求稳步回升,折扣幅度普遍较前减少。在源自本地的成本压力方面,劳工工资已止跌回稳,但新订租约显示物业租金整体上轻微下调,而多项政府和公共服务收费仍继续受到冻结。至于外来的价格成本压力方面,一些商品在国际市场价格上升。此外,主要供应经济体系的通胀率亦见上升。但最近数月进口食品和消费品的价格仍然下跌。
2000年第3季与1年前比较,综合消费物价指数下跌2.6%,跌幅明显小于第一季的5.1%及第2季的4.5%,部分原因是住屋费用的跌幅减少,因为政府减免1999年第3季应课差饷50%,以致该季的比较基准较低。此外,很多消费品的价值的跌幅亦所收窄,甚至加快上升。2000年首9个月合计,综合消费物价指数平均下跌4.2%,跌幅仍超过1999年的4%,作为主要分类指数的甲类消费物价指数下跌3.2%,跌幅较1999年3.3%放缓。2000年第3季,经季节性调整与对上季度比较,综合消费物价指数的跌幅为0.4%,同样较第1季的1.3%及第2季的0.6%降低。甲类消费物价指数的跌幅亦同时收窄,由第1季的1.1%减至第2季的0.6及第3季下跌1.1%,跌幅明显较第1季的1.9%及第2季的2.1%温和。
7、金融业
2000年第3季,港元兑美元的即期汇率在7.794和7.799之间窄幅徘徊,与总结余的兑换保证汇率走势大致相同。总结余兑换保证汇率自1999年4月1日起,从7.55的水平每日上调一点子(一点子等于0.0001港元),在2000年8月12日到达7.80的水平,与发行及赎回负债证明书的兑换保证汇率汇合,因此500日的过渡期顺利完成,由于本地银行体系流动资金充裕,港元12个月远期汇率与即期汇率的差距,由六月底的43点子,扩至九月底的137点子。
在联系汇率制度下,港元兑其他主要货币的汇率走势贴美元走势。2000年第3季,港况差不多所有主要外币的均升值,特别是兑日元上升2.2%、兑德国马克上升8.2%,兑英镑上升3%。总的来说,贸易加权名义港汇指数由2000年6月底的132.7,上升至9月底的134.9。
港元贷款在2000年第3季的增长加快至1.7%,而港元存款 在同季亦进一步增加2.0。由于港元存款的增长较港元贷款为快,港元贷存比率由2000年6月底的91.6%轻微下跌至9月底的91.4%。
本地股票市场的股票价格在2000年六月强劲反弹后,七月时进一步攀升,因为市场预期美国利率或已见顶。政府在七月初澄清房屋政策亦进一步刺激与地产有关的股票。恒生指数7月21日上升至17921点,8月大部分时间继续维持在17000点以上的水平。其后国际油价飙升,市场忧虑油价上涨会影响通胀、利率,以至全球的经济增长,因而打击各地主要股票市场。本地股票市场亦受到拖累,恒生指数在9月22日下挫至14613点。不过,随着国际油价短暂回落,恒生指数在9月底销为反弹至15649点,较六月底仅低3%。
8、对外贸易增长强劲
(1)产品出口
2000年首10个月,香港的产品表现远较预期为佳。尽管一般均估计出口有所复升,但反弹幅度之大却出乎意料之外,其中总出口在转口激增20%的带动下,跃升19%,本产出口亦有显著回升,比去年同期增长10%。反观1999年全年,总出口仅激升0.1%,而本产出口更下降近10%。
2000年首3季,香港对大部分主要市场的总出口表现出色,其中对美国及欧盟出口分别扬升15%及13%,两者均为去年的主要增长动力来源。在区内经济持续复兴下,香港对亚洲的出口大幅回升22%,对东盟和日本分别有22%及20%增长,而对中国内地出口则跃升22%。香港对其他地区市场的出口亦于2000年首9个月取得可观增幅,其中对东欧出口上升29%,对拉丁美洲上扬21%,对中东则有20%增幅,至于对非洲的增长步伐最慢,升幅仅为1%。
产品方面,2000年1至9月,所有主要的总出口均全面报升,其取得的最大增幅的是电子产品(+30%)及珠宝(+24%);与此同时,其他产品亦有不俗的表现,例如:塑胶产品(+15%)、纺织品(+12%)、家庭电器(+12%)、钟表(+8%)、服装(+8%)、鞋履(+7%)、旅行用品及手袋(+6%)、玩具及游戏用品(+6%)。
由于美国和欧盟需求殷切,以及日本经过长时期经济衰退后备受压抑的需求的所回升,香港的珠宝出口大幅度激升;此外,海外市场对白金首饰续有需求,亦有助刺激珠宝销路。电子产品出口表现理想,主要由世界市场的周期性需求带动;再者,根据2000年1月生效的资讯科技产品及电讯设备的需求持续。
服装出口在海外市场(特别是美国及日本)需求强劲下,大为受惠;若非受到来自拉丁美洲及东欧的剧烈竞争影响,出口表现还可更上层楼。钟表方面,美国和欧洲需求稳定以及亚洲经济持续复升,均有助促进香港出口。至于玩具及游戏,销售主要受美国及欧盟持续不断的消费需求带动上升,而对日本出口更出现强力复兴。
2000年首3季,美国进口有21%的可观增幅,来自中国内地的进口(当中大部分由香港厂商经营)上升23%,源自香港的进口则增加13%。同期,香港对美国出口扩增15%,其中大部分主要产品均取得不俗升幅,例如:珠宝(+35%)、电子产品(+24%)、纺织品(+16%)、旅行用品及手袋(+12%)、家庭电器(+10%)、服装(+7%)、鞋履(+6%)、钟表(+5%)、玩具及游戏用品(+4%)。
2000年1至9月,香港对欧盟出口急升13%,主要市场如德国、法国、意大利及英国等,对香港产品的需求均告大增。产品方面,2000年首9个月,香港对欧盟的电子产品出口上扬22%。其他增幅显著的出口还有珠宝(+18%)、家庭电器(+13%)、纺织品(+8%)、玩具及游戏用品(+8%)、鞋履(+5%)、钟表(+3%)、旅行用品及手袋(+1%)、服装(+1%)。
2000年1至9月,香港对亚洲出口强劲反弹,攀升22%。随着中国内地经济不断增强,香港对内地出口跃升22%。由于中国内地出口持续复升,香港输往国内供出口加工的原材料及半制成品保持强劲。与此同时,在内地消费意欲上涨的刺激下,输往内地供应内销市场的产品亦回升兴旺。事实上,若非受至多项结构性发展影响,例如来自内地本土供应商的直接竞争加剧,以及海外供应商日益直接打入内地市场等,相信香港出口应有更佳表现。
2000年1-9月,香港对日本出口增加20%,主要动力是消费者追求物有所值的产品以及日本零售业为迎合这需求而作出的改变。日本的工业生产增加,亦令香港对该国的半制成品得到支持。在香港输往日本的主要产品中,下列多个类别均取得增长:纺织品(+32%)、珠宝(+31%)、服装(+27%)、家庭电器(+22%)、鞋履(+21%)、电子产品(+21%)、旅行用品及手袋(+15%)、玩具(+14%)及钟表(+13%)。
香港对亚洲其他地区的出口,亦因区内经济持续复升使进口需求扩大而有所扬升。2000年1月日至9月,香港对南韩出口上升36%,对东盟亦扩增22%。1999年,亚洲的经济增长主要由出口带动,进口需求则以半制成品为主,但2000年,在出口(特别是电子产品出口)持续回升的同时,内部需求(包括消费开支)亦呈现显著反弹。
踏入2000的,在亚洲经济复原之际,香港对大部分新兴市场的出口均呈现强烈反弹。今年首3季,香港对东欧出口在该区整体经济复升的带动下,升势尤其明显,增幅达29%。在拉丁美洲,经济亦重现活力,香港对该区扩增21%。至于香港对中东出口亦扬20%,但对非洲出口却增加不足1%。
(2)服务出口
服务出口继1999年初回复增长后,在运输及旅游业的带动下持续蓬勃扩张,2000年首9个月较1999年同期上升14.6%。估计2000年全年,服务出口可取得双位数字升幅。
香港服务出口表现良佳,主要因为亚洲区(特别是中国内地)的对外贸易活动全面复升。香港作为区内的运输枢纽,估计2000年空运和海运业均取得双位数字增长。据民航处的资料显示,2000年首9个月,香港的空运货物吞吐量上升17.8%,其中出口货物表现较佳(+19.3%),而进口货物亦取得可观升幅(+15.8%)。海运业方面,表现也毫不逊色,今年首7个月,货柜总吞吐量增长14.3%。
今年首9个月,访港旅客人数增加16.2%,旅游业收益亦扬升10.7%。旅游人均消费下降的趋势似乎已见底回升,2000年首9个月,访港游客的人均消费较上年同期少4.9%,这与1999年人均消费取得比1998年少14%的数字比较,情况显著有所改善。预计2000年全年,游客的人均消费可取得双位数字升幅。随着亚洲各地经济表现理想,区内金融活动大幅回升。截至2000年第三季为止,在亚洲筹措的银团贷款总值增加超过上倍。2000年首10个月,香港是亚洲第二最活跃的银团贷款市场,仅次于日本。在香港资本市场进行的集资活动也十分蓬勃,中国内地公司通过香港股票市场筹集的资金总额为1999年的5倍。
㈣ 世界上股市最早是那一年和什么国家开始的
早在1611年就曾有一些商人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进行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股票买卖交易,形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市场,即股票交所。
㈤ 英国股市是从哪年哪月哪日开始的
1551年,英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股份公司-----MUSCOV股份公司,最早的股票投资者是喜欢探险的伦敦商人。
但西方的股票和证券交易所最早却产生于1611年的荷兰,英国和法国也在较早时候建立了证券交易所
㈥ 世界历史上最大的一场金融危机及其概况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从1929年10月,美国华尔街股票市场的崩溃为开端,爆发了近现代历史上最严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929年10月24日,是美国近现代历史上著名的“黑色星期四”。这一天上午10点,美国纽约华尔街的股票交易所开盘就出现抛售现象,股价狂跌,交易所内一片混乱。到收盘时,出售的股票达到1 600万股,折合1 280万美元,创下股票交易额的最高纪录。随之而来的是更加汹涌的股票抛售狂潮。10月29日,纽约股票市场崩溃,各大小银行出现了疯狂挤兑的现象。随之而来的是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猛跌,失业人数激增,国民经济陷入绝境,一场空前规模的经济危机爆发,美国历史上的“大萧条”时代来临。后人提到这段令人不堪回首的历史时,称之为“黑暗的十月”。
经济危机爆发的前兆
事实上,这次经济危机是美国经济发展中多年以来种种弊端汇结成的恶疾。此前一年多来,由于受到来自欧洲的竞争者们的冲击,美国财富创收的主要源头──谷物出口价格开始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在国内,由于工人们的工资一直呈上升趋势。收入丰盈的工人们已经采用贷款方式购买了住房、汽车等所有不动产和耐用商品。尽管社会上已经呈现出供过于求的态势,但美国的各大工厂仍在不断地扩大再生产的规模。
经济危机爆发前的股票市场
股票市场也被经济的繁荣冲昏了头脑,成千上万的人都在玩着钻营股市的游戏。他们大量举债,疯狂地购买股票,他们确信买进卖出之间丰厚的利润差会使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偿清贷款。随着大量资金的源源涌入,整个股票交易市场空前繁荣起来。据可靠统计,在1929年,1 548 707人在美国29家股票交易所拥有账户。在1.2亿人口中,接近0.3亿户家庭积极参与股市交易,有100万投资者可以被称为投机者。此外,在这些人中,接近2/3的人口(近60万人)用客户保证金(一笔并不属于他们个人,也不能轻易用于生息的资金)炒股。于是,投资信托公司猛增,成为牛市(“牛市”是股票市场的专有词汇,意为整体趋势的上涨;反之,“熊市”即指股票狂跌,无法控制的局面。)后期的特征。传统上,股票价格一般大约是股票收益的10倍。在收益较高的保证金交易中,股票收益也只有1%或2%,而贷款购买这些股票所付的利率则达到8%~10%,远远超出保证金交易中的股票收益率。这样,尽管美国无线电公司从来没有分红,但它的股票指数却在1928年从85上升到410。到1929年,一些股票的价格是其收益的50倍。本来,股票市场的繁荣只能依靠于资本收益的提高,而现在它却成了一种交易的形式。到1928年末,几乎每天都有一家新的信托投资公司进入股市,而且几乎所有这些公司都在进行倒金字塔式的操作。因此,尽管股市表面一直增长,但作为股市增长的基础,真实的经济增长却相当小。有实例说明,一个只有500美元投资的联合创办人公司,到1929年其名义资产达到686 165 000 美元;另一个其股票市场总市值达到10亿美元的信托投资公司,其实际的资产只有600万美元。可想而知,这些投机家的行为能造成股市虚假的繁荣,却不可能真正使国家经济得到发展,相反,这种仅依靠一种狂燥情绪支持的股票市场,很快达到了它发展的极限,导致国家经济的全面崩溃。
在1929年9月的第一周,这种盛极而衰的趋势已经初露端倪,股票市场出现变幻莫测、摇摆不定的态势,股票价格总是出人意外地时涨时落,令那些盲目投资的股民们感到烦躁不安。9月中旬后,整个股票市场的趋势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迹象。10月21日以后,股票市场开始狂跌,如是,引起了10月24日的大恐慌。
大萧条
1929~1933年,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大萧条”时代。从1929年10月发生的纽约的股票市场崩溃开始,引发了美国全境的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猛跌,失业人数激增。在此大萧条期间,美国城市大约有1300万工人失业,总失业率从1929年以前的3.2%上升到24.9%,1934年达到26.7%。3400万男人、女人和儿童根本没有任何收入,这里还不包括那些遭受巨大损失的农民,国民经济陷入绝境。而大量失业的农业工人又纷纷地涌入城市,在城市里,大批无家可归的穷人沿街乞讨、露宿街头,美国人民坠入苦难深渊。胡佛的名字成了贫困的代名词。人们把流浪者住的窝棚称为“胡佛小屋”,戏称他们自己席地而居的旧报纸为“胡佛毯”。
在大萧条期间,美国人口进入一个逆增长时期,结婚率和生育率(生育率从20年代末的20‰降低到16.6‰)都十分低,许多家庭解体,人们的道德和信念水平也发生了强烈动摇;中小学教育也受到了严重破坏,拖欠教师工资和教师失业的事件数不胜数,中等收入水平的人群迅速沦落,不少著名文化人也被卷入赤贫的人群中。《愤怒的葡萄》一书的作者约翰·斯坦贝克连肥皂也买不起,使用猪油加草木灰和盐做肥皂洗衣服,连寄稿件的钱也没有。许多人没有工作,被迫到处流浪。
大萧条对资本主义世界的影响
美国的经济大萧条,很快地波及到美国以外的其他资本主义国家。长期以来,美国以外的各国都因为美国的经济繁荣而受益不浅。欧洲的工业国家,另外还有日本,都已经在美国繁荣的社会经济中开拓自己的市场,而此时此刻的美国,随着国内需求量的锐减,必然会被迫采取提高关税的保护措施。胡佛政府为了摆脱经济危机而采取的高筑关税壁垒以保护国内市场的做法,使整个世界的经济形势变得更为糟糕,把全球都投入到失业、贫穷、饥饿的噩梦之中。美国的保护主义经济政策,最终使它自食恶果,那些已经陷入极度贫困状态的国家均已丧失了购买美国产品的能力。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都被卷入这场危机中,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产量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失业工人高达3 000万以上;引发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更强烈的反抗和世界局势的动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诱因。
直至1933年,这种经济大萧条的局面才有所缓解,而事实上,没有哪个国家真正在短时期内摆脱这一萧条的影响。例如,法国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经济也没有恢复到1929年以前的状况;德国是第一个振兴起来的国家,从1933年开始,纳粹希特勒的统治开始主宰德国的命运,从振兴军事力量着手,在一年内,德国实现了充分就业;英国从1937年开始筹划战争,重整武备,失业率才开始下降,但直到1939年9月3日战争爆发时,其失业率仍然处于历史上最高水平;美国华尔街的大亨们也是从备战和军火交易开始,才使股票价格回到1929年的水平。
20世纪30年代全球经济危机的特点
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危害大。首先,这场危机袭击了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震动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而且波及了每个国家中的所有经济部门;以往的危机只持续1~2年,这次危机则持续4年之久,而且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民经济长期难以恢复到危机之前的水平。1933年,在短期复苏之后又进入一个新的萧条期;在危机期间,资本主义各国的生产总值大幅度下降。在过去的经济危机期间,生产缩减幅度在10%至15%之间,而这次经济危机使全世界资本主义各国的生产下降了44%,平均工业生产总值下降到1908至1909年的水平。德国和英国两个危机严重的国家,其工业生产总值倒退到1896年至1897年的水平.
㈦ 中日美三国 从2000年到09年GDP与他们股票市值之比
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资料:
年份 汇率(官方) GDP (亿人民币) GDP(亿美元)
2000 8.28 99215 11982
2001 8.28 109655 13243
2002 8.28 120333 14533
2003 8.28 135823 16404
2004 8.28 159878 19309
2005 8.07 183217 22703
2006 7.81 211923 27135
2007 7.30 257306 35247
2008 6.83 300670 44022
美国历年GDP
2000 9,817.0
2001 10,128.0
2002 10,469.6
2003 10,960.8
2004 11,685.9
2005 12,421.9
2006 13,178.4
2007 13,807.5
2008 14,264.6
二战后日本历年GDP绝对数
1956 9,422.2
1957 10,858.3
1958 11,538.3
1959 13,190.3
1960 16,009.7
1961 19,336.5
1962 21,942.7
1963 25,113.2
1964 29,541.3
1965 32,866.0
1966 38,170.0
1967 44,730.5
1968 52,974.9
1969 62,228.9
1970 73,344.9
1971 80,701.3
1972 92,394.4
1973 112,498.1
1974 134,243.8
1975 148,327.1
1976 166,573.3
1977 185,622.0
1978 204,404.1
1979 221,546.6
1980 240,175.9
1981 257,962.9
1982 270,600.7
1983 281,767.1
1984 300,543.0
1985 320,418.7
1986 335,457.2
1987 349,759.6
1988 373,973.2
1989 399,998.3
1990 430,039.8
1991 458,299.1
1992 471,020.7
1993 475,381.1
1994 479,260.1
1995 483,220.2
1996 500,309.7
1997 509,645.3
1998 498,499.3
关于股票市值你要下一个各个市场的交易软件自己算了,我没有,不好意思
一般而言,股价与GDP之间是正相关关系,即GDP增长较快,股市会向好;反之,GDP回落,股市会回落。但股市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是在时间区间较大(以十年甚至百年为考察期)的情况下才成立的,在短期内是不成立的。股市与GDP之间的关系好像狗如主人的关系,主人带着狗走路时,主人从A地走到B地,假设走了1公里。狗跟随主人也从A地走到B地,但期间狗可能走了5公里,因为它总是不停地前后走动。
如果机械地理解股市与GDP之间的关系,则会导致荒谬的结果。比如说,2001年至2005年,我国宏观经济非常好,但股市是熊市;同样的,2005年至2007年,宏观经济并没有出现很大的变化,但股市却涨了5倍。
可见我国股市的短期(甚至是中期)波动其实都不能用经济基本面来解释的,
㈧ 英国股市交易时间
分2种时间,分冬令跟夏令。
1、冬令时。英国当地开市时间:8:30-9:30am;当地收盘时间:15:00pm。北京时间开市时间:4:30-5:30pm;北京时间收盘时间:23:00pm。
2、夏令时。英国:当地开市时间:7:30am;当地收盘时间:15:00pm。北京时间开市时间:3:30pm;北京时间收盘时间:23:00pm。
拓展资料
一、主要股指 想要了解英国股市,我们可以从其最重要的英国富时100指数来窥探一二。
1、英国富时100指数和法国的CAC 40指数、德国的法兰克福指数并称为欧洲三大股票指数,是当前全球投资人观察欧股动向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2、英国富时100指数被认为是英国经济的晴雨表,该指数创立于1984年,由英国股票市场中市值最大的前100家上市公司组成,是英国大盘股的代表。富时100指数覆盖伦敦证券交易所大约80%市值,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是反映伦敦证券市场股票行情变化的重要参考。
3、从行业分布来看,因为英国是老牌工业国,最早完成了许多科学发现和发明,所以指数中的石油矿业等能源、资源类股票占比略高,这些行业的周期性较为明显,容易受宏观经济的影响。 从走势来看,2000年至2013年,英国富时100指数只是在300-6000点之间波动,自2013年开始向上突破新高,2018年5月,富时100涨至7900点,创下历史新高,之后在2020年3月回调至5000点水平,目前为6700点,近一年涨幅12.84%。
二、英为财情。这里有“土豪”喜欢的劳斯莱斯,不过近一年劳斯莱斯股价累计下跌了30.91%,领跌富时100指数。 还有全球规模最大的银行及金融服务机构之一的汇丰控股,这家公司总部就在伦敦,近一年汇丰控股下跌了超8%,这个表现在富时100指数里排在倒数。
㈨ 炒股的季节性规律
股市四个季节的变化规律:
1.春季(2月到4月)
主力是主动的。由于中央召开2次会议和年报的发布,市场有很多积极的预期和机会,主要体现在重组股和业绩白马股上。需要避免性能不佳的地雷单位。春季策略:选择目标股票,提前播种,等待未来的收获。
2. 夏季(5月到7月)
随着政策效果开始显现,行业变化催生热点,个股也出现,当年的政策对市场影响较大。热点一般是科技股和主题股。夏季策略:由于热点发酵,市场加速进入加速阶段,以持股和波段操作为主。
3.秋季(8月到10月)
投机活跃,市场机会增多,但一般不会有大行情,短期内仍应谨慎对待,保持冷静。这时候应该参与表现好的白马股,不要参与短线炒作,否则很容易中招。秋季策略:市场在一定发展阶段下跌。这个时候要注意及时收获。
4. 冬季(11月到1月)
一般来说,表现不佳的股票开始被大肆炒作。这时候要注意超跌板块。最后暴利的时候,但价值投资者不应该太。冬季策略:个股进入下跌通道,在股市熊市中尽量少操作,持币观望少动。
5、冬季,大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处于停滞状态。 春天来了,各工地都开工建设,水泥、建材、基建个股会有所表现。 建议在年后提前开始布局,等待上升。夏季通常饮用,尤其是酒精啤酒。 夏季是消费旺季,酒类供应量大。 这方面可以考虑个股,比如珠江啤酒、重庆啤酒和青岛啤酒。秋季将涉及天然气供暖,因此该板块将在一段时间内出现一波行情,值得关注。冬季煤炭、炼焦煤消费量大,形成行业旺季,有色板块、煤炭市场呈现飞扬的色彩舞蹈。 调整仓位,等待上升潜力出现。
㈩ 股市的由来
股市的由来:
股票至今已有将近似400年的历史。最早的股市产生于1602年荷兰和英国成立的海外贸易公司。这些公司通过募集股份资本而建立,具有明显的股份公司特征:具有法人地位:成立董事会:股东大会是公司最高权力机构;按股分红;实行有限责任制。
股份公司的成功经营和迅速发展,使更多的企业群起效仿,在荷兰和英国掀起了成立股份公司的浪潮。到1695年,英国成立了约100家新股份公司。
股票市场是已经发行的股票转让、买卖和流通的场所,包括交易所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两大类别。由于它是建立在发行市场基础上的,因此又称作二级市场。股票市场的结构和交易活动比发行市场(一级市场)更为复杂,其作用和影响力也更大。
(10)2000年第一周英国股票市场扩展阅读:
通过股票的发行,大量的资金流入股市,又流入了发行股票的企业,促进了资本的集中,提高了企业资本的有机构成,大大加快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股票的流通,使小额的资金汇集了起来,又加快了资本的集中与积累。
所以股市一方面为股票的流通转让提供了基本的场所,一方面也可以刺激人们购买股票的欲望,为一级股票市场的发行提供保证。同时由于股市的交易价格能比较客观的反映出股票市场的供求关系,股市也能为一级市场股票的发行提供价格及数量等方面的参考依据。股票市场的职能反映了股票市场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