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市场上的过度反应
Ⅰ 过度反应理论的过度反应理论的非理性因素
经典的经济学和金融理论认为,个体在投资活动中是理性的。他们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会进行理智的分析,当股票价格低于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时,投资者开始买入股票;而当股票价格高于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时,开始卖出股票。证券市场也由此形成了一种价值投资的氛围,但事实并非如此。投资领域中存在着价格长期严重偏离其内在价值的情况,主要原因是上市公司未来的价值本身具有许多不确定性,正是由于这种不确定性引发了投资者的心理上的非理性因素,投资者共同的非理性投机形成了市场的暴涨和崩盘现象。
Ⅱ 股票市场上过度交易(即高换手率)的案例有哪些
1、从交投活跃的程度看,换手率5%是一个重要分界线,2%~5%的换手率非常普通。
2、在震仓洗盘阶段,股价连续回调且换手率小于1%,表明市场浮动筹码已少,可考虑买进。
3、换手率在5%~10%之间,说明该股已进入活跃状态,有大资金在进出。
Ⅲ 过度反应理论的过度反应理论的主要内容
耶鲁大学的Robert Shiller教授是这一领域的专家。他在2000年3月出版了《非理性繁荣》(Irrational Exuberance)一书,将当时一路涨升的股票市场称作“一场非理性的、自我驱动的、自我膨胀的泡沫”。一个月后,代表所谓美国新经济的纳斯达克股票指数由最高峰的5000多点跌至3000点,又经过近两年的下跌,最低跌至1100多点。互联网泡沫类似于荷兰郁金香、南海公司泡沫,在投资领域中屡见不鲜。为什么人们总会重犯同样的错误呢?Robert ShiUer认为:人类的非理性因素在其中起着主要作用,而历史教训并不足以让人们变得理性起来,非理性是人类根深蒂固的局限性。Shiller教授曾在一个研究中发现: 当日本股市见顶时,只有14%的人认为股市会暴跌,但当股市暴跌以后,有32%的投资者认为股市还会暴跌。投资者通常是对于最近的经验考虑过多,并从中推导出最近的趋势,而很少考虑其与长期平均数的偏离程度。换句话说:市场总是会出现过度反应。
Richard Thaler和Werner De Bondt在1985年的一个研究中发现,投资者对于受损失的股票会变得越来越悲观,而对于获利的股票会变得越来越乐观,他们对于利好消息和利空消息都会表现出过度反应。当牛市(bull market)来临时,股价会不断上涨,涨到让人不敢相信,远远超出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而当熊市(bearmarket)来临时,股价会不断下跌,也会跌到大家无法接受的程度。除了从众心理(herd mentality)在其中起作用外,还有人类非理性的情绪状态,以及由此产生的认知偏差。当市场持续上涨时,投资者倾向于越来越乐观。因为实际操作产生了盈利,这种成功的投资行为会增强其乐观的情绪状态,在信息加工上将造成选择性认知偏差,即投资者会对利好消息过于敏感,而对利空消息麻木。这种情绪和认知状态又会加强其行为上的买入操作,形成一种相互加强效应:当市场持续下跌时,情况刚好相反,投资者会越来越悲观。因为实际操作产生了亏损,这种失败的投资操作会加强其悲观情绪,同样也造成了选择性认知偏差,即投资者会对利空消息过于敏感,而对利好消息麻木。因而,市场也就形成了所谓的过度反应现象。
Ⅳ 宏观调控对股市的影响
中广网北京7月12日消息 如今,宏观政策面的冷暖直接牵动着股市的涨跌。受到宏观调控政策以及券商违规事发等影响,我国股市在上半年先扬后抑,行情发生了重大转折,呈现出明显反差。那么,目前的宏观调控,对我国股市走势影响到底有多大呢?
股市对宏观调控应对不足
以2003年度开放式基金中排名第一位的博时价值成长基金为例:今年3月31日,博时价值成长基金每份累计净值为1.48元;到7月8日这只基金的累计净值下降到1.288元。
岂止是博时基金,几乎股市上所有的基金净值在最近3个月以来都大幅缩水。上证综合指数从4月份的1783点一直回落到1400点以下。
博时管理层坦言,前期他们曾认为,紧缩政策对于市场上的优质公司而言,不仅不会带来太大的负面影响,反而很可能会提供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健康环境,对此次政策出台的力度以及市场的反应估计不够,受汽车、钢铁、石化个股的下跌拖累,使基金净值有所缩减。为此,博时公司进行了深入分析和反思。
从时间上看,4月9日是上半年股市行情的分水岭。此前,股指基本呈单边上涨之势;而之后,则呈单边下跌态势,下跌过程几乎没有像样的反弹。
4月9日之所以成为转折点,原因在于当天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分析一季度经济形势,决定进行宏观调控。会议之前,市场对宏观经济形势普遍持乐观态度。会议之后,人民银行立刻再次提高了存款准备金率,国家相关部门的宏观调控举措也接二连三地相继出台。
中国银河证券研究中心主任陈东认为,市场人士对股市的预期发生了重大变化。此前,证券界人士普遍预计不足,因此在应对手段上迅速选择了“清仓”这样一边倒的运作模式,导致股市迅速回落。
陈东表示,上半年股市出现的单边上扬和下跌行情表明,市场几乎相同的信息来源渠道和研究机构观点的大同小异,也是导致投资者看法趋同的重要原因。
宏观调控后续影响需要消化
随着近年来证券市场建设不断推进,去年以来,我国股市与国民经济已经逐渐表现出较强的关联性。宏观政策直接左右着股市的涨跌,从GDP增长到物价上涨,从利率走势到汇率预期,从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到收缩信贷,股票市场无不作出了敏感反应。
由此可以看到,宏观经济政策后续影响将会持续左右股市走势。不少券商和基金公司的研究报告认为,目前在宏观紧缩压力缓解的同时,市场人士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宏观紧缩对金融体系带来的投资风险。宏观紧缩政策对国债市场的影响已有目共睹,银行和保险公司大量持有国债,国债市场大幅下跌造成了巨大损失。
——对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进行控制,必然会出现不少半途而废的工程,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这些工程会进一步带来不利影响。
——宏观紧缩对部分产业的影响仍存在不确定性。与固定资产投资关系密切的产业反应敏感,如钢铁、有色金属、机械、水泥等行业已出现明显降温态势,但经济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固定资产投资的降温也必然会对其他产业产生相关影响。
东方基金公司总经理王国斌认为,上半年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对股票市场带来了较大影响。由于市场人士预见不足,而目前市场心态又呈现出过度反应。因此,宏观调控所带来的影响还有待股市慢慢消化。
走势低调但并不悲观
看着股市在前段时间持续下跌,一些证券业人士发出了“中国证券市场已经危机四伏”“看不到未来了”的声音。不过,更多的市场人士对中国股市的未来充满信心。
毋庸置疑,我国股市建立以来,由于最初制度设计缺陷和监管环节的薄弱,市场中积累了不少历史遗留问题,如庄股问题、违规委托理财问题、国债回购资金挪用问题、股民保证金挪用问题、上市公司损害流通股东权益问题等等。直到今天,这些问题依然是制约我国股市发展的“绊脚石”。
然而,股市下跌不等于危机,“欺诈、违规,失去诚信”这才是股市的真正危机。王国斌表示,他坚定看好中国经济的发展,看好中国证券市场的前景,每个理性的投资者应该都能分享到中国经济增长的成果。
2004年经济运行已经过半。从我国宏观调控的效果看,宏观调控已取得明显成效,部分过热行业的投资增幅开始回落,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得到抑制,国民经济继续快速增长,经济效益稳步提高。由此可以判断,下半年股市走势尽管相对低调,但并不悲观。
陈东认为,虽然宏观调控政策对股市还会产生一定的后续影响,但宏观调控之后的中国经济走势将会更加健康,上市公司的业绩将会继续增长;随着监管制度和市场建设的不断推进,违规资金撤离股市后,新的阳光资金的进入将会给股市带来新的血液。这才是中国股市健康发展的坚定基石。
Ⅳ 炒股反应过度有何危害
股票市场上的过度反应:是由投资决策者在不确定条件下系统性心理认知偏差造成的,投资者面对突然的或未预期到的事件时,倾向于过度重视眼前的信息并轻视以往的信息,从而引起股价的超涨或者超跌,等到投资者理解了事件的实际意义,股价的超涨超跌就会反转,最终恢复到理性的内在价值区间。过度反应中的非理性因素投资领域中存在着价格长期严重偏离其内在价值的情况,主要原因是上市公司未来的价值本身具有许多不确定性,正是由于这种不确定性引发了投资者的心理上的非理性因素,投资者共同的非理性投机形成了市场的暴涨和崩盘现象。反应对应的是刺激..在股市中,刺激是多方面的,比如政策调整,GDP快缓,通货胀缩,赢利变化等,都构成刺激源.而这些刺激源对股市构成的冲击有时候是很小的,但市场却因此产生了超出预期的恐慌或者乐观情绪,这种现象,就称之为过度反应.比如前段各方人士谈泡沫之后,股指暴跌,其实引起泡沫的原因百分之八十来源于金融股,其实只要对金融类股价做出适当调整,股市还是很健康的.而对所有股票一棒打死,恐慌跑路,这就是市场的过度反应. 过度痴迷炒股,如果这种痴迷在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改变,那么就可能发展为成瘾行为。 要戒除成瘾行为,应注意做到:愿意改变。研究表明,大多数人仅在将改变的需要内化时才会改变,这称作“愿意改变”。能够戒除的信念。认为自己可以戒除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效果最好的正规方案看起来是那些使个体相信自己可以成功,从而将责任置于个体的方案。 发展自我效能感。当人们自己承担设计方案的责任感并获得成功时,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就会提高。即使是小的成功也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感。学会对失败进行改进和分析。如果戒除失败的解释不是自身或者戒除的能力弱,而是计划设计有问题,那就学习如何设计并对其加以改进。改变已有的自我观。成瘾者常常试图保持其自我观,即使它们不正确的时候也是如此。人们会有选择地拒绝与积极的自我观相一致的信息,以此来保持其自我观。珍视健康。如果人们珍视自己的健康,他们就更不可能使用诸如酒精和尼古丁(香烟)之类的药物,因为它们对健康不利。发展新的活动兴趣或重视活动。如果重视自己的工作、家庭以及所从事的各种活动,通常会节制饮酒或吸食药物,以更好地享受这些事情。
Ⅵ 股票市场反映什么
1.股市从总量趋势上反映宏观经济
2.股市从平均数上反映公司盈利水平
3.股市与利率的关系比股市与宏观经济的关系更为密切
4.股市与CPI的关系也比宏观经济紧密得多,而且股市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前反映CPI的变化
Ⅶ 在股票市场上有个普遍的现象,多数人买涨不买跌,你觉得是否有道理
多数人买涨不买跌,你觉得是否有道理?
100个理由,买涨不买跌!相对地;
100个理由,买跌不买涨!
见仁见智,何须认真?
但通常『缩量买、放量卖』,
较有挣钱的可能性。至于
缩量,缩多少才能买?
放量,放多少才能卖?
这可凭真本事。
打开任何k线图,将压力位、支撑位点出后,
再对照成交量,就会发现,有趣的『价量关系』。
虽然和个人所提的见解,有所出入?但不远矣!
以上是个人见解,仅供参考。
Ⅷ 股票市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应经济市场,你对这句话如何理解
你可以简单理解为股票市场和经济市场成正相关的关系。
如果你拿A股市场来和我们的经济发展做比较的话,你可能很难理解这一句话,因为A股市场的性质比较特殊,本身A股市场的定价和权重也存在问题,所以很难正向反映当前的经济市场。但如果你观察其他地区的股票市场,你会发现当经济市场变好的时候,股票市场也会随之增长。反之,如果经济发展变差了,股票市场也会迎来熊市。
一、两者是正相关的关系。
这个道理很好理解,当经济市场高速发展的时候,各个行业的企业都有着不错的盈利情况,企业的基本面也很好。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股票在市场上的反应就会一直上涨,虽然在上涨的过程中会碰到回调,但这些股票整体是向上的趋势。也正因如此,股票市场可以直接反映出经济市场的好坏。
综上所述,希望这个回答可以帮助到你,有不懂的地方可以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