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期中美股票市场联动性分析
㈠ 金融危机后的中美关系的发展趋势
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首先要考虑两国的地位和合作关系。
美国是世界经济巨头。
中国是世界经济的新增长点。
合作关系:
中国是美国的债权国。也是美国的最大供给国。
中国这几十年的快速增长离不开出口。
而美国在这方面进口了大量的中国产品。
就这2者的关系,
其以后必定是摩擦不断。因为美国需要内需,就必将对中国减少进口。中国出口降低,GDP增加必定受阻。两方必定会在进出口问题上展开博弈。
军事上也会存在这方面的摩擦(本人对军事了解较少)。
中国虽说在这次金融危机所受的影响较少,基本上只受到外需的打击。但美国的经济和军事的霸权地位,会让其他国家包括中国在内,为其分担金融危机的恶果。好比近期的加印钞票的举动,后期必定还有类似的动作。这种做法就是让其他国为美国的“错误”买单!
就说到这了,希望你能满意
㈡ 08年金融危机后的中美贸易关系
功能失调的难兄难弟——全球经济危机中看中美贸易关系
中国外汇储备的百分之七十是美元。官方数据表明,去年一年,中国外汇储备在增长了四千亿后高达两万亿美元。这相当于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七分之一,着实令人咋舌。这笔储备大多被用来购买了美国国债。美国由此能够在去年增加三千五百亿美元的新负债,这又相当于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说,中国人每生产十块钱,就把一块钱借给了美国;美国财富的大部分 -- 直接或间接地 -- 是由它的共产主义对手支付的。
美国经济分析家布莱德• 赛策认为这些数据还太过低调。按照他的估算,中国外汇储备大约有两万三千亿美元,其中一万七千亿是美国国债 --- 每个美国人,从婴儿到老翁,各欠中国5600美元。换句话说,每个美国人透支了5600美元来超前消费中国商品。
后工业化和“麦工作”
亚洲东部发展中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来自出口,而在美国,百分之七十的国民生产总值来自消费。到去年年底,美国完成了一个荒唐的结构调整:工业领域的“好” 工作被大量出口,国内冒出一大片服务行业的新工作。
这些“麦工作”( 英语:McJob,是一份低工资、低社会地位、仅仅要求少量技能及提供非常少晋升机会的工作。通常这些工作也是一份临时工作。麦工作一词源自麦当劳快餐厅,现在麦工作一词不论任何雇主泛指任何地位低微、要求微量培训、高员工替换率及员工活动被管理阶层严格调节的工作。大部分的麦工作来自服务性行业,部分来自快餐、咖啡店及零售店售货员。---注释来自维基网络) 生产力低下,而大洋彼岸的美国人--- 依靠负债 --- 依旧维持着它的生活水准。把美国看作是一户普通人家,它正通过不断举债来掩饰从中产阶级沦入社会底层的没落。等到借债人无力还债时,这个游戏就玩不转了。现在摊牌时刻已到,只是债主还噤口不言。
中国和美国被铐紧在一个荒谬的贸易失衡之中。中国人生产,美国人消费。而用来支付消费的钱又大多来自中国。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将美国年复一年地推入单向依赖中 --- 现如今,美国国债的一半被外国投资者持有,中国又占了其中的一半。谁有了钱,就有了权。如此雄厚的外汇储备是中国手中的杠杆,来防止美国人干太大的“蠢事” 。
危机的几个侧面
对美国人来说,目前的状况并不像第一眼看上去那么糟糕。是的,美国正在滑入划时代的经济危机中,但是,让我们来看看它的实际情况吧:失业率不过8,1%,上一次美国经济遭遇大危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那时的失业率是10%; 一部分美国国民不堪债务重负,然而三十年代大萧条时期饿得皮包骨头的人排长队领一碗救济汤的场景目前还没有出现。
危机的画面要到港口的货仓里去看,成千上万的汽车压仓,无人问津。危机毁掉了大批的饭碗,然而并不是在美国本土,失业的是远东的亚洲人。
创世性地摧毁就业机会
美国成功地输出了一部分危机的社会后果。它一咳嗽,出口国家就染上了肺炎。中国今年一月份的出口额锐减17,5%,--- 这是个标志性的转折点,自2002年以来,中国的出口平均每月较上年同期增长30%。
政府估计,已有大约两千万民工失业。仅仅在广东一个省,去年就有六万七千多家工厂倒闭 --- 今年势头依然不减。北京本来并不反对这一结构转型-- 只是它目前的规模超过了工业复兴计划的预算。
按照计划,劳动密集型生产廉价商品的厂家应该从沿海地区撤向内地。在工业化核心地区应该由高水平的劳力生产高端商品 ---流动民工是不需要的了。因为中国的出口“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所以目前中国宏观经济并未遭受太大的冲击。然而如此创世性地摧毁就业机会所带来的社会后果是巨大的,虽然这本是计划的一部分,全球经济危机的到来却让它失控。
为了减轻对民工和经济的负面影响,中国政府决定大规模救市。上星期中国宣布,在四千七百亿欧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之外,将追加款项投入到基建和社会项目中。但是,这些庞大的基建项目有什么意义呢? ----不知通往何处的立交桥,空房待租的摩天办公楼?对教育和医疗领域进行投资的效果将长远得多,只是不会像基建项目这般立竿见影地推动经济指标。而对地方政府官员业绩评审的依据是经济指标 ----这和西方高管的奖金制度有得一比 ---- 所以,投资项目很少会以长远效益作为选择标准。
美元的困境
中国有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它的经济腾飞和出口顺差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人民币的低值。中国的货币与一篮子国际货币挂钩,其中有美元和欧元。如果中国将其美元储备投入国内建设,就必须兑换成人民币。这势必引起人民币升值和美元的贬值。这正是美国朝思梦想,而中国拼尽全力要避免的。强硬的人民币将削弱中国在出口市场上的竞争力,中国商品对海外消费者来说会变贵。
不能把外汇储备投资在国内,就只好投资到国外。再说投资国内对中国外汇储备影响甚微。中国建筑公司当然也会买几台美国卡特彼勒公司的推土机,但是大部分投资将以人民币兑现。这样外汇储备并没有削减。为了更好地管理日益增加的外储,中国两年前设立了一个主权财富基金,结果出师不利,撞了个鼻青脸肿。
拥有两千亿美元资金的中国国家外汇投资公司(CIC), 2007年分别以10%的股份入股美国黑石集团和美国摩根士丹利银行。这份投资业已损失几十亿,黑石资产缩水84%,摩根士丹利约50%。CIC 的投资策略在中国早已引起争议。
官方媒体也一改低调的作风,批评起CIC 管理层的决策毫不嘴软,并踊跃地指手划脚出谋划策。在互联网上,对 CIC 的抨击更直白。“ 你们比战争时的汉奸更可耻”-- 一个论坛回贴写道。另一个怒斥 CIC “崇洋媚外,盲信美国所谓专家”。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问自己,为什么中国这样一个穷国要去支持美国这样的富国。
为美国免除债务?
中国持有巨额外汇储备却无法进行任何战略性投资。任何挑战美元的行为都会使自个儿的身家受损 ---- 它的外汇储备建立在美元的基础上 ---,同时也会把她最大的顾客搞得一团糟,杀鸡取卵,实不可取。为了使国际贸易的永动机保持运转,中国其实应该把它的外汇储备送给美国 ---免债,不是给最贫穷的国家,而是给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这很难想像,更难让中国人接受。尽管如此,这也许是唯一的办法,让两国继续在从前的“ 成功之路”上走下去。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罗平(音译) ,上周在纽约面带微笑调侃中美恨爱关系:
“你们开始再借一两万亿美元新债的时候,[…] 我们知道美元就贬值了。我们会因此恨你们,但是,我们无计可施。”
今后几年内美元的贬值已成定势,这样中国实际上已经免除了美国的一些债务。为了不使世界经济陷入瘫痪,债主只好打落了牙往肚里吞,眼睁睁看着美国国债年年缩水。“美元是我们的货币,你们的难题”--- 尼克松手下财长小约翰• 包登• 康纳利的名句还将久久回荡。
如何走下旋转木马?
中美有一个共同点:工会的力量太薄弱。否则,灾难初露端倪时,就会被化解掉。代表雇员利益的工会不会让美国的反工业化进行得如此一帆风顺,今天的美国也许还有一些像样的工业基地。工会若是能发起抵制不合理的劳工合同,“麦工作” 也不至于如此猖獗泛滥。
在中国,劳动者也许能从经济增长中获得更大的回报。高工资和良好的工作环境会刺激内需,减少出口。如果能藏富于民,中国也不至于持有如此巨大的外汇储备。走出困境最好的办法也许就是原路返回 ---提高劳动者权益,限制资本在美国和计划经济在中国的影响力。
中美两国在这点上已开始渐渐靠拢 ---中国正在逐步解除金融市场上的限制,美国反过来开始通过将它的金融体制国有化来中止其自残。美元悄悄贬值,人民币暗暗升值,这样世界经济又将达到下一个平衡。中国劳动者会更富有,从中国经济的腾飞中获得切实的利益。美国的工人将会在落入世界经济底层的硬着陆后慢慢恢复 ---没有了负债,没有了二车,没有了家庭娱乐中心,没有了国外渡假旅游,但是,有了远景。
㈢ 写一篇题为“世界金融危机下,中国股市基本面分析”的论文,应该怎样写
金融危机是由一部分全世界最聪明的人制造的,这帮人都是具有很强的理科背景,数学功夫、想象力都相当的了得,吃饱了整天没事就开始捣鼓怎么样制造出复杂的、让人很难以理解的金融衍生产品来,从博弈论的角度上来说,这些产品很多都是零和博弈产品,但是在金融分析师的改造下具备了存在的价值,有近几年在中国股票市场上风生水起的Warrant,还有最近因为巨亏事件浮出水面的Zero Cost Collar以及Accumulator(音译:I kill you later),从一个哲学的角度分析,存在即合理,这些金融衍生产品的存在经过金融工程的改进在某个角度上具有一定的价值,但是正如巴菲特在本世纪初语言的“大规模杀伤性的金融武器”,市场需要它们,但只是在它们正确发挥本来的设计原则的前提下需要,比如期货的功能主要是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
应对危机,中国面临四大问题:
第一,中国虽然出台了四万亿计划,有“国十条”、“金融九条”、“国三十条”一系列的措施,现在的关键是2009年特别是上半年,以总需求拉动和扩张的宏观经济政策,能不能迅速地生效?从第一季度公布的数据来看,GDP增长率6.1%,主要是因为四万亿投资的刺激。由于一季度投资额已经很多,如果要想保8%下半年投资额必须加大,全年投资额必将超过四万亿。
第二,结构调整能不能切实融于这次反危机行动中,能否到位?如果不到位,总需求的拉动可能不困难,能拉上去,但是最后还是重复过去的故事,还在干粗活,中国的制造业还在大量的生产过去那些低附加值的产品。中国的结构调整能否像奥巴马那样出台明确的东西,以结构调整作为拉动内需的主要推动力量,这是一个关键问题。
第三,中国危机可能碰到的问题。中国在反危机措施下面临的形势与美国正好相反。美国是经济体系影响实体经济部门,中国是由于外需问题,由于新《劳动合同法》问题,甚至可能也由于我们2008年9月之前宏观经济政策的问题,中国是实体经济部门先出问题,金融部门除了股市之外,其他的部门情况都很好。所以中国碰到的问题与美国相反,实体经济可能影响金融体系。
第四,商业银行的积极性问题。多年前,中国搞西部大开发,后来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两次大战略的成效很不理想,其实责任不在中央,中央政府有积极性,地方政府也有积极性,但是这两次大开发背后的东西要看到。掌握全国绝大多数货币金融资源的工、农、中、建、交五大银行系统,在内部评级中把西部地区划在末尾,把东北好多地区划为信用的D类和E类地区,有钱就往江浙投。因此,中国扩张内需的关键在于怎样让掌握大部分货币资源的银行行动起来。随着中央振兴老东北工业基地政策的出台,势必会有大量资金投向东北,有了资金的刺激股市应该会有一个很好的涨幅。
目前全球金融体系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从2007年4月爆发以来的次贷危机使得全球经济陷入衰退。花旗认为2009年全球经济会进入收缩状态。金融行业调整与恢复的深度、范围和速度仍然是影响市场的不确定因素。“即使到2009年下半年,经济收缩的速度有可能放缓,在2010年经济如预期恢复之后,经济增长率可能仍会在低位徘徊。”
显然,花旗对于全球经济的态势较悲观。对于全球经济增长率与通胀率的预测,花旗认为2009年全球GDP增长率在0.5%,到2010年恢复到2.6%;2009年的全球通胀率在2.5%、2010年的通胀率为2.6%。其中,2009年GDP出现负增长的地区为美国、欧洲、日本、新加坡。
2009年GDP增长率保持领先地位的依然是中国,花旗投资研究部认为不仅保八没问题,而且会略高,达8.2%。
花旗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黄益平认为:“我们相信中国政府有能力实现其目标增长”,他表示,“财政收入和国企利润在GDP中所占比重居高不下,而大部分固定资产投资和银行资产仍由国家控制,可见,尽管经济改革已有数十年,但国家促进经济增长的能力并未削弱。”
尽管中国GDP能够保八,但是企业利润下滑无法避免,也就是说GDP可能软着陆,但企业盈利只有硬着陆。中国在1998-1999年间和2002年遭遇了两次通缩问题,通缩的原因在于出口疲软、生产过剩。而现在外需的疲软态势比过去10年中任何时候更为严重,所以出口减少造成的产能过剩和通缩问题在当前的经济低迷时期,挑战更为严峻。而通缩对企业盈利而言是利空消息。对于中国股市的判断,股价涨跌的因素更为复杂。尽管肯定会受收入不佳等负面影响,但流动性相对充足、经济增长超出预期、估值便宜及风险偏好趋稳等将可能是重大利好因素,市场或在今年上半年就开始复苏。
尽管受到宏观经济调控和次贷危机的双重影响,2008年中国A股市场延续了2007年末的下行走势,但依然保持相对活跃并从11月份开始回暖。随着各项扩张性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及其效果的显现,投资者信心逐步恢复,市场有望在2009年展开震荡上行走势。
2008年A股市场运行的基本特点
纵观2008年中国A股市场走势,可以清晰地看到如下一些重要特点:
第一,股指大幅下调并于年末企稳。
2007年10月16日上证指数达到创纪录的6124点以后,中国股市即进入下行阶段,2008年这一趋势进一步延伸。但这一时期影响市场下行的因素更加复杂,除了市场自身调整要求之外,政府为防止经济过热而采取的适度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使投资者产生了未来经济降温的预期,同时,监管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抑制股市走高的措施。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2008年A股市场总体下行。上证指数从2007年底的点跌至2008年底的1820.81点,跌幅达到65.39%。此间,2008年10月28日,上证指数曾探底到1625点的年度最低点。2008年在全球主要股市的跌幅排位中,上证指数跌幅仅次于俄罗斯的MICEX指数,位于第二,远高于金融危机震荡中的美国和深受金融危机影响的英、法、德、日等国,因此,此轮A股市场的下跌,仅仅用国际金融危机是不能完全解释的。如果以美国道琼斯指数下跌的幅度29.42%为据来估算,假定2008年上证指数在点的基础上也下跌同等幅度,那么,其下跌的绝对数为1547.79点,上证指数的年末收盘点应当在3700点以上。因此,可以说,2008年的A股市场属于严重超跌范畴。
受A股市场下跌影响,与2007年相比,中国证券市场的融资和交易也跌幅下落。2008年境内融资减少了4386.58亿元,跌幅高达56.80%;其中,A股IPO的融资额从2007年的4590.62亿元减少到2008年的1036.52亿元,减少了3554.1亿元,降幅高达77.42%。与2007年相比,2008年的交易日增加了2天,但股票成交金额却从460556.2亿元下落到267112.6亿元(降幅达到42%),股票成交数量从36403.76亿股减少到24131.38亿股(跌幅达到33.71%),这些下落幅度都超过了2000年以来的任何1年。
2008年总体下行的市场行情给投资者带来了比较严重的投资损失,但此轮的市场走势与2001-2004年的持续阴跌行情有较大不同。首先,2008年行情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对2006-2007年将爆发性行情的理性修正色彩。2007年前10个月上证指数上涨126%,最高超过6000点,这种上涨速度在全球股市都非常罕见,在中国股市历史上也不多见。虽然当年国内外经济景气状况较佳,股权分置改革基本结束,市场流动性充裕,但无论基本面发生如何重大变化,都不足以支撑股市以如此速度上升,更难以支撑股指继续上涨,股市向下调整是必然的。其次,2008年市场下行并没有引致成交量的历史新低,市场仍然保持一定活跃度。2008年上交所周均成交量351.6亿股,低于2007年的526.1亿股,但高于2005年(190.5亿股)和2006年(230.1亿股),是中国股市历史上周均成交量第二高的年份。交投活跃表明市场调整没有从根本上动摇投资者信心,场内仍然存在大量买盘承接风险厌恶型投资者的抛售,这是日后股市回暖的重要原因。第三,2008年股市调整的低点接近于2006年年末的水平,并没有严重损失掉2006年股市上涨的成果。如果舍去2007年股市爆发性行情所造成的指数虚高,那么2008年11月市场调整结束后,可以看作是承接2006年牛市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A股市场的走势受到欧美股市的明显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股市动荡在2008年下半年对于中国股市的影响日益明显。2008年欧美股市的走势对中国A股市场走势的影响有着加大的效应(这种影响的内在机理和机制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随着次贷危机的深化和欧美各国政府救市措施陆续出台,欧美股市的波动幅度加大。次贷危机及其引发经济衰退的预期对于股市投资者的心理影响逐步加强。自2008年9月份起,A股市场紧跟欧美股市的趋势逐渐形成,这成为A股自年初以来股指跌去60%以后继续下探的重要原因。跟随走势持续到年末后才逐步发生改变。事实上在A股市场提前进行了幅度远大于欧美市场的调整以后,部分上市公司的估值已经偏低,这个时候市场继续跟随欧美股市下探,缺乏基本面依据。
第三,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2008年中国股市的上市公司数量和股本规模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上市公司从2007年的1530家增加到1604家,市场总股本从1.42万亿股增长至1.89万亿股,其中,已上市流通股从4946亿股增加至7000亿股。年末股市总市值12.4万亿元,流通市值4.7万亿元。虽然低于2007年水平,但仍高于2006年水平,这是继2007年之后中国股市第二大融资年份。另一方面,股权分置改革所产生的限售股解禁和2007年新股上市锁定的逐步解除,使市场中的上市流通股本总量有所增加。据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统计,到2008年年末股改产生的限售股份共4682亿股,其中1364亿股已经解禁,占比达29.1%。未来限售股份还会逐步解禁,从而增加上市流通股数量。股本结构的变化不仅扩大股市流通盘规模,而且将对上市公司股价产生进一步影响。
第四,市场平均市盈率下探至历史低点。
股指迅速回调挤除了2007年市场大涨的虚高成分,股票平均市盈率在2008年10月末降至12.86倍,是1996年以来的最低点。此后,随着市场回暖,市盈率有所回升,到2009年2月16日,市场平均市盈率达到了17.74倍。市盈率不是股票估值的惟一可靠依据,但从这一指标可以发现,股市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预期比较消极。但是,如果认真审视和对比分析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很难得出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将全面陷入极度恶化的结论。暴跌之后,股价有可能被低估了。市场平均市盈率从66倍跌到13倍,只用了1年的时间,这种非同寻常的变化原因何在?难道在这1年中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以至于投资者必须大幅调低全部上市公司盈利预期吗?通过分析最近3年的上市公司财务状况,我们发现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并没有发生普遍恶化的现象。2006年,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为5.1万亿元,同比增长19%。2007年由于大盘股集中上市的原因,这一指标迅速达到7.8万亿元,同比增长52.9%。2008年各季度上市公司主营收入保持基本稳定,表明市场总量指标受新股发行影响较小,各季度主营收入介于2.6-2.9万亿元之间。营业利润逐季有所下降,从一季度的3028亿元降至三季度的2440亿元,表明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确实出现了下降趋势,但上市公司利润的下降幅度有限,而且总体来看各项财务指标相较2007年仍有一定增长。2008年前三季度的主营收入、营业利润和利润总额已经超过或者接近于2007年全年水平,可以肯定2008年上市公司利润总额将超过2007年,只不过增长幅度有所收窄。因此,可以说,上市公司基本面的变化并不支持市盈率大幅调降,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股价可能处于被严重低估状态。
第五,投资者信心保持稳定。
2008年的股市大幅下滑,尽管对投资者信心产生了较大冲击,同时也有一部分投资者作出了离场的选择,但与前一轮熊市不同的是,此次市场回落并没有完全抑制新投资者的进场热情。2008年新开A股、B股和基金账户数合计达到1664万户,虽然低于2007年水平,但仍相当于2006年的3倍。从历史上看,新开账户数量与股指的变化存在跟随关系。在股指回落年份,新开账户数量会减少,在股指上涨的年份,新账户会增加,这一跟随效应在2007年表现得尤为明显。该年度上证指数上涨96.7%,新开账户数也从2006年的538万户,暴涨至6057万户。可见,新账户数量与股指之间的这种跟随关系在2008年依然存在。随着股指的逐步回落,新开账户数量也稳步减少,但仍然维持了一个相对较高的绝对水平。11月份股市启稳之后,12月新开账户数量又迅速从11月份的77.7万户增加到108.7万户。
当然,投资者新开账户数量并不一定意味着进入股市的资金总量净增长。在股市回落阶段,新投资者进场的同时,可能会有大量老投资者离场。虽然缺少直接数据说明2008年股市资金流入和流出的真实情况,但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发布的月度投资者持仓报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这一走势。从图7中可见,根据该公司统计,A股持仓账户从2007年6月的3432万户,稳步增长至2008年7月的4789万户,此后持仓账户数量有所回落,但一直维持在4700万户以上,持仓账户占全部账户的比例保持在40%左右。持仓账户数量的增加虽然不能说明进场资金量绝对增加,但至少可以说明进入股市的投资者数量是增长的,而且持仓投资者仍然具有相当的资金实力,2008年11月和12月的股市回暖之际,持仓投资者总量没有明显增加,表明本轮反弹行情主要是现有投资者继续增加投资而形成的,行情初期基本可以界定为“自我解围”式反弹行情。投资者的损失承受力和再生能力是考察一个市场成熟度的重要指标,而下半年中国A股市场投资者人数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出现市场回暖的事实说明,A股市场现有投资者群体的投资能力已经可以支撑市场在回落期稳定运行,投资者群体正日益走向成熟。
2009年股票市场走势展望
2009年是中国经济克服国际金融危机不利影响、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关键一年。发达经济体短期内不太可能从危机中恢复,面对不利经济形势,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有力举措,为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创造条件。今年的宏观经济走势将对资本市场产生比以往更大的影响,同时,尚存的制度性缺陷和新的改革措施也将继续从不同着力点影响市场运行。
宏观经济因素。国际经济方面,金融危机对于发达经济体的实体经济已经产生深远影响,2008年美国GDP累计值同比下降0.2%;3季度欧盟GDP同比增长0.6%,日本GDP同比下降2.1%。12月,美国工业产值同比下降7.8%,欧盟下降12.7%,代表发达经济体经济景气度的OECD综合领先指标延续了年初以来的持续下跌走势,降至92.9,较上月回落1.1,较上年同期回落8.2。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降,截至2009年2月13日,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近月期货价格已降至每桶34.44美元,铜、钢材等原材料价格也在低位徘徊。世界银行预计2009年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将为-0.1%,2010年可恢复至2%;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则分别为4.5%和6.1%,其中,中国为7.5%和8.5%。
中国经济也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增速逐季回落,到四季度经济增长率低至6.8%,全年经济同比增长9.0%。工业全年增长12.9%,其中11月和12月份仅增长了5.4%和5.7%。前11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4万亿元,同比仅增长4.9%。2009年1月,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3.3%,显示国内消费和投资需求出现萎缩迹象。宏观经济增速回落态势将直接影响到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预计2008年四季度将有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出现利润下滑甚至亏损,从而拖累全年盈利水平。2008年年末开始,国家刺激经济的4万亿投资计划陆续启动,钢铁、汽车、纺织、装备制造业等支柱行业的国家振兴计划出台,为2009年保持经济继续稳定增长创造了条件。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助于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但总体上应适当调低2009年上市公司的盈利增长预期。
关于资金面因素。由于对中国来说,国际金融危机和宏观紧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实体经济上,对银行体系的冲击比较小,因此,2008年中国的银行体系仍然表现出较强的信贷投放能力。2008年金融机构本外币信贷余额从年初的27.8万亿元增长至年末的32万亿元。与此同时,企业存款、居民储蓄存款也保持了一定幅度的增长。年末企业存款余额16.4万亿元,增长13.1%,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2.2亿元,增长26.1%。在发达国家银行体系大规模去杠杆化和收缩信贷的形势下,中国银行体系能够保证信贷规模具有一定幅度增长,缓解企业在不利条件下的财务困难,体现了中国银行体系长期稳健经营和国家宏观调控的实际效果,同时,企业和居民存款的增长,为二者顺利度过经济调整期储备了资金。当然,一般来说过于宽松的资金面有可能催生资产价格泡沫,但在中国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已经预先进入调整期的情况下,今年国内资产价格再次飙升的可能性不大。
关于政策因素。克服金融危机影响,全力扩内需、保增长是2009年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首要目标,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就资本市场而言,保证市场稳定运行应是2009年管理层的主要目标,各种改革措施和新金融产品的推出都必须与此目标保持一致。在这一大背景下,管理层对于创业板、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制度的推出将持更加谨慎的态度,从而使得2009年资本市场在制度层面出现重大调整的可能性降低。
2009年A股市场的可能走势。2008年的中国股市跌幅远远超过了欧美等严重遭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国家,同时,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由此,可以判断,A股市场属于严重超跌状态。在2008年9月以后,随着存贷款基准利率的不断下调,在A股市场中存在的几百只市盈率5倍左右的股票,其年收益率大致是1年期存款的8-10倍。这意味着,A股市场已具有重要的投资价值。曾几何时,在2006年(尤其是2007年)股市大幅上扬以后,一些人后悔不已地感叹,2005年入市的好时机已今生不再,但面对2008年后期的行情,可以发现,在最好的投资时机来临之时,许多投资者还在观望,等待着所谓底部的出现。实际上,所谓的股市下跌底部,常常只能在股市上行之后、回过头来看才能发现;即便在股市运行中底部形成,在此底部能够成交的股票也极为有限,并非人人可以买到,因此,希冀于底部购股,即便是机构投资者也往往不能如愿,更不要说,个人投资者了。既然A股市场属于“严重超跌”,在宏观政策放松和股市政策从松的背景下,2009年它就有着超跌“补涨”的内在要求。如果在2009年下半年,实体经济走势能够比较回升,那么,这种“补涨”还可能继续展开新一轮的上行行情。因此,2009年A股市场总体走势是上行的。
㈣ 分析一下中美金融系统的联动性。 要原创的哦,一二百字就可以。
中国的金融体系还处于婴儿阶段,而且体制又很有问题,和美国的没法比
㈤ 求资料。题目: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对美贸易的SWOT分析
首先你要弄懂什么是SWOT分析,然后你在去找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对美国的贸易相关的文章。
这是后金融时代我国对美国的贸易相关的文章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美贸易现状及其改善策略
全球经济复苏受到各种不确定因素影响;中美经济关系正发生微妙变化;2010年上半年中美不约而同发布了各自的外贸发展计划;中美的全球关切具有越来越多的交集。基于此背景,中美第二轮战略与经济对话于2010年5月24至25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沿袭前次的“双轨制”,此次中美高级官员们的会晤也是战略对话和经济对话并行。
中美贸易现状
目前,美国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贸易伙伴为欧盟,日本居第三位。而中国为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目的地和首要进口来源地。双边经贸合作与发展呈现出持续扩大的态势。
自1972年中美正式建交以来,两国经贸合作交流呈稳步上升之势。1972年,中美两国贸易额仅为1288万美元。在此后的30多年里,该数目基本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尤其是在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美贸易额迅猛增长。中国对美国的贸易基本保持着较大的贸易顺差优势。仅仅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双边贸易增长出现下滑。据中国海关网站消息,海关总署最新发布报告指出,2008年中美双边贸易总额达3337.4亿美元,同比增长10.5%,增速为入世7年来的最低点。2008年中国对美国出口2523亿美元,同比增长8.4%,7年来首次降至个位数;自美国进口814.4亿美元,增长17.4%;对美贸易实现顺差1708.6亿美元,增长4.7%。2009年中美双边贸易额为2982亿美元。其中,中国对美国出口2208亿美元,下降12.5%;中国对美国进口774亿美元,下降4.8%。美方贸易逆差为1434亿美元,下降16.1%(见表1)。
中美双边贸易发展中存在的不利因素
(一)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回流
尽管遏制贸易保护主义仍是各国的共识,但进入2009年后,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风险上升却是不争的事实。2009年初,美国国会通过的近8000亿美元刺激经济法案中,继续保留颇受争议的“购买美国货”条款(Buy American Act, BAA)。这一条款规定,在刺激计划的基建项目中需要使用的钢铁产品和所有制成品,都必须为美国制造。美国是中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之一。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无疑对稳定中国外需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
(二)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将继续成为敏感问题
根据中国的统计,中美贸易1993年美方开始出现逆差62亿美元,到2003年上升到586亿美元,10年增长了近8.5倍;根据美国的统计,1983年美方开始有逆差,为3亿美元,到2003年上升到1240亿美元,20年增长了412倍。而按美方统计,1988年中国开始进入美国的前10位逆差国行列,1989年就从第9位发展到第6位,1990年攀升到第3位,1991年,中国成为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逆差对象。2000年以后,中国对美贸易顺差超过日本,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国。此后贸易逆差继续攀升,到2003年,中国占美国全部贸易逆差达到23%。而2010年上半年中美贸易逆差仍不断增加,这种状况必将成为中美贸易中最为敏感的问题。
(三)中美贸易摩擦升温
美国商务部日前公布, 2010年5月份美国的国际商品和服务贸易逆差扩大4.8%,至422.7亿美元,为2008年11月以来最大规模。修正后的4月份贸易逆差为403.2亿美元,初步数据为402.9亿美元。华泰联合最新公布的研究报告称,美国贸易逆差在2009年5月份到达最低点后开始形成不断增加的趋势,主要是因为美国经济领先于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复苏,造成进口的增速超过出口增速;贸易逆差增加的趋势可能会维持。不断增加的贸易逆差对于美国二季度经济的负拉动作用强于此前的市场预期,进口增速大于出口,其中,资本品的进口增速领先其他产品,反映出国内的投资依然旺盛,二季度私人投资对GDP的拉动因素得到强化。
从进出口国别数据来看,向欧洲的出口还没有反映出过多的欧债危机的因素;对于加拿大和日本的商品贸易逆差在不断收窄;美国和中国的商品项贸易逆差连续3个月不断增加,由于2010年下半年美国的经济增速可能下滑,欧洲的债务危机拖累其增长速度,预计美方仍希望净出口能够对经济有一定的拉动,虽然中国的汇改已经开始进行,但是年内的累计升值幅度并不会很大,所以,中美的贸易摩擦在下半年可能会继续升温。
(四)人民币汇率问题与中美贸易
一些美国人提出导致中美贸易逆差的原因是由于人民币汇率制度问题。近些年来,美国为首的多个国家不断向中国政府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2010年3月16日美国国会议员公布一项汇率议案,再次将矛头指向人民币。就在此前一天,130位国会议员联名致信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和商务部长骆家辉,要求将中国认定为“汇率操纵国”,并要求美国商务部对中国商品实施反补贴制裁。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鲁格曼也叫嚣着要“打贸易战,拿下中国”。
中国人民银行于2010年6月19日宣布中国将“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这实际上意味着中国放弃了金融危机以来人民币盯住美元的政策,这么做相对缓解了一些发展中国家对人民币汇率政策的抱怨。2010年7月8日,美国财政部发布半年一度的《国际经济和汇率政策评估报告》,未将中国认定为汇率操纵国。这意味着美国政府暂时放弃用“汇率操纵国”标签来向中国施压,将选择更为温和的方式来与中国沟通人民币汇率问题。
中美贸易发展战略
(一)美国取消高科技出口限制是平衡中美贸易的关键
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2010年5月23日表示,美国取消高科技出口限制是平衡中美贸易的关键,并要求美国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美国商务部部长骆家辉也表示将进行实质意义的改革,并在近期实施,希望不是取消几个项目,而是整体上取消歧视性的对中国单一的出口管制。从中国方面来讲,一些进行技术改造、产业结构调整的企业可能会买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对美国企业来讲,这体现了一种公平,因为很多技术不仅会从美国得到,也可以从其他国家得到。在美国失业率高、金融危机困难很大的时候,也给美国企业一个公平进入中国大市场的机会。
从中美贸易的平衡角度出发,美国应尽快放宽对华民用高科技产品的出口限制是大势所趋,惟有这样才有助于充分发挥中美经济结构的互补优势,才能使美国的出口竞争优势在中美贸易平衡中发挥正面的平衡作用。
(二)中美双方都需要调整产业结构
国际金融危机对于世界经济的巨大冲击是很现实的,“调结构”是一个世界性的应对举措。中国目前在致力于调整产业结构,美国也在进行其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布局,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其国情咨文里提出,美国要在未来五年内使其出口量增长一倍,意味着美国想重新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出口国,这就是美国经济“调结构”的一个重要诉求表达。应对金融危机,中美两国都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美国决心减少对过度消费的依赖,并将重心转移到了大力推进出口贸易上,而中国除了努力刺激内需外,也提出了后危机时代外贸发展的新战略,鼓励企业从国际分工的低端向中高端转变。这将使得中美贸易从目前的互补关系向竞争关系转变,并可能形成新的贸易博弈场。
2009年,美国对华贸易赤字已经由2008年的2680亿美元下降到2268亿美元。与此同时,中国也在危机后提出了贸易新主张。2010年4月18日商务部在第107届广交会上举行了全国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报告会,并发布《后危机时代中国外贸发展战略研究》。这是中国首次明确就占据世界出口第一位、进口第二位、总额超过2万亿美元规模的中国外贸产业提出有关后危机时代的发展路线图。到2020年,我国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在内的总贸易额将达到5.3万亿美元左右,其中,货物贸易额约4.3万亿美元,进出口分别占世界第二和第一位;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将分别达到0.5万亿美元左右,占世界比例分别约8.7%和8.1%,各居世界第二位。同时,在贸易质量方面,将拥有一批跨国公司和世界品牌;占据产品、技术、环境、劳工、社会等标准的国际领先地位;提升国际贸易规则制定和主导权;提升商品定价权或议价权;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不断改善我国对外贸易条件,形成国际竞争的综合优势。这预示着中国将向中高端的贸易市场发展。在当前中美贸易互补的格局下,双边摩擦已经频繁产生,而当中美贸易从互补走向竞争时,如何协调国际贸易的双边和多边关系以获得共赢,则考验着双方政府的智慧。
㈥ 中美股票市场比较分析
1.中国股市还属政策市、未完全市场化;美国股市属市场市、非常市场化;
2.中国股市的整体市盈率在全球偏高;美国股市整体市盈率在全球偏低;
3.中国股市上市公司中尚无外国企业;美国股市上市公司中有一批优质的外国企业;
4.中国股市上市公司整体成长性较高;美国股市上市公司整体成长性一般
美国是 华尔街注重保护投资人的利益 中国是保护 小部分人的利益
㈦ 试分析后危机金融时代是否为全球证券市场发展的第四个阶段为什么
试分析后危机金融时代是否为全球证券市场发展的第四个阶段?为什么?
试分析后危机金融时代是否为全球证券市场发展的第四个阶段?为什么?
试分析后危机金融时代是否为全球证券市场发展的第四个阶段?为什么?
㈧ 金融危机后,随着国际经济秩序的恢复,各国股票市场之间的联系是否会越来越紧密
联动较弱关系是因为我国资本市场相对独立造成的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对外放开的加深以后涨跌联动就会强化的~
㈨ 分析美国次货危机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影响
简单谈一点个人的看法,仅供参考
1,美国的次贷危机对中国以后的股市影响不会太严重。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冲击要远远小于对全球投资者造成的心理恐慌程度。而就现在的政策,能看出来中国中央政府对国内的经济驾驭能力是相当强的。
2,次贷危机不管它是一块冰块还是一座冰山。等它全部露出水面时,全球投资者的信心就会逐渐恢复,至少再不会恐慌。这对全球股市来说,也应该是个回暖的过程。就现在来说,我个人认为,次贷危机这块冰轮廓基本呈现,不会让投资者们盲目恐慌,这个股市回暖和市场恢复人气的基本因素已经基本稳定。 结论:
3,作为崛起的中国,有一定的抗击风险的财政储备及可操作手法,比如,拉动内需等。
综上几点:我相信中国的经济或者股市受外界的直接影响不会太大。我说的是总体,当然,个别产业的影响肯定是比较明显的,比如主要出口的企业。
㈩ 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美国救市政策对中国股市是否有影响次贷危机和以前发生的经济危机有什么异同
旗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这些现象可以看作是美国次贷危机发展的一个延续。对此,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市场研究室主任曹红辉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朱武祥教授认为,房利美与房地美的相关危机作为一个信号,表现了投资者对市场信任感的降低。其影响还有可能进一步削弱投资者对全球资本市场的信心,打击他们对美国经济或美元将很快强劲反弹的期望。
"二房"危机的前景不堪设想
房利美和房地美分别设立于1938年和1970年,属于私人投资者控股但受美国政府支持的特殊金融机构。两家公司的主要业务是从抵押贷款公司、银行和其他放贷机构购买住房抵押贷款,并将部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后,打包出售给其他投资者。
据悉,房利美和房地美是美国住房抵押贷款的主要资金来源,其所经手的住房抵押贷款总额约为5.3万亿美元,约占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总额的一半。美国政府高度依赖这两家公司支撑受抵押贷款违约率飙升拖累的美国抵押贷款市场及房地产市场。如果其中一家陷入严重的财务困境,就将对已经极度疲软的房市和经济形成沉重打击。
受次贷危机和房地产市场低迷影响,房利美和房地美资产近来严重缩水,负债飙升。美国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7月上旬发表的报告称,为避免破产,两公司需融资750亿美元。报告同时预计,两公司还会遭受更多损失。该消息导致两公司股票遭遇市场恐慌性抛售,7月11日收盘价与去年8月份相比跌幅超过80%。
房利美和房地美主要从事"次级住房抵押贷款"以外的住房抵押贷款业务,投资者担心,由美国住房市场泡沫破裂引发的"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危机",有可能向更为广泛的"住房抵押贷款危机"演变,而这将进一步加大美国乃至全球金融动荡的风险。
雷曼兄弟公司的分析师警告说,如果两家公司破产,其后果将十分严重。与之相比,美国次贷危机到目前为止所引发的金融动荡不过是"小巫见大巫"。
也有分析人士认为,如果房利美和房地美破产,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很可能在短期内完全"停摆",这不仅将使美国住房市场复苏无望,还会危及美国整体经济增长。
7月13日,美联储宣布对房利美和房地美两家机构提供直接贷款,美国财政部也表示可能会为其提供资金支持,希望以此重塑市场对这两个房贷巨头的信心。
而在此前的2月底,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还明确表示,反对政府对住房市场实施重大干预措施。尽管这是美国经济面临的最大下行风险,保尔森认为实施该措施将弊大于利。美联储7月7日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政府对住房市场大规模的直接干预不仅可能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会伤害市场对于房价的自我调节能力。
美国政府出手救市实属无奈
该如何评价美国政府的态度转变?
沈明高认为,在目前情况下美国政府出手救助,使得单个市场的金融风险降低了很多,但同时也存在弊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丁一凡认为,此举的弊端相当于政府承担了所有的风险,而道德危害和道德风险的转嫁使得原本就冒着很大风险的金融机构以及金融操纵者可以更加肆无忌惮。
政府救助房产市场后,局势可能暂时稳定,但后果也很严重。美联储把市场上部分信用风险收入自己的资产平衡表,在增加了信用风险的同时,也增加了通货膨胀的压力。
暂时稳定的先决条件是注入新的流动性,再往里投新的钱,然后降低利率,那么次贷之后就会是优贷危机、全面的危机。如果美国长期维持低利率和重新注入流动性,一个最大的坏处就是全球经济将进入一个非常高的通货膨胀时代。
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专家表示,现在美国的政府干预主要是以央行为主,财政也出一些钱,但是力度相对较小。如果下一步加大干预力度,开始对一些机构国有化,那就可能使问题进一步恶化。
亚洲各大央行与金融机构是美国债券的主要持有者,且其中相当一部分债券来自房利美与房地美。据美国财政部最新数据,截至2007年6月,海外投资者持有总计1.3万亿美元的美国长期国债,占此类债券总量的21.4%。其中中国与日本是最大投资者,分别持有3760亿美元与2290亿美元。
尽管存在风险,但市场普遍认为美国政府不会允许两家机构的债券违约,因此大多数观察人士并不十分担心危机对亚洲债券持有者造成直接影响。
不过,这一危机对亚太地区的间接影响可能严重得多。曾任世界银行分析师和摩根士丹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的谢国忠认为,美国政府出手救市可能会引发美元进一步贬值,从而直接冲击亚洲央行与金融机构所持巨额美元证券的价值。
次贷危机远未到底
"经济增长前景存在重大下行风险",而"通胀前景面临的上升风险增加",这是美联储主席伯南克7月15日的最新判断。
与美联储6月份货币政策声明中所作的"经济下行风险有所下降"的判断相比,伯南克此次对经济前景的描述似乎更加悲观。有分析师指出,这一基调转变主要缘于近期美国金融市场出现的新一轮动荡。
去年夏天,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并引发全球主要金融市场持续动荡。随后,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干预措施,以避免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美联储先后7次降低联邦基准利率,使之从5.25%降至2%。与此同时,美联储还采取一系列措施向金融系统注资,以缓解信贷紧缩。到今年4月份,历时数月的金融市场动荡一度出现缓和迹象,西方国家一些主要金融机构当时曾乐观地表示,美国次贷危机最严重的时期可能已经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