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股票市场行为表象
⑴ 世界上有名的股票市场
世界上有名的股票市场是中国,因为现在中国的股票市场 现在是跌的最多的所以也是最出名的
⑵ 行为金融包括哪些主要的理论用行为金融理论解释我国股票市场的事件与现象。
行为金融包括(A.后悔理论 B.期望理论)主要的理论。
扩展:(行为金融理论解释如下)
1、期望理论
这个理论的表述为:人们对相同情境的反应决取于他是盈利状态还是亏损状态。一般而言,当盈利额与亏损额相同的情况下,人们在亏损状态时会变得更为沮丧,而当盈利时却没有那么快乐。当个体在看到等量损失时的沮丧程度会比同等获利情况下的高兴程度强烈得多。
研究还发现:投资者在亏损一美元时的痛苦的强烈程度是在获利一美元时高兴程度的两倍。他们也发现个体对相同情境的不同反应取决于他目前是赢利还是亏损状况。
具体来说,某只股票现在是20元,一位投资者是22元买入的,而另一位投资者是18元买入的,当股价产生变化时,这两位投资者的反应是极为不同的。当股价上涨时,18元买入的投资者会坚定地持有, 因为对于他来说,只是利润的扩大化;而对于22元的投资者来说,只是意味着亏损的减少,其坚定持有的信心不强。由于厌恶亏损,他极有可能在解套之时卖出股票;而当股价下跌之时,两者的反应恰好相反。
18元买入的投资者会急于兑现利润, 因为他害怕利润会化为乌有, 同时,由于厌恶亏损可能发生,会极早获利了结。但对于22元买入的投资者来说,持股不卖或是继续买入可能是最好的策略,因为割肉出局意味着实现亏损,这是投资者最不愿看到的结果。所以,其反而会寻找各种有利的信息,以增强自己持股的信心。Tversky和Kahnemn在
1979年的文章中认为:投资者更愿意冒风险去避免亏损, 而不愿冒风险去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在有利润的情况下,多数投资者是风险的厌恶者;而在有亏损的情况下,多数投资者变成了风险的承担者。换句话说:在面临确信有赚钱的机会时,多数投资者是风险的厌恶者;而在面临确信要赔钱时,多数投资者成为了风险的承受者。在这里,风险是指股价未来走势的一种不确定性。
2、后悔理论
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常出现后悔的心理状态。在大牛市背景下,没有及时介入自己看好的股票会后悔,过早卖出获利的股票也会后悔;在熊市(bear market)背景下,没能及时止损出局会后悔,获点小利没能兑现,然后又被套牢也会后悔;在平衡市场中,自己持有的股票不涨不跌,别人推荐的股票上涨, 自己会因为没有听从别人的劝告而及时换股后悔;当下定决心,卖出手中不涨的股票,而买入专家推荐的股票, 又发现自己原来持有的股票不断上涨,而专家推荐的股票不涨反跌时,更加后悔。Santa Clara大学的Meir Statman教授是研究“害怕后悔” 行为的专家。由于人们在投资判断和决策上经常容易出现错误,而当出现这种失误操作时,通常感到非常难过和悲哀。所以,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为了避免后悔心态的出现,经常会表现出一种优柔寡断的性格特点。投资者在决定是否卖出一只股票时,往往受到买入时的成本比现价高或是低的情绪影响,由于害怕后悔而想方设法尽量避免后悔的发生。
有研究者认为:投资者不愿卖出已下跌的股票,是为了避免作了一次失败投资的痛苦和后悔心情,向其他人报告投资亏损的难堪也使其不愿去卖出已亏损的股票。
另一些研究者认为:投资者的从众行为和追随常识,是为了避免由于做出了一个错误的投资决定而后悔。
许多投资者认为:买一只大家都看好的股票比较容易,因为大家都看好它并且买了它,即使股价下跌也没什么。大家都错了,所以我错了也没什么!而如果自作主张买了一只市场形象不佳的股票,如果买人之后它就下跌, 自己就很难合理地解释当时买它的理由。此外,基金经理人和股评家喜欢名气大的上市公司股票,主要原因也是因为如果这些股票下跌,他们因为操作得不好而被解雇的可能性较小。害怕后悔也反映了投资者对自我的一种期望。Hersh Shefrin和Meir Statman在一个研究中发现: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除了避免后悔以外,还有一种追求自豪的动机在起作用。害怕后悔与追求自豪造成了投资者持有获利股票的时间太短,而持有亏损股票的时间太长。他们称这种现象为卖出效应。他们发现:当投资者持有两只股票,股票A获利20 ,而股票B亏损20% ,此时又有一个新的投资机会,而投资者由于没有别的钱,必需先卖掉一只股票时,多数投资者往往卖掉股票A 而不是股票B。因为卖出股票B会对从前的买人决策后悔,而卖出股票A会让投资者有一种做出正确投资的自豪感。
供参考。
⑶ A股市场大幅下跌,为何全世界主要股票市场的反应不一
A股春节后市场出现了大幅下跌,从2月18日到目前,而同期全球主要股票市场的涨跌反应是不一样的,欧洲主要股市同期是上涨的,特别是德国DAX30指数创下历史新高,美国道琼斯股票上涨,美国纳斯达克指数下跌5%,标普500指数下跌大约3%,日经225指数下跌3%,而上证指数下跌超过10%,创业板指数下跌超过20%,深证指数下跌接近20%,可见,从2月18日到3月10日期间,A股领跌全球主要市场,投资者没有迎来开门红,反而吃上了一碗大面,有网友戏称,“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A股如此下跌呢?
可见,A股的下跌主要是市场投资主体的短期行为,市场缺乏长期稳定投资资金,做空机制的缺乏,导致长期资金得不到对冲风险锁定工具,被动的变成了投机资金。
⑷ 国际股票市场的国际性体现在哪方面
国际股票通常是指外国公司在一个国家的股票市场发行的,用该国或第三国货币表示的股票。
在国际股票市场中,股票的发行和买卖交易是分别通过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实现的。
一级市场即股票发行市场,二级市场即对已发行的股票进行买卖的市场。另外,根据二级市场的结构,它又可以分为证券交易所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两部分。
国际股票市场的主要交易品种有:
1、股票现货
2、股票期货
3、股票指数期货,简称股指期货
4、股票期权(Stock Option)
5、存托凭证(DR, Deposit Receipt)
国际股票市场的国际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境内股票市场,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可以自由公开的进行买卖交易。
二.境内股票在境外上市发行交易。
譬如:美国的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就是国际股票市场,它的国际性体现在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的企业可以在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发行股票,并且在二级市场可以自由买卖。
我国股票市场的国际化主要包括海外上市和开放本国股票市场两条途径。我国股票市场对外开放的程度还较低,中国企业在进入世界资本市场时采用了一些不同的融资结构。
2002年11月5日,中国证监会颁布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我国正式开始实施QFII (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s)制度,中国资本市场开始有条件向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开放。
三.国际股票市场的股票交易,可以在国际有成熟条件的范围内都可以自由买卖交易。譬如:美国的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其上市股票可以在我国境内进行买卖交易。
⑸ 怎样归纳总结出股票典型的市场行为
大量资金只能流入股市,历史上2008年四季度启动的行情在4万亿元刺激政策下就是典型,资金不断地推动,大权重股不断走高,指数也就如入无人之境,从1664点涨到了3478点,当然这样行情过后,由于资金透支行情,市场低迷也会超过预期。
⑹ 世界上有哪些国家没有股票市场
很多国家都还没有,股票市场是资本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产物,目前很多国家资本,政治等原因还不具备这些条件,所以很多是没有的,有些国家发展不好,即便有也作用不大,辐射范围不大。
⑺ 世界上有那些股票交易市场
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美国纳斯达克(NASDAQ)、加拿大多仑多交易所(TSE)
、加拿大风险资本交易所
(CDNX)
、英国伦敦股票交易所、日本东京交易所(TSE)
、新加坡交易所
(SGX/SASDAQ)
⑻ 美国股票市场的美国股票市场的结构
美国股票市场由初级市场与次级市场构成。
初级市场又称一级市场,为发行市场,由发行公司和投资银行组成。发行公司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筹集资本,投资银行的业务是帮助发行公司推销其股票或债券,使之能及时获得资本扩大经营。新股票发行完以后,发行公司就取得现金可用作生产资本或用作其他用途,投资者则取得股票。因此,美国的初级股票市场实际上就是由无数的投资银行组成。
次级市场又称二级市场,为股票流通市场。股票在初级市场发行以后,就可以在次级市场上自由进行买卖交易。次级市场的价格是不固定的,它受到诸如股票供求、市场利率、股息红利、公司前景等因素影响。次级市场主要由证券交易所及场外市场组成。70年代,二级市场的股票交易量每年平均为2000亿美元。
美国的证券交易所,分布在纽约、芝加哥、旧金山、洛杉机等地。其中以设在纽约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美国证券交易所规模最大,属于全国性的证券交易所;而设在旧金山、洛杉机的太平洋证券交易所、费城与匹兹堡的费城证券交易所、芝加哥的中东证券交易所和波士顿的波士顿证券交易所则属于地方性的证券交易所。
美国的股票交易所设有交易厅,里面有数量不等的交易台,股票挂牌经营。在交易所挂牌股票必须符合交易所的条件,如果不符合条件,就只能在场外市场交易。不同交易所的条件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经营时间长的大公司的股票,可以在纽约股票交易所挂牌;经营时间较短或较小的公司的股票,就只能在其他交易所挂牌;刚成立的新公司或不符合交易所挂牌条件的股票,则只能在场外市场交易。
在交易所上市的股票,美国称为“蓝筹”,即最优股票。一种股票只有取得在股票交易所注册资格,才能正式在交易所挂牌上市。
美国股票市场的场外市场,是指无组织的股票交易场所。这种场外市场不同于交易所市场,交易所都设有中心市场,场外市场则没有中心市场,它分散于全国各地的大小城市,没有固定的格局,交易也比较自由。交易的股票一般都是不能在交易所上市的股票,但也有少量交易所上市的股票。美国的许多小型的地方企业、金融机构,互助基金等在这里从事股票交易,而且一些著名的大公司、政府机构的股票、债券也在这里流通。例如,美国苹果电气公司的股票可以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但是也有一部分该公司的股票在场外市场进行交易。
场外市场在美国股票市场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业务量仅次于纽约的证券交易所,已超过美国证券交易所,居第二位。它已发展成世界级的市场。其经营的股票达5万多种,远远超过在证券交易所流通的3000--5000种股票。在1986年,场外市场的日成交量平均为1.2亿股,年成交量为280亿股,仅次于纽约证券交易所的351亿股。
全国证券商自动报价协会是美国场外交易市场的一种新颖的组织形式,它通过一部安装在康涅狄格州的特鲁姆布尔大楼里的电子计算机,用网络将全国所有的证券自营商组织在一起,及时准确地向他们提供场外交易的市场行情。
美国次级市场除了证券交易所及场外市场之外,还有第三市场和第四市场,实际上它们都是场外市场的一种。第三市场是一些大的机构投资者不愿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交付较贵的费用,而转到场外市场进行交易。第四市场则是股票买卖双方直接进行买卖交易,中间不需通过证券商,这种交易一般交易量大,多在熟悉的客户间进行。
⑼ 股本的市场误区
当前在一级市场,不少投资者甚至机构投资者虽然倡导价值投资理念,但在对拟上市公司估值时,往往抓住“小股本”题材,偏执地认为其未来成长空间大,发展能力强,而高估其价值,从而对其过分炒作、虚张声势,在深圳“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发行的几只股票更是反映了这种现象。在二级市场,“高送转”题材仍是市场炒作热点,这一点可以从众多上市公司披露2009年报前期的市场反应中可以看出。实际上,以上“小股本”、“高送转”炒作的现象实际上带给投资者的只是虚假的繁荣景象和根本不存在的财富。
无论是在一级市场,还是在二级市场,投资者在给公司估值时往往特别关注股本扩张的因素,这其实是一个“误区”。对于一个公司来说,决定其价值最根本的因素取决于盈利能力及成长性,而不是其“股本”大小。例如:二级市场的股本扩张——“高送转”实质是股东权益的内部结构调整,对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盈利能力、资产规模、杠杆水平以及行业发展趋势都没有任何实质性影响,公司的基本面并没有变化。换句话说,“股本”大小并不决定企业价值,也不影响给投资者带来多少现金回报。美国“股神”巴菲特直言:“股票分割”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此举只会增加交易成本,引起投资者对旗舰伯克希尔公司进行更多的投机交易。这好比吃不了整块比萨,而将它切成5块,饼的大小并没有实际变化。
一、一级市场的误区:拟上市公司股本较小时,可以给投资者留下“成长能力强”的想象空间;拟上市公司股本较大时,留给投资者想象的空间就小了。
市场上存在这样一个非理性现象,即“股本”较小的拟上市公司在一级市场发行股票时,往往较容易受到机构投资者的特别青睐,因为这类公司可以给机构投资者留下一个“未来成长空间大”的想象题材。相比上海“主板”,在深圳“中小企业板”发行上市的公司由于其股本规模较小,往往会得到一个较高的发行市盈率,从而得到一个非凡的超募价格。如市场热捧的某只股票,发行价定为150元/股左右,刷新了A股上市公司发行价的最高纪录,同时创造了高倍的超募纪录,从而引发市场各方热议。相比之下,到上海“主板”上市的公司因股本规模较大,从一开始就被扣上了“较成熟公司,发展空间有限”的帽子,殊不知,公司刚刚上市,又怎会发展空间有限呢?
其实这是一种表象,在上述表象驱动下,一些拟上市公司在改制时与保荐机构协商设置较低的折股率,人为地“压低”发行前总股本,以图获得在深圳“中小企业板”发行上市时的“溢价”,并继而获得较高的资本公积金,为日后用资本公积金大比例转增股本埋下伏笔,进而提升股价。上述人为压低发行前股本规模的做法使得原本可以在上交所主板市场上市的企业纷纷改向深圳中小板,此举将不利于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建设,也不利于证券监管部门针对不同市场的特点采取差别的风险监管。
高度关注上市公司股本扩张能力可以说是我国股市的特色之一,纵观世界各国股市,唯有我国股市如此高看股本与股价和成长性的关联,也唯有我国股市如此热衷于上市公司股本扩张能力和炒作“高送转”题材。
传统估值理论和理性的资本市场认为,公司估值取决于盈利能力的大小和成长性,而成长空间与行业的发展趋势、自身的资产结构与质量、管理层的经营管理能力等高度相关,而与股本大小几无关联。在决定股价因素方面,“小股本”、“高送转”只能显一时之效,却无长久之功,本文第三部分的实证检验将充分说明这一点。
不仅如此,由于贪图一时之效,人为“压低”上市前股本规模的上市公司的大量存在,也严重扭曲了市场的估值体系。在当前的发行体制环境下,由于对股本规模较小的拟上市公司询价机制并不要求实行“累计投标询价”,这些公司往往与主承销商“协商”定价发行,在发行市场处于“卖方市场”的环境下,往往按照发行区间的上限发行。发行的价格高了,自然容易产生较大波动,这样?不利于风险揭示,也在某种程度上扰乱了资本市场的估值体系。另外,在当今资本市场投资者中机构投资者占比较大的环境下,这种行为还会培育机构投资者滋生过分关注“小股本企业,发展空间大,投资故事多”的投资理念,而不去花大力气认真地研究公司未来的现金分红、行业环境、盈利能力、利润增长率等这些真正的资本市场估值因素,机构投资者这种“短视行为”不利于培育良好的资本市场估值环境,有悖于构建理性成熟资本市场的监管要求。
二、二级市场的误区:“高送转”并非天上掉下的“馅饼”,没有建立在经营业绩成长背景上的“高送转”只能是“数字游戏”。固然,企业经营管理层提出的“高送转”方案向市场传达了企业将不断发展壮大的“信号”,但多数“高送转”现象为市场炒作所致,投资者要警惕这类股票背后的“陷阱”。
“高送转”一般是指大比例(50%以上)送红股或以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它是中国证券市场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个重要投资主题。进入2010年一季度以来,随着上市公司2009年报的相继出炉,围绕“高送转”上市公司股票的炒作也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一些“高送转”股票价格因“填权效应”而翻番,让投资者获利颇丰,例如2010年3月30日,神州泰岳股价一度突破200元,稳坐A股第一高价股,此前不久,神州泰岳因推出每10股转增15股派现3元(含税)的方案而被称为“史上最牛分红上市公司”。但也有相当一部分“高送转”股票在公告后实际价格持续下跌,让盲目跟风的股民叫苦不迭,例如2010年3月18日,在“中小企业板”宣布每10股送5股转5股派6元的大华股份以大跌收盘。
由于高度重视“高送转”题材,每到岁末年终,市场上都会流传着部分公司“高送转”的传闻,个别机构也会筛选出“高送转”题材股,导致部分公司股价出现异动。“高送转”股票之所以容易受到市场追捧,一方面是因为上市公司采用高比例送转的方式进行分配,能向投资者展示企业高成长性的“假象”,从而提振投资者的信心。另一方面是因为“高送转”公司盘子小,股价易被机构操纵,对于习惯于炒“概念”的投资者而言,“高送转”恰好迎合了其投资偏好。
“高送转”从表面上看,投资者手中的股票增多了,但实际既不会给投资者、经济上也不会给上市公司经营层面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变化,公司的市场价值提高肯定不是因为“高送转”而引发股本扩大造成的,“高送转”充其量也只是个“工具表象”而已,实质上影响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因素还是业绩和成长性,而这两者又受到行业发展环境以及产品竞争力、管理层的经营管理能力所制约,没有建立在经营业绩成长背景上的“高送转”只能是“数字游戏”。从短期来看,“高送转”股票可能会让投资者获得一定收益,但从较长期间来看,绝大多数“高送转”题材股票并不能让投资者获得超过市场平均水平的超额收益。
三、来自市场的实证检验:上市公司“高送转”行为真的会影响“市场价值”吗?
根据股票估值理论,不考虑其他因素,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与股本无关,影响公司价值的根本因素在于其资产收益水平、成长速度、公司规模、杠杆水平以及所处行业的发展趋势等。为此,我们选取2008-2009年A股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以上市公司1个年度的股票持有期回报率代替“市场价值”作为自变量,以是否发生“高送转”行为作为因变量,同时以净资产收益率、营业收入增长率、总资产自然对数、资产负债率、行业因素作为控制变量构建资本市场模型,来检验“高送转”行为是否显著影响股票持有期回报率,继而影响公司的“市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