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市场饮料制造行业分析
① 饮料行业发展有什么新趋势
饮料市场种类
饮料市场包括多种包装饮料产品,包括但不限于浓缩果汁产品、果肉饮料产品、碳酸饮料、果汁饮料产品、蔬菜汁产品及混合果蔬汁产品。近年来,由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及消费者消费能力的增强,饮料市场的增长及需求保持相对强劲。市场上不断推出新型饮料产品及新颖的行业趋势有助于支持过去十年饮料行业的增长。
饮料的市场需求将会随着中国整体经济的发展而持续增加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固体饮料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数据统计,2017年中国饮料行业的市场规模将增长至8290亿元。与休闲食品市场的行业趋势类似,预期果蔬汁饮料及植物蛋白和含乳饮料等更注重健康的饮品的需求于2016-2020年将分别继续按14.0%及14.2%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而碳酸饮料自2016-2020年则将按6.0%的较低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因其被认为不益于健康。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及消费者支出的增加,于过去五年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地区的饮料需求保持相对较高的增长率。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地区的饮料总销售额及增长率均高于一二线城市。2015年,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地区以及一二线城市的饮料总销售额分别为4101亿元及2633亿元,2011年2015年相应的复合年增长率分别为13.7%及10.9%。
饮料行业发展前景分析预测
政策助力中国饮料行业健康发展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指出:“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收入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推动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有利于推动饮料等快速消费品市场的稳定发展。
饮料行业发展前景依然看好 未来我国饮料行业发展潜力巨大
低热量饮料、健康营养饮料、冷藏果汁饮料、活菌型含乳饮料等的发展前景看好。预计到2022年,我国规模以上饮料制造企业将实现主营业收入8600亿元,饮料企业的获利能力逐步增长,在食品工业中保持较高水平。
“十三五”期间,“更营养、更多元、更个性、更便捷、更智能、更合作”将成为饮料行业创新发展的主旋律。在国家实施的“三品”战略中,与“品牌”相比较,饮料行业更需要的是提升品质和增加品种。
2016年以来,植物蛋白饮料、燕麦等粗粮饮料、低糖无糖饮料、发酵饮料、营养素强化饮料等高价值新品不断,特别是生物发酵技术在饮料中的应用正在成为很多企业和研究机构的热门项目;
“互联网包装”、包装个性化将带来包装创新;产品定制、互联网、互联网将带来营销创新;智能制造、信息化管理将大大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和质量管控。随着饮料新品不断贴切消费需求,缓解和解决产能过剩,通过新型行业合作方式,对媒体舆论进行正确引导,为行业发展尽力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创新将在“十三五”期间广泛深入应用,也必将促进中国饮料从大到强的转变,加快“中国饮料梦”的实现。
②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 股票行业的主营业务分析 还有主营产品分析
在酿酒食品板块里面找找你需要的,有很多。
③ 中国饮料行业现状
近几年,中国饮料行业产值增长速度均超过GDP的增长速度,良好的发展前景,加之整个行业市场化程度较高,吸引了国际饮料巨头纷纷进入,竞争非常激烈。同时,近几年来,我国软饮料年产量以超过20%的年均增长率递增,达到1300多万吨。在产量增长的同时,品种也日趋多样化,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据文献报道,2008年,规模以上饮料企业1433家,平均产量为4.48万吨,50万吨以上企业(集团)16家。2009年,我国经济逐渐回暖,居民消费能力上升,市场步入正轨,国内饮料行业的运行保持稳定发展态势。2009年1-11月我国饮料制造行业实现累计产品销售收入达6600多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0%左右;实现累计利润总额610多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9%左右。2010年1-5月我国饮料制造行业实现累计产品销售收入3300多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6%左右;实现累计利润总额310多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5%左右。
2.饮料行业的质量现状
名牌产品质量无需置疑,而且与国外产品没有太大差别。名牌产品近几年抽样合格率100%(“中国名牌”产品销量占总销量近60%)。可以说主流产品的质量是非常优秀的。但非主流产品的质量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少数产品质量较差。不少饮料产品是故意偷工减料,比如在强化维生素、微量元素上不添加或添加不够,在基本营养素、脂肪、蛋白等营养物质上很多产品达不到要求,有些产品卫生指标也达不到要求;2.存在劣质假冒产。这样的产品大多流向农村和城乡结合部,这些地方是监管的薄弱环节;3.“误导”性宣。在功能性饮料“误导”性的宣传下,很多消费者错误地认为,功能饮料可以补充人体所需的所有营养物质。但科学研究证明,在瓶装水中添加几毫克的维生素、微量元素制造而成的功能饮料,根本无法满足人体对维生素等营养成分的全面需求,其作用在于只能起到进一步补充人体养分的作用,而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只能从日常食物中摄取;4.运动型饮料营养成分数据模。在众多饮料企业纷纷涉足功能性饮料市场时,生产运动型饮料的企业占据比例最高,但是在产品标签上对所含的营养成分没有标出确切的数据,让消费者消费得“不明不白”;5.违规添加添加剂或防腐剂超。2008年乳品行业发生了震惊全国的三聚氰胺事件,含乳饮料虽然未报道被检出三聚氰胺超标,但三聚氰胺事件对饮料行业来说最大的警示是不能违规添加添加剂。据报道,还有的企业在饮料中超标添加苯甲酸钠等防腐剂。有的饮料含有合成香料、色素,消费者饮用此类产品不仅会影响胃肠功能,而且会加重肾脏负担,给其健康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中国饮料行业逆势而动,一边是饮料巨头加快扩张,一边是一批以具有健康概念、以独特的农产品为原料的新产品快速涌现。据报道,如:以稀有生姜品种(海姜)为主要原料的大连暖之味生姜饮料,以全球山药原产地河南焦作为主料的开怀畅系列山药饮料;以河北沧州金丝小枣为主要原料的好精神枣饮料;以莲芯、金银花、百合为原料具有清咽利喉功能的“莲芯雪”饮料等。一时间中国饮料行业异常活跃,未来几年更将是饮料行业结构重构时期,谷类饮料、果汁饮料、功能饮料、茶饮料等健康饮料品类将逐渐成为饮料业的主力军-。我国饮料市场将正式进入“竞争激烈期”,健康价值成为未来中国市场饮料发展的必然方向。因此,健康饮品是中国未来饮料的发展重点,需要引起饮料生产企业和产品研究开发部门的充分关注。而健康饮品占领市场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产业技术创新,“创新是企业的灵魂”。
④ 饮料行业的发展有哪些趋势
饮料市场包括多种包装饮料产品,包括但不限于浓缩果汁产品、果肉饮料产品、碳酸饮料、果汁饮料产品、蔬菜汁产品及混合果蔬汁产品。近年来,由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及消费者消费能力的增强,饮料市场的增长及需求保持持续增长态势。
参考《中国果蔬汁饮料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显示,由于消费者的健康和营养意识增强,全球果蔬汁消费持续增长,北美和欧盟将是果蔬汁主要消费市场,占全球消费总量的60%,但增幅最大的消费市场将在亚太地区。在众多饮料品种中果蔬汁将成为最有竞争力的种类之一。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饮料的选择开始讲究营养和口味。健康、绿色、定位清晰的软饮料产品将会成为未来几年软饮料产品市场的发展趋势。
因此,为适应消费者愈加强烈健康诉求,健康保健内涵更加丰富将是软饮料行业未来 重要的发展趋势。在这种趋势之下,碳酸饮料衰落将不可避免,而符合健康特点的瓶装水、蛋白饮料、果汁等品种则有较大的市场潜力可挖。
⑤ 饮料行业发展前景怎么样
前景看好,不过市场竞争也激烈,参考《2016-2021年中国果汁饮料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显示,低热量饮料、健康营养饮料、冷藏果汁饮料、活菌型含乳饮料以及含酒精饮料(预调酒)等发展前景巨大。
从果汁整体人均消费能力来看,我国的人均果汁消费额尚处在初级阶段。预计随着消费者健康消费观念的日益提升,未来中高果市场占比将会持续提高,看好其长期发展空间。
植物蛋白饮料取材植物的果仁、果肉,根据加工原料不同,可分为如豆奶、核桃露(乳)、杏仁露(乳)、椰汁以及花生露(乳)等不同的品类。其最大的特点是因使用的原料不同,各种植物蛋白饮料的营养价值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品类上拥有了巨大的拓展空间,既可以开发出新的原料品类,也可以在现有品种的基础上进行搭配整合。因此,预计植物蛋白行业未来三年的CAGR 仍将有望维持在20%左右的高增速水平。
⑥ 中国饮料行业市场分析报告
我国软饮料行业发展速度较快,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改革开放进程不断加快,由国外的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国内的天府可乐和健力宝共同掀起了国内的碳酸饮料浪潮。目前,国内软饮料行业逐步进入平稳的温和增长期。从企业市占率来看,软饮料行业格局愈发分散,竞争情况加剧。
可口可乐位居中国软饮料市场第一
根据Euromonitor数据显示,2020年软饮料行业市占率排名前三的企业分别为可口可乐(主要业务为碳酸饮料)、养生堂(主要业务为包装饮用水)、顶新(主要饮料业务为茶饮料),其市场占有率分别为9.3%、8.4%和5.8%。
—— 以上数据及分析均来自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软饮料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⑦ 饮料的行业现状
我国饮料市场上碳酸饮料需求逐年小幅下降,瓶装饮用水销量较为稳定,茶饮料需求增速较快。产地方面,广东和浙江约占总产量的30%,是我国饮料企业较为集中的地区。目前我国年产量超过30万吨的省市多数为东部沿海省市,产区布局还有待改善。
我国饮料企业成本、区位优势明显,同时也存在技术落后,创新力不足,企业产品单一,国际贸易能力差等问题。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发展给饮料企业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市场,饮料企业应该加快技术升级和规模扩展以应对来自外资企业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