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市场非理性化
Ⅰ 什么是股市非理性下跌
如果股票低于或高于10美元,则股价应该会下跌或上涨。最糟糕的情况是,如果公司需要资金,无法获得贷款,并以每股5美元的价格出售20万股股票以筹集100万美元牛市即是死斯将至之时”。这句话就能看出雍正熊市
Ⅱ 现在中国股市是否存在非理性因素
股票市场说句实在的,都存在非理性因素,比如美国纽约股票市场能把网络抄到一百几十美元,它的理性在哪里。
Ⅲ A股是一个非理性的市场,为什么会这么说
现在的A股,在3000点左右,为什么会是这个位置呢?我们知道,我们现在的股市有大量的低估股票,比如民生银行,5倍市盈率,0.62倍市净率,如果今年股市还会大跌,而银行业绩在降准下还在增加,那么到年底民生银行的市盈率可能只有4.3倍(股价下跌10%,业绩增长5%),而市净率可能只有0.5左右,大家要知道,这种市盈率在近100年时很少见的,这个估值时民生银行从来没有过的,如果按照点数说,基本就是股市600点时期的估值了,这不用说像钢铁很多企业的市盈率只有3倍。当年菲律宾确实出现过股市极度低迷,那个时候大量股票市盈率是4倍,之后呢,后来的5年菲律宾股市上涨了1253.2%,再之后的5年,继续上涨了43.5%。可是既然估值这么低,
Ⅳ 关于股票市场有效性的一个问题(不管是否学过相关理论,都拜托帮忙解答)
所有假设对建立在信息对称的前提下的啊,问题是这个前提甚至在其他成熟市场都无法完成,如果这些假设这些前提都是成立的,那就真的每天开盘有绝对利好就涨停有绝对利空就跌停了,因为相当于所有人的信息一样造成的行为都是一致的,仅从有效性的理论看不会出现叛徒。不过如果某些信息是模棱两可的时候,那就可以产生多空有分歧的情况,毕竟就算两个人获得的消息完全一样,他们的判断也可能出现分歧,个人看法~
Ⅳ 股票市场出现非零和博弈怎么解释
证券市场理论上是一个零和博弈市场,是因为证券市场是一个虚拟的市场,在这个市场里不会创造社会财富,但是,在这个市场里可以对社会财富进行管理和进行社会财富再分配,所以说是零和博弈。
不管是对整个市场,还是对一只个股,都适用下面的零和博弈公式:
进入证券市场的钱=流出证券市场的钱;
进入证券市场的钱=机构和股民投入的资金+上市公司的分红的钱;
流出证券市场的钱=机构和股民赚走的资金+上市公司融资融走的钱+证券公司收取的交易佣金+财政部证券交易印花税+证监会收取的上市公司管理费+上海证券交易所收取的股权过户费(深交所免收)+上市公司破产引起的证券价值归零;
另外,机构和股民赚的钱如果没有拿出证券市场,则不算流出,不计入公式。
上面是对标题的回答。
下面是对“举个简单的例子,加入A以1元的价格购买某一股票,一5元的价格卖出,B购得,又以价格2卖出。在这个过程中,A赚4,B赔3.如何解释,中间的差价去了哪儿?”这人例子的回答:
在二级市场上也就是上市后的市场上,股票的价格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股票实有价格,是股票含有的净资产,这由上市公司的实际资产来决定,是股票价格的实际部分,另一部分是股票的虚拟价格,也就是股票的预期价格,说白了就是由于人们的非理性交易而认为该股票应该值这么个价格,两部分合在一起就是你在交易市场里看到的价格,即买入卖出的价格。例子中的股票的净资产假如是一元,那么,A以1元买入,以5元卖出,就说明A认为这个股票只值5元,其中的4元是预期价格,A认为现在的价格已经达到了自己的预期价格,就卖出了;B以5元的价格买入,以2元的价格卖出,就说明B认为这个股票的预期价格要超出5元,所以买入,买入后股价下降,B改变了自己的预期价格,认为现在的市场里这个股票的预期价格只值2元不可能再是2元以上了,如果不卖以后的预期价格会是2元以下,所以就以2元卖出了;其实,在A和B的交易过程中,股票的实际价格还是1元,不同的是A和B对这个股票的预期价格不一样,这是A和B的判断问题,判断对了就赚钱,判断错了就赔钱,但是,如果A和B都没有把赚的钱和赔的钱拿出证券市场,那么,A就不算真的赚B也不算真的赔,AB都有可能在下一次翻盘,赚赔翻了过来。
这就是A和B对自己的社会财富进行管理及社会财富在A和B之间进行再分配,在这个财富的管理和分配的过程中,上市公司没有发生变化,所以股票的实际价格没有发生变化,社会财富并没有增加。
Ⅵ 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曾说过“股票市场短期是投票机,从长期来说,却是一个称重器”。数学描述
一个简单的数学模型:
市场认识价值相当与当前股票价格,相当于投资者拿钱对该股票价格进行投票
长期价格趋势,取决于该公司的实际价值和理性预期回报,所以叫称重机
市场认识价值=当前实际价值*理性预期回报+当前实际价值*非理性预期回报*波动边界系数*RANDOM(正100到负100的随机数)
波动边界系数为经验数据,反应该市场投机性的强度
当前实际价值,反应的就是一个公司的当前静态价值
理性预期回报,代表投资人对公司(或公司所处行业与经济体的)成长预期的理性推断,根据历史数据+行业业态经验推导出来的
非理性预期回报,代表投资人对股票回报预期的一种主观愿望
当前实际价值*理性预期回报,为当前投资市场对公司价值的理性判断
比如中国股市:
当前实际价值不说什么了,理性预期回报中值应为:年回报率不小于GDP成长率+CPI增长率(或等于),加上行业相关成长对比系数(比如房地产增速就超过GDP很多),另增加或减少该数值
波动边界系数,中国很高,至少2007年时,这个值超过300%
因此中国容易出现个股超涨与超跌现象
由于理性与非理性预期回报都较高,尤其是非理性预期回报率极高,因此股价评估价值体系比国外也偏高,所以价值回归之路走的非常艰难,出现所谓短牛长熊现象
Ⅶ 中国的股市是有多非理性和美国相比差异在哪呢
最成熟的美国股市 你一定阅读完哦 我都不累你可别辜负我的心血哦 看完你会学到很多
祝炒股顺利!
美国股市领军西方股市 间接影响中国股市
中国股市从2009年底开始,以超过24万亿元的总市值超越日本,成为列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市值市场。按照最新修订的2009年度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现价总量为34.0507亿元,中国经济证券化率达到了71.28%。
在中国股市规模快速提升之际,一种将中国股市与美国股市进行比较参照的思考方式也在流行。比如,每天开盘前,无论机构还是散户,都会关注一下隔夜美股的情况;一遇到美国股市大涨或者大跌,中国股市大多会在开盘时“应和”一下。当然,金融危机以来,以美国股市为代表的发达股市也往往拿中国股市说事。
不过,我们整体上认为,中国股市仍是一个“发展中的股市”,市场化改革仍然有较大的差距,也是一个有自己优势和特点的股市,是一个“活力不断迸发的股市”。拿我们与美国股市作对比,在很多时候并不适宜。我们既不可能跟着美国股市亦步亦趋,现阶段也不可能引领美国股市。
中美股市成熟度不同 发展阶段不同
美国股市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市场化运行机制和监管体系相当成熟。股票市场是美式资本市场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与债券市场、期货市场、期权市场和共同基金市场共同构成其资本市场体系。各个市场相互协调,资本融通的效率高,资源有效配置的水平高,投资者可以有多种有效的避险渠道。
在美国股市,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政府通常充当“守夜人”的角色。如1996年美国股市持续高涨,除了格林斯潘说了一句“美国股市已出现非理性繁荣”之外,政府层面没有采取任何刺破泡沫的货币政策措施,也没有采用财政政策对股市施以重拳。直到4年后,股市泡沫自然破灭。
中国股市虽然是参照美国股市建立,监管体系以及监管文化也在很大程度上学习借鉴美国股市的做法和通例,但总体上,中国股市有其自身的特点,有些特点还比较突出。到今年12月,中国股市将满20周岁,但其仍然属于发展中的市场,还不是一个发达的市场。
“新兴加转轨”,是2001年时管理层对中国股市阶段性判断的概括性提法。多年来,中国证监会按照这一基本判断,立足于这一阶段性特征,制定、实施各项改革举措,坚持不懈地走符合我国市场实际的改革发展道路。
在我国股市早期,是政策催生了市场,政策催动着中国股市的成长。中国股市仅仅用20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走过的历程,与政策的扶持和政策的运用是分不开的。未来发展中国股市,依然需要政策扶持。在政策运用空间很大这一点上,中美股市差异较大。
美国股市领军西方股市 但对中国股市的影响较为间接
由于美国是全球第一大经济实体,其股市规模或市值也是首屈一指,一举一动自然对其他国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例如,在连续上涨十几年后,美国主要股指在2000年第一季度相继产生了阶段性高点,英、法、德、意、加、日等国的股市也在此前后纷纷见顶回落。经过两年多的调整,美国三大股指在2002年7月至2003年3月这9个月里震荡筑底,极端低点还同时出现在2002年10月,而英、法、德、意、加、日等国的股市紧随其后,相继在2003年3月前后呈现最低点。
再如,随着美联储史无前例的连续17次加息,美股完成底部形态后又形成了一波持续4年多的上涨行情。全球股市大多也出现了持续上扬的喜人局面。
2007年5月后,美国股市再次出现见顶迹象,10月产生了行情的极端高点。欧洲主要股指尚未创出历史高点纪录,便随着次贷危机的蔓延陷入了大幅回落态势中。虽说这次见顶的时间差距很大(加拿大2008年6月创新高),但全球主要股指随后的运行轨迹却如出一辙。也就是说,它们都深幅下调并在2009年3月击穿了上次的最低点,见底后都出现了一波强劲的反弹;而且在今年4月“不约而同”地因欧洲债务危机又一次回落。
由此可见,美股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全球特别是西方成熟市场的运行格局,这既充分体现在大势转折上,也时常表现在中期趋势上。
不过,美股对中国股市的引领作用无论上拉还是下撤都相对有限;甚至可以说,中国沪深两市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按照自己的步调运行的。譬如,美股在网络神话破灭后陷入调整,可直到2001年6月上海股市再创历史新高之前,沪深股市的上行步伐却没有停止;在美股升势已成的2005年上半年前,中国股市却一直埋头于艰苦的筑底之旅。此后的上扬虽与美股方向一直,但步子却大得多,大盘的涨幅也是令美股望尘莫及。而在去年3月前美股不断寻底中甚至暴跌时,中国股市更是“风景这边独好”。
中国股市走势吸纳了全球性因素 但不足以引领美股和全球
作为两个经济大国的经济晴雨表,中美股市联系越发紧密,互有影响,A股在经济敏感度等方面已有超越美国的趋势,但并不像某些境外媒体、国际投行渲染的那样,中国股市的影响足以震动全球。
特别是股权分置改革之后,由于市场化改革更加深入,市场力量得到进一步释放,中国股市的估值能力更强了。同时,中国股市对于全球化因素的反应能力也更强了,有时甚至过于敏感。
我们可以发现,自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中国股市在转折时间点上较之美股乃至全球股市总是领先一步。如2007年10月中旬,上证综指形成极端高点6124.04点,美国三大股指直到月底才陆续出现;2008年10月底,上证综指见底1664.93点,美股却在4个多月后即2009年3月才触及极端低点;去年8月初和12月初,沪深大盘相继出现了大级别的反弹高点,而美国主要股指则在今年4月26日才出现较明显的遇阻回落迹象。从这一点看,中国股市在市场运行方向的选择方面的确走在了美国的前面。
就美国股市来说,虽然在过去的15个月里尤其是今年5月份十分动荡,但对中国股市的影响却更多地体现在开盘时间段,对于股指的整体运行方向影响有限。对于美股来说,日涨跌幅度超过1%通常足以称得上是大波动了,3%或以上就堪称暴涨暴跌了。自2009年3月6日见底至今,最具市场代表性的标普500指数日涨跌幅逾3%的情形就有17次之多,其中大涨10次,大跌7次。
统计可发现,在美股17次狂飙或重挫之后,上证综指无一例外地出现了同方向的开盘,但随即重新回到自己原有的运行轨道上。
正如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所说,各国股市的表现主要还是基于国内因素的影响,同时各国市场又根据国际化程度不同,相互之间存在影响。
实事求是地说,虽然中国股市规模已经不小,但相对于中国经济总量而言,还有较大的市值增长空间;虽然无论从上市公司参与国际市场还是从投资者对于国际性因素的吸纳来看,国际化程度也还不够高。说中国股市足以“引领美国股市乃至全球股市”,是夸大之词。
对于中国股市来说,现在的主要任务也不应该是去影响和引导世界,而是先实现自身的强身壮体,以积极的姿态应对外界冲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Ⅷ 股票市场市场化改革的利与弊
中国的资本市场经过大的变革,取得股权结构上的突破性进展,银行的上市问题也得到顺利解决,市场规模快速扩大,市场结构也发生巨大变化,市场发展势头良好,取得娇人的成绩。但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与我们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仍然还有巨大差距,下阶段改革的步伐可能还要加大,完善市场功能、提高市场效率可能是下阶段的工作重点,而研究这些改革所带来的市场变化就显得尤为迫切。 随着特大股票的成功发行和上市,市场的规模的限制被成功突破,A股市场将容纳更多的大型股票。股票将不再稀缺,这样会导致质地不好的股票的流动性将向质地好的股票转移,存量股票的流动性向增量优质股票转移,非指数股的流动性向指数股转移。投资型资金向蓝筹转移,投机型资金因为衍生工具的导入也也向蓝筹聚集。由于大型股票的权重较大,大盘股票控制大盘指数的时代已经到来。另外,随着股票数量的增加,壳资源的价值会随之下降,香港市场垃圾股不受到重视的情况有可能会在A股市场发生。 研究股份全流通后市场环境变化和市场主体的行为变化,将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其实中国证券市场建立时设计分置的股权结构,事实上是对融资者有利的结构,国内市场一直以来能够维持比国外新兴市场要高的价格就是佐证。虽然股改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但事实上,到今天全流通的工作只不过是刚刚开始起步,是留守还是逃脱的问题考验着每一个解放了的持股者,以往只是流通股股东艰苦思考的问题,现在摆在了众多刚解放的新富者身上。 培育市场化的资本市场运行机制将改变市场单边运行模式。以前并没有建立稳定的市场机制,只有单边运行模式,市场的波动相对较大。随着双向交易机制的导入,赢利模式改为双向,市场的自动调节功能就会发挥,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这是一个巨大的改变,将深刻改变我们的投资习惯和思维模式。双向交易机制的建立,将加速定价的合理化进程,定价将更加准确。 多层次市场将会加速建立。这一直是国九条的目标之一,在一个成熟市场中,市场层次非常丰富,有主板市场,有创业板市场,有场外柜台交易系统(OTCBB)市场和粉单市场(Pink Sheets)等。随着国内多层次市场的逐渐建立,创业板有望建立,三板市场也将扩大和提高效率,股票价格在各个市场的排列会变得非常分明,价格体系的理顺就成为可能,这对绩差股有非常强烈的股价重新定位的要求。 提高市场效率,推进股票发行制度改革将会给市场带来更大的变化。市场的效率越高,投资者和融资者的利益越趋向平衡,倾向性就越来越不明显。而以前是价格“计划”和节奏“计划”的工作模式,根据市场行情的冷暖来决定发行价格和节奏,是效率不高的根源。有认识上差异的原因,但更主要是维持市场高定价的需要,维护市场高价格与高效率之间的取舍。这在前阶段有其存在的强大生命力,这也是其一直沿用至今的原因。要提高效率,就要由融资者和投资者公平地自愿决定而不是 “计划”。这样,维持市场高定价就要让位给市场定价。而从融资者急切盼望的现状来观察,现在的价格还是比较具有吸引力的,发行的节奏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在股票市场中能够适应变化的投资者容易成功,下阶段市场变化很值得我们思考该如何去应对,前阶段是流通股股东享受了对价,下阶段将是由非流通股股东享受对价的时候了。市场将进入市场化改革时代,阶段性和结构性的机会要远大于整体性的机会,故此,仓位控制才是风险控制最有效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