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票市场的羊群行为分析
㈠ 了解羊群效应,不做盲目的羊 600字
在网上购物时,大多数买家都习惯查看评价详情,如果有越多的买家给了好评,就会越加坚定买家购买此款商品的信心;同时,很多网店的老板非常注重买家给自己产品的“好评”或“差评”,认为买家的评价在网站信用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如果你因为看了其他买家的好评而决定购买此款商品,那么这就是商家成功地利用经济学中常说的羊群效应完成了一次买卖。
羊群效应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一个术语,主要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有样学样,盲目效仿别人,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间内买卖相同的股票。羊群效应是指人们经常受到多数人影响,跟从大众的思想或行为,也被称为从众效应。这种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使人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羊群效应往往出现在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里,头羊到哪里去“吃草”,其他的羊也去哪里。
我们每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情都了解得一清二楚,对于那些不太了解、没把握的事情,往往随大流。羊群效应告诉我们,许多时候,群众的眼睛并不是雪亮的。我们不是羊,我们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去衡量,要有自己的想法。
羊群效应可以说是个不错的营销技巧,推销员可以利用羊群效应抓住客户的从众心理,促使客户消除疑虑,进而快速决策。在商业领域里,寻找好领头羊,理性地利用羊群效应,还可以创建区域品牌,并形成规模效应,从而获得利大于弊的较佳效果。
金融市场中的羊群行为是一种特殊的非理性行为,它是指投资者过度依赖舆论(即市场中的压倒多数的观念),而不考虑自己的信息的行为。由于羊群行为涉及多个投资主体的相关行为,对于市场的稳定性和效率有很大影响,也和金融危机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羊群行为引起了学术界和政府监管部门的广泛关注。
因此,无论是对于个体还是对于整个市场而言,非理性的羊群行为的存在都是不利的。为了控制这种非理性行为,有必要研究羊群行为形成的原因。
㈡ 羊群效应什么意思(图文)
关于羊群行为的形成有以下几种解释。哲学家认为是人类理性的有限性,心理学家认为是人类的从众心理,社会学家认为是人类的集体无意识,而经济学家则从信息不完全、委托代理等角度来解释羊群行为,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由于信息相似性产生的类羊群效应;由于信息不完全产生的羊群效应;基于委托代理产生的羊群效应;基于委托代理人名誉的羊群效应;基于代理人报酬的羊群效应;羊群效应中的博弈分析;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之间的博弈。我国股票市场个体投资者呈现出非常显著的羊群行为,并且卖方羊群行为强于买方羊群行为,时间因素对投资者羊群行为没有显著影响,投资者的羊群行为源于其内在的心理因素。股票收益率是影响投资者羊群行为的重要因素。交易当天股票上涨时,投资者表现出更强的羊群行为。投资者买方羊群行为在交易当天股票下跌时大于上涨时,而卖方羊群行为则相反。总体上卖方羊群行为大于买方羊群行为。股票规模是影响投资者羊群行为的另一重要因素。随着股票流通股本规模的减小,投资者羊群行为逐步增强,这与国外学者的研究具有相同的结论。
羊群效应模型认为投资者羊群行为是符合最大效用准则的,是“群体压力”等情绪下贯彻的非理性行为,分为序列型和非序列型两种模型。
㈢ 羊群行为的检验方法
分散度指标
设资产组合S总共有n只股票,ri是股票i的收益率,r是n只股票的平均收益率。S的收益率的分散度定义为:这个指标通过对于个股收益率和资产组合收益率的一致程度定量化来刻画羊群行为的关键特征。当羊群行为存在时,分散度应该变小。资产收益率分散度和股票波动率的测量方法有相似之处,但是并不相同。在波动率中,使用的是个股的预期收益率,而在分散度中,使用的是资产组合的收益率。两者存在区别。
用分散度来测度羊群行为具有一个最大的优点,需要的数据容易获得,而且计算方法简单,这是其他羊群行为测度所不具有的。但是它也存在一个缺陷,即它是对投资者羊群行为的一个很保守的测度,低估了羊群行为的程度。只有当大多数投资者对于所有股票都表现出强烈的羊群行为时,大多数股票的收益率才可能表现出趋同性。William(1995)认为在回归系数为正时,理性资产定价模型成立,不存在羊群行为。但是他在作出这个结论时,没有充分考虑分散度测度的对于羊群行为测度的保守性。本文认为,正的回归系数并不能直接拒绝羊群行为的存在,分散度绝对值意义不大,有意义的是分散度的相对大小。因此,在对结果进行分析时,充分考虑该测度偏差的存在,并将重点放在相对值的比较上。
比较分为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将本文结果和William(1995)的结果进行比较,得出中国羊群行为和美国羊群行为的差异;另一方面将市场收益率极低和极高时的羊群行为进行比较,得出投资者在两者极端情况下的行为模型差异。
市场压力下的羊群行为检验:
在市场存在压力(价格波动剧烈)时,理性资产定价模型和羊群行为模型的区别最为明显。理性资产定价模型认为,由于不同的个股收益率对于市场收益率的敏感程度不同,市场压力将导致分散化程度增加。而羊群行为模型认为在市场压力的情况下,分散化程度减少。将在市场收益率分布曲线两端的极端收益率分离出来,检验极端收益率下的分散度和不包括极端收益率的分散度是否存在差异。使用下面的回归方程来检验:
Dt=a+β1CLt+β2CHt+εt
其中CLt和CHt为表示市场是否为极端波动的哑元变量。εt系数,表示的是样本中除了两个哑元元素包括的区域的平均分散化系数。由于市场的极端波动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在对日收益率的分散度回归时,使用两个标准(1%和5%)来定义极端的市场变化。1%(5%)的标准将CLt,CHt限制在收益率分布函数的1%和5%的最低和最高的区域。对于月收益率的回归,考虑到数据的局限性,采取了10%的极端收益率标准。
CLt和CHt定义如下:
用rmt表示市场在时间t时的收益率,用rm(pl)和rm(ph)表示市场收益率分布的p分位数。
在使用1%标准时,pl=0.01,ph=0.99;在使用5%的标准时,pl=0.05,ph=0.95;在使用10%标准时,PI=0.10,Ph=0.90。
如果rmt≤rm(pl),CLt=1;否则,CLt=0。
如果rmt>rm(ph),CHt=1;否则,CHt=0。
如果β1;<0和β2<0,则结论支持羊群行为假设;
如果β2>β1,表明市场收益率极高时的羊群行为低于市场收益率极低时的羊群行为;如果β2<β1,表明市场收益率极低时的羊群行为低于市场收益率极高时的羊群行为。
㈣ 羊群行为的原因研究
羊群行为是一个很复杂的现象,其形成有许多原因,其中包括人类的从众本能、人群间沟通产生的传染、信息不确定、信息成本过大、对报酬、声誉的需要、对集体的忠诚、社会中存在禁止偏离群体共同行为的机制(如社会准则、法律和宗教)、组内成员面对同一公共信息集合(如经纪交易所、受欢迎的投资专家的推荐)、羊群中的人具有同一偏好等。下面将对其中几个典型观点进行分析。 羊群效应是经常接触、经常交流的人群中的现象。人类学家认为,群体内信息的传递机制包括谈话分析(TalkingAnalysis)和社会认识(Socio--Cognition)两种方式。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人类形成了以集体为单元共同行动,共享信息的机制,这种机制也具有一定的进化优势。但同时,它也存在着不恰当之处,最主要的方面是它限制了自由思想的交流、对某种话题的限制。人们在谈话时有情绪的反映,并试图保持礼貌。羊群行为的产生可能是因为沟通方式对人的思考能力和对回忆的限制,使得群体行为发生收敛。
利用医学疾病传染模型和心理学家关于谣言流行的模式,Shiller(1990)建立了兴趣传染模型来理解在金融市场中投资者对某一特定资产产生兴趣的原因。设感染者(指信息接受者或者感兴趣的人)人数为It,感染率为b,愈合率(忘记或者失去记忆)为g,可能受到感染的人群为St,Ut为误差项,It的变化率
dItdt=(b-g)It+Ut
对该模型的讨论有:
(1)如b
(2)如果总需求对It存在一个按照某种形式分布的时滞,即投资者在产生初始兴趣后要考虑一段时间后再作决策,则总兴趣It也服从指数衰减方程;
(3)如果h比b稍小,Ut是与时间无关的白噪声,总兴趣It服从随机游走过程,这可能是股票价格的“随机游走”基础;
(4)如果b大于g,总兴趣It服从指数增长方程,表示某种行为在人群中得以扩散、蔓延和传染。
(1)、(2)、(3)种情况下都不产生羊群行为。如果第(4)种情况成立,感染率b大于愈合率g,羊群行为在人群中发生。Shiller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得到了计算b和g的数据,计算结果表明在金融市场中,感染率占确实大于愈合率g。
在人群中沟通产生羊群行为的假设基础上,Bikhchandani等(1992)建立了十分著名的信息流模型。不过他们模型中的沟通并不是采取对话等交流方式,而是采取了“观察”这种单向沟通方式,所有的参与者可以观察到在他之前的投资者的决策行为。这个假设和金融市场中的实际情况比较吻合,因为虽然不排除市场参与者之间有对话,但是市场参与者太多了,不可能形成完全的透明的双向沟通机制。
对报酬、声誉的需要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某种行为,最直接的原因是获得某种报酬。羊群行为的产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报酬(Payoff)或者声誉(Reputation)模型。由于提高声誉的目的最终是为了提高报酬。因此,其实可以将两者理解为同一原因。这种羊群行为的根源是代理关系的存在,即决策者自己并不是拥有投资资产的所有权,他们趋向于使得自己的利益(代理人)最大化而不是使得被代理人的收益最大化。典型的例子是金融市场中的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管理者所管理的资产的所有权并不属于自己,这种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很容易导致下面涉及的声誉羊群行为。
“共同承担责备效应”(BlameSharingEffect)的存在导致了羊群行为。如果某决策者逆流而动,一旦他失败了,这一行为通常被视为是其能力不够的表现,并因此而受到责备;但是如果他的行为与大多数人一致,即使失败了,他会因看到其他许多人与他有相同的命运而不那么难过,而他的上级(委托人)也会考虑到其他的人也同样失败了而不过分责备他。这样,决策者具有与别人趋同的愿望,以推卸自己承担决策错误的责任。决策者模仿他人的选择,而忽略自己的私人信息。虽然这种行为从社会角度看是无效率的(这里的无效率表现在因羊群行为的存在,信息和决策之间的联系而被削弱),但从关心个人职业声誉的决策者的角度来看却是理性的(这里的理性是指决策者的行为符合自己的最大利益)。
Scharfstein和Stein(1990)建立了声誉羊群行为模型,该模型中有A,B两个决策者,依次作出决策。他们可能是聪明的(Smart),也可能是鲁笨的(Dumb)。聪明的决策者接受到关于资产价格的信息,而鲁笨的决策者只能接受到噪音。委托人,包括决策者本身并不知道A,B的类型,但在A,B做出决策后,委托人可以根据结果和决策修改。是外界估计决策者具有较高能力的概率,是外界在观察到决策者的决策结果后,对决策者具有较高能力的概率的再估计,并由此决定他将来的工资。A先根据自己的信息作出决策;B也拥有自己的私有信息(SG-高收益信息或SB-低收益信息),在观察到A的决策后,作出决策。然后结果出来,收益率高的结果XB。以概率。出现,收益率低的结果XL以概率1-α出现。如果B是聪明的(出现的概率为θ),则出现高收益的结果时而他的私有信息为利好的概率大于出现低收益时而他的私有信息为利空的概率,即
Pr(SGXH,smart)=P,Pr(SGXL,Smart)=q
< P>
如果B是鲁笨的(出现的概率为(1—θ)),他收到的信息为噪声,上述两种情况下的概率相等
Pr(SGXH,mb)=Pr(SGXL,mb)=z
决策者以maxθ为决策目标,而不是以当期的利润期望值最大化为决策目标。
在这种情况下得到的平衡状态为:A接受信息,并以此为依据作出决策;B则是模仿A的行为,而不管他作出的决策是否与自己的信息吻合。
对于这种现象的直观的理解是:如果B作出与A一致的选择,至少从表面上看来,他很可能获得了信息,从而更可能是聪明的;如果他采取与A相反的策略,他很可能被认为没有受到任何信息,因而更可能是鲁笨的。对于多个决策者,该结论可以扩展。第三个人面临与B相同的情况。 信息不确定能够导致羊群行为。投资者如果能掌握市场中的所有信息,那么他是不必通过观察他人的决策来决定自己的决策的。但是由于金融市场是完全开放的,而且不断有信息流入市场中,信息变化速度很快,信息变得十分不确定。此时投资者容易产生跟风行为,而且市场条件变化越快,羊群行为越容易产生。信息成本过高也将导致羊群行为。在理想的市场中,信息是无成本的,人们可以获得任意想获得的信息。但是在实际市场中,信息却是必须付出成本才能得到的,有时,这种成本太大,以至于投资者虽然认为该信息具有一定的价值,但是该价值并不一定超过必须支付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采取一种他们认为的“简捷”方式,从他人的交易行为中获取信息,这样很容易导致羊群行为。
㈤ 行为金融学 | 羊群效应
一个人的行为受到其他人行为影响从而做出一致行为的现象,就像羊群中头羊走哪后面的羊群跟哪,全然不顾边上有没有狼也不管是不是有更好的草地的道理一样。羊群效应也叫“从众效应”,1952年的阿西实验最早证明这种现象的存在。
“羊群效应”比喻人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为了测试羊群效应,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参加实验的学生会拿到两张卡片,一张卡片画着一条竖线,另一张卡片画着三条差异非常明显的竖线分别是ABC,他们要测试的是判断第一张卡片的竖线和第二张卡片上哪条竖线的长度一样。虽然是ABC三条竖线差的异非常明显,但六个学生中有五个是“托”,实验进行过程中他们会同时地说出同一个错误答案,多次重复实验之后发现,好多人都是“盲从的羊”,跟随了其他人的选择,也没管究竟是对是错。
2003年非典全民疯抢板蓝根,全民大炒学区房,都是羊群效应的体现。
人是具有群性的动物,只有合作,才可以战胜丛林中的豺狼虎豹。一群原始人,就算选择错误,但只要抱团儿,也要比独自选择正确的方向更为有利。身处集体当中的优势能够战胜孤军奋战的劣势。
人们骨子里需要一种非理性,需要“随大流”。如果一个人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或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有分歧时,他就会感受到一种压力,担心被群体边缘化,没有归属感、安全感,进而产生一种怕被孤立的恐惧,这促使他放弃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而趋向于与群体一致, 也就是“从众”。
有时候特立独行是没有价值的。所以,自负的疯子常常能够吸引追随者,内省的智者缺乏吸引力。
投机客的信条是:宁与人共醉,不要我独醒,但一定在音乐结束前离场。而投资客的信条应是:宁与人共醒,不要我独醉。
人们随波逐流,是为了避免做出了错误的投资决定而后悔。正所谓“天塌砸大家”,许多投资者认为,买一只大家都看好的股票比较容易,因为大家都看好它并且买了它,即使股价下跌也没什么。大家都错了,所以我错了也没什么!
基金经理人和股评家对名气大的上市公司股票情有独钟,主要原因也基于此,因为如果这些股票下跌,他们因为操作得不好而被解雇的可能性较小。
中国股票市场上存在一种常见现象,叫“板块轮动”。它类似于行业轮动,包括但不限于行业的轮动。 行业轮动是指,随着经济从繁荣到萧条再到繁荣等的周期性往复变化。 在特定的经济时期,有特定的行业受益,投资者会根据经济情况配置不同的行业,形成行业的轮动现象,这在所有国家的市场中都存在。
中国的股票市场除了行业具有轮动性,还具有“板块轮动”的现象。板块包括地区、热点话题、热点事件等,例如新能源板块、P2P板块等。 板块的轮动与经济周期或基本面并没有太多关系 ,更多的是投资者行为聚集而形成的,也就是我上面讲的“羊群效应”。
陆蓉教授的研究团队在2017年做了一个监管者委托的研究项目“概念股炒作中的羊群效应识别”。他们用真实的投资者交易数据,分析了概念股炒作的一般规律,从里面识别出了“领头羊”的特征、“羊群”的特征及交易行为、股价突破压力位前后羊群行为的变化。
研究发现,“领头羊”一般是持仓市值超过1000万元的超级大户,而“羊群”为持仓在50万元以下的小户和10万元以下的散户。多数炒作模式是,“头羊”(超大户)直接入场——拉抬股价——“羊群”(其他投资者)跟进(占60%-70%账户)。
在概念股的炒作中,超级大户与中小散户的净买卖行为相反,“头羊”提前建仓,炒作期间净卖出,建仓过程较慢,但是清仓过程很快。而“羊群”的表现刚好相反,他们慢于“头羊”,一般进场时头羊已经建仓完毕。并且小散户离场不果断,炒作结束后未完全出货,被套住的比例高。
通过对这种概念股炒作中的羊群行为分析可见,投资者追逐热点投资是不理性的。
你需要意识到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些热点问题完全是制造出来的,部分理性的投资者或者上市公司仅仅依靠投资者形成羊群效应,就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你要知道,发达市场上机构投资者占比超过90%,而中国市场的投资者结构呈现典型的“二八”现象,即个人投资者数量超过总数的80%,但资金量并不大,也就是散户为主,但是,能够控制市场的却是数量占比不足20%的机构,这样的投资者结构有利于形成“羊群效应”。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诱使羊群效应产生能给公司带来短期利益。上市公司甚至仅通过更换一个名字就能成为热点。上市公司高管还可能单独,或者与机构联合,通过制造市场热点,产生群体反应。“羊群效应”将推高短期股价,对高管减持、公司资本运作有利。
而分析师本应提供第三方客观的投资评价,但受激励方式的影响,他们会通过羊群效应推高股价,使自己的业内评价上升,这对分析师自身有利,最终造成分析师的投资推荐并不一定客观。
媒体虽然不是“利益攸关者”,但报道客观上起到了信息传播和信息强化的作用。
一个个的市场热点,会造成相关股票的投资收益比其他股票好,如同买彩票一样,如果中奖,会有巨大的收益。投资者看到很多把握住热点且踩准市场节奏的人发家致富了,觉得自己也有这样的运气。但是他们看中了极端收益,但忽视了小概率。
通过上面的分析,你应该了解到,识别概念股非常重要。在概念股的炒作中,真正能获利的只有那些有目的的“头羊”。不少个人投资者喜欢看技术分析指标,并据此行动。如果你觉得观察到了某种信号,认为自己很有可能抓住了机会,有很大的可能性,是有人想让你看到这个结果,从而让你有可能成为“羊群效应”的牺牲者。
所以,不轻易跟随所谓的市场热点,不要仅凭技术分析指标操作,减少交易频率,可以有效减少损失。
㈥ 羊群行为的一般特征
人们认为中国股票市场个体投资者羊群行为具有以下特征:
A.中国股票市场个体投资者呈现出非常显著的羊群行为,并且卖方羊群行为强于买方羊群行为,时间因素对投资者羊群行为没有显著影响,投资者的羊群行为源于其内在的心理因素。
B.不同市场态势下,投资者都表现出显著的羊群效应,也就是无论投资者是风险偏好还是风险厌恶,都表现出显著的羊群效应。
C.股票收益率是影响投资者羊群行为的重要因素。交易当天股票上涨时,投资者表现出更强的羊群行为。投资者买方羊群行为在交易当天股票下跌时大于上涨时,而卖方羊群行为则相反。总体上卖方羊群行为大于买方羊群行为。
D.股票规模是影响投资者羊群行为的另一重要因素。随着股票流通股本规模的减小,投资者羊群行为逐步增强,这与国外学者的研究具有相同的结论。
㈦ 羊群行为的博弈分析
羊群效应是证券市场的一种异象,它对证券市场的稳定性,效率有很大影响。在国外的研究中,信息不对称、经理人之间名声与报酬的竞争是羊群行为的主要原因,文章对个人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之间的羊群行为进行了理论、博弈分析,从另一个角度揭示这一异象的原因与影响。
金融市场中的“羊群行为”(Herdbehavior)是一种特殊的非理性行为,它是指投资者在信息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模仿他人决策,或者过度依赖于舆论,而不考虑自己的信息的行为由于羊群行为是涉及多个投资主体的相关性行为,对于市场的稳定性效率有很大的影响,也和金融危机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羊群行为引起了学术界、投资界和金融监管部门的广泛关注。Banerjee(1992)认为羊群行为是一种“人们去做别人正在做的事的行为,即使他们自己的私有信息表明不应该采取该行为”,即个体不顾私有信息,采取与别人相同的行动。Shiller(1995)则定义羊群行为是一种社会群体中相互作用的人们趋向于相似的思考和行为方式。比如在一个群体决策中,多数人意见相似时,个体趋向于支持该决策(即使该决策是不正确),而忽视反对者的意见。
㈧ 组织怎么解决羊群行为造成的问题
羊群行为具有的学习与模仿特征使众多基金经理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趋同性,削弱了市场基本面因素对未来价格走势的作用。当许多基金在同一时间买卖相同的股票时,对该股票的超额需求曲线将会向下倾斜,从而导致单个股票的价格大幅波动,破坏了市场的稳定运行。
国内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基金羊群行为和股票价格波动之间形成了一种正反馈机制,这种机制是:基金存在较严重的羊群行为的情况下,当某些先知先觉的基金率先买入某些股票,这些股票价格的上涨导致基金资产净值大幅提升以后,追逐市值提升的动机必然促使越来越多的基金加入买进的行列,由于基金交易金额巨大,从而推动股价大幅上升;反之亦然。可见,基金的羊群行为加剧了某些股票的价格波动。更为重要的,基金在股票市场中起着风向标的作用,如果众多基金同时卖出大量价格不断下跌的股票,会对整个股市信心造成重大打击,甚至引起股市的崩溃。这也使得许多学者认为基金羊群行为是导致市场价格波动过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㈨ 羊群行为的基本介绍
羊群行为是指管理学上一些企业的市场行为的一种常见现象。经济学里经常用“羊群行为”来描述经济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因此,羊群行为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于曾被传统的金融学认为是非理性的、不科学的羊群行为(HerdBehavior)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大的重视。羊群行为也可以称为群体心理、社会压力、传染等,特别最近10年来,随着人们对于金融市场本质不断深入的认识,加上频频爆发的金融危机引发的对于投资者行为的深层次的思考,使得对金融市场中的羊群行为的研究成为一个极富挑战性的现实意义的方向。
Asch是最早研究群体行为的心理学家,他于1952年在以美国的大学生中为被试对象进行实验发现了一种非理性的从众行为。他将这种行为称为同类压力现象。他让真正的被试进入一个新的班级,而让该班级的其它人先回答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两条线段长度比较),这些人被告知故意给出错误的答案,被试最后回答。结果,有1/3的被试受到错误答案的影响。而在独立回答问题的情况下,回答错误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来自金融市场中的大量证据显示,参与羊群行为对于主体不利,积极参与羊群行为的投资个体在市场中获得的收益率比较低。同时,羊群行为程度和股票价格波动之间形成一种正反馈机制,这使得许多学者认为羊群行为是导致市场价格波动过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对于最近东南亚爆发的金融危机的研究中,发现外国投资者的羊群行为对金融危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羊群行为引起了学术界和政府监管部门的广泛关注。
因此,无论对于个体还是对整个市场而言,非理性的羊群行为的存在都是不利的。为了控制这种非理性的行为,有必要研究羊群行为形成的原因。只有对于羊群行为的成因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之后,才可能对症下药,找到相应的控制方法。
㈩ 羊群行为的影响
羊群行为的影响
(1)由于“羊群行为”者往往抛弃自己的私人信息追随别人,这会导致市场信息传递链的中断。但这一情况有两面的影响:第一,“羊群行为”由于具有一定的趋同性,从而削弱了市场基本面因素对未来价格走势的作用。当投资基金存在“羊群行为”时,许多基金将在同一时间买卖相同股票,买卖压力将超过市场所能提供的流动性,股票的超额需求对股价变化具有重要影响,当基金净卖出股票时,将使这些股票的价格出现一定幅度的下跃;当基金净买入股票时,则使这些股票在当季度出现大幅上涨。从而导致股价的不连续性和大幅变动,破坏了市场的稳定运行。第二,如果“羊群行为”是因为投资者对相同的基础信息作出了迅速反应,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的“羊群行为”加快了股价对信息的吸收速度,促使市场更为有效。
(2)如果“羊群行为”超过某一限度,将诱发另一个重要的市场现象一一过度反应的出现。在上升的市场中(如牛市),盲目的追涨越过价值的限度,只能是制造泡沫;在下降的市场中(如熊市),盲目的杀跌,只能是危机的加深。投资者的“羊群行为”造成了股价的较大波动,使证券市场的稳定性下降。
(3)所有“羊群行为”的发生基础都是信息的不完全性。因此,一旦市场的信息状态发生变化,如新信息的到来,“羊群行为”就会瓦解。这时由 “羊群行为”造成的股价过度上涨或过度下跌,就会停止,甚至还会向相反的方向过度回归。这意味着“羊群行为”具有不稳定性和脆弱性。这一点也直接导致了金融市场价格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