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市值市价 » 股票市场中的反身性读后感

股票市场中的反身性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09-25 02:39:59

⑴ 再谈反身性理论

关于反身性理论的论述最早出现在美国社会学家威廉·托马斯提出的托马斯公理中,后来被同为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进行了二次整理,意思大概是: 如果人根据对状况的错误理解开展行动,结果,就可能使这一错误理解成为现实。

索罗斯后来通过自己的研究和实践,在这一论述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反身性理论。因其自身的影响力,这个理论也被更多人所了解。

为了更好的认识这个理论,我们在他的《索罗斯传》中,找到关于这个理论形成和实践的三个阶段。

这要从索罗斯小时候的经历说起,因为索罗斯是犹太人,当年很多犹太人被抓进集中营后,对纳粹是抱有幻想的,认为纳粹不会对他们下狠手,但实际上并没有。

这个经历让索罗斯认识到, 人的认知和现实之间是存在差异和偏差的 ,也就是说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是存在缺陷、存在歪曲的。这个认识虽然简单,但却是索罗斯金融理论的基础。

这个观点让我联想到行为经济学中的描述 :传统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与人在社会实践中的真实行为存在偏差。

行为经济学讲的是理性与行为之间的偏差,比如商品价格低的时候,理性人会买入更多商品,但在实际行动中,人们可能并不会因为价格低就买入更多。

这里描述的偏差与索罗斯表达的偏差在逻辑上是一致的,只不过一个是从理性角度来描述偏差,一个是从认知角度来描述偏差。

我们知道传统经济学中有一个均衡理论,就是说,价格会围绕供需的变化而变化,即供应增加价格下降,供应减少价格上涨;反过来,价格的高低变化又会影响供应量的多少,于是就形成了供需决定价格,价格又反向影响供需的均衡状态。

但索罗斯并不这样认为,他看到的世界是,股票市场每天都在上演着追涨杀跌,价格从来都是在泡沫和崩盘之间来回波动。

这就形成了新的对立理论,即 均衡与反身性 。如果不好理解,可以对标传统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与行为经济学中的非理性行为。

反身性要讲的是,价格只能部分反应供需,均衡也只是理想状态。就像理性人,只能解释部分经济现象一样。真正影响股票价格的是市场参与者的主观认知,即价格是由市场参与者的共同认知决定。

但由于市场参与者之间又存在偏见,于是最终价格就会在这些偏见的相互影响中形成,而索罗斯把这种 偏见相互影响的过程称之为反身性

这里面的特点是,因为反身性的存在,股票价格的形必然成会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 共识 。共识即是繁荣的推手,也是泡沫的原凶。

索罗斯为什么说市场永远是错的?就是因为市场参与者的认知存在偏见,偏见与偏见之间相互影响,得出的结论一定是另外一个偏见。

你可能会说,那还是有人能判断市场的正确走势啊?从结果上来看是这样,但从反身性来看,这个判断可能仅仅对了结果,背后的过程一定存在偏差。

说到这,又一个疑问来了,那索罗斯是如何成功的呢?

索罗斯并不相信人的判断,但他相信趋势。他为什么相信趋势?因为他相信反身性。

他认为反身性最大的特点是制造泡沫,而泡沫不可能无限大,必然有一天会被戳破,这个泡沫从膨胀到被戳破的过程就是盛衰序列。

索罗斯的成功之路就是发现并充分利用了这个规律,并与众不同的认为,一个行业 由盛到衰 的过程, 才是赚钱的最好时机 。这个论断也符合索罗斯喜欢做空的特点。

索罗斯的做空案例大家应该都有所了解,1992年狙击英镑,成为打败英格兰银行的第一人;1997年狙击泰铢,引发东南亚金融危机……

总的来说,索罗斯的投资哲学就是通过获悉人们对市场的认知,并观察这个认知与真实情况的差距,然后通过这个抽象的差距找到现实世界可以投资的机会,并时刻关注局势的变化,在盛衰交替来临之前,提前布局投资。

但值得注意的是,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并不是一个通用理论,也就是说,他这套东西可能只适合他,别人并不容易掌握。

这就像量子力学中发现的“测不准原理”,没有人能够准确测量出市场参与者的偏见,以及这些偏见交织在一起时会得出什么样的结果。

索罗斯的过人之处可能就在这里,首先,他坚信反身性,以及反身性带来的盛衰序列,其次,他有着很强的盛衰感知力。第三,敢于下重注。

所以,他的成功一定不局限于一个理论,更多的还是他的综合能力。投资终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聊反身性也只是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了解远方,看一些我们从未见过或者想过的东西,由此来指导我们更多维度的思考。

⑵ 从股市里我们能够有哪些人生感悟

进入股市半年,随着里面的盈亏起起落落,我的心态也有了一些磨炼。我总结了一下这段时间,我炒股等到的一些炒股体验。对于心境的提升有很好的作用,

我对于炒股的短期化视野过于盲目,特别是对于投机的操作,操作过于频繁。过于相信那句话,终于的故事就是投机的天下。反而把自己搁在了里面。

⑶ 上一篇: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到底什么意思

索罗斯的“反身性”哲学到底什么意思?

作者:拈花成佛

tiger20152015-11-08 10:10

看到楼主的论述,我也说说我对索罗斯的理解吧。

1. 人们之所以对索罗斯的哲学感兴趣,是因为索罗斯在金融市场的巨大成功。但我个人认为,事实上索罗斯的哲学思想和他在金融市场的成功并没有本质上的必然关系。那些热衷于从研究索罗斯哲学思想里面找到金融市场炼金术的人们,有极大可能是误入歧途浪费生命。

2. 纯粹从哲学角度而言,索罗斯连个蹩脚的哲学家都算不上。他极其崇拜的卡尔波普和索罗斯简单聊了几句就没有任何兴趣和他进行哲学上的探讨,只是在卡尔波普听到索罗斯是成功的对冲基金经理,手里有的是花不完的钱的时候才多看了索罗斯一眼陪他寒暄几句争取拉点赞助出版学术著作,仅此而已。在金融市场获得的任何成功都比不上在哲学领域有所建树更能让索罗斯心动。但可惜,上帝造人是公平的。

3.要真正的理解索罗斯,不能光看他自己怎么说以及别人怎么说他,而应该深入研究他的成长背景和经历。从他人生经历的种种里程碑事件所做出的反应和动作,来分析他真正的思路和独到之处。怎么做,永远比怎么说怎么想更具有说服力,也更接近真实。

4. 索罗斯对金融市场的操作,更多的是从人性博弈的角度。楼主文中提到索罗斯对各种计量工具的不屑,这也明显反应出索罗斯的局限性----他对于金融市场的观点并不都是正确的,虽然他是当代最成功的交易员。以西蒙斯为代表的数理模型派一样在市场取得了长期的惊人的成功。条条大路都通罗马,索罗斯对数理模型的不屑与数理模型派对其他派别的不屑一样,都是有失偏颇的。

5. 顶尖的交易员,不光是技术,历练,思考,自律,还一定要有运气。不光是索罗斯依靠他背部的疼痛程度来决策要不要清仓逃命,即便是当年的股神李佛魔,也多次提到过不同时期没有发出任何技术信号的情况下完全依赖直觉逃过市场灾难的事实。想不明白这一点,一直把自己限定在某项技术或某个模型里而缺乏弹性,都容易被市场鳄鱼所吞噬。交易,本质是概率的游戏,小概率事件很少发生,但长期一定会发生,这就是市场的真实。

6. 有时候还必须考虑到遗传。就如很多人努力一辈子的成果也达不到某些人一生下来就拥有的财富。人和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一定要明白这一点。索罗斯屡屡在金融市场成功逃命的本能,我个人认为或许更多的是因为来自他老爸的遗传和身教。在被俘后流放到西伯利亚数年,所有亲友都认为他早已死去的情况下,索老爸居然能从西伯利亚的累累白骨中独自逃回德国与家人团聚,这绝对是万里挑一的。犹太人上个世纪的惨痛遭遇,天生的赋予索罗斯对潜在危险的警觉。

最后再说一遍,我还是认为索罗斯在市场交易的成功,更多的是他的自律和本能反射,而不是所谓的索罗斯哲学。。。

---------------

评论

青尘之光20112015-11-08 11:13

很多人都聚焦于作为哲学层面的索罗斯,而很少思考交易层面的索罗斯,反身性的逻辑不难理解,简化的说就是金融市场因为参与人员的存在而相互影响,大家的悲观或乐观偏见会通过交易在市场得到加强而很可能走向一个极端,然后因为其不可持续而走向反转,但有时候我很好奇索罗斯在证券交易上的成功和他所提出的这种反身性有关系吗,或者在多大程度上索罗斯是依靠了这种反身性才赢得了巨大的财富?可惜貌似他一直没有透露过其真实的投资方法,不过从他典型的几次出击来看无疑是看到了市场的明显漏洞而主动加以猛烈攻击并获取利润,从这个角度索罗斯更像是一个市场上极其精明的猎手,寻找市场犯错的机会(谁说市场一直是对的来着?),然后在其不可持续的前景下利用雄厚的资本实力进行引爆,借势摧枯拉朽而功成名就。这种对市场的敏锐把握能力我想绝大部分人都没法望其项背,更别说他依靠资本实力主动搏击,成则顺势而为,一击不成,则会立即收手,果断回退,这种手法更像是如豺狼虎豹般的投机,所能学者估计也会是寥寥无几。所以如果说要从老索身上去学习什么东西,我想其不拘一隅而是对市场全局的分析能力以及行动的严格纪律性真的是值得我们好好去借鉴和参考的。

Tigerfund20172015-11-09 04:25

金融市场是反身性市场,它的决策不可能成为一个科学研究的命题,相反,它更像一个“非科学”的“炼金术”,因为金融市场中的决策评价取决于参与者们歪曲了的见解。正是因为参与者的决策并非基于客观的条件,而是对条件的解释,所以金融市场的根子是不确定的、是可错的。

天行健0912016-07-07 00:03

@tiger2015:

看到楼主的论述,我也说说我对索罗斯的理解吧。

1. 人们之所以对索罗斯的哲学感兴趣,是因为索罗斯在金融市场的巨大成功。但我个人认为,事实上索罗斯的哲学思想和他在金融市场的成功并没有本质上的必然关系。那些热衷于从研究索罗斯哲学思想里面找到金融市场炼金术的人们,有极大可能是误入歧途浪费生命。

2. 纯粹从哲学角度而言,索罗斯连个蹩脚的哲学家都算不上。他极其崇拜的卡尔波普和索罗斯简单聊了几句就没有任何兴趣和他进行哲学上的探讨,只是在卡尔波普听到索罗斯是成功的对冲基金经理,手里有的是花不完的钱的时候才多看了索罗斯一眼陪他寒暄几句争取拉点赞助出版学术著作,仅此而已。在金融市场获得的任何成功都比不上在哲学领域有所建树更能让索罗斯心动。但可惜,上帝造人是公平的。

3.要真正的理解索罗斯,不能光看他自己怎么说以及别人怎么说他,而应该深入研究他的成长背景和经历。从他人生经历的种种里程碑事件所做出的反应和动作,来分析他真正的思路和独到之处。怎么做,永远比怎么说怎么想更具有说服力,也更接近真实。

4. 索罗斯对金融市场的操作,更多的是从人性博弈的角度。楼主文中提到索罗斯对各种计量工具的不屑,这也明显反应出索罗斯的局限性----他对于金融市场的观点并不都是正确的,虽然他是当代最成功的交易员。以西蒙斯为代表的数理模型派一样在市场取得了长期的惊人的成功。条条大路都通罗马,索罗斯对数理模型的不屑与数理模型派对其他派别的不屑一样,都是有失偏颇的。

5. 顶尖的交易员,不光是技术,历练,思考,自律,还一定要有运气。不光是索罗斯依靠他背部的疼痛程度来决策要不要清仓逃命,即便是当年的股神李佛魔,也多次提到过不同时期没有发出任何技术信号的情况下完全依赖直觉逃过市场灾难的事实。想不明白这一点,一直把自己限定在某项技术或某个模型里而缺乏弹性,都容易被市场鳄鱼所吞噬。交易,本质是概率的游戏,小概率事件很少发生,但长期一定会发生,这就是市场的真实。

6. 有时候还必须考虑到遗传。就如很多人努力一辈子的成果也达不到某些人一生下来就拥有的财富。人和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一定要明白这一点。索罗斯屡屡在金融市场成功逃命的本能,我个人认为或许更多的是因为来自他老爸的遗传和身教。在被俘后流放到西伯利亚数年,所有亲友都认为他早已死去的情况下,索老爸居然能从西伯利亚的累累白骨中独自逃回德国与家人团聚,这绝对是万里挑一的。犹太人上个世纪的惨痛遭遇,天生的赋予索罗斯对潜在危险的警觉。

最后再说一遍,我还是认为索罗斯在市场交易的成功,更多的是他的自律和本能反射,而不是所谓的索罗斯哲学。。。

我倒认为工夫在诗外,很有可能索罗斯在哲学中领悟到了一些东西,用在了市场上。。。

⑷ 股票市场中的反身性(一)

    为了好好读书,同时又有所收获,决定抄书。

  这次抄的是索罗斯的金融炼金术。

  第一章,股票市场中的反身性。为了发展反身性理论,我将从股票市场开始谈起。原因有下:一,我是拥有近25年资历的投资者,对股票市场最为熟悉;二,股票市场中的变化由定量分析领域专用语言表达且金融数据易获取,甚至参与者的观点在非农业报告中也一目了然,因此股票市场为检验金融理论提供了一个优越的实践场所。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我已经在股票市场中实地检验了我的理论,至少可以提供一些有趣的研究案例。

  学习:开始这一节说了从什么场景谈反身性理论或者是在什么环境中应用反身性理论,选择这个环境或场景的理由是,用来描述的语言没有歧义数据容易获取。在这个环境中,反身性理论已有案例支持。

    诚如我在导论中所提到的,反身性思想的发展最初并未同我在股票市场中的活动联系起来,反身性理论始于抽象的哲学思辨,后来我逐渐地发现了它同股票价格行为的相关性。在我所构思的抽象层面中,我的理论表述还是极不成熟的,因为与本人成功的投资职业生涯相比,我的哲学造诣便相形见绌。我将从我所得出的结论开始,通过逆向追溯思想发展的方式来对我的观点进行论述,或许这样便能够避免自身迷失在晦涩难懂的抽象探讨之中。

    学习:这一节说了反身性理论发展过程,说了论述方式,力求易懂。

  从股票市场谈起的另一个原因是,股票市场能够提供研究反身性现象的最佳切入点,与其他任何市场一样,股票市场满足充分竞争理论的标准:一个中央市场,同质的产品,低廉的交易和运输成本,便捷的通信系统,足够数量的参与者以保证没有人能够在日常的交易过程中左右市场价格,内部交易的控制规则,以及向所有参与者开放有关信息的特殊保障。除上述条件外,还能要求什么更好的条件呢?因此在股票市场对充分竞争理论进行实践最合适不过了。

  学习:这一节再次叙述了从股票市场谈反身性理论的原因。

  问题在于,我们未能发现任何可以证明价格会均衡的经验证据,哪怕是价格朝向均衡方向发展的经验证据,因此,均衡概念往好了说是不相干,往坏了说是误导人。无论选择多大的时间跨度作为观察的周期,经验证据均表现出持续性的价格涨落。当然,被假定为反映在股票价格中的基本状况也在不断地变化,但是,在股票价格的变化和基本状况的变化之间,难以建立起任何稳定的相关关系,而勉强建立起来的无论何种关系都是人为的而非观察的成果。如果我打算应用反身性理论批判古典经济学执迷于均衡观念这一错误,那么,股票市场就是最好的例证。

  学习:价格均衡经不起股票市场检验。均衡不存在,那么价值投资是否就无法择时了呢?

    关于股票价格的波动,现行的理论多似是而非,它们对场内的交易者谈不上有什么帮助,我甚至并不很了解这些理论,没有它们我也照样过得去,仅此一点即足以说明问题。

  学习:是的,股票市场没有正确的理论,都似是而非。否则钱就被一个人赚了。

⑸ 股票市场反身性的简介

我不相信股票价格是潜在价值的被动反映,更不相信这种反映倾向于符合潜在的价值。我坚决主张市场的估价总是失真的,不仅如此——这是对均衡理论的决定性背离——这种失真具有左右潜在价值的力量。股票价格不是单纯的被动的反应,它在一个同时决定股票价格和公司经营状况的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换言之,我将股票价格的变化看成是一个历史过程的一部分,并且我着重于考察参与者的期望和事件过程的相互影响,以及这种影响作为因果因素在这一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为了解释这一过程,我将以上述的相互影响所造成的差异作为出发点。我不排除事件实际上存在着与人们的预期取得一致的可能,但却将此视为特例。用市场术语来说,我认为市场参与者总是表现为这样或那样的偏向性。我不否认市场时常显示出神奇的预示或预期功能,但这可以解释为参与者的偏向对事件过程的影响,例如,人们普遍相信股票市场预期了萧条,实际上应该说它促成了预期中的萧条成为现实。这样,我就用另外两个主张取代了“市场永远正确”的迷信:
1. 市场总是表现出某种偏向;2. 市场能够影响它预期的事件;这两个主张结合起来解释了为什么市场似乎经常能够正确地预期未来事件。以参与者的偏向作为出发点,我们可以试着建立起参与者的观点和他所参与的情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模型,难点在于,参与者的观点是所参与的情境的一部分。研究如此复杂的情境,我们必须采取简化的方法,参与者的偏向就是这样一个简化的概念,现在我想更进一步,引入主流偏向(Prevailing bias )的概念。市场中存在着为数众多的参与者,他们的观点必定是各不相同的,其中许多偏向彼此抵消了,剩下的就是我所谓的“主流偏向”。这个假设并非对所有的历史过程都合适,但的确适用于股票市场和其他市场,诸多观点的总合之所以可能,是因为它们相交于一个共同点,即股票的价格。在其他历史过程中,参与者的观点过于分散,无法总合,主流偏向只能是一个象征性的概念,可能不得不引入其他模型,但在股票市场中,参与者的偏向在股票买进和卖出交易中找到了表达形式。其他条件相同时,正的偏向导致价格上涨,负的偏向导致下跌,因此,主流偏向是一种可观察的现象。其他因素各各不同,我们需要对“其他因素”了解得更多些以建立我们的模型。在此我将引进第二个简化概念。假定存在着一个无论投资者是否意识到都将影响股票价格变化的“基本趋势”,其对于股票价格的影响及程度,视市场参与者的观点而定,绝非一成不变。以这两个概念作为基础,就可以把股票价格的运动趋势拟想成“基本趋势”和“主流偏向”的合成。这两个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呢?请读者回忆一下前边提到的两种函数关系:参与函数和认识函数。基本趋势通过认识函数影响参与者的认知,认知所引起的变化又通过参与函数影响情境。在股票市场中,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就是股票价格,股票价格的变化又反过来对参与者的偏向和基本趋势同时施加影响。存在着一种反身性的关系,其中股票价格取决于两个因素——基本趋势和主流偏向——这两者又反过来受股票价格的影响。股票价格和这两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存在常数关系:在一个函数中的自变量到了另一个函数中就成为因变量。常数关系不存在,均衡的趋势也就无从谈起。市场事件的序列只能解释为历史性的变化过程,其中没有一个变量——股票价格、基本趋势、主流偏向——可以保持不变。在一个典型的市场事件序列中,三变量先是在一个方向上,接着又在另一个方向上彼此加强,繁荣与萧条的交替,就是一个最简单而又最熟悉的模式。首先,定义几个概念。如果股票价格的变化加强了基本趋势,我们称这个趋势为自我加强的,当它们作用于相反的方向时,则称之为自我矫正的。同样的术语也适用于主流偏向,可能自我加强,也可能自我矫正。理解这些术语的意义是很重要的,当趋势得到加强时,它就会加速,当偏向得到加强时,预期和未来股票价格的实际变化之间的差异就会扩大;反之,当它自我矫正时,差异就缩小。至于股票价格的变化,我们将它们简单地描述为上升的和下降的,当主流偏向推动价格上涨时,我们称其为积极的;当它作用于相反的方向时,则称为消极的。上升的价格变化为积极的偏向所加强,而下降的价格变化为消极的偏向所加强,在一个繁荣/ 萧条的序列中,我们可以指望找到至少一个上升的价格变化为积极偏向所加强的阶段和一个下跌的价格变化为消极偏向所加强的阶段。同时一定还存在着某一点,在这一点上基本趋势和主流偏向联合起来,扭转了股票价格的变化方向。现在已经可以建立一个初步的繁荣和萧条的交替模型了。首先假设存在着尚未意识到的基本趋势——尽管不能排除未反映在股票价格中的主流偏向存在的可能性,这意味着,主流偏向在开始时是消极的。起初是市场参与者意识到了基本趋势,认识上的变化将(通过投资决策)影响股票的市场价格,股票价格的变化可能影响也可能影响不了基本趋势,在后一种情况中,问题到此为止,无须进一步讨论在前一种情况里,我们进入了自我加强过程的起点。加强的趋势可能在两个方向上左右主流偏向,它将导致进一步加速的预期或矫正的预期。如果是后者,经过股票价格变化的矫正,这个基本趋势可能继续也可能终止;如果是前者,则意味着一个积极的偏向发展起来,它将引起股票价格的进一步上涨和基本趋势的加速发展。只要偏向是自我加强的,预期甚至比股票价格还要升得快。基本趋势愈益受到股票价格的影响,与此同时,股票价格的上涨则愈益依赖主流偏向的支撑,从而造成基本趋势与主流偏向两者同时滑入极其脆弱的状态,最后,价格的变化无法维持主流偏向的预期,于是进入了矫正过程。失望的预期对股票价格有一种消极的影响,不稳定的股票价格的变化削弱了基本趋势。如果基本趋势过度依赖股票价格的变化,那么矫正就可能成为彻底的逆转,在这种情况下,股票价格下跌,基本趋势反转,预期则跌落得还要快一些,这样,自我加强的过程就朝相反的方向启动了,最终,衰落也会达到极限并使自己重新反转过来。典型的情况是,一个自我加强的过程在早期会进行适度的自我矫正,如果在矫正之后趋势仍然得以持续,这一偏向将有机会得到加强和巩固,且不易动摇。当这一过程继续下去时,矫正行为就会逐渐减少,而在趋势顶点逆转的危险则增大了。我在上面勾划了一个典型的繁荣/ 萧条的序列过程,它可以用两条大致同向的曲线加以描述。一条代表股票价格,另一条代表每股收益,将收益曲线拟想成基本趋势的一个标度,这是很自然的,两条曲线之间的差距则是主流偏向的标示。具体的关系当然复杂得多。收益曲线不仅融合了基本趋势,也融合了股票价格对该趋势的影响。主流偏向仅仅部分地由两条曲线之间的差距得到表示,其他部分反映在曲线本身当中。由于其表征的现象只能部分地观察到,这些概念在操作上困难极大,这也是为什么选择了可观察的和可定量的变量的原因——虽然,后面将会谈到,每股收益的可定量性是颇具迷惑力的。为了眼下的目的,我们假设投资商感兴趣的“基本因素”就可以恰当地以每股收益来衡量。这两条曲线的一个典型走向可能如下图(图2-l )所示。起初,对基本趋势的认定将是在一定程度上滞后的,但该趋势已经足够强大,并且在每股收益中表现出来(A—B )。基本趋势被市场认可后,开始得到上升预期的加强(B—C ),此时,市场仍然非常谨慎,趋势继续发展,时而减弱时而加强,这样的考验可能反复多次,在图中只标出了一次(C—D )。结果,信心开始膨胀,收益的短暂挫折不至于动摇市场参与者的信心(D—E )。预期过度膨胀,远离现实,市场无法继续维持这一趋势(E—F )。偏向被充分地认识到了,预期开始下降(F—G )。股票价格失去了最后的支持,暴跌开始了(G )。基本趋势反转过来,加强了下跌的力量。最后,过度的悲观得到矫正,市场得以稳定下来(H—I )。应该强调,这只是一条可能的路径、产生于一个基本趋势和一种主流偏向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现实中,基本趋势可能不止一个,偏向内部也会有各种微妙的差别,事件的序列过程也可能会有迥然不同的路径。关于模型的理论结构还可以说上几句。我们感兴趣的是参与者的偏向和事件实际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然而参与者的偏向并没有直接出现在模型中,两条曲线都是实际事件过程的表现。主流偏向部分地融入了这两条曲线之中,部分由它们之间的差异体现出来了。这个结构的主要价值是它采用了可定量化的变量。股票价格充当了同参与者的偏向有关的情境的方便代表。在其他历史过程中,同样存在着通过认识函数和参与函数与参与者的认知发生内在联系的情境,但辨别和定量化的研究则困难得多。度量上的方便,使股市成为研究反身性现象的一个非常有效的实验室。遗憾的是,模型只提供了如何确定股票价格的部分解释,基本趋势只是一个起占位作用的符号,以表示“基本因素”中的变化,在这个概念中并未定义基本因素包括那些内容,甚至回避了基本因素应当如何度量的问题。收益、股息、资产价值、自由现金流量,所有这些标尺都是相关的,其他的标尺也不例外,然而,对每一种标尺所赋予的相对权重却取决于投资者的判断,也即受制于其偏向。当然,每股收益是一个可用的概念,但它会引起更多的问题,长期以来,股市分析家们对此一直争论不休,所幸这一困难并不妨碍我们继续发展反身性的理论。即使对基本因素一无所知,我们还是可以作出一些有价值的概括。第一个概括是股票价格一定会对基本因素(不管它们是什么)产生影响,由此产生了繁荣/ 萧条的模式。有时,这种联系是直接的,我在后面会给出几个例子,但多数情况下则是间接的,往往要通过诸如税收、管制或对储蓄和投资的态度的变化等政治程序才能被人们体会到。即令基本趋势保持不变,在股票价格和主流偏向之间仍然很可能存在着一种反身性的联系。但是,只有在涉及基本趋势时,这种联系才是令人感兴趣的。假设基本因素没有变化,主流偏向也可能得到迅速的矫正,这正是我们在股票市场的日常变化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将这种偏向仅仅看成是噪音而加以忽略应该是恰当的,充分竞争理论以及基本因素派的证券分析就是这么做的。相形之下,当基本因素受到影响时,就不能不考虑这种偏向存在严重的失真,因为它引起了一个自我加强/ 自我消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股票价格、基本因素、参与者的观点全都变得面目皆非。第二个概括是参与者对基本因素的认知必然含有某种缺陷,起初也许并不明显,但以后会表现出来。这时,它将启动主流偏向的逆转阶段。如果偏向变化扭转了基本趋势,自我加强的趋势就开始朝着相反的方向运动。缺陷在哪里?它如何、又何时表现出来?这是理解繁荣/ 萧条模型的关键。前面的模型建立在这两个概括之上,当然,模型是极其粗糙的。它的价值在于,借助这个模型,我们得以辨别典型的繁荣/ 萧条序列过程的决定性特征。其中包括:投资者尚未意识到的趋势、自我加强的过程的启动、成功的检验、日益增强的信心、由此而引起的现实和预期之间的差异的不断扩大、投资者认知中的缺陷、市场形成高潮、反向的自我加强过程,只有辨别出这些特征,我们才能对股票价格的变化有所理解。但是,我们不能指望从一个初始的模型中得到更多的东西。在任何情况下反身性模型都不能取代基本分析,它的作用仅限于提供基本分析中所欠缺的成分。原则上这两种方法可以调和,基本分析试图确立潜在价值如何反映在股票价格中,而反身性理论则表明了股票价格如何影响潜在价值,一幅是静态的图景,另一幅则是动态的。尽管只能就股票价格的运动提供部分的解释,这一理论对于投资商来说仍然可能是非常有用的,因为它阐明了一种其他投资商未能领会到的市场关系。投资者只有有限的资金可供调度,也只有有限的情报进行操作。他们无须成为万事通,只要自己的悟性比别人稍好一些,就可以占尽上风。有关证券分析的专业化的知识尽管各有所长,但都未能切中投资商关心的要害问题,反身性理论长于理解并辨别具有历史重要性的价格变化,因此能够直达问题的核心。在我本人的投资生涯中,前述模型已经证明了它能够带来相当丰厚的投资回报。表面看来,这个模型是如此简单、如此吻合于人们惯用的股票市场模型,想来每个投资商应该都不会对它感到陌生。然而实际情况却远非如此。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这一现状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参与者观念上的错误所造成的。这种观念源自古典经济学,再向前则可以回溯到自然科学的理论结构,他们顽固地坚持,股票价格是某种基本的现实因素的被动反映,而不是历史过程中的一个积极成分。我们已经看到,这是绝对错误的,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并没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当然,投资商们确实了解我所指出的市场过程,也确实对它们作出了反应,惟一的区别是,他们的动作慢了一步。选用合适的模型,留意寻找决定价格曲线形状的关键特征,这,就是我的优势。我第一次系统地应用这一模型是在60年代后期,正值集团企业热时期,它帮助我在繁荣和萧条两个阶段中都赚了钱。集团企业热的关键起因是投资者中盛传的各种误解。投资商们只知道每股收益的评估增长了,却未能看穿实现增长的方式。很多公司掌握了通过收购取得收益增长的方法。一旦市场开始对他们的表现作出正面反应,事情就简单多了,因为它们可以在收购其他公司时提供自己业经高估了的股票作为支付工具。这一套把戏的原理是这样的:首先,假设所有公司取得了同样的内部收益增长,但收购公司的股票以两倍于被收购公司市盈率的价格出售,如果收购公司得以实现规模加倍,其每股收益将跃升50%,企业成长率亦相应提高。在实践中,早期的集团企业都是那些实现了较高的内部增长率,并因此在股票市场上赢得高倍市盈率的企业。几个主要的开拓者都是具有很强的国防背景的高技术公司,其管理人员意识到它们过去那种历史性的增长率不可能无限期地维持下去,如Tex-tron,Teledyne, Ling-Temco-Vought(即后来的LTV)等等,它们开始收购更多的市场(市盈率)表现平庸的公司,但是,随着每股收益增长加速,其市盈率上升而非下降。它们的成功吸引了模仿者,后来连最不起眼的公司也能够借助收购狂热而以高倍市盈率的价格在市场上交易。例如,Ogden公司,其收益的主要部分来自废金属交易,然而,其股票在巅峰时竟卖出20倍于收益的价格。最后,一家公司甚至只要做出保证采取收购行动并夺取成功,就足以赢得高倍的市盈率。经理们发明了专门的会计处理技术,增强了收购的冲击力,他们还把一些新的处理方法引入了被收购的公司:合理化操作( streamlingoperation)、资产变卖,以及普遍的在净收益上所做的手脚。可是,比起收购行为对每股收益的影响来说,这些手法可谓小巫见大巫了。投资商的反应就像是印第安人见到了烈酒。起初,每一个公司的记录都是基于其本身的价值的。可是集团企业逐渐被承认为一个特殊板块,于是出现了一批新型的投资商,即所谓的速利基金经理,或“快枪手”,他们与集团企业的经理人员建立起特殊的亲密关系,双方开通了热线联系,集团企业将所谓的“库存股票”直接存放于投资商那里,最后,集团企业几乎可以随心所欲控制股票价格和收益。事件的发展遵循着我在模型中所刻画的路径,市盈率猛升,现实的市场终于无力承受预期的重负,尽管游戏还在进行,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支撑着市场繁荣信心的仍是一个错误的理念,收购的规模越来越大,非此则不足以保持增长的势头,直到最后其规模达到了极限点。整个过程的高潮是索尔·斯坦因伯格(Soul Steinberg)收购化学银行的行动,结果遭到该银行的反击而告失败。股票价格开始下跌,下降的趋势进入自我强化的程序。收购对每股收益的有利影响消失了,新的收购成了不明智的举动,在迅猛的外部增长期间被扫到地毯底下的内部问题暴露出来了。收益报告揭示了令人不快的意外,投资商如梦初醒,公司经理们人人自危,令人兴奋的成功已经过去了,日常管理的琐屑事务无人愿意打理,这种困境又为经济衰退所加剧,许多趾高气扬的集团企业陷于瓦解,投资商作了最坏的打算,也确实发生了几宗这样的案例,对于其余的公司,实际表现经证明要优于市场的预期,最后,股票市场的形势逐渐稳定,生存下来的公司多数进行了管理层的大换班,然后艰难地从废墟底下挣扎出来。集团企业的繁荣特别适于证明我的初步模型,因为其“基本因素”很容易定量化。投资商把他们对股票的估价建立于每股收益报告的基础上。无论图表数字多么缺乏意义,它们还是提供了与我的理论原型极其吻合的图形(见图2-2,图2-3,图2-4)。在理解和把握集团企业的繁荣/萧条变化过程的努力中,我最成功的一例是对不动产投资信托(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即所谓REITs的投资操作。这是一种根据立法授权产生的特殊法人组织形式,它们的关键特征是在分配收入时可以免交公司税,前提条件是将全部收入悉数分配。直至1969年,这个由立法授权催生的机会在很大程度上尚未得到很好的利用。从那以后,REITs开始大批成立。我目睹了它们的创立,由于刚刚经历了集团企业热的兴衰,我意识到由这种公司在市场上发动一轮繁荣/萧条序列过程的潜在可能。为此我发表了一篇研究报告,其主要部分如下:抵押信托案例研究(1970年2月)

⑹ 股票市场反身性的概念

表面上,抵押信托类同于预期实现高额当期收益率的共同基金,实际却不然。抵押信托的魅力在于它们能够以超过账面价值的溢价出售追加股份,从而为股东带来资本收益。如果信托单位账面价值为10美元,股本收益率12%,以每股20美元的价格抛售追加股份,令其股本翻番,账面价值将升至13.33 美元,每股收益由1.20 美元升至1.60 美元。出于对高收益和每股收益高增长率的预期,投资商们愿意支付一笔溢价。溢价越高,信托(的股票)就越容易满足他们的预期。这个过程是一个自我加强的过程,一旦进展顺利,信托就可以在每股收益上表现出一种稳定的增长,尽管实际上它将收益全部作为股息支付了出去。较早参与这一过程的投资商能够享受到高额股权收益、上升的账面价值、以及超出账面价值的不断上涨的溢价的综合效益。

热点内容
股票最高价等于涨停价的表达 发布:2025-01-11 13:54:51 浏览:922
国庆后基金买哪些板块 发布:2025-01-11 13:44:11 浏览:947
lindsay平台股票交易 发布:2025-01-11 13:38:46 浏览:229
炒股第一课是什么 发布:2025-01-11 13:27:31 浏览:947
合肥科技股票有哪些 发布:2025-01-11 13:24:50 浏览:428
有个大姐学炒股的电视剧叫什么 发布:2025-01-11 13:07:50 浏览:505
苏宁易购股票交易涨停板 发布:2025-01-11 13:05:46 浏览:914
美国历史小市值股票PB 发布:2025-01-11 12:42:16 浏览:373
股市中的手机号码怎么看 发布:2025-01-11 12:40:53 浏览:151
长城科技股票中签号码 发布:2025-01-11 12:34:54 浏览: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