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股票市场发展历程
A. 日本楼市的兴衰史,是怎样的一个过程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日本经济实力在全球都是首屈一指的。强劲的出口,让日本经济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汇率走高,银行低利率,国外热钱涌入,日本又推出税制改革,一下子日本仿佛进入了最好的时代。
日元的升值,带动了国内物价的下降,整个国家的经济全部由内需拉动。金融行业繁荣,也让更多的企业放弃了主业,转为投机,普通员工的工资也飞涨。一些日本和世界的经济学家纷纷说,传统经济理论对日本不适用,日本正在创造“新的经济规律”。
于是,日本人买了美国金融帝国的象征——洛克菲勒大厦,买了美国电影的象征——哥伦比亚电影公司,买了加拿大的森林,澳洲铁矿,香港最贵的房子,日本女人买了70%法国生产的LV手袋,日本男人成群结队飞去泰国打高尔夫……
那时的日本房地产更是不可一世,一个东京市的地价就可以买一个半美国。一间900万的公寓,在泡沫时代可以卖出16.5亿日元的高价。签订完广岛协议的1986年,东京平均房价直接暴涨120%,1991年楼市顶峰,平均能到272万日元每平米,而东京市区更是高达1450万每平米。
到后来,大家都买不起房了,达到了无力承受的地步。于是民众开始抗议了,希望政府提高利率,出台房产税压制房价。正好政府也认为经济过热房价过高,加上卖土地的钱不是自己的,但是房产税收的钱妥妥的是自己的,于是顺应民意开征房产税,另外提高利率。
加息和房产税是压制房价最有效的大杀器,每一个效果都很好,双剑一合璧,日本房价直接崩了。到了1992年日本经济就不能正常运作了。房价下跌最狠的是1991年,跌幅达到20%-30%。
随着房价无休止下跌看不到希望,投资炒房客开始大量抛盘,恶性循环,房子越来越廉价。虽然房子越来越廉价,穷人却依然买不起。因为经济风暴来临是无人可以幸存的,大量企业倒闭,工薪阶级首当其冲,失业率飙升,大批日本人被套死在楼市中,一辈子给银行打工偿还债务。
(1)日本股票市场发展历程扩展阅读:
泡沫破裂后许多日本居民成为千万“负翁”,家庭资产大幅度缩水,长期背上严重的财务负担,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严重影响正常消费。日本银行及非银行机构的不良债务高达100万亿日元,最后成为坏账的达到几十万亿日元。
日本房价从1991年开始就一直跳水,一直跌到了2002年才回暖。2001年最低谷时,东京平均房价已经从91年的272万每平米(人民币15万)跌到了61万每平(人民币3万)。房价崩塌,会连带整个经济体,结果就是企业倒闭,万业具废。
B. 求,日本股票介绍,交易技巧
日本股票市场(Japanese stock market)
[编辑]日本股票市场概述
在日本股票市场上,根据发行目的可以将新股发行分为两种,一种是为筹措资金的发行(普通的新股发行),一种是为其他目的的发行(特殊的新股发行)。新股发行方式将在下文中介绍。
与其他国家一样,日本的股票流通市场也分交易所市场和店头市场两部分。战后,日本为了形成公正的证券价格,原则上禁止上市股票在场外交易,于是形成了以证券交易所为中心的股票流通市场。
日本目前有8 家证券交易所,分别位于东京、大贩、名古屋、京都、广岛、福冈、新泻。札幌。其中东京、大贩分别是全国和关西地区的中心性市场,二者的交易额合计占全国交易所的90%以上。为了尽可能地将股票交易集中到交易所, 1961 年10 月东京、大坂和名古屋三个证券交易所分别设立了市场第二部。市场第二部的上市条件比第一部略低。原则上新股票先在市场第二部交易,一年后如果满足第一部上市条件才进入第一部进行交易。同时在第一部上市的股票如果其条件降至一定水平以下,且在一年宽限期内仍未满足第一部的条件,就要被重新指定在第二部交易。目前除了市场第一部250 种大宗股票仍采用公开喊价方式成交外,市场第一部其余股票和第二部的全部股票都采用电子计算机交易,东京证交所还将上市股票分为3 类:1类和2 类为国内股票,其中1 类股票的挂牌条件高于2 类;3 类为外国股票。
交易所内的交易方式按交割日可划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普通交易,占总交易量的99%,又分为现货交易和信用交易两种形式;第二种是指定日期结算交易,但最长不得超过15 天;第三种是发行日结算交易,即在新股票发行后再办理实际交割,一般在公司向原股东配股或实行股票分割时采用。店头市场主要用于新发行股票和不满足交易所上市条件的股票的交易。由于三大证券交易所开办了市场第二部,使得店头市场的交易发展缓慢。
1983 年11 月,店头市场的自律组织——证券交易商协会公布了一系列新的规章制度,并于1984 年7 月建立了店头市场自动报价系统。1991 年,日本建立了日本证券商自动报价系统(JASDAQ),旨在提高店头市场的效率。经过上述一系列改革措施,店头市场的交易开始趋于活跃,交易量也开始增加。
日本的股价指数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日经股价平均数,包括日经225种股价平均数和日经500种股价平均数两种。都是以东京证券交易所第一部上市股票为基础编制。另一个是东证股价指数,以东京证交所第一部所有股票和第二部的300种股票为基础编制。 1993 年10 月,日本经济新闻以在东京证券交易所第一部上市的300 家代表各行业的股票市价总额加权平均计算,创设了日经300股指;日经300的变动性在日经股价平均数和东证股价指数之间,成为日本股市的第三种股价指数。
[编辑]股票的发行方式
根据股票发行时是否要求缴纳股金,可将新股发行(增资)分为有偿发行(有偿增资)和无偿发行(无偿增资)两大类。以前还存在一种有偿无偿混合发行,但1973 年末因有关法律条文失效,这一方式不能再使用。
1.有偿增资。有偿增资指向新股认购者收取缴纳金的股票发行方式,又分以下几种:
(1)向原股东分配新股。即将新股的认购权只分配给原有股东,新股的发行价格为面值,市价与面值之间的差额作为盈利由股东获得。
(2)第三者配购。即将新股认股权交给本公司客户或关系银行等与公司有特定关系的第三者。这一方式有利于加强与特定客户的关系
(3)公募。即广泛向社会征募资本,一般以流通市场上的股票时价作为发行价格,故也称时价发行,但实际发行价通常低于时价。
(4)中间价发行。即以时价与面值的中间值为新股发行价格向原股东分配新股。时价与面值之差为公司和股东分享。这一方式在日本采用较少。
2.无偿增资。指公司的内部留存或利润纳入资本时,须发行相应的新股并分配给股东。根据纳入资本的资金来源不同,可分为以下两种形式:
(1)无偿交付。在将资本准备金或利润准备金纳入资本时,采用这种增资方式。
(2)股份派息。即不以现金支付股息,而是先将股息纳入资本,然后发行相应股份交付给股东作为股息。股份派息必须在可能分配的利润金额范围内进行。
以前,日本历来是通过向原股东配购这种面额发行方式进行有偿增资。但1969 年以后,这种发行方式有所减少,而公募发行逐渐增多。以后虽有所反复,但到80 年代,公募发行已占企业股票筹资的70—80%。可见,公募发行已成为企业筹资的主要方式。
不过我想这些估计是帮不了你,你如果在日本的话,在那里开户应该有介绍材料,你不懂的可以到那里的证券公司咨询吧。不过炒股票应该都一样吧,买卖呗。
http://www.i918.cn/book/这个网站上有书籍可以下载,不知道对你有没有用。
C. 股票市场是哪一年成立的
你问哪一个啊
1602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正式印制了世界上最早的股票——东印度公司股票。
1680年全球第一家股票交易所——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在荷兰成立。
1685年德国柏林证券交易所成立。目前在德国,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是最大的证券交易所,也是欧洲证券交易中心之一。
1724年法国巴黎证券交易所成立。
1773年英国伦敦证券交易所的前身在“乔纳森咖啡馆”成立。
1790年成立了美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费城证券交易所。
1792年,“由每日聚集在一棵梧桐树下的商人”建立了现今全球最著名的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
1877年瑞士苏黎世证券交易所成立。
1878年日本东京、名古屋成立了股票交易所。战后,1948年东京证券交易所重建和恢复。
1914年香港证券交易所成立。其后60年代末、70年代初,又成立了远东、金银、九龙等证券交易所。1980年,上述四家交易所合并成立香港联合证券交易所。
1956年韩国达议股票交易所成立。
1962年台湾证券交易所成。
1971年美国“全美证券交易商协会自动报价系统”即纳斯达克市场成立。
1973年新加坡证券交易所成立。
1990年、1991年中国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
D. 日本房地产当年崩盘,那当时的地产股票走势如何呢
日本地产神话自1991年破灭以来,地价持续下跌,直至今年虽然略有起色,但长达十多年来房地产低迷不振的阴影依然挥之不去。回顾日本地产神话破灭的历程,对于中国目前水涨船高的房地产市场或许有较大的启示。
(一)地产神话破灭的伤痛至今仍未痊愈
日本国土交通省在2005年1月1日的“公示地价”中,尽管东京、名古屋、大阪等大城市部分区域的地价出现了上涨的势头,但日本的平均地价依然在继续下跌。其中,住宅用地价格同比下跌了4.5%,商业用地价格同比下跌了5.6%,连续14年下跌。与1991年相比,住宅地价已经下跌了46%,基本回到了地产泡沫产生前的1985年的水平;商业用地下跌了约70%,为197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在今年3月23日发表的全国“公示地价”显示中,虽然东京、名古屋、大阪等大城市的部分核心地区地价大幅上升,但北海道、四国、九州部分城市乃至东京的部分地价依然继续下跌,跌幅最大地区达到了28.9%,土地价格下跌前十名地区的跌幅依然在15%以上,在东京的2100多个地价观察点中还有661个处于下跌状态。
对于“公示地价”出现的某些反转迹象,尽管有关人士认为,东京地价已经摆脱严峻的下跌局面开始回升,而东京地价的回升将逐步波及到周边地区,地价有望继续走高,但日本国土交通省的官员还是比较谨慎。
(二)泡沫经济巅峰时期的地产神话
从1985年开始的日本泡沫经济时代,同时是日本创造地产神话的时期。
据日本国土厅公布的调查统计数据,1985年,东京都的商业用地价格指数为120.1(1980年为100),但到了1988年就暴涨到了 334.2,在短短的3年间暴涨了近两倍。东京都中央区的地价上涨了3倍。1990年,仅东京都的地价就相当于美国全国的土地价格,国土面积相当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日本,土地的总价值几乎是美国的4倍。
同时同于日元的急速升值极大地提高了日元的购买力,日本国内地产的不断飙升使海外的房地产相对日本人购买力来说相当便宜,日本人开始在美国和欧洲大量进行房地产投资。继日本索尼公司以48亿美元买下美国哥伦比亚公司之后,象征美国国办巅峰之作的洛克菲勒中心易主。克菲勒中心是由美国著名的洛克菲勒家族于1939年耗资1.5亿美元在曼哈顿建成,但是日本三菱不动产公司以8.48亿美元取得了该股权的51%。据不完全统计,日本在美国购买不动产金额高达 5589.16亿日元,占日本全世界不动产总投资的64.8%,而且主要集中在纽约、夏威夷和洛杉矶。
更有甚者,一些日本人建议把美国的加州卖给日本以偿还美国对日本的巨额债务。
(三)地产神话破灭造成经济十年萧条
1991年,日本泡沫经济破灭,股价和房地产价格同时开始暴跌,并一直持续到现在。不动产泡沫破灭给日本经济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导致日本经济十多年来一蹶不振。
泡沫经济期间,除房地产和建筑公司之外,日本几乎所有的大企业都不同程度地介入了房地产行业,房地产价格的暴跌和经济的长期低迷导致日本一些涉足房地产业较深的大企业纷纷倒闭。据统计,在破产企业中,房地产商和建筑公司的比例最大,仅2000年,日本包括房地产商在内的建筑行业就有6000多家公司破产,占当年全体破产企业的33.6%。2002年,日本有28家上市公司倒闭,其中有1/3以上是房地产公司,均创战后上市企业倒闭的最高记录。
房地产价格的暴跌还重创了日本金融业,演变成了日本经济衰退的“罪魁祸首”。房地产价格持续暴跌致使许多房地产商和建筑公司在房地产领域的投资彻底失败,根本无力偿还银行的贷款,不得不宣布破产。房地产公司以及个人在向银行贷款时虽然都有房地产等资产作担保,但随着土地价格的不断下跌,担保的价值日益下降,致使日本金融机构不良债权不断增长,资本充足率大幅下降。
不良债权大量增加导致金融机构的财务体质十分脆弱,抗风险能力低下。部分金融机构甚至还出现了资金周转失灵等问题,并导致日本十大银行中的日本长期信用银行、日本债券信用银行以及北海道拓殖银行相继倒闭。中小金融机构的破产更是接连不断,日本金融体系发生剧烈动荡,险些引发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日本银行的各项机能均遭到重创。
日本海外不动产投资也快速萎缩下来,1993年的海外不动产投资规模只有1989年顶峰时的9.6%。根据专业人士估计,日本向美国不动产投资的损失率在50%以上。以洛克菲勒中心为例。按当时1美元兑160日元的汇率计算,三菱土地公司的投资额为2,188亿日元,成为拥有80%股权的控股股东。收购完成后,由于曼哈顿地产不景气,三菱土地公司一直没有利润。当时做收购计划时,三菱公司的预测是5年后,每平方英尺的租金将达到75美元,2000年将达到100美元,依照这一预测数据,三菱公司认为这是一项非常好的投资项目。但实际上的租金只有原先设想的一半水平,即每平方英尺38美元-40美元。如果再考虑其间日元继续大幅度升值,加上汇兑损失,三菱土地公司的这一收购项目总计亏损高达880亿日元。
(四)造就神话并导致神话破灭原因之一:投资理念失去理性追逐泡沫
在日本泡沫经济形成过程当中,投资理念失去理性追逐泡沫。
首先是日本金融机构对房地产泡沫的危害认识不足,也没有能够及时对房地产市场现状做出正确的评估,纷纷给房地产公司和建筑公司发放贷款,形成了房地产不断升值和信贷规模不断扩大的恶性循环,泡沫越吹越大。各金融机构为了追求高额利润,将房地产贷款作为最佳贷款项目,无节制地扩大信贷规模,助长了泡沫的形成。就在泡沫即将破灭的1991年,日本12家大型银行向房地产业发放了总额为50万亿日元贷款,占贷款总额的1/4。
其次,投资者普遍相信人多地少的矛盾导致土地的价格只会继续走高,地价不会下跌。只能买进,否则以后只能买更高的地价。因此即使毫无用处的土地,各个公司也全力争夺,导致房地价越走越高。反过来由于投资投机过度,造成房地产业虚假繁荣,房地产价格暴涨导致企业和个人都纷纷投资和投机房地产。人们从银行贷款购买房地产,然后再用房地产做抵押再去购买房地产,造成了大量的重复抵押和贷款,并加剧了房地产价格的暴涨。
追溯日本市场投资理念为何失去理性,除了金融政策失当以外,不能不说当时日元大幅升值导致其购买力确实大幅增加,日本经济崛起给日本国民带来极为乐观的心态。20世纪80年代,日本在经济增长率、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均已远远超过美国,美元开始衰落。1980-1985年,美国劳动生产率平均约为0.4%,日本约为3%;美国经济增长率平均约为1.5%,日本约为4.8%。1980-1984年,美国对日本的贸易赤字从150亿美元增加到1130亿美元,与此同时,日本对美贸易顺差从76.6亿美元增加到461.5亿美元。巨大的贸易差额在使美国成为世界最大债务国的同时,也使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 1985年,日本对外净资产为1298亿美元;美国对外债务为1114亿美元。
(五)造就神话并导致神话破灭原因之二:宏观金融政策连连失误
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繁荣期,出现了大量的剩余资金。日本中央银行为了刺激经济的持续发展,采取了非常宽松的金融政策,但这些资金没有合适的投资项目,结果基本上都流入房地产以及股票市场,致使房地产价格暴涨。随后日本中央银行升息力度太大,挑破泡沫,日本股市和楼市同时崩溃,价格直线下降跌入低谷,进入连续十多年的地价持续低迷时期。
日本金融政策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次失误:
1986年,日本出现了短暂的经济衰退,史称“日元升值萧条”。实际上,“日元升值萧条”的时间很短,仅仅是日元升值后市场的自动调整,当年年底日本经济便恢复增长。但是,出于对日元升值的恐惧,日本政府对“日元升值萧条”做出了错误的判断,采取了错误的政策,再加上其他国际因素的影响,从1986年1月到1987年2月,日本银行连续五次降低利率,把中央银行贴现率从5%降低到2.5%,不仅为日本历史之最低,也为当时世界主要国家之最低。而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造成了大量过剩资金。在市场缺乏有利投资机会的情况下,过剩资金通过各种渠道流入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造成资产价格大幅上涨。这是日本货币政策的第一次失误。
1987年10月19日,被称作“黑色星期一”的“纽约股灾”爆发。在西方国家的联合干预下,“黑色星期一”仅表现为一种市场恐慌,此后不久,各国经济均出现了强劲增长。但日本经济的灾难却由此开始。日本银行继续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造成日本“经济体系内到处充斥着廉价的资金”,长期的超低利率又将这些资金推入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1985-1989年,日经平均股价上升了2.7倍;1986-1990年,东京、大阪等六大城市的价格指数平均增长了三倍以上。这是日本货币政策的第二次失误,也是一次“致命的失误”。
1989年,日本政府感受到了压力,日本银行决定改变货币政策方向。1989年5月至1990年8月,日本银行五次上调中央银行贴现率从2.5%至6 %.同时,日本大藏省要求所有金融机构控制不动产贷款,日本银行要求所有商业银行大幅削减贷款,到1991年,日本商业银行实际上已经停止了对不动产业的贷款。货币政策的突然转向首先挑破了日本股票市场的泡沫,1990年,日本股票价格开始大幅下跌,跌幅达40%以上,股价暴跌几乎使所有银行、企业和证券公司出现巨额亏损。紧跟其后,日本地价也开始剧烈下跌,跌幅超过46%,房地产市场泡沫随之破灭。货币政策突然收缩,中央银行刻意挑破泡沫,这是日本货币政策的第三次失误。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经济出现了长达10年之久的经济衰退。
(六)金融政策为何出现误判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环境的监测、金融政策的制定,都牵一发而动全身。那么为什么汇集日本大量金融专家的日本大藏省会连连出现金融政策失误呢?尤其是1987年纽约股灾以后,在西方其它各国都提高利率以后,日本为什么会依然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造成致命性的政策失当呢?
当时美国政府担心,如果日本银行提高利率,资金不能及时向欧美市场回流,可能再次引起国际市场动荡,因此建议日本政府暂缓升息。日本政府也担心,提高利率可能使更多的国际资本流入日本,推动日元升值,引起经济衰退。并且当时日本正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需要以较低的利率来增加国内投资,减少储蓄,缩小经常项目顺差。在这种情况下,日本银行决定继续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维持贴现率在2.5%的超低水平上不变,一直到1989年5月日本银行才提高利率,这时距离 “黑色星期一”已经19个月,距离日本实施超低利率政策已经27个月。
为什么日本会出现这些类似的政策处置失当呢?有关人士认为,这不能不说到日本泡沫经济的起点1985年。因为在这个极具特殊意义的年份,这一年日本发生了许多足以影响日本历史、改变日本命运的大事。
第一,日本经济、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步伐加快。战后日本的经济和金融都有着浓厚的“封闭”和“管制”色彩。20世纪70年代,日本开始了经济、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进程。20世纪80年代,这一进程迅速加快。1985年,日本政府发表了《关于金融自由化、日元国际化的现状与展望》公告,揭开了日本经济、金融全面自由化、国际化的序幕。
第二,日本政治国际化进程加速。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政府提出,日本要从一个“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而日美关系将成为“政治大国”的基石。在1985年的“广场会议”和1986年的“卢浮宫会议”中,日本均成为美国最坚定的盟友。
第三,日本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从1980年起,国际社会要求日本开放国内市场、改变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呼声越来越高。1985年的日本《经济白皮书》指出: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可持续,日本必须扩大内需,以缓和与国际社会的关系。
也就是说,1985年的日本,同时面临着三个重大的战略转变:由“管制经济”向“开放经济”转变;由“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转变;由“外需主导型经济”向“内需主导型经济”转变。如此重大而深刻的变革集中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有可能使宏观政策失去回旋的空间。当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国内政策协调与国际政策协调等问题等交织在一起时,宏观政策的权衡、选择和调整会变得非常困难,可能会因失去平衡而出现严重失误。
虽然是转载,也希望对你有用
祝投资顺利,其它问题欢迎加我网络HI详细询问。
E. 日本股市创了30年来新高!这是怎么回事
全球股市指数鸟语花香,再创新高变成热门词汇和基调,周一美国股票三大指数再度创下盘里历史时间新纪录,道琼斯指数最大增涨至30525.56点,标普500指数值最大增涨至3740.51点,纳斯达克指数最大增涨至12930.89点。这真是难以置信。一边新冠造成 30多万元性命走黄泉路,国际舆论一直恶炒美国的经济金融业就需要崩盘;另一边美国股票2020年十几次,让国际性什么是空头赔的负债累累,也屡次重重的扇了唱空者的脸。美股走势,将其列入新冠大肺炎疫情、政冶大斗争、国际性最争夺等事件状况下的最奇怪状况。
安倍经济学的具体政策方向可以概括为,将通胀目标定为2%;促进日元贬值;将政策利率降为负值;不受限制地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大规模公共投资(土地整理);日本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购买建设性国债;修改《日本银行法》增加政府在央行的话语权等安倍经济学立竿见影。当年,日本第一季度GDP年化增长率为3.5%,高于彭博社预期的2.7%。安倍八年任期内,日本失业率接近2%,创造了奇迹。在安倍经济学的刺激下,日本市场流动性过剩,大量资金进入股市。日经225指数也跟上了其他股指的上涨步伐。安倍晋三宣布辞职后,日经225指数收于22882.65点,较第二次当选当天的8906.70点上涨156%。这就是安倍经济学给股市带来的。新首相菅义伟将继续执行安倍经济学的重大政策,并已表态通过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日本股市将继续蓬勃发展。
F. 股票的起源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啊
股票至今已有将近似400年的历史。
股票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了社会化大生产的时期,企业经营规模扩大与资本 需求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于是产生了以股份公司形态出现的,股东共同出资经营的企业组织;
股份公司的变化和发展产生了股票形态 的融资活动;股票融资的发展产生了股票交易的需求;股票的交易需求促成了股票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而股票市场的发展最终又促进了 股票融资活动和股份公司的完善和发展。所以,股份公司,股票融资和股票市场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推动着股份公司,股票融资和 股票市场的共同发展。
股票最早出现于资本主义国家。在17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企业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由此而产生的资本短缺,资本 不足便成为制约着资本主义企业经营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筹集更多的资本,于是,出现了以股份公司形态,由股东共同出资经 营的企业组织,进而又将筹集资本的范围扩展至社会,产生了以股票这种表示投资者投资入股,并按出资额的大小享受一定的权益和承 担一定的责任的有价凭证,并向社会公开发行,以吸收和集中分散在社会上的资金。
世界上最早的股份有限公司制度诞生于1602年,即 在荷兰成立的东印度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这种企业组织形态出现以后,很快为资本主义国家广泛利用,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企业组织的重 要形式之一。伴随着股份公司的诞生和发展,以股票形式集资入股的方式也得到发展,并且产生了买卖交易转让股票的需求。
这样,就带动了股票市场的出现和形成,并促使股票市场完善和发展。据文献记载,早在1611年就曾有一些商人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进行荷兰东 印度公司的股票买卖交易,形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市场,即股票交所。
目前,股份有限公司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最基本的企业组织 形式;股票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业筹资的重要渠道和方式,亦是投资者投资的基本选择方式;而股票的发行和市场交易亦已成为资本 主义国家证券市场的重要基本经营内容,成为证券市场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6)日本股票市场发展历程扩展阅读:
一、最早出现
股票至今已有将近400年的历史,它伴随着股份公司的出现而出现。随着企业经营规模扩大与资本需求不足要求一种方式来让公司获得大量的资本金。
于是产生了以股份公司形态出现的,股东共同出资经营的企业组织。
股份公司的变化和发展产生了股票形态的融资活动;股票融资的发展产生了股票交易的需求;股票的交易需求促成了股票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而股票市场的发展最终又促进了股票融资活动和股份公司的完善和发展。股票最早出现于资本主义国家。
二、中国股票
1916年,孙中山与沪商虞洽卿共同建议组织上海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拟具章程和说明书,呈请农商部核准。1920年2月1日,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在总商会开创立会.2月6日交易所召开理事会,选举虞洽卿为理事长。
农商部终于在1920年6月批准在上海设立证券物品交易所,运作模式引用日本所,还聘请了日本顾问。1920年7月1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采用股份公司形式,交易标的分为有价证券、棉花等7类。这就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股票。
中国股票发行经历了清政府、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中间还隔有汪伪政府),新中国人民政府。使用购买股票的币种有银两、银元、法币、中储券、关金券、金元券、人民币。
如今,收藏界把这百余年发行的股票进行分组:分为清代、民国、解放区、新中国、新时期、上市公司股票再加股票认购证。
G. 1970日本世博会什么行业股票涨的最好
不用看那么远,看看我早就为此准备的资料,对你很有用:
日本大阪世博:带动关西经济圈的形成
60年代,日本的经济开始复苏并飞速发展。尤其是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更是振奋了日本的国民精神。接下来,日本又举办了1970年大阪世博会,主题为“人类的进步与和谐”,同样取得了成功。1970年3月15日到9月13日的183天,近6422万人次参观了大阪世博会,1970年日本人口约1.04亿,这个数字相当于当时日本人口的二分之一。
为了举办世博会,大阪城市和日本在建设新交通系统和重建现有系统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东京至大阪的高速铁路线改建,机场被扩大,从市中心到博览会之间建设了几十公里铁路,大大方便了游客参观和疏散。投资7119亿日元,获益15000亿日元,从1967年到1970年的世博会相关建设等带来的经济效益占同期日本国民生产总值的0.3%。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阪世博会的举办为日本关西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大阪世博会提高了城市的国际知名度,世博会引发的投资和消费拉动了地方经济增长,而世博会带来的大规模建设机遇使大阪地区的基础设施基本赶上东京的水平,为城市长远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形成了特殊的“关西经济带”,也孕育形成了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
日本借举办世博会的机会,着意以大阪市作为关西地带的中心城市,在产业、经济、文化、术等各个领域进行“关西一体化”的尝试。主要是通过建设轨道交通、高档住宅等基础设施,建立商业设施、旅游、景点、文化交流场所及商务活动中心等,完善国际级环境和人际交往环境。
同时,在保持各城市产业独特性的同时,对关西地区的产业进行了大幅度的结构调整。由原先的重工业产业为中心转变为高科技产业、信息产业、物流产业、商贸产业、会展产业、金融服务产业、环保产业和中介产业,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国际化步伐,形成以大阪为中心,半径约50公里范围内的大阪城市圈。目前,大阪成为仅次于东京的商务交易、金融、信息交流中枢。
-----------------------------------------------
世博与股市
在纵向与横向对世博会加以分析之后,我们来看世博会在股市上的反应。从日本、韩国股市在世博举办前后的表现来看,与上文中分析的世博对实体经济和行业拉动的影响基本一致。
1970年大阪世博会不但带动了经济走出奥运低谷,而且也使得日本股市提前两年就开始走牛。05年的日本爱知世博会再次对股市产生了正面意义,也同样提前两年在03年开始走强。韩国的93年大田世博会也同样对股市起到了提振的作用,股市提前1年开始走强。此外,我们还发现,世博之后股市的低谷效应也不明显,这些国家的指数都继续获得了相当可观的上涨空间。
从行业表现的情况来看,我们分别列举世博举办前2年,前一年和当年的行业涨幅,05年的爱知世博会显示零售、消费、运输、金融地产这些行业的在3年中都有不错的表现,越接近世博会举办,消费服务业的表现也越好。93年大田世博会显示在前一年建筑、消费服务业取得了领先的涨幅,而在世博会当年交通运输、消费服务等行业表现不错。
------------------------------------------------------------
从以往世博会的举办来看,世博会召开之时对旅游业和批发零售业有显著影响。从入境人数来看,日本世博会出现了跳跃性的增加,并且要远远大于东京奥运会的影响,世博会之后由于知名度的提升,日本入境人数稳中有升。从批发零售看,世博会期间大幅上升,而会后有显著的下降,说明世博会对旅游的影响是相对持续的,而对零售来讲影响是有时效性的。从对大阪、筑波和爱知的对比看,其影响力有逐步下降的趋势,这反映出世博会在经济高速成长期影响更大。
撇除其他因素,不难发现股市对世博会(尤其在会前)做出了积极反应:日本三次世博会与韩国1992 年世博会前后均伴随着经济繁荣与股票市场牛市,德国和葡萄牙借助世博会股市加速上涨,虽然之后因网络泡沫的破裂而迅速下跌。
世博会的投资机会可以分为投资拉动、需求拉动、品牌以及新技术效应三个阶段。从时效性来看,投资拉动与消费拉动均属于短期冲击,而品牌效应及新技术效应以及附加的国际化影响属于长期冲击。重点看好的是建筑行业中有较大可能中标的公司、消费拉动以及品牌效应的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