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市值市价 » 商业银行资本与股票市场发展

商业银行资本与股票市场发展

发布时间: 2023-06-15 11:17:26

A. 现阶段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问题,分析,怎么实现的

(一)金融结构调整——银行业综合改革是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内在原因

首先是在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现代金融组织体系取代传统金融组织体系导致存差的出现。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等系列金融法律颁布后,我国现代金融组织体系基本确立。但我国传统金融体系与计划经济相适应,在这体系下,专业银行都是国务院直属的经济部门,分别履行不同职能,根据政府的计划安排承担不同的贷款业务。国家主要采取“信贷计划”和“现金计划”调配资金,实施其对金融的管理。宏观上,按照“贷款-存款=现金”发行,这三个科目就构成了银行资产负债表的主要科目。如果贷款大于存款,就称存在“贷差”,意味着流动性不足;如果存款大于贷款,则称为“存差”,意味着流动性过剩。1995年后确立的现代金融组织体系与传统计划经济下金融体系的一个不同之处在于建立了由实施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的中央银行和提供金融产品及服务的各类商业性金融机构共同构成的双层结构。在这新的结构下,货币发行和各类金融机构缴存的准备金存款构成的“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货币调控的核心。然而,构成基础货币主体的准备金存款是商业银行吸纳的存款的一部分,商业银行上缴准各金存款就意味着它不能将自己吸收到的存款用于全部发放贷款,于是出现了存差。

(二)相关金融法律的制定决定了存差的必然出现是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制度原因

为了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和保障存款人的利益,我国于1991年开始实施的《商业银行法》第三十九条第二款关于商业银行贷款时应遵守的资产负债比例规定:“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75%”。也就是说,我国商业银行体系应保有不低于25%的存差。但根据统计数据来着,我国贷款与存款的比例直到2004年才降到75%以下(2003年为76.4%, 2004年为73.8%)。事实上,贷款与存款的比例规定是一个全球金融界的通则。下表将我国存贷款比与世界其他国家进行了比较:

表:2006年世界主要新兴市场国家和美日存贷款比例

国家
中国
美国
日本
印度
泰国
巴西

存贷/贷款
66.58%
64.24%
64.05%
63.89%
65.36%
66.53%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IMF数据资料以及各国年度金融报告、银行业报告与统计年鉴整理而来。

由此可见,我国银行业存贷比的下降在同类新兴国家中并非罕见。事实上,我国的存差在与美日以及其他新兴国家的数据比较中仍然稍高。因此,银行业存差的出现并非危机信号,而是我国金融体系向现代化、国际化转型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三)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加强是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推动力

传统金融组织体系下,央行以计划为核心,通过下达指标来控制贷款规模,从而控制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为了在推进市场化的进程中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社会的稳定,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的业绩考核既不与风险挂钩也不与回报挂钩,只与贷出的数量挂钩,这使得商业银行大规模放款成为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几次经济过热的主要原因。1997年,人民银行颁布了《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和《关于改进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管理的通知》,逐步推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2002年,我国银行业全面推行贷款五级分类管理,加强了对贷款风险的审核力度。同时,股份制改革后的商业银行成为独立的产权载体,自行承担贷款的风险和损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信用”已不复存在,这就使得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必然秉持审慎原则,导致贷款规模的下降。

(四)外资持续流入引起的多倍存款创造和对国内信贷资金投放的挤出效应是当前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诱导原因

2002- 2004年期间,我国每年引进外资规模一直超过500亿美元,2006年更是超过了一万亿美元。随着外资流入规模的持续增加,外资从旱期对中国国内资金存在的挤入效应逐渐转变为挤出效应,这一点己经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比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江小娟(2006)。外资的流入除了直接增加企业外部资金来源进而代替银行贷款外,还因中央银行出于稳定人民币汇率需要,频繁干预外汇市场而投放了大量基础货币,并通过银行多倍存款创造过程,引起金融体系中因外汇占款投放的流动性增加,从而加剧中国商业银行的存款过剩压力。

(五)资本市场的发展使银行资产迅速分流是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外部原因

长期以来,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一直是企业获得融资的主要渠道。随着股票市场以及债券市场的发展,有些优质企业得以通过资本市场融资,银行贷款开始逐渐被直接融资所代替。2006年全国股票融资总量为2246亿元,比2005年增长113.3%,而今年1-9月最新数据显示:股票市场融资总量达到了3568亿元,是2006年全年的1.59倍。企业债券融资总量为2266亿人民币,增长12.74%。资本市场的发展使整个金融资产从单一的银行资产向市场化、多元化方向发展,银行贷款也不再表现为稀缺资源。

(六)金融创新严重不足是当前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直接原因

一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贷款主要以项目贷款和流动资金贷款等传统形式投放于企业,在企业融资渠道狭窄时,在以综合收益为还贷来源的风险控制理念卜,贷款发放似乎也不是难事;而当企业融资渠道逐步拓宽时,按传统思维进行的贷款投放就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此时,如果信贷产品创新不足,不能寻求新的信贷替代品种和贷款增长方式,如若资金产品及技术创新不力,分业经营等政策限制导致资金运用渠道有限,资金运作效率较低,那么当存款大幅度增长时,流动性过剩就在所难免。

三、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潜在风险分析——我们如何理解?

(一)商业银行利润空间受到极大的挤压,生存压力增大

大量存款滞留于银行间市场或中央银行和债券市场,会导致银行资金收益率大大卜降,比如,中国一年期货币市场利率一度降至1.1%,远低于银行资金成本。在2006年底,中国商业银行人民币广义贷存比(各项贷款/各项存款)降到了63.14%左右,除去8.5%的法定储备金,有约24.5%的存款资金投入到了以下几项资产:一年以上的债券、一年以内的货币市场工具和中央银行的超额储备。据估计,仅此一项商业银行收益损失就达到286.39亿元人民币。

由于储蓄存款和企业存款出现活期存款定期化趋势,使商业银行平均存款成本明显上升。比如,2005年7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94242.91亿元,其中定期存款32156.39亿元,占比34.12%,同比上升了3.15个百分点,比2005年年初上升了3.26个百分点。据估计,由于存款定期化使四大国有银行的平均存款成本从1.25%-1. 35%提高到了1.27%-1.38%,商业银行总体存款成本增加在54.2亿元至81.3亿元之间。但这些存款成本增加却难以经由贷款投放产生收益。从2005年9月21日起,商业银行对活期存款按年计结息改为按季度计结息,结果是商业银行在贷款尤其是优质贷款上的利率定价处于很被动的地位,在激烈竞争的存款市场上对存款利率的定价则同样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我们粗略计算后发现,中国商业银行存款过剩引起的利润损失至少5645亿元,最高达14507亿元,而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至少损失4235亿元,最高损失达10890亿元。

(二)商业银行经营风险被进一步放大,甚至可能引发严重的信贷危机

为了减少存款过剩带来的损失,银行将被迫把资金投放到风险较高的企业和投资项目,使得企业出现过度投资,引起资本收益率和企业还本付息能力大大下降。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还会助长经济低水平重复扩张,投资过热和重复建设等结构性问题。因此,短期内大量增加贷款来提高银行收益,解决存款过剩问题,必然会引发新一轮的投资狂热,从而导致更为严重的产能过剩,进一步加大银行贷款的信用风险。

2002-2006年期间,中国商业银行的一年期存贷款利差高于美国银行,但其净利差收入远远低于美国的银行,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远远高于美国银行。安永(Ernst and Young)会计师事务所估计,2006年中国商业银行的坏帐超过9110亿美元(约合7万亿元人民币),远远超过中国官方在2006年3月公布的1640亿美元的水平,其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坏帐高达3580亿美元,几乎是官方公布的3倍。而另一些咨询机构认为2006年中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至少在3000亿美元至5000亿美元之间。由于中国商业银行近50%的贷款资金掌握在不到1%的大客户手中,平均每个大客户的贷款金额为5亿元左右。银行存款过剩会引起商业银行贷款进一步向大客户集中,引发银行风险积聚,最后由银行为大企业买单。

流动性过剩还会促使形成资产价格泡沫,在价值重估以及财富效应的推动下,贷款者的信用会出现高估,使得信用审查变得相对容易,较低信用级别的潜在贷款对象可以方便地获取贷款,从而潜在风险隐患。一旦资产价格出现反方向的变化,便会直接导致债务人资产的缩水,出现债务人信用条件的恶化,加上债务关系的相互关联,形成债务风险的连锁反应,从而酿成更为严重的信贷风险。当资产市场占经济总量达到相当高的比例时,资产泡沫可能破裂,导致大量的债务人破产,通过信用风险的相互关联,便容易产生严重的银行危机。

(三) 大流的流动性累积资产价格泡沫,导致资本市场间接冲击商业银行体系

在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商业银行资金也会被迫以各种形式绕开政策限制向资本市场进入。但对我国这样一个资本市场体制远不完善、不良贷款依旧严峻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贸然将商业银行资金推入股票市场,不但不利于股票市场优胜劣汰法则起作用,而且投机性极强的中国股票市场还会诱发商业银行新一轮不良贷款的出现。

四、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政策建议——我们如何操作?

我国银行体系当前资金相对充裕,但投资和消费需求相对储蓄的增长显得并不旺盛,资金运用的不充分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商业银行自身的赢利能力。然而,以“存差”衡量的流动性过剩在我国转型经济的背景下有其独特的决策依据和必然性。其出现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中的存款准各金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贷款风险管理的加强、银行贷款结构的调整等因素息息相关,同时又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中关于政府财政角色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而出现的。因此,现阶段银行业保持较高的流动性尚不至于引发对经济危机的预期,重要的是在避免盲目投资的基础上有效拓展资金运用渠道,防范较高流动性对经济的不稳定性的冲击。具体政策建议如下:

(一)推进汇率制度改革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实现汇率的市场化

利用市场机制调节外汇市场供求,可以使央行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为了维持汇率稳定而被动地增发大量的基础货币,从而收缩市场货币总量,有效解决银行体系及整个金融体系的流动性过剩问题;由强制结售汇制向自愿结售汇制过渡则使外汇由国家集中储备转为向民间分散储备,减轻银行系统的流动性压力。另外,对贸易和引进外资等政策的调整有利于扩大内需,实现国际收支的相对平衡,从而解决流动性过剩。

(二)不断提升商业银行综合经营水平,加大金融创新的广度与深度

面对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商业银行只有不断提升综合经营水平,才能在服务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山于一些优质企业有着良好的声誊,融资比较便利,而且成本较低。因此,商业银行目前使用多年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己经不适应客户发展的需要。对此,当务之急是首先推进金融产品向综合化发展,在产品创新上卜功夫。要充分利用目前国家进行金融综合改革试验的机遇,积极开发金融产品和工具,按照先一般产品再衍生产品、先资金业务再资本业务的顺序,全而发展金融产品。同时,还应把目前只注重融资领域的金融服务向史广泛的方而发展,力争把服务的触角延伸到企业经营的全过程,以便能够为企业提供金融解决方案的一揽子服务。

另外,商业银行还应加大金融创新,积极发展金融市场,开发多种金融投资工具。一方面,创新金融市场,着力拓展资本市场,培养机构投资者并使之成为资本市场的中坚力量。在鼓励商业银行的合规资金进入资本市场的同时,建立多元化的市场配置机制,更有效地配置金融资源;另一方面,创新金融产品,使多余的流动性转向新的投资方式,避免造成资本市场泡沫。例如创造货币市场基金、结构性存款等连接不同市场的产品,将存款与债券市场、货币市场收益挂钩。另外还应大力发展理财业务,不仅可以有效分流各类存款,从而大大降低银行业的流动性压力,还可以打破现有商业银行的传统存贷经营模式。

(三)加快信贷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客户群体

在大公司、大客户离银行渐行渐远,对银行依赖性降低的情况下,从商业银行的角度看,有必要调整发展战略,调整信贷业务结构,重点发展中小企业客户。商业银行发展中小客户能够提高银行收益,避免资金和资产过度集中于少数大型企业,降低对少数企业的依赖性。同时,中小企业市场空间巨大,发展中小企业能够开拓新的市场空间,丰富和完善客户群体,从而成为银行未来的重要利润增长点。在发展中小客户问题上,一是改革信贷模式,调整信贷流程,根据中小企业特点调整企业审查方式、还款能力分析方式和担保方式,提高对中小企业客户的服务效率;二是根据中小企业金融需求,不断在产品设计上进行创新。应根据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创造出不同的金融解决方案。

五、解决流动性过剩需要处理好的关系——我们如何着眼未来?

解决流动性过剩的问题,需要商业银行进行经营模式的转型。实施转型,对于目前处于转轨和市场开发时期的国内商业银行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挑战。转型需要观念史新,需要有良好的内部环境。转型本身同样也而临挑战,因此要搞好转型必须要处理好各金融因素之间的关系。

(一)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发展之间的关系

以解决流动性过剩为目的业务转型,首先需要对商业银行业务结构进行大的调整。从当前转型的路径来看,降低信贷资产在资产结构中的比重,降低信贷业务在整个授信业务中的比重,降低公积金贷款在信贷业务中的比重是非常必要的。而这些需要调整的业务正是目前商业银行主要收益来源的部分。调整就意味着银行要减少盈利性较高的传统业务,这样势必影响银行当前的利益,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降低对传统业务的依赖,形成新的盈利模式是必须的。

(二)处理好创新与风险之间的关系

经营模式的转型,需要新的体制、新的流程、新的产品和新的服务手段。转型的关键在于金融创新,但创新既有成功的希望,也有失败的可能,而且创新也会有风险。相比而言,开展传统业务、以传统的方式进行经营管理的风险性史低,因此,我们要对承担风险的创新行为实施鼓励,形成一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企业文化氛围。

(三)处理好综合化经营和分业管理的矛盾

商业银行应对流动性过剩的挑战,必然要利用资本市场投资工具、金融衍生品、电子金融等新的渠道与服务来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但在当前监管环境下和严格的分业管理,对金融衍生产品进行严格限制的约束条件下,对商业银行的转型会形成巨大的挑战。因此,应当处理好综合化经营和分业管理的矛盾,处理好鼓励银行创新和加强监管之间的关系。为此,一方而,商业银行的综合化经营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另一方而,监管部门要适应新的经济形势的发展,采取国际上可行的办法,稳步推动混业经营的合法化。此外,在立法上,应考虑未来综合化经营、防范风险的要求以及国际金融法规的惯例,立法应具有前瞻性。

B. 商业银行增加资本的具体案例,比如哪年什么银行通过发行新股等增加了多少资本

商业银行如何增加资本金;本案例目的在于说明资产增长模型的应用,研究我国银;外源资本是商业银行资本金的重要渠道,对于提高银行;但是随着银行资产规模的扩张,资本充足率会不断降低;一、案情;某银行年末加权风险资产30440亿元,资本净额2;1.提高股本收益率;为保持银行股票价格的稳定,银行在报告年度不发行;新股,资本增长全部靠内源资本解决,如果上年30%;计算过程商业银行如何增加资本金

本案例目的在于说明资产增长模型的应用,研究我国银行资本金来源渠道,强调银行增加内源资本对提高资本充足率、增强银行竞争能力的重要性。

外源资本是商业银行资本金的重要渠道,对于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银行资产规模的扩张,资本充足率会不断降低。随着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张,资本充足率的降低将是不可避免的。外源资本是银行补充资本的最优来源吗?从下面的案例可以看出,银行资本来源渠道很多,其中内源资本尤为重要,不可忽视。

一、案情

某银行年末加权风险资产30 440亿元,资本净额 2 283亿元,资本充足率为7.5%,管理当局要求在报告期未必须将资本充足率提高到8%,否则将暂停该行银行业务市场准人。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研究后提出以下几个方案:

1.提高股本收益率。

为保持银行股票价格的稳定,银行在报告年度不发行

新股,资本增长全部靠内源资本解决,如果上年30%的红利分配比率不变,银行应当赚取多大的资本收益率,才能支持资本增长的要求。

计算过程如下:

报告年度资本增长11.415亿元(即2 283*0.5%=11.415),根据资产增长模型:

资本增长额=期初资本额*资本收益率*留存收益比率

内源资本增长率=资本收益率*留存收益率 =资本收益率*(1—红利分配比率)

5%=X*(1—30%)

X=5%÷70%=0.071428 结果表明,报告年度股本收益率要增长7.1428%,该银行资本充足率才能达到监管当局的要求。

2.缩减加权风险资产规模。

如果报告年度股本收益率不能达到预测的增长率,银行还可以通过缩减资产规模的途径提高资本充足率。很显然,加权风险资产应控制为:

8%=2 286/X

X=2 286÷8%=28 575(亿元)

也就是说,加权资产减少1 865(30440-28575)亿元,才能达到法律要求的资本充足率指标。显然此方案不可取,因为风险资产的减少往往会导致银行资产收益率的降低,银行正常的财务指标将难以实现。

3.提高资产收益率。

在红利分配保持上年度增长水平的条件下,如果不减少加权风险资产规模,必须提高资产收益率,保证内源资本的增长需要。若本年度资产收益率达到多少才能满足资本充足率要求。根据资产增长模型:

ROA=(E1/A1)* G l /{(1+G)*(1-D)}

因加权资产规模不变,无法知道资产增长率,根据资产增长模型的假设,用资本增长率来计算Gl。

Gl=(8%*加权风险资产-7.5%*加权风险资产)/7.5%*加权风险资产=6.67%

ROA=(E1/A1)* G l /{(1+G)*(1-D)}

=8%*6.67%/(1+6.67%)*(1-30%) =0.715%

其中Gl为持续增长率,ROA为资产收益率,E1/A1

为资本充足率,D为红利分配比率。

4.降低红利分配比率。

如果银行资产收益率只能达到0.70%,必须降低红利分配比率到多少才能满足资本充足率要求。

根据资产增长模型:D=1—[Gl*E1/A1]/ROA*(1+ Gl)=28.5379474%=28.53%

在资产收益率为0.70%的情况下,红利分配比率减低到 28.53%,才能满足资本充足率的要求。

二、思考题 1.银行董事会预测报告年度资产增长率为11.73%,资产收益率为0.99%,红利支付比率为30%,并认为降低红利分配比率会引起银行股票价格下跌,银行能否达到8%的资本充足率?请提出你的设计方案。

2.你认为上述方案中哪一种方案对银行最优? 3.对已上市银行来说,在股票市场发行新股增加资本金还需要内源资本吗?为什么?

三、案例分析

1.银行董事会预测报告年度资产增长率为11.73%、资产收益率为0.99%、红利支付比率为30%,并认为降低红利分配比率会引起银行股票价格下跌,银行要达到8%的资本充足率,方案只有一个,就是增加外源资本。可以发行普通股、优先股和可转换债券,也可以通过银行固定资产售后回租,减少固定资产增加资本金。

2.外源资本并非增加资本金的惟一途径。银行资本金的增加,主要来源应当是内源资本。其优点在于,可以降低资本成本,原有股东的股权又不会被稀释,可以保持股票价格的相对稳定,有利于银行经营。 3.我国从2004年起,银监会规定对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实行按季考核,上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必须在所有时点上满足8%的最低要求,一经发现达不到监管要求,将暂停该行机构业务市场准人。银行为满足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往往更多采取在资本市场筹集外源资本这种简便易行的方案,但是其副作用不容忽视。如2003年1月,浦东发展银行增发3亿A股,募集资金25.35亿元;2月,民生银行发行40亿元可转债;8月,华夏银行首发新股融资56亿元;10月,招商银行在巨额融资仅一年后,其发行不超过100亿元可转债议案又获股东大会审议通过。11月,浦东发展银行发行期限为5年的60亿元可转债,结

果证交所银行股票价格大幅度下跌。银行之所以大量发行可转债,主要是迫于资产规模的扩张超过了资本金的增长导致资本充足率降低的困境。对于国有商业银行而言,同样要特别重视内源资本的作用,在国内外银行激烈竞争的经营环境中,商业银行必须深人研究资产增长的.限制条件,正确处理资产增长、收益增长、红利分配与资本金增长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稳健经营、降低风险。

C. 金融市场

我国金融业现行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制度,与国际金融改革趋势相悖。我国的分业经营制度,把银行、保险和证券业的业务范围分别限制在一个更狭窄的范围内,金融业的风险实际是更加集中和扩大。与西方主要国家的全能银行相比,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从而影响了其抵御风险的能力。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单一,信贷资产在总资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证券资产与其他资产所占比例很小,信贷资产、投资与证券资产、其他资产的比例大约是77: 3:20,而且在信贷资产中80%左右投向了国有企业。这种资产结构存在很大风险,特别是在当前国有企业普遍处于困境的情况下,导致了国有商业银行经营中的风险剧增、经营效益下降,使国有商业银行处于高风险运行之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资本市场迅速发展,商业银行许多优质客户进入资本市场,对商业银行的负债规模、资产规模与结构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据统计,2002年3月末,我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已达1171家,至2001年期末A股流通市值约为12454亿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3左右。以直接融资为特征的资本市场的发展,凭借其较高的资产收益和便利的融资条件,与商业银行争夺金融资源,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极大地加剧了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加大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这也必然会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商业银行要适应市场的变化,应对资本市场发展对商业银行造成的冲击,就必须调整经营战略,实行混业经营。

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事实上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我国的银行、证券商、保险公司分别处于无差异经营和无差异竞争的状态,包括机构发展和市场定位在内,还没有形成一种有层次、有分工、有竞争、有合作的良性发展格局,对金融业资源的总量利用造成了极大浪费。

近几年来,尽管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不断深化改革,严格管理,采取多种措施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但经营效益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其原因固然不少,而业务范围狭小则是一个重要原因。实行混业经营,发展全能银行是提高经营效益的有效途径,因为随着业务范围的扩大,多样化的业务具有内在平衡特征,可利用内部补偿机制来稳定银行的利润收人,分散金融风险。

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商业银行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是我国商业银行适应国际金融市场竞争,应对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条件下实现自身的发展和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发展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其基本条件业已成熟。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和分离银行制度对于保证商业银行的规范运作和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这种分业只是阶段性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从总体上看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的基本条件是:首先,商业银行具有良好的行为规范,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商业银行的基本经营目标,但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兼顾安全性和流动性,商业银行要将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的原则作为经营管理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其次,具有健全的市场机制,不仅有完善的市场主体和市场体系,市场信号能够灵敏及时地反映市场供求情况,而且拥有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再次,具有完善的法律环境,拥有健全的法制体系,从法律上来规范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第四,具有强有力的宏观金融调控能力和有效的金融监管。

从目前我国情况来看,近年来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而且在继续深化,在建立现代金融体制、现代金融制度和良好的金融秩序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例如,商业银行加强了内控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了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贷款审贷分离和贷款抵押担保制度,以及信贷资产质量管理责任制等,经营行为进一步规范,银行业已进入法制化和规范化轨道;证券市场也逐步进入规范发展阶段;我国对宏观经济和金融调控能力和金融监管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从实施混业经营的基本条件看,尽管我国仍存在着一定差距,但在许多方面已经接近基本条件的要求。因此,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有着较大的可能性。

我国现行的《商业银行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不得投资于非自用不动产,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同时,《商业银行法》第三条中规定了允许商业银行从事投资银行业务和部分保险业务。为此,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在现行法律框架内拓展以下业务: (1)开展基金业务,如基金托管业务、基金资产投资管理业务,适当时候可以设立金融产业基金,并让基金上市发行;(2)开展与资本市场有关的中间业务,如办理股票质押贷款、为券商资金往来提供清算、代理股票发行市场中申购款的收缴与结算等;(3)开展项目融资业务,如进行项目的评估和资金安排;(4)开展企业并购业务,如帮助企业诊断和评级,帮助制定兼并战略,帮助设计企业产权结构等;(5)开展代客户理财业务,如为个人理财和为公司理财提供咨询服务;(6)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如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兑付、承销政府债券等;(7)代理保险业务。通过上述法律允许业务的拓展,可以改善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现在已有不少商业银行开办了部分上述业务,但力度还不够,效率还不高,要进一步把工作做实做细,尤为重要的是,商业银行一定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切实改善现有经营模式。

近些年来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逐渐放松商业银行参与证券和保险业务经营的限制,这种状况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海外银行业务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如果我国商业银行不能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将难以在国际金融市场立足,同时在我国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的情况下,如果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市场,必然对我国金融机构的发展构成严重的挑战。有鉴于此,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考虑着手按全能银行方向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并据此完善我国现有的金融监管体制。由于形势紧迫,我国对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一些规定有必要根据当前国际经济和金融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调整,当前应当选择一些有条件的商业银行为试点进行探索,以点带面,实行混业经营,逐步推进全能银行。从我国商业银行整体情况看选择中国银行较为适宜,这是因为:第一,中国银行是我国海外业务量最大的商业银行,由于受业务范围的限制,使其在与当地银行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第二,中国银行发展面临的国际竞争压力最大,同时中国银行比较多地参与国际市场,已经具有一定的国际投资银行的经验;第三,中国银行及其所属机构运作规范,比较容易进行监管。
我国现有金融机构种类繁多,门类复杂。金融机构种类繁多,有利于形成竞争,但也过多地加大了竞争成本,尤其是分业经营的前提下,其无差异竞争成本更大,我国金融业的普遍不景气状况也就难以改变。而整合现有金融机构,实施“一行三制”或“一行多制”既可以改善这种局面,也可以实现混业经营。一方面,可以在境外多设立分支机构,并实行混业经营,发展全能银行,与此同时,则减少境内分支机构。另一方面,可以在境内重组金融机构,实行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相互并购或相互参股,并以一业为主,他业为辅,他业则以独立子公司形式存在,并分别设立账户,分别核算经营成果,分别进行风险控制,建立系统内垂直管理体系,从而防止银行资金直接进入股市,而此时的银行,成为金融集团公司,也就是综合性的“金融超市”。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如通过并购或相互参股,吸纳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甚至外资金融机构,则成为中国工商银行集团公司,下辖相互独立的四个子公司:商业银行公司、投资银行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既把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三业合一,又能在集团公司之下相互独立核算,甚至单独上市,从而成为“一行三制”或“一行多制”。中国加入WTO后,大量涌进的外资银行将都是全能银行,是“混合编队”,中资金融机构以“单兵作战”形式是无法应对的,实施“一行三制”或“一行多制”,重组现有金融机构是比较现实的选择。

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是分业监管,监管部门有人民银行、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分业监管的初衷是良好的,但随着混业经营成为国际金融改革趋势,统一监管也将成为一种必然。因为面对全能型的外资金融机构和即将成为全能型的中资金融机构,不能不进行统一监管。为此,应制定统一的金融安全标准和监管标准。

当金融市场变得越来越一体化时,通讯和计算机的运用使得金融风险在现行监管体系下难以集中控制和监管,这就要求更集中,或者至少很协调的监管体系。正如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所言:“监管体系应适应被监管对象的变化而变化。”在英国,政府已提出将9家金融监管机构合并,成立金融服务管理局,统一负责对每个金融机构和各类金融市场进行监管。日本政府则打破银行、证券活动的限制,并成立独立的金融监管厅,统一监管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大藏省则只负责监管法规的制定。我国的金融监管机构比较理想的模式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监管金融机构。在现阶段,则应加强人行、证监会和保监会之间的协调与合作,统一标准,联手行动,切实防范金融风险。同时,要完善各项监管手段,制定金融风险国内、国际预警指标体系,实现非现场检查的电子化、规范化、程序化,运用电子技术进行适时监管,及时跟踪监测,分析各类金融机构的变化,提高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快速反应能力,提高监管水平和监管质量。

D. 金融市场发展对银行的影响

(1)金融市场发展对银行的促进作用
首先,银行是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金融市场的发展能够在很多方面直接促进银行的业务发展和经营管理。货币市场是银行流动性管理,尤其是实现盈利性和流动性之间平衡的重要基础。
其次,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能为银行提供大量的风险管理工具,提高其风险管理水平。
再次,金融市场的发展为商猜族业银行的客户评价及风险度量提供了参考标准。
最后,金融市场的发展能够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为银行创造和培养良好的优质客户。
(2)金融市场发展对虚备商业银行的挑战
第一,随着银行参与金融市场穗誉弊程度的不断加深,金融市场波动对银行资产和负债价值的影响会不断加大,银行经营管理特别是风险管理的难度也将越来越大。
第二,金融市场会放大商业银行的风险事件。
第三,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一方面,大量储蓄者将资金投资于资本市场,会减少银行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大量的优质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筹集资金,会减少在银行的贷款,造成银行优质客户的流失。

E. 简述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

金融市场国际化是金融业务的发展趋势之一。金融市场发展超越国界的限制,与世界金融日益融合,逐渐趋向全球一体化。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市场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和加速。主要表现在:

①金融机构跨国化。不仅发达国家在世界金融中心设立了大批的跨国银行,而且发展中国家也在境外设立了一批离岸金融中心和金融机构。

②金融资产经营国际化。欧洲货币市场、欧洲债券市场和全球性股票市场的建立,使人们可在离岸市场上经营世界任何一国的货币金融资产。

③货币国际化。黄金作为世界货币的职能已经蜕化,人们可以通过国际汇兑来转移各国间的货币购买力。不仅美元、德国马克、英镑、日元可作为国际结算货币,而且还有大批中等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的货币也逐渐成为可自由兑换的货币,朝着世界货币的方向发展。

(5)商业银行资本与股票市场发展扩展阅读

从整体来看我对于未来金融市场都是保持乐观的态度,从未来五年看来金融市场的驱动力十足,制造业升级和相关的改革将持续获得产业发展和政策的支持,金融去杠杆与金融监管作用下,货币流动性基本维持中性偏紧基本格局,随着去产能、脱虚入实相关措施的见效,风险有望得到有效改善,消费升级、产业升级、互联网的加速发展区域协同发展等结构性力量在活跃发力,金融内生结构也在发生积极变化。

参考资料凤凰财经网 金融市场发展

F. 就目前来说 中国商业银行的资金主要流向那些地方(股市 房地产除外)

企业经营贷款、债券投资、个人房贷。

热点内容
基金会属于什么科目 发布:2024-11-30 07:53:52 浏览:391
股票涨停板了卖吗 发布:2024-11-30 07:39:57 浏览:640
疫情期货股票怎么运作 发布:2024-11-30 07:39:47 浏览:4
股市中如何避免平仓 发布:2024-11-30 07:21:51 浏览:597
期货价差图怎么做 发布:2024-11-30 07:15:17 浏览:639
市值1700亿什么币 发布:2024-11-30 07:10:19 浏览:878
智能电视同花顺股票软件 发布:2024-11-30 06:46:20 浏览:102
青岛转让股权需要什么 发布:2024-11-30 06:45:38 浏览:360
2019年6月21日涨停股票分析 发布:2024-11-30 06:41:59 浏览:454
股票市场为什么是非证券金融市场 发布:2024-11-30 06:36:48 浏览: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