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投资者的从众行为
❶ 行为金融的代表性理论有哪些,简述各自含义
1、期望理论
这个理论的表述为:人们对相同情境的反应决取于他是盈利状态还是亏损状态。一般而言,当盈利额与亏损额相同的情况下,人们在亏损状态时会变得更为沮丧,而当盈利时却没有那么快乐。当个体在看到等量损失时的沮丧程度会比同等获利情况下的高兴程度强烈得多。研究还发现:投资者在亏损一美元时的痛苦的强烈程度是在获利一美元时高兴程度的两倍。他们也发现个体对相同情境的不同反应取决于他目前是赢利还是亏损状况。具体来说,某只股票现在是20元,一位投资者是22元买入的,而另一位投资者是18元买入的,当股价产生变化时,这两位投资者的反应是极为不同的。当股价上涨时,18元买入的投资者会坚定地持有, 因为对于他来说,只是利润的扩大化;而对于22元的投资者来说,只是意味着亏损的减少,其坚定持有的信心不强。由于厌恶亏损,他极有可能在解套之时卖出股票;而当股价下跌之时,两者的反应恰好相反。18元买入的投资者会急于兑现利润, 因为他害怕利润会化为乌有, 同时,由于厌恶亏损可能发生,会极早获利了结。但对于22元买入的投资者来说,持股不卖或是继续买入可能是最好的策略,因为割肉出局意味着实现亏损,这是投资者最不愿看到的结果。所以,其反而会寻找各种有利的信息,以增强自己持股的信心。Tversky和Kahnemn在1979年的文章中认为:投资者更愿意冒风险去避免亏损, 而不愿冒风险去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在有利润的情况下,多数投资者是风险的厌恶者;而在有亏损的情况下,多数投资者变成了风险的承担者。换句话说:在面临确信有赚钱的机会时,多数投资者是风险的厌恶者;而在面临确信要赔钱时,多数投资者成为了风险的承受者。在这里,风险是指股价未来走势的一种不确定性。
2、后悔理论
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常出现后悔的心理状态。在大牛市背景下,没有及时介入自己看好的股票会后悔,过早卖出获利的股票也会后悔;在熊市(bear market)背景下,没能及时止损出局会后悔,获点小利没能兑现,然后又被套牢也会后悔;在平衡市场中,自己持有的股票不涨不跌,别人推荐的股票上涨, 自己会因为没有听从别人的劝告而及时换股后悔;当下定决心,卖出手中不涨的股票,而买入专家推荐的股票, 又发现自己原来持有的股票不断上涨,而专家推荐的股票不涨反跌时,更加后悔。Santa Clara大学的Meir Statman教授是研究“害怕后悔” 行为的专家。由于人们在投资判断和决策上经常容易出现错误,而当出现这种失误操作时,通常感到非常难过和悲哀。所以,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为了避免后悔心态的出现,经常会表现出一种优柔寡断的性格特点。投资者在决定是否卖出一只股票时,往往受到买入时的成本比现价高或是低的情绪影响,由于害怕后悔而想方设法尽量避免后悔的发生。有研究者认为:投资者不愿卖出已下跌的股票,是为了避免作了一次失败投资的痛苦和后悔心情,向其他人报告投资亏损的难堪也使其不愿去卖出已亏损的股票。另一些研究者认为:投资者的从众行为和追随常识,是为了避免由于做出了一个错误的投资决定而后悔。许多投资者认为:买一只大家都看好的股票比较容易,因为大家都看好它并且买了它,即使股价下跌也没什么。大家都错了,所以我错了也没什么!而如果自作主张买了一只市场形象不佳的股票,如果买人之后它就下跌, 自己就很难合理地解释当时买它的理由。此外,基金经理人和股评家喜欢名气大的上市公司股票,主要原因也是因为如果这些股票下跌,他们因为操作得不好而被解雇的可能性较小。害怕后悔也反映了投资者对自我的一种期望。Hersh Shefrin和Meir Statman在一个研究中发现: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除了避免后悔以外,还有一种追求自豪的动机在起作用。害怕后悔与追求自豪造成了投资者持有获利股票的时间太短,而持有亏损股票的时间太长。他们称这种现象为卖出效应。他们发现:当投资者持有两只股票,股票A获利20 ,而股票B亏损20% ,此时又有一个新的投资机会,而投资者由于没有别的钱,必需先卖掉一只股票时,多数投资者往往卖掉股票A 而不是股票B。因为卖出股票B会对从前的买人决策后悔,而卖出股票A会让投资者有一种做出正确投资的自豪感。
❷ 为什么人会有从众心理去炒股
对于大部分人而言,损失金钱就等于是惩罚,持有正在下跌的股票,算是残忍的惩罚,尤其当损失最惨重的时候,还会伤害到投资者的“自我”,很少人会在刚买进股票碰到下跌就止损,大多数人会选择继续持有,如果损失继续扩大,惩罚就不断加深,投资者就开始害怕,有挫折感,例如:拒绝阅读有关证券的报纸;回避关于股市的话题等,并会对该种股票产生厌恶感,因为它不但代表金钱的损失,同时也等于不断提醒自己是个笨蛋。终于有一天股价突然暴跌,该投资者决定壮士断腕,不再接受惩罚,于是卖出股票,没想到不久市场逐渐回暖。这样,该投资者终于完成了一个心理循环:追涨的贪婪心理使他高价买入股票,而惩罚的作用又使他以低价卖出。
❸ 行为金融包括哪些主要的理论用行为金融理论解释我国股票市场的事件与现象。
行为金融包括(A.后悔理论 B.期望理论)主要的理论。
扩展:(行为金融理论解释如下)
1、期望理论
这个理论的表述为:人们对相同情境的反应决取于他是盈利状态还是亏损状态。一般而言,当盈利额与亏损额相同的情况下,人们在亏损状态时会变得更为沮丧,而当盈利时却没有那么快乐。当个体在看到等量损失时的沮丧程度会比同等获利情况下的高兴程度强烈得多。
研究还发现:投资者在亏损一美元时的痛苦的强烈程度是在获利一美元时高兴程度的两倍。他们也发现个体对相同情境的不同反应取决于他目前是赢利还是亏损状况。
具体来说,某只股票现在是20元,一位投资者是22元买入的,而另一位投资者是18元买入的,当股价产生变化时,这两位投资者的反应是极为不同的。当股价上涨时,18元买入的投资者会坚定地持有, 因为对于他来说,只是利润的扩大化;而对于22元的投资者来说,只是意味着亏损的减少,其坚定持有的信心不强。由于厌恶亏损,他极有可能在解套之时卖出股票;而当股价下跌之时,两者的反应恰好相反。
18元买入的投资者会急于兑现利润, 因为他害怕利润会化为乌有, 同时,由于厌恶亏损可能发生,会极早获利了结。但对于22元买入的投资者来说,持股不卖或是继续买入可能是最好的策略,因为割肉出局意味着实现亏损,这是投资者最不愿看到的结果。所以,其反而会寻找各种有利的信息,以增强自己持股的信心。Tversky和Kahnemn在
1979年的文章中认为:投资者更愿意冒风险去避免亏损, 而不愿冒风险去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在有利润的情况下,多数投资者是风险的厌恶者;而在有亏损的情况下,多数投资者变成了风险的承担者。换句话说:在面临确信有赚钱的机会时,多数投资者是风险的厌恶者;而在面临确信要赔钱时,多数投资者成为了风险的承受者。在这里,风险是指股价未来走势的一种不确定性。
2、后悔理论
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常出现后悔的心理状态。在大牛市背景下,没有及时介入自己看好的股票会后悔,过早卖出获利的股票也会后悔;在熊市(bear market)背景下,没能及时止损出局会后悔,获点小利没能兑现,然后又被套牢也会后悔;在平衡市场中,自己持有的股票不涨不跌,别人推荐的股票上涨, 自己会因为没有听从别人的劝告而及时换股后悔;当下定决心,卖出手中不涨的股票,而买入专家推荐的股票, 又发现自己原来持有的股票不断上涨,而专家推荐的股票不涨反跌时,更加后悔。Santa Clara大学的Meir Statman教授是研究“害怕后悔” 行为的专家。由于人们在投资判断和决策上经常容易出现错误,而当出现这种失误操作时,通常感到非常难过和悲哀。所以,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为了避免后悔心态的出现,经常会表现出一种优柔寡断的性格特点。投资者在决定是否卖出一只股票时,往往受到买入时的成本比现价高或是低的情绪影响,由于害怕后悔而想方设法尽量避免后悔的发生。
有研究者认为:投资者不愿卖出已下跌的股票,是为了避免作了一次失败投资的痛苦和后悔心情,向其他人报告投资亏损的难堪也使其不愿去卖出已亏损的股票。
另一些研究者认为:投资者的从众行为和追随常识,是为了避免由于做出了一个错误的投资决定而后悔。
许多投资者认为:买一只大家都看好的股票比较容易,因为大家都看好它并且买了它,即使股价下跌也没什么。大家都错了,所以我错了也没什么!而如果自作主张买了一只市场形象不佳的股票,如果买人之后它就下跌, 自己就很难合理地解释当时买它的理由。此外,基金经理人和股评家喜欢名气大的上市公司股票,主要原因也是因为如果这些股票下跌,他们因为操作得不好而被解雇的可能性较小。害怕后悔也反映了投资者对自我的一种期望。Hersh Shefrin和Meir Statman在一个研究中发现: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除了避免后悔以外,还有一种追求自豪的动机在起作用。害怕后悔与追求自豪造成了投资者持有获利股票的时间太短,而持有亏损股票的时间太长。他们称这种现象为卖出效应。他们发现:当投资者持有两只股票,股票A获利20 ,而股票B亏损20% ,此时又有一个新的投资机会,而投资者由于没有别的钱,必需先卖掉一只股票时,多数投资者往往卖掉股票A 而不是股票B。因为卖出股票B会对从前的买人决策后悔,而卖出股票A会让投资者有一种做出正确投资的自豪感。
供参考。
❹ 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常常会表现出以下一些心理特点有哪些
行为金融的研究表明,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常常会表现出以下一些心理特点:
(一)过分自信
投资者总是过分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判断。过分自信常常导致人们低估证券的实际风险,进行过度交易。
(二)重视当前和熟悉的事物
人们总是对近期发生的事件和最新的经验以及熟悉的东西更为重视,从而导致人们在决策和做出判断时过分看重近期事件和熟悉事物的影响。如,投资者总是会对最近发生的事记忆犹新;人们总是对经常看的股票进行投资,并会认为这些股票的风险较小,对不熟悉的股票、资产则敬而远之等等。
(三)回避损失和“心理”会计
对于收益和损失,投资者更注重损失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而这将造成投资者在投资决策时主要按照心理上的“盈亏”而不是实际的得失采取行动。如,投资者总是选择过快地卖出有浮盈的股票,而将具有浮亏的股票保留下来。
(四)避免“后悔”心理
投资失误将会使投资者产生后悔心理,对未来可能的后悔将会影响到投资者目前的决策。因此,投资者总是存在推卸责任、减少后悔的倾向。委托他人代为投资、“随大流”、追涨杀跌等从众投资行为,都是力图避免后悔心态的典型决策方式。
(五)相互影响
社会性的压力使人们的行为趋向一致。
行为金融理论认为,正是由于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存在上述种种心理因素的影响,从而也就使得证券价格的变化不同于现代金融理论和有效市场理论的推断。
❺ 行为金融的代表性理论有哪些简述各自含义
1、期望理论 这个理论的表述为:人们对相同情境的反应决取于他是盈利状态还是亏损状态。一般而言,当盈利额与亏损额相同的情况下,人们在亏损状态时会变得更为沮丧,而当盈利时却没有那么快乐。当个体在看到等量损失时的沮丧程度会比同等获利情况下的高兴程度强烈得多。研究还发现:投资者在亏损一美元时的痛苦的强烈程度是在获利一美元时高兴程度的两倍。他们也发现个体对相同情境的不同反应取决于他目前是赢利还是亏损状况。具体来说,某只股票现在是20元,一位投资者是22元买入的,而另一位投资者是18元买入的,当股价产生变化时,这两位投资者的反应是极为不同的。当股价上涨时,18元买入的投资者会坚定地持有, 因为对于他来说,只是利润的扩大化;而对于22元的投资者来说,只是意味着亏损的减少,其坚定持有的信心不强。由于厌恶亏损,他极有可能在解套之时卖出股票;而当股价下跌之时,两者的反应恰好相反。18元买入的投资者会急于兑现利润, 因为他害怕利润会化为乌有, 同时,由于厌恶亏损可能发生,会极早获利了结。但对于22元买入的投资者来说,持股不卖或是继续买入可能是最好的策略,因为割肉出局意味着实现亏损,这是投资者最不愿看到的结果。所以,其反而会寻找各种有利的信息,以增强自己持股的信心。Tversky和Kahnemn在1979年的文章中认为:投资者更愿意冒风险去避免亏损, 而不愿冒风险去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在有利润的情况下,多数投资者是风险的厌恶者;而在有亏损的情况下,多数投资者变成了风险的承担者。换句话说:在面临确信有赚钱的机会时,多数投资者是风险的厌恶者;而在面临确信要赔钱时,多数投资者成为了风险的承受者。在这里,风险是指股价未来走势的一种不确定性。 2、后悔理论 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常出现后悔的心理状态。在大牛市背景下,没有及时介入自己看好的股票会后悔,过早卖出获利的股票也会后悔;在熊市(bear market)背景下,没能及时止损出局会后悔,获点小利没能兑现,然后又被套牢也会后悔;在平衡市场中,自己持有的股票不涨不跌,别人推荐的股票上涨, 自己会因为没有听从别人的劝告而及时换股后悔;当下定决心,卖出手中不涨的股票,而买入专家推荐的股票, 又发现自己原来持有的股票不断上涨,而专家推荐的股票不涨反跌时,更加后悔。Santa Clara大学的Meir Statman教授是研究“害怕后悔” 行为的专家。由于人们在投资判断和决策上经常容易出现错误,而当出现这种失误操作时,通常感到非常难过和悲哀。所以,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为了避免后悔心态的出现,经常会表现出一种优柔寡断的性格特点。投资者在决定是否卖出一只股票时,往往受到买入时的成本比现价高或是低的情绪影响,由于害怕后悔而想方设法尽量避免后悔的发生。有研究者认为:投资者不愿卖出已下跌的股票,是为了避免作了一次失败投资的痛苦和后悔心情,向其他人报告投资亏损的难堪也使其不愿去卖出已亏损的股票。另一些研究者认为:投资者的从众行为和追随常识,是为了避免由于做出了一个错误的投资决定而后悔。许多投资者认为:买一只大家都看好的股票比较容易,因为大家都看好它并且买了它,即使股价下跌也没什么。大家都错了,所以我错了也没什么!而如果自作主张买了一只市场形象不佳的股票,如果买人之后它就下跌, 自己就很难合理地解释当时买它的理由。此外,基金经理人和股评家喜欢名气大的上市公司股票,主要原因也是因为如果这些股票下跌,他们因为操作得不好而被解雇的可能性较小。害怕后悔也反映了投资者对自我的一种期望。Hersh Shefrin和Meir Statman在一个研究中发现: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除了避免后悔以外,还有一种追求自豪的动机在起作用。害怕后悔与追求自豪造成了投资者持有获利股票的时间太短,而持有亏损股票的时间太长。他们称这种现象为卖出效应。他们发现:当投资者持有两只股票,股票A获利20 ,而股票B亏损20% ,此时又有一个新的投资机会,而投资者由于没有别的钱,必需先卖掉一只股票时,多数投资者往往卖掉股票A 而不是股票B。因为卖出股票B会对从前的买人决策后悔,而卖出股票A会让投资者有一种做出正确投资的自豪感。
❻ 我国股票市场中的散户投资者具有怎样的特征
我国股票市场中的散户投资者具有的特征:
散户并非如通常所设想的那样表现出低专业水准,在他们的理解范围内往往能对上至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行业政策,下至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具体的高级管层讲话阐述翔实的个人观点,某些特别敬业的散户除时常切磋看盘技巧外,甚至会飞到上市公司做实地调研,作风特点颇类似于投资机构研究员。
庄家与散户的区别:
庄家在做一只股票前,对该股要作长时间的详细调查、研究、分析,并制订了周密的计划,等各项指标调整到位,才敢慢慢行动;散户看着电脑屏幕,三五分钟即可决定买卖。
庄家用几个亿、十几个亿做一只股票,散户用十万、几十万做十几只股票。庄家一只股票做一年甚至几年,散户一只股票做几周甚至几天。庄家一年做一二只股票,散户一年做几十只股票、甚至上百只股票。
庄家喜欢集中资金打歼灭战;散户喜欢买多只股票作分散投资,有的赚,有的赔,最终没赚多少。庄家喜欢一些较冷门股,将其由冷炒热赚钱;散户喜欢一些热门股,将其由热握冷赔钱。
庄家虽然有资金、信息等众多优势,但仍然不敢对技术理论掉以轻心,道琼斯理论、趋势理论、江恩法则等基础理论,烂熟于胸;散户K线理论都没能很好掌握,就开始宣扬技术无用论。
庄家非常重视散户,经常到散户中去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动向,做到知己知彼,并谦虚地说现在的散户越来越聪明;散户对庄家的行动和变化不屑一顾,常常说这个小庄、这个弱庄、这个傻庄!
庄家做完一只股票后就休假,说忙了这么长时间,也该让钱休息休息了;散户做完一只股票嫌没赚多少,不知疲倦继续做,绝不休息。
散户对于股市就是沙漠和沙粒,一滴水水永远改变不了海洋。
❼ 从众心理的股票投资
有这样一则幽默故事:一位石油大亨死后到天堂去参加会议,一进会议室发现已经座无虚席。于是他灵机一动,大喊一声:“地狱里发现石油了!”这一喊不要紧,天堂里的人们纷纷向地狱跑去。
很快,天堂里就只剩下那位大亨了。这时,大亨心想,大家都跑了过去,莫非地狱里真的发现石油了?于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狱跑去。但地狱并没有一滴石油,有的只是受苦。
这仅仅是个故事,但股市的盲从行为往往会造成“真金白银”的损失,恐怕就不会那么轻松了。 目前,不少投资者乐于短线跟风频繁操作,而血本无归的例子也不乏少数。5·30大跌就让许多跟风炒作垃圾股的散户损失惨重,许多人至今仍未解套。这对今年新增的1000多万股民来说,无疑是“血淋淋”的警示。
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的《中国证券投资者行为研究》显示,中国证券投资者行为有三个显著特点,即短线操作、从众行为和处置效应。而调查结果显示,即使在行情上升130%的2006年A股大牛市中,仍然有30%左右的投资者是亏损的,这其中的重要原因是盲目从众、短线投机所致。
投资者的“羊群效应”或从众行为,是行为金融学中比较典型的现象。从众行为让投资者放弃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必然成为无意识投资行为者,这其中蕴藏着极大的风险。
投资者的羊群行为,不仅容易导致股市出现泡沫,使市场运行效率受损;同时也使系统风险增大,加剧了股市的波动。在“羊群效应”作用下,投资者在股市涨的时候热情高涨,跌时则人心惶惶,使市场投机氛围加重。
投资心理学告诉我们,证券投资过程可以看成一个动态的心理均衡过程。但在证券市场存在的“羊群效应”作用下,往往会产生系统性的认知偏差、情绪偏差,并导致投资决策偏差。投资决策偏差就会使资产价格偏离其内在的价值,导致资产定价的偏差。
而资产定价偏差往往会产生一种锚定效应,反过来影响投资者对资产价值的判断,进一步产生认知偏差和情绪偏差,这就形成一种反馈机制。在这个“反馈循环”中,初始“羊群效应”使得偏差得以形成;而强化“羊群效应”,则使得偏差得以扩散和放大 。
❽ 人们该怎样克服投资股票时的盲目投机心理
我们现在很多人期望通过股票一夜暴富,甚至为了购买股票,不惜卖房卖车,不惜把自己养老的钱、救命的钱都拿出来买股票。可是我们却忘记了,如果股市暴跌,走得最慢的,或者走不掉的,就是我们这些小股民。
股民盲目入市的心理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投机心理。
(1)不要自己欺骗自己
我们许多人都存在自欺行为,比如高估自己、狂妄自大,还有典型的贪婪和从众心态。鉴于此,在做每个投资决定时,我们必须谨记,智胜自己。
我们投资者在做出决定前,一定要先制订一个严谨的投资程序,避免高估自己的能力,随后,搜集与个人意见相悖的资料,并与持相反观点的人讨论,这样能避免我们过度的自我肯定。
(2)学会自制
我们要定期查看个人金融资产,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受损时逃避现实的心理,不敢面对问题的懦弱行为。
处于决策关头时,我们不妨整理一下自己的情绪状态,想想自己是否因为喝了咖啡而兴奋不已?或是因为连续的资本投资报捷而刚愎自用?
最简单的方法是考虑一晚,留待第二天再做出影响深远的决定,在第二天早上仍然能吸引你的选择,才值得加以研究。
(3)控制风险
面对瞬息万变的资本市场,将投资风险限制在我们可控的范围之内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我们信息有限的一般投资者而言尤为如此。
我国股市相对年轻,投资者应切忌以赌徒心态入市,入市之前,确保资产中充足配置了储蓄、保险等低风险的投资形式。建议投资者分散投资风险,优化投资组合,不要过于注重短期可得利益,而是应该把握未来。
(4)眼光长远
永远不要尝试去抓住市场,没有人能够在最低价买入股票,并在最高价位卖出。对于过去的信息不要盲目相信,做投资决策时,不要只是关注过去的业绩,而更应该关注现在,关注未来,收集更多信息。
(5)不要从众
我们有的投资者有典型的从众心理,容易受某些掌握热门情报的自称是专家的影响。事实上,如果谈论的越多,消息的准确度就越差。试想一下,如果当卖菜的大妈都在跟你推荐一只股票的时候,你可就要小心了。这时候,就应该把从众行为当成是一个反向信号。
3.认清彩民的投机心理
在当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某些浮躁社会风气的影响下,少数人看到别人成为“大款”、“名家”,就沉不住气,有的利欲熏心,但又不愿意自己付出辛劳,只想投机致富,不劳而获。
一些商店、生意人则采用摸奖、中奖、有奖销售等经营方式,迎合大众投机浮躁心理。使得更多的人热衷于买彩票、中大奖等,他们热切地参与各种大“赌”小“赌”,热心于各类大“炒”小“炒”。
而可悲的是其中不少人不但没有如愿以偿地发财,反而是越套越深,越亏越多;当然越亏则越想收回成本,结果使得部分人不由自主地变得如同赌徒一般,奔走于各种奖票、股票、彩票之中,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有些不法商甚至利用大众的投机赌博心理来操纵市场,他们所谓的摸奖、中奖纯粹是为了吸引顾客。许下的诺言往往无法兑现,致使不少原本想发一笔意外之财的投机顾客大呼上当受骗。
这些投机顾客本想来占点便宜,意料不到强中更有强中手,反而落个“偷鸡不成蚀把米”的下场,或导致其他不良后果。
我们那些参与地下六合彩买码的人也同样是存在上述投机心理,无非是想发横财,而买码被吹嘘成能一夜暴富的发财之路,而且在各种欺骗的宣传中,它的中奖率比福利彩票和体育彩票要高得多。
所以,我们深信不疑,虽然买码的钱一输再输,但我们依然执迷不悟,想捞回成本,有的直至是输得倾家荡产、家破人亡而仍不罢手。
教训是惨重的,我们急需要对自己所存在的某些投机取巧心理进行一番反思,对自我某些浮躁赌博行为进行一些调整。
首先我们不能因存在侥幸心理而对中奖的期望值过高,因为彩票中奖与投入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所以不能认为自己投入了很多就坚信一定中奖,以免因为失望而出现严重的心理落差。
我们如果将彩票视作赌注,就更不是健康心态了,尤其当我们所选的号码越接近大奖反应就越强烈,继续加大投入,甚至不惜血本以求一夜暴富,或者中了小奖就全部拿出来,去买更多的彩票,以期中得大奖。
我们这样的人一方面会因为投入的精力和财力过多而影响了正常生活,另一方面也会因为对于暴富的期望过高,而出现心理疾病。因此我们彩民在购买彩票时,必须对不中奖的可能性做好心理准备。
总之,妄想一夜暴富、浮躁、投机心理是不良心理状态,它促使我们产生一系列盲动、冲动或虚假行为,最后可能造成各种危害。可以说具有浮躁与投机心理的人似乎是生活在一连串肥皂泡沫之中,尽管费尽心机,最终将一无所获。
因此,在目前存在的一些急功近利、浮躁浮夸的社会现实面前,我们须保持一分宁静和清醒,冷静地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在各种潮流面前,不要丧失自我。
❾ 炒股从众心理作何解释
对于大部分人而言,损失金钱就等于是惩罚,持有正在下跌的股票,算是残忍的惩罚,尤其当损失最惨重的时候,还会伤害到投资者的“自我”,很少人会在刚买进股票碰到下跌就止损,大多数人会选择继续持有,如果损失继续扩大,惩罚就不断加深,投资者就开始害怕,有挫折感,例如:拒绝阅读有关证券的报纸;回避关于股市的话题等,并会对该种股票产生厌恶感,因为它不但代表金钱的损失,同时也等于不断提醒自己是个笨蛋。终于有一天股价突然暴跌,该投资者决定壮士断腕,不再接受惩罚,于是卖出股票,没想到不久市场逐渐回暖。这样,该投资者终于完成了一个心理循环:追涨的贪婪心理使他高价买入股票,而惩罚的作用又使他以低价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