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投资 » 中山火炬股票投资价值

中山火炬股票投资价值

发布时间: 2024-07-16 12:01:04

① 宝能工资都发不起了,姚振华却要花78亿下注酱油“老二”

文 | 亓宁

编辑 | 杨洁

在不久前,宝能系又放出了新的“大招”。但随之而来的,是市场上一片质疑之声。

以厨邦、美味鲜品牌闻名的调味品龙头中炬高新发布定增计划,拟非公开发行2.39亿股,募集资金不超过77.91亿元,其中70亿元计划投资一个300万吨的扩产项目。值得注意的是,其大股东中山润田包揽了所有份额,将以现金认购非公开发行的股份。而中山润田也是宝能系公司之一,实控人正是姚振华。

一纸公告出来,中炬高新立即站上了舆论风口。300万吨的扩产项目,中炬高新将如何消纳巨幅增长的产能?深陷欠薪、负债舆论漩涡之中的宝能系,又拿什么来参与定增?姚振华作出这一决定,葫芦里又卖的是什么药?

疫情期间,无论是消费市场还是资本市场都再一次意识到了食品饮料赛道的潜力。从地产、物流到文旅、金融、医疗,再到 汽车 ,有投资人士分析,身家千亿的资本大佬姚振华,这一次或许是想趁股价低位拿下中炬高新更多控制权,通过扩产再造几个“厨邦酱油”,甚至超越海天味业成为国内“酱油一哥”。

只是,姚振华的野心很大,面对的阻力也不容忽视。

在超市货架上,消费者最熟悉的酱油品牌无非就那么几个,包括厨邦、海天、李锦记、千禾等品牌知名度都不算低,销量一般也不会出现急涨急跌。去年疫情期间,市场更是见识了一波“大消费”的行情,消费、医疗成了为数不多的景气赛道,一些头部企业更容易逆势而上。

A股的几家调味品龙头上市公司财报也都表现不错。海天味业2020年营业收入突破200亿元,达到227.92亿元,同比增长15.13%;净利润同比增长19.61%至64.03亿元,增速虽然比疫情之前有所下降,但远比尾部甚至腰部的企业“活得好”。同期,中炬高新也保持了23.96%的净利润增速,净利润达到8.9亿元,逼近9亿元关口;其毛利率也出现了明显提升,赚钱能力甚至比疫情之前还好。

但二级市场往往不会那么稳定。

就在公布定增方案之后的第一个交易日,中炬高新就遇上了“活久见”的大跌行情。7月26日,中概股和港股巨震,拖累A股大盘也连续两天深度重挫,消费板块首当其冲。自春节以来火爆的抱团消费股集体迎来了大溃败,白酒股最为“惨烈”,调味品企业也难逃“厄运”,股价纷纷跌回了一年前的水平。

7月26日,中炬高新涨停开盘后亦没能逃过这波恐慌情绪,和今年1月的股价高点74.03元相比,中炬高新当日股价已累计下跌53%,市值蒸发了315亿元;此后更是连续两日重挫5%,股价一度触及34.50元的新低。中炬高新也并不“孤单”。同期海天味业的股价也从年内高点168.12元跌到了107.80元的低点,跌幅接近36%,市值蒸发超过2500亿元,千禾味业股价则从年内高点42.73元跌破23元,跌幅接近50%。

为了安抚公司的近6万股东,今年4月2日,中炬高新公告称,计划以不超过60元/股的价格回购500万到1000万股股票,金额在3亿元到6亿元之间,所回购股份用于股权激励。7月16日,公司公告这笔回购完成,回购数量1438.80万股,回购均价41.69元/股,耗资约6亿元。

就在日前公布定增方案的同时,中炬高新又同时公布了年内第二次回购计划,规模、金额与上次回购方案相当,价格仍是不超过60元/股。只是这次,公司计划将回购所得股份注销,这在资本市场往往被认为是提振股价、安抚股民更有效的回购方式。

但这也成了外界对中炬高新定增方案争议的原因之一。根据公告,中炬高新此次定增非公开发行的价格为32.60元/股(不低于定价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公司股票交易均价的80%),不仅比当时股价折价10%以上,而且比起两次回购来,定价明显偏低。不少中小投资者认为,上市公司前脚高价回购,后脚低价卖股票给大股东,自己的权益受到了侵犯。

被“冒犯”的不仅是股民,就连“公募一哥”张坤都涉及其中。从去年开始,张坤管理的易方达中小盘混合、易方达蓝筹精选混合、易方达优质企业三年持有混合就陆续出现在中炬高新前十大股东名单中,截至今年4月9日合计持有约7400万股股份,占总股本比例达9.29%,比去年四季度末持仓合计增持了5350万股。

因为基金公司买入单个公司总股份不能超过10%,所以张坤已经算是顶格买入。按照当时接近60元/股的加仓均价,张坤花费总成本约30亿元,如今浮亏超过30%,亏损超过9亿元。

不过,目前中炬高新已被“公募一哥”减持。8月1日晚间中炬高新披露的7月23日前十大股东名单显示,易方达蓝筹精选、易方达优质企业三年持有已经退出前十大股东之列,此外兴全基金经理季文华管理的兴全合丰三年持有相较一季度末也有退出。

根据公告,中炬高新会将这次募资中的70亿元投资于阳西美味鲜食品有限公司的300万吨调味品扩产项目,该项目总投资额接近122亿元。如果进展顺利,公司将新增酱油、食醋、蚝油、酱类、复合调味料等产品的产能。

目前中炬高新的各大业务中,酱油的销售额占总收入的比重达到64%左右,鸡精鸡粉、食用油分别占比10%、12%左右,其他调味品占比约14%。公司也在财报中提示,近年来蚝油、料酒、米醋、酱类等系列新产品发展势头迅猛。这无异于是暗示公司有意大力发展这些业务。

从去年的数据来看,中炬高新确实已经受到产能制约。2020年,公司调味品的整体生产量约为69.73 万吨, 销售69.64万吨,同期公司存货只增加了1亿多元。而在2015年到2020年间,公司营收从27.6亿元增至51亿元,接近翻倍;但同期存货只从13.2亿元增至16.8亿元。而此前公司董秘透露,公司的产能利用率已经达到96%。

但公司同时还立了一个目标:定增的扩产项目,预计达产后年销售收入204亿元、净利润51.6亿元。

根据2020年财报,中炬高新全年实现了营收51.2亿元,净利润8.9亿元。这意味着,扩产项目实现后,带来的净利润将是2020年的接近6倍。而即使是行业龙头海天味业,其在2020年全年酱油类产量也只是273.92万吨。300万吨产能的项目达产后,中炬高新或许将一举反超。只是,中炬高新想要“一口吃个胖子”,真的可行吗?

这不仅遭到了股民们的质疑,7月26日,上交所向中炬高新下发了问询函,也就此项目可行性发问。

在当前国内的调味品格局中,中炬高新的市场地位虽然仅次于海天味业,但却也一直无法超越,被网友戏称为酱油界的“千年老二”。根据华安证券的研报,目前海天味业在酱油市场占有34%的份额,中炬高新只有9%,且时刻面临千禾味业以及未上市的李锦记的“威胁”。

在海天独大的格局下,二三梯队的酱油企业很难量价齐升实现增长,拓展品类和差异化就成为它们重要的战略方向。

拥有厨邦酱油和美味鲜两大品牌的中炬高新也不甘示弱,试图靠着厨邦“绿格子”包装走出一条差异化道路,主打“原产地、天然、安全”的标签,期望打动更多的家庭消费者。截至目前,中炬高新的家庭消费零售收入贡献超过70%。

但问题是,在国内家庭厨房支出中,调味品消费的占比还不到2%。在目前的调味品市场上,餐饮是最重要的收入渠道,几乎占据了整个行业一半的市场份额。而海天味业和李锦记来自餐饮渠道的收入,分别占总营收的60%和70%。

这也导致了几大头部企业在毛利率上产生了差别。最近3年,海天味业的毛利率分别为46.47%、45.44%、42.17%,千禾味业为45.74%、46.21%、43.85%,而中炬高新分别为39.12%、39.55%、41.56%。

中炬高新近年来也在加大餐饮市场的开拓力度。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餐饮渠道普遍具有高黏性、价格不敏感的特征,对企业的吸引力大,但目前在餐饮行业,调味品领域已经有头部品牌据守,易守难攻。

在餐饮渠道上已经失去先发优势的中炬高新只能另辟蹊径。为此,中炬高新不断扩大自家的销售队伍、增加广告投入,2020年公司的经销商超过1400家,虽然与海天的7051家仍差距悬殊,但同比增速达到35%,同期海天增长率只有20%左右。2020年全年,中炬高新的销售人员达到1620人,广告宣传费用超过了8600万元,比2018年都实现了翻倍增长。

但即使如此,要追上海天,中炬高新还要下不少功夫。华安证券的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厨邦触及的用户人数是1.31亿,而同期海天已经触及了5.66亿人的舌尖。

AI 财经 社还注意到,2020 年,中炬高新的单位制造费用和人工成本分别是311元/吨、141元/吨,同期海天则为243元/吨、57元/吨。

回到中炬高新扩产项目的“宏大目标”上,中炬高新的销售网络与制造、销售成本能不能扛得住这沉甸甸的“梦想”?

有券商预测,接下来一段时间,受提价环境不利、上游大豆等原材料涨价等影响,包括中炬高新在内的调味品企业的业绩可能要持续承压。今年一季度,中炬高新的营收虽然增长了9.51%,但净利润却下降了15.17%。

在7月25日的公告中,中炬高新就表示,将终止2015年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事项。公司2015年向相关部门申请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事项时,就由于属于涉房地产企业的原因,没能得到审批通过,这也成为两名监事反对的主要原因。

中炬高新的全称是中炬高新技术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其“本色”业务实际上并非调味品,而是与地产相关。中炬高新在财报中介绍称,公司从1990年代初起就担负起5.3平方公里的国家级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管理,经过近30年的开发,园区基本开发完毕,公司目前拥有园区内厂房、宿舍、商业配套等物业18.5万平方米。

据悉,中炬高新旗下的岐江新城核心区域拥有1600亩优质商住土地,按周边近期拍卖价估算,价值初步估计为170亿元-340亿元。

7月26日,中炬高新收到上交所的问询函,其中也要求公司核实并披露,在房地产业务处置完成之前提出本次非公开发行方案的主要考虑及必要性,是否存在误导投资者的情形。

剥离地产已经是公司大股东们的共识。自不断增持并在2018年接替中山火炬集团、逐渐掌控中炬高新控制权之后,姚振华就对这家酱油公司“很有想法”。姚振华是宝能系掌舵人,在“宝万之争”中曾被王石称为“野蛮人”。在姚振华入主后,中炬高新提出了“聚焦 健康 食品主业,把公司打造成为国内超一流的综合性调味品集团企业”的战略定位,并设立了调味品主业“五年双百”的发展目标,即营业收入过百亿、年产销量过百万吨。今年5月,宝能系重要人物何华接棒陈琳成为中炬高新新任董事长。

在网上流传一份中炬高新的调研记录,其中表示,此次定增,大股东中山润田与二股东中山火炬之间一度颇有分歧。对于二股东中山火炬而言,它更希望在定增前先解决地产资产问题;同时,它也期望扩产项目放在中山火炬和阳西县合作的中山产业园中,中山可以分一半的税收。而这也意味着,如果失去了二股东的支持,要通过该定增方案,姚振华目前可能至少需要持有公司20%股份的中小股东支持。

而另一个问题是,中山润田如果能通过出售地产业务获得足够资金扩产,为何还要定增募资?

这份调研记录中透露,大股东是想增加控制权;而更多的资金也有利于进行收购、兼并等资本运作,或者用于渠道和品牌营销。

当前股权信息显示,姚振华的宝能集团持有控股资本平台钜盛华67.4%股份,钜盛华百分之百控股中山润田,后者作为中炬高新控股股东持股25%。如果此次定增顺利进行,中山润田的持股比例将上升至42.28%。

但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中山润田持有中炬高新的1.99亿股中,有近8成处于质押状态。而“转型造车”的姚振华,却已深陷于欠薪、裁员、巨额负债的负面舆论中,耗资千亿的宝能 汽车 多年来也无法实现量产,旗下唯一能够拿得出手的观致 汽车 也销量不断下滑,还密集成为被执行人,截至目前被执行金额仍超过257万元。

7月12日-13日,宝能系投资平台钜盛华旗下公司债“21深钜01”接连下跌触及临停。此前,大公国际将钜盛华评级展望由“稳定”调整为“列入信用观察名单”。大公国际认为,钜盛华股权被质押比例高,子公司前海人寿风险管理能力有待提升,且仍面临一定资本补充压力。

截至2020年末,宝能投资集团已质押80.81亿股钜盛华股份,占其所持股份数量的73.54%,同期钜盛华总资产为5259.66亿元,总负债为4309.75亿元,资产负债率达81.94%。从债务结构来看,钜盛华有息债务期限主要集中在1年以内和1-2年,二者合计占全部有息债务的比重超过60%,账上现金却捉襟见肘。

也由此,市场对中炬高新的定增方案一片质疑之声。现在的宝能系,又能筹集多少资金参与中炬高新的认购?如果中炬高新真的能够获得宝能系“输血”,姚振华又将如何向欠薪的宝能员工进行解释?

但不管怎么说,在7月27日,包括长城证券、国信证券、中信证券等都给予了中炬高新买入或增持评级。中炬高新能否翻身破局、向“大哥”海天味业发起挑战,还要看姚振华接下来的操作。

② 中山发展现状

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人民收入持续增加,2007年城镇职工平均工资超过2.7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万元,分别比20年前增长11.3倍和7.4倍。全市人均期望寿命为78.19岁,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三个一”工程全面推进,目前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420万人次,其中农民44万,占农业人口应参保人数66.8%,年内实现农村住院医疗保险应保尽保,农村基本养老保险明年应保尽保。今年年底前将完成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改建、新建,努力做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政府决定从2007年开始,连续四年共投入1000多万元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四年共投入2500万元用于扶持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和物流业发展。去年共培训农村劳动力1.3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7800多人。

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进展
空气质量优良率、主要河流水质达标率均达到100%,新增2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投入约23亿元建设18家镇区污水处理厂,中嘉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投入使用。投入2000万元推进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建设,污染源普查工作全面启动。投入5.9亿元建设北部组团垃圾处理基地。市镇共投入3.1亿元整治内河涌。开展重点行业环境隐患排查,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削减0.2万吨和0.6万吨。“绿化中山大地”工程成效显著,全市林木覆盖率达25.2%,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9.2%、人均公共绿地达10.9平方米。
民生工程顺利推进
2007年以来,市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53%、超收收入的60%投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各项民生工程建设顺利推进。累计投入近300亿开展十项重要民生工程。投入超过100亿建设历史文化名城。投入120亿开展350公里交通路网建设。年内市财政投入2亿元推进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建设,基本满足本市住房困难家庭需求。年内争创全国生态市。24个镇区全部成为广东省“教育强镇”,中山成为全省第三个教育强市。村村通自来水工程提前竣工,在全国率先实现自然村“村村通宽带”;单位GDP能耗下降3.9%;全市24个镇区均成功创建省教育强镇,部分镇区实现12-15年义务教育。按照“50年一遇”的标准,一大批重大水利重建加固项目稳步推进,内河整治253公里。平安中山建设成效显著。完善平安工作实绩考核体系,加快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1701个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点投入使用,“大平安”工作格局基本形成,村村(社区)建警务室并配备社区民警,全市刑事案件立案数同比下降5%,破案率同比上升6.7%,各类事故宗数下降2.4%。先后荣获联合国“人居奖”、“全国文明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指数城市”、“中国十佳和谐可持续发展城市”、“中国十佳休闲宜居生态城市”等殊荣。

经济发展
2008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中山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克服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不利影响,确保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1408.5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同)增长10.5%,总量继续居全省第五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4.33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850.63亿元,增长9.5%;第三产业增加值513.56亿元,增长12.7%。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1:60.8:36.1调整为3.1:60.4:36.5。全市常住人口人均生产总值56106元,按全年平均汇率计算,折合8102美元,增长10.1%;户籍人口人均生产总值96612元,按全年平均汇率计算,折合13951美元,增长9.0%。民营经济增加值636.39亿元,增长12.0%,占全社会GDP的比重达45.2%。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5.5%。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0.5%,消费品价格上涨7.0%。八大类居民消费价格呈现“五升三降”态势,其中,食品、烟酒及用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居住类分别上涨14.3%、2.1%、2.4%、3.0%和3.8%;衣着、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分别下降6.7%、0.4%和0.9%。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6%。
年末全市新增就业岗位6.01万个;城镇从业人员24.2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0.9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1%。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受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经营困难增多,产业结构调整有待加快,资源环境约束增加,城乡居民增收难度加大等。
二、农业
全年农业总产值75.36亿元,增长3.7%;农民人均纯收入11001元,增长10.0%。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2.35万亩,增长6.4%;甘蔗种植面积0.53万亩,下降63.1%;蔬菜种植面积38.81万亩,增长12.1%;水果种植面积10.97万亩,下降0.2%。粮食总产量6.75万吨,增长1.8%;蔬菜产量52.27万吨,增长12.0%;水果产量18.70万吨,增长4.7%;甘蔗产量3.21万吨,下降61.3%。
全年出栏生猪51.91万头,增长25.1%;出栏三鸟1097.56万只,增长17.8%。肉类总产量4.98万吨,增长12.9%。全年水产品产量32.17万吨,增长2.8%。其中,海水产品2.12万吨,下降0.9%,淡水产品30.05万吨,增长3.1%。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091.04亿元,增长11.2%;工业增加值811.89亿元,增长10.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32.36亿元,增长10.1%。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7.6%,拉动经济增长5.8个百分点。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340家,增加332家,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693.04亿元,增长11.7%。其中,五大支柱产业总产值1944.49亿元,增长11.1%。轻工业总产值2221.55亿元,增长9.1%;重工业1471.49亿元,增长15.8%。装备制造业总产值906.49亿元,增长18.0%。
2008年1-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158.13亿元,增长10.8%;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92.00亿元,增长3.4%。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46.5%,提高4.2个百分点。其中,总资产贡献率9.6%,资本保值增值率114.9%,流动资产周转率2.7次/年,成本费用利润率3.3%,资产负债率61.7%,产品销售率96.5%,全员劳动生产率82290元•年/人。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38.74亿元,增长7.6%。全市建筑企业施工产值91.71亿元,增长5.3%;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99.22万平方米,下降15.2%;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48.94万平方米,下降39.8%。建筑企业按施工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19.56万元,增长24.7%。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445.08亿元,增长11.5%。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76.90亿元,增长12.5%;更新改造投资40.41亿元,增长27.6%;房地产开发投资191.61亿元,增长8.6%。
从投资主体看,国有投资60.18亿元,增长59.3%;集体投资26.13亿元,增长14.6%;外商及港澳台投资104.49亿元,增长6.0%;私人及其他投资254.28亿元,增长5.9%。国有、集体、外商及港澳台、私人及其他投资结构调整为13.52:5.87:23.48:57.13;从产业投向看,第一产业投资0.40亿元,增长62.1%;第二产业投资157.65亿元,增长6.0%。其中工业投资157.14亿元,增长5.7%;第三产业投资287.03亿元,增长14.7%。投资三次产业结构由2007年的0.06:37.25:62.69调整为0.09:35.42:64.49。
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1839.24万平方米,增长17.2%;商品房竣工面积350.30万平方米,增长4.2%;商品房销售面积320.43万平方米,下降37.7%;年末商品房空置面积174.43万平方米,增长12.9%。
全年新增固定资产264.35亿元,增长11.7%;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房屋竣工率和项目建成投产率分别为59.4%、26.8%和34.5%。
五、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6.95亿元,增长20.5%。分地域看,城区消费品零售额219.21亿元,乡镇消费品零售额257.74亿元,分别增长20.0%和21.0%;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412.17亿元,增长20.3%;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64.00亿元,增长22.2%;其他行业零售额0.78亿元,增长3.5%;分商品类别看,在限额以上贸易企业零售额中,全年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54.20亿元,增长28.6%;汽车类零售额37.53亿元,增长1.7%;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13.14亿元,增长24.5%;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12.20亿元,增长16.1%;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8.04亿元,增长25.4%;日用品类零售额5.66亿元,增长20.5%。
六、对外经济
据海关统计,全年进出口总值259.09亿美元,增长5.1%。其中,出口187.02亿美元,增长8.1%;进口72.07亿美元,下降2.2%。贸易顺差114.95亿美元,增长15.8%。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出口66.08亿美元,增长14.8%;加工贸易出口120.93亿美元,增长4.8%,占全市出口的64.7%。从经营主体看,国有企业出口15.63亿美元,下降3.7%;集体企业出口28.89亿美元,增长5.8%;外商投资企业出口120.07亿美元,增长10.0%;私营企业出口22.40亿美元,增长10.7%。从出口商品看,机电产品出口118.13亿美元,增长7.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0.11亿美元,增长5.7%;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20.90亿美元,增长9.3%;从出口市场看,对香港市场出口56.25亿美元,增长5.9%;对欧盟市场出口32.57亿美元,增长17.7%;对美国市场出口42.03亿美元,下降0.1%。
全年新签利用外资项目161个,下降40.6%;合同规定利用外资7.15亿美元,下降45.3%;实际利用外资金额8.33亿美元,增长13.4%。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额6.23亿美元,占全市的74.8%;外资资金来源地主要是港澳、美国、日本和英属维尔京群岛,全年实际投资6.96亿美元,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额的83.5%。
七、交通、邮电与旅游
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713公里,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95.17公里。全市机动车保有量61.93万辆,增长4.6%。其中,汽车保有量27.80万辆,增长12.4%。其中个人汽车22.32万辆,增长15.9%。全年货物周转量57.00亿吨公里,增长7.0%;旅客周转量70.29亿人公里,增长1.5%;港口货物吞吐量2756万吨,增长0.1%。
全年邮电通信业务总量158.92亿元,增长18.5%。其中,邮政业务总量2.94亿元,增长6.1%;电信业务总量155.98亿元,增长18.8%。年末全市移动电话用户414.72万户,下降7.1%;本地电话用户167.89万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89.84万户,下降5.1%;小灵通用户78.05万户,下降3.0%。全市国际互联网用户45.33万户,增长0.4%。
全年接待过夜海内外游客528.13万人次,增长3.5%。其中,国际游客65.18万人次,国内游客462.95万人次。旅游景点接待游客850.64万人次,增长10.1%;旅行社接待总游客259.22万人次,增长6.5%。组团国内游109.44万人次,增长3.6%;出境游16.17万人次,增长14.8%。全年旅游总收入97.23亿元,增长13.0%,其中旅游外汇收入2.27亿美元,增长4.7%。年末全市共有星级酒店41家,星级酒店客房数0.52万间,客房开房率58.8%。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823.11亿元,比年初增长16.8%。其中,企事业单位存款和居民储蓄存款分别为447.69和1080.43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7.4%和19.8%。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844.27亿元,比年初增长18.1%。其中,短期贷款295.21亿元,比年初增长6.2%;中长期贷款491.68亿元,比年初增长17.2%。人民币个人消费贷款余额254.84亿元,比年初增长17.4%。其中住房贷款236.77亿元,比年初增长16.8%。全年人民币现金净投放204.69亿元,净增29.61亿元。
全年代理证券交易额1952.83亿元,下降39.5%。其中,股票基金交易额1941.21亿元,下降39.8%。年末证券市场投资额122.92亿元,下降56.2%,其中客户保证金总额23.67亿元,股票市值99.25亿元。全市证券投资累计开户数31.73万户。
年末全市各类保险公司34家,增加8家。其中财产保险公司18家、人寿保险公司16家;保险机构全年保费收入54.56亿元,增长42.5%。其中,财产险收入12.20亿元,增长8.2%;寿险收入42.36亿元,增长56.8%。保险机构各类赔款和给付13.47亿元,增长56.6%。其中,财产险赔款支出5.89亿元,寿险赔款和给付7.58亿元,分别增长28.6%和88.6%。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市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3.33万人,增长3.4%;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4.42万人,增长3.4%;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校学生3.39万人,增长2.1%;小学在校学生24.39万人,增长2.5%;幼儿园在园幼儿8.26万人,增长11.3%。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初中毛入学率分别为100%和106.8%,高中升学率达83.3%,普通高考录取率达89.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0.1%。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中山小榄镇生产力促进中心成为全国首家镇一级的“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全市现有14个省级技术创新专业镇,新增1个;8个省级以上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新增2个。全市新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60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164家,新增4家;市级民营科技企业511家,新增21家;各级国家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68家,省级新增3家、市级新增28家。
全市有115个项目获得国家、省各类科技计划立项;9个项目获得省科技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7项;市级科技奖93项,其中科技重大贡献奖1人、产学研合作奖3项、科技进步奖89项;市级专利奖项目42项,其中专利金奖9项、专利优秀奖32项、优秀专利发明人1人。专利数量和质量快速提升,全市专利申请6901件,增长7.6%,其中发明专利申请555件,增长89.4%;专利授权4342件,增长27.9%。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共有文化事业机构29个,营业性文艺表演团体13个,文化艺术馆2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2个、镇区文化站24个。全年举办省级以上高雅文艺演出22场、群众文化活动5140场、营业性演出4800场。市、镇两级共有广播电台、电视台、广播电视站22个,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100%,开通模拟电视节目46套, 开通数字电视节目78套。全年出版报纸3945万份,图书馆总藏书量89.0万册。
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393个,医院床位8258张,分别增长10.4%和12.6%。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2099人,增长20.6%。其中,执业医师3884人、执业助理医师674人、注册护士4432人、检验人员479人,分别增长10.6%、39.0%、17.9%和20.7%。
2008年,成功承办中国国家队与黎巴嫩、叙利亚国家队的南非世界杯亚洲区外围赛的对抗赛、中国队与古巴女篮热身赛、全国武术套路(女子)锦标赛、全国第13届全国跆拳道冠军赛等体育赛事。全市492名运动健儿在25项省级以上体育竞赛中获金牌150枚、银牌120枚、铜牌122枚。
十一、人民生活、社会保障与安全生产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957元,增长11.8%;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8734元,增长15.1%。年末农村居民住房面积人均37.98平方米。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560元,增长6.1%;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6868元,增长8.4%。年末城镇居民住房建筑面积人均33.39平方米。全年城镇(不包括农户、乡镇企业、私营单位及个体户)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1696元,增长13.7%。
全市非农村参加各种社会保险共有460.12万人次,增加39.83万人次。其中,参加社会养老保险117.48万人,参加失业保险107.73万人,参加工伤保险109.30万人,参加生育保险6.67万人,参加医疗保险118.93万人。全市农村养老保险工作顺利推进,参保人数为53.20万人,增加9.73万人。参加城乡住院医疗保险人数为90.00万人,增加37.52万人。
全市社区服务设施数388个,其中城镇167个,农村221个。社会各项福利事业费12425万元,增长9.0%。其中,社会优抚事业费3528万元,社会救济福利事业费8605万元,自然灾害救济费292万元。全年社会困难救济人口40741人;农村五保供养人数1852人,其中集中供养929人,分散供养923人;安排“四残”人员就业23人。全市共有9249户27126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其中城镇7247人,农村19879人。全年全市发放低保金额3972万元,增长12.8%。
全年共发生各类事故3670宗,死亡362人,受伤3505人,直接经济损失2025.03万元,事故宗数、死亡人数和受伤人数同比分别下降16.2%、11.1%和18.8%,直接经济损失上升57.7%。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26,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为5.23,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10万人死亡率为1.91,分别下降13.3%、16.1%和1.6%。
十二、人口、资源与环境
全市年末常住人口为251.09万人,城镇化水平86.14%,常住人口出生率6.63‰,死亡率1.50‰,自然增长率5.13‰。公安户籍人口146.43万人,其中按居住地划分的非农人口为77.26万人。
全年共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800个,增长11.4%;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本年投资额2.16亿元,下降45.8%;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5.1%;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81.7%。
全年累计灰霾天气日数136天;全年平均日照时数1843.1小时,增长1.2%;全年平均降雨量2090.8毫米,增长 33.3%。空气质量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全市建成污水处理厂7个,增加5个;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为65.4%,全市森林覆盖率16.4%,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9.6%,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1平方米。
年末全市水库蓄水总量4027万立方米,增加464万立方米。全年总用水量47419.3万吨。其中,生活用水17471万吨,工业用水20730.3万吨;全市监测评价河长274.25公里,其中达标河长240.15公里,超标河长34.1公里;全市共监测14个水库,水质全部优良。主要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注:1、本公报中各项数据均为初步数,所有数据应以此后出版的《中山市统计年鉴--2009》为准。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常住人口包括离开户口所在地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不包括外出半年以上的户籍人口。
4、规模以上工业效益指标,现行制度调查时期为1-11月。
5、邮电业务总量按2000年不变价计算。

发展重点
将围绕建设“适宜创业、适宜创新、适宜居住”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型城市的目标,“抓发展,促改革,惠民生,保平安”。重点是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发展质量,一手抓民生事业。
一是变制造业的单轮驱动为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双轮驱动,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
目前中山工业总产值超过3500亿,但服务业的比重已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下来,要在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健康医药产业与重化工中下游产业,推动经济发展适度重型化的基础上,以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推动专业镇升级为重点,用中山特色的产业优势来增强发展后劲和质量。
在生产服务业方面,要沿着以研发和流通为两端的“微笑曲线”,发展“总部经济”。推动产业的区域分工环节从制造加工向研发、流通延伸。研发上,要一手抓建设企业自主研发中心与构建重要共性技术创新平台;一手抓现有410个省级以上名牌名标做强做大,成为单打冠军。流通上,要加快建设物流“聚集区”,打造珠江口西岸物流中心,依托3580亿工业产值构建工业购销专业化流通体系。进一步加快资本市场发展。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发行城市建设债券等金融产品,扩大市镇投资非经营项目的代建制范围,引入战略投资者,减少政府财政支出。另一方面加强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以整合公有物业资源为抓手,分批注入约100亿非经营性物业资产,成立市公建物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拓宽城市发展融资渠道;以鼓励企业上市为突破口,发挥优质企业直接融资的主体作用;利用我市毗邻粤深港和世界金融中心的条件,引进产业资本、金融资本与我市企业对接。实现产业发展为基础、资本运营为先导,争创发展优势。
在生活服务业方面,全面推进综合旅游业发展。扩大孙中山品牌作用,重新打造两个5A级景区,整合六大旅游板块,实现从景点经营向线路经营转变,从景点开发向板块开发转变,从产业经营向产业经营与资本运营相结合转变,从观光旅游为主向文化、产业、观光、休闲度假相结合的综合旅游转变。
推动专业镇升级方面,要着力打造现代产业集群。中山19个镇拥有省级以上专业镇13个,25个国家级生产基地,以专业镇为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已成为中山经济发展的重要特色。要实现专业镇二次创业,完善延伸产业链、服务链和政策链,增强专业镇发展动力。建设好11个产业转移园区,转移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推动专业镇产业高级化。
二是变重点地区率先发展为城乡全面协调发展,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我们提出建设“三个适宜”新型城市,最终就是要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从重点地区率先发展向城乡全面协调发展转变,做到“四个全面加强”。
全面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以年内创建全省第一个全国生态市为契机,加大力度推进生态保育工作。年内投放20多亿元实现镇镇建有污水处理厂,全面加强内河整治与污染源在线监控。
全面加强民生工程建设,以“三个一”工程确保全民安居乐业,让每个农民都有一份工作、一份养老保险、一份医疗保险。确保财政收入57%用于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其中新增财力20%用于增加社会保障事业投入,确保今年内实现基本住院医疗保险应保尽保,明年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应保尽保。通过设立青年创业基金、政府贴息贷款等形式,推动每个农民都有一个工作机会向每个农民都有一个良好创业机会转变。
全面加强民生产业发展,以投资拉动推进民生工程。投入近300亿实施“十大民生工程”。3年内投入100亿全面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加快推进“六项村级工作”。在实现国内率先村村通宽带、省内较早村村通自来水、村村通公交的基础上,加快做好“六项村级工作”,即村村建有候车亭、村村建有卫生站、村村有村庄规划、村村耕地连片开发、村村农路实现硬底化、村村集体经济年纯收入超100万。年内确保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基本满足我市需求。还要以推动国企集团整体上市,将水务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公用科技”获国家证监会批准为契机,做强社会公共服务资本,为民生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全面加强市内四大组团建设,探索从“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变。早在2003年,开展了24个镇区的组团发展规划,将全市划为四个组团,形成以4个中心镇区为主的4个增长极带动若干个镇区发展。四大组团通过托管、镇区联盟等形式,逐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由“行政区”向“经济区”转变。面对新一轮发展的要求,我们要大胆借鉴上海借地建港的做法,加快“外联内合”。通过“内合”,促进资源快速有效集聚交流,形成组团发展聚合优势,推进城乡协调发展。通过“外联”,加强产业对接,获取更多生产要素支撑,寻找更大发展空间。

热点内容
宝盈基金怎么投 发布:2025-01-24 08:06:48 浏览:150
充电桩基金是什么 发布:2025-01-24 07:58:07 浏览:158
华泰证券理财哪个好 发布:2025-01-24 07:57:14 浏览:870
世茂金融中心多少米 发布:2025-01-24 07:54:11 浏览:30
金融培训课有哪些 发布:2025-01-24 07:41:17 浏览:946
现在股市没什么概念了 发布:2025-01-24 07:40:31 浏览:50
天健科技股票新浪网 发布:2025-01-24 07:35:18 浏览:236
金融专硕清华和北大哪个好考 发布:2025-01-24 07:34:04 浏览:373
怎么兑换新加坡货币 发布:2025-01-24 07:23:24 浏览:139
互助基金会哪个部门审批 发布:2025-01-24 07:15:35 浏览: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