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投资 » 国际投资学股票价值

国际投资学股票价值

发布时间: 2023-07-05 06:20:26

㈠ 国际投资学的间接投资

一,定义
国际间接投资——是指个人或机构购买外国发行的股票,公司债券或政府债券,只谋取股息,利息或买卖该证券的差价收益,而不取得对筹资者经营活动控制权的一种投资方式,也可以把国际间接投资称为国际证券投资。
国际证券投资
国际信贷投资
国际信托投资
国际股票投资
国际证券投资
国际间接投资
(二)国际证券投资的特点
期限的可选择性,高投机性和高风险性
(三)国际证券投资发展的原因
商品经济发展 规模经济 资金需求
(间接融资)
∑闲置资金 后顾之忧 取代国际信贷融资
1980—1989年国际银行净贷款额从$ 1600亿下降为0亿,而国际债券的发行净额从0亿上升到$ 2500亿。据英国《银行家》1990年的统计,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证券融资额占整个金融市场融资额的85%。
变现需求
虚拟资本
一级市场
二级市场 一,国际股票概念
指国际股票市场上交易的或是在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股票,它并非是区别于国内股票的特别的股票名称(不同与国际债券)。国内股票转化为国际股票有两个途径:
其一,在境内外同时上市;
其二,如果一国的资本市场较为开放,该国公司股票只在境内上市,但其中一部分被非居民所购买。
二,股票的种类
普通股
优先股
其它创新工具:
累积优先股(Cumulative Preferred Stock)
可转换优先股( Convertible Preferred Stock )
累积可转换优先股( Cumulative Convertible Preferred Stock )
参与优先股( Participating Preferred Stock )
累积优先股(Cumulative Preferred Stock)——指公司当年的盈余达不到优先股应分的股利,其不足部分在其后年度分配盈余时给予补足的股份
参与优先股( Participating Preferred Stock )——指在按原定比例分配股利之后,如公司还有盈余,还可以同普通股一起参与剩余盈余分配的股份。
可转换优先股( Convertible Preferred Stock )——指股份有限公司按规定的条件和比例将优先股转换为普通股或公司债券。优先股无论是转换为普通股或公司债券,对增加股份有限公司筹资与投资者投资的灵活性都有积极作用。可转换优先股在国外已日益流行。
累积可转换优先股( Cumulative Convertible Preferred Stock )——指同时具有累积优先股与可转化优先股特征的优先股。
三,股票价格
股票价格的种类
1,面值(Par Value)——指股票的票面上所标明的每股金额。它只在股票发行时对投资者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股票的发行价格并非以面值为准,可能溢价或折价发行,面值已经失去意义。国际股票的面值货币为公司所属国的法币。
2,市值(Market value)——或股票的市价,指在交易所中买卖双方确定的某一时点的价格。
3,净值(Net value)——指通过对发行股票的公司的财务报表的分析计算而得出,又称股票的帐面价值。
净值=(资产总额-债务总额-优先股的总面值)÷普通股总数
4,内在价值(Intrinsical Value)——它把公司现有的财务状况和将来的盈利前景结合起来,并把未来的收益折算成现值。计算公式:
P0=D1/(1+i)+D2 /(1+i)2+…+ Dn/(1+i)n=
P0——内在价值,D1, D2 … Dn代表第1,2…及第n年的每股股息收入,i表示资本还原率(贴现率或必要报酬率)
假设股息在一定时期内将按一个固定比例g增长,若前一年每股支付的股息为D0,则第二年的股息D1= D0(1+ g ) ,则第三年的股息D2= D1(1+ g )= D0(1+ g )2
则 Dn= D0(1+ g )n
P0=
5,面值,市值,净值和内在价值的关系
股票的市值不仅与面值相脱离,而且与净值不相等,但净值可以作为长期投资判断的重要依据之一,如果是市值高于净值的股票,市价可能回落,反之,则上涨。同样,内在价值对市场判断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6,影响股票市价变动的因素
股价的变动由每股股息和银行利率决定的,即Pm=D/I
Pm, D, I分别代表股票市价,预期的每股股息额和银行利率。因此,凡是能影响企业分派股息和银行利率等因素的,都会对股价的变动产生影响。
内部因素
公司的经营状况: 好 盈利 股息总量 Pm
公司的股息政策:收益积累与分配关系 Pm
宏观经济因素
经济周期:经济周期的高涨阶段 消费,投资和 出口高涨 Pm
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
财政支出政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Pm
税收政策:
正常情况下,税收的高低与企业的净收益成反比。如进口税提高会增加经营成本,所得税提高则企业的净收益减少,降低股息,股价下跌。
金融政策:
再贴现率提高(紧缩银根),商业银行成本提高,则 Pm下跌, 反之则反是;
银行存款准备金比率提高(紧缩银根) ,商业银行成本提高,则 Pm下跌, 反之则反是;
公开市场操作:央行出售证券(国债) (紧缩银根),减少流通中的货币流量,利率上升,则 Pm下跌, 反之则反是。
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产业差别政策会引起不同企业的价格 不同的变化。
其它因素:
政治因素
心理因素
非理性因素
时间及季节变动因素
四,股票交易的程序与方式
收集信息
投资决策
委托经纪人代为买卖
投资者经纪公司交易所竞价 清算所
五,股票行情指数(Stock Market Index)
股票行情指数——指股票市价变动指数。它是由金融服务等中介机构运用其广泛的信息来源和专门知识编制而成,对投资者了解股市行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非系统风险(Unsystem Risk)——指由于各个上市公司的经营情况不同股票的价格上升,有的股票的价格下降,且升降的也不相同,这种变动给投资者带来的风险。预测该风险很困难。
系统风险( System Risk )——宏观经济情况(如经济周期,宏观经济政策等)的变动,引起多数股票的价格都发生趋势相同的变动。预测该风险很困难。
六,国际上驰名的股票指数
指编制所选用的股票均属于一国范围之内,但参加交易的可以包括外国投资者。
1,道·琼斯股价平均指数(Dow Jone Averages)
是美国各种股票指数中历史最悠久(1889年开始编制),最著名的一种,在国际上影响也比较大,由美国《华尔街日报》的出版者道·琼斯公司的创始人查 理斯·道开始编制。
现在采用的股票指数共分四组:
(1)30家工业公司股价平均数;最具代表性(媒体报道)
(2) 20家运输公司股价平均数;
(3) 15家公用事业公司股价平均数;
(4) 前三组共65种的股价平均数。
道·琼斯股价平均指数(Dow Jone Averages)是以1928年10月1日为基期,将选用的各种股票价格用简单算术平均数法求得平均数(股票价格平均数=入选股票的价格之和/入选股票的数量),作为100。然后以同样的方法计算出比较期的平均数,再与基期相比较,计算出的百分数即为比较期的股价平均数。例如,1999年12月31日的股价平均数为11497。12,即表示该日的股价平均数约为1928年10月1日的115倍
2,标准·普尔股票指数由美国最大的证券研究机构——标准·普尔公司编制的股票价格指数,在美国与道指齐名。
3,日经指数(日经平均股价) 系由日本经济新闻社编制并公布的反映日本股票市场价格变动的股票价格平均数。该指数从1950年9月开始编制。
4,金融时报股票指数全称是“伦敦《金融时报》工商业普通股股票价格指数”,由英国《金融时报》公布发表的。
5,香港恒生指数 由香港生银行于1969年11月24日始发布。恒生股票价格指数包从香港500多家上市公司中挑出来的33家有代表性且经济力雄厚的大公司股票作为成份,占香港股票市值的68。8%,1964年7月31日为基期。 一,债券的特点
债权与债务关系
期限的有限性
收益的确定性
二,债券的分类
1,地理范围划分
国内债券(Domestic Bonds)
国际债券(International Bonds):外国债券(Foreign
Bonds)如Yankee Bonds Samurai Bonds Bulldog Bonds ;
欧洲债券(Eurobonds)
续前
2,按发行者的性质划分
公司债券:
无担保债券
有担保债券
政府债券:
国债(National Bonds)
国库券(Tresuries)
地方债券(Local Bonds)
市政债券(Municipal Bonds)

㈡ 学习国际金融的作用是什么

1、了解并掌握国际收支、外汇汇率、汇率制度、外汇储备、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协调与合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外汇交易、国家金融风险管理的知识与技能;

2、系统理解国家收支调节、汇率决定、国际资本流动、国际金融危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开放经济下内外均衡矛盾的政策工具与调控原理等现代国际金融理论的最新进展。

3、并通过相关理论的学习提高分析和解决国际金融领域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2)国际投资学股票价值扩展阅读

学科特点

1、宏观性

国际金融学应集中于经济的宏观方面,从国民经济整体角度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使之具有高度的理论概括性以及统一的分析框架。目前国内的国际金融学教科书大都强调宏观与微观的统一,理论与实务的并重,这种做法是否合理仍值得商榷。

一方面,作为宏观分析的国际金融学理论与微观分析的金融市场操作、金融工具之间缺少必要的有机联系,难以组织到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中。由此编写的将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务合一的国际金融学教科书,难免显得有较强的堆砌感,篇幅过长并容易冲淡核心理论的学习;

另一方面,许多国际金融实务问题与国际投资学、金融市场学、国际信贷学及国际结算学等学科的内容重复交叉的现象十分突出,完全可以而且应该在上述课程中进行相应扩展以包涵进去,这样在学科体系上更加自然.更符合开放经济社会的经济环境,也有利学生学习掌握。

2、综合性

国际金融学是一门具有交叉性质的边缘性学科,这种综合性可以从国际金融学与其他学科的研究性质的横向比较和与其他学科的研究范围的纵向比较两方面来认识。从横向比较看,尽管国际金融学是研究国际经济的货币面,但在实际研究中又不能不带有一定的综合性。

例如,分析国际资本流动对经济的影响问题时,势必要突破货币银行学只对经济的货币面进行分析的做法,而是比较广泛地涉及到宏观经济的各个方面;

从纵向比较看,国际金融学的研究范围覆盖了—个开放经济体经济的内部部分、外部部分以及国际间的经济关系这一传统上由不同学科进行分工的领域,并且要找出将这三者贯穿起来的一条主线。国际金融学自产生起就具有非常强烈的政策意义,这一特点是许多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

例如,从流行于六七十年代的国际金融教材看,是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及固定汇率下的政策分析为导向,而80年代国际金融学又是以浮动汇率制及汇率政策理论为导向。再如,在国际金融学中处于基础地位的重要理论,如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多恩布什模型、丁伯根模型等均为政策导向型。

㈢ 试述风险与收益

[转载][上海证券报]

风险与收益的关系

进行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收益,但是在有些情况下最后实际获得的收益可能低于预期收益,有些投资根本没有收益甚至血本无归。比如在进行股票投资时,由于价格下跌,卖出股票时的价格低于买入股票时的价格,造成了投资的损失,这就是风险。又比如,在进行债券投资时,债券发行者不能按时还本付息,甚至不能拿回本金,给投资者造成损失,这也是投资的风险。

当然,在专业投资者看来,风险并不仅仅是实现的收益低于预期的收益。在他们看来,当实际收益高于预期收益时也是风险。比如卖出股票后,股票价格走势高于预期的价格,即使卖出股票的实现收益高于预期收益,表面上没有损失,但是卖出股票就等于失去了获利的机会。因此对于卖方来说,实现的收益高于预期的收益也是一种风险。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投资风险是指投资最终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的偏离,或者说是证券收益的不确定性,包括预期收益变动的可能性和变动幅度的大小。这里的偏离既可能是高于预期收益,也可能是低于预期收益。

在证券投资中,收益和风险的基本关系是:收益与风险是相对应的,就是说风险大的证券要求的收益率也高,而收益率低的投资往往风险也比较小,正所谓"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在股票市场上,如果预期一只股票的价格会涨得很高,通常股票的价格已经不低了,此时作出买入的投资决定,那么在股票价格下跌的情况下就会损失惨重。同样,在股票市场允许做空的时候,如果预期一只股票的价格会跌得很厉害,而股票的价格已经不高了,此时作出卖空的投资决定,那么在股票价格上涨的时候也会损失惨重。这时,股票就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

在理论上,风险与收益的关系可以用"预期收益率=无风险利率+风险补偿"来表示。无风险利率是指把资金投资于某一没有任何风险的投资对象而能得到的利息率,实际上并不存在无风险的利率。一段时间来我们把银行存款当作无风险的利率,现在银行经过商业化改造已成为一个企业或公司,已经不是以国家信用来担保,因此银行存款也是有风险的。相对而言,国家发行的债券尤其是短期的国库券,有国家信用和税收的担保,而且流动性好、风险很低,因此通常把它的利率作为无风险利率。

当然,既然要投资就要承担风险,要取得比较高的预期收益就要面临比较大的风险。就如股票投资和债券投资一样,股票投资的风险大于债券投资,股票价格上涨50%的情况并不少见,而债券价格却很难涨50%。所以债券投资的风险比较低,其投资收益也比较低,现在国债投资的到期收益率一般是2%-3.5%左右。

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不同的投资行为的风险也不同,投资者会根据风险和收益的情况调整投资的方向。比如目前的股票市场一年多来跌了不少,股票市场的风险比较大,投资者就会减少股票投资转向债券投资。特别是,如果把债券持有到期,那么此种情况下就没有价格风险,剩下的主要是信用风险或者叫签字风险。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现在无风险证券和债券投资基金比较受投资者的欢迎。

㈣ 高分急求学习国际投资学得感受和启示·以及对课程建议!!

体会巴菲特的简单投资学
很多朋友知道我是做外汇投资的,而且成绩稳定,都会说,那你一定很聪明,智商很高,另外数学很好.对于朋友们对我智商的殷切期望,我想是让大家不够满意的.我并非一个绝顶聪明的人,虽然我在理工科大学学习的时候读书成绩不错,学起来也很轻松,不过我并不是那其中最出类拔萃的一个.在我的投资生涯里,我感觉到,其实投资要看的一些东西,只要有正常智商的人都能学得会,并非难到要去做个火箭专家那样的.
今天重看巴菲特先生的文章<学投资赚钱很简单 会读书就行>股神在文章中说,"我的工作就是阅读"股神阅读大量的企业财务报告."我阅读我所关注的公司年报,同时我也阅读他的竞争对手的年报,这些是我最主要的阅读材料"可见在投资的时候,客观全面地了解关注的股票的情况是投资第一步,就是做到"知己知彼"知道关注股票的公司的所有,包括它的竞争对手.但芭菲特并不仅仅阅读公开披露信息,他还会阅读非常多的相关书籍和资料,并且进行调查研究,寻找年报后面的真相"我看待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大部分是不公开的)的态度,与我看待冰山一样(大部分隐藏在水下面)."在这里看来,股神的投资秘诀可以说没有什么秘诀就是深入了解和研究一个公司,在这个研究步骤,需要深入细致地探讨,包括方方面面.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股神也指出"学习投资的学生们只需要接受两门课程的良好教育就足够了,一门是如何评估企业的价值,另一门是如何思考市场价格".我认为这两句话非常精辟,已经道出了股神投资理念的精髓.对于评估企业的价值,方法如前所述,就是阅读和研究,而思考市场价格,则是看懂,目前的整体金融市场所处的阶段及所关注的股票的市场价格所处的阶段.而我做外汇投资,也正是围绕着这两点展开.不同的是,我做的是评估货币的价值,美元,欧元等;然后看懂现在市场所处的价格阶段,再采取相应的投资策略.可以说这两句话,这两门功课对于金融市场的所有投资皆是最根本最基本的原则.但是具体如何更精准地评估企业价格和思考市场价格,那是我们需要不断提高的东西,股神已经把投资的最有用的原则告诉公众,投资所遵循的灵魂我们每个人,人人平等,都知道了,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在这个框架里,添加内容,无论如何,只有在这个大原则的基础上,才能展开其中的深入细致的研究,也才能有稳定的赢利系统.最后向股神致敬,并且,祝愿每位投资人都好好体会这两句话,把他们运用到自己的投资生涯中去.

㈤ 国际资本流动理论的国际投资直接理论

70年代是跨国公司迅猛发展的年代。据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公布的资料,1973年全球共有跨国公司9 481家,拥有子公司30000家以上。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它日益成为国际投资的主体,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仅以美国为例,美国跨国公司在整个70年代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就从510亿美元增至l 57l亿美元,增长2.08倍。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活动,给国际投资带来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并向传统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提出了挑战。因为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原因不能从传统的利润差异上得到解答,尤其是在一个有效益的资本市场可以将货币从低利国转移到高利国的情况下,纯粹的利益无法解释海外的直接投资。于是,“产业组织论”便应运而生了。
1、垄断优势论
该理论最早由美国学者金德尔伯格(C.P.Kindleberger)和海默(S.A.Hymer)等人提出。所谓垄断优势,是指跨国公司所拥有的“独占性的生产要素优势”,包括资本集约程度高、技术先进、高强的开拓新产品的能力、完善的销售系统以及科学的经营管理方式等。
他们认为,应从产业组织形式上,从跨国公司拥有的垄断优势上去寻找一国为什么会对外投资的答案。他们指出,一个公司之所以到海外投资就是因为这些公司在技术、专利、资金及管理上有垄断优势,而且这些优势能够通过产业组织转移到国外又不被当地竞争对手所掌握。因此,虽然在与当地企业的竞争中,这些公司在运输、通信成本及了解当地法律经济环境上处于不利地位,但垄断优势完全可以抵消这些劣势,从而使跨国公司海外投资获得高于国内的收益。金德尔伯格还认为,拥有这些优势的多数是一些大寡头垄断企业,它们既可在国内,也可在全球发挥其生产、营销上的规模经济效益。
他们的理论后来被众多学者在不同的角度上加以发展和完善。如赫希(S.Hirseh)从生产和科研开发的模型经济效益上强调了直接投资的成本降低作用;夏派罗(D.M.Shapiro)在研究了外国在加拿大的投资后得出结论,大型的高科技企业,比一般性的企业更具有进入或退出某行业的能力,资本流动性更强更灵活,因此,它们有能力在合适的地方投资,而不受国界限制;克鲁格曼(P.R.Krugman)和凯夫斯(R.E.Caves)观察到直接投资通常分两类,一类是平行投资,另一类是“垂直投资”。他们通过产品模型论证了垂直投资则是为了整个生产过程一体化,避免上游产品或原材料价格扭曲和供给波动,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以保障供给,降低成本,增加垄断实力的结果。
2、市场内部化理论
在产业组织论基础上作出的另一种投资理论即巴克利(P.J.Buekley)和卡森(M.C.Casson)的市场内部化理论或市场不完善论。所谓市场内部化,主要是指把市场建立在公司内部,以公司内部市场取代公司外部市场。该理论的出发点是探讨外部市场的不完全性,从这种不完全性与跨国公司分配其内部资源的关系,来说明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
该理论认为,由于外部市场的不完全性,如果将企业拥有的半成品、工艺技术、营销诀窍、管理经验和人员培训等“中间产品”通过外部市场进行交易,就不能保证企业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企业只有利用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在较大的范围内建立生产经营实体,形成自己的一体化空间和内部交换体系,把公开的外部市场交易转变为内部市场交易,才能解决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效率与外部市场的矛盾。这是因为内部化交易会使交易成本达到最小化,在内部市场里,买卖双方对产品质量与定价都有准确的认识,信息、知识和技术也可得到充分的利用,从而减少贸易风险,实现利润最大化。
该理论认为,外部市场的不完全性体现在很多方面,主要有:(1)垄断购买者的存在,使议价交易难以进行;(2)缺乏远期的套期市场,以避免企业发展的风险;(3)不存在按不同地区、不同消费者而实行差别定价的中间产品市场;(4)信息不灵;(5)政府的干预等。为了减少这些市场不完善所带来的影响,使企业拥有的优势和生产的中间产品有理想的收益,企业一般都会投资于海外。
该理论进一步指出,市场最终能否内部化,取决于以下四个因素:产业特定因素(产品性质、外部市场结构和规模经济等)、地区特定因素(地理距离、文化差异、社会特点等)、国家特定因素(国家的政治制度、财政制度等)和公司特定因素(不同企业组织内部市场管理能力等)。其中最关键的是产业特定因素。
这种理论,是对付市场不完全性的一种有力措施。它解释了通过直接投资所建立的跨国公司,可以取得内部化的优势--降低交易成本并减少风险。它也在'定程度上或一定范围内解释了战后各种形式的对外直接投资,包括跨国经营的服务性行业的形成与发展,如跨国银行等。但这种理论仅是一种微观的分析,没有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高度分析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与分工,并且也忽视了工业组织与投资场所等问题。
3、产品周期论
与产业组织理论相关的另一个国际投资理论是维农(R.Vernon)的“产品周期论”。维农认为,企业产品生产周期的发展规律,决定了企业需要占领海外市场并到国外投资。他指出,产品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各有特点。在产品创新阶段,创新国占有优势,一般是国内市场需求较大,这时最有利的是安排国内生产,国外的需求通过出口就可以得到满足。产品进入成熟阶段之后,产品性能稳定,国外市场日益扩大,消费的价格弹性增入,这时就迫切需要降低成本。如国内生产边际成本加运输成本超过厂了在国外生产的平均成本,如果还存在着国外的劳动力价格差异,那么在国外生产就更为有利。而且在这个阶段,国外的竞争者也会出现,因为随着产品的输出,技术也会逐渐外泄,这时就会出现创新的产品技术优势丧失的危险。为了维持市场,阻止海外竞争,就需要到国外去建立分支。这个阶段上的投资对象往往是与母国需求相似、技术水平差异不大的国家。当产品最后进入标准化阶段,生产已经规范化时,价格竞争便成为主要方面,相对优势就不再是技术,而成了劳动力。为了取得竞争优势,企业加快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到生产成本低的国家或地区建立子公司或其它分支机构。
4、技术周期论
另一位学者玛基(S.P.Masee)从技术、信息寻租的角度提出了与维农理论相似的“技术周期论”。他认为,企业花费巨资创造出技术和“信息”,是企图通过这些技术和信息来生产和销售相关的产品以获得垄断性的租金。但是,专利保护是不完善的,所以,它们寻租的目的很难在国内得到满足,企业会在寻租的动机下将资本输往它们认为能够提供额外专利保护的国家。玛基指出,跨国公司专门生产适合于公司内部转移的技术信息,会专门生产复杂的技术以保证自己占用这些技术并获得应有的租金。他还认为,新产品大量生产之后,会导致技术越来越不重要。为此,他提出了“产业技术周期”的概念。
他认为,在研制开发阶段,跨国公司倾向于在本国严格控制这些技术,不会转移它们。在实用阶段,跨国公司在寻求最大租金目的的驱动下,会将资本输出到海外以设立分支机构,并通过这些分支机构转移技术。随着跨国公司在海外投资的增加,生产规模的扩大,其技术周期就达到了成熟阶段,这时,跨国公司在海外的投资规模又会随着其技术的过时而逐渐缩小。
上述种种与产业组织理论有关的国际投资理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产业组织的基础上从产业组织行为角度分析垄断优势对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影响。垄断优势论侧重于跨国公司总的垄断优势的制约性影响,并且强调这种优势是产业组织角度上的优势而非国别优势,这就正确地指出了跨国公司在国际直接投资中的主体作用。市场内部化理论或市场不完善论强调的重点在于跨国公司寻求生产成本最小化的动机,这也是正确的,因为成本最小化即意味着利润最大化。产品周期论侧重于分析跨国公司产品发展的不同阶段跨国公司是如何争取最有利的生产条件,保持其垄断优势及它对国际投资的影响。这在一般情况下也是正确的。
技术周期论强调了跨国公司创造新技术的寻租动机对海外投资的影响,它的论点与产品周期论相似。就跨国公司多数是有技术开发优势的大公司而言,这个理论也有其独特的作用。但是,所有上述理论都有一个缺陷,就是将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内在动因与外在客观条件混为一谈,混淆了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追逐垄断高额利润的性质及与其所具有的全球生产、销售能力和其他客观条件的区别。这些理论无法解释一些未拥有技术等垄断优势的企业海外投资的动机,以及一些国家在国外直接开发新产品的投资行为等问题。 1、折衷主义论
从70年代中期开始,国际投资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和新的特点:在发达国家继续大量输出资本的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对外直接投资,并有不断发展的均势。尤其是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石油输出国的海外投资大量增加,针对这些新的现象,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为主要分析对象的产业组织理论的国际投资学说便很难解释清楚,这时就需要新的理论诞生。唐宁(J.H.Dunning)的“折衷主义理论”便是这时候出现的一种有代表性的理论。
唐宁试图将国际贸易和产业组织的理论溶合在一起分析国际投资。按他的说法:“之所以称之为‘折衷主义的国际投资理论’,是因为;
(1)该理论吸收了过去20年来解释国际投资的主要理论;
(2)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国外直接投资;
(3)或许最有趣的是:它包括了企业走向国际的三种主要形式,即直接投资、商品出口、合约性资源转让,并建议企业在何种情况下应采取何种方式。”
唐宁这个理论的要点是:
(1)首先分析了一个公司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充分与必要条件。
该理论指出一个国家的企业从事国际经济活动有三个形式:直接投资、出口贸易和技术转移。直接投资必然引起成本的提高与风险的增加。跨国公司之所以愿意并能够发展海外直接投资,是因为跨国公司拥有了当地竞争者所没有的所有权特定优势、将所有权特定优势内部化的能力和区位特定优势等三个比较性优势。前两个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后者是充分条件。这三种优势及其 组合,决定了一个公司在从事经济活动中到底选择哪一种活动形式。
如果一个公司独占所有权特定优势,则只能选择技术转移这个方案进行国际经济活动;如果具备了所有权特定优势,又具备内部化优势,则可出口;如果三个优势都具备,就可对外直接投资。
(2)进一步指出了所有权特定优势的主要内容。包括:①技术优势,又包括技术、信息、知识和有形资本等;②企业规模优势,又包括垄断优势和规模经济优势;③组织管理能力优势;④金融优势(包括货币)。
(3)指出区位特定优势内容。包括:①劳动成本;②市场需求;③关税与非关税壁垒;④政府政策等。
唐宁的这个理论重点分析的是直接投资的条件,就这些优势构成的国际投资条件而言是正确的,它可以解释不同类型国家的国际直接投资现象,并且它对企业选择不同的国际化发展战略也很有参考价值。但是,这一理论把一切国际投资都归结为三个优势因素,难免绝对化。某些类型的企业,如服务性的企业,到海外投资并无明显的区域优势,而之所以投资到海外,是由它所提供的服务必须和消费者处于相同的地点这一特性决定的。
2、分散风险论
70年代中期发展的有关投资条件的另一种理论是“分散风险论”。其前期代表人物是凯夫斯(R.E.Caves)和斯蒂文斯(G.V.Stevens)。他们从马科维茨的证券组合理论出发,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多样化是分散风险的结果,因此,证券组合理论的依据也是该理论的基础。凯夫斯认为,直接投资中的水平投资通过产品多样化降低市场不确定,减少产品结构单一的风险;而垂直投资是为了避免上游产品和原材料供应不确定性风险。斯蒂文斯认为,厂商分散风险的原则和个人一样,总要求在一定的预期报酬下,力求风险最小化。但个人投资条件与企业不一样,个人主要投资于金融资产,厂商则投资于不动产,投资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工厂和设备。
该理论的后期代表人物阿格蒙(T.Agmon)和李沙德(D.Lessard)还认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是代表其股东作为分散风险的投资,不同国家和地区直接投资收益的不相关性为个人分散风险提供了很好的途径,甚至是证券投资无法提供的途径,因为证券市场,资本移动成本较高且制度不完善。另一学者阿德勒(M.Adler)认为,既然跨国公司是直接代表股东作出投资决策的,个入证券投资上的限制不一定会导致对外直接投资,只有当外国证券市场不完善,不能满足个人投资需要时,跨国公司的直按投资才会进行。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公司起到了分散风险的金融中介作用。
分散风险论把证券投资与直接投资联系起来考察,把发展中国家证券市场的不完善看成是直接投资的一个因素,应该说是有它正确的一面的,它从另一个角度补充了以前投资理论的不足。80年代以来,随着发展中国家证券市场的逐步完善,证券投资逐渐成了最主要的投资形式。这证明,直接投资与证券投资具有互补作用。我国目前正在大力改善外商投资环境,争取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但我们不应忽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的作用,因为根据分散风险理论,证券投资是外国企业首先考虑的投资形式。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完善,通过这一途径吸收的外资一定会大大增加。 跨入80年代后,国际投资的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美国从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地位上逐渐衰败下来,日本、德国等其他发达国家的海外投资急剧上升。美国成了它们竞相投资的对象,到1985年,美国竟成了最大的资本输入国。与此同时,一些新兴的工业化国家也开始大举向海外投资。与国际投资格局变迁相应的变化是国际金融市场的作用在国际资本流动中越来越大,新兴的国际金融中心一个个出现并借助于科技革命的成果联为一体,新创的融资手段和融资方式也层出不穷。国际银团和金融寡头已取代产业性的跨国公司成为国际投资的主宰。所有这些,都对以往的国际投资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于是,从金融角度出发研究分析国际投资的理论便成为80年代以来新投资理论的共同特点。
1、货币汇率论
阿里伯(R.Aliber)的“货币汇率论”是较早从金融角度提出来的一种投资理论。他认为,以往所有理论既未能回答为什么这些企业具有获得外国资产的优势,也未提供任何投资格局上的意见,即为什么某些国家输出资本,另一些国家输入资本,更不能解释投资格局为什么会变化。
他指出,60年代美国资本市场上有一种优势,这种优势来源于美国及世界各国的投资者有以美元计算债务的偏好,这反映了以美元计算的利率在用预期汇率波动调整后比其他货币的利率低。由此可以得了同个结论,即投资者将要以较高的代价去获得1美元的股息收入,反过来这就意味着美国公司在购买外国股权时能够比其他国家的公司付更高的价格。他认为,整个60年代美国海外投资的高涨是美元高估的结果。随着70年代浮动汇率的实行,美元大幅度下跌,美国股市价格就下降,外国股市价格上涨。此时,总部在欧洲、日本的企业就愿付较高的价格购买美国的企业了。阿里伯指出,国际投资的格局可以从总部设在不同国家的企业市价涨落中得到衡量。总部所在地公司的市价下跌,资本就流入,市价上升,资本就输出。总部所在地不同的企业市场价格上的变化是名义汇率、通货膨胀率变化的反映。因此,他认为硬货币国家会向软货币国家进行直接投资。
阿里伯的这个理论比较正确地分析了汇率变动对国际直接投资的影响,他试图用汇率来解释他所观察到的国际投资格局的变化和美国对外投资的相对萎缩。但是,汇率是货币实际价格变化的反映,是国际经济实力变化的反映,而不是这种变化的原因。因此,汇率对直接投资的影响只是现象,真正导致国际资本流动格局变化并制约国际投资行为的力量,是各国垄断资本相对优势和相对发展速率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又是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起作用的结果。
2、国际金融中心论
另一从金融角度分析国际投资理论的是里德(H.C.Reed)于80年代提出的“国际金融中心化”。里德认为,所有以前的国际投资理论都忽视了国际金融中心在决定国际投资区域、规模和格局中的作用,而国际金融中心对国际投资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是国际清算中心、全球证券投资管理中心、通信交流中心、跨国银行中心,而且还是国际直接投资中心。里德指出,国际化公司追求的不是一般观点所认为的收入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而是营运效益最优化,即其发行的股票价格和其债券利息最大化,这可以使企业在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两个方面增强竞争力。跨国公司的经营效益是由国际金融中心来评估的,而评估的结果是通过跨国公司发行的股票债券的价格升降来反映的。国际金融中心通过跨国公司资本比例、经营政策的评估,对国际直接投资发生作用。例如,当国际金融中心认为某个公司的借贷比例过高,海外资产发展过快时,就会降低该公司证券的市场价格,该公司经营效益就下降,公司股东和债权者收益也就下降,这实际上意味着公司整个资本分布的效益可能很低。于是,这就会迫使该公司调整投资战略和经营方针,收缩其在海外的投资。如果该公司对金融中心的评估不予理睬,那么金融中心可能会进一步降低其证券的价格,迫使该公司作出反应。这样一来,国际金融中心及在金融中心的融资活动中占统治地位的大银行、保险公司、共同基金等金融垄断资本就控制了国际直接投资活动。
里德的国际金融中心说,正确地指出了80年代以国际金融中心为代表的国际金融寡头对国际资本流动的控制和影响。正是这些国际垄断财团在操纵着国际证券市场价格与国际资本的流向和流量,在全球范围内追逐高额垄断利润。但是,里德虽然正确地指出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影响,却并未把握住它的本质,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并不是截然可分的,它们是溶在一起的。而且这个理论分析上的错误也是明显的。它将企业证券价格的涨跌与企业经营效益的关系颠倒了,好像企业经济效益下降是由企业证券价格下跌所致,其实证券价格下跌只是企业经营不佳的反映。虽然金融中心的垄断资本可以操纵影响企业证券的价格,但是这个关系不会颠倒,因为垄断资本不会也无法将一个经营不良、赢利不佳的企业的证券维持在一个高价位上。
此外,在80年代还出现了两种重要理论,即唐宁的投资发展阶段论及产业内双向投资理论。
3、投资发展阶段论
唐宁在1982年对折衷主义理论作了动态化的发展,提出了投资发展阶段论。这种理论要点在于:
(1) 一个国家的投资流量与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
(2)提出了对外投资周期的概念。该理论对利用外资与对外投资进行阶段性划分,各阶段是:①利用外资很少,没有对外投资;②利用外资增多,少量对外投资;③利用外资与对外投资增长速度都很快;④对外投资大致等于或超过利用外资。唐宁据此认为,发达国家一般都已经历了这四个阶段,发展中国家已由第一阶段进入第二阶段,台湾、香港、新加坡、韩国等新兴工业群正在迅速从第二阶段转入第三阶段或已进入第三阶段。
(3)利用动态化的国际生产综合理论或折衷主义论来解释投资的发展阶段,并由此证明一国的国际投资流量总是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
这一理论还认为,在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本国几乎没有所有权特定优势和内部化优势,有的话也是极其脆弱,外国的区位优势本国也不能予以利用,而本国的区位优势对外国
投资者又欠吸引力。因此,没有资本输出,只有少量的资本流入。在第二阶段,国内市场得到了扩大,购买力也相应有所提高,市场交易成本也下降,资本流入开始增加,这时资本流入(即利用外资)可分为两种类型,即进口替代型和带动出口型。在这一阶段引进外资是关键一着,为此,该国就要创造区位的优势,如改善投资环境,健全法律制度以及疏通专业渠道等。第三阶段,国内经济水平这时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对外投资又有可能,因为前阶段引进技术对本国资源的开发,使所有权特定优势不断增强,原来外国投资者的优势相对消失,而外国市场区位也有较大的吸引力。第四阶段,经济已相当发展或高度发达,一般都拥有所有权特定优势、内部化优势,并且能利用其他国家的区位特定优势,这时该国就积极向外进行直接投资了。
可见,这个理论与折衷主义论是一脉相承的,只是把后者予以动态化而已,用动态化的四个阶段阐明了直接投资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并阐明一国之所以能参与对外直接投资,是因为具有了所有权、内部化和区位等三个方面的相对优势并予以配合的结果。
需要指出的是,这个理论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有助于发展中国家充分利用外资创造区位条件,也有助手发展中国家利用自己的相对优势对外进行适当的投资,并向国际市场挺进。
4、产业内双向投资论
产业内双向投资论是根据近20年国际资本流向发生的重大变化,特别是资本在发达国家之间流动,并集中利用相同产业内部的现象提出来的。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试图解释这一现象。E.M.格雷汉指出,之所以会出现双向投资,是在于“跨国公司产业分布的相似性”,相似的东西容易接近。
唐宁则指出,双向的投资主要集中在技术密集型部门,传统部门则投资比例不高。这是因为:(1)发达国家间水平相近,但没有一个企业拥有独占的所有权特定优势,而若干个公司才能拥有几乎相近的所有权优势。(2)各公司为了获得联合优势,以及获得规模经济的利益,同时为得到东道国较低成本的好处,就进行双向投资。(3)发达国家收入水平相近,需求结构也基本相似,这样对异质产品的需求不断扩大,就会产生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国际贸易的倾向,一旦产业内贸易受到阻碍,则市场内部化的要求就会导致产业内双向投资的出现。
海默和金德尔伯格也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提出“寡占反应行为”说。他们认为各国寡头垄断组织为获取或保住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会通过在竞争对手的领土上占领地盘即“寡占”这个形式来进行,而产业内直接投资止是这种“寡占”竞争的重要手段。
此外,近年来出现的安全港理论,也能解释双向投资的行为。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在发展中国家投资收益虽较发达国家高,但安全性弱,法律保障程度小,即要承担极大的政治经济风险。因此,宁愿把资本投往发达国家,取得较为稳定的收益,而产业内部条件相近,投资见效也较快,亦可更迅速地获得利润。可见,该理论的运用很容易导致双向投资的增长。

热点内容
满地科技股份的股票代码 发布:2024-11-17 23:21:27 浏览:867
投研中心理财顾问是什么意思 发布:2024-11-17 23:19:59 浏览:250
广发科技动力股票怎么样 发布:2024-11-17 22:09:54 浏览:451
智能电视安装股票软件 发布:2024-11-17 22:01:44 浏览:122
江苏旷达科技股票行情 发布:2024-11-17 21:41:31 浏览:573
2021年通威的市值是多少亿元 发布:2024-11-17 21:12:11 浏览:515
招银消费金融公司怎么样 发布:2024-11-17 21:06:26 浏览:630
002334股票历史行情 发布:2024-11-17 21:06:24 浏览:74
张家港万亿美元市值多少 发布:2024-11-17 20:56:28 浏览:931
太阳能000591股票历史最高价 发布:2024-11-17 20:36:37 浏览: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