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投资 » 哈里曼股票投资规则

哈里曼股票投资规则

发布时间: 2023-06-05 01:58:31

❶ 格拉斯 斯蒂格尔法

1933年的"格拉斯-斯蒂格尔银行法",是美国银行业分业经营的源头和正式依据。因此,分业经营在当时是否必要、有没有充分的理由,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该银行法案的制定是否合理、是否完全体现了公共利益。长久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该法案正是为了维护公共利益才被制定出来的。
但事实上,任何法律或公共政策都是由一些具体的人参与制定出来的,他们难免有自利的动机;而抽象的、作为整体的"人民"既不能思考,也无法代表公共利益来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在美国的代议民主制下,参与法律制定的各方都代表着各自的私人或集团利益,在国会和私下进行利益角逐,讨价还价直至达成妥协。因此,代表局部利益的代理人制定出来的法案,很难完全体现公共利益。
本文作者认为,"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公共利益解释是不充分的,从理论上和事实上都站不住脚。合理的解释是,该法案是当时美国两大银行集团利益角逐的结果。更准确地说,是洛克菲勒集团挑战银行业霸主摩根家族、意图削弱其实力的阴谋。当然,如果不充分利用当时公众仇视银行业的普遍情绪,洛克菲勒的图谋也难以成功。
值得称许的是,作者学风非常严谨,在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和历史考证,在仅16页的篇幅中做了43处注释,标明资料来源,力求言而有据。编译本文的目的就是提供大量历史事实资料,供读者进一步斟酌,作出自己的判断。
"1933年银行法案",有时被称作"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将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业务分离开,成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禁止向活期存款支付利息,并且重组了美联储。这一法案被典型地解释为一项促进公共利益的措施,由此矫正银行体系中存在已久的问题,避免银行危机的发生。然而,我却不敢苟同。本文通过公共选择分析(public-choice analysis)表明,该法案的出台是当时美国银行业两大巨头利益角逐的结果。
本文讨论的重点,是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的分离和"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相关条款,以及卡特·格拉斯。公共利益的修辞一直为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分离提供理由。最近的研究--如White(1986),Benston(1990),Kroszer和Rajan(1991)以及其他作者--已经表明,这种说法在理论上和事实上都是站不住脚的。兼做存款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的银行要比单纯的储蓄银行更安全,而且比独立的投资银行发行的证券质量更高。我认为,分业法案其实是洛克菲勒银行集团旨在提高其竞争对手--摩根家族的成本的图谋。不要忘了,洛克菲勒和摩根家族在30年代都拥有极大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
一、公共利益的观点
"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支持者认为,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业务的分离能增加安全,减小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利益冲突。这些论调根本经不起仔细推敲。显而易见,许多证券(股票和债券)的风险小于贷款的风险。而且,证券投资具有流动性和可观测的公开性。流动性可以使银行迅速调整和平衡资产组合以避免挤兑,公开性则便于存款人和债券持有者监督银行的经营,从而提高效率。即使所有证券都比贷款更具风险性,禁止银行进行证券投资将失去分散化投资的好处,结果也会增加银行风险。
最高法院、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和其他人士,一直不加批判地拿皮科拉-格拉斯小组委员会证词和其它证词作为证据,来表明从事证券业务的银行给存款人制造了过度的、不合理的风险。但是,在详尽阅读了几乎所有相关文献之后,Benston没能为支持这一结论找到任何证据。这些证词充斥着缺乏根据的论断和不加掩饰的假说,但没有为业务一体化银行的风险提供任何证据。后来人们却发现了许多证据,强烈表明分离式银行比一体化银行更具风险性。White(1986)仔细考察了在1930-1933年间没有证券业务的国民银行和有证券附属业务的国民银行各自的倒闭率。结果发现,前者可能倒闭的比例是后者的4倍多。
反对一体化银行的另外一个论点是,有证券附属业务的银行导致了利益的冲突。巴克利参议员是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坚定支持者,他表达了这一论点:
很明显,没有任何东西要推销给储户的银行家,相比那些利用其储蓄部门的储户名单散发传单,煽动他们利用这项、那项或其它投资的优势以使银行获得创业利润、承购利润或者交易利润的银行家,可能更有资格不偏不倚地为客户提供建议,尽职地考虑储户的安全。
这一论点可能适合一时的非持久的情形。一旦在分析中考虑到长期利润和声誉因素,结论就不同了。提供拙劣的咨询给投资顾问造成的损失越大,其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小。如果证券部门做出坏的投资咨询,投资者就很可能舍它而去,并且从其母银行撤走资金。因此,与投资于单一的投资银行相比,投资者投资于一体化银行能对渎职行为构成更严厉的惩罚。
利益冲突论点同样与投资者的行为相矛盾。在20年代,一体化银行(拥有证券分支机构或证券业务的银行)在债券发行市场所占份额迅速提高。比如,1927年,商业银行及其分支机构的证券业务比重为36.8%,到1930年则达到了61.2%。假如利益冲突的论点是确凿的,那么理应看到理性的投资者纷纷离弃一体化银行,而非趋之若骛。Kroszner和 Rajan的调查结果与事实更为一致,他们发现,以往一体化银行发行证券的质量比单一的投资银行更高。
总之,公共利益的解释与事实有着相当的距离。因此,"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之所以出台,一定是由于国会犯了很大错误,或者立法动机并非出于公共利益的考虑。
二、洛克菲勒与摩根家族
不算联邦政府,摩根家族和洛克菲勒家族是美国历史上最大最重要的经济与政治实体。如同战前日本的财阀,两家族控制着美国经济的多数部门。在对竞选资金需求无度的年代里,这些财团能轻而易举地成就或毁掉一位政治家的前程。1933年的"皮科拉调查"将J.P.摩根的"受惠者名单"曝了光,其中包括一位前总统、来自两党的一大群财政官员、共和党全国委员会主席、民主党全国委员会主席、其他一些政客和谋权者。 从俄亥俄州的基础起步,洛克菲勒集团也逐步涉足政治。一位传奇般的共和党间谍和俄亥俄州参议员,马克·汉那,是约翰·洛克菲勒的同学、一生的朋友和经营伙伴。洛克菲勒集团正是通过汉那对麦金利政府施加影响。麦金利在1896年的竞选中,获得了标准石油公司25万美元的资助。在1990年的竞选中,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洛克菲勒集团的其它企业和利益集团 也组织起了高达几十万美元的竞选基金。
洛克菲勒还通过尼尔森·爱尔德里希施加政治影响。爱尔德里希当了30年的罗得岛参议员,其间他的净资产从5万美元增加到至少1,200万美元。作为参议院金融委员会主席和共和党组织秘书,他掌握着国家的财政大权。在1905年 题为"共和国的敌人"的系列讲演中,林肯·史蒂芬斯称爱尔德里希为"美国的老板",戴维·菲力普斯在"参议院的叛逆"系列讲演中,也对爱尔德里希施以浓墨重彩。爱尔德里希与洛克菲勒家族的关系,开始是金融上和政治上的,而当他女儿爱比嫁给小约翰·洛克菲勒后就成为亲缘关系了。爱比的兄弟温斯罗普也是银行分离法案中的一位关键人物。通过爱尔德里希,洛克菲勒家族(以及其他纽约银行家们)对联邦储备委员会的创立施加了深远的影响。由爱尔德里希主持的全国货币委员会于1910年推出"爱尔德里希方案",经卡特·格拉斯及其顾问帕克·威里斯做了稍许修改,奠定了联邦储备系统的基础。"爱尔德里希方案"是在佐治亚州Jekyll岛上举行的一次秘密会议上,由爱尔德里希、摩根、洛克菲勒、库恩和 鲁勃合伙人斟酌再三、权衡利弊而制定出来的,在当时却鲜为人知。
洛克菲勒家族的财富和权力从标准石油公司开始起步,但不久就扩张到银行业和其它行业。摩根家族的实力并非来自于J.P.摩根自身的财富,而是由于摩根在美国经济中的战略地位。在世纪之交,美国工业中发生了一系列的兼并和重组,使美国经济面貌一新。J.P.摩根及其银行正处于巨变的中心。1901年,摩根策划了历史上最大的兼并活动,创立初始资本达14亿美元的美国钢铁公司,而在当时,美国的GNP才刚接近200亿美元。今天,只有价值达3500亿美元的兼并才能产生相似的影响。1993年,仅摩根的佣金收入已达150亿美元。当时,摩根的影响遍及美国的所有主要产业,特别是铁路、公用事业和钢铁行业。
1912年以所谓的"货币托拉斯"为对象的Pujo听证会(Pujo Hearings)发现,J.P.摩根及其合伙人是美国最大公司中几十个公司的主要股东,其拥有的董事席位总共达72个。据Delong估计,在某种意义上,以摩根为中心的集团与美国工业、金融业和商业资本的40%相关联。时隔21年,皮科拉听证会(Pecora Hearings)同样显示,摩根集团在89个公司中拥有126个董事席位,总资产达200亿美元,相当于GNP的近1/3。
政治实力来源于摩根家族的经济实力。1896年,威廉·布瑞安结束他在民主党大会上的讲演时,说了一句著名的警语--"你不可能把人类钉在黄金做的十字架上"。布瑞安所指主要就是J.P.摩根。1年前摩根和克莱沃兰德一起拯救了金本位制。在整个这一时期,摩根成员及其下属是总统们和其他政治精英的重要顾问和财力支持者。比如在1904年的大选中,摩根银行给西奥多·罗斯福的竞选基金捐助了15万美元,作为回报,摩根成员乔治·泼金斯成为老罗斯福总统整个政治生涯中的首席顾问。正是在泼金斯催促和支持下,罗斯福参加了1912年竞选,并且为他提供了50多万美元的竞选基金。
在1912年的民主党大会上,布瑞安再次攻击摩根家族,公开声称J.P.摩根的任何代表都不会获得民主党的总统候选提名。然而,在摩根的实力达到最高峰的1924年,布瑞安不得不接受约翰·戴维斯(摩根家族的首席律师)的提名。
摩根和洛克菲勒并非没遭到反对。刚提到的布瑞安,就是摩根和洛克菲勒毫不留情的反对者,而且作为伍德罗·威尔逊总统的国务卿,抵制他们对联储的控制。站在布瑞安这边的还有像L·布兰德斯、F·弗兰福特和L·斯蒂芬斯这样的进步知识分子。特别是布兰德斯,在其作为律师、威尔逊总统顾问和最高法院副法官的整个生涯中,一直攻击摩根和洛克菲勒。许多政界人士发现,由于对巨型托拉斯的恐惧,公众积极支持对摩根和洛克菲勒的攻击。也许更重要的是,许多政客分别站在摩根和洛克菲勒两边,相互敌对。前者支持对后者的攻击,后者也支持对前者的攻击。确实,公众的愤恨和洛克菲勒家族的政治手段一起,要对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的分离负责。
摩根和洛克菲勒经常冲突。摩根家族经济上的主要对手是包括洛克菲勒(石油,银行)、哈里曼(铁路)和主要与库恩、鲁勃和雷曼兄弟有关的银行家所组成的可怕的联盟。在20世纪,小约翰·洛克菲勒、E.H.哈里曼的儿子W.A.哈里曼和库恩、鲁勃、雷曼兄弟等第二代银行家,是攻击摩根家族的主要唆使者。1933年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的分离是这场斗争最重要的一个侧面。这场攻击是由大通国民银行(Chase National Bank)的温斯路普·爱尔德里希领导和组织的。
三、银行法案的诞生
小约翰·洛克菲勒将标准石油公司(Standard Oil)的现金储备投资于花旗银行,从而进入了银行业。詹姆斯·斯迪曼是花旗银行的总裁,他的两个儿子与威廉·洛克菲勒(小约翰的兄弟)的女儿结婚,产生了这个家族联盟。标准石油公司的现金储备是如此庞大,以至仅此一项就使花旗银行成为纽约最大的银行之一。洛克菲勒家族,特别是小约翰,想在银行业取得如同他们在石油业中的支配地位,大约在1911年,老约翰把大量资本投入了信孚银行(Equitable Trust)。以此为基础,洛克菲勒家族通过一系列兼并活动使他们的银行控股公司迅速扩张。到1920年,从一个小银行开始起步的信孚银行,成为了美国第八大银行,并且在整个20年代通过兼并和扩张继续发展壮大。
1929年,温斯路普·爱尔德里希成为信孚银行的总裁。他是小约翰·洛克菲勒的姐夫,著名参议员尼尔森·爱尔德里希的儿子,后者是促成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成立的关键人物。作为一名训练有素的律师,温斯路普并不想涉足银行业,只是在小约翰的催促之下才这样做的,并且在此后的生涯中一直得到后者的指导。在爱尔德里希领导下,信孚银行与摩根控制的大通国民银行合并。大通当时的董事长是阿尔伯特·维金。他曾经是第一国民银行的乔治·巴克和亨利·戴维森的门徒,而这两位都是摩根集团的杰出人物。新成立的大通银行由爱尔德里希出任董事长,维金则担任执行委员会主席。
从一开始董事长在大通银行的位置就不那么强而有力。从1920到1929年间,曾担任过董事长的5人中,只有维金的任期超过2年。连续性的缺乏,意味着真正的权力掌握在维金手中。然而,通过培植亲信、削减银行董事,爱尔德里希试图迅速确立他自己的权力。一场不愉快的斗争随之发生,爱尔德里希遭到维金、托马斯·拉蒙特以及其他属于摩根家族阵营中的经理人员的反对。到了1931年,他取得了支配地位,而维金带着一份不算丰厚的养老金退休了。
1933年福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就职时,大萧条正处于底谷阶段,1500万工人失业,实际GNP比1929年的高峰水平降低了将近30%,投资总额几乎为零。公众回想起20年代金融业的繁荣景象,深信那就是最初的罪魁。银行家和金融家们在20年代令人既畏惧又敬仰,在30年代则成为恐惧和诋毁的目标。政界人士更是助长了民众的敌意。在就职讲演中,罗斯福总统攻击"钱商们"的"冷酷"、"轻率"和"自私",同时为自己呼求前所未有的权力,和"一支情愿为了共同利益而牺牲的忠诚且训练有素的队伍"。在国会,皮科拉听证会和稍后的Nye听证会更是火上浇油。1936年Nye听证会证词把摩根诅咒为"该死的商人",是使美国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祸首;皮科拉证词则试图描绘与"利润、贪婪、扩张、权力、专制"相伴的银行史。
如果没有大萧条和皮科拉证词所激起的义愤,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的分离就可能不会发生。确实,皮科拉证词揭露,杰克·摩根自从1930年就没交纳过收入所得税,20位摩根合伙人中没有任何一位在1931和1932年交过所得税。摩根集团的其他成员,特别是阿尔伯特·维金,也被指控有逃税行为。尽管所有这些逃税都是合法的,主要是巨额股票损失所致,公众还是被激怒了。塞利格曼报告说,银行家们成为歇斯底里般愤怒的对象。公众要求,必须采取行动来合理决定银行业变革的方向。不过,这还得由像温斯路普·爱尔德里希这样的业内人士来做。
起初,爱尔德里希和洛克菲勒银行集团也是皮科拉证词指责的目标。在人们心目中维金仍然代表着大通国民银行,因此他的不光彩也同样使银行蒙羞。另一个洛克菲勒银行花旗银行也处于被调查之中,主席查里斯·米切尔和董事长胡格·巴克于1933年2月被迫辞职。现在,爱尔德里希不得不想方设法保护洛克菲勒的银行。
1933年3月7日,花旗银行新任主席詹姆斯·帕金宣布,该银行要将其附属证券部门分离出去。这着实令人惊讶。紧随其后,3月8日爱尔德里希提出一项彻底的银行改革方案,许多银行界人士称之为"背叛"。爱尔德里希痛斥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的结合会"几乎不可避免地导致滥用职权"。他支持"格拉斯法案"(the Glass bill)把商业银行的证券附属机构分离出去,但他争辩说仅此法案还不够。在眼下的措施之外,他还主张:(1)私人银行应该受到与国民银行相同程度的管制;(2)私人银行也必须使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部门相分离;(3)在任何类型的银行与证券企业之间都不许兼职董事存在。
当时的观察家认为,爱尔德里希策略的意图非常明显。纽约时报把爱尔德里希的声明在1933年3月9日以头版新闻登出,题为"爱尔德里希以彻底的银行改革方案重击私人银行"。该报注意到,爱尔德里希"作为约翰·洛克菲勒的利益代表",正在"攻击华尔街某些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以及他们的特殊利益"。其实,他的矛头直接指向J.P.摩根公司,而不是其他人。几天后出版的世界电讯报(World Telegram)在其对爱尔德里希的报道中称他为"摩根家族的第一个挑战者"。华尔街杂志(Wall Street Journal)显得更谨慎些,但也暗示出这是洛克菲勒意图击败摩根公司的阴谋。
对摩根家族最具威胁性的是爱尔德里希的第三点,禁止兼职董事。正是这一禁令,而不是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其它方面,把商业银行从投资银行中分离出来。在摩根的20名合伙人中,有10位又至少是一家商业银行的董事。不仅如此,由摩根控制的银行的许多官员,如第一国民银行的乔治·巴克,往往同时也是其它一些银行的董事。皮科拉委员会的调查结果可能最好地说明了摩根财团的银行之间的关联有多广泛,摩根公司给其它银行的60位经理和董事提供过"优惠贷款"。杰克声称,"他们都是我们的朋友,我们了解他们都是些善良、稳健、坦率的家伙"。
摩根集团的兼职董事不仅伸展到其它一些银行,而且也遍及许多公司。这意味着摩根不仅能节约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而且能有效克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问题。摩根银行(The Morgan Bank)自身实力并不庞大,但由于与其它商业银行的联系,摩根公司就能在非常低的储备要求下为证券发行进行巨额融资。比如,美国钢铁公司要发行新证券,摩根公司可以从一家大的关系银行,如第一国民银行贷款,从而为承销证券融通资金。接下来,美国钢铁并不立即需要这一大笔收益,就可能径直把这笔资金存入一家摩根银行,也许就是第一国民银行。(这笔钱花出去后,又可能跑到了像通用电气这样一家与摩根有联系的公司那里。)摩根公司承销完毕,又把收益存了起来。其它投资公司就难以为巨额证券承销融资,因为它们缺乏与其它大到独自一家就能提供中介业务所需巨额资金的商业银行的广泛联系。如果获取信息是无代价的,或说信息是免费的,任何一家投资银行都能为发行优质证券借到钱。但是,在一个交易成本高昂、道德风险无处不在的世界里,与商业银行没有紧密联系的投资银行就可能是信贷配给的对象。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实质,不是禁止储蓄银行发行证券,而是禁止兼职董事关系。爱尔德里希把它提交到了国会。对大通银行和洛克菲勒的其它银行来说,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分离同样代价高昂,并非仅仅影响摩根。事实上,维金和大通银行董事长查尔斯·麦金都是分离法案最突出的批评者。因此,爱尔德里希的行动不能简单解释为通过政府实施进入限制来增加自己的利润。正确理解是,这是给对手增加成本的企图。"增加对手成本"的理论表明,在整个行业成本普遍升高的情况下,如果竞争对手的成本提高得多于自己,一家企业就有可能增加利润,只要需求弹性不太大。考虑一项会提高行业成本的管制措施,由于异质性,企业B的成本比A提高得更多。那么,会有两种效应:(1)由于成本和价格的增长,整个行业将会收缩,企业A要失去一部分客户;(2)不过,由于企业A的价格没有企业B提高得多,企业A将得到一部分企业B所失去的客户。大体上说,如果第二种效应更占优势,那么企业A就能从管制中受益。这种做法的一个经典案例,是支持成立工会组织的一家资本密集型企业和一家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情形。(显然,这更不利于后者。)
"增加对手成本"的理论与摩根家族和洛克菲勒银行集团的证据是一致的。摩根家族的实力建立在兼职董事关系之上,其银行的综合一体化程度远高于洛克菲勒集团。而大通银行的证券部门在大萧条时期并没赚钱,是有待皮科拉委员会调查的对象。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爱尔德里希为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分离而积极游说,尽管这意味着大通银行也将同摩根公司一样被分为两块。分离给洛克菲勒集团造成的损失要小于摩根家族,并且他们会因支持政府而获得许多好处。意味深长的是,在爱尔德里希呼吁分业经营之后,当局对大通银行的调查很快就停了下来。
分离立法的名义作者卡特·格拉斯,从没有管制私人银行的意图。在爱尔德里希游说之先,"格拉斯法案"的草案只规定国民银行必须分业。格拉斯管制私人银行家的不情愿可能部分是由于宪法上的疑虑,不过他也是摩根家族的亲密朋友。格拉斯是摩根合伙人罗素·莱芬维尔的至交。他在被威尔逊总统任命为财政部长后,莱芬维尔离开摩根,成为格拉斯的主要助手。这期间,两人亲密无间,莱芬维尔回到摩根之后仍经常联系。莱芬维尔利用其社会关系为格拉斯的政治竞选组织捐助,格拉斯也听取莱芬维尔对银行政策的意见。当罗斯福总统邀请格拉斯出任财政部长时,他表示有意让莱芬维尔和摩根财团的另一成员帕克·希尔博特作为秘书。然而,罗斯福拒绝了同摩根的任何关系,否决了格拉斯的提议。罗斯福此举是格拉斯最终辞掉财政部职位的原因之一。当爱尔德里希的建议被载入"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时,格拉斯写信给莱芬维尔说,他一直反对旨在攻击摩根的条款,但罗斯福总统却强加于他。
在令人惊讶的声明之后,爱尔德里希开始积极游说。在整个3月份,他奔忙于纽约和华盛顿之间,频繁会晤罗斯福、格拉斯、商业部长丹尼尔·劳伯以及罗斯福政府的其他高级官员们。劳伯尤其鼎力相助,他写信给格拉斯和银行委员会表达了政府对爱尔德里希提议的支持。格拉斯对劳伯的干预十分恼怒,因为在这一领域只有他的委员会才有排他的裁决权。不过,政府总会有其它途径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爱尔德里希还得到了科勒内·豪斯的帮助,这位是威尔逊、罗斯福两位总统的著名顾问。豪斯的女儿嫁给了爱尔德里希最好的朋友、也是大通银行董事会的成员戈登·奥金克劳斯,爱尔德里希正是利用这层关系来游说豪斯。于是,豪斯先后与劳伯和罗斯福接触,催促他们与爱尔德里希会谈。罗斯福的表兄和好友文森特·爱斯特,也是大通的董事会成员,也起到了沟通这两股势力的桥梁作用。最后,爱尔德里希的游说成功了,格拉斯不太情愿地答应由爱尔德里希来起草"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关键部分,即分离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的条款,包括法案的第21条--储蓄机构不得发行或承销证券,和第32条--禁止兼职董事。
爱尔德里希还设法使皮科拉调查的焦点从大通银行转向摩根。一个例证是,1933年3月9日,纽约时报在评论爱尔德里希改革方案的一篇文章的结尾,表明了对爱氏改革方案的以下见解:
尽管参议院调查委员会的方案还没有正式公开,但据报道对大通国民银行和另外几家银行的证券附属机构问题的调查不久即将彻底结束,结论与对花旗银行的调查结论相同。
几星期之后,爱尔德里希策略的结果明朗了。在一篇标题为"再见了,摩根公司"的语言生动的文章中,商业周刊报道说,"拥有投资银行附属机构的商业银行家们可以趁机松口气,擦擦汗了,因为参议院的股票市场调查员们已经把主要注意力从他们转向了高贵的私人银行--J.P.摩根公司。"
为此,商业银行家们应该向温斯路普·爱尔德里希先生脱帽致敬,他是洛克菲勒集团世界最大银行--大通国民银行的首脑,运用高明的策略和手段成功地把摩根公司置于他和政府的枪口之间令摩根坐立不安的位置上,因而声望有加。
W·哈里曼的银行、布朗兄弟、哈里曼也从皮科拉调查中引人注目的位置消失了。哈里曼是福兰克林·罗斯福的长期好友,利用这层关系成为罗斯福政府中一位强有力的重要人物。在前后四届政府中,他担任过许多外交和行政职位,包括商业部的商业咨询委员会(BAC)主席,国家复兴管理部的管理职位,和商业部长。
商业咨询委员会实质上就是为大企业游说的组织,但由于被官方指定为商业部的一部分,因而更有影响力。BAC成立于1933年6月,为新一届政府与国内重要经济利益集团之间的讨论提供讲坛。尽管最初既面向摩根、洛克菲勒,也向小企业开放门户,但很快就被洛克菲勒集团控制了。与洛克菲勒在许多商业企业共事的哈里曼,先是担任BAC副主席,后成为主席。爱尔德里希也是BAC的委员,又恰巧在1934年11月成为BAC的银行立法委员会的主席。其他与洛克菲勒相交的著名成员包括通用电气公司总裁格拉德·斯沃普,花旗银行的一位董事,标准石油公司总裁沃尔特·梯格(洛克菲勒家族还掌握着该公司的很大部分股权)。
1931年,新成立的哈里曼兄弟公司与布朗兄弟公司合并后,产生了哈里曼银行、布朗兄弟和哈里曼公司。起初布朗兄弟也是储蓄银行、投资银行两类业务都搞,但在1929年的大崩溃中蒙受了巨大损失,随后在哈里曼的指导下开始集中经营商业银行业务。到1933年,这家新银行已经在商业银行领域占到相当大的份额。因此,布朗兄弟和哈里曼同样能从对摩根的攻击中受益。哈里曼的利益与洛克菲勒连在一起,加上其与罗斯福的亲密关系,因此明显处于影响银行立法的优越地位。
银行法案的第8条使公开市场业务脱离纽约联邦银行(the New York Fed)的控制,成为联邦储备委员会(the Federal Reserve Board)的职责。在整个20年代,摩根家族通过纽约联邦储备银行传奇般的总管本杰明·斯特朗,支配着联邦的货币政策。法案第8条正反映了在斯特朗统治下没能得到好处的几个集团的利益。
在其整个职业生涯中,斯特朗都与摩根家族保持着密切关系。正如Chernow 所说,斯特朗的"履历表上一直写着摩根",这是正确的。1904年,哈里·戴维森(后来成为摩根合伙人)聘请斯特朗为信孚银行的经理 (继任者是另一位摩根合伙人托马斯·拉蒙特)。信孚银行坐落在百老汇和华尔街摩根公司的对面,它由摩根家族创建,从事摩根银行不能合法拥有的信托业务。在1907年的大恐慌期间,斯特朗成为摩根家族信赖的代理人之一和个人审计师 。到了1914年,他成为信孚银行的董事长,又于当年被邀请出任新成立的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总裁。
斯特朗开始决意推辞总裁的职位,但是在乡

❷ 摩根的详细历史

1.摩根财团(Morgan Financial Group )是美国十大财团之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为统治美国经济的垄断资本财团。创始人J.P.摩根在其父J.S.摩根资财的基础上,1871年与人合伙创办德雷克塞尔—摩根公司,从事投资与信贷等银行业务。1894年合伙人逝世,由其独资经营,1895年改名为J.P.摩根公司,并以该公司为大本营,向金融事业和经济各部门(诸如钢铁、铁路以及公用事业等)扩张势力,开始形成垄断财团。
2.摩根财团在金融业方面拥有雄厚的基础。其主要支柱是J.P.摩根公司。摩根公司是世界最大跨国银行之一,在国内有10个子公司和许多分支行,还有1000多个通信银行。在国外约20个大城市设有支行或代表处,在近40个国家的金融机构中拥有股权。其经营特点是大量买卖股票和经营巨额信托资产。它控制着外国37个商业银行、开发银行、投资公司和其他企业的股权。此外,还有制造商汉诺威公司、纽约银行家信托公司以及西北银行公司、谨慎人寿保险公司以及纽约人寿保障公司等。

❸ 求全套江恩学习资料 视频 pdf word txt 全套哦 亲 满意追加100分

早些时候,本杂志便被威廉·D·江恩对股市的长期预测深深的吸引住了。在大量的事例中,江恩先生事先给出了某些股票和商品将要到达的确定价位,这包含某些当时公认的不可能到达的目标位。

例如,当纽约中夹公司卖131美元/股的时候,他预测这只股要在跌到129美元/股以前将会涨到145美元/股。他的预测一次又一次的被证明是准确的,并且他使用的交易方法与我们所知的任何一个专家的交易方法均不同,为此我们对江恩先生和他的预测方法以及它们在市场中的运用展开了调查。

这项调查的结果在许多方面都非常引人注目。事实表明,江恩先生发明了一套全新的思想作为支配股票市场运动的原理。他将他的操作建立在某种自然法则上,尽管这些法则从开天辟地时已存在,但仅在近几年才受到人类现代发现的头衔。

我们曾要求江恩先生概述一下他的工作,而且就我们等到的结果来看,已获得了一些非凡的证据。在全面认识到华尔街上有一个具有新观念的人这样一个事实面前,我们认可了这些事实。这个新观念不为大多数人欢迎,因为它反传统,并且鼓励科学的主张。激活了人的思想和研究。这些行为使大多数人憎恶。

江恩先生在这里谈到了他的经历和交易方法。读者在阅读时将会看到,江恩先生的预测在绝大多数的事例中都被证明是正确的。在过去的十年中,我将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有投入到市场投机中。像其它人一样,我曾损失过成千上万美元,并经历了一个在没有预备知识的情况下入市的新手所必然遭遇到的起起落落。

我很快便意识到,所有成功人士——无论是律师、医生还是科学家,他们在开始赚钱以前,都对自己特定的追求或职业进行过多年的学习和研究。在我自己的经纪业务以及为大量的客户服务过程中,我有常人难得的机会去研究他人失败和成功的原因。我发现,在对市场没有任何知识和研究的交易者中,在百分之九十以上最终亏本。

我很快注意到股票和商品期货涨跌的周期性再现。这使我得出结论:自然法则是市场运动的基础。因此,我决定花10年的时间研究应用于市场的自然法则,并将我的精力投入么使投机成为一种有利可图的职业中去。在对已知的科学经过彻底的研究和调查后,我发现波动法则(Law of Vibration)可以让我准确测定在给定时间内股票或商品期货价格涨跌所能到达的准确位置。这个法则可以在华尔街还未意识到之前,确定成因并预见结果。大多数投机者可以证实,只知结果而不知原因是导致亏损的根本。

在此,我不可能给出我在市场中应用的波动法则的具体概念,但是,当我说波动法则是无线电报,地线电话和留声机的基本法则时,门外汉还是可能抓住某些要领。没有这种法则的存在,上叙述这些发明将是不可能的。

为了检验我的想法的有效性,几年里我不仅正常上班,而且 还花了九个月的时间在纽约的阿斯特(Astor)图书馆和伦敦的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 London)里没日没夜地工作,研究早至1820年的股票交易记录。我还研究了杰伊·古尔德(Jay Gould)、丹尼尔·朱(Danidl Drew)、康门多尔·范德比尔特(Commodore Vanderbilt),以及从那时起至今华尔街所有其他大炒家的操作方法。我已经研究了E·H·哈里曼(E·H·Harriman)的风险控制法以前及以后的联合太平洋公司(Union Pacific)的行情,我可以说在华尔街历史上的所有操作方法中,哈里曼先生的最具代表性。数据表明,无论是否是无意识的,哈里曼先生严格按自然法则进行交易。

重温市场的历史和相关的统计资料,我们就会很明显地看出有某种法则控制着股票价格的变化和波动,以及在所有这些运动背后确实存在一种周期法则或循环法则。观察表明,在证券交易中存在固定周期的活跃期,其后是沉寂期。

亨利·豪(Henry Hall)先生在他的新作中以大量的篇幅论述了他发现的按固定的时间间隔出现的繁荣与萧条的循环。我运用的规律有仅适用于这些长期的循环或变化,还适用于每日甚至每小时的股票运动。了解每只个股的确切波动,我就可以研判什么地方是支撑位,什么地方是阻力位。

那些密切接触市场的人已经发现了股价的潮起潮落现象,或涨跌现象。在某些时候一只股票会变得异常活跃,成交量巨大,而在另一些时候,同样的股票会变得几乎静止或凝滞,交投清淡。 我发现波动法则支配和控制着这些条件。我还发现,这个法则的某些方面支配着一只股票的上涨,而一种完全不同的法则却控制着下跌。 当8月份创出最高价的联合太平洋公司以及其他铁路在上跌的时候,美国钢铁公司(United States Steel)的普通股却在稳步上扬。这是波动法则在起作用,它使一只特定的股票处于上升趋势,而此时其他股票正处于下跌趋势。

我发现股票本身与它背后的驱动力之间存在着某种和谐不和谐的关系。因此它全部活动的秘密是显而易见的。用我的方法,我可以研判每只股票的波动,而且通过考虑某种时间值,我可以在大多数情况下确切说出在给定条件下股票的表现。 研判市场趋势的能力归因于我对每只个股特征的知识,以及在其特有波动率下的一群不同的股票知识。股票是有生命的电子,有生命的原子和有生命的分子,它们有与基本的波动法则相应的个性。科学告诉我们任何原始的激励最终都会变成一种周期运动或有节奏的运动。就像来年总会带来玫瑰和春天,随着原子量的增加,元素性质会周期性地再现也是如此。

我从广泛的调查、研究和实践中发现,不仅各种股票在波动,而且控制这些股票的驱动力也处于波动状态。这些波动力只能通过它们在股票上产生的运动和它们在市场中的值来认识。既然所有大的行情或市场运动是循环的,所以它们遵循周期法则。科学已经得出结论,元素的性质是其原子量的周期函数。一位著名的科学家曾说过,我们将会证明,能被感知的自然在不同领域内的多样性以数学关系紧密相联。这些数字不是混杂的、混沌的和随机的,而是受固定周期性的影响。在许多情况下,变化与发展是波动起伏的。

因此,我确信,每种现象,无论是自然界中的还是市场中的,必定受制于因果关系的协调关系的普遍法则。每个结果必有一种适当的原因。如果我们希望避免交易中的失败,那么我们必须究其原因。每一种存在的事物都基于确切的比率和适当的关系。自然界中不存在场合,因为最高级的数学原理是万物的基础。法拉第(Faraday)曾说过宇宙中只存在力的数学特征。

波动是最根本的,万物皆如此。它是最普遍的,因此适用于地球上的每一种现象。
根据波动法则,市场中的每只股票都在其自身的活动范围内运动,至于强度,成交量和运动方向,所有演化的本质特征都在于其自身的波动率。股票就像原子,是能量的真正中心,因此它们受数学的控制。股票创造了它们自身的活动领域和力量——吸引或排斥的力量,这个原理说明了为什么某些股票有时是市场的领涨股,而有进又变成了死亡板块。因此,要想进行科学的投机,就非得遵循自然法则不可。

在多年的耐心研究后,我已经向我自己以及他人证明,波动法则可以解释市场的每个可能的阶段和状况。

为了证实江恩用他的方法所能达到的成效,我们拜访了住在纽约市比弗街(Beaver Street)16号的威廉·E·基利 (William E. Gilley) 先生,他是一位进口货物检验员。基利先生是市面上中心和知名人物。他本人研究股市运动已有25年,在此期间,他检验了每一篇发表过的或可以在华尔街获得的市场文献。正是他鼓励江恩先生研究出市场运动潜在的科学价值和数学价值。当我们问及江恩先生的哪些工作和预言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时,他做了以下回答。

我很难记住江恩先生所有的惊人预言和交易动作,下面仅是些许例子:1908年,当联合太平洋公司卖168 1/8美元时,他告诉我这只股票在没有很好地回调以前不会涨到169美元。我们一路放空,直至它跌到152 5/8美元,然后回补并反手做多,结果在一波18点的行情中赚到了23点的利润。

当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在大约50美元的时候,他过来告诉我,这只钢铁股会涨到58美元,但不会到59美元。那以后,它应下跌16 3/4点。我们在大约58 3/4美元的价位放空,并在59美元处设置止蚀单。结果,它的最高价是58 3/4美元。那以后,它一路下跌至41 1/4美元,下跌了17 1/2美元。

另一次是小麦处在大约89美分的时候。他预言5月份的期权合约可以涨到1.35美元。我们买入期权,并在一路上扬的行情中赚了大钱。它最终上摸1 .35 1/2美元。
当联合太平洋公司还在172美元的时候,他说这只股票会涨到184 7/8美元,但在没有调整好以前,不会涨到185美元。结果,它真的涨到了184 7/8美元,并反复了八、九次。我们反复在这个价位上放空,并在185美元处设置止蚀单,这些止蚀单从未成交过。联合太平洋公司最终跌到了172 1/2美元。

江恩先生的计算方法以自然法则为基础。我已经密切跟踪他的工作几年了。我知道他已经紧紧抓住了控制股票市场运动的基本原理,而且我想念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人可以复制他的观念或方法。

今年初,他曾预计上升行情的头部可能出现在8月份的某一天,并计算出那时道琼斯平均指数可能到达的位置。结果,市场真的在那一天见顶,而且仅与估计的指数相差五分之四个百分点。

你和江恩先生一定从所有这些交易中赚得盆钵满溢。我们联想到。

是的,我们赚了很多钱,在过去几年里,他从市场中赚了50万美元。有一次我曾看见他带来130美元,结果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把它变成了1万2千多美元。他能比我认识的其他任何人更快地赚钱。

江恩先生做出的最惊人的计算之一发生在去年(1909)夏天,那时他预言9月份小麦合约将到达1.20美元。这意味着小麦合约必须在9月结束前到达这个数字。在9月份30日(9月的最后一天)芝加哥时间12时,期权还低于1.8美元,看起来他的预言不可能应验。

江恩说,如果在收盘前它达不到1.20美元,那就说明我的整个计算方法有问题。我不在乎现在的价格,它必到那个价位。众所周知,9月小麦合约使举国震惊,它在最后一个小时里涨到了1.20美元,而且再也没有出现更高的价位,并最终报收于1.20美元。

这些就是江恩先生本人和其他人可以证明的言行。现在来看看我们采访之前江恩先生做的示范。

在1909年10月的25个交易日里,江恩先生在我们的代表在场的情况下,对不同的股票进行了286次交易,既做多又做空。结果,有264次盈利,22次亏损。他运作的资金增值了9倍,因此在月末他的保证金增值至初始时是1000%。在我们在场的情况下,江恩先生在94 7/8美元的价位上放空美国钢铁公司的普通股,并说这只股票不会涨支95美元。结果的确如此。

在10月29日结束的那周里,江恩在86 1/4美元买进美国钢铁公司的普通股,并说不会跌到86美元。结果,最低价是86 1/8美元。我们曾经看到他在一天内对同一只股票成功地进行了16笔交易,结果证明其中8次是在顶部或底部,上述事实我们可以确认无疑。这些表现以及前文的事实在华尔街历史上很可能是无可匹敌的。

詹姆斯·R·基恩(James R. Keeme)曾说过:"10次交易中有6次正确的人可以赚大钱。"这里就有一位交易者,他创造了超过92%的赢利比的交易记录,他没有任何表演的意图(因为他不知道将要被出版的交易结果是什么?)。

江恩先生无论如何都不肯公开他的方法,但对那些有科学倾向的人来说,他无疑为华尔街又增添了一份知识,并指出了无限的可能性。

我们请求江恩先生为《行情报价与投资文摘》的读者说几条他从价位计算中得出的重要征兆。在将其公之于众的同时,我们要提醒大家在华尔街内外,没有哪个人是永远正确的。

江恩先生现在估计,除了正常的反弹以外,股市在1910年3月或4月前仍将断续走低。他预计,现在是1.02美元一份的5月小麦合约,不会跌到99美分,并将在明年天到达1.45美元。至于现在处于15美分价位的棉花,他估计在经过充分的调整后,这种商品的价格应在明年春到达18美分。他希望垄断3月或5月的期权。

无论这些数字正确与否,都不会影响江恩已经创造的记录。

江恩出生在德克萨斯州的路芙根市,现在31岁。他是一个有天赋的数学家,对数字有着非凡的记忆力,而且是解读行情的专家。撇开他的科学,他也能凭对行情的直觉战胜市场。

我们相信,凭借他的非凡能力,用不了几年,威廉·D·江恩就会成为华尔街的大炒家。

❹ 美股大幅下挫是受什么影响了

忧贸易战加码美股大幅下挫, 道指下跌700点至新低。

美国通胀忧虑重现(资料图)

分析称,投资者对这些数据持谨慎态度,他们正寻找任何表明美国如何应对的迹象,以及美联储在未来加息的路径上有何深意。

布朗兄弟哈里曼(Brown Brothers Harriman)首席投资策略师斯科特·克莱蒙斯(Scott Clemons)表示,美联储今年仍然有望三次加息。 然而,贸易紧张局势的加剧使这个央行面临复杂金融局面。

“一方面,美联储不希望陷入混乱的局面,”克莱蒙斯表示,“但另一方面,关税的提高可能会引发北美通货膨胀,从而使美联储陷入困境。”

❺ 英国有一个历史人物叫摩根,及需其简介,请多多指教

美国最后的金融巨头约翰.皮尔庞特.摩根(John Pierpont Morgan)是“华尔街的拿破仑”,他曾两度使美国经济起死回生。但据说他经常因为压抑而感到“毫无价值”、“无所适从”。约翰.皮尔庞特.摩根还控制着几十种行业,并创立了美国钢铁公司—该公司的原始资本是当时美国联邦政府一年开销的4倍。但是,对他来说,休闲与工作同样重要,他曾经多次嚷嚷要退休。 为了深入地刻画这么一位复杂的大人物,琼.斯特劳斯完成了一部长达近800页的鸿篇巨传∶《华尔街之子摩根》。琼.斯特劳斯曾因成功撰写了艾丽斯.詹姆斯(亨利.詹姆斯和威廉詹姆斯的姐妹)的传记而荣获哥伦比亚大学颁发的美国历史班克罗夫奖。此次,琼.斯特劳斯仔细地阅读了大量鲜为人知的书信、文件和日记,最终在其令人钦佩、生动逼真的作品中向世人揭示了摩根及其圈内的朋友们不为人知的一面。但是读者也会不时被细节的海洋所淹没,对这个金融帝国的缔造者及狂热的艺术品收藏家始终持以神秘和敬畏之感。 摩根并不是白手起家、自我成才的典型。他的父亲朱尼尔斯是新英格兰地区的富商,在19世纪50年代,朱尼尔斯受雇于当时英国首屈一指的美国银行家乔治.皮博迪。他们生意兴隆,成功地把大量英国游资引入资金极度匮乏的美国。朱尼尔斯决心把他的发运传给他的子孙。他严厉地要求他的儿子皮尔庞特接管家族产业,帮他选定在瑞士、德国留学的课程,安排他在华尔街当学徒,而且大小事件都有可能成为他教训摩根的事因。 美国南北战争后,流入美国的投资迅速增长,尤其集中在铁路领域。在战后的30多年里,摩根信托公司不仅参与组织了铁路融资项目,还屡次尝试约束这一利率过高的行业。19世纪70年代,朱尼尔斯出资拯救了濒临破产的法国—这标志着摩根家族影响力已经渗透到了国际银行业的顶层。 琼.斯特劳斯对摩根的个性与私生活的着迷远胜于对其在商业界的辉煌业绩的关注。这使她的作品与罗恩.切尔诺在1990年出版的《摩根大厦》有显著的区别。《华尔街之子摩根》一书从朱尼尔斯于1890年去世讲起,描述了家财万贯的摩根更加自由、终日沉湎于他的个人爱好∶开游艇、追女人、做怪异而又随心所欲的慈善家、营造庞大的艺术收藏品王国。 琼.斯特劳斯在书中写道∶“他操纵着20世纪初帝国的天秤,好像要占有世上一切美好的东西。”从古登堡圣经、弗美尔和庚斯博罗的绘画、中国的瓷器、中世纪的地毯到英国l9世纪初期样式的家具—作者发现,“摩根从不在乎为购买艺术品花费巨资”。他的藏品已充塞屋宇、难以尽览。截至到1912年止,他已经花费了6000万美元,相当于现在的10亿美元。 尽管他有这些嗜好,摩根在上个世纪末还形成了一个观点∶不管是摩根金融机构,还是国际经济局势,离开了他都不行。在个人生涯的关键时刻,摩根在1895年提出“国库管理国际化”,后来主张民粹主义的农场主在发起反对金本位的政治运动中继承了他的观点。摩根组织了6200万美元的债券发行,堵住国库的漏洞;并入市干涉,抬升美元的汇价。1907年,在另一次戏剧性的插曲中,金融市场的恐慌导致了为期两周的疯狂行动,摩根再施援手,注入大量资金解救了多家金融机构和纽约市。 在这两次事件中,摩根表现得犹如美国中央银行行长—当时这个职位并不存在。但是热心公益并不是他的原始动力。那两次危机过后,摩根和其他投资家的财富都大发横财。 尽管罗列了这么多细节,琼.斯特劳斯最终还是没能掀起摩根有意戴上的粗暴而冷谈的面纱。比如,摩根为何一再冷落亲生儿子杰克,却选拔他人担任要职?似乎摩根在量才录用时,有意模仿没有子嗣的皮博迪,而不是他所崇拜的父亲。琼.斯特劳斯显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她拒绝妄下定沦。 摩根的晚年多灾多难。20世纪初期,他组织了一个庞大的跨大西洋航行财团,这后来被证明是一场“金融大灾难”(琼.斯特劳斯语)。1912年,该财团的旗舰泰坦尼克号沉入海底。同年,国会开始调查某些指控∶摩根财团涉嫌恶意控制美国的财政命运,75岁的摩根只好出庭接受国会委员会的审讯。在第二个月月底,他精神崩溃,并在两个月后去世。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哪个人能对美国经济产生如此重要的影响∶在摩根去世的那一年,国会(不知是无意之中)建立了美国联邦储备局—指导美国经济的那只著名有形之手。这是献给摩根最好的颂词。
编辑本段二、 摩根财团
1935年以前的老一代摩根财团可能是世界上最可畏的金融机构。它由美国银行家乔治?皮博迪于1838年创办于伦敦,后由摩根家族继承过来,迁至纽约后名声鹊起。
直到现在,坐落在宽街和华尔街相交的“街角” 处的老一代摩根的继承者??JP摩根公司依然主宰着美国的金融界,并且继承着老一代摩根的“文化传统”。
2000年12月11日,美联储批准大通曼哈顿银行与J.P.摩根投资银行合并,目的在于“催生美国最大的一家银行企业”。合并后的公司将命名为“JP摩根大通集团”,其总资产将达到6680亿美元,直逼总资产有6790亿美元的美洲银行,成为美国第二大的以银行为核心的集团公司,与此同时,美国花旗银行仍以总资产7910亿美元名列首位。实际上,目前这三家银行已难分伯仲。
我们还是看看,“摩根帝国”缔造时期的创始人皮博迪。
1835年,美国商人乔治?皮博迪来到伦敦。那时的美国,乃至全世界都在经历“新经济泡沫”带来的危机,人们依靠贷款,疯狂地修建铁路、运河、公路,当时人们对这些新玩意也是不想“付费”使用就像现在的网络一样。
此时的皮博迪是为美国的马里兰州寻求英国银行的贷款。他很爱国。他为英国的十几个银行家摆上盛宴(估计类似同时期的中国银行家胡雪岩请人吃“花酒”),他劝说他们相信美国人不是骗子,他还和蔼地威胁说“你们只有继续为美国提供新的贷款,才能保证以前的贷款能够得到偿还”。于是,高傲的英国银行家又拨出800万美圆贷款给马里兰州。
英国人说,“皮博迪是靠自己的面子借到这笔钱。”并且,为减少英国人对美国人“见钱眼开”的偏见,依然放弃马里兰州应付给他的6万美元的佣金。总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皮博迪的不同寻常的才干和做派。
皮博迪很健谈,但相貌平平,不怎么讨英国人喜欢。人们怎么也想不到他居然是高贵的摩根财团的创始人。后来的摩根,其合伙人以出身名门望族、美貌和时髦而著称。
皮博迪出生在马萨诸塞州,只上过几年学,十几岁开始就与哥哥一起干活养活寡母和6个弟妹。早年的贫困影响了他的一生:聚集钱财,拼命地工作,孤芳自赏,对轻蔑极度敏感,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爱国;多半生小气、吝啬,晚年却不停地慷慨捐助。
1837年皮博迪迁居伦敦。一年后开了一家商号,但只有一个柜台、一只保险箱和几张书桌。他却凭借自己的才具很快进入由卓越的银行家组成的商人圈子。这些人既做织物生意,也为做此生意的人提供融资。其实他们的商号已就变成了商人银行。并且创立了金融批发业务,而不是普通银行储蓄、转帐的“平庸业务”。
这时,“普通人根本不可能与皮博迪打交道”,因为皮博迪们只为各国的政府、大公司和有钱的人服务,他们为世界贸易提供资金,发行债券和股票。
皮博迪在伦敦设立商号,把美国的旗帜插在异国的土地。他炫耀自己国家的气派、高举这星条旗宣扬美国的产品。他宣称皮博迪公司是“美国的一家商号”,他不停地向美国输送 资金,他用美国的精美杂志装点,制造美国气氛和成为美国的新闻中心。在他爱国主义的背后,是不想让英国人小看了自己,也显示了他自己出身的自卑心态。
“在友好的外表下,皮博迪是个孤独的小气鬼”。他不停地工作,12年他从未连续休息过两天。整整20年没有回过美国大概是出于为了节约经费。
皮博迪没有专用马车,总是坐着公共马车上下班。一次他病的厉害,朱尼厄斯(摩根财团的正式缔造者)劝说他回家休息,他拿上雨伞走出办公室。20分钟后,朱尼厄斯发现他还站在路边的雨里,对他说:“皮博迪先生,您该回家了。”他一看是朱尼厄斯,答到:“是呀,我在回家。可是只过了一辆2便士的马车,我想等一辆1便士的。”此时他的银行帐户已经有100万英镑。
午餐时,皮博迪总是让他的勤务去给他买一个苹果,每次给勤务2个便士,一只苹果1个半便士,这样每次勤务都可以得到半个便士的小费,但皮博迪却总是等把这些半个半个的便士凑足到一定的数量再要回去。
皮博迪是个光棍,但他总有女人陪伴。他不抽烟、不喝酒,他用讲故事的方式打动情妇。他一生只给他的布来顿情妇6000英镑,死后也没有留下任何遗嘱给他们所生的儿子。
快60岁时,皮博迪身患严重的风湿病。他个人的储蓄高的惊人,他的年收入达30万美元,而他每年只花3000美元。他拥有巨额财富而罕见的吝啬。突然有一天,他灵魂开窍,他说“当病痛袭击我时,我意识到自己不是不朽的。……我发现生活中有些人热心帮助贫困的人们,正像我一心想挣钱一样”。于是皮博迪决定开始献身慈善事业。
美国内战时期,皮博迪从铁公鸡变成了圣诞老人。“他晚年的行善就像早年的贪婪一样无度”。
早在1857年,皮博迪就开始资助巴尔迪摩的一所“皮博迪学院”;1862年,他开始把15万英镑转给一家信托基金,用于建造伦敦的贫民住宅工程,还立契转让了他在另一家公司的5000股大宗股票,维持这个住宅区的运转。为此,他获得了“伦敦荣誉市民”的称号。
他生命的最后阶段,施舍到了惊人的程度:向耶鲁大学捐赠了一个历史博物馆;向哈佛大学捐赠一座考古学和人类文化学博物馆;为南部被解放的黑人设立一项教育基金……。
雨果写道:“这个世界上,有充满恨的人和充满爱的人,皮博迪属于后者,正是在这种人的脸上,我们看到了上帝的笑容。”这是对乔治皮博迪这位摩根财团最初的创始人最高的赞誉!
华尔街之子—摩根
一个世纪前,约翰·皮尔庞特·摩根像巨人一样支配着整个金融世界。作为创建通用电气公司、美国钢铁公司以及地域广泛的铁路帝国的幕后策划人物,在几十年里,他都是美国民间的核心银行家。摩根在许多方面塑造着他那个世界,然而他去世以后还笼罩着神秘的面纱,有人称他是工业化进程中的英雄,也有人诋毁他是贪婪的强盗大亨。《华尔街之子——摩根》权威、详实地描述了摩根其人,作者历经十年时间,生动再现了摩根的完整人生。
1. 争夺“CB&Q铁路”
1901年5月4日,摩根在艾克斯收到的电报向他披露了一个惊人的消息:一个由银行家和铁路运营商组成的联盟正密谋在公开市场上购买北太平洋铁路50%以上的股票。策划并领导这场“金融巨头”突袭战的是爱德华·H·哈里曼。哈里曼与摩根之间长期失和并且冲突不断,他名下现在控制着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就像希尔一样,哈里曼也同样宣称自己是“美国的拿破仑”,在铁路界是闻名的“小巨人”;同样,他也决心在自己公司的基础上创建一个连接铁路线、海上航运线的世界性的交通运输网络。但是,与希尔不同的是,在商战中,哈里曼并不遵守摩根所制定的游戏规则,他更推崇的是游击战。
就在摩根等人全力以赴地筹集大批英国资金投资美国铁路建设的同时,库恩—洛布这家德国犹太人公司同样也在致力于将德、法两国的巨额资金源源不断地引进到美国——从事与摩根财团同样的事业。尽管犹太人希夫和美国佬摩根并非合伙人,但这两位顶尖银行家却自觉地信守彼此间的君子协定,互不侵犯对方的领地。
在以后的短短几年内,哈里曼居然使曾经破产的联合太平洋铁路起死回生,并很快发展成为一条优质高效、利润丰厚的线路。后来,当他的铁路线延伸到太平洋沿岸港口时,已经对“北太平洋”和大北方公司构成了直接威胁。到了1901年,哈里曼又实现了对庞大的南太平洋铁路公司的控制,这条铁路从洛杉矶一直通到美国南部的新奥尔良。
与此同时,哈里曼还在与另外一个业界“小巨人”希尔进行着激烈的争夺。这次,两人争夺的是芝加哥—伯灵顿—昆西铁路公司(以下简称为“CB&Q铁路”),由于这条全长12657.6公里的线路通往芝加哥,对于打通大西洋沿岸运输线具有重大意义,所以能否拿下该公司将直接影响到双方今后在美国铁路业界的地位。尽管哈里曼做了各种努力,却在1900年以失败告终。希尔和摩根联手,最终于1901年3月下旬共同获得了CB&Q铁路。在双方进行激烈争夺的过程中,该铁路的波士顿股东们明显倾向于摩根,他们说:“在哈里曼和希尔(代表摩根和北太平洋公司)之间,我们毫无疑问将选择代表雄厚实力和安全保障的一方。”事后,哈里曼曾要求摩根和希尔给他一个转包的机会,却遭到二人的断然拒绝—他们不愿让这位好战的掠夺者“插上一手”来分享他们的胜利果实。
至于哈里曼本人,当然不会觉得自己的要求是“插上一手”,相反,他认为恰恰是摩根他们从自己手中窃走了CB&Q铁路——对手的新铁路联合体的实力将远远超过自己的联合太平洋——为此,他立刻制定出一个“拿破仑式”的报复方案:为了攫取CB&Q铁路,他必须彻底拿下北太平洋铁路。
当然,哈里曼清楚,要想从摩根那令人生畏的大鼻子底下买走他的股票也决非易事。为此,哈里曼孤注一掷,决心碰一碰自己的运气,为了筹集到购买股票所需的巨额现金,哈里曼找到了库恩—洛布公司和商业性的国家城市银行进行活动。
2.斩断摩根的翅膀
摩根在业界的优势地位和倨傲态度使其在华尔街同行中颇受非议,甚至是嫉恨,正如希尔日后所总结的那样,在后来发生的针对摩根的突然袭击中,参与暗算的人中更多的是银行家,而非铁路运营商!——以城市银行为首的各大财团之所以给哈里曼撑腰,是希望借此向全世界表明“摩根并非是美国惟一的银行家”,同时也是对摩根宣称的“美国所有的银行家只不过是我的办事员”的说法进行挑战。正如希尔所言,斯蒂尔曼的目的是为了“斩断他(摩根)的翅膀”。
就在摩根4月初刚离开美国前往欧洲之际,在哈里曼的指使下,库恩-洛布公司总裁希夫就开始了购买北太平洋公司股票的行动。此时,麦金利正在进行连任总统的竞选活动,他允诺给予华尔街财团们更多的发财机会。在此情况下,大批野心勃勃的投资者将纽约股市的价格和成交额推向一个个历史新高,1901年1月,创造了日成交量200万股的历史记录。4月份,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所造就的百万富翁们—人称“匹兹堡财团”云集纽约准备大赌一把,此事为哈里曼发动袭击提供了最完美的时机。
摩根和他的合伙人虽然控制着北太平洋公司的董事会,却只拥有该公司不到50%的股票,他们总以为——没有人会梦想购买一条价值1.55亿美元的铁路。在1900年,“北太平洋”的普通股价格从每股45美元涨到86美元,到1901年4月1日居然达到每股96美元,且成交43.7万股;随后,该公司股票在整个4月份仍然保持攀升势头。面对这种局面,库恩—洛布公司偶尔也抛售一些股票进行遏止以免引起摩根财团的注意。到4月22日,北太平洋股票涨到每股103美元,3天后达到105美元。在4月30日,该股票在纽约股票交易所成交量创造了新的记录,共成交330万股。
根据哈里曼判断,在其最高决策者——摩根本人不在纽约的情况下,北太平洋股票所出现的异常现象不会引起摩根集团其他人的注意。事实果然不出哈里曼所料,毫无戒心的罗伯特·培根甚至还趁着这段狂涨期,抛售了摩根本人2万股的股票来赚取巨额利润。5月份,约翰·W·盖茨在接受采访时称:“这一切就好像——当一个大孩子外出时,那些小孩子们就趁机在家里胡作非为一样……如果摩根本人当时在纽约的话,这些事情绝对不会发生。”到5月1日,这天是星期三,北太平洋股票的价格已经狂涨至115美元。星期日,《纽约先驱报》在作“本周回顾”时称:“这是世界历史上金融投机活动规模最大的一周。”
在事态发展最为严重的那一周,希尔一直在纽约,对于北太平洋公司所承受的日益加重的压力,尽管希尔已经明显感受到,但他绝对没意识到是哈里曼在背后捣鬼,直到希夫前来告知真相后,他才恍然大悟。
直到1897年哈里曼要求库恩-洛布公司给予其独一无二的关注之前,希夫一直是希尔的财政后台,当希夫倒向哈里曼以后,希尔开始向摩根靠拢并且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据希尔称,希夫邀请他共同致力于“将摩根抛下船”,并许诺让他出任北太平洋公司总裁并分享“通过控制联合太平洋公司、南太平洋公司所获得的一切好处”。希夫还透露,他的集团已经投资了7900万美元,并购买到北太平洋公司75万股优先股中的42万股,以及80万股普通股中的37万股——也就是说,他已基本实现对该条铁路的控制,如果此时希尔能够加入进来,那么,加上希尔所拥有的北太平洋公司的股份,便可以拥有更大的击败摩根的胜算机会。但是,希尔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决定——拒绝“抛弃摩根”并“加入这场阴谋活动”。也许希尔的说法有点夸大其词,但有关该事件的最骇人听闻的部分却是事实——希夫策划了一场针对美国金融帝王摩根最卑鄙的突然袭击。
3.蓝色星期四
在星期五获悉这一惊人消息时,希尔表现得相当镇静,他离开希夫,沿着布罗得大街前往华尔街23号与摩根的合伙人进行商议。最后,他们发现了一个对自己非常有利的条件:既然北太平洋铁路的董事们——主要是摩根的人——能在1902年1月1日以后撤出他们的优先股,那么当前的普通股将起到决定性作用,而哈里曼所控制的普通股恰恰还不到一半。正是基于这一点考虑,培根立即给摩根发去一封电报,随后,摩根于星期六傍晚在法国艾克斯回电指示:“立即购买15万股北太平洋公司的普通股!”
同样就在那个星期六的早晨,纽约的哈里曼躺在床上辗转反侧,考虑到自己拥有的北太平洋公司普通股尚未达到总股票的51%,心中不时掠过阵阵凉意和不安。他给希夫写了一封信,要求再买4万股普通股。尽管希夫收到了哈里曼的命令,但他最终决定不予理睬——或许他在想,他已经获得了北太平洋多数的股票——或许他还考虑到自己已经向希尔伸出了友谊之手——他尽管很迟但最终还是意识到那些企图用计谋击败摩根的人的真正意图,于是决定不再对摩根发起这致命一击。如果他在5月4日这天,听从了哈里曼的指令,再买4万股普通股,他们这伙人就将成功地控制摩根的这条铁路。
5月6日,星期一,大批摩根—希尔集团的经纪人涌入伦敦和纽约的各个股票交易所,购买所有能买到的北太平洋的股票。当天,纽约交易所北太平洋股票以每股127.5美元报收,第二天则达到149.75美元。当希尔要求他伦敦的合伙人不要出售北太平洋股票时,他们回答说:“这里的朋友坚定地站在你们那一边,我们很吃惊希夫会参与到这场从你们手中攫取北太平洋铁路的活动中来。”并要求彼此之间随时保持联系。对于北太平洋股票在各个股市所出现的异常剧烈的波动,就连该铁路的经营者也感到极度困惑,不知其所以然。星期二,北太平洋铁路公司总裁查尔斯·梅林从圣保罗给他在纽约的副手发电询问:“你能否告诉我那里究竟正在发生什么?我们的股票为什么动荡得如此剧烈?”
在北太平洋股票刚刚出现攀升的几天内,那些短期投机者们断定不会再上涨了,于是约定在140美元的价位上停止购买,等价格回落时再买进。然而,星期二,当摩根的经纪人在每股146美元的价格上停止进行收购时,股票价格不但未见下跌,反而更加狂涨不已,整个股市都随之疯狂了!
在1901年的5月7日到8日,其他股票开始暴跌,因为那些北太平洋股票的短期投机商们抛售了所有股票以获取资金回补,然而,到了第二天,5月9日——股票史上的“蓝色星期四”,北太平洋股票价格居然跳到近似荒谬的程度——每股1000美元!纽约的股票投机商们终于冷静下来了,他们清醒地意识到:整个股市已经被某种看不见的力量牢牢地逼进了死胡同,他们已经放空了10万多股北太平洋股票,却再也买不回来了。
摩根—希尔集团在两日内购买了15万股股票,如果按平均每股129美元进行购买的话,他们所花费的资金总额几乎高达2000万美元。他们还在华尔街引起了空前的震动和惊慌,J.P.摩根集团和库恩—洛布公司在“蓝色星期四”这一天均意识到:如果华尔街的这种恐慌不能被迅速遏止,那么将有不计其数的股票经纪人和持有人会因此遭到空前劫难,而整个纽约股市也将毁于一旦!出于这种担忧,两大财团的银行家们决定,推迟交割他们所购买的股票,并以每股150美元的价格抛售足够的数目以供短期投机商回补,随后,希尔和哈里曼联合向公众承诺——双方将进行和平谈判;摩根也重新指定了新的北太平洋公司董事会。纽约股市一场空前的金融恐慌最终消退了。
编辑本段三、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宇航员
个人档案:摩根,女,56岁,1951年11月28日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弗雷斯诺市,已婚,有两个孩子。她平时喜欢吹长笛、阅读书籍、徒步旅行、游泳、滑雪。
教育状况:1973年,取得斯坦福大学人体生物学学士学位,1974年,取得加州圣母学院教师证书。
所授荣誉:美国大学优等生荣誉学会成员(Phi Beta Kappa)、美国宇航局总部特殊工作奖、美国宇航局公共工作组成就奖、爱达荷州总统大奖章、国际教育协会劳伦斯•帕拉肯教授合作奖、美国国家空间协会太空先锋教育奖、宇航教育最佳女性奖等。
工作阅历:1974年,摩根开始从事教学工作,主要教授医疗知识和数学。
NASA阅历:
1985年7月19日,摩根被美国宇航局选中成为“教师在太空”计划的候选人,1985年9月至1986年1月,摩根和克丽斯塔•麦考利夫以及“挑战者”号机组宇航员在休斯顿市约翰逊航天中心接受训练,自“挑战者”号遇难之后,摩根接替了麦考利夫的工作,主要负责“教师在太空”计划的各项工作。1986年3月至7月,摩根在美国宇航局工作,向全国各地的教育组织宣传太空知识。1986年底,摩根返回到爱达荷州继续从事教师工作。
1998年,她再次被美国宇航局选中担任任务专家,8月前往约翰逊航天中心,经过为期两年的训练和工作评定,她被指派到宇航员办事处太空站操作分部,后来又到宇航员办事处宇宙飞行舱通讯分部,在太空任务控制中心担任第一通信员,负责与空间轨道的宇航人员进行联络。最近几年,摩根工作在宇航员办事处机器人分部。此次执行STS-118太空任务是她第一次进入太空。
————————————————————————————————————————————————————
补充资料:
MORGAN 法语意为\"为爱疯狂\",正如这个名字,MORGAN 是一个充满热情的时装品牌。\"体贴入微\"的设计是MORGAN 最大的秘密。1967年,MORGAN 由一对经营了20年内衣的姐妹(OCELYN和ODETTE)创立,而今,MORGAN 已转型而成为世界性品牌,分布于43个国家,超过400多间店铺,为18-35岁的女性服务。其服饰强调时代感及女性化,每季最少有400多种款式,非常便于搭配,加强了时装的配衬能力,加添了时装的美感。MORGAN以其贵族的品性,高尚的生活艺术品位,时髦的美之感觉及知性的气氛使MORGAN成为现代人的时尚。
但他是美国的

❻ 华尔街七巨头的相关简介

摩根银行的前身是不太为人所知的英国乔治·皮博迪公司(George Peabody and Company)。乔治·皮博迪原是美国巴尔的摩的一个干货商,在发了一些小财之后,于1835年来到英国伦敦闯世界。他瞧准了金融行业是个发财的行业,就开始在伦敦和一些商人一起做起承兑银行(Merchant Bank)的生意,这是当时一种非常时髦的“高级金融”(High Finance)业务,客户主要包括政府、大公司和大富豪们。他们提供国际贸易贷款,发行股票和债券,经营大宗商品,这就是现代投资银行的前身。
乔治·皮博迪通过巴尔的摩的布朗兄弟公司在英国分号的引荐,很快打入了英国的金融圈子。不久,乔治·皮博迪非常吃惊地收到内森·罗斯柴尔德男爵的邀请前去做客。诚惶诚恐的乔治·皮博迪觉得能被名震世界银行界的内森请去做客,就好像天主教徒被教皇接见一般荣幸。
内森开门见山地提出希望乔治·皮博迪帮他一个忙,做罗斯柴尔德家族的秘密公关代理人。罗斯柴尔德家族由于在欧洲巧取豪夺,虽然家财万贯,可也被很多人痛恨和鄙视。伦敦的贵族阶级就不屑于与内森为伍,屡次拒绝内森的邀请,虽然罗斯柴尔德在英国势力很大,但始终有些被贵族孤立的感觉。内森看中乔治·皮博迪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为人谦和,人缘颇佳,又是美国人,日后还可以派上大用场。
乔治·皮博迪对内森的提议自然是满口应承,所有公关开销全由内森买单,乔治·皮博迪的公司很快就成为伦敦著名的社交中心。特别是每年7月4日在乔治·皮博迪家举办的美国独立节宴会,更是伦敦贵族圈子里的一件盛事[2]。客人们可能没有想到,富丽堂皇和气派奢华的招待开销,岂是一个几年前还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商人所能负担得起的。
直到1854年,乔治·皮博迪还只是一个百万英镑级别的银行家,在短短的六年之内,他却发了一笔近2 000万英镑的横财,一举成为美国重量级的银行家。原来在罗斯柴尔德家族策动的美国1857年经济危机中,乔治·皮博迪由于大量投资于美国铁路债券和政府债券,当英国的银行家突然狂抛和美国沾边儿的一切债券时,乔治·皮博迪也被深度套牢。奇怪的是,英格兰银行在他濒临破产边缘的时候,仿佛天使从天而降,紧急提供了80万英镑的信用额度,不仅把他从死神身边夺了回来,更鬼使神差般地使一贯极端谨慎和早已失魂落魄的乔治·皮博迪赌上全部身家,大笔吃进被惊恐万状的美国债券投资者当做垃圾抛售的各类债券。1857年的危机全然不同于1837年的十年萧条,仅一年时间,美国的经济就完全走出衰退的阴影,结果,乔治·皮博迪手中的美国债券使他很快成为超级富豪,这与1815年内森的英国国债战役惊人的相似。在没有内线准确信息的情况下,刚从破产噩梦中惊醒过来的乔治·皮博迪,是断然不敢大量吃进美国债券的。
乔治·皮博迪一生没有子嗣,庞大的产业无人继承,他为此煞费苦心,终于决定邀请年轻的朱尼厄斯·摩根(Junius Morgan)入伙。在乔治·皮博迪退休以后,朱尼厄斯·摩根接掌了全部生意,并将公司改名为朱尼厄斯·摩根公司(Junius S. Morgan and Company),仍然设在伦敦。后来,朱尼厄斯的儿子J.P. 摩根接掌了公司,后来他将美国的分支改名为J.P.摩根公司。1869年,J.P.摩根和佐格索(Drexel)在伦敦与罗斯柴尔德家族会面,摩根家族完全继承了乔治·皮博迪与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关系,并将这种合作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1880年,J. P. 摩根开始大量资助重组铁路公司的商业活动。
1891年2月5日,罗斯柴尔德家族和英国的其他一些银行家成立了秘密组织“圆桌会议集团”,美国也建立了相应的组织,牵头的就是摩根家族。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的“圆桌会议集团”更名为“外交协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英国的改为“皇家国际事务协会”(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美英两国政府的许多重要官员就是从这两个协会中被挑选出来的。
1899年,J.P.摩根和佐格索到英国伦敦参加国际银行家大会。当他们回来时,J.P.摩根已经被指派为罗斯柴尔德家族在美国利益的首席代理人。伦敦会议的结果就是,纽约的J.P.摩根公司,费城的佐格索公司,伦敦的格伦费尔(Grenfell)公司,巴黎的摩根·哈杰斯·希公司(Morgan Harjes Cie),德国和美国的沃伯格公司(M. M. Warburg Company),与罗斯柴尔德家族完全联系在一起了。
1901年,J.P.摩根以5亿美元的天价收购了卡内基的钢铁公司,并组建了世界上第一家市值超过10亿美元的巨无霸—美国钢铁公司(United States Steel Corporation)。J.P.摩根在当时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可是,据国家临时经济委员会(Temporary National Economic Committee)的报告,他仅拥有自己公司 9%的股份。看来,声明赫赫的摩根还只是一个前台人物。 詹姆斯·希尔:铁路大王
铁路的建设是严重依赖金融支持的重要基础建设,美国庞大的铁路工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仰赖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的资本市场的金钱才得以实现的。控制美国铁路债券在欧洲的发行,就成为掌握美国铁路工业命脉的直接手段。
1873年,由于国际银行家们对美国突然实施金融紧缩,狂抛美国债券,美国铁路债券也未能幸免。到危机结束的1879年时,罗斯柴尔德家族已成为美国铁路最大的债权人,只要他们高兴,可以随时掐断任何美国铁路公司的金融命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靠汽船运输和煤矿起家的詹姆斯·希尔必须投靠在金融家的旗下,才可能在铁路行业惨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壮大,摩根正是他背后的金融靠山。在摩根的大力扶持下,利用1873年危机后大量铁路公司倒闭的机会,詹姆斯·希尔实现了迅速兼并和扩张的计划。
到1893年,詹姆斯·希尔拥有横贯美国大陆的铁路的梦想终于实现了。在争夺中西部铁路(Chicago,Burlington and Quincy Railroad)控制权时,詹姆斯·希尔遇到了强大的对手,由洛克菲勒财团支持的太平洋联合铁路(Union Pacific Railroad)向他发动了突然袭击。太平洋联合铁路的总裁哈里曼开始秘密收购詹姆斯·希尔控制的北方太平洋铁路公司(Northern Pacific)的股票,当詹姆斯·希尔惊觉即将失去控制权时,哈里曼还差4万股就大功告成了。詹姆斯·希尔立即向正在欧洲度假的后台老板摩根紧急求救,摩根马上指令手下反击洛克菲勒的挑战。一时间华尔街烽烟四起,对北方太平洋铁路公司股票的争夺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每股价格一度达到1 000美元的天价。
两虎相争必有一伤,最后国际银行家们不得不出面调停,达成的最终结果是成立一家新的控股公司—北方证券公司(Northern Securities Company),两强共同控制美国北方的铁路运输。在公司成立当天,麦金利总统被刺杀,副总统老罗斯福继任。在老罗斯福的强力反对下,北方证券公司被美国1890年通过的《谢尔曼反垄断法》强制解体。受挫之后,詹姆斯·希尔的发展方向掉头向南,收购了从科罗拉多直抵得克萨斯的铁路。到1916年去世时,詹姆斯·希尔积累了5 300万美元的财产。 洛克菲勒:石油大王
老约翰·洛克菲勒在美国历史上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被人们冠以“最冷酷无情的人”。他的名字自然和大名鼎鼎的标准石油公司密不可分。
洛克菲勒的石油生涯开始于美国内战时期(1861~1865),直到1870年他成立美国标准石油公司时,生意做得仍然属于一般水准。自从得到克里夫兰国家城市银行的一批种子贷款后,他好像一下子找到了感觉,尤其是在恶意竞争方面展现出超乎常人的想象力。在他非常看好的石油精炼行业中,他很早就悟出石油精炼虽然短期利润极高,但由于缺乏控制的激烈竞争,终将陷入自杀般的恶性竞争。办法只有一个,毫不留情地消灭竞争对手,为此目的可以不惜一切手段。
具体方法是,首先由受其控制但不为人所知的中间公司提出用现金低价收购竞争对手,如果遭到拒绝,竞争对手将面临惨烈的价格战,直到对方屈服或破产。如果还不奏效,洛克菲勒最后将使出撒手锏:暴力破坏。殴打竞争对手的工人,放火焚烧对手厂房等,几个回合下来,幸存者寥寥无几。如此霸道的垄断行为,虽然引起了同行的公愤,但也招来了纽约银行家的浓厚兴趣。酷爱垄断的银行家非常欣赏洛克菲勒实现垄断的高度执行力。
罗斯柴尔德家族一直煞费苦心想控制日益强大的美国,但屡屡失手。控制一个欧洲的国王比控制一个民选政府要简单得多。美国内战以后,罗斯柴尔德家族开始部署控制美国的计划。在金融业,有摩根银行和库恩雷波公司,在工业界,他们还一直没有物色到合适的代理人选,洛克菲勒的所作所为,让罗斯柴尔德家族眼前一亮。如果在金融方面给予大量输血,洛克菲勒的实力会远远超出小小的克里夫兰地区。
罗斯柴尔德家族派出他们在美国最重要的金融战略家库恩雷波公司的雅各布·希夫(Jacob Schiff)。1875年,希夫亲赴克里夫兰去指点洛克菲勒下一步的扩张计划。希夫带来了洛克菲勒想都不敢想的空前支持,由于罗斯柴尔德此时通过摩根银行和库恩雷波公司已经控制了美国95%的铁路运力,希夫拟定了一个由影子公司(South Improvement Company)出面,给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公司提供非常低廉的运费折扣,在这个运费折扣压力之下,没有几家炼油公司还能够继续生存。洛克菲勒很快就完全垄断了美国石油行业,成了名副其实的“石油大王”。 雅各布·希夫:罗斯柴尔德的金融战略家。
罗斯柴尔德家族和希夫家族之间的密切关系可以上溯到1785年,当老罗斯柴尔德举家搬到法兰克福的一幢五层楼房时,与希夫家族合住了多年。同为德国犹太银行家,两家有长达百年的情谊。
1865年,年仅18岁的雅各布·希夫在英国罗斯柴尔德银行见习了一段时间以后,来到美国。在林肯总统被刺杀之后,雅各布协调在美国的欧洲银行家代理人之间的利益,共同推动建立美国的私有中央银行制度。他的另外一个目的就是发现、培养欧洲银行的代理人,并将他们输送到政府、法院、银行、工业、新闻等各种重要的位置上,以待时机。
1875年1月1日,雅各布加盟库恩雷波公司,并从此成为公司的核心。在强大的罗斯柴尔德家族支持之下,库恩雷波公司最终成为美国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最著名的投资银行之一。

热点内容
个人借款给公司怎么办理股权抵押 发布:2025-01-12 01:35:32 浏览:770
如何系统的学习理财技能 发布:2025-01-12 01:31:09 浏览:4
股市的绿色是什么意思 发布:2025-01-12 01:15:59 浏览:86
中巴基金什么时候开始运行 发布:2025-01-12 01:09:39 浏览:66
历史国庆过后股票 发布:2025-01-12 01:09:33 浏览:490
同花顺爱基金口令在哪里输入 发布:2025-01-12 01:03:44 浏览:859
002681奋达科技股票最高价 发布:2025-01-12 01:03:43 浏览:506
超市怎么理财稳又挣钱 发布:2025-01-12 00:21:41 浏览:848
公用事业股票基金有哪些 发布:2025-01-12 00:12:36 浏览:613
实收资本进行股票投资的损益 发布:2025-01-12 00:11:54 浏览: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