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存者偏差对股票投资的影响
① 什么是投资中的幸存者偏差如何避免幸存者偏差
什么是幸存者偏差?幸存者偏差是指也可以叫做生存者偏差或者存活着偏差,是一种常见的逻辑谬误,指的是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掉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日常我们可以表达为沉默的数据。
这个概念是由古罗马一名叫做西塞罗的政治家提出来的,西塞罗是一名无神论者,他的身边有人跟他说要拜神,他表示质疑,问为什么,他的朋友告诉他,因为拜过神出海的人都回来了。
但是,事实上,只有活着回来的人才有说话的机会,活着回来的人说:“因为我拜过神,所以我活着回来了”慢慢地,人们就认为,只有拜过神才能活着回来。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就能很好的理解幸存者偏差的概念了。
其实,在投资当中,幸存者偏差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
经典示例一:股神的传说
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关于某个股神的新闻,比如某某一年十倍,某某产股一年资金过亿;或者是某种交易策略的传说,比如前段时间网上盛行的基金的“七日交易法”。
于是大批股民趋之若鹜,改变自己原来的策略,纷纷效仿,追随这些策略做短线,追涨杀跌。
那么多的投资者之所以相信这样的幸存者偏差,一方面是被这些新闻中的收益所诱惑,加上一些营销手段的影响,就深信不疑了。
以至于眼里只看见这些人通过这样那么样的短线策略赚了大量的财富,但是却从来没有想过他们背后所付出的更多的努力,经历了怎样的艰辛。
另外一方面就是心理因素的影响,虽然我们都知道财富暴增是小概率事件,但是自己应该属于小概率事件当中的幸存者。
经典示例二:通过表面数据了解一家企业
想要投资某一只股票的时候,我们通常需要了解对应企业的业绩情况,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通过公开的数据平台了解企业的业绩,上面有很多使业绩看上去很美的数据,这些数据如果不经过仔细筛选,就很容易受到幸存者偏差的影响。
真正研究一家公司,需要从多层面去了解,比如公司的产品和同行的产品差别,比较同行业公司之间毛利率、产品结构、等等,要分析这家公司未来的发展战略、管理层结构、核心竞争力等等。
如何避免幸存者偏差呢?
首先我们要意识到幸存者偏差的存在,树立批判性思维,对观点保持怀疑的态度,通过数据对它进行验证。然后需要建立概率和统计的思维,用概率和统计思想来区分偶然现象还是必然规律。
② 如何看待有幸存者偏差和胜者偏差的数据
正确的认识获得的数据,是做投资决策的第二步.(第一步是取得相对可靠的数据和信息.) 以平均行业回报率为例.在判断一家上市公司经营成果时,我们往往对标所属行业平均回报率. 有没有包含破产,清算,死掉,注销的企业?越好的企业越容易被统计到,而越差的企业,消失的企业,越难被统计到.所以所有这类行业平均数据都或多或少都带有幸存者偏差和胜者偏差. 更为明显的例子是指数,所有的股票指数都会定时调出差的,调入好的,有着非常强烈的幸存者偏差和胜者偏差. 在这个范围内利用这些数据是合理合逻辑的. 但是你要知道,实际情况可能要比这些数据糟糕.糟糕多少?天知道. 悲剧常常发生在利用这些数据去投资一个项目,往往会高估收益回报率.因为这时这些数据被用作测算预期收益的假设依据,高估自然就发生了.
③ 幸存者偏差
金融作家纳西姆塔勒布曾在他的《黑天鹅》里,把这样的“幸存者偏差”称为“无声的证据”。
然而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存在这样一种“幸存者偏差”的想法误区:
当出现北大毕业生毕业后卖猪肉时,就会有人鼓吹“读书无用论”,认为读这么多书还不是出来摆摊卖猪肉。
当我们看到市面上有哪位成功人士出书写自己成功历程时,就会有无数创业者抢着去买,他们觉得,别人能行自己也一定能成功,无形中拔高了对这本书的期望值。
彩票的中奖率十分低,然而我们经常能看到媒体大肆渲染一些中奖的人,给人一种其实中奖率很高的错觉,那些因为沉迷于买彩票而不务正业的人,为买彩票走上歧途甚至妻离子散的人并不会被报导,也就容易被忽略。
因此,每个人都存在信息差,有些人深陷其中自得其乐,有的人却因固以己见嘲笑别人,而当我们用理所当然的想法去看待事情时,实际上却是陷入了“幸存者偏差”的误区中。
为何会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想法误区?
1、“丁蟹效应”:偶然事件的发生导致固化思维
“丁蟹效应”指的是1992年郑少秋在《大时代》里所扮演的角色丁蟹,自从这部戏播出后,但凡郑少秋主演的电视剧播出,都会引发股市不同程度的下跌,因此之后便有了“丁蟹效应”。
“丁蟹效应”反映出了当偶然事件的持续发生时,会造成大众的固化思维,认为是事件的发生跟某件事就是关联一起的。
再能体现丁蟹效应的,是歌手萧敬腾被称为“雨神”的现象,当每一次萧敬腾要举办演唱会时,在当天举办方所在的城市都会下起雨,而这个也恰恰说明了,萧敬腾所到之处都会下雨,但实际上,并不是每一次都会下雨。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也会因为这种固化思维导致“幸存者偏差”的错误认知,比如说,当我们看到一个好吃懒做的人在某一天突然大获成功赚了很多钱时,我们在第一反应不是夸对方很厉害很能干,而是开始怀疑,你从哪来赚这么多钱?
一旦造成固化思维,就会给事件贴上一个标签,从而没有更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造成“幸存者偏差”的思想误区。
2、“晕轮效应”:以偏概全的单一认知
“晕轮效应”也叫“光环效应”,是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提出来的理论,指的是在交往过程中,对他人印象停留在某一突出的特征和品质,以至于掩盖了对其他特征和品质的正确了解。也就是说,我们判断一个人是好是坏只从单一方面了解,从而做出整体印象的判断。
“晕轮效应”具有三个特征,即遮掩性,表面性和延伸性。遮掩性会让我们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从而忽视整体部分。表面性会让我们只专注在外在特征上,对事物的了解不够深入。而延伸性是指对一个人产生的整体态度从而连带到这个人的具体特征相关事物上。
“晕轮效应”导致的错误认知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比如说当我们看到一个人抽烟喝酒纹身,会下意识就觉得这个人不是好人;比如我们在面试的时候,如果一个人没有好好打扮邋里邋遢地我们就会认为这个人不太靠谱。比如现在有很多利用形象正面的明星来代言产品,有可能会致使我们在未使用产品前,就因为代言人而对这个产品产生好感。
当我们和我们认为是“优秀”的人交谈时,会认为对方说什么都是对的,对方是完美的,我们会不断美化他们,甚至觉得他们拥有最好的品质,把他们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一个作家一旦成名,那他以前所写的稿件都会争相被发表出来;正如马云曾经说过的那句经典语录:“我不喜欢钱,我这辈子都没见过钱”。
“晕轮效应”就像是一把偏见的利刃,让我们容易受到以偏概全的单一认知,一不小心就会让我们沦为伤害无辜者的刽子手,失去了判断能力,造成“幸存者偏差”的思想误区。
诚然,如今信息网络高速发展时代,如果我们不能用更全面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只会让自己沦为越来越平庸,跟不上别人的脚步,到最后,也只能是继续深陷在“幸存者偏差”的错误认知里。而这样的想法无论对于自身的发展还是对于人际关系的交往,都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没必要的闹剧。
任何时候,看待任何事物都需要全面,我们眼中不应该只看到我们已经看到的,而是应该用智慧的头脑寻找那些看不到的部位。当我们发掘出深藏其中的智慧和魅力时,或许它能帮助我们更加清晰更加深层次地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美好,感受到生活的奥妙。
④ 幸存者偏差:你并不是幸运儿
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吧: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空军力量是战役中的制胜关键,美军因此研究幸存战机增强防护方案,他们找到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教授亚伯拉罕·沃德教授,希望他能给出一套合理的防护建议。并给了沃德教授一组战场召回飞机的弹痕分布图:
沃德教授给出的建议是: 加强机尾防护。
军方对此感到很困惑, 整个飞机中明明机翼是遭受攻击最多的位置,为什么要加强机尾的防护?
沃德教授不紧不慢地说道: “因为大部分被击中机尾的飞机都死无全尸了”
这就是著名的 幸存者偏差理论 ,指的是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
《股神的诞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找一万个股市投资者,让他们玩某只股票的明日涨跌,规则是这样的:一万个人分两组,每组5000人,一半猜涨,一半猜跌;猜中的人继续分成相同人数的两组,继续猜涨跌,以此类推,一共猜十天,最后十次都预测准确是多少个投资者呢?
数量可能没有你相像中的少,答案是9.76人,可以视为9人。好玩吗? 9个股神产生了,连续预测准确10天。
再来一次,结果也许会出现一些偏差,但可以预见的是, 股神的比例比0.1%只少不多。
把实验复杂化,如果是一万家创新企业呢?10次的重大战略选择都选对了,一万家创新企业中一定有9家成功上市的公司。我们该怎么评论他们呢?
当我们看着马云、雷军在台上侃侃而谈的时候,很少人会想到他们可能是10000个创业者中成功的一两个,更多有经验的人在创业过程中可能被筛选掉了,他们的经验或许更值得借鉴。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 “努力没用,你得漂亮” 成了很多人信奉的一条真理,我不否认在互联网应用高速发展的这几年,诞生了很多“草根富豪”。
明明是小概率事件,却冲昏了大多数理智,把十几年才建立的价值观击溃得彻彻底底。
几个穿假万斯小脚裤的初中小女孩在奶茶店聊天,一个小女孩说:
“我以后就玩快手,然后找个社会上的男朋友出钱买衣服和化妆品,要是火了就不用读书了,网红都这样。”
我努了努嘴唇,想从喉咙里挤出点什么来反驳她,但很快我意识到: 我改变不了,相较于苦尽甘来,大多数人更信奉一夜暴富。
孩子啊,你要知道,即便做网红也是分三六九等的:
1、高档网红:睡着赚钱
很难想象,一个明星的马赛克照片,看去码原图要60块,竟然有8万粉丝付款,一个晚上收款480万,由此也诞生了一个新名词: 睡后收入。
真为苍老师抱不平。
2、中档网红:手艺赚钱
这类网红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技能,例如游戏主播、李子柒、K歌主播等,好歹身怀一技,加上善于与粉丝互动,也能收获不少关注度。当然,想要长久地活跃在公众视野,最后必然脱离不了商业化运作,至于是好是坏,在这就不详谈了。
3、低档网红:眼球赚钱
除了身怀一技,长得好看、身材好也算一门特长。还有一类是靠无下限的表演博取关注度,可参考某手吃播。
一边骂着他们不雅,一边又嫉妒着他们这样轻松地就把钱挣了。但你要知道的是, 即便你肯放下身段和尊严去秀下限,也未必会有人买单。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隔壁二狗初中毕业就辍学去打工了,现在年年开宝马回家探亲,大学毕业的你还在为生计奔波。
同事春花每天巧克力、火锅、烧烤换着来,依旧身材不胖脸蛋白
朋友狗蛋素来有买彩票的习惯,这天他向你炫耀自己中了三万块。
总有一小部分幸运儿游离在规则之外,但大部分时候,这个人不是你,也不是我。
你应该知道的事:
1、狂吃不胖的人十不存一,恰巧大多数不是那个一
2、经常熬夜的人可能不长痘,但他可能便秘、口臭、耳聋······
3、中国每天有三亿人花2块钱在做着500万的梦,刨去成本,彩票公司还赚五亿九千五百万元。
4、回过头看,你会发现自己当初学的三角函数、声光力电、生物遗传、氧化还原并没有什么卵用,但没有他们,你现在可能正坐在某个工厂的某条流水线上打螺丝。
我们都希望自己是那个幸运儿,但很多时候,我们都不是。生活是公平的, 你不过是比大多数人过得好一点,又过得不如大多数人。
那些偷过的懒,抄的近道,迟早都要还的。
共勉
——猪猪男孩凌富贵
⑤ 幸存者偏差是心理效应吗
不是心理效应,幸存者偏差,是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
简单来说,人们往往只看到存活者,而忽略了阵亡的,由此导致的偏差叫做幸存者偏差
幸存者偏差” 又叫做“死人不说话”。
人们往往给成功者戴上光环,以为他们的行为导致了他们的成功,其实也有可能他们的做法是错的,只是幸存下来了而已。因为没有幸存下来的人可能做法是一样的,只是没有机会出来讲(哪怕讲了也不会有人听)。
为啥叫“死人不说话”呢?这个比喻来自医疗领域,只有活下来的人有机会出来鼓吹治疗是多么的有效,死去的人没有机会出来争辩。 此规律也适用于金融和商业领域。
存活下来的企业往往被视为“传奇”,它们的做法被争相效仿。而其实有些也许只是因为偶然原因幸存下来了而已。
在日常生活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我亲戚吃这个药好了”或者“我一个朋友去昭找了这个老中医”等等。不管你的亲戚和朋友和你关系如何好,如何值得信任和尊重,在客观规律面前他们都是等同的。疾病和医药不会因为你的喜好而照顾或者偏袒你的亲朋。 如何应对呢?最明显的办法当然是让“死人”说话。双盲实验设计和详细全面客观的数据纪录都是应对“幸存者偏差”的良方。所谓“兼听则明”也是这个道理,抛掉对个案的迷信,全面系统di才能克服这个偏差。
⑥ 如何克服由幸存者偏差带来的心理压力
“幸存者偏差”思维在很多人身上都存在,也经常会让很多人“误入歧途”,导致职场发展或者生活上的巨大损失,所以很多人也将这种思维,称之为“穷人思维”。针对这个话题,我们具体的聊一聊。
所以,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中,我们都应该正视幸存者偏差的存在,做好以上讲的3点,相信我们也能有效的消除其影响,让自己的职业发展之路,越来越顺畅。
⑦ 创业中的幸存者偏差
现实是现实,新闻是新闻,新闻并不代表绝大多数,只有罕见才是新闻。新闻通常是报道个别案例的,而个例是没有意义的,这也叫幸存者偏差。所以不要被小概率的事情蒙瞎了眼。这些都是被筛选过的结果。
就像创业,由于幸存者偏差的存在,能存下来的才有发言权,大部分都已经失败,死亡就代表着没有了发言权,失败经验又比成功经验深刻而有用多了。
顶级的成功者,要做到行业的前百分之一,必然有超强的能力,带来超高的收入,付出的努力要超过99.99的人,而且还要运气加持才行。
如果孤注一掷地去创业,越超出了自己的认知能力,交的学费就越多。往往就容易出现资金链断,判断失误、后劲不足的情况,此刻创业者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失败所带来的负债、生活,健康问题,都会严重影响到以后的生活,所以一定要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