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局势最影响的股票
㈠ 香港回归概念股票 香港回归哪些股票会涨
业内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拥有香港、深圳和广州港三个全球十大港口,又位于东北亚到东南亚的战略要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桥头堡地位。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是国家从全球坐标出发,扩大对外开放、提升国际竞争水平的又一崭新举措。随着港珠澳大桥年内通车以及一系列利好政策落地,区域内港口、地产开发等行业将获得发展机遇,相关A股有深赤湾A(000022)、盐田港(000088)、招商蛇口(001979)等。
㈡ 香港股市的重要指数
恒指服务有限公司:
(恒指服务有限公司)乃(恒生银行全资附属机构),负责编制及管理恒生指数及一系列其他股市指数:
选取范畴:
成份股以在联交所主板作第一上市的公司为选取目标.
以(H 股)形式於香港上市的中国企业如符合以下其中一种情况,将合资格获考虑纳入恒生指数.
该(H 股)公司的股本以全(H 股)形式於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该( H 股 )公司已完成整个股权分置改革,且没有非上市股本;或新上市的( H 股)公司没有非上市股本.
挑选准则:
恒生指数成份股乃经广泛向外谘询,及严谨周详的程序而挑选.
任何公司均须符合以下基本准则,才有机会获选为成份股:
必须位列在联交所上市所有普通股份( H 股除外 )总市值首90% 之列(市值乃指过去12个月的平均值);
必须位列在联交所上市所有普通股份( H 股除外 )成交额首90% 之列(成交额乃指将过去 24 个月的成交总额分为八个季度各自作出评估);或
须在联交所上市满 24 个月或符合有关上市少於 24 个月的大型股获纳入恒生指数之指引.
上市少於 24 个月的大型股获纳入恒生指数之指引:
新上市的大型股获纳入为恒生指数成份股候选名单须符合以下所列的市值排名及最少达到相关的上市时间:
於检讨指数时大型股平均市值排名:
五或以上:最少上市时间三个月
六至十五:最少上市时间六个月
十六至二十:最少上市时间十二个月
二十一至二十五:最少上市时间十八个月
二十五以下:最少上市时间二十四个月
经甄选合资格后,再按以下准则接受最终评选:
公司市值及成交额之排名;
不同行业在恒生指数内所占的比重能反映大市分布;及公司的财政状况.
恒生(中国企业)指数:
挑选准则:
恒生综合指数成份股中的(国企 H 股).
恒生中国(H 股)金融行业指数.
挑选准则:
根据恒生行业分类系统中被归类为金融业的恒生中国企业指数数份股.
恒生(综合)指数系列:
恒生综合指数系列由十八只指数组成,以不同方法来反映市场之表现.
除恒生综合指数外,整个系列包括六只地域指数及十一只行业指数.
恒生(综合)指数:
成份股:
恒生综合指数以涵盖联交所主板上市之股票市值的百份之九十为目标,而现时的成份股数量为二百只.
挑选准则:
除停牌的日子外,成份股不能在过去十二个月中,有超过二十天在市场欠缺成交;
以过去十二个月的平均市值计算,选取在通过(1)项后最大市值之二百间公司作为成份股.
恒生综合指数 - (地域)指数
挑选准则:
公司的大部分营业销售额须来自中国内地以外的地方,并为恒生综合指数的成份股.
挑选准则:
恒生香港综合指数中,市值最大的十五间公司.
挑选准则:
恒生香港综合指数中,以市值计算名列第十六至五十的股份.
挑选准则:
恒生香港综合指数中,以市值计算名列第五十一或以后的公司.
挑选准则:
公司最少 50% 之营业销售额须来自中国内地,并为恒生综合指数的成份股.
挑选准则:
恒生中国内地综合指数成份股中的非国企 H 股;并至少百分之三十股权由下列股东直接拥有:
1.中国国营、省市单位所拥有的机构;或
2.由上述( 1 )项所述之上市或私营公司.
恒生综合指数 - (行业)指数
恒生综合行业指数包括能(源业)、(原材料业)、(工业制品业)、(消费品制造业)、(服务业)、(电讯业)、(公用事业)、(金融业)、(地产建筑业)、(资讯科技业),以及(综合企业).
挑选准则:
二百只成份股将会根据其业务而编制到所属之行业.
恒生(流通)指数系列
恒生流通指数系列旨在为投资者提供另一组市场参考指数,在编算上顾及由策略性股东长期持有而不在市场上流通的股份.
恒生流通指数系列在编算上,采用个别股份的流通市值,并将其占指数的比重调整至不超过百分之十五.
恒生流通指数系列共有六只指数:
流通指数:
三只流通指数的成份股相对的恒生综合指数内的「地域指数」组别相同.
流通指数相对指数.
恒生流通综合指数.
恒生香港流通指数.
恒生中国内地流通指数.
恒生综合指数.
恒生香港综合指数.
恒生中国内地综合指数.
精选指数:
精选指数采用同样方法编算,但包括较少数目的成份股,以促进指数衍生产品之发展.
恒生 50(更新日期:二零零六年九月十一日)
恒生香港 25(更新日期:二零零六年九月十一日)
恒生中国内地 25(更新日期:二零零六年九月十一日)
剔除停牌成份股之政策:
恒生指数系列之任何一只指数成份股如连续停牌一个月,该成份股将会从有关指数中被剔除.
在非常特殊情况下,如该成份股被认为极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复牌,始有可能获保留在指数内.
㈢ 香港股票的持续低估,对香港经济有什么影响
很多人都奇怪,为什么港股持续低估,持续不涨,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主要原因可能是港股市场的投资者结构比较特殊,港股市场的投资者主要由中国内地、香港本地和欧美西方三方构成。
㈣ 香港股票持续低估的原因是什么
㈤ 香港政治局势会影响股票走势吗
从宏观上来说,香港政治问题会影响香港以外各界对香港的投资,导致热钱集中不到港市。对股票走势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基本面消息有滞后性,再加上亚洲四小龙的格局,中央对港市的关注,负面影响会被抵消一部分。但是总的来说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从近期的恒生指数期货的大跌也能反映一些。
㈥ 在局势动荡的情况下,股市一般会有什么走向
25%很可能是北向资金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点十月股市开门红,创业板距离年内突破3000点的目标又近了一步。北向资金节后第一个交易日净流入近136亿,创7月7日以来的净流入新高,之后连续4个交易日净流入。更重要的是:北向资金成交总额占两市成交总额的比例再度提高了,这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但是要特别提醒的是:新兴股市跨境资金的成交金额占比接近或超过25%的时候,即量变到质变,或将开启大动荡模式。
最早的股票投资理论是道琼斯指数的创立者道先生的理论,在道先生1902年辞世后,由后人(哈密顿和雷亚)总结归纳而成为“道氏定理”:
1.市场趋势有三种,短期、中期、长期。短期趋势持续数天或数周;中期趋势持续数周或数月;长期趋势持续数周或数年。投资者和投机者的差别,往往是参与的不同趋势的时间周期不同。
2.牛熊周期有长短,可以做多亦可做空。空头市场趋势向下,多头市场趋势向上。每一个牛市或熊市又可以分为不同阶段,有修正(Corrections),有反弹,也有暴涨暴跌。
3.空头市场三阶段,第一阶段股市恐慌,投资人不再追高;第二阶段经济衰退,企业盈利减少;第三阶段悲观失望,逐渐走向均衡,投资人对利空消息有了免疫力。
4.多头市场也有三阶段,平均持续时间超过两年。第一阶段信心逐渐恢复,第二阶段企业盈利提升,第三阶段投机风潮再起。
5.牛市、熊市都有拐点,但准确判断折返拐点非常困难。逾60%的拐点的回撤或回升幅度为前一波段走势的30-70%,每一次级折返都包含着股市的暴涨暴跌。
道氏定理站在股票市场的宏观层面,重点研究股票投资的趋势和波段,不同于格雷厄姆-巴菲特倡导的“微观研究+长期价值”。两种研究思路都有价值,从道氏定理看当前股市,股市研究应该像地震预测学一样,把牛熊周期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等级,这就有了一个新的投资学概念:大动荡。人们心目中的牛市和熊市其实都有一个量化的“锚定”:牛市是20%-25%年度涨跌区间;“大动荡”的标准则是:涨则翻番,跌则腰斩,叠加在牛熊周期之上。
股市“大动荡”可追溯到1987年10月19日美国的“黑色星期一”前后数年,几乎就在同一时期,还有1988-1991年的日本股市和1986-1990年的台湾地区股市等。
可以说,1980年代后期到1990年代初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全球股市进入了“动荡年代”。
1986年10月17日,台湾地区股市首次突破1000点后,一路飙升,至1987年10月1日达到4673点后急转直下,两个月内腰斩;再从2230点爆炸性上涨,1988年9月达到8790点后暴跌逾40%;又从5119点起跳,1990年2月狂飙至12680点,之后上演了从巅峰到瀑布的股市奇迹:1990年10月跌到2485点,最大跌幅逾80%!如果把台湾地区股市的“大动荡”删除,1986年10月突破1000点到1990年10月的2485点是一个很平和的股市上涨,然而在这两个10月之间的4年间,台湾地区股市历经三次巅峰,堪称股票市场的“通古斯大爆炸”,2008-2009年的次贷危机和今年美国股市“大动荡”都难以望其项背。
按照上述标准,中国A股2005年跌破1000点到2007年10月(也是10月)冲上6124点,之后暴跌到1664点,也是一次股市“大动荡”。和台湾地区股市不同的是:2005年到2008年的A股“大动荡”没有跨境资金流动的推波助澜。今年美国股市也经历了一次“大动荡”,2020年2月22日到3月23日,道指从29500点暴跌至18200点区间,之后半年内反弹到29000点之上,也不能“锚定”在年度涨跌幅度20%-25%的牛熊周期概念中。
在这里,我们引进一个投资行为学概念:助推(NUDGE)。201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塞勒创造了一些投资行为学概念,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一是禀赋效应,二是助推效应。
助推效应何来?一个有自杀倾向的人站在峭壁边缘,自杀,未必是有意识的,而是在那一瞬间的“无意识行为”。行为经济学把这个概念引入投资决策,解释了投资人群体“非理性冲动”的助推效应。
股市大动荡和上市公司的基本面没有必然联系,如果说基本面是内在价值,环境就是外在因素。任何一个投资人群体的一致行动,相对于其他投资人群体而言就是外部“推动”,换句话说就是“助推”。从这个角度看A股市场的北向资金,作为A股市场上新的投资人群体,北向资金的资金量逐渐增大,可能“助推”的资金量更大。
由此演绎,股票市场的开放性也是一种趋势,而在股市开放的过程中,外部增量资金的流动是重要“推手”。基于新兴股市的有限数据分析,外部资金的交易量占比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观测指标。在此提示:北向资金的交易量占比提升到25%以上,有可能是A股市场再次发生大动荡的导火线。
股市大动荡和牛熊周期不同,在牛市情绪占主导的阶段,“助推”的力量可能驱动牛市的情绪性溢价翻番。反之,在熊市情绪占主导的阶段,尤其是在牛转熊的拐点之时,突发性暴跌本身会触发断崖式暴跌。这就是台湾地区股市1986-1990年大动荡的启示,也可以解释中国A股2005-2008年暴涨暴跌之谜。
㈦ 在香港股市中都有哪些重要的股票指数
最重要的就是恒生指数HSI了。此外还有香港综指HSHKCI、恒生综指HSCI、红筹指数HSCCI、内地指数HSMLCI、国企指数HSCEI、创业指数GEM、大型指数HKL等等。
恒生指数之下又按行业分为恒生公用、恒生地产、恒生金融、恒生工商;
按流通盘大小又分为恒生大型、恒生中型、恒生小型。
㈧ 大时代里的香港股灾是哪一次股灾,原理是什
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的香港金融市场为背景。
剧中这个场景正是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也就是发生在1973年的香港大股灾,这一股灾也名列世界七大股灾之一。
1967年的暴动,除了外部因素的影响外,香港社会内部出现剧烈变化,但港英政府漠视普通市民利益、只寄望于豪门富贾,也是重要原因。在动荡之下,股市受到显著冲击,当时的香港证券交易所在6月份还一度宣布停市两个星期。暴动结束之后,市场才逐步恢复。
不过,1969年之前的香港股市,上市门槛高,且主要上市公司均为英资,华资受到一定排挤,即使参与买卖股票的职业,在当时的香港也被视为是一种身份的象征。1967年的暴动可以算是香港历史发展的分水岭之一,港英政府汲取了这次时间的教训,开始关注华人民生,提升市民对香港的归属感。
香港股市在1969年之后开始升温
当时因为股票交易活跃,股票的登记与过户手续还是通过人手办理,难以及时处理积存交易,香港证券交易所当时在1969年11月1日开始宣布股市只开放半天,让经纪下午处理交易。
远东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打破了原来香港证券交易所的独家垄断,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香港股市已经不能服务于经济的发展,香港上市公司数目一直维持在65家左右,但是香港的工厂数目已经由1947年的3000家上升到1969年的12300家。远东证券交易所推出了粤语交易,容纳女出市员等适应市场需求的举措,其交易量迅速超过香港证券交易所。金银证券交易所、九龙证券交易所也先后成立,形成四所竞争的格局。这一段时间应当说是香港股市发展最快的时期,许多知名的香港本地公司,基本上就是在这个阶段上市的,例如新鸿基、长江事业等。
恒生指数由406.32调整至1972年1月27日的323.95后,继续扶摇直上,到年尾12月29日上升至843.40,不足一年时间上升1.6倍,其间多种现时的蓝筹地产公司上市,值得一提的是华资地产五虎将长江实业、新鸿基地产、恒隆地产、合和实业、大昌地产。当中以长江实业及新鸿基地产发展最为远大,前者后来多次挑战英资地位,后者超越置地成为全港最大型地产公司。
1972年10月30日并发生香港开埠以来最大规模的收购战:英资置地与牛奶公司主席周锡年爵士及华资地产商华懋王德辉争夺牛奶公司控制权,即所谓“置地饮牛奶”事件:置地以两股面值五元现金,交换牛奶股东手上一股面值七元五角的股份,双方于报章上作出广告战,一时成为市场焦点。
市上又有传外资利获家集团利用香港市民对股市的认识不足,作出财技在市场制造炒风,即所谓“过江龙饱食远扬”事件。而由于当时对于公司上市监管不足,大量空壳公司上市混水摸鱼,最典型例子莫过于有“香港黐线”之称的香港天线上市。
经历过股灾的人肯定过目不忘,因为那感觉真是和割自己的肉一样疼。财迷哥认为,《大时代》中的两次股灾多是人为因素造成,尤其是第二次和第三次。在第三次股灾中,丁蟹一家主要做股指期货,通过做空盈利。如果要让丁蟹服软,只能选择让股指飚起来。于是,丁蟹的对手方展博开始找香港三大阔佬借钱,通过融资将股指抬高,最终丁蟹不得不以高价买入,多年积蓄全部蒸发并负债数亿。最终,四个儿子跳楼,他自己侥幸存活。另一方面,这种人为太高股指的行为,也让泡沫产生。如果一直发展下去,股灾怕是不远了。
疯狂之后,总是走向灭亡。经过了73年3月9日的新高后,外资率先大手出货,跟着抛售的人越来越多,恒生指数像泄了气的气球一样,3月底股市急泻一成多,7月恒指破500点,年底跌至400点,到了1974年12月10日,恒指更低见150.11点,跌幅近91%比起1929年纽约的股灾还要严重。大批股民损失惨重,举生积蓄化为乌有,跳楼新闻经常见报,整个香港市面萧条,进入一个不景气的年代,直到数年后才稍见色。 香港在1997年金融风暴的损失,相信令很多人毕生难忘,但若与1973年的股灾相比,下跌幅度仍只能算是小儿科。
对于1973年的股市大震荡,从一开始创出1700多点的空前纪录,到跌至1974年150点的新低,很多人认为是因为中东以阿战争后,阿拉伯世界实行石油禁运,引致能源危机和导致全球经济大衰退,香港的股市才会从千多点高峰急速狂泻;但笔者却认为是投机过分,物极必反的必然结果。“要你灭亡,就先要你疯狂”,世事往往就是这么奇妙的。
经过了1973年的股灾以后,香港经济虽受到一定的打击,但亦从此打稳了根基,使人们明白股票的风险,把香港带进80年代的辉煌日子。
1974年后,政府设立两个非全职的监察委员会(分别负责证券及商品交易事宜)及其行政要员(证券及商品交易监管专员),办事处隶属政府部门。
商品交易伴随国际贸易频繁产生,1976年香港商品交易所正式成立,主要交易的产品包括棉花期货、糖期货、黄豆期货和黄金期货,比中国最早的商品交易中心,上海金属交易所早了16年。
1985年5月7日,香港商品交易所正式改名为香港期货交易所(香港期交所),翌年5月6日,期交所推出恒生指数期货合约为投资者提供套戥方式分散投资风险。
直到1986年,香港证券市场已经从1969年的26亿港元攀升至1231亿港元。四大交易所的春秋战国时代也终于进入了尾声。同年4月2日,香港证券市场结束了“四会时代”,合并后的香港联合交易所(联交所)成为了香港唯一的证券交易所。同年9月22日,联交所获接纳成为国际证券交易所联合会的正式会员。联交所交易大堂设于香港交易广场,采取电脑辅助交易系统方式进行证券买卖。
在1983年9年24日,香港出现黑色星期六股市大震荡,港元大幅贬值,物价开始飞涨,民众大量抛售港币购进美元,抢购商品和物资,香港一片混乱,市民惶惶不可终日。
原来,敏感的香港媒体从中英双方对外发表的简短的公告上嗅出了端倪。1983年9月第三轮、第四轮谈判不顺利,于是香港社会谣言四起,有人说双方谈判破裂了。而在当时,中英谈判成了香港经济的晴雨表,谈的好香港股市就涨,谈的不好它就跌。于是,就在这个时候,香港股市出现了所谓的“黑色星期六”,股市再下降不仅会影响到港元崩溃,而且还会影响到英镑的地位。为了保住英镑的地位,英国不得不把港币的汇价和美元挂钩,这才稳定了局势。
㈨ 香港 美国 股市涨幅最大的是哪十只股票
电讯盈科 google 鸿海精密 NTTDOCOM
按市值应该是的 按涨幅小股票就没法算了
那香港的改成 和黄 好了~ 反正是一家的
香港上市的腾讯涨幅也很大~
都是互联网和电信业的 世界首富 墨西哥那人 也是靠电信的
㈩ 港股对a股的影响有多大
影响还是有的,港股目前的走势是比较明显的弱势形态,每次下跌后的反弹高度在不断降低,而下跌的幅度却在不断加深。在看A股,目前正处在多头修复的行情中,所以现在这种局面即使有影响,也是短暂的。
所以我认为如果港股继续延续这种走势到节后,那之后A股开盘受到影响的可能会很大,所以出现低开低走的情况也不意外,但这种影响我认为是有限的,是无法改变A股整体趋势的,所以如果A股开盘首日出现V型反转也应该是在考虑之中的。
拓展资料
香港的股市相比内地更加成熟、理性,对世界的行情反映更加灵敏。如果内地的股票同时在内地和香港上市,形成“A+H”模式,可以根据它在香港股市的情况来判断A股的走势。事实上,很多在A股上市的公司也在港股上市,特别是上证50板块,基本都是大盘股,所以,港股出现下跌或者上涨,A股在一定的程度上出现下跌或者上涨,特别是上证50受此影响较大,而且大盘不能稳住,题材股、小盘股也将受到影响。
港股是指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的股票,港股与A股在交易制度上存在很大的区别:
(1)交易时间不同。港股交易采用T+0交易机制;A股采用T+1交易机制。
(2)结算制度不同。港股采用T+2结算方式;A股采用T+1结算方式。
(3)涨跌停限制不同。港股没有涨跌停限制;A股一般采用10%涨跌停限制,ST股或者*ST股采用5%涨跌停限制。
一直以来香港的股市跟随美国股市,现在香港有很多中资股,如果美国跌了香港就会跌,香港的中资股就会跌,那么国内的股票就会现的价格比较高了自然就会下跌,主要还是心理的影响。
香港股市对内地股市大概20%的影响,内地对香港的影响是30%,美国对香港的影响是60%,东南亚对香港的影响是10%,大约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