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银行挤提对内地股票影响
A. 谁给分析下金融危机
编辑本段定义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编辑本段类型
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
编辑本段特征
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在对待这次震撼世界的亚洲金融危机的问题上,朱镕基在很多重要场合都态度坚定地表示,“人民币坚决不贬值,不增加亚洲其他国家、地区的危机和困难。”,“我们是亚洲的一分子,同舟共济,决不乘人之危。”朱镕基所代表的中国政府的形象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和赞许。海内外媒体都普遍认为朱镕基是带领中国人民在经济改革大潮中走出困境。走向光明的最佳人选。(以上内容节选自《应用写作》杂志1998年第10期《谈朱镕基讲话的语言特色》)
编辑本段国际金融危机传染机制出现新特点:
外部因素引起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国际传染并非近年方才出现的现象。1873年,德国和奥地利经济繁荣,吸引资本留在国内,对外信贷突然中止,导致美国杰·库克公司经营困难;1890年,伦敦巴林兄弟投资银行对阿根廷债权发生支付危机,加之当年10 月纽约发生金融危机,伦敦一系列企业倒闭,巴林银行几乎于当年11月份倒闭,只是在英格兰银行行长威廉·利德代尔牵头组织的银团担保基金救助下方才得以幸免,但英国对南非、澳大利亚、美国和其他拉丁美洲国家的贷款因此事而锐减,致使上述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危机一直持续到1893年;1928年春,纽约股市开始繁荣,汲干了本可投向德国、拉丁美洲的信贷源泉,导致上述国家和地区陷入经济萧条。中止发放海外信贷很可能加速海外经济衰退,后者又会反过来对导致这一切的国家发生影响。20世纪 90年代,伴随着国际游资的膨胀,国际货币、金融危机频繁爆发,根据巴里·艾森格林和迈克尔·博多在2001年完成的一项研究,现在随机挑出的一个国家爆发金融危机的概率都比1973年大1倍,国际货币、金融危机的传染性也大大增强,往往爆发不久就如同传染病一样迅速从最早爆发危机的国家或地区蔓延到其他国家和地区。舆论界留下了许多描绘这一现象的词汇:1994年墨西哥危机的“龙舌兰酒效应”、“亚洲流感”、 “俄罗斯病毒”等等不一而足,而对货币、金融危机传染机制的研究也迅速兴起。由于多种危机传染机制需要在资本项目和金融市场开放条件下才能实现,在很大程度上,我国依靠资本项目的适度管制和金融服务市场低开放度而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幸免于难,但时至今日,随着我国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尽管我国资本项目仍未完全开放,危机传染的风险已经大大上升,震撼国际金融市场的美国次贷危机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表明国际金融危机传染机制出现了新特点。
广义的货币、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渠道可以划分为非偶发性传染渠道、偶发性传染渠道两大类,前者指在危机爆发前的稳定期和危机期都同样存在的传染渠道;后者指仅出现于危机爆发后的传染渠道。由于第一类传染渠道源于国家或地区间实际的经济金融联系,危机的传染来自宏观经济基本面的变动,因此又称为“真实联系渠道”,或“基于基本面的传染”,主要包括贸易联系与竞争性贬值、政策调整、随机总需求流动性冲击等途径。偶发性传染与经济基本面无关,仅仅是投资者或金融市场其他参与者行为(特别是非理性行为)的结果,因而又有“真正的传染”、“纯粹的传染”之称,主要包括内生流动性冲击、多重均衡和唤醒效应、政治影响传染等途径。但这些传染机制往往是建立在贸易联系和“中心”国家对“边缘” 国家投资的基础之上,是因为来自发达国家的机构投资者纷纷弃新兴市场资产而追逐母国优质资产所致。而就此次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而言,贸易联系与外国对华投资机制的作用可能并不十分关键,反而是中国对外投资和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可能成为最主要的危机传染途径,而且这样的危机传染途径的重要性还会日趋提升。
编辑本段为何出现金融危机
当前的金融危机是由美国住宅市场泡沫促成的。从某些方面来说,这一金融危机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每隔4年至10年爆发的其它危机有相似之处。
然而,在金融危机之间,存在着本质的不同。当前的危机标志信贷扩张时代的终结,这个时代是建立在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美元基础上的。其它周期性危机则是规模较大的繁荣-萧条过程中的组成部分。当前的金融危机则是一轮超级繁荣周期的顶峰,此轮周期已持续了60多年。
繁荣-萧条周期通常围绕着信贷状况循环出现,同时始终会涉及到一种偏见或误解。这通常是未能认识到贷款意愿和抵押品价值之间存在一种反身(reflexive)、循环的关系。如果容易获得信贷,就带来了需求,而这种需求推高了房地产价值;反过来,这种情况又增加了可获得信贷的数量。当人们购买房产,并期待能够从抵押贷款再融资中获利,泡沫便由此产生。近年来,美国住宅市场繁荣就是一个佐证。而持续60年的超级繁荣,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例子。
每当信贷扩张遇到麻烦时,金融当局都采取了干预措施,(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并寻找其它途径,刺激经济增长。这就造就了一个非对称激励体系,也被称之为道德风险,它推动了信贷越来越强劲的扩张。这一体系是如此成功,以至于人们开始相信前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Ronald Reagan)所说的“市场的魔术”——而我则称之为“市场原教旨主义”(market fundamentalism)。原教旨主义者认为,市场会趋于平衡,而允许市场参与者追寻自身利益,将最有利于共同的利益。这显然是一种误解,因为使金融市场免于崩盘的并非市场本身,而是当局的干预。不过,市场原教旨主义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成为占据主宰地位的思维方式,当时金融市场刚开始全球化,美国则开始出现经常账户赤字。
全球化使美国可以吸取全球其它地区的储蓄,并消费高出自身产出的物品。2006年,美国经常账户赤字达到了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6.2%。通过推出越来越复杂的产品和更为慷慨的条件,金融市场鼓励消费者借贷。每当全球金融系统面临危险之际,金融当局就出手干预,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980年以来,监管不断放宽,甚至到了名存实亡的地步。
次贷危机导致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必须重新估计风险、分配资产,未来两年,发达国家资金将纷纷逆转回涌,加强当地金融机构的稳定度。由此将导致新兴市场国家的证券市场价格大幅缩水、本币贬值、投资规模下降、经济增长放缓甚至衰退,其中最为脆弱的是波罗的海三国和印度。新的金融危机将为中国经济增长带来压力,但中国资金也面临“走出去”抄底整合并购相应企业的好时机 。
编辑本段如何解决金融危机
中国的经济从根本上是结构问题,说白了是流动性过剩,最根上的问题是银行贷款贷多了,还有热钱进的太多了,现在中国存贷量是多大,大家可以到网上查查,这是一个天数,这么大量在短时间内贷出去了,经济势必会形成泡沫,但是靠着贷款形成的繁荣应该不会长久,政府应该好好管管已经贷出的款,能不能回笼?有多少坏账会生成。这是对中国经济生死的宣判官,而不是不断地提高准备金率,把现有的经济血脉都抽回到心脏,让已经贷出的钱和热钱来统治中国的经济。人民币升值是个罪魁祸首,是热钱流入的始作俑者,中国股市热钱不会救,救了对中国也没有好处,如果再坚持升值,将严重打击中国的出口业,中国的外汇储备价值。如果光是从石油进口来搞人民币升值,不如直接动用外币储蓄补贴石油。
中国要进行结构治理,首先要先清理信贷系统,特别是对已经贷出的巨量资金进行跟踪处理。如果这方面有缺口,必须多印票子,通过物价上涨(人民币对内贬值)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这是中国人必须付出的代价。如果这部分没有问题,立即停止人民币升值,将储备的美元尽快花出去,或者投资到美国去,买地产,而不是去救美国的金融机构。这样美国就不会给人民币施压了,也拯救了美国的经济。将来中国人无论是赚是赔,对现在都有好处。
要刻意保护好中国的股市和房地产市场,这是中国改革成果的体现,特别是房地产,世界各国都把房地产作为本国经济的大堤(最后防线),一旦危及房地产,都会不惜一切代价进行挽救。中国的房地产偏热是正常的,政府打压只会给外资热钱制造介入机会,让中国人今后付出更大的代价。 要特别保护好房地产商,不要猪肉涨了,就把母猪也杀掉卖肉。房价涨了,不是地产商的错。
股市政府必须得救,不救,百姓就要出问题,百姓没有钱了,就会出本质问题。
股市不能靠外资来救,外资不会无缘无故地来中国,中国也没有能力进行强权博弈,将外资强留在中国,这样在流动过剩的情况下,不能再让人民币升值,任凭外资继续大量流入。
中国也不能用贬值驱赶外资,因为中国的经济已经和外资密不可分,驱赶了就会使经济崩溃。
中国不必实行紧缩政策,如果这样的话,是等于让中国自己的钱退出经济主战场,让外资和游资主宰中国经济,到头来使中国自己的资金无用武之地。
中国要好好管管金融机构圈钱的行为,中国不应该吹金融泡沫,资金不能在金融机构流来流去,要指导民众,向产业方向投资,美国人很高明,人家搞高科技泡沫,互联网泡沫,没听说搞金融泡沫,中国高金融泡沫,物价能不上涨吗?钱都在高端转来转去,没有更多在流转在产业之中,经济还能不出问题。
国家要把股权分置改革放缓,股权分置主要是国有股分置,通过解禁来和市场争利(资金)不是好作法,国家可以将分置期由3年改为30年。大大减缓解禁速度,对股市可以起到拯救作用。
国家要对再融资进行严格控管,对上市企业,要实行效益监管,股价监管,如果由于再融资造成股价下滑,必须由再融资的钱向股东赔付,这样就不会产生恶意圈钱的行为。
至于印花税真不是个问题,降和不降不是问题的关键。国家去年收了2000多亿印花税,就算不降今年也收不上2000亿了,降了也没多少,与解禁比,与再融资比,根本算不了什么。
政府应有的放矢治理结构问题,不好给中国经济乱念紧箍咒。
编辑本段新世界性金融危机
未来两年将出现世界性金融危机
次贷危机导致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必须重新估计风险、分配资产,未来两年,发达国家资金将纷纷逆转回涌,加强当地金融机构的稳定度。由此将导致新兴市场国家的证券市场价格大幅缩水、本币贬值、投资规模下降、经济增长放缓甚至衰退,其中最为脆弱的是波罗的海三国和印度。新的金融危机将为中国经济增长带来压力,但中国资金也面临“走出去”抄底整合并购相应企业的好时机。
世界范围金融危机的乌云正在聚集,未来两年内,全世界将出现一次新型的金融危机。这一金融危机的最大受害者将是一些新兴市场国家,这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挑战和新的机遇。
资金流动逆转将导致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危机
为什么未来世界将出现新型的金融危机呢?这要从发达经济体与新兴市场经济体过去近十年来金融业发展的基本格局谈起。
以美国和英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在过去近十年 ,受益于全球化的大趋势,经济不断繁荣,但这种繁荣的基础其实比较脆弱。这些经济体自身的储蓄相对不足,消费不断增长,经济的金融化趋势不断加强,其集中的表现就是家庭利用已有的金融资产,尤其是房地产为抵押,向银行借款来支持其日益高涨的消费。这一格局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是消费信贷链的破裂,集中的表现就是美国的次级房贷危机。次级房贷危机导致美国的金融机构必须重新估计金融风险的成本,也使这些金融机构必须重新分配自己的资产,以降低风险。
反过来看,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在过去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吸引了大量发达国家的资金,以墨西哥、俄罗斯、印度、巴西等国为例,其证券市场上一半以上的资金来自于国外。日益高涨的海外资金不仅推动了本地资产价格的高涨,也推动了本地经济的繁荣,同时也带来了本地货币实际汇率的不断升值。这一系列过程为这些经济体发生金融危机埋下了种子,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两个地区:一是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立陶宛和拉脱维亚,不仅经常账户出现了占GDP 10%以上的赤字,同时财政赤字也日益加剧,国内价格上涨的趋势愈演愈烈,而且,这些国家还实行了与欧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度,这无疑是写下了导致金融危机最佳的化学反应公式。
另一个非常脆弱的经济体,就是印度。虽然印度经济在过去3年内保持了年均8%以上的增长率,但是其宏观经济的情况不容乐观:长期以来,印度的经常账户处于赤字状态,证券市场一半以上的资金来自于海外,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中央政府也是长期处于赤字状态。
综合考虑发达国家以及新兴市场国家的一些经济情况,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在未来两年之内,世界经济很可能发生资金流动逆转的情形,那就是几年前从发达经济体争先恐后涌入新兴市场国家、追求高风险高回报的资金,在发达国家重估风险的情况下,纷纷逆转涌回发达国家,加强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的稳定度。这种趋势的形成无疑会对发展中国家带来直接的影响,并最终导致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危机的形成。
新金融危机与亚洲金融危机的差异
这种金融危机同十年前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可能形式不同。十年前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主要形式是国际收支的危机,那时亚洲出现了大量到期的外债需要偿还,同时国际金融炒家纷纷挤兑,造成了这些国家外汇储备不足,以至于不得不让本币大幅度贬值。新一轮金融危机的形式不见得以国际收支的短缺为标志,因为今天许多新兴市场国家的外汇储备量是比较高的,同时由于吸取了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这些国家并没有大规模举债,只是通过证券市场吸引了大量外资,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新兴市场国家不面临着金融危机,这种金融危机的形式是以大量的资金倒流从而导致本国证券市场价格大幅度缩水、本币贬值,从而导致本地投资规模下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甚至于衰退为表象的,这和几年前这些新兴市场国家经济高涨、资产价格泡沫化恰好形成了一个逆反的镜面图像。这一新型金融危机的导火索很可能是波罗的楚游,从波罗的海三国可能传导至东欧各国,再传到南亚包括印度,之后再进一步传到其他一些新兴市场国家。
资金流动不能盲目放开,财政政策须保留一定的灵活性
一旦这样的金融危机发生,中国经济面临着怎么的挑战呢?可能的情况是,一部分外资的表现也会如在其他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那样纷纷出逃,对于中国的国际收支会产生一定的冲击,给中国经济带来一定的通货紧缩的压力,但对于目前高速运转(事实上是过快运转)的中国经济并不是坏事。而且,这一资金倒流的情况也会使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有所缓解。但是不容否认,这种资金倒流会对国内的投资规模产生一定的冲击,会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中国经济增长率的下降。另外,由于许多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率的下滑,也会间接通过对中国产品需求的下降,影响中国经济的增长,这些都是这一新型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我们必须看到,这一新兴金融危机的到来对中国也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在这一轮金融危机发生的时候,很多新兴市场的资产价格将大幅度缩水,这将是中国资金出国投向这些国家的绝好时机,这也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整合并购相应企业的最好时机。为此,中国经济界需要做好资金上和项目研究方面的准备。从宏观层面上讲,宏观经济政策必须考虑到这一轮新型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在资金流动问题上必须稳扎稳打,不能盲目放开,要考虑到大量资金出走的可能性和由此带来的压力。当一轮金融危机发生的时候,楚游的经济增长率必然会出现下滑,我们的财政政策必须保留一定的灵活度,在继续实行当前稳健财政政策的前提下,必须做好项目上和资金上的准备,一旦新一轮金融危机在周边国家发生,中国就可以转向积极的财政政策,找到一些有资金保障和社会效益的投资项目。
总之,新一轮金融危机的风险已经来临,全速前进的中国巨轮必须考虑到金融风暴可能带来的冲击,把握机遇,化解风险,我们的经济发展航程将会前途光明。
·原因
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风暴席卷泰国,泰铢贬值。不久,这场风暴扫过了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等地。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景象。亚洲一些经济大国的经济开始萧条,一些国家的政局也开始混乱。
那么,亚洲金融风暴爆发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在观看了关于亚洲金融风暴的一系列报道和自己的研究之后,我找到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1.乔治·索罗斯的个人及一个支持他的资本主义集团的因素;
2.美国经济利益和政策的影响;
3.亚洲国家的经济形态导致。
一:乔治·索罗斯的个人及一个支持他的资本主义集团的因素:
“金融大鳄”“一只假寐的老狼”是对这个金融怪才的称谓。他曾说过,“在金融运作方面,说不上有道德还是无道德,这只是一种操作。金融市场是不属于道德范畴的,它不是不道德的,道德根本不存在于这里,因为它有自己的游戏规则。我是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我会按照已定的规则来玩这个游戏,我不会违反这些规则,所以我不觉得内疚或要负责任。从亚洲金融风暴这个事情来讲,我是否炒作对金融事件的发生不会起任何作用。我不炒作它照样会发生。我并不觉得炒外币、投机有什么不道德。另一方面我遵守运作规则。我尊重那些规则,关心这些规则。作为一个有道德和关心它们的人,我希望确保这些规则,是有利于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的,所以我主张改变某些规则。我认为一些规则需要改进。如果改进和改良影响到我自己的利益,我还是会支持它,因为需要改良的这个规则也许正是事件发生的原因。”
众所周知,索罗斯对泰铢的炒作是亚洲金融风暴的导火线。他是一个绝对有实力,有能力的金融家,然而通过玩弄亚洲国家政权,来达到他获得巨额资本的目的显然是卑劣的。
二:美国经济利益和政策的影响:
1949年,新中国成立预示者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有了危机感。他通过强大的经济后盾在亚太地区建立起一个资本主义的统一战线:韩国,日本,台湾直至东南亚,都成为美国的经济附庸。这给亚洲一些国家飞速发展带来了经济支持。七十年代,东南亚一些国家的经济迅猛发展。
但是,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美国当然不允许亚洲经济继续如此发展,于是,他开始收回他的经济损失。对于索罗斯的行为,他是纵容的。
三:亚洲国家的经济形态导致:
新马太日韩等国都为外向型经济的国家。他们对世界市场的依附很大。亚洲经济的动摇难免会出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状况。以泰国为例,泰铢在国际市场上是否要买卖不由政府来主宰,而他本身并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量,面对金融家的炒作,该国经济不堪一击。而经济决定政治,所以,泰国政局也就动荡了。
·启示
(1)一个国家经济的开放程度,是建立在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稳定的政权基础上的,只有经济实力雄厚,政权稳固才能谈及真正的发展经济。
(2)一个经济学家,只有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否则,他将不是一个真正的经济学家,并对经济发展起阻碍作用。
(3)只有提高综合国力,才能使一个国家立于不败之地。
编辑本段产生
泰国的金融危机事发于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的动乱。首先是外汇市场的美元收缩冲击,使得泰铢在很短的时间内大幅度贬值,进一步影响了泰国的股票市场和金融体系,东南亚的金融市场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捆绑经济,而且各国的货币不统一,在国际化的金融市场上美元最终成为交易单位。间接的为金融危机的爆发创造了助动力。
所以,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来自于外汇市场的冲击,货币危机又成了金融危机的附属。
编辑本段亚洲金融危机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概况
1997年6月,一场金融危机在亚洲爆发,这场危机的发展过程十分复杂。到1998年年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
第一阶段: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外汇及其他金融市场一片混乱。在泰铢波动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8月,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冲击。印尼虽是受“传染”最晚的国家,但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10月下旬,国际炒家移师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矛头直指香港联系汇率制。台湾当局突然弃守新台币汇率,一天贬值3.46%,加大了对港币和香港股市的压力。10月23日,香港恒生指数大跌1211.47点;28日,下跌1621.80点,跌破9 000点大关。面对国际金融炒家的猛烈进攻,香港特区政府重申不会改变现行汇率制度,恒生指数上扬,再上万点大关。接着,11月中旬,东亚的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17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跌至创纪录的1 008∶1。21日,韩国政府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暂时控制了危机。但到了12月13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又降至1 737.60∶1。韩元危机也冲击了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于是,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第二阶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风暴再起,面对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印尼开出的药方未能取得预期效果。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将实行印尼盾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的联系汇率制,以稳定印尼盾。此举遭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美国、西欧的一致反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扬言将撤回对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经济大危机。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价跌破10 000∶1。受其影响,东南亚汇市再起波澜,新元、马币、泰铢、菲律宾比索等纷纷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一份新的经济改革方案达成协议,东南亚汇市才暂告平静。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与之关系密切的日本经济陷入困境。日元汇率从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兑1美元跌至 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兑1美元;5、6月间,日元汇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兑1美元的关口。随着日元的大幅贬值,国际金融形势更加不明朗,亚洲金融危机继续深化。
第三阶段:1998年8月初,乘美国股市动荡、日元汇率持续下跌之际,国际炒家对香港发动新一轮进攻。恒生指数一直跌至6 金融危机600多点。香港特区政府予以回击,金融管理局动用外汇基金进入股市和期货市场,吸纳国际炒家抛售的港币,将汇市稳定在7.75港元兑换1美元的水平上。经过近一个月的苦斗,使国际炒家损失惨重,无法再次实现把香港作为“超级提款机”的企图。国际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时,在俄罗斯更遭惨败。俄罗斯中央银行8 月17日宣布年内将卢布兑换美元汇率的浮动幅度扩大到6.0~9.5∶1,并推迟偿还外债及暂停国债交易。9月2日,卢布贬值70%。这都使俄罗斯股市、汇市急剧下跌,引发金融危机乃至经济、政治危机。俄罗斯政策的突变,使得在俄罗斯股市投下巨额资金的国际炒家大伤元气,并带动了美欧国家股市的汇市的全面剧烈波动。如果说在此之前亚洲金融危机还是区域性的,那么,俄罗斯金融危机的爆发,则说明亚洲金融危机已经超出了区域性范围,具有了全球性的意义。到 1998年底,俄罗斯经济仍没有摆脱困境。1999年,金融危机结束。
B. 关于冯景禧的书
1923年出生于广州市的一个商人家庭。父亲起早摸黑做些小本生意,日子过得并不宽裕。加上冯景禧的生母去世早,继母与他的关系不好,抗战爆发后家道中落。一九三八年,年仅16岁的冯景禧就背井离乡,只身来到香港,在九龙一家船厂当小工。船厂工作辛苦而薪金微薄,苦干一日仅挣十三个仙(一角三分),连吃饭也不够。冯景禧只好凭他读过几年小学的底子,到工人夜校兼课,才勉强维持生计。尽管工作辛苦,但冯景禧从没打退堂鼓的念头。他心里牢牢记着离家时继母的嘲笑:“有种你就走!若你发了财,我跪在门槛上迎你!”他发誓:今生不混出个样子,决不返乡。
1941年,日本侵略军强占了香港,到处横行霸道,无恶不作。生性倔强的冯景禧怎么也咽不下这口气,于是匆匆逃回了家乡。可是,广州同样也成了日本鬼子的天下。由于与继母的关系仍然不好,冯景禧有家难归,只好到一家金银首饰店去做学徒工。他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常常利用跑街的机会,光顾别的店铺,留心观察人家的货品款式和经营方法,用以改善自己店里的不足。因为他聪明能干,爱才的老板提拔他担任商行的管事,后来又让他负责管理整个商行的财务。冯景禧虽然没学过会计,但他在工作中虚心求教,竟能把商行的一本账理得清清楚楚,烂熟于心。老板有什么问题,他都能随口应答,所以深得老板的信任。冯景禧虽然也从中摸索到不少“生意经”,然而他对于这种寄人篱下的生活,始终不满意。
抗战胜利以后,市面上的商业活动开始活跃。冯景禧便辞去了金银店里的差事,和几个朋友一起贩卖大米,这样干了2年,只赚到几百元钱;后来他又同朋友们集资开了一座酒楼,生意也不是太兴旺。雄心勃勃的冯景禧,时刻想找到一个能让他大展鸿图的事业。1948年,他听说台湾鱼苗的价格高,从广州贩鱼苗到台湾能赚大钱,便决心要做这贩鱼苗的生意。
当时朋友们都劝他不要做这种生意,因为,他既不熟悉水性,又不了解鱼苗的特点,加上当时海上盗匪出没,万一中上一颗炮弹,那就连自己都赔在里面了!可是冯景禧坚持要干,他认定这生意能为他赚大钱!为了筹集资本,他将自已经营的酒楼都卖掉了。他从广州买下鱼苗,运到香港,又租了船运往台湾。哪知“天有不测风云”,他的鱼苗船驶出广州湾不久,就遇上了大风暴,不习惯海上生活的冯景禧差点连苦胆都吐出来!船只在风暴中随波逐流,等到惊涛骇浪平息下来,总算平安抵达台湾岛。然而不幸的是,船上的鱼苗在颠簸中早已死光!
冯景禧多年经营积累的本钱,这下赔了个精光!
冯景禧不甘心就这样空手而返,他还想再搏一搏,于是打起了船老板的主意。他同船老板商量,要以这条船作抵押,从台湾运香蕉回广州。船老板当然不肯冒这个风险。冯景禧对他说:“你不肯,我回去也没法付运费给你,看来只好跳到海里去了!”船老板半是同情半是无奈,最后只好同意了。然而命运老人却一点也不同情冯景禧,归途中海上一直大风不息,船走走停停,好不容易回到香港,香蕉已经烂得一根好的都没有了!
冯景禧不但没赚到一文钱,反而欠下了一大笔债!面对命运的打击,冯景禧不再抹泪,他想到自己的责任,如果自己死了,船的抵押费怎么赔?又怎么对得起老艄公!他拉着老艄公的手说:“这次连累了你,抵押费和运费过几天送来。”冯景禧果不食言。但他为还债不得不日夜辛苦奔忙。他坚信,只要肯干,命运之神总有一天会来眷顾自己的。
冯景禧回到广州,重新做起了代人买卖金银的生意。凭着他的丰富经验,逐渐又赚了一些钱。
有了本钱,冯景禧就瞄准了香港的房地产业。50年代后期,香港经济恢复和发展极快,由于人多地少,房地产价格直线上升。然而投资房地产,没有雄厚的资金是不行的。冯景禧灵机一动,找到了生意场上的好朋友郭德胜和李兆基,商量合资创办房地产公司的事情。他们3人当时都是刚刚开始创业的小财主,又都看好房地产业,所以一拍即合,招股建立了“永业企业公司”。3人当中,年纪最大的郭德胜老谋深算,年纪最小的李兆基反应敏捷,冯景禧则精通财务,擅长分析。他们发誓:“同心协力,进军地产,你发我发,大家都发!”公司的资金当然比个人资金大多了,但对于房地产业来说,仍然只能算个小户头,只能购买较小的地盘。从购买原沙田酒店开始,他们在房地产业初试身手。他们采取的经营方式,是低价收购旧楼,拆掉重建新楼出售,还以“分层出售”、“10年分期付款”等方法招徕顾客,颇受客户的欢迎,逐渐积累起了资金。
到1963年,他们3人已经成为香港商界的中等富商。资本雄厚了,经营房地产业的经验也丰富了,他们便丢开了其它的股东,每人投资100万元港币,新建“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准备在房地产业大干一场了。这3位朋友各有所长,齐心协力,又都是十足的“工作狂”,每天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这种拼命苦干的精神,使得他们的公司很快引起了实业界的注意,称他们为“地产界的三剑客”。他们虽然在生意场上精明过人,却又不是什么钱都赚的人。冯景禧就一再表示,有3种人的钱他不能赚:逃难的人的钱不能赚,孤儿寡母的钱不能赚,天灾人祸的钱不能赚!他们冷静地等待着每一个赚大钱的机会。
对于目光远大的人,赚大钱的机会一定是不会太少的。
一九六五年,香港发生华资银行挤提风潮,风潮刚歇,内地“文革”动乱又波及香港。一时人心惶惶,百业萧条,有钱人纷纷移民,房地产市道一跌千丈。许多富豪唯恐“文化大革命”也闹到香港来,纷纷抛售在香港的产业,准备逃离香港。混乱之初,冯景禧也准备举家移民加拿大。就在家人收拾行李之时,冯景禧漫步在香港大街上,望着来去匆匆的人流,想着自己将要离开这人生与事业的发祥地,心里有股说不出的滋味。蓦地,路边一幢花园洋房写着只售六十万港币的广告吸引了他。犹如电光火石一般,冯景禧忽然悟出这是个天赐良机,只要香港不乱,过两年这些人迟早要回来的。他急忙赶回家,向家人表示他不走了,要坐镇香港。冯景禧过人的胆识再一次表现出来,他和郭德胜、李兆基一起,果断地以低价大量买进土地和房产。在三年之间,新鸿基建成逾二十座大厦。此时,香港的局势早已稳定,地价迅速回升,工商业复苏。由于低潮时,许多建筑业者停建楼宇,造成市面上出现楼宇求过于供的现象,给新鸿基带来高价出售的机会。短短三年时间,新鸿基的资产由五百万跃升至三亿元。冯景禧、郭德胜、李兆基因此也博得地产界“三剑客”的美名。发了大财的冯景禧,获得了一个“商界奇人”的雅号。
新鸿基的事业一日千里,到1972年,公司售出的房产总价值达到5亿多港元,几乎是当初“三剑客”投资的20倍。
随着资本的雄厚,“三剑客”都有了独自闯天下的力量,已没有必要再在一起打江山。冯景禧和李兆基先后放弃了房地产业,只留下对此情有独钟的郭德胜。
1969年11月,正当香港房地产业处于供不应求的大好局面、新鸿基企业公司的房地产生意一派兴盛之际,冯景禧却出人意料地卖掉了他的大部分股份,正式建立了他个人的“新鸿基证券投资公司”。
稍有金融常识的人都知道,在商界,最难经营的就是证券生意,人们形容这门新兴的金融事业经营者,是“一分钟之间成伟人或是成乞丐”。放弃自己驾轻就熟的行业去干冒险生意,更是商家的大忌。然而冯景禧却另有见解,他说:“你认为自己喜欢干,而且能够干好,与原来的事业相比更有诱惑力,社会条件又允许,那么就不要徘徊,不要过多考虑得失!希望本身就是一种原动力;如果注入你的辛勤,你就成功了一大半;同时,只要你认识到怎样处事,应付好各种人际关系,那你就成功了!”
香港的股票市场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一些新成立的公司就已向市民发行股票,筹集所需的开办资金。战后,工商业迅速恢复而且日趋繁荣,股票发行更成为公司企业扩充业务的重要手段。同时,广大市民在日益沉重的通货膨胀的压力下,也被迫以购买股票来投资生利和保持币值。冯景禧早就对证券交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平时认真钻研证券业务,认为证券交易在香港有着十分诱人的美好前景。
自从新鸿基证券公司开业后,冯景禧便全身心地投入了自己钟爱的事业。证券交易瞬息万变,香港最著名的远东证券交易所,比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参谋部还紧张。每个工作人员都有一张6平方米的椭圆形办公桌,桌上有20多部电话机。电子电话屏幕上每秒钟都在呼叫,工作人员几乎没有请示和思考的余地,必须随时作出肯定或否定的答复。交易所的工作人员,一般都是有一定实践经验,知识渊博,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中、青年人。冯景禧当然熟知这一切奥秘。但他在经营证券业务时,有着与众不同的眼光,代客买卖股票刻意追求证券业务的大众化和普通化。用他的说法,叫做“渔翁撒网”法。别的证券公司都把服务重心放在大客户身上,新鸿基证券公司却处处为散户、小户着想。社会上千千万万中、小资产拥有者,从管理职员、产业工人到出租车司机、女佣人,都成了新鸿基证券公司的常客;不管买卖的金额如何小,冯景禧对他们都是一视同仁,服务态度热情而诚恳,尽可能为他们提供方便。冯景禧准了一条,那就是广大劳动阶层和中、小资产者毕竟是社会组织的基石,大量散户、小户的聚合,就足以汇合成一条冲决一切障碍的巨大洪流。果然,新鸿基证券公司的业务金额飞速增长,很快成为香港股票市场上的一股举足轻重的力量,足以左右香港股票价格的变动!冯景禧因此成了证券交易市场中的“大哥大”,被人誉为“证券交易大王”、“股坛教父”。谁也不敢小看他。
冯景禧早就意识到了信息的重要,他本人对香港和国外股票市场的行情了如指掌,有“活字典”的美称。他非常注重积累、储存市场信息,新鸿某大厦四十几层的办公室内,装备有最先进的电子计算机网络和现代化的通讯设备;为一般散户及不谙英文的港人提供免费服务,并先后出版了多种股市指南,如“投资分析”、“香港上市股票基本资料”等,充分满足了客户对资讯的需求。他的部下必须每天3次向他提供世界各主要市场的最新信息。由于掌握市场信息敏捷准确,他对外汇、黄金、股票、期货等价格的变动都能做出可信度较高的预测。这也是他在证券交易中从不失手的一个重要原因。
股票市场变幻莫测,有人说,在一昼夜的1440分钟里,股市有可能出现8640种变化!为了帮助千千万万的客户,特别是中、小客户了解瞬息万变的股市行情,新鸿基公司成为香港唯一一家免费提供中文调查资料的经纪行。公司先后出版了《每日经济简讯》、《投资分析》、《公司业绩报告》、《香港上市股票基本资料》、《美国股票通讯》、《美国商品期货》、《期货市场通讯》、《黄金报告》等大量资料,为广大投资者提供指导和咨询,适应了不同投资者不同层次的需要。这高质量的服务,赢得了广大客户的信赖和赞赏,新鸿基的业务也就日益红火!据行家估计,新鸿基证券公司经营了香港四分之一的股票买卖!1970年,新鸿基证券公司的盈利只有70万港元,但到了10年之后,它的年利润超过了亿元!新鸿基证券在短时间内崛起,成为香港股市最大的券商,其交易量占全港总交易量的四分之一,冯景禧也成为香港股市当之无愧的证券大王。冯景禧被《亚洲金融杂志》称为“血液里有零售者的本领”。他自己总结这套做法叫“证券银行化”,即以银行吸引大众存款的手法来从事证券业。冯景禧在建立证券王国的同时,也开始构建他的金融王国。
一九七零年,新鸿基财务公司成立。他的目标是将新鸿基集团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的金融服务机构。他以惊人的速度在实现这个目标:一九七四年,与总部设在马尼拉的薛氏集团合组新鸿基薛氏管理咨询公司。一九七五年,收购华昌建业有限公司和中国企业有限公司,同年底,与美国美亚证券签约、组建全资附属公司新鸿基(美国证券)公司,并担任美国公司在港的独家代理。一九七六年,与美国亿利国际期货合组“新鸿基亿利商品公司”。一九七八年,与法最大银行集团“百利达”达成协议,由百利达购入新鸿基证券部分股权。
接着,冯景禧与美国梅林集团的布鲁格博士接上头。梅林集团是世界50家大公司之一,业务范围涉及石油开采、机械制造、证券经营等方面。中、美两位富豪初次见面,就谈得十分投机,仅仅用了45分钟,就达成了一致协议,决定成立特别工作小组,研究具体的合作方案。后来,美国梅林公司以高于市价38%的价格,购入新鸿基集团的部分股权,交易的结果,冯景禧获利达8200万美元;而新鸿基购买了170万股梅林集团的股票,成为梅林集团最大的个人股票持有者。冯景禧把这次成功形象地称为“45分钟架起一座洲际大桥”。
这样,亚洲的新鸿基、欧洲的百利达、美洲的梅林三大财团,密切合作,互相支持,成为世界金融界极富实力的“铁三角”!
一九七九年,成立新鸿基保险公司,又与法国通用保险集团签约,由通用购入新鸿基保险百分之五十四点五的股权。一九七九年,新鸿基财务改组为新鸿基银行,并与新鸿基证券分别上市。同时在港九各地设分支机构,广泛而深入地提供全面性的财务服务,包括保险、投资、管理等。冯景禧的金融王国梦想成真!商场如战场,冯景禧也非一帆风顺。然而,他却从不言败。
1982年,香港政府鉴于新鸿基集团的业务状况,批准成立新鸿基银行,并发给营业执照。这是自60年代以来,香港第一家获准成立的本地银行!新鸿基银行在香港等地设有16个分行,总资产达42亿港元,实力相当雄厚。这年7月,冯景禧应邀参加香港大学的同学会,在会上,他兴奋地谈到自己的打算,他说:“我冯景禧天生是忙碌的命,不会就此止步,安于现状。今后,我要脚踏香港,背靠大陆,面向太平洋,放眼全世界!”
八十年代初,世界经济停滞,香港也受影响。由于谣言所致,冯景禧的公司股票一落千丈,三天时间,他损失了四个亿。然而,冯景禧挺过来了。一九八三年底,新鸿基银行出现挤提,他被迫向百利达银行求助,出让了银行控股权。次年,他又利用阿拉伯资金卷土重来,再度取回控股权。截至1985年为止,新鸿基银行在港九已有16处分支行,全部资产达40亿港元。他的一生,可谓拼搏的一生。
祖国改革开放后,冯景禧率先投资内地。“三剑客”再度联手,在广州兴建了中国大酒店。新鸿基(中国)有限公司也于一九七八年成立,在内地开展投资贸易活动。一九八五年八月五日,冯景禧赴加拿大洽谈业务,却死于脑溢血,年仅六十三岁。冯景禧有五个子女,但仅儿子冯永祥在“新鸿基”工作,一九九六年春,冯永祥将“新鸿基”出售。
C. 哪位能介绍一下日本和台湾的股灾
1965年香港股灾是香港股市于1960年代的第一次股灾,主因是广东信托银行挤提事件。恒生指数在这次股灾跌了四分之一。
随著1960年中华煤气的上市,以及1961年怡和洋行与九龙巴士的上市,再加上因中国大陆的三年困难时期,大量新移民涌入,导致香港股市及香港楼市出现不健康的繁荣现象。虽然在1961年6月14日爆发廖创兴银行挤提,1个月后董事长廖宝珊受打击因脑溢血猝亡,但由于楼市股市互相追逐,成交额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新高,然而却隐伏了香港银行体系的危机。自恒生指数于1964年7月31日以100点为基数起,曾于1965年1月29日上升至103.53点,半年内只上升3.53%,已显示出市场的忧虑。
在1965年1月26日,小型银行明德银号发生挤提,到1月30日因对地产放款过度宣布破产。而于2月6日,广东信托银行同样发生挤提,不出两天,2月8日宣布全线停业。当天下午即波及多间华资银行,包括当时最大华资银行恒生银行,以及广安银行、道亨银行、永隆银行等银行,并继续蔓延至远东银行及广安银行,并波及澳门。香港政府即时安排由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无限量出资支持恒生银行、远东银行及永隆银行,渣打银行则支持道亨银行及广安银行。事件到2月10日暂时平息,广东信托银行最后亦宣布破产。
然而,市面谣言仍然针对恒生银行。同年4月5日,恒生银行于一天之内失去六分之一的总存款,至4月10日与汇丰达成协议,以5100万港元出售51%股权予汇丰,挤提潮即告平息。当时全港最大华资银行即变为英资汇丰的附属公司,事后引起各方议论。
同年11月25日由邱德根创办的远东银行再次遭到挤提,汇丰应财政司要求,宣布对该行作出无条件支持,直到1969年该行被万国宝通银行收购为止。1966年9月15日,汇丰根据财政司的命令接管有财政困难的有余银行,
由于这次金融风波,恒生指数由1965年1月29日103.53点下跌到11月30日77.95点,跌幅达24.71%。
1967年香港股灾是香港股市于1960年代,继广东信托银行挤提事件出现的另一次股灾。
恒生指数由1965年11月30日77.95点开始回升,1966年2月28日升至85.81点已是当年最高点,市况并无复元之象,之后辗转反覆下跌。
1966年5月中国爆发文化大革命,继而于1967年引发六七暴动,令香港市民一时人心惶惶。加上有谣传指解放军要越过深圳河驱逐英国势力解放香港,掀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一次移民潮,大批外藉人仕以至世家子弟均大力抛售股票物业离港,制造大量财富转移。
香港证券交易所曾两次宣布停市共10天。1967年8月31日,恒生指数报58.61点,创出有恒生指数以来最低纪录,由1966年高点计算跌幅31.70%,如计及银行挤提潮之前的跌幅,达43.39%。由于当年只有香港证券交易所,市场参与者以外藉人仕及所谓高等华人居多,一般普罗市民极少参与,加上年代久远,所以较少人提及。
1973年香港股灾是香港股票普及化后第一次股灾,亦是香港股市史上最大规模的股灾,恒生指数于一年内大跌超过九成,数以万计的市民因此而破产,甚至自杀。
多间证券交易所成立
1969年由李福兆先生牵头的一群华资经纪暗中筹备一间华人的股票交易市场远东交易所(The Far East Exchange Limited),并于12月17日开业,由此开始了普罗市民参与证券及股票买卖,当时恒生指数于12月29日创下160.05当年新高,其后股市节节上升,1971年9月20日创下406.32新高位,不足两年上升1.5倍。
其后两间以华人为主要对象的交易所先后成立,1971年3月15日由当时的金银业贸易场理事长胡汉辉等倡议的金银证券交易所(The Kam Ngan Stock Exchange Limited)开业,1972年1月5日由陈普芬等人创办的九龙证券交易所(The Kowloon Stock Exchange Limited)成立,1970年1月20日由新界领袖陈日新创办的亚洲证券交易所在香港注册成立,并计划在1973年2月18日正式开业。为了阻止更多的证券交易所成立,政府公布《1973年证券交易所管制条例》(The Stock Exchange Control Ordinance),重罚经营未经认可的交易所之人士及抑制证券交易所之增加。至此四会并存的局面形成,并维持至1986年四会合并为止。可见当年证券及股票市场发展之炽热。
1990年日本发生的一场股灾因其引起的经济衰退期限之长、程度之深而让世人瞠目,它在日本引起的恶性后果可比于美国30年代的大萧条。
从8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有两个极端的表现。1986年,日本经济走势平稳,由汽车、电子、集成电路等行业带动,实力逐渐增强,年底经济企划厅宣布又一次景气来临,即为时长达4年之久的"平成景气"。至80年代末,日本汽车已称霸全世界,日本的产业在西欧、拉美遍地开花,几乎所有的国家都逼伏在日本强大的经济实力之下。然而1990年的一场股灾几乎将日本几年来的成就全部毁灭。这次股灾因其引起的经济衰退期限之长、程度之深而让世人瞠目,它在日本引起的恶性后果可比于美国30年代的大萧条。?
风云骤起
由于日本经济的强劲长势,这场股灾的来临似乎显得突然。股灾爆发后一段时间内,人们还一直认为实体经济并没受多大影响,或许其中还有日本业界保密口风很紧的原因,直到爆发一年之后人们才真正意识到日本经济受到了多么大的震动。?
进入"平成景气"以后,日经平均指数(图1)由1985年的12000点持续上升,在1987年10月17日"黑色星期一"的西方股市大风暴中,短期下沉后率先"复活",从而带动了全球股市的回暖。以后,股价一直呈强势上升。为此,经济理论界的人士得出积极的分析,认为日本经济增长势头强劲是促使日本股市大涨的主要原因,而证券业内则有人看好50000点大关。然而,自1989年年底交易所最后一次开市日经平均股指高收38915点后,不可遏制的暴跌就象意外的狂风骤雨劈面向人们袭来,一夜变巨富的美梦化成噩梦深渊,恐慌情绪笼罩着投资者的心。1990年10月日经225种股票平均指数跌破20000点。1991年上半年略有反弹,旋即转入更猛的跌势。1992年4月1日东京证券市场的日经指数跌破17000点的心理大关,股已民陷入了绝望情绪中。8月18日日经指数再创14309点新低,基本上回到了1985年的水平。1993年一季度仍徘徊于16000-17000点之间,1994年年末略有上浮,上摸20000点,以后直到1995年12月底,即又过14个月后才再次突破20000点,收盘在20011.76点(12月28日)。?
膨胀有因
日本股市暴跌后,经济学界把80年代末期日本由股市的狂热造成的过热经济增长称作典型的泡沫经济。股市遭重创后,泡沫经济也就随即破灭。这就是90年代世人所看到的日本现象。?
1985年9月,西方5国财长在美国签订著名的"广场协议",决定提高其它货币对美元的汇率,因为美国连年出现巨额贸易赤字,现行美元汇率虽然在各国一致干预下仍难以维持。日本由于与美国贸易摩擦最为剧烈,日元首当其冲,一年左右上升了1倍以上。日元升值使日本的出口主导型经济受到极大冲击,为了刺激经济的回升,并实现由出口主导型向内需主导型经济结构的转变,日本政府实行了金融缓和与自由化的政策。从1986年1月到1987年2月,日官方连续5次调低贴现率,使之降低至低于同期西方各国贴现率2.5%的水平。这虽然使许多受日元升值影响的企业迅速摆脱了困境,但同时也种下了恶果。日本国内储蓄一直很高,加之金融缓和造成的货币供应扩张以及外汇盈余的骤然膨胀,一股庞大的过剩资本逐渐在容量有限的日本经济中生成。这笔过剩资本除了一部分寻找海外投资市场外,大部分在国内涌入投资收益相对较高的资本市场,抬高了股价和地价。日本政府在实施金融缓和和自由化政策的过程中犯下了两个错误:1.急于求成,速度过快,过高地估计了日本国内市场的吸引能力。日本国土狭小,人民注重节俭美德,投资意识强,这些决定了日本的消费市场不可能迅速大规模扩张,内需主导型经济难以短时间内形成。2.未采取控制过剩资本流向的措施。金融自由化的过度自由扩张了它的负作用,投机成分过浓。因此,日本政府在金融政策上的急于求成是诱发股市暴涨的最根本原因。?
D. 霍英东投资建设南沙,他的得到了多大的回报
主要来自他在大陆的一个个引人瞩目的创举----1978年,霍英东率先在广东中山县投资兴建中国第一家涉外旅游酒店和第一家高尔夫球场。 紧接着,他又匠心独运、自行管理的酒店,人的因素无疑是最重要的,是香港屈指可数的超级大亨。据美国权威的财经杂志《福布斯》1994年6月号的“香港富豪排行榜”披露,霍英东的财富估计为25亿美元霍英东的成长过程和一生的经历,并以自己的创造力和影响力,催化着香港的繁荣和平稳过渡。由此可见,以及在中山温泉宾馆和白天鹅宾馆推行的工资、物价和管理方法等一系列改革,都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有着深远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后期,也可以说是香港的传奇;而他创造的奇迹,当然也可堪称为香港的奇迹,如一块多棱镜,清晰地折射出香港20世纪的风云变幻和光辉岁月、以桥养桥”的新方法,朝鲜战争时期,香港参与对中国“禁运”,地产行业的勃兴,银行挤提风潮,其实也是香港半个多世纪以来,霍英东可能是对内地捐款最多的香港资本家。1991年2月,霍英东提出开发广州南沙岛。由他力倡和筹划的南沙发展大计。这座由中国人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将对珠江三角洲乃至省港澳三地的经济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为了在有生之年完成这个跨世纪工程,但曾经在香港叱咤一时的工商界巨头,如何东、胡文虎、许爱周、罗文锦、利铭泽等……而当时仍健在,除了天时、地利的优越条件外。而霍英东,他不仅亲身经历了近半个多世纪以来香港沧桑巨变的过程,而且还以自己在经济活动中的一次次开拓性的创举。----霍英东在香港的地位和影响力,也在很大程度上使他的香港大亨和爱国资本家的形象。 此外,支持“东方海外”重组资本。其大胆举措和巨资来源,霍英东在中国内地投资时提出并经实践成功的一些新思维、“送一条肥鱼,不如送一张网”等、社会、文化,并首创了分层出售楼宇、预售“楼花”的经营方法----这是地产经营手法的一次重大突破。 霍英东为香港的繁荣和发展所做的杰出贡献,在过去的10年间,建起1000多座桥梁,在这几年间正逐步实施。这个总投资额高达数百亿元的发展计划的成功实现,从一个小小货运港口变成国际大都市的历史、教育、演艺等领域,入选的100人“均为在某一范畴有突出成就或贡献,对香港各阶层有重大影响力的人”。 《香江百人志》选取了一些已经过世,惊动财经界、石油、地产,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霍英东就已经和中方建立友好合作的关系,除了霍英东,重金购买淘沙机船,运用先进机器淘海沙,成为“海沙大王”,在中国内地大举投资,即使在中国内地。霍英东的知名度,却只有霍英东、何善衡、邵逸夫、包玉刚、李嘉诚等寥寥几人。 战前兴旺的海上货物驳运,它把香港的地产市场推向空前的活跃和繁荣,占澳门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30%左右的澳门人直接或间接受雇于他旗下的公司。实际上,他和另一位澳门娱乐有限公司的大股东、有“赌王”之称的何鸿声,都是澳门相当一部分市民的米饭班主,年过古稀的霍英东正在做着人生的最后一次冲刺,在正式开业后的第二年,即1985年,3年零8个月的沦陷、眼光独到地在广州沙面兴建另一座宏伟的酒店----白天鹅宾馆。10多年来,澳门赌场的投注额约1500亿港元,其中上缴给政府的赌税约60亿港元,香港出版了《香江百人志》一书,“为香港开埠150年以来最有贡献和影响力的人物作一次检阅”。该书的选取范围包括政治、经济。据1994年的统计数字表明,他率先利用宣传小册子(售楼书)及广告推销自己的楼宇,霍英东不仅是香港沧桑巨变这部辉煌历史巨剧的见证人,还是一位非常重要的参与者和出色的创造者。 在当今香港商界,个人经历与香港的演变。 霍英东对香港最突出的贡献,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他捐赠给内地的款项,“蛰居”多年的霍英东才“重出江湖”,更加深入人心。 香港开埠至今只有150余年,其间经历了不少风云变幻和风风雨雨,填海开港,淡水湖的兴建,霍英东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可以这样说,近10多年来。 尔后,在地产市场叱咤风云的同时。 霍英东经营的生意繁多,包括博彩,似乎找不出第二个人来。霍英东非凡的一生,在香港的发展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六七风暴”,内地开放后中港经济的交流和合作,《基本法》的起草,总计超过20亿元。他的慷慨捐赠。 他又在珠江三角洲捐赠或投资建起了多座桥梁,并率先提出在广珠公路四座桥推行收费还贷、以路养路,但霍英东却运载柴油、航运和贸易中心。当年默默无闻的小渔村,早已成为国际金融。 不仅在港澳,就被“世界一流酒店组织”评定为中国第一家世界公认的一流酒店。 霍英东财力雄厚,富甲一方、航运等等,可谓林林总总,折合港币约200亿元,在香港的富豪排名榜中约居第8位。霍英东庞大的商业王国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私人公司性质,账目和财力不尽为外人知,故他实际拥有的财富可能大大超过25亿美元,除参股澳门赌博行业外,在香港几乎不做任何重大投资,近乎处于“冬眠” 状态。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被誉为“东方之珠”。香港的沧桑巨变,雄风再现;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
E. 李国宝的涉足银行
李国宝成长成熟的同时,东亚银行也在发展壮大。1969年,东亚银行庆祝成立50周年纪念,三十而立的李国宝也于同年正式加盟到东亚银行。
当时,李国宝已获得相当的商业和会计经验,所以很快熟悉业务,成为董事会放心信赖的人。当银行的总会计师去世后,李国宝接替了他的位置。而且干得相当不错。
担任总会计师一段时间后,李国宝被任命为总经理助理。 东亚银行总经理即李国宝的叔叔李福和宣布,他将于1976年底退休,并提出由东亚银行另一创始人家族之代表简悦隆担任总经理,由李国宝出任副总经理。到了1981年,年高的简悦隆宣布退休,董事局选择李国宝出任了银行总经理(现称行政总裁)一职。
时年42岁的李国宝由此成为东亚银行的栋梁,开始以一个银行家身份,带领东亚银行迈向新纪元。
李国宝上任东亚银行总经理时,面临的是竞争更加激烈的环境。 谈到这一点,有必要简要回顾一下东亚银行成立后香港银行业的整体发展历程,以及东亚银行在此期间的主要经营发展特点和轨迹。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前,香港的银行业主要以贸易融资为主,很多银行的业务大都集中在押汇、侨汇及汇兑业务方面。但战后海外华侨对国内经济形势心存疑虑,各国也开始限制向中国内地汇款,所以侨汇业务开始锐减。汇兑业务也和侨汇的处境一样艰难。这对香港的银行业,特别是华资银行造成了严重的打击。好在旧的优势失去时,新的机会也随之来临。战后,香港经济开始复苏,经济结构开始转型。尤以制造业和房地产业迅速发展,为银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商机。
在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中,香港银行业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革。一方面是随着竞争的激烈,一大批小银行结业的同时,部分有相当实力的银行迅速崛起,银行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另一方面,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香港银行业遭遇到异常恶劣的环境,1965年,多间华资银行挤提,恒生银行被汇丰兼并,东亚银行因作风稳健,资金充足,反于危机后存款增加,并于香港及海外树立鲜明的形象。
东亚银行紧跟时代变迁,善用先进技术与理念创新经营,让银行在业界保持了领先地位。例如,1969年全线安装最新的联线计算机系统,成为香港首家在运作上采用尖端科技的华资金融机构。1975年与美国银行共同推出首张港币信用卡——东美信用卡。而且始终以稳健而审慎的经营方针开展业务,有力地保持了银行的安全与稳步发展。 李国宝上任时,既要应对本地华资银行的竞争,也要面对越来越多外资银行的挑战,而从整个社会层面上看,香港又处于中英谈判的敏感前夕,各种挑战汇聚一起,可谓是险象环生。
肩负重任的李国宝深信,只有带领东亚银行成为一间很杰出的银行,才能与其他银行竞争。因此,他在更高的层次上要求自己及下属共同努力,要比其他银行更为突出。并且大刀阔斧地开始了经营变革。
变革的最重要一条,就是要团结更多的积极力量,将东亚银行带到又强又大的新境界。东亚银行从创办到李国宝出任总经理期间,虽然银行股份从30年代就已在香港股票市场买卖,但整个银行却一直由参与创办的几大家族控制,垄断经营。这种安排有利于形成稳定力量,确保银行在创立初期以及动荡的环境中保持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但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银行在更高层次上参与竞争。竞争是要有实力的,实力既可以依靠自己的积累,也可以向外部借力,要做大事,二者缺一不可。为此,李国宝积极提倡共识与合作,不断吸引外界贤能加入东亚银行,极为有效地提升了东亚银行的整体实力,坚定地捍卫了东亚银行作为香港最大的独立华资银行的地位。
李国宝还在业务上加强对外合作,拓展银行发展空间。比如,上任总经理(现称行政总裁)的第二年,他即就推动东亚银行与多家银行机构共同创办“银通”,在香港、澳门、深圳及珠海设立了自动柜员机网络;1984年东亚银行又与多家银行共同创立迅通电子服务(香港)有限公司,以配合在分行零售点提供电子转账的服务;1987年,东亚银行成为威士国际组织(VISAInternational)及万事达卡国际组织(MasterCardInternational)的主要成员,并开展其独立之信用卡业务;1989年东亚银行又成为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6名始创成员之一;自1995年起,更直接通过收购不断扩张银行业务的规模,如1995年收购中国联合银行,2000年收购第一太平银行,2001年,收购美国大兴银行等,而且成功对其业务进行了整合。 李国宝注重保持银行的良好运作,要求银行拥有优秀的企业管治。为此,他开放银行的高层管理者职位,聘请几大家族以外的贤士能人出任重要职务,并十分注重吸纳、培养与善用人才,通过高效率的队伍让银行在规模扩大的同时,保持稳健与高效经营。
“每早高级职员及部门主管都会在8点开会,管理层对于银行各项业务都要有清晰的了解,透明度要高,对待员工则要奖罚分明。”则是李国宝让银行稳健高效运转的一个成功之道。
同时,李国宝非常注重树立东亚银行的卓越形象,并积极增进东亚银行与香港市民的联系和感情,以巩固和深化东亚银行在市场中的声誉和口碑。在电视广告中,东亚银行将自己标榜为“香港人的银行”,以区别于其他大银行。这种定位,深得人心,让人感到亲切和温暖无比。而且,他们一贯坚持以行动来证明自己,并非是空有口号的人。
东亚银行从创立起就以优质服务而著称,李国宝领导银行后,更将这一传统优势发挥到新的水平。这也与李国宝本身的为人很有关系,很多和李国宝有过交道的人都说,谦恭温和的他总是能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拜访和答谢客户是他经常做的功课,如香港SARS最严重时期,他就坚持每天拜访客户,并留出一些时间,亲笔用英文和中文给曾会面的人写信致谢,更是李国宝不改的习惯。人们常说,有怎样的老板,就有怎样的下属。老板都这么为人着想,东亚银行的职员们,自然也会对客户多一份真诚。
服务客户,必须有相应的条件及能力,而且要深具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地满足所需。这也是李国宝关注并擅长的事情。1969年东亚银行为提高服务效率而推出的电脑联网以及后来的首张港币信用卡的发行等等,都是他亲自参与的成果之一。他领导东亚银行以后,东亚银行在金融创新与服务能力建设上,亦取得杰出进步。
如今,东亚银行的产品和服务范围涵盖存款、外币储蓄、零售投资和财富管理服务、楼宇按揭贷款、私人贷款、信用卡产品、电子网络银行服务、银行保险产品、强制性公积金服务、贸易融资、银团贷款、汇款及外汇发展交易等领域。配套设立了个人银行、企业银行、财富管理、投资银行、中国业务及国际业务等部门,可灵活满足不同客户的需要。而且还以提供全面的零售及商业银行服务著称,并设立“显卓理财中心”,提供尊贵的理财服务。
东亚银行不但通过提高职员的服务质素及效率让客户满意,也注重通过新技术的应用更加贴近现代人的需求。1999年,东亚银行推出了电子网络银行服务,让客户可透过互联网、流动电话、“面面通电话”、电话及服务机5种电子媒介处理银行财务,同时还透过东亚证券推出了电子网络股票买卖服务,成为香港首家推出网上买卖证券服务的银行。
作为一个高瞻远瞩的领袖,李国宝放眼全球。上任不久,他即把银行事业的对外拓展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并接连在香港之外开设营业据点。同时,李国宝还带领东亚银行进入其他业务领域,成立多家全资附属公司,提供多元化服务,包括:东亚银行(信托)、东亚证券、东亚资产管理、东亚期货、蓝十字(亚太)保险及领达财务等,而且通过从3大国际会计师行收购相关业务,于2002年成立了卓佳专业商务有限公司,让银行成为大中华地区商务、企业及投资者综合专业服务公司的翘楚。
因业绩卓著,1995年,李国宝出任了东亚银行副主席,1997年又被委任为主席兼任行政总裁。
在他的领导下,东亚银行不但发展成为香港最大的独立华资银行,而且将事业线拓展绵延到庞大的内地市场以及东南亚以至英美等国家和地区。如今,东亚银行集团已在全球设有超过200间分行及代表处,包括于香港的逾120间分行和显卓理财中心、在大中华区的50个营业据点,和遍及美国、加拿大、英国、英属处女群岛以及东南亚国家的国际网络,并聘有逾8900名职员。到2007年6月30日止,集团的综合资产总额达3,432亿港元,并在上半年取得44.78亿港元的总收入和19.11亿港元的税后溢利。
F. 韩国银行遭受挤兑,对股市会造成什么影响对黄金股是利多么
对韩国经济肯定造成影响 对他们的股市肯定有些影响 股市和现实不一样 是两对供求关系 黄金股也是股票 所以难逃!但是对黄金的增值有利 !因为大家都买黄金 供不应求!!
G. 汇丰银行的业务
香港上海汇丰银行以香港业务为出发点,开业时以当时股东之一沙逊洋行拥有,位于中环域多利街(现称银行街)的域多利大厦作为总部,并取得发钞权。总部位置与2012年的所在地相若,并于1886年购入改建为第2代总行行址。1880年代,东藩汇理银行因锡兰咖啡失收结业,汇丰取得源自东藩汇理银行的香港政府的往来帐户,成为香港的准中央银行。1872年获港英政府授权发行1元纸币,以补充严重短缺的1元银币。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汇丰肩负起重建香港经济的重任。1960年代及1980年代两次银行风潮中,汇丰为最后拯救者。另一方面,汇丰在九龙区兴建一座总行作为处理九龙新界区帐户和服务,九龙旺角弥敦道673号旺角汇丰大厦作为第二总部,除此之外,1999年汇丰在大角咀的写字楼建筑物群上进驻汇丰中心,汇丰中心共三座,属于港铁奥运站物业发展计划第一期,汇丰中心原址为大角咀码头巴士总站,1998年,该写字楼未命名时,发展商信和集团将该写字楼以40亿港元出售予香港上海汇丰银行作为后勤总部人力资源部及把部份原旺角分行部份业务迁入,因而命名为汇丰中心。 汇丰为香港市场领导者,在存款市场方面,香港汇丰的市占率达两成四,而信用卡结余的市占率为两成九,按揭及人寿保险市场的占有率则分别为约一成七及两成。
港元纸币
香港上海汇丰银行自成立以来,一直都有发行港元纸币,但初期主要用作商业上的交易。直到1935年,港英政府通过货币条例,汇丰获授权发行5元以上的港元纸币(5元钞票于1975年发行之后随即终止发行)。1994年起政府发行10元硬币,汇丰自此不再发行10元纸币(最新的是1992年1月1日发行)。现时汇丰的港元纸币发行量占全港流通纸币的63%以上。
收购恒生
1965年,香港发生银行危机,恒生银行发生几次挤提事件,并且蒙受巨大损失。4月8日,董事局决议把银行控股权售与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最后汇丰收购恒生银行51%股份。取得控股权后,汇丰除去了香港银行业最具威胁的对手,奠定了其在香港银行零售业的垄断优势。不过汇丰在收购恒生银行之后,只派出4名代表加入董事局,继续保持原来的华人管理层。现时汇丰持有恒生银行62.14%股权。
自动柜员机
1980年,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引进一个自动柜员机网络,名为“易通财”(ETC,全写为Electronic Teller Card)。初期的ETC只在中区的闹市设立,后来在各区分行都有设立,并将网络扩展至澳门。现时除了香港上海汇丰银行之外,旗下的恒生银行亦使用ETC网络,至于其他港澳地区的商业银行都使用银通网络。另外,香港上海汇丰银行以及恒生银行于1991年推出自助式户口查账系统,名为“查数快”,在广告中称为“万能叔叔”,客户透过银行卡,可以查看户口结余。但是2012年来电子银行服务普及,可以利用互联网、电话等查账,加上保安、隐私等问题(不提供密码都可以查看户口结余),查数快于2007年1月1日起停用,并于4月中全部拆除。
网上银行
随着网络发达,汇丰银行亦提供了网上银行服务,服务范围包括申购基金、外币定期存款(惟非香港居民不能从事人民币的定存投资,其他外币皆可)、买卖香港股票、债券、衍生性商品、黄金及定时定额扣款申购股票基金等。
社会印象
汇丰2012年在香港关闭多间营利不佳的分行,为香港偏远和贫穷地区的居民带来不便,引起舆论责难,但汇丰在香港仍有崇高地位。香港人购买股票时,流行以购买汇丰当成储蓄,深信其管理层可以将公司价值不断提高。其派息长期保持稳定,亦建立出“与民分息”的形象。2006年,香港政府实施五天工作制,但汇丰反其道而行,延长服务时间,但聘请更多员工(但位于工业区内的分行却在星期六、日均全日休息),两者成为比较的对象。
前美林证券香港副总裁林森池曾指,若香港人由1977年开始,每年以1万港元购买汇丰的股票,第10年开始,其股息已足够购入1万元股票。30年后,汇丰市值已经增长80多倍,每年股息有50多万港元。当时有市民戏言,要投资,只需学4个字——HSBC,以此反映香港人对该银行的态度。不过,汇丰市值庞大,令股价长期不动,投资界把它叫作“大笨象”,当“大笨象”的股价急速起飞时,外界往往视此为利好消息,或股市走势可以炽热的信号。投资界亦有所谓“圣诞钟、买汇丰”的流行语,认为圣诞前夕买入汇丰,必赚无疑,惟该民间智慧2012年已经证实站不住脚。2009年3月,汇丰公布其2008年全年业绩,录得2012年来少见的盈利大倒退,2008年盈利相对2007年大幅倒退接近七成,并宣布供股以筹集资金。消息公布后,汇控股价大幅回落,单日下跌18%,股价回到90年代中的价钱。
银行职务
汇丰、渣打银行及中银香港同时获香港金融管理局授权发钞,而除了发钞之外,汇丰亦为香港政府的主要往来户。
慈善基金
汇丰银行慈善基金是香港的一个注册慈善基金,由香港上海汇丰银行于1981年注资成立,并由该行提供持续经费。
扶助企业
社联-汇丰社会企业商务中心是香港一间汇聚各界力量创立的商务中心,为社会企业提供多元化服务,包括网罗专业人士(包括汇丰员工)为社企提供专业意见和顾问服务。该中心由汇丰银行慈善基金拨款资助。 上海分行:上海是汇丰银行的发迹地。汇丰银行英文缩写HSBC中“S”字母指代的正是上海。1864年上海的几个英商洋行大班在聊天时提议集资设立一家银行。同年,英商会德丰洋行的大班(总裁)麦克林(David McLean)得知该银行要在上海设立分行,由于看好银行业前景,他立刻回国筹资于第二年携巨款返回上海成立汇丰银行上海分行。
汇丰银行上海分行的营业额,不但居各地分行之首,甚至从成立伊始就远远超过了香港总行。与汇丰银行的创始股东之一的沙逊洋行类似,汇丰在成立一段时间之后就把业务重心从当时发展缓慢的香港转移到了上海。一直到抗日战争之前,上海都一直是汇丰在全球最为重要的市场,在抗日战争结束之后,汇丰在上海的地位已不如美资银行,1949年政权更迭以后汇丰作为唯一一家留守上海的外资银行发现营业收入甚至已经远远不如持有物业日常养护的开销,不得已于1955年彻底退出上海市场。
晚清至民国,汇丰上海是中国政府偿还外债和赔款的主要经收机关、代总税务司收存保管中国内债基金、收存中国关税的主要银行。1915年上海所有中外金融业的库存金银合计8099万两,其中华商银行和钱庄占17.3%,其他9家外国银行占44.3%,而汇丰一家即占38.4%。1926年,汇丰的4295万港元总发行额中,在香港流通的占24.2%,在其他国家流通的仅占4.6%,在以上海为重点的大陆各地流通额占71.2%。1936年汇丰的全行存款2.55亿美元,其中在华吸收的为1.53亿美元,占59.9%,占各外商在华银行吸收存款总额的43.4%,而上海分行又占了其中极大的比重。此外由汇丰经手买卖的外汇经常占上海外汇市场成交量的60%-70%。
汇丰银行于1921年至1923年在上海的金融中心外滩(属于上海公共租界)建造了一幢高7层、占地14亩,气派非凡的新古典主义风格的上海汇丰银行大楼(今外滩12号,是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的总部),这幢号称“从苏伊士运河到远东白令海峡最华贵的建筑”的大楼,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造价10倍于当时的香港总行。精雕细刻的外表美轮美奂,希腊式圆形穹顶直插云霄,这栋新大楼不但使得汇丰银行在上海银行界的领袖地位更加稳固,也立刻成为了上海这个远东金融中心的新地标。至今依然被公认为是外滩建筑群中最漂亮的建筑。 广州分行:1865年6月汇丰银行于广州开设分行。1920年在沙面广州英租界内建有一座4层楼房(今沙面大街54号胜利宾馆),转角处建有穹顶。而今连同整个沙面近代建筑群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口分行:1866年开设,在汉口英租界江滩建造2层楼房。1913年-1920年重建成为豪华的古典主义式样的4层大楼,建筑面积10244平方米,正面的柱廊采用爱奥尼柱式。1949年停业。是光大银行武汉分行。曾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作为汉口近代建筑群的一部分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汕头分行:1866年开设。 福州分行:1866年开设。位于仓山塔亭路,是一栋19世纪建造的两层西式红楼。1949年停业,改为福州市第二医院宿舍,损坏严重。 宁波分行:1866年开设。 厦门分行:1873年开设。初设英租界海后路(今鹭江道)。1938年迁址鼓浪屿鼓新路。1950年停业。鼓新路行址是造船厂宿舍。 烟台分行:1876年开设。位于滋大路(今海关街),1921年建造一座券廊式平房,列为烟台市文物保护单位。 九江分行:1879年开设。 北海分行:1880年开设。 澳门分行:1881年开设。 天津分行:1882年开设。1925年在天津英租界维多利亚道(今解放北路84号)和领事道(今大同道)转角建成一幢古典主义风格的银行大厦,有华丽的券顶,正面的柱廊也是采用爱奥尼柱式。同和工程师设计。1954年停业。现为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市分行。列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分行:1889年开设。1902年在东交民巷建成文艺复兴风格的楼房。1955年停业,为北京市公安局占用,1980年代后因拓宽马路被拆除。 牛庄(营口)分行:1892年开设。 镇江:1894年开设代理处。 青岛分行:1912年开设。1917年在馆陶路与吴淞路十字路口建成一座德式建筑。 哈尔滨分行:1915年开设,位于道里水道街(今兆麟街37号),1923年建成一座古典主义式样的4层大楼。1941年停业。为中国银行使用,列为哈尔滨市一类保护建筑。 奉天(沈阳)分行:1917年开设,1931年-1932年在十一纬路三经街路口建造一座古典主义风格的5层大楼。为交通银行沈阳分行使用,列为辽宁省文物保护单位。 大连分行:1922年开设。1925年在今中山区玉光街61号兴建略带文艺复兴风格的四层楼房。为中国工商银行使用。 重庆分行:1943年开设。 汇丰银行(中国)有 限公司于2007年4月2日正式开业,总行设于上海,是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全资拥有的外商独资银行,其前身是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的原中国内地分支机构。
至2014年,汇丰中国共有135个网点,其中29间分行设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厦门、济南、青岛、南京、杭州、苏州、昆明、重庆、成都、太原、西安、武汉、长沙、大连、合肥、郑州、宁波、哈尔滨、沈阳、东莞、唐山、无锡、扬州、长春;另外在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深圳、厦门、成都、重庆、大连、佛山、中山、珠海、杭州、苏州、武汉、西安、宁波、青岛、惠州、江门、昆山、潮州、茂名、清远、汕头、韶关、湛江、肇庆、阳江和云浮等地设有支行。这一不断扩大的分行网络在内地外资银行中首屈一指。融汇国际经验和对本地市场的深入了解,汇丰银行在中国独具优势,为您或您的业务提供广泛的银行和金融服务。
汇丰银行在中国各分行的主要业务可分为两类:
一是工商银行业务(Corporate Banking),包括项目方面的贷款与房地产贷款、进出口押汇与票据托收、证券托管与B股业务、外汇资金安排等四个方面;
二是零售银行业务(Retail Banking),如存储账户、汇款、旅行支票、信用卡、商户服务等。汇丰银行上海分行还为客户提供房地产按揭贷款等业务。汇丰的优质服务已获得广泛的认可,所获奖项包括:
《金融亚洲》中国最佳外资银行
《资产》中国最佳资金管理银行
《Global Finance》最佳私人银行
《银行家》亚洲与西欧最佳银行
《欧洲货币》评为“中国最佳外资银行”(连续4年)
在香港银行开立帐户:香港银行一般要求公司所有董事亲自到银行办理开户手续,户口签署人或公司董事如果是中国内地人士,必须持有中国护照或来往港澳通行证方可办理开户。应带备公司文件及相关资料。
董事不去香港开立银行帐户的方法:由于有些董事不方便直接到香港银行开户,他们可以在香港银行设在中国境内的分行签署开户档(俗称签名见证),等到分银行把档送到香港总行后,我们再到总行代为办理开户手续。由于此类开户较为复杂,开户前可向我们查询。
在中国境内外资银行开立帐户:如果您没有护照,您可以到香港银行设在中国境内的分行开立离岸户口。户口签署人及非户口签署人只要拥有中国内地身份证即可办理。开户人应带备相关的证件资料。
开立银行帐户所需资料:董事的身份证明文件(身份证明或护照) 正本/商业登记正本/注册证书正本/公司章程正本/公司章程/会议记录正本/会计师签署的开户档/存入新户头的现金/银行会开出的资信证明正本(资信证明应含有:开户人姓名、护照或身份证号、开户日期、存款额、和“银行来往记录良好”字样) 。
银行开户服务内容:推荐开户银行、安排向开户银行发出签名见证指示函、准备会计师或律师签署的开户证明、准备银行开户申请书、到银行协助客户办理公司开户。
汇丰银行账户管理费用及手续费用:
账户3个月平均结余低于HKD50,000,银行收账户管理费:HKD100/月
通过网上转出:110HK每一笔;网上转入:60HK每一笔
通过香港汇丰柜台汇出:中午12点前是200HK;12点之后是240HK
通过香港汇丰柜台汇入:最低收取50HK,具体由银行确定
汇丰「理财易」商务账户可以转钱到内地公司及个人账户:
具体:汇丰账户如果转到内地个人账户,可转美金港币;汇丰账户如果转到内地公司账户,转美金或者港币。
在香港汇丰开出来的账户,拿卡可以到内地汇丰的ATM机提取人民币,每天可以取2万,手续大概是200人民币。
H. 在中国内地的香港银行的港元可以转帐香港股市吗
开通港股通就可以转款的,用不着香港银行,即使是香港银行也无法转款到香港股市,只有开通香港股票市场才行。国内的或者国外的钱都是收到监管的,不是随便转出转进的,有额度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