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繁荣对消费者的影响
Ⅰ CPI对股市有什么影响
你好,cpi是一个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购买的消费品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宏观经济指标。一般来说,cpi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措施的出台与力度,如央行是否调息、是否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等。同时,cpi的高低也间接影响资本市场(如股票市场、期货市场、资本市场、金融市场)的变化。
cpi对股市的影响具体如下:
虽然从体系上来说,cpi与股票价格是两个不同的价格体系。但是它们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相互影响,cpi的变化会对股票市场产生重大影响。
理论上讲,CPI与股市涨跌不存在函数关系,但确实能通过资金面的供求关系影响到股市。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银行存贷利率都较低,那么银行对社会流动性资金吸引力就会降低,银行储蓄存款总额甚至会出现负增长。而股市和房地产等投资市场领域就会吸引流动性资金进入,继而拉高房价和股指。
但股指不可能保持持续的上涨,市场流动资金过多后,cpi也会持续上涨,国家必将加大货币、财政政策调整的力度,出台紧缩性宏观调控政策。如连续上调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和加息,流动资金紧缺势必传导至股市,资金就会从房市和股市中流出,导致股指和房价的变化。
cpi的持续上涨将引发股市结构性调整。我国以往的通货膨胀大多主要由于货币过多引起的,但过多的货币并非平均或同时流向各个行业,而是先流入强势部门或强势行业。
因此,一个时期内一些比较活跃的板块将可能保持稳定或向上的强势;国家政策鼓励或者保护的行业板块将有可能进入新的增长周期;而对于国家限制的传统产业,及将受到cpi的持续上涨和调控政策影响可能出现利润下降的行业板块股票价格将下跌。
cpi的持续上涨也提示股市投资者警惕资产价格风险。一般而言,当cpi持续上升时,投资方向会转向股市这样高回报的投资市场。cpi的持续上涨还会导致上市公司的资金成本增加(企业贷款的成本增加),使得企业的盈利减少,使股票的市盈率升高。
同时cpi的持续上涨,股票价格下降对资金的吸引力会逐渐下降,股民对股票投资欲望逐步减小,退出股市中流通的资金。由此,难以保持股价在高位稳定,导致股指下跌。
历史数据研究显示,当温和通胀(cpi:2%-5%)时,沪指所受影响极小,甚至还会加速上行(如2007年沪指)。在温和通胀时期,商品价格微幅上涨,会刺激企业利润有一定的增加,达到合理的小溢价,进而对股市有正面影响。
当cpi突破5%以后,一般来说,沪指到了危险期,创新高或在顶部维持稳固的概率不大,但新低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大。
我国上次严重通货膨胀大概在1993年-1994年,此段时期沪指的糟糕表现大家有目共睹。当严重通胀发生后,货币极度紧缩,企业利润大幅度下降,股市自然低迷,高位通胀无牛市。
风险揭示:本信息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不应以该等信息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该等信息作出决策,不构成任何买卖操作,不保证任何收益。如自行操作,请注意仓位控制和风险控制。
Ⅱ 分析股市对经济的影响
股市对经济的影响:1.股市重挫江打击消费信心和投资信心。2.财富缩水将显著抑制国内消费需求增长。3.股市下跌对房市将产生深远影响。4.负财富效应对我国经济增产生不利影响。5.股市重挫将增加我国的金融风险。 望虫子采纳~辛苦找的~
Ⅲ 股市繁荣对国家有什么好处
股市的基本功能就是为企业提供融资渠道,而不用去银行贷款,股市繁荣了,会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投入股票,有利于企业融资上市。
Ⅳ 股市下跌会影响当前人们消费吗
股市下跌会不会影响人们消费
从表面上看,一个国家的股市上涨或下跌与社会实际财富的增减并无直接关联,股市上的财富只是虚拟的,它的涨跌自然也是虚拟的。比如,在过去的一个多月中,沪市综合指数跌去了400点左右,其市值缩水了好几千亿,但市场的货币和实物即真实的财富其实并没有因此而减少。不过,由于股市上涨时,人们名义资产上升,会影响其投资和消费行为,从而也将影响消费的增长情况。从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的情况看,大凡股市大涨时,社会投资和消费也会相应增加,反之亦然。股市过热,泡沫过多,导致社会投资和消费也过热,会引发通货膨胀,而股市过冷,社会投资和消费低迷,又会导致通货紧缩。对于大多数发达国家而言,确实存在比较明显的财富效应。但具体到我国目前的情况,则并不完全如此。
无疑,人们金融资产对以货币购买力体现的人们消费水平具有重大影响。人们金融资产包括人们储蓄存款、人们手持现金和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人们金融资产与人们消费之间的关系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人们金融资产增加,财富增多,则人们消费能力增强,消费愿望也会相应扩大,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正向关系。另一方面,在收入和财产一定的情况下,人们用于购买金融资产的部分增加,则可用于当期消费的部分就会相应减少,有可能进一步压缩消费,因此二者之间也可能存在负向关系。
利用历史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我们发现,到2000年为止,人们消费与股票市值并没有体现出正相关关系。相反,人均股票市值与人们消费却呈现微弱的负相关关系。这表明,我国股票市值的增加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股价上扬造成的,市值增加也就意味着投资股票的盈利水平提高,其对人们投资欲望的刺激程度比较强烈,由此而产生的人们特别是城镇人们股市投资对即期消费的替代效应大于股票增值对人们消费支出的财富效应。特别是在股票市场中获利的或说资产增值的人们大多为收入水平比较高的,而我们知道,消费倾向特别是边际消费倾向是随收入水平提高而递减的,这也是目前我国股市上涨对人们消费产生影响不大的原因之一。
正如一些专家指出的那样,目前我国只有15%的城市人们持有股票,也就是说,绝大部分城市人们几乎不受股价变动的任何影响。而且,在农村人们中投资股票者所占的比例更小。由于只有很小一部分的人口投资股票,这样由股价下跌导致的“负面财富效应”就比较小。正象上面我们分析的那样,在股票上涨时(近几年基本上是牛市),没有发现股价变动影响了零售销售。据高盛公司估计,目前我国大陆投资股票市场的资金仅占中国总体家庭财富的4%,而在我国台湾是23%,美国是38%(不包括通过寿险和养老基金的间接投资)。该公司估计中国家庭流动资产的63%是银行储蓄。可见,中国人的存款比投资于股票的钱多得多,所以股市下跌对人们消费的影响就要比国外低很多,也不大可能大幅地直接拉低消费者信心。
Ⅳ 股票下跌会对消费者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股票下跌是反映社会经济不景气的一种表现,他对股份企业有直接影响,而对于消费者来说影响不是很大,比如物价上涨所有消费者都要面对,而股票不一定涨,也不一定跌。
Ⅵ 股票价格下降对于消费者的支出决策有何影响
股市对消费的影响,传统上往往被称之为财富效应。这里的财富效应,是指由于金融资产价格――股价上涨(或下跌),导致金融资产持有人财富的增长(或减少),进而促进(或抑制)消费增长,影响短期边际消费倾向(MPC),促进(或抑制)经济增长的效应。其中,促进消费增长的效应称之为正的财富效应,抑制消费增长的效应称为负的财富效应。股市对消费的负面影响表现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狭义方面仅指股市下跌或者说持续下跌对消费的负面影响,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负财富效应。我们的分析,是从广义层面来分析股市对消费的负面影响的。具体而言,包括三个层面: (一)负财富效应 主要表现在:
1.通过减少居民实际收入影响消费。
投资者投资于股市,一方面获得股票分红收益,如果投资者属于长期性的投资行为,且投资对象为绩优股,这部分收益将是稳定的,可视为持久收入。另一方面,是溢价收益,即投资者因股价上扬所获得的资本利得。这部分收益可能是暂时性收入,在大牛市中,也可能转化为持久收入,当然,在熊市市场,情况相反。根据美Economic Indicator FEB 99公布,1995-98年,股票分红率分别为2.56,2.19,1.77,1.49,且呈下降趋势。在一个持续下跌的股市之中,这些分红难以抵消股价下跌导致的财富缩水量。2000年以来,美国股市缩水市值达6万多亿美元,以每个平均3口之家计算,相当于每个家庭损失约7万美元,以负财富的MPC 0.07计算,且由于消费者支出占美国GDP的70%,“财富效应”对经济增长的负影响显而易见。
如果这个市场中股票期权计划(ESO,也包括员工持股制)比较普及,股价大幅度下跌不但使员工报酬急剧减少,还可能使员工的未来期权成为一张废纸,从而减少员工未来的收入。
2、通过弱化居民收入预期,降低市场信心,缩减消费。
股市被认为是经济的晴雨表,股市的变动影响投资者对未来经济和未来收入的预期,从而影响到消费者信心。
消费者在某一时期的收入等于暂时性收入加持久性收入,在某一时期的消费等于暂时性消费加持久性消费。其中,暂时消费与持久消费之间不存在固定的比率,与暂时收入也不一定存在比率,只有持久收入与持久消费之间存在着固定比率。如果股市达到一定规模,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持续下跌,则投资者得自于股市的损失将由暂时性损失转化为持久损失,从而与消费支出的减少产生某种固定联系。而股市投资者的消费下降所产生的示范效应,又带动股市中的非投资者,进而降低市场信心。
一个信用体系发达的市场,股市繁荣在加速储蓄向投资转化的同时,由于使投资者未来收入预期向好,股票财富的急剧膨胀也促使他们更大胆地进行消费信贷。但股市下降乃至萧条将产生相反的效果,投资者消费行为将更趋保守,从而减少了消费信贷,其所产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将使社会消费支出与企业投资进一步减少。
而且,若股市大幅度下跌,则那些在繁荣时期以股票财富为抵押品所产生的消费信贷由于股票财富的大幅度缩水,而使他们陷入财务危机,表现为投资者、家庭破产增加。如到2002年9月30日,美国破产申请达近155万,比一年前增加了7.7%,已超过上年破记录的数据。2003年6月30日的过去12个月里,美国的个人破产申请案再创历史新高,美国个人申请破产的总共为161.3万多例,比此前12个月中的146.6万多例增加了10%。
同时,银行抵押品价值的大幅缩水,又使银行陷入财务危机之中,并可能产生信贷危机,从而使经济陷入通货紧缩的恶性循环之中。
3、 通过恶化企业投、融资状况间接影响消费支出。
股市持续萧条带来负的“财富效应”,因为萧条的股市使持股者的财富减少,这种不好的示范效应使更多的公众投资避免进入股市,从而推动股市进一步萧条,企业也因此得以以更高的成本去筹资,或者难以从证券市场筹资,从而难以进行内涵式或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反过来又降低了企业盈利水平,也减少了员工的收入水平。
(二)股市“挤占”效应。
股市上涨,对消费产生两种效应,一是通过增加财富,对消费正向影响的效应,即股市的“消费效应”。一是因股市持续攀升而产生的赚钱效应对社会资金的巨大吸引力而减少储蓄,以及使原本用于即期消费的资金转化为股票投资;或者因股市长期下跌,投资者被套牢,使当前消费资金减少,即所谓的“挤占效应”(也有学者称之为替代效应)。股市持续上涨时,投资者认为持有股票,或者投入资金买入股票的赚钱效应要比即期消费所得到的效用大,尤其是在目前的中国股市表现较为明显。
在股市发展初期,挤占效应往往超过消费效应,此时股市对消费需求影响较小,甚至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当前消费。其主要原因在于,股票上涨带来的赚钱效用超过了即期消费的效用。如有专家认为,我国股民即使买卖股票赚钱,其良好的示范效应会首先吸引消费者将现金投入到股市中去,而不是用来消费。当股市发展到一定阶段,投资者富裕程度增加,未来收入预期向好时,消费效应开始超过挤占效应,股市刺激消费的作用开始体现。随着股市的继续攀升与投资者股票财富的不断扩大,消费效应与挤占效应的差距愈来愈明显。
以我国股市为例,股市的挤占效应是不容忽视的。我国股市一些投资者长期亏损或套牢,对消费的负面影响很大。据统计,1993-1999年以来我国股市中的投资者中,不盈利或亏损的投资者两市年平均所占比重达68%。2001年以来,不盈利或亏损的投资者年平均所占比重高达80%,尤其是2001年7月以来,中国股市大幅度下跌,投资者股票财富亦大幅度缩水,到2003年7月底,90%的投资者被套牢,其对消费的“挤占”也越来越显著。
(三)泡沫经济效应。
以股市为代表的证券市场持续繁荣,使消费需求急剧膨胀,这种态势又增加了企业的投资欲望,整个社会经济表现为消费、投资过度膨胀。如果由此引起的急剧膨胀的总需求远大于总供给所能承受的范围,并且股市的持续攀升的示范效应,使许多本来属于生产性的投资转向股市,于是泡沫经济出现了。
如果泡沫的形成过程是缓慢的,不易察觉的,供求缺口的出现将在整个经济形态中产生持续的通胀,国家可能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提高利率,减少货币供给量进而减少银行的货币信用,减少人们投资于证券市场的资金,抑制经济过热。
如果股市中积累的泡沫压力过大,而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收效甚微时,此时某一因素如来自国外投机力量的冲击,就会促使经济运行内在机制用急性、突发性的形式来释放压力。这种方式便是金融风暴,或称之为股灾,接踵而至的是汇市、期市齐跌;不动产、动产缩水以及证券市场上原来虚报利润和有欺诈行为或存在经营问题的企业接连破产,数万亿财富付之东流,社会消费支出大幅度减少,导致经济衰退。即使人们的消费习惯可能使消费支出不变或只有轻微的下降(即“棘轮作用”),不会影响社会消费的绝对量,但会致使社会消费的增量减少,在“加速数”的作用下,使整个国家产出减少。
从历史经验来看,股市过度繁荣的之后往往出现萧条,如上世纪20年代美国股市持续繁荣,其后而来的是经济大萧条,50-60年代的股市繁荣,其后而来的是70年代的萧条。80年代日本股市狂热,其后是90年代的长期衰落。
Ⅶ 股票价格上涨对消费者行为有哪些
首先如果你说的是总体股票上涨,那么也就是人们口中所说的牛市,那么消费者其中有多数投资股票,于是他们开始贷款以及省吃俭用把能投资的钱投入到股市,以期望得到高的回报率那么热钱将要流向股市,同时企业家得到大量资金扩充业务,经济会欣欣向荣,但是如果股票脱离实际最终会引起金融风暴。
Ⅷ 股票价格上涨对消费者行为有哪些影响
股市对消费的影响,传统上往往被称之为财富效应。这里的财富效应,是指由于金融资产价格――股价上涨(或下跌),导致金融资产持有人财富的增长(或减少),进而促进(或抑制)消费增长,影响短期边际消费倾向(MPC),促进(或抑制)经济增长的效应。其中,促进消费增长的效应称之为正的财富效应,抑制消费增长的效应称为负的财富效应。股市对消费的负面影响表现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狭义方面仅指股市下跌或者说持续下跌对消费的负面影响,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负财富效应。我们的分析,是从广义层面来分析股市对消费的负面影响的。
Ⅸ 简述经济繁荣对股票市场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经济繁荣会促进股票市场股价上涨,
股票融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