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崇信如何控制股权
㈠ 为什么蔡崇信一点蚂蚁股份都没有
有句话是“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蔡崇信,当年加入阿里巴巴的时候,没有自己投资马云团队而是选择撮合孙正义投资,虽然不是“十八罗汉”之一,但在阿里巴巴的位置,能排号第二,甚至从某方面来讲,排号第一。
蚂蚁集团的股份,说来简单,但详细查看也很复杂。蔡崇信不是没有一点蚂蚁的股份,而是间接持股。蚂蚁集团的前三大股东分别是阿里巴巴、杭州君瀚股权、杭州君澳股权,分别持有33%、28.45%、21.53%。而蔡崇信持股阿里巴巴1.6%的股份,这部分持股,算是间接持股蚂蚁集团的股份。
那么,蚂蚁集团的第二大股东、第三大股东,又是怎么一回事儿呢?这两大股权公司,代表的是蚂蚁员工的持股部分。君瀚股权的最大股东是君洁股权,君洁股权的实控人是云铂投资。君澳股权的最大股东是君济股权,君济股权的实控人是云铂投资。其中穿插股份的,基本都是阿里巴巴以及蚂蚁集团的高管。可,唯独没有蔡崇信。
既然是员工持股的部分,个人认为,蔡崇信作为2号人物,股份数量应当不少。而为何没有任何数据显示,应当存在代持关系,或者是内部员工股没有得到显示。
没有数据显示,自然也就感觉蔡崇信一点股份都没有了。这也可能是蔡崇信的有意为之。近些年,蔡崇信卸任了很多要职,但作为永久合伙人,也并没有离开阿里巴巴。从这种情况来看,可能是蔡崇信有意淡出市场,已经将阿里巴巴带领至世界最大 科技 公司之一,已经迈过55岁的他,或许有新的安排。
其实,客观来说,蔡崇信也并非没有任何数据显示没有蚂蚁集团的股份,从阿里巴巴的持股来看,就显示出了间接持股。
蔡崇信曾经和马云讨论过这个问题,马云告诉他你姓菜,蚂蚁 会把你吃光光的!蔡崇信一听很有道理,所以他主动放弃了蚂蚁股份。
公开资料没有显示并不代表蔡就没有一点股份。股权这个东西充满了间接持有和代持股份,十分复杂,甚至很隐蔽,具体来说存在以下可能。
1.间接持股
蚂蚁集团的股东里有两个合伙企业,持股比例相当高。很明显,他们是员工持股的组织。
什么叫员工持股组织呢?就是蚂蚁集团的员工并没有直接购买蚂蚁集团的股票而是作为蚂蚁集团股东的股东获益。这种操作十分常见,这样能够防止员工在公开市场大量出售股份使得实际控制人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减弱。
因此,蚂蚁集团的大部分员工就属于典型的间接持股。
蔡作为阿里的前十大股东,拥有不少阿里的股份,而阿里持有蚂蚁集团的部分股份,蔡也就间接持有了蚂蚁集团的股份。
2.代持股份
采取这种方式就更加看不出来了,只有当事人自己清楚。
代持股份的意思是隐名股东通过代持股东间接持有股份,双方私底下签订协议分配权利和义务。
比如,a和b私下签订协议由b持有蚂蚁集团的股份,工商执照和股东书上显示的都是b的名字,但实际权利属于a,a每年给b一些钱作为补偿。
有些人不愿意出现在公开持股名单里,为了低调,这也是很常见的事情。
蔡崇信确实没有出现在任何一份与蚂蚁集团上市相关的持股人名单里。这确实值得讨论一下,毕竟蔡崇信在阿里巴巴里地位仅次于马云。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实也不难理解。要知道,蔡崇信当初可是从华尔街大投行放弃百万美元年薪,来阿里巴巴的。对于蔡崇信来说,会比阿里巴巴其他人更爱惜自己的羽毛,也就是说他更看重自己的名誉。因为他来阿里巴巴之前就已经财富自由了。
而蚂蚁集团的前身支付宝当初从阿里巴巴剥离出来,其实是隐瞒投资人和大股东的。在蔡崇信这样的精英眼里,这种事情是绝对不愿意参与的。当年支付宝脱离阿里巴巴事件也对中国企业国际声誉打击很大,很多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都被迫退市,股价大跌。
虽然马云有自己的考虑,也不太在乎承受短期骂名,但蔡崇信长期在华尔街大投行工作,也负责和其他投资人和股东沟通,蔡崇信的职业道德和底线,让他不能参与这件事。
当然如果蔡崇信知道支付宝会成长到现在几千亿美元的公司,他放弃的是几千亿人民币的股份,他可能会改变主意,也参与进来。但当时,如果蔡崇信也参与支付宝事件,阿里巴巴就失去了和投资人沟通、解释、善后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不合适的。
蔡崇信没有蚂蚁股份是由一系列复杂因素导致的。当然由于阿里巴巴集团还是蚂蚁集团的大股东,蔡崇信在阿里巴巴集团拥有股份,也就变相在蚂蚁集团里拥有巨额资产。
普通民众实在太杞人忧天了 !蚂蚁集团上市之后会新出现很多亿万富翁,很多千万富翁。听说要上市的消息公布之后,蚂蚁集团整栋楼全部在欢呼。作为整个阿里系的掌舵人之一,宝岛人蔡崇信怎么可能没有股份?只不过人家要用更巧妙的方式而已。
有钱人的身边有着无数的金融和税务专家帮助设计方案,要达到最好的隐藏自己财富的效果,要达到未来最低税负的效果,更要达到以小博大,可以稳固控制公司的效果。就如同蚂蚁即将上市,你能在直接股东中看到马舅舅的名字吗?蔡重庆也是如此啊。
作为整体蚂蚁集团的二把手,蔡崇信其实享受的待遇一点也不低于马舅舅。可以这么说,在一定程度上,他是使用着自己的专长、扮演着自己的专家角色、用自己拥有的股份嗯,协助马舅舅一一起控制住了巨无霸的阿里集团。此次蚂蚁集团上市,怎么可能没有背后人家的股份呢?只不过有可能不想让普通民众看到而已。
蔡崇信自身就是财务专家,更加会注重自己的财富防护和传承,同时进行税务设计。如果使用自然人来掌握公司的股份,那么很有可能目标又大,将来缴的税又高。同时他作为宝岛人,未来传承给下一代,可能还要缴纳巨额的税负。所以相信他比马舅舅还更加重视股权的最佳设计,普通还为富豪着急呢!
第一:蔡崇信持有阿里巴巴1.6%的股份,而阿里巴巴是蚂蚁金服大股东。折算过来后,蔡崇信间接持有蚂蚁金服0.528%的股份,按照蚂蚁金服上市之后最低是2.1万亿市值计算,蔡崇信这部分的股份市值最少将达到110亿元。
第二:蚂蚁集团的另外两个大股东是杭州君瀚股权、杭州君澳股权,分别持有28.45%、21.53%。这两家公司作为员工持股公司,蔡崇信表面上没有出现,没有持股。但是有可能宝岛人的身份障碍呢?难道除了本人持有,不能由别人帮助代持吗?我们脑洞稍微大开些。
第三:别忘了整个阿里集团,现在除了蚂蚁集团要是要上市之外,另外还是有着不少的上市公司哦。例如美国上市的阿里巴巴,例如间接控股的境内和境外上市公司。整个集团上市公司可不少,规模无比庞大。蔡崇信难道不会用其他利益来去补充这方面的利益吗?
其实可以负责任的总结,蔡崇信来到大陆,进入阿里工作,是他人生中做的最正确的一件事。就如同其他宝岛人一样,不做这个选择,它也就是一个普通的财务专家。做了这个正确选择,来到大陆发展,让他名扬万里,财富无穷。可以说达到他过去无法想象到的财富水平。
但是蚂蚁集团上市之后,新晋富豪但是数量确实不少,这都是普通投资者给予的财富,希望蚂蚁集团未来表现能对得起这些投资者。#理财大赛第三季#
在阿里巴巴内部蔡崇信可以说是阿里巴巴2号人物,虽然他不是阿里巴巴十八罗汉,但他作为阿里巴巴第19号员工,目前他是除马云之外第2名永久合伙人,目前持有阿里巴巴1.6%的股份。
但是从蚂蚁金服招股书来看,我们并没有看到蔡崇信的身影,在各种股东名单当中没有找到他的名字,对此很多人都挺纳闷的,要知道蚂蚁金服很多股东都是阿里巴巴内部的员工,比如类似彭蕾、井贤栋这些都持有大量的蚂蚁金服股份,而蔡崇信作为阿里巴巴2号人物,为什么他没有蚂蚁金服的股份呢?
实际上虽然从表面看蔡崇信没有蚂蚁金服的股份,但实际它却有蚂蚁金服的受益权。
1、蔡崇信通过阿里巴巴间接持有蚂蚁金服股份。
目前蔡崇信持有阿里巴巴1.6%的股份,而阿里巴巴持有蚂蚁金服33%的股份,这样算下来,蔡崇信间接持有蚂蚁金服0.528%的股份,如果按照蚂蚁金服上市之后2.1万亿市值计算,那么他间接持有蚂蚁金服的股份市值将达到110亿元。
2、蔡崇信也是员工持股平台的受益人机
目前阿里巴巴最大的持股人其实是两个员工持股平台,一个是杭州君澳,还有一个是杭州君瀚,这两个员工持股平台所持有的蚂蚁金服股份达到50%以上。
这两个员工持股平台只是代员工持股而已,虽然从注册的信息来看,上面没有蔡崇信这些人的信息,但是蔡崇信实际上也是这些员工持股平台的受益人之一,他们通过这些员工持股平台间接持有蚂蚁金服的股份,肯定是少不了的。
比如第二大股东杭州君瀚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持有蚂蚁金服28.45%股份,而目前杭州君瀚有4个股东,分别是杭州君洁持股97.19%,另外还有马云、谢世煌以及杭州云铂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但是阿里巴巴很多内部员工都是间接持有杭州君瀚股份的,比如韩歆毅间接持有3.76%股份,曾松柏间接持有3.76%股份,屠剑威间接持有1.88%股份,胡喜间接持有1.88%股份,阳振坤间接持有1.88%股份,范驰间接持有1.5%股份,袁雷鸣间接持有1.12%股份,陈亮间接持有0.94%股份,徐蔚间接持有0.94%股份,俞峰间接持有0.94%股份,黄辰立间接持有0.94%股份,俞胜法间接持有0.94%股份,马云间接持有0.8%股份……
所以我相信蔡崇信肯定也是间接持有蚂蚁金服股份的,但至于他持有多少股份,我们没法从公开数据知道。
毕竟对于蔡崇信这些大佬来说,他们现在财富已经非常庞大,所以他也不希望通过公开数据来向大家展现他们全部的财富。
但是按照蔡崇信对阿里巴巴的贡献,他不可能没有蚂蚁金服股份的,要知道当初蔡崇信可是放弃年薪500万的投行工作加入阿里巴巴,领着一个月只有500块钱的工资。
他在阿里巴巴发展过程当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一方面他利用自身的人脉资源为阿里巴巴拉来很多风险投资,如果没有蔡崇信,说不定阿里巴巴早就被大家遗忘了;另一方面利用自己在投行的工作经验,蔡崇信阿里巴巴提供了很多指导,在阿里巴巴发展过程当中的很多战略都跟蔡崇信有很大的关联。
所以说阿里巴巴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除了马云以及十八罗汉之外,蔡崇信同样有个不可磨灭的功劳,对于这样功勋人物,蚂蚁金服怎么可能把它忘了呢?
而且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蔡崇信是蚂蚁金服的董事,由此可以看出他在蚂蚁金服当中的地位。
查查蔡的国籍就知道。支付业务不容许外国人持股的。这也是支付宝所有股东不敢改变国籍的原因。彭的那么多股份,是不合适的。就没人想到彭是代持一部分?
【阿里巴巴二号人物蔡崇信为何没有蚂蚁金服半点股份呢?】
我们从一份清单中,能够看到蚂蚁金服中未来亿万富豪的持股比例,但是就没有蔡崇信。
蚂蚁金服在10月26日上市定价出炉,A股68.8元人民币,港股H股每股80港元,成为人类 历史 上最大IPO,并且蚂蚁金服的整体估值将超过2万亿元人民币。 确实从这里我们能够知道的是,蚂蚁金服一上市,很可能会创造奇迹!
但是,我们很意外为何蚂蚁金服没有蔡崇信呢?如果从富豪的角度来看,他们已经拥有足够的财富,对于他们来说财富甚至只是数据。所以蔡崇信不想加入到蚂蚁金服,很可能是对于财富已经看得非常的淡博。
但是,这种情况真的如此吗,我觉得也并非如此。实际上我们也知道蚂蚁金服实际的控股是——杭州君瀚股权投资合伙企业和杭州君澳股权投资合伙企业。在这里面,你能否认蔡崇信没有相关的股份吗?
同样我们也非常的清楚,蚂蚁金服在去年,阿里巴巴已收到蚂蚁金服33%的股份,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真正的大股东,实际上还是阿里巴巴。
而蔡总现在阿里巴巴的股份排名第二,可以从这里知道,即使蔡崇信他不在蚂蚁金服的股东名单中,他和蚂蚁金服的关系也脱不了。
而且因为一些相应的法规和政策,蚂蚁金服应该不能存在外籍。蔡崇信他的国籍并非是中国,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们看不到他在蚂蚁金服中的股份。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他和蚂蚁金服之间剪不断的关系。
蔡崇信是什么样的人呢?耶鲁大学经济学学士,法学博士;有资深的投行和律所背景,精通经济、法律和税务;放弃70万美元年薪的工作,甘心跑来那500块的工资;在创业之初,就跟十八罗汉讲股份,讲权益,并帮他们拟定符合国际惯例的英文合同,让他们画押了。对于这样一个精英,当今天蚂蚁上市的时候,我们竟然因为看不到他所持有的股份而愤愤不平或者是充满好奇?这真的是大可不必的啊。毕竟对于股份问题的研究,我们的深度还差得很远那。
1. 持有股份有多种形式我们对一家公司股份的持有,其实有很多的形式。除了直接的持有,还可能是间接持有或者是代持。作为蔡崇信这样横跨法、财、经济多界,且早就功成名就的人,自然对于自己的财富有更加长远的规划,只不过这种规划,无需全显露在公众面前。在蚂蚁上市这样的时候,不仅仅是蚂蚁员工欢呼雀跃,阿里员工也都兴奋不已,因为很多人都可能持有蚂蚁的股份。作为阿里的永久合伙人,也许早就把这件事安排得妥妥当当了,所以,尽管我们从公开的资料上没有看到他的名字,但是这并不代表他没有蚂蚁的股份。
2. 间接持股或者是代持蚂蚁的股权结构也是请人专门设计过的,当中包含有几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一是对组织形式的运用,采用有限公司与合伙企业相结合的形式,二是员工持股平台的建立,对阿里和蚂蚁的员工进行股权激励,三是三层股权结构的设计,实际控制人通过一人有限公司(杭州云铂)和有限合伙企业(杭州君瀚和杭州君澳),最终控制业务实体。当中,还涉及到一致行动人。
所以,从这个设置当中来看,首先,阿里巴巴也是蚂蚁的股东,而蔡崇信持有阿里1.6%的股份,也就是间接持股了蚂蚁。
此外,是否有股权代持,仅仅通过公开的数据资料,也是无从知道的。日常中我们的股权代持也是屡见不鲜,如果存在代持的情况,那么股份还会更多些。
总之,蔡崇信本身在财务、税务与法律等方面都是专家,在股权结构和财富传承问题上也定是有自己的考虑,作为普通人,咱们就不要过多揣测了吧。
应该是别人帮他代持 支付业务涉及国家金融安全是不允许外籍人士染指的
㈡ 当年蔡崇信年薪百万美元,为何他进阿里时不投资几百万做大股东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蔡崇信,耶鲁大学法学院法学博士学位,2019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排名147位,阿里巴巴第19位加入的创办人。
当年蔡崇信放弃年薪百万加入阿里巴巴只拿500的月薪,源于蔡崇信对马云的信任,现在我们想想,马云如果可以比作刘邦的话,而蔡崇信就是他的丞相萧何。蔡崇信曾经说过:“我见过他们18个创始人,都是马云的学生,一群没出过国的人,但个个精力旺盛,感觉很奇特。我跟马云说,你把股东名单发我,我给你注册公司,马云就发来了传真,18个人都在上面。虽然都是马云的学生,但马云把他们看做创始人和伙伴。与同伴分享,这在创始人中可不常见,所以我就动心了”。真正的领袖是可以感染众人的,马云的魅力折服了这位耶鲁高材生。
马云绝对是一个很会给员工造梦的人,能让年薪百万的人心甘情愿拿着几百的工资,绝对可以看出来不简单。蔡崇信看中的是马云的眼光和高瞻远瞩的思想。所以,蔡崇信愿意做马云的萧何,而不是趁机自己上位。从另一方面讲,蔡崇信去阿里巴巴不是为了挣多少钱而是为了实现人生价值而来!
如果这你也信,那就太幼稚了!一个年薪百万美金去做月薪500的企业那他图的是什么?只因为这么说是事业成功后的一种包装,想传递是阿里巴巴很牛,马云很牛,老蔡很牛,这叫宣传。如果是真的又何必找孙正义投资呢?这就像一个人成功后都会说自己曾经吃了多少苦,付出了多少努力一样。宁愿相信世上有鬼,也不要随便相信陌生人的嘴,有毒!
君主和第一谋士之间的私下协议,是谁都不知道的。
说实话,没有蔡崇信,光凭马云那个忽悠,不可能成就这么大的企业。
蔡崇信正规财团出身,对企业管理、制度建设、融资,有着巨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说白了,但是蔡崇信要想吃下整个阿里,都不是难题。
问题是,有的人的性格就喜欢在幕后。
得承认蔡崇信很有眼光,他选对了一个有能力有眼光的合作伙伴,也选对了一个很有前景的行业。他放弃了年百万美元高薪,只象征性的在阿里拿年5000人民币,当然可能也有股份。蔡一直跟金融行业打交道,对投融资有一定的人脉和了解歼桐,认识很多财团大佬,他的家族在台湾也很有影响力。个人认为,至所以香港和台湾未融到资,因为香港台湾地区,太宠信面相了,他们太相信相书上所说的了,天庭饱满,地阁方芦烂圆。马云的天庭还是很不错的,但是地阁就不敢恭维了。马云都颠覆了中国几千年的相书,我对相书都存疑了。最后到了日本,孙正义融资了两千万美金,要了阿里的大半部股份的。
因为蔡崇信是一个明白人,他看到的是马云的个人魅力和阿里巴巴所从事的电商前景,如果他去给阿里注资,他就是阿里的大老板,从他的角度第一,他驾驭不了马云,第二,一旦成了阿里的大老板,他和创始团队的关系不是一个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他清晰地知道自己的定位
每个人的价值观不一样,他看到马云18人的团队那么有激情和活力,他想加入这个团队,见证这个团队一起成长,而不是做纯粹的财务投资。做投资那是婚姻的关系,早晚有离婚的信息,做事业伙伴一起风雨来雨里去,一起见证 历史 。同时在蔡总他心中有一个慈悲的心理。
这其实跟整个 社会 分工相类似,在 社会 分工中,每个人的能力和专长是不一样的,有的人是统帅型,有的人是实干型,有的是投资者,而有的是螺丝钉,道理是一样的。
了解这些关系,问题就很容易理解了,回到问题本身,蔡崇信他自己不是机构,他原是一个投资人的代表。虽然他当时的收入也很高,号称年薪上百万,但是他毕竟是出能力的那种人,而并非是出钱的那种人。
简单地说就是他是一个不需要出钱,靠个人能力能够带来巨大价值的人,他的个人能力,超过他直接投资的那点钱,属于是专业型人才。而这又远比他个人直接拿钱投要划算得多。在一个公司的创始团队当中,有出钱的,有出力的,蔡崇信这种角色属于出力的。在蔡崇信加入阿里巴巴之后,马上就为他获得了软银孙正义的2000万美元。
假如蔡崇信自己投资阿里后占大股,那么在公司后面的管理和决策时到底是要听马云的还是听蔡崇信的,这就难免会出现问题。
其次虽然当时蔡崇信是被马云的人格魅力所吸引,放弃百万年薪跟着一起创业。但是创业能否真正成功,这很难讲,他本身就是投行出身的,见多了创业失败的氏哗坦案例。总要给自己留一条后路,跟据后期蔡的采访视频可以了解到,蔡当初的想法是,失败了大不了回投行继续打工,但成功了,会比打工的收益高得多,但具体能去到什么高度他肯定想不到,如果能想到阿里巴巴市值到5000亿美金,相信他肯定也会投点钱占更多的股份。
事实也证明蔡崇信的眼光和抉择是对的,虽然现在持有的阿里股份只有2%左右,但是随着阿里的市值越来越高,身家也跟着在飙升,己经是个超级富豪了。所以说蔡崇信成就了阿里巴巴,而其个人在故事中的结局也是名利双收,是非常完美的。
蔡是有钱,但是那个时候更需要的是一个开创者,蔡更适合当辅佐者。如果蔡的股份占大头,先不说其他人不服不同意,即使真当大头了其他人也会另起炉灶,这样团队就会散掉。而且蔡精通的不是互联网而是金融,所以更适合当二把手
当年的蔡崇信已经实现了财富自由。他不投阿里不是因为他不想,而是马云不想让他投。马云当时作为老板也知道蔡崇信作为高管可以,控制整个公司走向能力不如自己。如果当时被蔡崇信投资入股,马云也就处处掣肘无法施展也就没了今天的阿里巴巴。
我想马云在请蔡崇信时可能有承诺,也就是期权,蔡崇信有融资渠道,这是他所擅长的领域,所以说马云不需要蔡崇信投资,只需要他这个人来就行了。
㈢ 比特大陆股东之争的重要转折,创始人掌握公司控制权的3种策略
最近竹子在准备《创始人控制公司的股权设计》的课程,在每个课程前都放了一组免费测试题,看到有人得分不高,想到:得分事小,但如果象比特大陆那样,大股东被二股东T出局就悲催了。想到这去查比特大陆两位创始人争夺控制权的进展,没想到事情发生了重要转折,实在太意外了。
在2019年10月比特大陆两位创始人吴忌寒和詹克团公开决裂,二股东吴忌寒抢走了北京公司法定代表人和执行董事的位置。
虽然如此,但在最顶层的开曼公司,詹克团还是有60%表决权的大股东,二股东+其他人的投票权加起来也才40%,二股东就算联合股东也很难从根本上动摇大股东的控制权。
但最近的消息是,二股东吴忌寒在2019年11月组织开股东大会,竟然取消了詹克团的10倍表决权。
没有10倍表决权之后,詹克团只剩下持股36%,吴忌寒联合其他股东的持股可以达到64%,完全有机会超越詹克团哦。
怎么能够发生这样的事情?谁会成为最后的赢家?下面详细分解。
一、比特大陆的概要
比特大陆在2013年成立,成立才4年,到2017年时比特大陆的矿机已占全球3/4的市场份额了,2017年收入25.1亿美元,年利润9.5亿美元。
虽然大疆也占全球3/4的市场份额,但大疆用的时间要长得多哦。
比特大陆2018年9月在香港提交上市申请,6个月的有效期到2019年3月并没有获准上市,下面分析的主要依据来源于比特大陆申请上市披露的招股书。
比特大陆成立多年以来,詹克团和吴忌寒两位作为联合创始人,都是任联席CEO、联席董事会主席,这种情况在其他公司也挺少见的吧。
2019年1月,由王海超接任比特大陆CEO,结束多年来由两位创始人任联席CEO的状态,但两人还是任联席董事长。
网上有些传言说,吴忌寒曾短暂妥协退让,但这个我们无法查实。
下图是比特大陆的公司架构:
最上层是开曼公司,开曼公司之前实行AB股的双层股权结构,詹克团和吴忌寒两位持有10倍投票权的B股,其他股东持有1倍投票权的A股。
詹克团持股36%,有59.6%的投票权;吴忌寒持股20.25%,有33.5%的投票权。
詹克团一个人有接近60%的投票权,吴忌寒就算联合其他人最多也只有40%的投票权,在开曼公司层面,詹克团有绝对优势。
开曼公司100%持股香港公司,香港公司再100%持股北京公司,而北京公司是比特大陆的主要经营实体,北京公司的唯一股东是香港公司。
企查查的资料显示,在2018年11月之前,北京公司设董事会,共有5位董事,由创始团队詹克团、吴忌寒、赵肇丰、周锋、葛越晟5人任董事。
2018年11月之后,北京公司取消董事会,只设执行董事,在发生控制权争夺之前,执行董事、总经理和法定代表人都是由詹克团担任,吴忌寒退任监事。
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难道是传说的吴忌寒曾经妥协退让么?
二、两位创始人争夺公司控制权的四局之争
2.1 第一局,二股东抢走北京公司控制权
2019年10月28日,在大股东詹克团率队参展深圳安博会时,二股东吴忌寒拿着香港公司的公章,把北京公司的执行董事、法定代表人由詹克团变更为吴忌寒。
因为北京公司的唯一股东是香港公司,香港公司作为持股100%的股东,可以直接决定更换北京公司的执行董事、修改公司章程、变更法定代表人等,吴忌寒拿了香港公司的公章就可以代表香港公司做出决定。
办完工商变更的第二天,吴忌寒向员工发通知称:解除詹克团在比特大陆的一切职务,任何员工不得再执行詹克团的指令….传说詹克团还被禁止进入办公室了。
这家曾占全球3/4市场份额的公司,两位创始人就这样公开决裂了。
当时吴忌寒只是抢走了北京公司的执行董事和法定代表人2个职位,詹克团还是北京公司的总经理。
2019年11月5日,詹克团的总经理之位也被撤,北京公司的总经理变成了吴忌寒。
到这时,北京公司的执行董事、总经理、法定代表人3个重要职位,都已变成由吴忌寒担任,詹克团已经完全从比特大陆北京公司出局。
詹克团说:一直埋头做业务,没想到出个差就已经发生巨变,被一起奋斗的兄弟捅刀,要开始学习用法律思维来思考。
吴忌寒说:双方的公司治理律师正在境内外较劲,比特大陆注定成为商业史上公司控制权争夺的经典案例。
虽然吴忌寒抢走了北京公司的控制权,先赢一局。
但当时詹克团还是顶层开曼公司持股36%、有60%投票权的大股东,如果詹克团方操作得当,还是有可能反转的。假设香港的规定和国内一样,可以通过上层公司操作+重新刻章,抢回北京公司的控制权。
但能不能真正抢回控制权,与开曼的公司章程+当地法律规定,香港的公司章程+当地法律规定有关,也与詹克团他们采取的策略有关,在“股权道”之前的文章有过分析。
现在的结果就是:詹克团并没有抢回北京公司的控制权,是规则不利吗?还是操作不当呢?
2.2 第二局,取消詹克团的10 倍表决权
据彭博社消息,2019年11月,吴忌寒组织召开特别股东大会,取消了詹克团的10倍表决权,改为1股1票,而詹克团在2019年12月向法院起诉要求取消这次股东大会表决结果。
在2019年11月的股东大会之前,詹克团持股36%,有接近60%的投票权,吴忌寒就算联合其他所有股东加起来也只有40%的投票权,是没办法从根本上动摇詹克团的控制权的。
11月的股东大会成为两方争夺公司控制权最关键的一步,取消了10表投票权之后,詹克团只剩下持股36%,而吴忌寒联合其他股东的持股可以达到64%,完全有机会超越詹克团了。
既然詹克团之前有60%的投票权,吴忌寒和其他所有股东加起来只有40%的投票权,为什么能够通过取消10倍投票权的股东大会决议呢?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竹子决定花时间重新研究比特大陆438页的招股书。
香港的文字太绕了,为了弄清楚其中的意思要死很多脑细胞,不保证理解一定准确,附上原图供你自己判断哦。之前的文章没有花那么多力气研究,以这次文章的内容为准。
股权道注:下面的分析是假设比特大陆还是使用申请上市时的公司章程,并没有新的修改,但实际上有没有新的修改我们不知道哦。
比特大陆开曼公司章程规定:
取消10倍投票权需要经75%以上B类股东同意或者按修改后的公司章程规定操作。
通俗理解,取消10倍表决权的办法有两种,可以二选其一:
第一种办法:得到有10倍表决权的75%的B类股东同意。
当时持有10倍投票权B类股票的是詹克团和吴忌寒两个人,詹克团持股36%,吴忌寒持股20.25%,两人的比例是64:36,詹克团或吴忌寒任何一个都无法满足75%的条件,所以这条路走不通。
第二种办法:按新修改的公司章程规定。
按上面的规则没办法取消詹克团的10倍表决权,怎么办呢?
办法就是:修改公司章程,重新设计规则。
可修改公司章程又需要什么条件呢?
按原公司章程的规定,修改公司章程需要获得 出席股东大会75%以上表决权 的股东同意,而且,修改公司章程只能使用1股1票,不能使用10倍投票权。
詹克团持股36%,其他股东加起来一共持股64%,如果詹克团不同意还是不够票数哦。
吴忌寒又是怎么能够操作成功,取消了詹克团的10倍表决权呢?
提醒注意:这里规定是 获得出席股东大会75%以上表决权的股东同意 哦,如果詹克团不参加会议,他的票数就不会计入分母,就有可能获得出席会议100%的股东同意,更不要说75%了。
詹克团会不会没有参加那次决定命运的股东大会呢?如果换了是你,你会不会觉得是吴忌寒通知的开会,根本不理他,反正你有60%的表决权,他能咬你吃么?然后你就不去开会了呢?
如果你真的不去开那次决定命运的会议或者你因其他原因错过了会议,命运就此逆转哦。
如果是国内的公司,公司法规定有两种公司,两种公司的法律规定是不一样的:
一种是有限责任公司,大部分公司都是这种,有限责任公司一般都按表决权计算,不管股东有没有参加会议都要计入分母。
一般在准备上A股前改制为下面第二种:股份有限公司。
二种是股份有限公司,A股上市公司都是这种,股份有限公司大部分都按出席会议计算票数,不出席会议就不计入分母。
“股权道”有个免费的《股权设计基础》课程里有相关介绍。
2.3 第三局,詹克团要求改组董事会
2019年12月9日,詹克团组织召开股东大会,要求罢免现有董事,选择他为唯一董事,但没有获得通过。这会涉及到三个问题:
第一,原公司章程规定,董事人数不得少于2 人,现在改为1 个董事,就是要修改公司章程。
前面说过了,修改公司章程需要75%的票数通过,詹克团已经被取消10倍表决权,持股36%远远达不到票数要求。
第二,罢免所有董事,包括独立非执行董事。
按公司章程的规定,罢免董事需要1/2以上票数通过,而且罢免独立非执行董事不能使用10倍投票权,只能1股1票。
申请香港上市时,比特大陆的董事会有七名董事,包括:
三位独立非执行董事:搜狐的王小川,前去哪儿网总裁孙含晖,北极光创投创始人邓锋。
四位执行董事为:詹克团、吴忌寒、葛越晟、刘路遥。
在没取消10倍投票权之前,詹克团有60%的投票权,有足够的票数可以罢免吴忌寒、葛越晟、刘路遥三位董事,不足以罢免王小川、孙含晖、邓锋三位独立非执行董事,但詹克团在取消10倍投票权之前并没有进行这一步操作。
在取消10倍投票权之后,詹克团只持股36%,完全无法达到1/2以上的票数要求。
员工持股平台的持股是18.5%,如果詹克团能控制员工持股平台,也是有机会达到1/2以上票数要求的,但这次会议并没成功,就是说詹克团并不能控制员工持股平台咯?是不是说,吴忌寒又抢了先机拿到员工持股平台的控制权呢?
第三,选詹克团作为唯一的董事。
詹克团原来已经是董事了,如果没被罢免的话并不需要重新选;如果被罢免的话,在取消10倍投票权之后,詹克团持股36%也达不到1/2的票数要求哦。
所以,第三局还是二股东吴忌寒胜出,吴忌寒已经连赢三局了。
2.4 第四局,詹克团再反击
2019年12月16日,北京比特大陆公司在福建湛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36%的股权被冻结。吴说区块链的文章说,詹克团已聘请北京和香港两地律师组织反击,冻结下属公司的股权是反击措施之一。
其实,吴忌寒只是抢控制权,并不是抢詹克团的股权,就是抢权不是抢钱,冻结股权有意义么?
2019年12月,詹克团向法院起诉,要求取消11月那次取消他的10倍表决权的股东大会决议,各方报道说,詹克团已聘请北京、香港、开曼等多地律师参与诉讼。
詹克团还能挽回吗?要看开曼公司的法律+比特大陆最新版公司章程+当时开会的具体操作,因为不了解这些,所以无法作出判断。
但是,如果前面的假设成立,大概率都已经无法挽回了,除非出现奇迹了。
注:本文的分析是基于比特大陆申请香港上市时披露的公司章程和相关资料,如果比特大陆的公司章程后来做了修改,这些分析就可能不成立哦。
2.5 最新情况
“股权道”还查到,詹克团目前还是福建公司和另外4家下属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执行董事和总经理。
不过,这些并不影响大局,因为那些都是北京公司100%持股的子公司,吴忌寒只要掌握了最上层开曼公司和北京公司的控制权,下面公司的控制权都是可以一步步抢过来的。
2020年1月2日,比特大陆北京公司再发生变更,吴忌寒不再担任总经理和法定代表人,改由刘路遥担任总经理和法定代表人。
刘路遥在2018年7月加入比特大陆,之前任开曼公司的执行董事兼首席财务官。
其实这个变化并不重要,因为可以修改北京公司章程规定:由执行董事决定总经理和法定代表人,而吴忌寒是北京公司的执行董事,他就可以决定谁做总经理和法定代表人,都不需要拿香港公司的公章就能实现了,所以这些都在吴忌寒的控制范围之内。
詹克团作为大股东、曾有60%的投票权,为什么一步步走到现在的局面?
三、创始人掌握公司控制权的3 种策略
有句话说:一流企业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
对于想掌握公司控制权的创始人,套用同样的逻辑可以是:一流的策略是主动设计规则,二流的策略是合理利用规则,三流的策略是打官司、到打官司为时晚已。
3.1 上上策是设计规则
前面分析一直强调公司章程的规定,因为公司章程的一丁点差别都是可能决定命运的,公司章程是掌握公司控制权最重要的工具,没有之一。
公司有股东、管理层、员工三类人,股东在最上层,公司章程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设计股东之间的分权规则。很多人重视产品设计、员工管理,却不重视公司章程的设计,总是想找免费的版本来用,会不会把自己埋进大坑里哦。
在竹子写的《公司控制权.用小股权控制公司的九种模式》的书里有多个案例,有人持股1%控制公司,也有人持股90%没有控制权,他们靠的是公司章程而不是股权比例。
比如马云可以持股5%而控制阿里巴巴,靠的是写入公司章程的阿里合伙人制度,而不是靠的股权。
阿里巴巴的合伙人制度,是在蔡崇信的主导下设计出来的,你们公司是谁设计的呢?
阿里的合伙人制度,试运行了3年才正式推出,为了坚持阿里合伙人制度,当年不惜和港交所硬抗到底,为此放弃香港改道美国上市,马云为了保护公司控制权愿意付出这么大的代价,你愿意么?
如果想掌握公司控制权,需要先设计规则把权力装到你手上,再做全方位的防御设计,否则任何一处有缺口都是可能被别人攻破的,比如詹克团作为大股东有60%的投票权,也被二股东一步步挤出局。
“股权道”《创始人控制公司的股权设计》的课程,就是从纵向的6个层面、横向的4个维度、立体的3种工具进行全方位的公司控制权设计。
纵向包括 :股权、股东会、董事长、董事会、法定代表人、管理层6个层面。
横向包括 :层级的划分、各层级间的权力分配、每层级内部的权力分配、各层级内部的表决规则4个维度。
立体层面 :通过公司章程、股东协议、股东会会议和董事会会议3个工具去落实。
通过这样的设计,创始人就算持股1%也能有控制权,也能让别人持股90%没有控制权。
3.2 中策是利用规则
在詹克团作为第一大股东,持股36%、有60%投票权的情况下,原本处于劣势的二股东吴忌寒,却可以一步步利用规则把大股东挤出局。
吴忌寒先是利用保管香港公司公章的机会抢到北京公司的控制权,这一步本来是威胁不到詹克团的根基的,可是这么长时间詹克团方都没有更有成效的操作。
吴忌寒再利用开曼公司的规则取消了詹克团的10倍表决权,形势就完全逆转了。
所以,如果已经错过了设计规则的机会,也是有可能利用规则抢到控制权的,前提是你的水平比对手高哦。
原本,詹克团是比吴忌寒更有优势抢到控制权的:
比如比特大陆的公司章程规定,担任董事是有10倍投票权的必要条件,如果不再担任董事就自动取消他的10倍投票权。公司章程还规定,罢免董事需要1/2以上票数通过。
在取消10倍投票权之前詹克团有60%的投票权,他一个人就可以决定罢免吴忌寒的董事职务。
如果吴忌寒不再是公司的董事,他的10倍投票权就会自动取消,而詹克团的10倍投票权还继续保留。就会变成:詹克团一个人有84.9%的投票权,吴忌寒的投票权是4.8%。
可惜,当时詹克团并没有这么操作,有些事情错过了就是错过了,没机会后悔哦。
前面有好机会没有利用,后面没了10倍投票权却要求罢免全体董事,选他一个人作为唯一的董事。
有股东评论说:不明白他什么要召开这样的股东大会,自取其辱。
他们不知道这样操作不仅没有用、还会树敌更多么?是詹克团的主意么?还是军师的主意呢?
当年万宝之争时,宝能提出罢免万科的全体董事和监事,结果只是招来更多人的反对,并没带来任何好处,这种操作有意思么?
3.3 打官司是下下策
打官司是下下策,但有人却把下策当成上策。
吴忌寒能抢到控制权,是利用了法律+公司章程+开会操作,并不是靠打官司。
詹克团想通过打官司抢回控制权,能成功吗?
如果前面的操作没有问题的话,吴忌寒就妥妥的抢权成功了。
当然了,前面的分析是基于假设,如果假设不成立的话,詹克团也是有可能挽回的。
詹克团为什么从大股东到一步步占下风?
在这种战争状态下想保住控制权,要不自己水平够高,要不就找高水平的人。
在否决权杀死ofo的纷争时,欢聚时代董事长李学凌转别人的观点说:国内的律师事务所都不专业。
其实,法律是分国界的,每国的法律规定不同,差一丁点都可能是毁灭性的。
就算你认为国内的律师都不专业,如果你去找个国外的律师来处理国内问题,可能是更大的坑哦。
而且,有的人营销水平高,有的人专业水平高不擅长营销。有人擅长打官司,有人擅长非诉讼,比如救火和防火,思维方式和所需要的技能都不同。
是国内的律师都不专业吗?还是你没找到那个专业的人呢?
判断律师是否专业,也是需要自己有一定专业知识哦。比如很多人说持股67%有绝对控制权,但在《公司控制权.用小股权控制公司的九种模式》的书里,有多个经法院判决的案例,有的股东持股90%也没有控制权,如果你相信了持股67%有绝对控制权的传说,还能找到那个专业的人么?
比特大陆两位创始人公开决裂时詹克团还在出差,如果以前不关注这方面,突然间去哪里找到专业的人呢?
吴忌寒是有备而来,詹克团是被动应对,病急乱投医的后果可想而知。
如果不想踩别人踩过的坑,要不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水平,要不提高识别专家的能力,找到专业的人。
㈣ 阿里巴巴股权结构
阿里巴巴提交的最新年报中,披露了公司的最新股权结构。在个人股东中,马云仍为第一大股东,持股6.2%。在机构股东中,软银为第一大股东,持股25.9%。
一、阿里巴巴简介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简称:阿里巴巴集团)是以曾担任英语教师的马云为首的18人于1999年在浙江省杭州市创立的公司。阿里巴巴集团经营多项业务,另外也从关联公司的业务和服务中取得经营商业生态系统上的支援。业务和关联公司的业务包括:淘宝网、天猫、聚划算、全球速卖通、阿里巴巴国际交易市场、1688、阿里妈妈、阿里云、蚂蚁金服、菜鸟网络等。
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集团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创造了史上最大IPO记录,股票代码“BABA”,创始人为马云。2019年11月26日,阿里巴巴港股上市,总市值超4万亿,登顶港股成为港股“新股王”。
二、阿里巴巴股权结构
根据阿里巴巴的最新年报中,阿里巴巴的最大股东是软银集团。软银持有阿里巴巴25.9%的股份,去年同期,软银持股为28.8%。
其次为Altaba,持有阿里巴巴9.4%的股权。Altaba是雅虎在将核心业务出售给韦里孙后更新的名字。
另外,“阿里高管和董事合计持股”总计为9.3%。
在个人股东层面,马云依旧是阿里巴巴的最大个人股东,他持有普通股股161,861,406股,股权占比6.2%,为第三大股东。蔡崇信持有2.2%的股份,数量56,202,810股,为个人第二大股东。与去年相比,马云今年的持股有所下降,由2017年6月的7%、2018年的6.4%再度下降至2021年3月31日的6.2%。蔡崇信的持股比例由2.3%下降到2.2%。
㈤ 阿里第一大股东是谁,谁是最大的赢家
根据数据显示,截止到2018年8月,阿里巴巴的股权又发生了改变, 马云持有的股份从7%降低到6.4%,软银的持股比例也从29.2%下降到28.8% ,雅虎为15%,软银仍然大幅度领先马云,稳居阿里巴巴最大股东的位置。即使马云加上阿里巴巴董事长蔡崇信2.3%的股权,以及阿里巴巴高管和董事持有的9.5%的股权,仍然不及软银的股份多。
这样看来,阿里巴巴的最大股东是软银。这么看来,阿里巴巴确实是一个日本企业控股的公司。但软银和雅虎的股份是当时用真金白银砸出来的。
1999年,马云在杭州创办了阿里巴巴。2000年,马云四处拉投资,见了几十个投资人,其中就包括雷军,但是没有一个人愿意投他。据说当时雷军见到马云后,觉得这人獐头鼠目的,满嘴跑火车,是不是做过传销?说的项目这么大,怎么看都觉得是骗子!秉持着不熟的领域不投,不熟的人不投的原则,雷军果断的拒绝了。
后来马云还找了马化腾、薛蛮子等人,但最后无一人被说服。要么觉得马云满嘴跑火车不靠谱,就是对这个项目没有信心,觉得投资回报无法预估。
正因为缺乏资金走投无路时,吴鹰找到了马云,牵线帮孙正义在中国寻找新的创业者。马云见到了孙正义,两个人谈得十分融洽。 最后孙正义把原本决定给另外一家电子商务的2000万美元给了马云。之后孙正义又追加了4000多万美元的投资,成为阿里巴巴的第一大股东。 在第三轮投搭伏资中,软银再砸下6000万美元。 可以说,当年要是没有日本软银的投资,很有可能没有今日的阿里巴巴。
如今软银砸下的6000万美元也变成了2000亿美元,得到了翻了几千的回报率,捞了巨大的一笔。在2016年套现79亿美元后,软银仍然持有28%的股份,持股市值大约是1420亿美元, 从投资收益的角度看,他们是这场盛宴的最大赢家。
虽然软银在股份占比是最大,为第一股东。但是这并不意味这软银控制了阿里巴巴。
随着软银和雅虎资本的进入,马云团队的股份比例降到31.7%,雅虎占39%,软银占29.3%,如果按照同股同权的制度,马云团队就失去了对阿里巴巴的控制权。随时可能被其他股东轰出局。 于是马云团队提出了合伙人制度。 为了令雅虎接受这套制度,马云与管理层得出高价收购雅虎手上所持有的阿里巴巴股份的一半,雅虎才同意。
在2013年,马云团队收购雅虎手上将近一半的股份,成功说服雅虎,合伙人制度才得以实施。
这套制度并没有让合伙人手上的股份有更大的收益权,也并不是为获得更多的利益分红,而是想对公司的发展与管理有最终的决定权。 于是马云和蔡崇信设计了一个三重机制来保障创始人团队的控股权。 他们与其他战略股东达成协议, 要求其投票表决时与自己保持一致。 董事会的多数席位必须由“阿里巴巴合伙人”任命,合伙人由公司持股高层担任,普通合伙人在60岁或雇佣合同终止时退出,而永久合伙人(只有马云和蔡崇信)可以一直拥有合伙人资格直至本人自愿退出、死亡、失去行为能力、免职。 且马云在中国几家由阿里巴巴运营的子公司中拥有多数股权。
通过合伙人制度,将股权和控制权分离,使马云即使减持股份仍然保持多数投票权,这样就掌握了阿里巴巴的控制权。
马云作为阿里芹枝肆巴巴的核心人物,曾说过:我们不是普通的民营企业,也不是国有企业,我们把自己定义为中国的“国有企业”,阿里巴巴始终一种沉稳的方式悄然改变中国。从电商兴起,支付宝在线支付功能,阿里云计算,芝麻信用,从商业模式、生活习惯到大数据计算,阿里巴巴用自己的方式潜移默化的改变这个时代。
在这场和时代的较量中,马云赢了,并证明了商业模式的正确。这个疯狂到以为他能够改变世界的人真正地改变了世界,他才是最大的赢家。
以阿里巴巴最新一次披露的股东数据看,截至2019年6月3日,软银股份有限有公司持有67375.84万股,持股比例为25.9%,为阿里巴巴第一大股东。Altaba Inc.(原美国雅虎,雅虎公司出售核心业务出售给Verizon后改名的新公司)持有24479万股,持股比例为9.4%,马云持有16186.14股,持股比例为6.2%,为第三大股东,蔡崇信持有5620.28万股,持股比例2.2%,为第四大股东。
阿里巴巴在2019年11月在香港嫌轿联交所二次上市,发行了部分新股,所以前四大股东的持股比例现在都有所稀释,但比例变动并不大。日本软银依然是阿里巴巴的第一大股东,孙正义通过投资阿里巴巴获得了巨大的收益。
从不过从股东结构上看,软件和Altaba都是没有投票权的,并不参与公司的管理经营与决策,阿里巴巴实施的是合伙人制度,并且与传统的合伙企业不一样,阿里巴巴由合伙人提名董事会的大多数董事人选,而非根据股份的多少分配董事席位。这使得阿里巴巴的决策权实际上是掌控在阿里合伙人团队中的。
阿里巴巴谁是最大赢家?如果仅从金钱上来说,孙正义肯定是最大盈家,投资阿里赚了那么多倍。但换个角度来看,如果没有软银的投资,可能就没有现在的阿里巴巴,因为当时没有人愿意、也没有人敢投资阿里巴巴,这里面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
另外,阿里巴巴改变了中国的购物方式,全面推动了中国电商产业的发展,后来又使得支付宝普及,第三方支付业务快速发展,还让无数商家通过天猫和淘宝赚钱,为部分人解决了就业,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其实每个人都是最大的赢家,都是受益者。当然,那些做实体铺面的可能并不这么看,他们会认为阿里巴巴导致自己实体生意不好做,那么他们就成为了输家。
软银是第一大股东,雅虎第二,马云第三。最大赢家,马云自己。
软银、雅虎都是机构持股,不是个人。软银持股阿里不到30%,孙正义持有软银20%,所以,孙正义间接持有阿里6%,小于马云持股比例。雅虎就更不用说了。所以,从个人角度,马云是最大赢家。
从控制权角度来说,马云也是最大赢家。软银虽然持股30%,雅虎持股15%,但是都没有对阿里的控制权。阿里的控制权还是牢牢地掌握在马云及其合伙人手里。
阿里谁大股东依然是日本软银,孙正义,这位日本有眼光投资了阿里巴巴这是赚大钱了,是眼光不错。
阿里收购了雅虎,雅虎现在很少看见,以前雅虎还是很出名的,记得九十年的时候,雅虎新浪都是很著名的。
但现在雅虎被阿里收购了,阿里是一直在买买的过程中。
从十几年前收购雅虎到现在收购美年达,阿里一直都是在买 买中 阿里以前也是买买买,现在更是买买买。
马云自然是最大赢家,马云有眼光,有远见,所以,才是把阿里做到这么大,现在生意又做到了全球市场上。
应该大家都是阿里的最大股东依然是日本软银,但是阿里从来不认为自己是日本企业,阿里是一家中国企业,只是当时马云找不到自己,只好找了日本人孙正义投资让马云真正意义上活着,而且越做越大,做成全球最大的互联网企业
马云最成功了,为什么会有这个答案,请看视频分析
感谢你的邀请
具体回答如下,望采纳
如果只说个人股东,马云是最大的个人股东,要不然最大股东是日本软银集团,大家都知道日本软银集团是孙正义说了算。
如果说谁是赢家,我认为是马云。首先阿里在2013年上市前,就已经和软银雅虎达成协议了,要引入“合伙人制度”。而且,他们只做财务投资,不干涉管理。
马云和蔡崇信为永久合伙人,就是不用提名就一直在董事会,除非自己放弃,其它董事会成员从阿里合伙人中选出。软银跟雅虎在董事会只有两位,所以阿里还是在马云控制中。从这点来说,马云是最大的赢家。
阿里上市后,马云迅速成为红人,朋友圈也迅速扩大,连总统都成为他的朋友,从这些人脉资源来,马云是最大的赢家。
阿里的大股东是日本软银的孙正义,他在马云寻求融资的时候,和马云聊了几分钟就觉得给予大额投资,堪称一大美谈。
不得不说孙正义眼光真不一般。看重马云也变相的成就了自己。
阿里巴巴一上市,孙正义就成了日本首富,可见其对阿里巴巴投资回报之丰厚。
可以说两人是相互成就了。
㈥ 蔡崇信是谁,为什么有那么多钱收购篮网
2019年8月14日《纽约邮报》报道:篮网重要华人股东蔡崇信将要完成对大老板普罗霍洛夫持有的51%的股权的收购,预计收购将在本周内正式完成。蔡崇信此前已经持有篮网49%的股权(2018年他斥资10亿美元购入)此次蔡崇信购入51%股份的价格为13.5亿,也就是说,他成为篮网独资大老板一共花了23.5亿美元,这个价格已经创下了美国球队收购的最高纪录。
截止阿里巴巴的股价为167美元/股,蔡崇信持有的阿里巴巴股份价值为:5620.28万*167=93.86亿美元。其实都不用动到目前的份额,仅仅之前套现离场的0.7%的股份就足以收购篮网了,这还不算蔡崇信这么多年的薪酬及分红等等,所以蔡崇信也算是一个大富豪了,虽然进不了富豪榜前十,但是前100名还是妥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