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股权代持协议
㈠ 股权代持协议是否有效
股权代持协议通常可能被认定为有效。
但是,如果股权代持协议存在不合法的条款,则有可能被认定为无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合同如果存在如下情形,则合同无效:
(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㈡ 我的股权代持协议是否有效
股权代持协议只要不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都是有效的。有限责任公司的实际出资人与名义出资人订立合同,约定由实际出资人出资并享有投资权益,以名义出资人为名义股东,实际出资人与名义股东对该合同效力发生争议的,如无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的情形,人民法院应当认定该合同有效。
【法律依据】
《公司法解释三》第二十五条,有限责任公司的实际出资人与名义出资人订立合同,约定由实际出资人出资并享有投资权益,以名义出资人为名义股东,实际出资人与名义股东对该合同效力发生争议的,如无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的情形,人民法院应当认定该合同有效。前款规定的实际出资人与名义股东因投资权益的归属发生争议,实际出资人以其实际履行了出资义务为由向名义股东主张权利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名义股东以公司股东名册记载、公司登记机关登记为由否认实际出资人权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㈢ 如何才能股权代持协议无效的情况
法律分析:股权代持本质是合同无效的情形,因此可以参照合同无效。
法律依据:《公司法解释三》 第二十五条 有限责任公司的实际出资人与名义出资人订立合同,约定由实际出资人出资并享有投资权益,以名义出资人为名义股东,实际出资人与名义股东对该合同效力发生争议的,如无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的情形,人民法院应当认定该合同有效。如此看来,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的情形可以认定为股权转让代持协议无效情形。但是《合同法》已被废止,所以参照《民法典》的规定。
《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六条 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第一百五十三条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第一百五十四条 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㈣ 股权代持协议法律效力
股权代持协议只要不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都是有效的。根有限责任公司的实际出资人与名义出资人订立合同,约定由实际出资人出资并享有投资权益,以名义出资人为名义股东,实际出资人与名义股东对该合同效力发生争议的,如无规定的情形,人民法院应当认定该合同有效。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㈤ 什么是股权代持协议
是指实际出资人与他人约定,以他人名义代实际出资人履行股东权利义务的一种股权或股份处置方式后签订的协议。股权代持又称委托持股、隐名投资或假名出资。《合同法》的基本原则是,只要合同双方订立的内容不违背法律的基本规定,就是有效的,这是法律尊重合同当事人意思自治的体现。我国法律规定的无效情形是指:(1)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5)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法律依据】
《公司法》
㈥ 股权代持协议注意事项
法律分析:股权代持协议的注意事项为:1、实际出资人与名义出资人要依法订立合同;2、股权代持协议只要不具有法律规定的无效事由的,是有效的;3、股权代持协议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约定要明确、避免发生争议。
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 第二十五条 有限责任公司的实际出资人与名义出资人订立合同,约定由实际出资人出资并享有投资权益,以名义出资人为名义股东,实际出资人与名义股东对该合同效力发生争议的,如无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的情形,人民法院应当认定该合同有效。
前款规定的实际出资人与名义股东因投资权益的归属发生争议,实际出资人以其实际履行了出资义务为由向名义股东主张权利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名义股东以公司股东名册记载、公司登记机关登记为由否认实际出资人权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实际出资人未经公司其他股东半数以上同意,请求公司变更股东、签发出资证明书、记载于股东名册、记载于公司章程并办理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㈦ 什么是股权代持,股权代持协议需要注意的问题
股权代持就是公司的股份实际出资人或者持有人,不在工商局的管理系统中体现,而是让其他人持有股份,这时的持有人就是股份代持人。
代持协议需要股份持有人和代持人双方将代持过程中的双方权利和义务说清楚,以免日后发生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