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创公司股权如何收益
㈠ 创业公司股权激励的三种常见方式
常见的股权激励方式有以下几种
利润分成激励(超额分红激励方案与在职分红激励方案)
超额分红激励:(1)让员工更关注利润、节约成本(2)让员工养成不断挑战目标的习惯,促进员工能力的快速提升(3)让员工感觉到与企业更紧密的关系(4)促进企业主体快速提升(5)给予团队更大激励,促进成长。
在职分红激励:(1)增强员工的稳定性和归属感(2)增加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和荣誉感(3)提高全员对企业利润的关注度和参与感。
【注意】这两个激励方式都是以现金的形式。
虚拟股激励机制:企业根据目前所拥有的资产总量拆分成虚拟的股份,在企业计划实施前与每一位被激励者签订契约,约定给予虚拟股票的数量、兑换时间、兑换条件、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等。被激励者享有股票价格升值带啦的现金形式收益,但不享受股票所有权。
优点:(1)相对于其他股权激励方式而言,成本较低,只需要董事会制定会计公司进行资产核算、效益分析、价格约定等,设计的外部坏境少。(2)激励期长,避免短期行为。(3)解决了“上市公司不得回购可流通股”的法律障碍和变现问题。(3)被激励者不需要投入成本,解决了员工没有钱买股的问题。(4)不影响公司的总资本和所有权架构,避免因变数导致对公司股价的非正常波动。
缺点:(1)虚拟股激励机制对虚拟股的持有者约束没有股票期权的约束力强即缺乏真正风险所有者,约束机制效果不足。(2)虚拟股兑换时是依据当时公司股票的价格,如果价格过高,会导致公司的现金支出压力过大。
实股激励机制:以合同的形式授予经营者一定数额的股票期权,经营者在一定的行权期内按约定的行权价格自愿购买,经营者享有表决权、分红权、送配股权等一切其他股东相等的权利。
要注意,这种方式有以下缺点:(1)实股期权行权时对股票的来源和退出渠道存在问题,对于非上市公司而言,经营者所持有的股份还没有正常的退出渠道,无法变现,使所持股份不拒由应有的激励作用。(2)没有合适的考核机制,公平性存在很多争议。
合伙人激励: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合伙人拥有公司并分享公司的利润,并对经营亏损共同承担无限责任,合伙人即为公司主人或股东的组织形式。
优点:(1)所有者和经营者的物质利益得到了合理配置,有了制度保障。(2)除了经济利益提供的物质激励外,有限合伙人制对普通合伙人还有很强的精神激励。(3)合伙人制,经营者同时也是企业所有者,并且承担无限责任,因此在经营活动中能够自我约束控制风险。(4)公司中,出色的业务骨干有被吸收为新合伙人的机会,激励员工进取和对员工保持忠诚,并推动企业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缺点:(1)我国目前使用合伙人制的企业一般有三类,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咨询公司,人力资本密集,导致了轻资产、易复制、高裂变的特点,(简单点说,一个律师自己出去另立山头是相对容易的一件事)造成组织不够稳定。
㈡ 创业公司 股东之间关于股权以及分红比例的问题
这种情况下,首先你要明确你和你同学是投资人和管理人的双重身份。
所以你们的收益来源于两部分:
一部分是作为投资人享有最后净利润按股权比例分红(投入比例不一定是股权比例,双方协商定。)
另一部分是你们作为管理人员的工资薪酬。
因为你们目前是初创公司,又没有盈利,很大概率是不会分红的,所以只享有管理人员工资是很正常的,低于销售人员工资也是常见的。因为你享有的是将来公司做大了以后带来的预期财富,通俗点说就是眼光放长远一点。
如果你想增加自己的收入。建议如下:
1、如果你是管理上付出得多一点的,可以要求按管理或技术入股,比如你们现在投入比93%:7%,但是公司经营管理更加依赖于你,或者你付出精力更多,可以适当要求更多话语权。不过这点首先得清楚认识到自己再管理团队中的地位,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
2、提高管理人员工资,但是作为初创公司,这样可能不太明智,只能说眼光放长远。
3、增强自身在公司的管理能力,能做到公司缺你不可,那你就不用担心收入了。
㈢ 创业开公司股权如何分配
几个朋友合伙创业,如何分配股权?
关于股权的具体分配其实一方面得根据所扮演的角色,另外一个就是贡献值
举例:
杨某在国外留学多年,拥有扎实的设计功底和开阔的审美视野,回国后在一大型建筑公司做建筑设计师。做了三年,杨某的设计受到客户高度认可,在业界总算是闯出了的名堂。后来和市场部的李某一起辞职创业,合伙开一家建筑设计公司。
两人商定按出资比例分配股权,杨某出资20万,持股20%,李某出资80万,持股80%。杨某专业能力强,但是性格孤僻,幸而李某热情开朗又擅长营销推广,对市场的敏感度非常高。
两人双剑合璧,不久公司走上正轨,吸引到了天使投资人,并为公司估值4000万。杨某和李某两人都被这突然地幸福砸昏了头,尔后在这幸福中,杨某冒出了一个想法:为什么我只能享受20%的果实?
杨某认为,最开始公司的发展确实是李某的贡献大,但是后来口碑形成,客户认同的是他的设计,营销的难度大大降低,他的持股比例这么少太不公平。
2/动态股权,让干活的人分到大块蛋糕
案例中的情况在创业过程中很常见的,比如创业前期贡献很大,但是后期贡献变小了等。如果一直是静态股权,干活的人会感到委屈不满,而创业公司能够生存下去主要就是靠这些人,怎么能让真正干活的人不会心存不满呢?
针对案例中的问题,提供2个解决方案:
1、约定项目年订单或者季度订单在XX元时,杨某:李某=5:5分配,项目年订单或者季度订单在XX元时,杨:李=6:4或7:3。
2、每个项目完成后建立“项目价值认定表”,约定每个人在项目中的具体价值,2年后,按照每个人的累计价值,形成股权分配。
或许李某不是那么容易让出手中的股权,毕竟前期他的贡献非常大,6:4或7:3的分配总有点儿过河拆桥的意思。
人们通常会有一个误区,那就是过分看重手中持股比例,而不是股权的价值。把股权分给真正干活的人,这家公司就会一直在成长,股权也会更值钱,反之如果股权分配论资排辈,公司将会停止生长,甚至死亡,那么你手中的股权再多也值不了多少钱。
你想持有价值500元的50%的股权,还是想持有价值10000元的10%的股权呢?
只有把股权分给干活的人,才能让所有人手中的股权升值。如果想通了这个道理,那李某接受这两个方案就会比较容易了。
3/如何确定每个人的贡献值?
动态股权分配的一个难点即确定每个人的动态贡献值,有哪些因素可以作为贡献值呢?
1、时间
时间是重要的衡量贡献值的指标。一个久经职场的技术总监的1小时和初级程序员的1小时价值明显是不同的。通过往期数据,计算出每个人单位时间的薪水价值,再乘以他的年度工作总时间,就是他的时间贡献值。
2、资金
创业,当然需要投入真金白银,能把钱拿到公司的,当然是真爱。不同时期的出资所占比重不用相同。具体比例需要合伙人自行协商。
㈣ 公司出资投资一家新的创业公司,收益如何划分合适
第一步:将矩阵分为9块。 主对角线上分别为 A11=[1 1,-1 3], A22=[-2], A33=[1 2 ,0 1] 其它位置矩阵为零矩阵。 A^(-1) =[A11^(-1) 0 0, 0 A22^(-1) 0, 0 0 A33^(-1)] 即等于主对角线上各分块矩阵求逆后,再放在相对应的位置 第二步:求各分块矩阵的逆。 利用矩阵的初等变换求逆矩阵 结果如下: A11^(-1)=[3/4 -1/4,1/4 1/4] A22^(-1)=[-1/2] A33^(-1)=[1 -2,0 1] 第三步:将求好的分块逆矩阵装配到对应位置。 [3/4 -1/4 0 0 0, 1/4 1/4 0 0 0, 0 0 -1/2 0 0, 0 0 0 1 -2, 0 0 0 0 1] 详细见附图:
㈤ 创业公司融资股权如何稀释
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他们在加盟公司时拿到的期权比例,并非最终公司上市时手中持有公司股份的比例。随着公司的不断壮大,外部融资会不断稀释大家的股份。究竟最后能拿到多少公司股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的融资和期权池。 首先,创业者需要理解融资和股权转让的区别。
融资是企业融资,企业引入外部投资者的资金做大公司,投资人则拿到公司的一部分股权成为公司的新股东(即“增资入股”)。
而创始人转让出自己手里的公司股权,其实质是股东的套现,股权转让的收益归属于股东个体而非公司,除非,该股东又将转让收益作为新的注册资金再次投入公司,这样的投入会导致公司股权结构的变化,与融资效果类似。
融资时,企业注册资本增加,且原股东股权计税成本不变;股权转让时,企业注册资本不变,且原股东股权计税成本调整。
融资带来的股权稀释
通常,一个不断做大的公司在上市前往往需要4-5轮的融资。
典型的情况下,企业根据融资轮数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初期 :股东自己出注册资本金
天使轮:改革发展,天使投资人“看人下菜碟“
A轮:经过基本验证,具有可行性
B轮:发展一段时间,公司还可以
C轮:在前面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看到上市的希望
IPO:发展壮大,投资人要套现离场,大家都觉得该上市了。
第一轮天使轮融资在50万-200万之间。天使投资人也会拿走10%到20%的股权。接下来,公司的商业模式初步取得成效时,VC会投出A轮。A轮融资通常在500万-1000万间,同时拿走公司20%至30%的股份。下一轮(B轮)融资额进一步扩大,数目通常在2000万-4000万。当然了,公司要继续发展壮大投资人们才会给钱。这时候,公司一般出让10%到15%的股份。最后,公司进一步扩大,如果达到年营业收入2000万以上,PE或其他战略投资者会进一步投C轮,数额在5000万左右。此时他们拿5%-10%的期权。
为了留住老员工和吸引新员工,公司会设立期权池,这也会稀释原有股东的股份。每年,公司都要保证期权池占据一定的比例,来激励员工们。员工们在加入公司初期,因为心里清楚,公司其实是前途未卜,所以往往要求拿到较高比例的期权补偿。而每一次给新员工发期权,公司创始人和部分老股东的股份就会被稀释。
一个简易的稀释案例
例如:甲乙二人建立了企业A,他们两人的出资比例为6:4,则此时公司的股权结构为:
老员工和旧股东的期权稀释过程
每一次新一轮的外部融资进来后,随之而来的期权池的调整和新的投资者的权益都会使老员工和原有的投资者手里的股份被同等的稀释。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员工手里期权的价值反而是增加的。例如:一个员工在公司种子轮融资后加入时拿到了1%的期权,但是公司在A轮融资后,他手里的期权只剩下0.6%。但公司的价值其实是在不断增加的。
即便是公司创始人,经过了多轮融资和期权池调整后,最终手里剩下的股权比例也大为减少。例如一个创始人在公司成立之初有60%-70%的股份,上市后可能手里只有20%-30%的股份。
为了防止股权稀释而导致控制权大大减少,创始人们可以采取特殊的股权设计,以起到类似Google,Facebook的”双层股权结构”的效果,保证自己对公司的发展占据主导。
如果公司资金链有问题,财务总是不顺畅,那么公司需要以相对较低的估值来融到更多的资金。这样的话,老员工和原有股东的股份会被稀释的更厉害。
风险越大,收益越大
期权的稀释在员工的工作Offer上也能体现。以一个中级软件工程师的offer为例。他在不同阶段加入公司时,能够拿到手的期权比例都是不同的。如果该工程师选择在A轮融资前加入公司(此时公司有5-20个员工),那么他大约拿0.27%的期权;如果该工程师等到公司快要B轮融资前加入(此时公司有20-50个员工),则他会拿到0.084%的期权。C轮融资之前加入公司的员工,可以拿到0.071%的公司期权。可以看到,即便是同一个职位,越往后加入公司,能拿到的期权越少。这是因为,除了因公司融资和增加期权池带来的稀释效应外,越往后加入公司的员工所需承担的风险也在减少。“风险越大收益越大”,似乎是一个社会中普遍通行的法则。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公司通过设立期权池的方法给员工做股权激励,虽然CEO自己手中的股份被稀释掉一部分,但此举留住了关键人才,且吸引了优秀的人才加入公司,长远来看是值得的。如果吝惜股份,则较低的薪酬礼包吸引不了最好的员工,对公司的负面效应不小。
小结
一个股份逐渐稀释的模型可以帮助你更好的理解这个过程。稀释不一定是坏事。筹集资金,把公司进一步做大做强,能做到这一步的话,稀释股份就很值得。公司持续的市值增加带来的收益会远高于出
㈥ 对于小型创业公司来说,股权分配一般是如何分配的
在实际的创业过程中,无论在创业的任何阶段,都会有公司的资金和人力问题,然后一些公司会引入股权合作伙伴。公平分配永远是矛盾的开始。股权设计不合理,公司容易出现问题。尤其是对于小型创业公司来说,如果有两个创始人,那么一半一半分配(如果两个以上的创始人应该相等分配),或者股权分配是66/33,并且可以基于公司的初始想法,开始最初的开发工作,以及组织创业团队的这三点。有人在财务上支持你的公司,他们应该获得权益。因为在一天结束的时候,把钱兑换成现金的创始人扮演着和种子期投资者一样的角色。在其他方面,这意味着可能需要调整50%的股权分配。
所以请记住,创始人可能还需要考虑其他一些问题,比如有效的专利、供应投资者以及为初创企业带来价值的其他人。当一个创始人把某件事摆到桌面上时,他或她必须确保有一个全面的考虑,包括公司里所有的人。还需要提醒的是,当分配公平馅饼时,只完成了一半的工作。还需要确保公司有一个股份收购机制,你需要安排时间,通常是四年,每年25%。在创始人离开公司的第一年结束时开始。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一些创始人在离开公司时持有公司不劳而获的股份。你应该建立一种机制来得到这种类型的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