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货股权 » 对股权多元化国企如何授权放权

对股权多元化国企如何授权放权

发布时间: 2022-01-25 01:19:50

① 如何继续落实国企改革“双百行动”

一、推进国企改革“双百行动”的具体路径

《国企改革双百行动“工作方案》提出双百行动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行动内容等要求,聚焦目标任务“五突破、一加强”,形成改革方案,下面就落实改革方案的具体路径进行说明。

(一)积极稳妥推进股权多元化和混合所有制改革国有企业推进股权多元化和混合所有制改革,要有利于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

国有企业可探索在多个层面实施股权多元化和混合所有制改革。如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引入战略投资者(国有或民营),选择与公司产品有关联度、业务紧密、能够促进企业产业升级或带来市场营销能力、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或能够给公司带来先进的现代管理模式、理念和机制的企业,实现股权多元化,优先选择与主业相关的上市公司,同时探索部分核心员工持股。

主要路径:拟出让公司部分股权,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和财务投资者,同时通过相关联优质上市公司股权置换或投资入股相关上市公司,改变股权结构,实现资本层面的融合,实现对主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市场控制力和竞争力的增强,达到做强做优做大主业的目标。

(二)规范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改制后新公司应按照《公司法》规定组建科学有效、互相监督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作用、股东会、董事会的决策作用、监事会的监督作用、经理层的经营管理作用。

主要路径:首先,应规范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一是股东会是公司最高权力机构,由全体股东组成。二是公司设董事会和监事会,非职工董事、监事按公司法等相关规定,由国资股东、战略投资者股东等各方股东按持股比例推荐产生,职工董事、监事由职代会选举产生。三是公司设党委,发挥领导作用,抓好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等重要工作。四是改制后新公司党委的职数按要求设置,并按照有关规定选举产生或任命,党委书记、董事长由一人担任。五是公司经理层设总经理、副总经理等岗位,按照《公司法》、公司章程以及党管干部的相关规定进行提名与聘任。其次,发挥好引入战略投资者的作用,设置好董事会构成比例,引入市场化选聘外部董事机制。明确和畅通董事会决策与股东审批、备案等权责分配关系,建立起对董事会的授权放权体系,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提高企业市场化程度。

再次,充分保障经理层经营自主权,按照公司《章程》规定和董事会的授权,发挥企业家精神,保证契约化管理的目标实现。

最后,发挥监事会独立监督作用,健全内部监督机制。同时整合监督资源,形成监督联动机制。

(三)完善企业市场化经营机制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应全面推进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

主要路径:对企业经理层人员实行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改革,同时对部分总经理、副总经理等关键岗位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明确“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差异化薪酬、市场化推出”的基本原则。同时,建立健全市场化用工制度,启动市场用工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以合同管理为核心,以岗位管理为基础的全员竟聘和市场化用工制度,畅通退出渠道,重塑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市场的关系,真正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导向。

(四)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探索员工中长期激励机制

主要路径:首先,优化工资总额决定机制。采取更加符合市场规律的工资总额预算管理办法,合理确定年度工资总额,坚持按劳分配、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实行工资效益有效联动。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改革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的意见》相关要求,在公司实行股权多元化或混合所有制改革后,工资总额将主要由董事会决定,并向股东备案。

其次,明确工资总额增量分配的规则。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确定不同业务的定位,每年年初针对各业务设定差异化的工盗总额基数,明确各业务获得工资总额增量的条件。依据各业务主体经济效率完成情况,进行工盗总额的增减调整。

最后,探索企业创新项目跟投机制。将探索在转型升级项目和科技创新项目初始投资时,进行项目强制跟投与主动跟投机制,将投资效益与激励约束机制相结合,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五)加快解决企业历史遗留问题,积极推动企业轻装上阵

主要路径:加快完成国有企业“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协议的签订和移交工作;积极推进企业办医疗和教育机构深化改革,进一步加快企业办医疗和教育从主体企业剥离;加快推进职工家属区社区管理移交;稳妥推进厂办大集体公司改革。根据地方政府配套政策出台情况,及时完成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推动国有企业放下包袱,轻装上阵。

(六)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主要路径: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有效衔接,企业章程中明确兑建工作总体要求,明确国有企业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明确党委和董事会、监事会、经营层等治理主体的关系,明确党组织研究讨论是董事会、经营层决策重大问题的前置程序,确保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作用有效发挥。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坚持党的建设、党的组织及人员机构一起建设和配备,确保党的工作顺利开展,党的作用得到充分和有效发挥。准确界定党组织、董事会、监事会、经营层等治理主体的职责权限,充分发挥企业党委的领导作用。

二、“双百行动“全面落地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推动改革工作落实

国有企业应成立改革领导小组,全面组织和领导“双百行动“综合改革工作,建立自上而下建立高效的协同推动的工作机制,确保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企业主要负责人任改革领导小组组长,成员包括公司其他领导班子成员。领导小组负责“双百行动“综合改革方案的总体设计,组织改革方案的实施,解决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确保改革重点任务按期完成。

(二)加强配套制度建设

国有企业“双百行动“综合改革涉及面广,需要有诸多的配套制度做保障。在认真研究、掌握有关政策的前提下,做好法人治理结构、薪酬分配、分红激励等配套制度的制定工作,确保改革工作依法合规,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三)强化检查考核

国有企业“双百行动“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建立工作台账,列出责任清单,加强考核。日常对每项改革任务的进度情况进行动态监控,督促加快工作进度,确保改革推进方向、进度、质量等事项整体可控。

(四)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多种渠道向广大员工宣传国家有关推动国企改革双百行动”的政策和典型案例,解读公司综合改革方案,让广大员工清楚改革对促进公司做强做优做大的重要意义,继而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并主动参与改革。充分发挥职代会、工会的作用,切实维护职工权益,共享改革成果,确保公司综合改革顺利推进。

② (31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 多年来,国有企业改革一直围绕放权和提高

(1)①2009—2013年期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企业利润实现双增长,但除2010年增速较快外,其他年份总体增速放缓。(2分)
②2009—2013年期间,我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股份制企业和私营企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企业利润均呈增长态势,但除2010年外,增速从高位回落,尤其后两者降幅大。(2分)说明在新的市场环境中,近年来我国企业经营困难加大。(1分)
③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上述两项指标上,均落后于股份制企业和私营企业,甚至在2009年和2012年利润负增长。(2分)说明国有经济要进一步加快改革,增强活力。(1分)
(2)①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在起主导作用。(2分)加快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有利于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增强公有制主体地位;(2分)有利于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控制力、影响力,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2分)有利于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分)
②公司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和科学的管理结构等优点。(2分)许多国有企业通过规范的公司制改革,焕发了活力,增强了竞争力,更好地发挥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2分)
(3)①认识受各种条件限制,人们对一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我国对国企改革的探索从扩权让利、承包经营等措施,到1998年开始的“攻坚战”,再到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总体部署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3分)
②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对“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的认识不断丰富,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3分)
③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任务、新举措,体现了认识的上升性。(3分)
④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必须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我国在探索国企改革的不同阶段,分别采取有别于过去的举措,是根据特定时期存在的实际问题做出的正确决策。(2分)

③ 推动股权多元化改革怎么做

涉及国企政治层面自行网络国务院相关法规。自营企业则应该视市场发展和竞争需要,以及融资方式来定,若正常经营,由老板独资也没有问题。如果有对外融资的情况,应该视融资模式进行适当的调整,但是需要掌控股权的主导。

④ 你怎样看待国企改革:东航集团股权多元化改革引资310亿元

近日,中国东方航空集团有限公司正式宣布,将实施股权多元化改革。这也是我国国企改革的大动作之一。

具体情况

据悉,东航集团将引入多家公司的新增资金且是从公司层面引进的,这些公司不仅包括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上海久事有限公司,还包括两家中央企业中国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国新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这几家公司的增资资金共计310亿,这也意味着东航集团将成为多元股东的央企集团。此次改革中,最具突破意义的是,此次为东航进行投资的主体中既有国资委旗下的央企,也有中央金融机构,地方国企,多种主体的投资都将为东航集团的经营和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将为其他企业的改革做出表率。今年的疫情给包括航空业在内的许多行业都造成了极其重大的影响,但在防疫抗疫的过程中,航空业发挥的巨大作用是不容小觑的。此次的增资也表现出投资者们对我国航空业发展充满了信心,也非常认可东航近年来的发展。此次的股权多元化改革必将推动东航的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的航空服务集成商。

⑤ 如何全面深化和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1)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切实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依法规范的企业制度,它的典型形式是公司制,它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出资者所有权和企业法人所有权的分离,有利于政企分开、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有利于培养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和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

(2)分类指导,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出发,“抓大放小”,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抓大”就是抓好一些关系国民经济命脉、体现国家经济实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扶优扶强,提高它们的素质和竞争能力;“放小”就是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放开放活国有小企业,使国有小企业能灵活地适应市场。

(3)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探索和发展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

(4)把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要在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积极推动国有资产的流动和重组,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把改革和技术改造结合起来,加快国有企业的技术进步,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企业的技术改造,形成面向市场的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机制;切实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努力探索符合市场规律和我国国情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建立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形成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

(5)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并实施再就业工程。为加快国有企业的改组和调整,要鼓励优势企业兼并困难企业;对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企业要实施破产;富余人员分流,也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但这会给一部分职工带来暂时的困难,党和政府要采取积极措施,关心和安排好下岗职工的生活,拓宽就业门路,推进再就业工程。

(6)推进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为重点的配套改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完善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制度,提供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机制,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建立城镇住房公积金,加快住房制度改革,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调整经济结构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⑥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如何突破

□张春霖 随着中共十六大的成功召开,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过去的24年,中国的经济改革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成功,而国企改革可能是其中最不成功的一个部分。24年国企改革的努力通常以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为界,划分为放权让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两个阶段。但如果更仔细地研究国企改革的各项举措,就可以看到,实际存在着相互交错的两种改革思路。这两种思路在实践中通常都相互妥协,很多改革政策都是两种思路的混合体,因此不容易划出一条清楚的边界。但从概念上区分这两种思路,有助于我们理解下一阶段改革面临的任务。
第一种思路在1993年以前占据主导地位,之后也仍然具有很大的影响。这种思路以搞好搞活(具体表现为企业的利润)每一个国有企业、发展壮大国有经济为目的,在不改变原有基本制度框架的条件下,试图通过采取如下主要措施达到改革的目的。 1.放权。赋予企业管理层以经营管理的自主权,削弱行业主管部门(“婆婆”)的权力直至将之撤销。 2.利润分享。以“让利”和放松对工资、奖金、福利的控制等形式,准许企业管理层和职工与国家所有者分享企业的实际利润,从而使企业内部人部分获得了剩余索取权。 3.监管。保持党政部门对企业管理人员的任免权,强化党政机关对企业管理人员的监管。 4.增加投入。表现为以多种方式增加对国有企业的资源投入,包括允许国有企业不向国家财政上缴利润、主动或被动地豁免其部分偿债责任、提供贴息贷款、要求股票市场向国有企业倾斜、容忍国有企业的市场垄断、政策上歧视非国有企业等。 5.裁减人员。鼓励和支持国有企业裁减富余人员,提高劳动生产率。 这些措施有其内在逻辑。放权的目的是减少政府行政干预,利润分享的目的是调动管理层和职工的积极性,党政机关监管保证在放权让利之后内部人控制被限制在一个可以接受的限度内,增加投入和减人旨在通过为国有企业减轻“负担”,使其增加利润。这些措施也反映了这种思路对国有企业低效率之原因的基本诊断。 第二种思路发端于80年代中期,1993年以后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就改革的目的而言,1995年以前,这种思路也强调搞好国有企业,但1995年以后,以“抓大放小”的提出为标志,着眼点明确地转向了调整国有经济布局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要求。主要的改革措施包括: 1.公司化。即从1993年开始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努力。公司化的目的之一是借助《公司法》把政府在国有企业中的角色限定为股东,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国家所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性问题。 2.股权多元化。1999年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要求多数大中型国企都要建立股权多元化的公司制度。在实践中,中外合资和上市是大型国有企业吸收私人股权投资的主要方式。促进股权多元化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引入一种制衡机制,进一步规范政府角色,克服国有独资公司表现出的弊端。 3.放开中小国企。1999年《决定》之前是“放小”,这是收缩国有经济战线的直接努力。 4.破产兼并。一部分国企实现了“关门走人”式的真破产,一部分国企被非国企兼并或收购,这些都起到了收缩国有经济战线的作用。 尽管第二种思路在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全会的文件中都居于主导地位,但这种思路的贯彻落实应该说并不理想。在公司化方面,由于国家在绝大多数公司化的企业中继续掌握控股权,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使公司化的国有企业包括上市公司面临严重的公司治理缺陷。在中小国企的改革方面,中央政府基本扮演了一种踩刹车的角色,而地方政府则采取“只做不说”、各自为政的对策。其结果是,从总体上看,一方面,国家远没有从中小企业退出,到2000年底,仍然有大约18万家中小企业属于国有;另一方面,已经改制的企业很多都进行的很不规范,国家所有者、职工和债权人利益受到损害的事件屡屡发生,激化了社会矛盾,付出了很高的成本,却没有看到改制后的企业表现出明显的业绩改善。在破产方面,由于对债权人的保护薄弱,借破产而逃债几成风气,地方政府和企业联手通过破产逃债向中央财政索取隐性补贴,使破产变成了向失去生命力的国企注入资源的一种手段。近年来,由于社会稳定压力,破产的步伐放缓,新《破产法》也由于顾及国企而难以出台。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对第二种思路的实施具有基础性的意义。不论是退出那些决定要“放“的企业,还是管理那些决定要”抓“的企业,国家实际上都需要一种新的制度依托来有效地行使其所有者职能。 1993年以后,从政府与企业关系的角度,最有影响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思路是所谓“三层次”模式。按照这种模式,在第一个层次上要成立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实现“政资分开”,即政府的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与其社会管理职能分离。 在第二层次上是国家控股公司、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企业集团的集团公司等国有资产经营机构,它们在第三层次的企业即实行了公司制和股权多元化的国有企业中代表国家行使股东权利。这种设计思路在中央层次上没有能够实施,在地方层次,也只有深圳、上海等几个地方进行了比较大规模的试验。种种迹象表明,这些地方的试验没有能够真正实现“政资分开”。究其原因,首先是因为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是一个“虚”的机构,成员均为兼职,一身二任,在组织上就没有为政资分开创造条件。更为重要的是,政府经营国有企业的目标仍然是多元的。政府不仅希望国有企业盈利,同时也继续赋予其种种政治、社会目标和经济政策目标。这就决定了政府必须经常利用其国有企业所有者的职能来实现其它政治、社会和公共管理的职能。 十六大报告至少在两个方面使多年来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实现了突破。其一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报告为多年来关于是否应当允许“地方所有”的争论划上了一个句号,提出在国家所有的前提下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行使所有者职能。对于中央和地方行使所有者职能的范围,报告的界定是中央负责三大类: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大型企业、基础设施。重要的自然资源,其他都归地方。对照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的有关论述,这个划分的含义应当是,中央管“抓”:管理好那些需要长期保留的国有企业,地方管“放”:逐步从需要退出的国企中退出。在这个意义上,这次的中央和地方的权限划分与历史上的企业下放有本质的区别。其二是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报告明确要求在中央、省、市三级建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并强调“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这一原则如能切实贯彻,将有助于解决多年来一直在讨论的多头管理、无人负责的问题。 不过,十六大为国有企业改革开辟的空间远不止于此。从更深层的意义上看,将十六大精神贯彻到国有企业改革中来,首先要求重新审视国有企业的地位和职能。多年来,国有企业一直被认为不仅仅是企业,而且有意识形态和政治方面的意义,国有企业的多少被认为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党的地位。国有企业改革也因此一直被认为是一个“政治问题”。按照十六大的精神,包括“三个代表”思想和对党的性质的重新定义,国有企业恐怕不应该再具有过去那些意识形态的和政治的色彩。国有企业应该是和其他企业一样的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者之一种,惟一不同的是它们的股东中包括了政府。当然,有些国有企业可能同时是政府实现其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工具,但这些企业毕竟是少数,而且也不应该再具有意识形态的或政治的含义。 如果能够消除国有企业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含义,就可以进一步放手采取两方面措施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其一是在社会承受能力容许的范围内,国家尽快有组织、有秩序地退出大多数中小企业,并开始退出一部分急需根本性重组但尚未失去生命力的困难大企业。如果能在今后5年之内从现有的17-18万家中小企业中基本退出,则不仅国有经济的布局会发生重大改变,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也会大大加快。其推动经济增长和工作岗位创造的潜力很快就会显现。其二是从根本上改变政府管理国有企业的目标,明确各级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代表国家管理国有企业的目标就是单一的商业目标,即企业价值最大化。具体来说,就是要建立以经济增加值(EVA)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管理目标的单一化、商业化,主要的意义不在于赚钱,而在于促成国有企业的商业化。全世界的国有企业面临的一个通病就是来自政府的、基于非商业目标的干预。很多国家的国有企业的实践表明,如果能够有效地控制这种政治干预,国有企业的业绩可以大有改善。但因为国有企业以政府为其所有者,要想排除这种干预十分困难,以致很多国有企业只有在私有化之后才能变成真正的商业实体。那么在国家由于种种原因决定要继续控制的国有企业中,如何能尽量排除非商业目标的干预?除了议会、媒体、民间力量对政府的监督,就是要确立明确和可观察的商业目标。因为任何基于非商业目标的干预都会损害商业目标,因此,政府作为所有者越是追求商业目标,非商业目标的成本就越高,干预就越困难。 为了硬化商业目标对政府行为的约束,有必要大幅度提高国有资产管理的透明度。

⑦ 如何融合推进国企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后,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改革顶层设计和相关制度体系陆续出台,各方面改革在加快推进。最近,随着国企改革和电力行业改革的不断突破,二者已经成为经济领域改革的热点,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但是,各自议论的多,结合思考的少。其实,国企改革和基础行业改革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电力企业改革与电力行业改革应该统筹考虑,融合推进。
“硬骨头中的硬骨头”
国企改革和基础行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关乎国家安全稳定和经济发展大局。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大棋局中的重中之重,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目标是要建立一个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经济体制。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经济体制改革必须抓好以电力为代表的关系国民经济命脉行业的改革。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企改革进入深水区。要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国有企业必须下更大的决心、以更大的力度“啃硬骨头”,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强化资本运作和资产重组,淘汰落后产能,放弃低端产业,把资源、资本向关键领域聚集,提升核心竞争力,真正做强做优做大。
电力、石油、铁路、电信等行业是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重要基础产业。由于普遍具有公用事业(2274.322, -15.50, -0.68%)性、网络与平台化、技术密集型、产业链条长等特征,基础行业改革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影响力大,牵一发而动全身。
而这些基础行业的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是公有制经济的中坚力量,是国家保持对国民经济命脉控制力和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力的关键抓手。协调处理好基础产业、行业改革和相关国企改革的关系,使之相互促进、共同深化,对于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国企改革与基础行业改革在方向和目的上具有一致性。我国三十多年来的经济改革,一直沿着市场化的方向在前进。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从补充作用到支柱作用再到决定性作用,就是市场化逐步深化的过程。国企改革与基础行业改革同样遵循着市场化改革路径,把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提高效率作为改革的重要目标。
国企改革要把国有企业培育成真正的市场主体,实现与市场经济的深度融合,进一步迸发活力,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力。以电力企业为例,就是要让电力产业链上的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排除各种非市场因素干扰,成为完全独立的市场主体,自由参与市场竞争,做到优胜劣汰。
基础行业改革要合理划分自然垄断和竞争性领域,在自然垄断领域加强监管,在竞争性领域建立市场机制,从而实现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推动生产要素的正常流动和优化组合。以电力行业为例,就是“管住中间,放开两头”,在有效监管输配电环节的同时,推动发电侧、售电侧市场化,建立科学合理的电价形成机制。
融合推进的关键
一是坚守改革底线。融合推进电力企业与行业改革,要始终坚持公有制经济在电力工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做强做优做大关键环节关键领域的国有电力企业。遵循电力工业发展规律,结合电力企业发展实际,合理区分自然垄断、经济垄断、行政垄断,并采取不同的改革举措。
对于输配电领域,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特许经营、政府监管”,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鼓励电网企业提升电网运营效率和水平,研发应用智能电网、特高压、能源互联网等前沿技术,研发制造高端电气装备,积极参与国际电力市场竞争。
对于发电、售电和增量配电领域,要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鼓励符合条件的、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企业参与竞争,形成交易活跃、多买对多卖的市场竞争格局,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让国有电力企业在竞争中发展壮大。
对于电价审批、发用电计划等行政干预,要结合电力改革市场化的进程,逐步缩减,最终取消。
二是划定改革红线。融合推进电力企业与行业改革,必须明确规矩、规范程序、强化执行、落实监管,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要坚持先定规则再改革,于法有据搞改革。
当前,国企改革和电力行业改革的顶层设计均采取“1+N”规则模式。“1”为总体指导意见,规定改革的大方向大原则、基本框架与重点举措,“N”为围绕落实“1”的各方面配套文件。
要强调规范操作,坚持阳光透明,改革的政策、方案、过程、结果等能公开的都要公开,加强“灰色地带”监管,强化决策问责和监督问责,不让改革的红利成为个别人的私利,从机制上筑牢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大堤。
三是找准改革切口。融合推进电力企业与行业改革,要以售电、新增配电等竞争性领域为重点,通过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逐步深化。

融合推进电力企业和行业改革,本质就是要把市场主体的培育和市场机制、市场环境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混合所有制经济正是二者融合的纽带。
电网企业要从独家售电的传统思维中解放出来,以开放的心态拥抱竞争、参与竞争。一方面,不断提升独资供电公司的服务水平;另一方面,积极与民营企业、其他国有企业合作,成立售电、配售电公司。通过股权多元化,让国有企业人才、资金、技术、品牌等优势与民营企业灵活运营优势形成互补,达到转换企业机制,提高效率,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实现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共同发展的目标。
当混合所有制企业发展起来,会在售电、新增配电领域产生“鲶鱼效应”——推动国有供电公司增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意识,成为独立市场主体;同时,将加快市场机制的建设进程,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

⑧ 双百国资国企改革具体应该如何实施

双百国企改革和以往的改革有所不同,本次改革为综合性改革,从体制到机制全面放开,为企业提供了系统性改革支撑,以往的改革可能只是从企业局部入手,双百政策国企改革是综合性的改革,比如:

1、推进股权多元化和混合所有制改革;

2、健全国企法人结构;

3、完善国企市场化经营机制;

4、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5、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等;

与之对应的解决方案如下图:

热点内容
黄河厂附近的股票交易市场 发布:2024-09-20 01:00:52 浏览:193
上海石油股票历史行情 发布:2024-09-20 00:51:40 浏览:870
财务年度报告对股票的影响 发布:2024-09-20 00:45:04 浏览:269
期货和现货差多少钱 发布:2024-09-20 00:30:45 浏览:467
但斌基金最少多少钱才可以买 发布:2024-09-20 00:30:43 浏览:884
降龙股票软件60 发布:2024-09-20 00:14:51 浏览:595
java股票交易算法 发布:2024-09-20 00:14:50 浏览:859
房屋如何缴纳公共维修基金 发布:2024-09-20 00:10:08 浏览:48
发行股票的手续费影响营业利润吗 发布:2024-09-19 23:52:23 浏览:341
补偿基金如何交易 发布:2024-09-19 23:52:01 浏览: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