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争取股权数量
『壹』 两个人合作成立公司,一个只投资不管理,另一个只管理不投资,怎么分配股份
两个人合作成立公司,一个只投资不管理,另一个只管理不投资,根据这种情况,最佳分配比例为49:51来分配公司股份。
而以谁的名义担任公司法人,就分配给51%的股份,比如投资人是公司法人,其就占有公司51%的股份。
类似这样的情况没有什么具体的限制,比如可以30:70的比例分配,或是40:60的比例分配,也可以49:51等等,具体根据两个人的意愿进行协商。
没有固定的分配方法,看是他资金重要,还是你有技术,管理重要,这是一个两个人博弈的过程。有的大公司投资人投2000万美元得20%的股份,有的投50万却可以拿60%的股权。两人可以协商。
一种经验法则是「三三制」:1/3的股权给创始人,1/3的股权给员工,1/3的股权给投资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常见的分配比例逐渐改变了,员工的份额某种程度上有所降低。在我们的公司和进行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投资者少则获得了25%的股权(独立创始人在A轮或B轮融资中获得的比例),多则获得了40%的股权(如果你遇到了两个重量级的投资人分别要求获得20%的股权,同时他们有资格获得这样的比例)。员工的持股比例为25%~35%。剩余的部分就属于创始人——通常是两人或三人的团队。
关于「创始人」,有一点需要明确:仅仅因为你在公司成立之时就进入公司工作并不会让你成为「创始人」。你更有可能是一位核心员工,可以尽可能地争取更多股份,但是,你并不是创始人。这种区分在投票权和优先偿付条款、股权稀释保护条款中非常重要。而加入一家新公司(早期阶段)的风险是最高的,因此,你应该获得与职业风险相对应的股权作为补偿。同时,这一阶段的股权也是最充足、最便宜的——创始人拥有的股权比资本多,因而在股权分配上更慷慨。而在这之后的公司发展历程中,只有副总裁一类的高管人员才有可能得到重大的股权激励,原因在于这一阶段的股票已经具有相当的价值而风险已经降低。
『贰』 两人合伙创业,如何合理分配股权架构
两人合伙创业,面对股权分配问题,常见的50%:50%架构和51%:49%架构各有优劣。实际上,51%:49%的股权结构虽然赋予一方相对控制权,但在吸引新股东后,股权比例稀释,小股东可能成为要挟大股东的关键角色。然而,控制权的绝对优势并非51%,因为即使51%的股权,对于公司的日常经营仍需半数以上股东同意。但涉及重大决策时,需要至少67%的股东同意。因此,创始人应尽量争取67%以上的股权比例,而非仅仅51%。
合理股权分配的关键在于考虑股东的贡献。假设三人合伙,甲出资30万并负责工作,乙出资20万对接资源,丙出资50万却不直接参与工作。以资金股、人力股和资源股的比例分配股权。甲的资金股占比为30%,人力股占比60%,资源股为0%,甲最终持股比例为69%。乙的资金股占比6%,人力股占比0%,资源股占比10%,乙持股比例为16%。丙的资金股占比15%,人力股占比0%,资源股占比0%,丙持股比例为15%。这样分配股权,既体现了资金、人力和资源的贡献,也确保了合伙的公平性。
创业时,需要意识到直接用身份证注册公司可能存在的问题。首先,公司盈利后需缴纳高额税款,通过特定方法操作,能节省税款;其次,承担无限责任,亏损时可能需变卖个人资产,使用特定方式则仅承担有限责任;再次,连锁风险,多个公司通过同一身份证注册可能导致其他公司也陷入困境;最后,难以整合人才和资源,限制公司成长。为解决这些问题,可规划如下:
第一步,设立一家认缴10万的家族公司,不从事业务,仅负责收取分红和支出,避免风险。需注意家族公司由两个及以上股东组成,避免夫妻共同注册,以防财产分割。
第二步,成立有限合伙企业作为持股平台,容纳合伙人、投资人和股权激励的高管。普通合伙人掌控公司,但应避免由自然人直接担任,以承担无限连带责任。使用家族公司作为GP,则承担有限责任。合伙人、投资人及高管为有限合伙人,享有分红权但无决策权。
第三步,成立主体业务有限公司,专门从事业务,盈利。公司应由有限合伙企业控股(持股67%以上),剩余股份用于吸引更大资本,为公司上市做准备。
合理的股权架构和顶层布局,不仅确保控股权,还能实现税收优化、融资、风险控制、高管激励、人才整合、资源分配和快速裂变,是创业成功的关键。
『叁』 股权投资投资人股权比例如何分配(转自网帖)
在股权投资的世界里,股权比例的分配犹如一出精心设计的交响乐,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旋律。从创业的初期到上市的巅峰,每个环节都牵动着投资人与团队之间的权益平衡。天使投资阶段,创业团队往往能争取到65%的股权,而留给投资人的份额通常不超过20%,剩余的15%是为未来的激励预留的。
随着轮次的深入,如B轮融资,资方的股权占比开始逐渐提升,团队为了保持控制权,可能会选择套现,此时保持51%的控制权是常见的策略。然而,一旦企业步入IPO,创始人可能会发现自己持有的股权大幅减少,大部分股权落入了投资机构的囊中。
股权分配并非一成不变,它取决于公司的估值、投资金额以及复杂因素,如期权池和对赌协议。早期阶段,投资者甲可能拥有60%的股权,乙占20%,而高管预留20%的空间以激励团队。投资机构通常会设定期权池,允许在特定条件下为员工或关键人员提供额外股权激励。
计算股权分配时,增发股份和股东退出是关键考虑因素。创始人想要变现,可能需要通过转让股份给新股东,但要确保反稀释条款,以保护早期投资者的权益。整个过程中的股权重置,以特定的关键指标为标准,如腾讯那样,创始人在不同融资阶段的股权比例会随着公司成长和投资条件的改变而调整。
对于创业者而言,理解并关注股权稀释和控制权的平衡至关重要,这是决定企业未来走向的重要决策。每一步都关乎公司的命运,因此在每一次融资谈判中,都需要精细权衡,确保各方都能接受并推动公司稳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