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股权投资净利润为什么要调整
⑴ 关于长期股权投资净利润的调整,计提折旧
这个长期股权投资对于净利润的调整主要是调整到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所以就要调整因为账面价值和公允价值之间存在差异导致的问题。在权益法核算下,全部计量是要求全部转换到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的,所以对于账面价值和公允价值存在差异就应该进行调整。
固定资产差异调整=公允价值/预计尚可使用年限-账面价值/原使用年限,就是需要调减利润的金额,也就是 12000000/16-10000000/20
⑵ 长期股权投资 权益法调整净利润为什么调整存货
存货公允价值调整这样理解吧:
【1】因为a公司是按公允价值计量1200,而b公司是按账面价值计量700,因此,如果这个存货卖出去了,对a公司而言应该是按1200来结转销售时的主营业务成本,但b公司却是按照正常的账面价值700来结转的主营业务成本,所以,对a公司而言,b公司在结转成本时就少结转了500,因此,利润就多了500,所以要扣除。
【2】这里面所谓的b公司卖了多少钱,和你要扣减的公允价值调整没有关系,因为那只和b公司的净利润有关。不管他卖多少钱,他要结转的成本是按照账面价值来处理的,也就是700,而卖到1200,那时业务收入,只会增加净利润,和调整没有关系。而调整公允价值差异是说的就其持有存货的成本和公允价值的比较,而不是说销售价格和公允价值的比较。
⑶ 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下为什么要调整被投资单位的净利润
在权益法下确认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时使用的是被投资方的公允价值,这是导致在计算投资收益时,被投资方净利润需要被调整的根本原因。
在计算投资收益时,以下关系必须明确。
被投资方公允价值=投资方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账面差额留存量+净利润
被投资方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差额缩小量=(相关因素公允价值-相关因素账面价值)X缩小比例
调整后的净利润=净利润-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差额缩小量
其中缩小比例可以是折旧比例、摊销比例和存货售出比例(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比例)……
在调整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的时候,在有关资产未对外部独立第三方出售或者未被消耗时,在计算投资收益时全部调减,只有当实现销售或者消耗(折旧、摊销属于消耗)时,才可以将已经调减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加回。
⑷ 权益法为什么调整净利润
权益法调整净利润的主要原因在于被投资单位的财务报表显示的是账面利润,而投资方在投资时,往往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进行投资评估。以长期股权投资为例,假设被投资单位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为100万元,但其公允价值为200万元,剩余使用年限为十年,按照直线法折旧。根据会计准则,被投资单位在计算折旧时,仅依据账面价值100万元计提折旧,而在投资方的视角,应基于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200万元进行折旧计算,以更真实反映投资的实际价值。
因此,在权益法下,投资方在分享被投资单位利润时,需要对利润进行调整,以确保投资收益的计算符合公允价值原则。这种调整不仅限于折旧,还包括其他诸如资产减值准备、摊销等会计处理方式的差异,都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以确保投资方能够准确地反映其在被投资单位中的权益。
具体来说,当被投资单位发生利润或亏损时,投资方需根据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的份额,同时考虑上述差异对净利润的影响。例如,如果被投资单位的利润中包含了基于账面价值计提折旧的金额,而投资方应基于公允价值计提折旧,那么在确认投资收益时,投资方需将这部分差异调整至其净利润中。
这种调整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影响到投资方的财务报表,还关系到投资方对于被投资单位实际经营状况的理解。通过合理的调整,投资方能够更准确地评估其投资的业绩表现和潜在风险,从而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综上所述,权益法调整净利润是为了确保投资收益的计算更加公允和真实,它不仅涉及到折旧的差异,还涵盖了多种会计处理方式的调整,从而帮助投资方更好地理解和反映其在被投资单位中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