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货股权 » 加盟商如何设计公司股权

加盟商如何设计公司股权

发布时间: 2024-12-30 12:35:00

『壹』 华莱士加盟股份怎么算

创业者如果选择加盟品牌,并以股份合作的形式,那么品牌方占大头也就是51%的股权,剩下的49%是创业者的,分红按照股份占比进行分配。

『贰』 餐饮业怎么做好股权设计

泰山管理学院马方:餐饮业股权设计要把握哪些原则

餐饮业股权设计和一般企业股权设计,逻辑是一样的,只不过餐饮行业有其自身特点,比如门槛比较低,谁都可以进来,不像高科技领域那样对人才、资金会有比较高的要求,而且餐饮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传统的餐饮企业也更依赖于厨师等,所以餐饮企业在做股权设计时也需要考虑到这些特点。餐饮业内因股权设计不合理导致的股权之争也不少,比如中国快餐行业数一数二的本土品牌真功夫,比如新近崛起的西少爷肉夹馍,还有这几年比较火却大多数以关门告终的众筹咖啡馆等,都是因为在股权设计上的失误让企业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那么餐饮业在做股权设计时除了要遵循一般的股权设计原理以外,还需要把握哪些原则呢?

合伙创业的股权设计
合伙创业有很多优势,是创业者比较喜欢的模式,同时也是比较容易出问题的合作模式,其中的股权设计是非常关键的因素之一。一个可能合作成功的企业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必须有一个“带头大哥”。2、要有一帮志同道合的“小兄弟”。3、大家都有一个创业者心态。4、要分工明确。5、股权设计要合理。
那么怎样进行股权设计才合理呢?首先,“带头大哥”一定要保持着大股东身份,其次,要让小兄弟们有安全感。合伙人在5个人以下时,“带头大哥”的股份通常要超过51%,如果合伙人超过5个人以上,“带头大哥”的股份可以不超过51%,这样那些小兄弟们就会感觉到安全,不会轻易闹掰。换一个角度来看,不给“带头大哥”绝对的权力其实也是对他的一种保护,因为绝对的权力会产生绝对的腐败。另一方面,这样的股权设计使得小兄弟们也可以提意见,大家都会有参与感和成就感,有助于团队凝聚。同时,“带头大哥”的存在也让这群人很自然的就有了主心骨,不会出现谁都想说了算的僵局,也不会出现群龙无首、互相争斗的局面。比如西少爷肉夹馍,最初三个创始人的股权分别为40%、 30%、 30%,典型的没有大股东的股权设计,缺少了一个“带头大哥”,以至于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冲突不断,矛盾加深,公司刚刚走上正轨,其中一个创始人就被踢出门,创始人团队分崩离析。不管今天的西少爷发展如何,这都是一种沉重的伤害。分手的方式有很多种,伤害最小、代价最低的一定是好合好散。

众筹模式下的股权设计
众筹创业之所以会火,是因为这种模式门槛很低,几千块钱就可以圆大家拥有一个自己的咖啡馆、会所的梦想,但结果却并不好,大多都失败了。这并不是“得之于易,失之于易”那么简单,任何一种结局都是一种逻辑的必然结果。
众筹创业的模式从本质上和合伙人创业是一样的,其股权设计从本质上也和合伙人创业是一个逻辑,一要有“带头大哥”,二要有一帮小兄弟。不同的是众筹创业的股东人数比合伙人创业要多很多,而且有一些股东只是愿意投钱并不想参与经营,有一些只是想要个名,有个面子,其他的并不在意。众筹创业的股东其实更像散沙,更需要有“带头大哥”来主管这个事,有人专职做这个项目,或者组建一个创业团队做这个项目。
很多的众筹项目不成功,比如咖啡馆,大多是大家仅凭一片爱好去做,轮流组阁,轮流管事,结果都不专业,更缺乏连贯性,所以都管不好,最后只好关门大吉。众筹不会像一般的合伙创业那样,因为股权设计不合理产生股权之争,却会因为股权的高度分散和平均,导致没有主事的人,没有经营团队,这是众筹失败的最关键原因。CC美咖创始人也曾撰文披露她们的众筹咖啡馆是如何走向绝路的。
众筹失败的案例很多,但也不乏成功的案例。我一个安徽学生众筹的徽萃阁会所就非常成功,他是主要发起人,发动了很多的老板同学参与,兑的钱也不多,每个人也就一个点或者两个点的股份,股权自然很分散,但是他们很明白众筹的缺陷,因此找了一个主事的人来做“带头大哥”,同时聘请了一个有经验的专业人士做总经理,做的非常不错。对那些股东们来说在哪里应酬都是消费,在自己店里消费更有面子,而且年终还有分红,肥水不流外人田,何乐而不为呢?创业成功的因素有很多,徽萃阁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众筹项目股权本身缺点的充分认识和弥补,得益于合理的股权设计。

加盟的股权设计
和其他行业相比,餐饮业可以通过连锁店或者加盟店的方式快速扩张,这是餐饮行业的优势,一个成熟的餐饮企业可以开设多家门店连锁经营。虽然我们一直都在强调“带头大哥”和控股股东的作用,但是母公司对门店是不是控股没有太大关系。因为门店的品牌、供应链、管理体系都是母公司提供的,甚至管理团队也是由母公司来委派,在这种情况下,不管你是不是控股,控制权也都是你的,所以我们不要拘泥于形式。基于门店这样的特殊性,门店的股权设计就完全可以面向社会众筹,包括面向员工众筹,这个模式很简单的逻辑就是,一方面用别人的钱干自己的事,另一方面员工感觉是在给自己干,更有主动性,一举两得。
门店众筹做的很成功的一个案例是山东鼎好餐饮集团,其旗下有一个品牌叫“大厂房”,这个品牌下的一个门店就是用众筹做的,股权的50%卖给了门店的67个员工,另外的50%卖给了朋友,老板基本上没有出钱,但是因为品牌、管理都是母公司的,所以门店要向母公司上缴品牌费、管理费,母公司没有出资但是门店50%以上的利润却是母公司的,同时因为股权设计使员工通过众筹成了股东,心态改变,责任心增强,门店的生意很不错。

股权设计要着眼于企业未来
无论哪个行业,股权设计最终的目的还是要让企业做的更稳、更久,在大和久之间、大和精之间更应该选择做久、做精,不能为了做大把企业做散、做死。宁愿把企业做小、做简、做慢、做久、做的有灵魂,也不能为上市而上市,为做大而做大,不能为了赚钱而不考虑未来,比如俏江南,为了上市,赌了一把,结果非常被动;大娘水饺,只顾发展却忘记了培养接班人,最后被迫把股权让给了别人,一旦主动权让给别人,你就无法左右公司的发展,最后发现自己的孩子已经不姓自己的姓了。
中国目前不缺大也不缺快,缺的是慢和精,缺的是有灵魂。其实,做一个500强的企业并不如做一个100年的企业更能赢得尊重,所以做企业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去追求做慢、做精,做的有灵魂、有长久的生命力。

『叁』 因为同学开店,邀约我管理入股,股份资金分配该怎样设定,我管理入股后,今后假如亏损 是否需要承担亏损账

双方可以明确约定双方的股份比例,按比例你可以享受公司的利润。亏本,当然也分担亏损,不需要你拿出钱来赔偿。

『肆』 一张价值千亿的股权布局图,看懂你也能裂变千万家门店!

投资领域巨擘沈南鹏揭示了一套价值千亿的股权布局策略,旨在助企业裂变千万家门店,拥有上市公司地位。这一布局主要分为五个关键层级:投资层、融资控股层、资本层、产业层、业务层。

首先,构建投资层——家族公司,作为资金存放的避税与财富传承平台,不进行实际业务运营。关键在于选择家族公司作为普通合伙人(GP),确保有限责任的保护,避免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合伙企业法规定,即便GP持股仅1%,其决策权可达100%,剩余99%股份则吸引投资者,专注于获取分红权益,实现对公司完全控制。

其次,搭建融资控股层——有限合伙企业,实现资金与控制权的分离。利用家族公司作为GP,确保有限责任,同时允许99%股份由外部投资者持有,仅享有分红权,无决策权,以此实现对公司的完全控股。

资本层——上市公司,聚焦于规范化与平台价值的提升,允许个人持有5%股份用于上市后套现。这一层级旨在确保企业的市场价值与规范化运作。

产业层——供应链公司、技术公司、销售公司、电商公司、工程公司,着重于利润与快速发展的实现。这里的关键是占有大股,控股这些公司,并最终通过合并报表实现成功上市。

最后,业务层——直营店、联营店、加盟店、分子公司,致力于入口与现金流的构建,为裂变提供入口与现金流保障。

沈南鹏强调,正确实施这套股权布局策略,需要遵循正确的顺序:融人、融资、融钱、融智。这一策略旨在同时吸引并管理人才、资源、资金与智慧。同时,通过协议保护自己,确保控制权与风险的平衡。关键协议包括《股东合作协议》、《保护创始人公司章程》、《投票权委托协议》、《保护创始人对赌协议》、《同股不同权协议》等。

为了帮助企业家更高效地实施这一布局,沈南鹏提供了股权工具包,内含多项协议与策略方案,涵盖合伙创业必签协议、不同类型股东合伙协议、老板控股权协议、激励员工协议、公司股权顶层布局设计与方案,以及股权代持、变更、改革、回购、纠纷、投资、融资、收购、质押、众筹等方案大全。通过这些工具包,企业家可以更轻松地掌握并运用这一布局策略,实现公司快速裂变与可持续发展。

『伍』 在公司股权设计中,老板到底该拿出多少股份分配

确定股权激励数量,需考虑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总量,二是个体数量。前者解决的是股东与激励对象之间公平性的问题,后者解决的是激励对象之间公平性的问题。

先谈公司股权设计总量

在这一步骤中,我们应当考虑如下几个因素:

1、资本战略

如果考虑未来要引入战略投资者,一般创始人经过3-4轮的融资,个人股份持有比例降低到个位数是很正常的。

2、控制权

如果只是虚拟股份的小伙伴可以无视这一条,但如果是涉及到注册股,也就是要去工商局进行注册变更的话,那就可要慎重了,公司股份的几条生死线是每个企业家要时刻牢记的:67%-51%-34%-10%。

3、薪酬组成

这一点说白了就是看激励对象当前拿多少,如果本身就已经是高薪了,那么再给予高额的股权激励,实在是有钱任性的做法;但笔者估计大部分情况应该是之所以股权激励,实际上很多时候激励对象的薪酬并不是非常的令人愉快,因此,这个时候就要考虑到激励对象预期创造的价值和收入是否成正比,那么就要常规薪酬+股权激励收入的总和来进行计算。

4、未来的人才预留

随着公司发展,势必要不断的有新鲜血液进来,因此,很多企业在进行股权激励的时候,实际上是首先预估了未来3-5年大致的企业发展思路,预计可能会有多少精英的加入,然后从总体上进行股权的规划,再从这里面拿出一部分,作为本次股权激励计划。

5、人力资本依赖性

意思就是你这个企业的发展,是因为人才,还是因为占据了某些资源(前些年的山西煤老板),如果是前者的话,相应的激励总量也会大一些(少了人家不来啊)。

最后,对于激励对象来讲,关心的是分红收益,而并非是控制权,因此,与其强调比例,更重要的是要计算股份数量,因为如果从ROE的角度(净资产回报率)的角度,激励对象更容易明白一件事情:到底手上的这些股份(虚拟股份)能换来多少真金白银。

再看公司股权设计个量

1、岗位

大家要始终记得一件事情,进行股权激励(储蓄-股票参与计划之类的除外),绝大多数的目的,都是希望激励对象在拿到股份之后,能够想股东之所想、急股东之所急,从而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实现企业与个人的共赢。别忘了,很多时候,这个人能够做出多大的贡献,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要处于相应的岗位之上,因为岗位代表了职责、代表了权限、代表了资源,就好比厨师要做出好的菜,首先你要让他当厨师的道理一样。这就意味着,如果激励对象的岗位出现了调整,相应的持股数据也应有所调整。(具体要看激励方式和相应的持股约定)。

2、个人不可替代性

有一些人,在的时候,我们并不去珍惜,直到失去后才追悔莫及,如果能够再给我们一个机会,我们一定回去挽留,不是么?身为老板,可以在脑海里盘点一下,有哪些岗位,一旦人员流失,至少在三个月之内无法找到合适顶替的人员,或者是能力,或者是对本企业的了解,或者是在企业内的威望,那么这些人一定是要被纳入到股权激励的范围当中的。

3、个人破坏性

对,你没看错,就是个人破坏性。担心客户资源流失、担心核心秘方泄露、担心核心技术被山寨、担心公司的黑幕被曝光(最好没有黑幕,或者不那么黑),在股权方案中都应该考虑到有可能“点火”的人,并不是说股权激励是万金油,但如果股权计划处理不好,有可能会成为“导火线”。

4、竞争对手给出的条件

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很多情况下,产品的市场定价,其实是由竞争对手给制定出来的。因为对于消费者来讲,他有的是需求,而在可以选择的条件之下,自然是选择性价比较高的产品和服务了,这个时候,你想定高价也不可能——除非是两桶油。因此,如果你企业的几名关键性人才,在市面上有着公认的价格,那你就要给予或者至少许诺在未来有相应的价值回报(大家可以看看马云“忽悠”蔡崇信加盟阿里巴巴的案例)。

5、工龄

俗话说,没有功劳有苦劳,没有苦劳有疲劳。其实,对于这部分激励来说,与其说是发放给激励对象的,不如说是发给老板自己良心的和给其他员工看的。

6、个人职称与学历

大多数人都理解的是,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但对于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很多时候,学历、职称从概率上来讲,还是能够代表着一定的个人水平的,特别是当企业内部组织、薪酬、评价机制不是很完善的情况下,这个时候,国家给出的这个“评价标准”可以作为参考。

7、老板的视野和格局

一个股权激励计划实行的成功与否,其源头来自于大股东,也就是老板的初心。如果是本着利益分享,将蛋糕做大的初衷,那么在整个方案的设计过程中,一定会站在激励双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最终的效果一定不差,如果出现问题,也只能是技术上,但如果一开始就动机不良,或者勉为其难,那么最后的结局很可能不欢而散或者是对簿公堂。因为,股权激励只是第一步,对于很多公司来说,尤其是非上市公司来说,激励对象真正能拿到多少分红,还要看账目是否清晰、透明,税后利润中拿出来分红的比例有多少,因此,股权激励方案的执行只是第一步!

内容很多,望细看,也希望能够帮到您。

『陆』 创业公司融资,股权是如何一步步被稀释的

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他们在加盟公司时拿到的期权比例,并非最终公司上市时手中持有公司股份的比例。随着公司的不断壮大,外部融资会不断稀释大家的股份。究竟最后能拿到多少公司股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的融资和期权池。 首先,创业者需要理解融资和股权转让的区别。

融资是企业融资,企业引入外部投资者的资金做大公司,投资人则拿到公司的一部分股权成为公司的新股东(即“增资入股”)。

而创始人转让出自己手里的公司股权,其实质是股东的套现,股权转让的收益归属于股东个体而非公司,除非,该股东又将转让收益作为新的注册资金再次投入公司,这样的投入会导致公司股权结构的变化,与融资效果类似。

融资时,企业注册资本增加,且原股东股权计税成本不变;股权转让时,企业注册资本不变,且原股东股权计税成本调整。

融资带来的股权稀释

通常,一个不断做大的公司在上市前往往需要4-5轮的融资。

典型的情况下,企业根据融资轮数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 初期 :股东自己出注册资本金

  • 天使轮:改革发展,天使投资人“看人下菜碟“

  • A轮:经过基本验证,具有可行性

  • B轮:发展一段时间,公司还可以

  • C轮:在前面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看到上市的希望

  • IPO:发展壮大,投资人要套现离场,大家都觉得该上市了。

  • 第一轮天使轮融资在50万-200万之间。天使投资人也会拿走10%到20%的股权。接下来,公司的商业模式初步取得成效时,VC会投出A轮。A轮融资通常在500万-1000万间,同时拿走公司20%至30%的股份。下一轮(B轮)融资额进一步扩大,数目通常在2000万-4000万。当然了,公司要继续发展壮大投资人们才会给钱。这时候,公司一般出让10%到15%的股份。最后,公司进一步扩大,如果达到年营业收入2000万以上,PE或其他战略投资者会进一步投C轮,数额在5000万左右。此时他们拿5%-10%的期权。

    为了留住老员工和吸引新员工,公司会设立期权池,这也会稀释原有股东的股份。每年,公司都要保证期权池占据一定的比例,来激励员工们。员工们在加入公司初期,因为心里清楚,公司其实是前途未卜,所以往往要求拿到较高比例的期权补偿。而每一次给新员工发期权,公司创始人和部分老股东的股份就会被稀释。

    一个简易的稀释案例

    例如:甲乙二人建立了企业A,他们两人的出资比例为6:4,则此时公司的股权结构为:

    老员工和旧股东的期权稀释过程

    每一次新一轮的外部融资进来后,随之而来的期权池的调整和新的投资者的权益都会使老员工和原有的投资者手里的股份被同等的稀释。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员工手里期权的价值反而是增加的。例如:一个员工在公司种子轮融资后加入时拿到了1%的期权,但是公司在A轮融资后,他手里的期权只剩下0.6%。但公司的价值其实是在不断增加的。

    即便是公司创始人,经过了多轮融资和期权池调整后,最终手里剩下的股权比例也大为减少。例如一个创始人在公司成立之初有60%-70%的股份,上市后可能手里只有20%-30%的股份。

    为了防止股权稀释而导致控制权大大减少,创始人们可以采取特殊的股权设计,以起到类似Google,Facebook的”双层股权结构”的效果,保证自己对公司的发展占据主导。

    如果公司资金链有问题,财务总是不顺畅,那么公司需要以相对较低的估值来融到更多的资金。这样的话,老员工和原有股东的股份会被稀释的更厉害。

    风险越大,收益越大

    期权的稀释在员工的工作Offer上也能体现。以一个中级软件工程师的offer为例。他在不同阶段加入公司时,能够拿到手的期权比例都是不同的。如果该工程师选择在A轮融资前加入公司(此时公司有5-20个员工),那么他大约拿0.27%的期权;如果该工程师等到公司快要B轮融资前加入(此时公司有20-50个员工),则他会拿到0.084%的期权。C轮融资之前加入公司的员工,可以拿到0.071%的公司期权。可以看到,即便是同一个职位,越往后加入公司,能拿到的期权越少。这是因为,除了因公司融资和增加期权池带来的稀释效应外,越往后加入公司的员工所需承担的风险也在减少。“风险越大收益越大”,似乎是一个社会中普遍通行的法则。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公司通过设立期权池的方法给员工做股权激励,虽然CEO自己手中的股份被稀释掉一部分,但此举留住了关键人才,且吸引了优秀的人才加入公司,长远来看是值得的。如果吝惜股份,则较低的薪酬礼包吸引不了最好的员工,对公司的负面效应不小。

    小结

    一个股份逐渐稀释的模型可以帮助你更好的理解这个过程。稀释不一定是坏事。筹集资金,把公司进一步做大做强,能做到这一步的话,稀释股份就很值得。公司持续的市值增加带来的收益会远高于出让的那一小部分股份的价值。换句话说,让出一小块蛋糕,然后换取整个蛋糕的一步步做大。

『柒』 合伙加盟酒店,股权如何分配

可以考虑按照出资额进行股权分配。或者如果有人全权管理酒店,其他人只是做投资的话,也可以进行一定的倾斜。具体还是看你们直接的具体讨论。可以在出资额比例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调节。

『捌』 朋友三人合伙开店,股份应如何分配

1、平均分配原则,进行分配
三个朋友一起创业,可定是一个人很难完成,相互之间又比较信任,才一起创业的。那么大家最好在创业之初,就平均分配股权,因为这个时候通常大家都有困难,需要您,而且创业的时候,利益纠纷比较少。所以最好在创业的时候,就平均分配股权,不要计较太多,日后才能同心协力,共创公司的辉煌。公司最大了,股权才有意义,及时您拥有100%股权,公司散伙了也是无用。
2、按资金投入多少分配股权
在很多公司创业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资金。所以最基本的分配方式,就是资金投入的多少。三个人之间将创业的初始资金进行百分比的计算,看看每个人各占有多少股权,就按多少股权分配即可。但是要注意的是,后续的资金不能算在股权了,可以算在借贷算利息,一定要分清楚什么资金算股权,什么不算,开始说清楚,再投入资金,以免股权分配出问题。
3、按照创始公司后,每个人综合资源占比进行分配股权
在公司创始之初,一般就需要将股权分清楚,之后运营的可以分成,但不占股权。就是三个人创业的时候,有的人有技术、有的人有资金、有的人有人脉、有的人有材料等等,根据每个人拥有的资源,综合在一起,来分配每个人各占多少股权,这是最合理的方法,就是每种资源的比重不同,需要三个人仔细的商量,合理分配。
4、创始人是公司的总经理,主要管理者,应该多分配股权
因为创业的人,以后不一定会去经营管理公司。所以对于三个创业的朋友,以后会对公司进行经营管理的人,应该多分一些股权,毕竟做事的是这个人,其他人人以后可能就去干别的了,只是在分红上得收益。所以经营管理的创始人应该多分写股权,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大家创造效益。
5、根据三个朋友的能力,分配股权
资金、材料、人脉都是硬性条件,随着时间的推移,还是能力主导公司。所以还可以根据三个人每个人的能力,才分配股权。能力才是对公司做重要的,也是以后公司能够发展壮大的条件。所以按照能力分配股权,大家也都比较认同,也比较科学合理。
6、三个朋友创业,召集人应多分配股权
不管是什么公司,几个人合伙船创业。可定是有一个人先发起的,然后在和其它人合作。因为发起人或是召集人,是公司办起来的初始人,没有他就没有公司,点子也是他的主意。所以对于召集人,正常情况下是要多分配一定比例股权的。
7、三个朋友创业,股权最好不要均分
三个朋友船业,肯定有人是主导,有人是配角。有的人投入资金,有的人投入资源。我们可以以上面的这些为借鉴,但是最后的分配结果,大家尽量不要均分,钱可以最后多给点,但是股权绝对不要均分。因为公司以后会有很多的事情,项目。如果股权均分,三个人在以后的执行公司各项事情的时候,就没有做主的人了,甚至发生矛盾,无法最做出判断,影响公司的经营管理。毕竟大家股权一样,都可以做主,所以股权不要均分是最好的。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1-02-22,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热点内容
数学对炒股有什么好处 发布:2025-04-16 17:07:31 浏览:788
广发钱贷子货币如何转入余额宝 发布:2025-04-16 16:45:10 浏览:893
炒股买了什么时候有收益 发布:2025-04-16 16:40:00 浏览:625
到什么地方开户买基金呢 发布:2025-04-16 16:31:33 浏览:667
布朗怎么应对金融危机 发布:2025-04-16 16:29:41 浏览:373
国内股票交易所有哪些 发布:2025-04-16 16:24:30 浏览:335
韵达总市值是多少 发布:2025-04-16 16:18:36 浏览:689
天天基金网怎么赚钱 发布:2025-04-16 16:09:18 浏览:521
为什么新股民炒股亏钱 发布:2025-04-16 15:44:13 浏览:365
金融类经济师可以做什么工作 发布:2025-04-16 15:40:48 浏览: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