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跃亭没有ff股权靠什么赚钱
㈠ 贾跃亭已经丧失了个人信用,FF汽车前景也不大,但为什么还是有人投资他
跃亭的FF公司投资的电动车研发是真的,资金链因为种种原因不时断裂也是真的,在A股巨额套现更是真的,拖欠无数供应商欠款也是真的。实际上,目前的现状不是贾预期的,他忽略了研发到量产需要的资金量,也忽视了从研发到量产需要的时间周期。
他以为通过他资金的各种腾挪,不惜付出各种代价,包括拒绝归还银行欠款,拒绝归还供应商欠款,通过对大量国际性人才的匹配后,完全可以支撑到汽车量产以及FF独立上市套现,但现实不断击碎他对这两个事情的误判导致的窒息梦想。
成王败寇,历史永远都这么书写。
㈡ 多次破产,贾跃亭是从谁手上拿到投资的
贾跃亭已经上了失信人的名单8次,而他屡次失信,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还热衷于和他合作,给他投资呢,创办前期乐视的时候,做的是如火如荼,成为了第一家创业板乐视股,当初创立乐视,就拉了不少人投资,其中还包括不少的明星,因为他老婆甘薇就是娱乐圈的人,后来又拉来了老乡融创的孙宏斌投资,在跑到美国后闭门造车,又拉来了恒大集团的许家印投资,那么贾跃亭这些项目是真的有价值还是广大网友所说的只是个PPT呢?
其实无论是乐视还是未来法拉第造车,都是非常有前途的公司,只是他们的合作理念不同,都是各怀鬼胎,导致了今天的局面,现在是谁放手谁就输的局面,所以现在谁都不愿意放手,只能用一个字拖,就和贾跃亭声称下周回国一样,这个无数个下周了也没回来,你们认为贾跃亭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吗?他的乐视还是造车是画大饼还是有真材实料的公司呢?
㈢ 贾跃亭已偿还超过30亿美元国内债务,他是怎么做到的
可能是因为自己的信念吧,因为从乐视出现危机到现在,唯一能支持贾跃亭走下去的就是他的车子了,所以他也是在非常努力的造车,然后赚钱来偿还自己的债务。
近日,相关人员发声明称,贾跃亭先生过去两年来通过多种方式已陆续偿还超过30亿美金的国内债务,还债信托基金的设立就是为了尽快彻底解决债务问题。
所以从这里也是可以看出,其实贾跃亭也是在非常努力的还钱的,毕竟他现在的心思除了还钱就是造车。而且只有造车成功,贾跃亭才可以翻身,因为现在的乐视已经是非常“难过”了。
所以我个人还是很看好贾跃亭的,毕竟他是个有责任心的人,面对这样的巨款选择的不是逃避而是面对,真的很棒!
㈣ 贾跃亭如何运用FF的技术“残值”
4月9日,FaradayFuture(FF)宣布,将致力于成为一家工程解决方案的供应商,为合作伙伴提供自主设计、研发和制造的模块化组件,来满足全部出行场景和能量存储的相关需求。
不过这个消息发出后却没能引起外界对FF的注意。因为对于已经淡出人们视线的贾跃亭和FF来说,也许还活着,比还在做什么重要得多。毕竟舆论早就默契的认为,FF“已死”,只是还“没死透”。
从造车到做一家技术供应商,贾跃亭和毕福康想要用手里的2000个技术专利和一辆还算拿的出手的产品来寻找商业落地方案。就像去年9月,FCA首席执行官曼利(MikeManley)就FF的技术供应问题还与贾跃亭有过一次促膝长谈,虽然谈判结果差强人意,但着也证实了FF还具有一定的“残值魅力”。
FF为什么突然想起来做供应商?这一行为的动机是什么?对贾跃亭来说,这么做有哪些好处?对于FF来说,是时候刨一刨这些问题的答案了。
1
5年用108亿换2000件专利
如果打开维基网络,法拉第的搜索结果表述的简单清晰:“它是一家未来专注于开发电动车的美国创业技术公司,总部在洛杉矶”。更重要的它还是一个由中国资本支撑、也由中国资本贯穿始终的项目。
在很多资本人士眼里,你可以理解FF之前“割的全是中国的韭菜”,而且割了一茬又一茬。因为根据官方给出的信息显示,FF累计经历了3轮重要融资,第一波来自乐视(2014-2015),第二波来自贾跃亭(2017),第三波来自许家印(2018)。从FF拉开帷幕到今天,FF的花销就到了108个亿,而且是“美金”。
108亿美金换来了什么?从相关报道看,FF91的量产车下线统共不超过5台,除了这五辆车外,FF私下从苹果、特斯拉、SpaceX以及诸多知名车企“掳走”了很多高精尖人士。不过这些人才有的帮了贾跃亭,有的也坑了他一把。甚至离开他的人形容,贾跃亭对企业管理太粗放了。
在具体投入上,除了花1320万美元购入工厂土地以及3亿美元相关基础建设外,FF并没有给出更具体的开支去向。因此人们想当然的将FF大部分资金归结于雇佣员工与开发技术。
毕福康祝福贾跃亭
一旦该计划获得了债权人的投票支持,获得了法院的批准,贾跃亭的破产重组方案就可立即生效。但只有贾跃亭破产重组成功加上FF最终成功,甘薇才有可能和全体债权人一起得到资金偿付,因此,FF的成功成了贾跃亭憧憬未来的最后曙光。
根据媒体报道,如果案件处理进度顺利,贾跃亭可能将在近期回国,一旦消息属实,那么FF如今的利好就能成为他回国前带给债主们的最大信心。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