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设计为什么没有激励性
『壹』 为什么很多企业都在做股权激励,但是没有起到激
一、团队无参与感
1、创始人独占梦想,而不是分享梦想。
任何一家创业公司的激励股权,都存在三大硬伤:(1)投资风险很大;(2)投资回报周期很长;(3)上市前流动性很差。团队认可激励股权的价值,很多是基于对公司所从事事业与公司老大能力与魅力的认可。公司创始人要成为卖梦师,把梦想卖给团队。
2、员工被动选择而不是主动选择。
很多公司做员工激励,让员工感觉是搞摊派。但从人性上来讲,任何一个人都会对自己的主动选择负责任,对被动选择很难承担责任。因此,可以把激励股权做成薪酬包的一部分,让员工主动选择。比如,假设员工的年薪是15万,公司可以给员工三个选择:(1)100%年薪加一点股票;(2)80%年薪,少领的20%年薪以股票支付;(3)50%年薪,少领的50%年薪以股票支付。
3、公司封闭信息,而不是公开信息。
关于股权信息是否需要公开,是很多创业公司经常会遇到的尴尬两难问题。公开吧,担心出现问题。不公开吧,员工互相猜测也会出现问题。
很多做员工股权激励的公司,都有资本市场的计划。对于员工激励股权的信息,不存在是否公开的事情,只存在早公开晚公开的事情。因此,公司股权的发放,要相对公平合理。对于股权发放的标准,要公开,且要相对公平合理。
二、团队无价值感
1、补偿,而不是激励
体力劳动者之间,表现差异不大。比如,从中关村到国贸,最烂的司机可能需要1小时,最牛的司机可能也要50分钟。但是,脑力劳动者之间,优秀人才和平庸人才的差异有可能是50倍甚至100倍。所以对于轻资产、互联网企业,包括互联网+、+互联网的企业,股权激励的出发点是激励出他们的最大潜能,而不是简单按照工资标准进行补偿。
2、股数,而不是价值
员工经常会拿其他公司的股权做比较,要求多拿股票。比如,技术总监可能会说,另外一家公司可以给到他2个点股权,为什么这边只有0.5个点?公司需要讲给员工讲明白股票所代表的真正价值,而不是只看表面数字的大小。假设给技术总监两个选择,A公司,创始人不成熟,不太了解股权,没有靠谱的团队,没有融过资,也没清晰商业模式,他愿意给技术总监2%的股份;B公司,成熟的创始人,拥有优秀的团队,融过资,有清晰的商业模式,但他可能只给到技术总监0.2%的股份。单纯从数字上看2% 0.2%,但是,大部分人会选择0.2%。
3、折扣,而不是买送
假设公司股票市价是1元/股,公司按照0.1元/股给员工发放激励股权。
一种说法是,公司按照1折给员工发放股权。另一种说法是,员工买1股,公司送9股。虽然结果一样,但员工对股票的价值感完全不一样,对后者的价值感会高很多。
三、团队无公平感
1、放任团队的猜测,而不是管理
股权激励过程中,一开始并不是所有人都发放股票。如果处理不当,员工就会猜测,为什么我们部门没有但其他部门有,是不是我们部门不重要?为什么别人有但我没有,是不是我的工作不重要?公司应该明确公开标准,比如,第一批发放的有两个标准,中层以上和全职工作满1年。这样做的结果是,拿到股票的人被激励,没有拿到股票的人有预期,且公平合理。
2、只谈硬退出机制,而不是软理念
员工激励股权会有很多的权利限制。比如,说股权分四年兑现,中途离职公司有权回购股票,员工要全职投入,不能从事同行业竞争,职务作品知识产权归公司所有等。这些条款本身,有它很大的合理性。但是,如果沟通不到位,很多员工感觉激励股权就是一纸卖身契。因此,公司至少要沟通到,大家拿股票是基于长期看好而不是短期参与,激励股权是打过折扣的,不回购中途退出人员股权对于长期参与的人也是不公平合理的。
3、退出价格对标估值,而不是回报
很多员工会问,公司有估值,为什么不是按照公司估值回购其股权。
对于轻资产的互联网公司来讲,投资人投资的是公司未来,估值代表公司未来的价值,而不是公司目前真实的市场价值;完全按照公司估值回购,一方面会给公司造成特别大的现金流压力,另一方面也会鼓励大家短期投机而不是长期参与。所以按照估值折扣价格回购股票有其很大的公平性和合理性。因此,就回购价值,公司可以对标员工的投资回报,比如按照原始购买价格的倍数,或同期银行存款利息的倍数,而不是公司估值。
对于团队股权激励,给出三条建议:一是开放游戏规则;二是分享利益;三是公平合理地评估和认可每个团队成员的贡献。讨论这些,不是教大家坑蒙拐骗公司的员工,而是因为股票是个金融产品,是个很抽象的事务,价值和价值感完全不对标,普通员工很难理解股权真正的价值和股权激励底层的逻辑。法律文件又特别抽象,冷冰冰,特别晦涩,很多员工无法去理解这样的法律文件。
『贰』 为什么很多企业都在做股权激励,但是没有起到激励作用
你好,没有起到激励作用是因为没有针对性的执行,比如这个股权激励是对员工的长期激励。但是短期、中期的激励还是要有的。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斯在《行为管理学》一书中指出,通过对员工的激励研究他发现,实行计件工资的员工,其能力仅发挥了20%~30%;在受到充分激励时,其能力则可发挥至80%~90%.也就是说,同样一个人在收到充分激励后发挥的作用相对于激励前的3~4倍。
推荐使用橡树云。
橡树云是一个以激励为核心的企业管理软件云(SaaS),核心价值是为每个企业员工提供一个员工钱包,让每个员工有属于自己的积分账户、现金账户、股票账户、期权账户、企业年金账户等。橡树云还提供了以激励为核心的应用生态,包括如团队协作软件、绩效管理软件、CRM软件等,这些软件也正是员工钱包的数据来源,让协作、绩效、销售等工作能实时体现对员工工作的认可,并奖励对应的积分、现金、股票或者期权等,让管理更具有激励效果。
一、让每个员工都拥有三个动态储存激励价值的账户
1、积分账户(量化过程,认可反馈)
目的:量化过程(认可反馈) 来源:行为、任务、汇报、销售 应用:触发奖励的依据之一
2、现金账户(奖励成果,短期激励)
中短期激励,可按节点提现或可购买福利的账户,触发奖励获得现金,高目标达成获得现金。按项目节点、时间节点、里程碑节点触发奖励。
3、股票账户(留才,长期激励)
目的:留才(长期激励),来源:奖励(由积分排名、绩效、关键成果等触发),应用:分红、股东身份。触发奖励获得股票,根据绩效和积分排名等指标固定获得股票。
4、开放式对接第三方系统API
用激励串联的管理工具:团队协作、绩效管理、CRM。
『叁』 股票期权激励失败的原因
大部分股权激励失败主要是因为以下三大原因:
1. 时机问题——没有注重企业内外部时机的结合
企业与人一样,它内部的发展是有生命周期的。
创业早期大多是生存期,然后慢慢成长起来会进入发展期、有些企业可能会遇到转型期,然后发展的好,会进入爆发期,如果走资本市场,还会上市逐渐进入成熟期。
创业早期,公司的重点应该放在商业模式的打磨、主营业务的经营与拓展上,这个时候做股权激励没有什么信服力。
公司价值都没有很好的体现就匆匆开始激励人才,往往事倍功半。股权激励,真正激励人才的不是股权本身,而是以股权为载体的企业未来,如果激励者与被激励者看不到或看不清未来,失败的概率自然要大于成功。
另外,企业的转型期也不是实施股权激励的好时机。
比如冲刺上市未果,或者业绩下滑或者市场形势变化的时候都不适宜实施股权激励。
我们曾遇到一家客户咨询股权激励失败的原因。这家客户是浙江温州的服装生产企业,从事中老年服装的生产、销售,原本业务发展十分迅猛,在杭州的几家有名的商场都有专柜,但是网络电商兴起后,对它的打击十分严重,企业的销售量急转直下。
这个时候企业的发展重点应该是如何解决增长问题,提升业绩,从传统领域走向互联网+,同时内部团队的管理上应该是稳定人才,招揽新人,但是客户却要求员工出资入股,对所有子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这种情形下的股权激励肯定会失败的。
那么是不是公司上市了就不存在股权激励的时机问题了,非也。
如果上市公司对于资本市场没有敏锐的洞察力,没有找准资本市场的环境、公司自身的股价、业绩增长的空间这三者之间的恰当时机,恐怕股权激励计划终止的概率也是非常大。
举个例子,万科在1993年的时候第一次实施股权激励因为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相应的法律规定都不健全,后来被证监会叫停。
万科于2006年——2008年期间第二次实施股权激励,相应的法律制度是有了,但是股权激励方案中没有考虑到外部资本市场与公司自身股价之间的时点,行权条件设定的过于苛刻,尤其是对于自身股价每年都要上涨的严苛要求,又一次导致股权激励的失败。所以说,时机问题非常重要,企业内部的不同发展时期,外部资本市场的风云变化都会影响到股权激励的效果。
『肆』 股权激励为什么不成功
根据你的提问,经邦咨询在此给出以下回答:
经邦咨询股权专家根据多年的服务经验,整理出以下四个实施股权激励的误区。
误区一 推行股权激励可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推行股权激励的前提条件,而不是相反。一个治理结构不完善的企业若贸然实施股权激励方案,甚至会引发企业生存危机。
一方面,大多中小出版企业“船小好调头”,决策权与控制权可以随着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而调整;另一方面,由于规模小、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企业的经营权和决策权掌握在部分管理层手中,造成企业的个人决策多于集体决策以及经营决策的经常性转变,造成企业发展的不稳定。企业得不到有效监管时,很难保证股权激励的透明,所以只有建立了与激励机制相配套的经理人员约束机制,这种股权激励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另外,选择好的实施时机才能使股权激励更好地发挥作用。激励在不同时间进行,其作用与效果是有很大差别的。超前的激励可能会使员工感到无足轻重;迟来的激励可能会让员工觉得多此一举,使激励失去意义,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激励如同化学实验中的催化剂,选择何时运用,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误区二 激励对象越宽泛越好
在制定股权激励计划时,如何确定被激励人员是一个非常重要,也是非常敏感的问题。中小出版企业往往容易把股权激励当成员工福利,利益均沾,鼓励大家入股,内部融资,而企业中个别员工对股权激励缺乏认识,只图眼前利益,不愿与公司长期发展。导致了很多中小出版企业无法实施股权激励,即使分配了股权也留不住人才。应当明确,股权激励属于长期激励的一种形式,直接目的是吸引和激励优秀人才,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构建一个充满活力、忠诚、团结奋进的核心团队,终极目的是提升企业竞争力、创造优秀业绩、实现可持续发展,它的目的并不是为员工提供福利待遇或者实现企业内部融资。
目前很多企业采取的方法是,划定一定的持股范围,比如主要经营层、中层管理人员等,在划定范围内的员工自然就具有享受股权激励的资格。这种方式简单易行,但需要注意的是:划定范围内的人员中也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需要建立一套系统的考评体系,对不同的人员进行横向比较,从而明确他们的相对重要性,并与股权激励数量挂钩,适当拉开差距。出版企业可以从给予激励对象分红权开始,根据情况逐步变成期权和真正的股权。
误区三 持股时间一成不变
通过股权激励计划,员工持有了一部分股份,但是企业也会有“一次持股,终身享受”的担忧,也就是担心员工持有股份以后,具备了被雇用者和企业所有者的双重身份,如果工作表现不好,反而比原来更加难以约束。有的人拿到股份后就不像以前那样努力了,企业里只领分红不作贡献的人越多,这个企业的未来就越危险。
要解决上述问题,出版企业就必须建立股权流动机制和相应的考评体系。所谓“股权流动机制”主要是依据“以岗定股、股随岗走”的原则,对员工持有、增减、退出股份的条件、时间、价格等做出一系列约定的一种机制。其核心目的就是要体现员工股权激励的特性,把持股与员工的工作表现有效结合起来,并且形成制度化、规范化。
误区四 考核标准越高越好
合理的考核指标能够激励管理层努力经营,但又不至于让他们认为高不可攀而放弃努力。大多数中小出版企业没有上市,股票不流通,对以股票净资产定价来决定企业业绩的激励机制难以实施,这时企业可以选取关键财务指标来代替以股票作为计量标准,这样的评价在企业监管到位基础上会更有效。另外,企业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设定适合于本公司的绩效考核指标。绩效考核指标应包含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这些规定应是善意的,具有可行性与合理性,而非一味地从高从严。
以上就是经邦咨询根据你的提问给出的回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经邦咨询,16年专注于做股权这一件事。
『伍』 企业家:为什么有些公司做股权激励会失败
失败的定义是:没有效果或者有副作用,
常见的情况有,公司没有做股权激励还行,一旦做股权激励,马上就走下坡路
原因有很多大致分为三类:
1.老板问题。有些老板格局很小,胸怀很小,一方面就学了几天的股权激励课程,然后就给自己的企业做激励,可以想象失败的概率非常高。
2.培训问题。市面上大多数的培训都是营销式培训,也就是说真正能落地的就比较少,想通过这种课程学习股权激励,本身很难。
3.公司问题。其实有很多公司是不太适合股权激励,比如,我们的公司还很小的情况下,此时需要的是给钱,给现金,给精神激励,而不是股权,即使给股权,操作起来也很难。还有行业,行业的不同,需求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