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的秘密怎么控制
1. 公司有四位股东,股权比较分散,现在大股东想把控制权抓在手里,应该怎样办呢
股权说起来情况就很复杂了,但是有几个百分比指标是最重要的,很多书面的条款大家都理解起来很困难,我就用口语化地说明来说一下,希望能帮助到你。
股份占比67%,叫绝对控股,换句话说,你可以不用召开董事会做任何决策。
股份占比51%,叫相对控股,这个相对控制是相对于第二大股东的,如果第二大股东的股份少于34%,他没有一票否决权,重大决策还是你说了算。有一种情况例外,就是几个股东共同提出一票否决,如果占比超过34%,也是可以的。
股份占比10%,可提出质询/调查/起诉/清算/解散公司,这也是算是大股东了,不过这种情况会非常少见。
1%,代位诉讼权1%,亦称派生诉讼权,可以间接的调查和起诉权(提起监事会或董事会调查),这个更少见,一般1%的股份,就是领领分红什么的了。
合伙公司,在中国,一般来说,自然人,也就是自己持有股份,最好在51%以上,如果实在不行,也要控制在34%以上,如果没有在34%以上,基本就很难形成控制权了。
但是也有另外一种操作方法,就是用公司章程来约定高管在董事会之外对公司的管理权力,但是这个是比较间接的。不控制董事会,实际也起不了太大的作用,因为董事会可以罢免高管。
2. 如何用最少的股权控制自己的企业
一、控制权之争:合伙人制度与A/B股权结构
去年的12月15号,香港交易所宣布,修改现行的上市规则,允许存在双重股权结构的新兴企业上市。这个宣布出来以后,很多人感叹,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为什么这么讲?因为2013年的时候,阿里巴巴本来是要在香港上市的,但是港交所当时特别顽固,坚决不同意同股不同权这种事情,所以才让阿里“远嫁”了美国。否则,如果当时阿里在港交所上市,那么现在的港交所,全球十大市值企业独占两员,岂不是风光无限?所以这里面,就牵涉到一个股权和控制权的问题。
你可能知道,一般的上市公司,是同股同权,一股就意味着一票。但是,现在的创业公司在上市之前,为了快速地发展,可能会经历多轮融资,那么创业团队的股权就不可避免地会被稀释。有时候,甚至可能大权旁落,失去控制权。
比如说,大家很熟悉的乐视入主易道,就强势地派驻了新的管理团队,导致创始人周航最后出走易道。还有,比如俏江南,当时鼎晖向俏江南投资了2亿元,但是中间也是因为各种波折,最后张兰被迫净身出户,离开自己一手创办的俏江南集团。所以说,资本和创业者之间的控制权之争,其实是这些年,资本市场上的一个焦点。
阿里巴巴的情况跟很多创业团队一样,在发展壮大之前一定会经历多轮融资。它大概经历了4、5轮的融资,又经历了 B2B 业务在香港上市、退市这么几个轮回。所以到2013年准备重新上市之前,马云团队的股份已经被稀释到了10%左右,远远地低于日本软银集团和美国的雅虎。但是,管理团队不愿意丢掉控制权,所以在重新上市之前,阿里的 CEO 陆兆禧就和港交所谈判,他想引入阿里的合伙人制度。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让现行的管理团队拥有董事会里多数董事的提名权,比如说董事会现在有9个人,我们合伙人可以提名5个,也就是提名董事会里面的多数。所以,即使管理层只有10%的股份,也可以把阿里巴巴的控制权牢牢地抓在自己手里。
但是,港交所不支持这个合伙人制度。阿里管理层就认为,这是他们的底线。最后双方就谈崩了,阿里就远走美国的纽交所。而且在2014年以218亿美金的募资金额成为美国股票市场有史以来最大的 IPO。而且到了2017年底,阿里的市值已经突破4500亿美金,是全球的第九大公司。
阿里为什么会落户纽交所呢?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纽交所允许A/B股制度存在。A/B股制度,说白了就是同股不同权。公司在发行股票的时候发行两种,一种叫A股,一种叫B股。A型的股票就卖给我们这些普通的公众,B型的股票由管理层持有。B型股票的投票权是A型的10倍,也就是咱们拥有的是一股一票,人家是一股十票。你看,这样一来,马云团队用10%的股权就完全可以控制住企业了。所以这种制度的本质和阿里的合伙人制度是一样的,就是让创始团队能够用较少的股份来控制公司。
这种股权结构,要是在原来那种资本为王的时代,是想都不敢想的,但是宏观形势变了,科技密集型企业也兴起了,所以慢慢地也逼得交易所开始改自己的规则,美国的金融创新做得好就是在于这些地方。美国在1992年的时候,就提出了新的上市标准,允许上市公司设立不同的投票权,在这之后很多创业企业都是采取的这个制度。比如说谷歌的两位共同创始人加上他们的 CEO,三个人持有谷歌大概三分之一的B类股票。这样一来,他们就稳稳地把谷歌的决策权拿在自己手里。更有趣的是,谷歌的创始人在上市之前就给自己的投资者写信,说新投资者对于本公司战略决策的影响将大大地小于他们在其他上市公司所拥有的影响,就是“傲娇”地表示,我们是最懂自己企业的,我们知道怎么更好地运营自己公司。当然了,事实也证明,他们确确实实是对的。
二、分散投行权力的联合承销
除了阿里、谷歌以外,还有 Facebook,它采取的是双重股权制加表决权代理的结构,确保扎克伯格的绝对控制权。Facebook 跟其他的公司一样,它也有A类和B类两类股票,B类拥有10票的投票权,A类仅有1票。扎克伯格拥有的是全部的B类股票。然后在 IPO 之后,扎克伯格还拥有超过半数的投票权,这样就保证自己对公司的绝对的控制力。而且 Facebook 还跟多家的投资者签订了一个叫表决权代理协议。它就对这些股东说,你们要买我的股票,就得同意,在某些投票场合授权扎克伯格,代表股东的所持股份进行表决。所以,Facebook 的这个案例里面,扎克伯格的绝对控制权更加地稳固。
京东也是一样的。京东2014年在纳斯达克上市,同样也是发行了A/B两类股票权,而且这一次更好玩,B类股票的投票权是A类股票的20倍。所以,“大强子”用了更少的股权,就牢牢地把京东商城控制在自己手里。除了双重股权结构以外,现在在明星企业的上市过程中,你也会发现另外一个趋势,就是对单个投行的依赖越来越少。
一般来说,在 IPO 的时候,企业在承销商中间会找一两家作为主要的承销商。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主承销商的位置就很特殊了,对于发行价格、数量的影响都很大。比如说2004年,腾讯在香港上市,当时高盛是作为主承销商。它帮助腾讯确立了上市的地点,发行的价格,还有数量等等。到了阿里巴巴2013年上市的时候,世界已经变化了,它当时雇用了35家承销商,主承销团队由瑞士信贷、摩根斯坦利、摩根大通、德意志银行、高盛、花旗等6家大投行组成,而且每个投行,分管完全不同的部分。比如说瑞士信贷和摩根斯坦利负责招股说明书,还有监管上市以后有一个禁售期的工作。摩根大通就负责估值和发行。花旗银行负责对所有承销机构的销售人员进行培训,高盛负责股价稳定。
这样一来,6家投行各司其职,也就没有一家投行能够了解整个的状况了。阿里巴巴就把整个的发行承销的过程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里,防止了这种过度依赖某一家投行的情况。
当然,联合承销可能也有问题。比如说会使得协调的成本过高,所以这些投行也抱怨,增加了他们额外的工作。但问题是,好女不愁嫁,阿里巴巴当时定的路演是10天,结果只在仅仅2天的时间,所有的认购都已经完成了。现在你会发现,近年来,多家拟上市公司都是采取的联合承销的模式,京东和搜狗也是采取的这种联合承销模式。这就是我在课程中一再跟你强调的,这个世界是钱越来越不值钱,创业者独一无二的人力价值越来越值钱的时代。
世界潮流在变,企业的核心价值,企业的边界都在变,投行自然也在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课程里一再地跟你强调,动态演化的过程。所以你如果拿一个固定的逻辑来套用金融市场的话,会永远陷在追赶的迷雾里面。
3. 股权控制权的五种方法
1.合伙人制度2.双重股权制作3.一票否决权4.一致行动人5.委投票权信托
4. 任正非如何控制公司股权
1 首先,任正非华为的创始人,是华为公司的精神领袖,在华为是有很高的威望和地位的,足以支撑其掌控华为。 2 尽管任正非只有不到2%的股份,但任正非确实个人持股中最高的,除了任正非之外,华为没有第二人还拥有如此高的持股。而且98%以上的其余股份为工会股,也不是掌握在单个员工手里,而是工会代表手里,而工会代表是需要选举的,总体上还是可控的。 3 重要的是,全华为只有任正非一人拥有否决权,也就是说任何事项或者决定,任正非是有权利否决的,这实际上是很大的权利。尽管任正非曾在采访中透露,近些年他自己从未使用过否决权,但并不代表其在必要的时候不会使用,也不代表将来。 4 任正非是华为对外的一面旗帜,是鲜明的品牌形象。可以说任正非是华为的窗口,是华为的形象,外界对华为的认知,很多来自任正非的讲话,甚至来自对任正非本人的认知。 5 当然,对于企业来说,想要基业长青,接班人的培养和过度是非常重要的,这点对于华为和任正非来说也是,如何能够保证在接班人手中华为依然强大,是华为和任正非都需要考虑的问题。但华为的接班人会不会是任正非的女儿或者儿子,还是其他人选,目前我们还不得而知。 任正非只有不到2%的股份,98%以上的其余股份为工会股。但实际上,任正非是华为的实际控制人。
5. 股权投资风险控制的有效方法包括哪些
针对传统投资决策存在的不足,无论是投资方或被投资企业,都必须做好投资风险的防控工作。股权投资 风险控制需从优选目标、充分调查、合理预算、科学决策、管理跟进等方面进行。 (一)优选目标 通过多渠道多种方式了解投资对象信息,从盈利的增长性和经营模式的可持续性角度考虑投资目标的选择。股权投资追求资本金的安全和长期稳定的回报,理想的投资目标是能为投资者带来持续、稳定、可观的收益。选好投资目标的关键所在是寻求盈利性和风险性之间的最佳结合点。 (二)充分调查 投资者可以委托专业的 律师 事务所、资产评估公司、财务咨询公司等机构对目标公司进行尽职调查,也可通过在银行、税务、工商部门工作的相关人员,或直接与企业高管进行沟通,对目标公司的各方面情况进行充分了解。投资调查目的是为了掌握足够的信息资料,揭示目标公司的显性和隐性风险,进而提升股权投资的合理性,提升股权项目经营的收益指数。 (三)合理预算 即使是优质公司,假如买入股权价格过高,也还是会导致投资回收期过长、投资回报率下降,不能算是一笔好的投资。为了防止财务决策失误风险,投资股权时一定要计算好按公司正常赢利水平收回投资成本的时间,通常情况下,投资回报期要控制在10年之内。投资方应当对投资项目实施预算调控及收益评估,可采用成本法或权益法核算投资回报。 (四)科学决策 股权投资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获取投资收益,有时在企业之间是为了强化商业纽带关系,影响或控制被投资公司的重大经营决策,如投资上游原材料供应企业或下游分销商等行为。如果被投资单位出现经营不佳或至 破产清算 时,投资股东也要承担相应投资损失。因此进行投资决策时,宜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尽量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和方法进行决策,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切忌主观臆断,盲目行事。 综上所述,投资者进行股权投资面临投资决策风险、企业经营风险、法律风险等。 股权投资风险成因 很复杂,大体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分析。针对这些风险点,投资者可以通过优化目标、充分调查、合理预算和科学决策等措施来进行风险控制,在获得不错收益的时候努力降低风险。
6. 股权结构控制问题
C企业直接持有A企业21%的股权,通过B企业间接持有A企业5.187%=39%×13.3%,C企业合并持有A企业26.187%的股权,即分红比例,其持有的表决权为21%。仅根据提供的信息无法做到绝对控制。在此,需要明确,“控制”体现在表决权比例,而非分红比例上。
B企业的控制权
根据提供的信息,B企业控股股东(第一大股东)为D企业,持股22%。C企业及其董事长、高管合计持有B企业46.8%的股权,考虑到他们之间存在的关联关系,就算是一致行动人(需要签署一致行动协议),也无法决定B企业的绝大多数事项。一般情形下,51%至66%的表决权视为相对控制,67%以上的表决权视为绝对控制。
换言之,C企业无法代替B企业对外的表态,包括B企业在A企业相关事项的表决意见,如就A企业相关表决事项否与C企业保持一致表决态度。
A企业控制权
由于C企业无法完全控制B企业,故B企业在A企业中享有的39%的表决权,不能视为C企业享有。C企业在A企业中的表决权比例仅为其直接持股的21%,间接持股5.187%不享有表决权,只享有分红权。
综上,根据提供的信息,C企业以21%的表决权,无法绝对控制A企业。
7. 公司股权极度分散情况下,如何保证公司控制权
公司控制权最直接的保障形式,就是用实打实的股权比例保障。但如果遇到股权分散的情况,要始终确保创始人的控制权,还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配合实现。
控制权
第一种方式,是表决权差异化安排。表决权差异化安排在融资平台设在境外的跨境架构的公司适用非常广泛,但在目前的国内法律框架下,适用空间相对有限。
第二种方式,是一致行动协议或者表决权委托。
第三种方式,是通过董事会实现控制。
第四种方式,是对特定股东群体进行平台化管理。
除了上述主动保障控制权的方式外,还有一种方式属于被控保障,即创始人的一票否决权。
如果创始人的股权比例已经被稀释到了无法直接控制公司,并且表决权差异化安排、一致行动协议、表决权委托、控制董事会、对特定股东群体平台化管理等因各种原因无法落实,则创始人可尝试争取采用类似投资人的一票否决权安排,来确保自己至少在重大事项上能够实现被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