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货币流通是什么
㈠ 关于民国时期货币的一些问题
民国初期,流通的货币有银元与铜钱。
民国14年(1925年)1个银元兑铜元187~194枚。
民国15年,1个银元兑铜元228~232枚。
民国25年,国民政府推行法币政策,禁止银元流通,1元法币兑换银元1元或铜币200~300枚。
民国30年法币1元只值“当十”铜元100枚。嗣后法币贬值无人兑换。
民国31年,关金券1元折合法币20元与法币同时流通.
民国37年8月,新发行的金圆券1元兑换法币300万元,1个银元值金圆券2元。
民国37年11月,每元银元值金圆券10元。
民国38年4月1日至13日,福州市政府公布银元折合金圆券的标准:
4月1日,1元银元值9000元金圆券;
4月6日,1元银元值1.1万元金圆券;
4月7日至10日,1元银元值1.7万元金圆券;
4月11日至13日,1元银元值3.6万元金圆券。仅13天时间,银元1元兑换金圆券比价增长3倍。市场比价还要高出几倍。到7月3日,金圆券已同废纸。国民政府发行银圆券取代金圆券,与银元同时流通。福州于7月9日发行银圆券,与银元比值1∶1。1元兑换金圆券5亿元。
㈡ 民国时期大陆流通的货币是什么
中华民国货币
中华民国货币指民国时期发行流通的一系列纸币、铜元、银元等货币,货币发行时间为1912年-1949年。
北洋政府时期,民国三年(1914年)二月,北洋政府为了整顿币制、划一银币,颁布《国币条例》十三条,决定实行银本位制度。《国币条例》规定:"以库平纯银六钱四分八厘为价格之单位,定名为圆","一圆银币,总重七钱二分,银八九,铜一一","一圆银币用数无限制",即以一圆银币为无限法偿的本位贷币。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开始发行法币,1948年发行金圆券。民国时期币制复杂,各省份、军阀、割据政权都发行了自己的货币。
中文名
中华民国货币
时期
北洋政府时期、国民政府时期
种类
硬币、纸币
发行者
民国政府、军阀、割据势力
快速
导航
北洋政府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简介
中华民国货币发行时间为1912年-1949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创立了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为扫除清朝残余势力,应付军政急需,发行了陆军部军事用票和中华民国南京军用钞票;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成立军政府,亦发行了带有辛亥革命标志的钞票。[1]
中华民国军用钞票
北洋政府时期
银本位制度的确立
1914年推出的国币条例,确定以银元为中华民国货币。辛亥革命发生以后,最初由于战争的影响,中国的金融市场、币制及货币流通一时呈现十分混乱的局面。当时通行的银元就有10多种,其中外国银元有鹰洋、站人、本洋等;本国银元有广东、湖北、江南、安徽等各种龙洋和吉林币、东三省币、奉天币、造币厂币、北洋币、大清银币等。由于银元种类繁多,各地钱庄借机对各种银元价格抬高或抑低,从中渔利,不仅使人民遭受经济损失,而且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许多不便,严重阻碍经济交流和经济发展。
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
北洋政府为了整顿币制,划一银币,于民国三年(1914年)二月,颁布《国币条例》十三条,决定实行银本位制度。《国币条例》规定:"以库平纯银六钱四分八厘为价格之单位,定名为圆","一圆银币,总重七钱二分,银八九,铜一一","一圆银币用数无限制",即以一圆银币为无限法偿的本位贷币。
根据这一规定,于1914年12月及1915年2月, 先后由造币总厂及江南造币厂开铸一圆银币,币面镌刻袁世凯头像,俗称"袁头币"或"袁大头"。这种新银币,式样新颖,形制划一,重量、成色与法定重量均不逾3‰。所以发行以后,人民乐于使用,不论通商口岸及内地
㈢ 民国时期的货币问题
民国时期货币有纸币、银元、铜元三种,以银元为主,其他货币为辅,因为纸币币值不稳定,银元又太贵了,一般买菜都用铜元的。因为最早发行的银元印有袁世凯头像,俗称袁大头。
㈣ 中华民国时期中国人用的什么钱
民国初期以铜元(俗称“铜镭”)代清末铜钱为辅币,原来规定每个铜元可当铜钱10文(枚)用,10个铜元为1角,但以后1角只换得12个铜元。大约在1930年左右,竟贬值至1角只可换得32个铜元。
㈤ 中华民国时期的货币有哪些 币值都是什么样的
在我国铸造的近千种近代银币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存世最多的银币品种可数袁世凯头像银币,俗称“袁大头”或“大头洋”,它是在中华民国成立以后由北京政府铸造发行的。
民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头绪纷繁,货币问题尚无时间作更多的研讨,市面上流通的银元仍然以宣统三年大清银币为主,还有些孙中山像开国纪念币等。到了民国三年(1914年),北京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国币条例》,规定民国三年由天津造币总厂铸造的袁世凯头像银币为国币,随后南京、广州、武昌等造币分厂也开始按规定的重量和成色仿铸这种新银币,流通全国。袁世凯头像银币面值分别为壹元、中元(五角)、贰角、壹角4种;直径分别为39、31.5、22.6、18.6毫米;成色分别为90.4%、78%、70%、70%;重量分别为26.6克、13.5克、5.3克、2.7克。由于这类袁世凯头像银币形式统一,成色、重量有严格规定,很快受到了社会认同和接受,在国内金融市场上逐步取代了清朝的龙洋,成为流通领域的主币。
“袁大头”银币正面图案为袁世凯侧身像,上方是铸造年份“中华民国某年”字样;背面图案为二株嘉禾花纹,当中衬托着“壹圆”面值字样。根据“袁大头”的铸造年份、铸造样式和铸造地点不同,“壹圆”面值的“袁大头”一般可分为六个品种。
目前,我国国内邮币卡市场里也常见有“袁大头”银币出售,市面上最多的三个品种是民国三年、九年和十年铸造的,其售价基本在50~60元之间,属老银币中的低价潜力品种。民国八年铸造的“袁大头”存世量略少些,现市价约120余元一枚,为不少集币爱好者所看好,甘肃省铸造发行的标有“甘肃”字样的“袁大头”存世量已经很稀少,现成交价已达1800多元,普通的集币爱好者已难以玩转它了。
“袁大头”中最珍贵、最稀罕的品种当属民国三年袁世凯头像“签字版”试铸币,现一般邮币卡市场里根本难觅其踪影,连钱币拍卖会上也鲜有所闻。该币目前估价约值人民币4~6万元左右,是近代银币中不可多得的珍品,为国内外钱币收藏家所关注。袁世凯头像贰角、壹角小银币的售价一般在15~40元左右,中元(五角)价格较贵,为300元左右一枚,市面上中元银币赝品较多,收藏爱好者当引起重视。
对一些刚涉足钱币交易市场的朋友来说,花上数十元,购藏一枚民国三年或九年、十年铸造的“袁大头”留存,还是物有所值的。
民国的开国纪念币有几种:孙中山像、黎元洪(带帽、脱帽)像。
孙中山像壹圆开国纪念银币,俗称“小头”。
根据铸造时间和铸造厂不同,主要分为三个大的种类:
1 上五星:在背面(壹圆那面)的2、10点的位置各有一个五角星
2 下五星:在背面4、8点位置各有一个五角星
3 上六星:在背面2、10点位置各有一个六角星
五星的是民国元年铸造的,目前普品的市价也在千元以上。
六星的是民国16年(1927年)南京政府成立以后后铸的,市价普品在150元左右。
黎元洪带帽、脱帽的价格分别在1200、800元以上(普品,上品的价格还要高很多)。
㈥ 袁大头是什么时期的货币
袁大头是民国时期主要流通货币之一,"袁大头"是对袁世凯像系列硬币的口语俗称,严谨点说叫"袁世凯像背嘉禾银币"。北洋政府为了整顿币制,划一银币,于民国十年(1914年)二月,颁布《国币条例》十三条,决定实行银本位制度。《国币条例》规定:"以库平纯银六钱四分八厘为价格之单位,定名为圆","一圆银币,总重七钱二分,银八九,铜一一","一圆银币用数无限制",即以一圆银币为无限法偿的本位贷币。根据这一规定,于1914年12月及1915年2月, 先后由造币总厂及江南造币厂开铸一圆银币,币面镌刻袁世凯头像,俗称"袁头币"或"袁大头"。
铸造跨度从1914年至1929年,总发行量超过7.5 亿枚。该系列币分别重26.6克、13.3克、5.3克和2.6克;成色分别为89.1%、84.5%、80.4%和82.5%;该币的外环主要是直齿边,另外,还铸有少量工字边和花齿边。
㈦ 民国时期的货币主要是什么一个大洋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的人都过上了小康生活,再加上现在我们几乎都是使用手机支付,所以大部分的人都对一块钱已经没有什么概念了,但是在以前的时候一块钱却是很多人都想要的,因为那个时候的一块钱购买能力是很强的。在民国时期主要流通的货币就是印有袁世凯头像的大洋,这种货币是在北洋政府统一全国之后才出现的,而且在《国币条例》颁发之后,北洋政府规定了“袁大头”的制作材料为银,并且还规定了在1914年12月开始由江南造币厂开始制造一元大洋。
如果按照当时的土地价格来计算的话,在民国时期只有四五块大洋就可以购买一块面积差不多为三亩的土地,而且这块土地的位置还是很好的。如果是放在现在的话,位置很差的一块面积为三亩的土地价格最少就是几万,所以说大洋的购买力在当时是非常大的。
㈧ 民国时期货币有哪几种
民国时期货币有纸币、铜元、银元三种。
北洋政府时期,民国三年(1914年)二月,北洋政府为了整顿币制、划一银币,颁布《国币条例》十三条,决定实行银本位制度。
《国币条例》规定:"以库平纯银六钱四分八厘为价格之单位,定名为圆","一圆银币,总重七钱二分,银八九,铜一一","一圆银币用数无限制",即以一圆银币为无限法偿的本位贷币。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开始发行法币,1948年发行金圆券。民国时期币制复杂,各省份、军阀、割据政权都发行了自己的货币。
(8)民国时期货币流通是什么扩展阅读:
一、法币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受国际金价及银价波动的影响,中国国内的白银不断外流,银本位币制无法持续,且国内的货币发行杂乱不堪。
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规定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所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后加中国农民银行),并禁止银元的流通,将白银收为国有。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期间,法币急剧贬值,从而彻底崩溃。
二、金圆券
由于法币急剧贬值,1948年8月19日国民政府再次进行币制改革。规定金元为本位,开始发行金元券(每金元含纯金0.22217克)。但是金元券膨胀速度比法币还快,10个月上涨170万倍,各地纷纷拒用。民间自动重新使用银元,国民政府于是使用银本位币制,发行银元券。
㈨ 民国27年时用的是什么货币,如何换算
民国时期,莆田县的城厢、涵江、江口、梧塘、黄石、笏石等镇,是经济繁荣的市区,店铺如林,商旅如云。市场贸易上的流通货币,五花八门。这里叙述银元、铜元、制钱、角票、法币、金圆券、银圆券的使用简况。
银元,国内流入的有西班牙的“本洋”、墨西哥的“鹰洋”、美国的“杖洋”、日本的“龙番”等;国内自铸的有清政府的“光绪元宝”、“宣统元宝”以及民国时期袁世凯头像的银元(俗叫“袁大头”)和孙中山先生头像的银元(开国纪念币)。
银元,莆俗叫“番钱”、“王番”。为了便利其“找零”,还有1角、2角的银质辅币(俗叫“银角”)。铜元,外圆,中无孔,俗叫“铜板”、“铜片”、“片”。制钱,俗叫“钱果”,外圆,中有一个方孔,属于铜币的一种。在市场上常见的制钱,明代的有洪武、永乐、弘治、嘉靖、万历、天启、崇祯等年号的;清代的有顺治、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光绪等年号的。
当时银元1元与银质辅币、铜元、制钱的兑换率是:银元1元兑换银质辅币10角;1角兑换铜元10枚;每枚铜元可兑换制钱10枚。(在清乾隆时,银1两值制钱1500文;道光以后,外国银元流入,其银元1元,含银0.72两,放折兑制钱为1080文。一千文称一贯。)
民国十三年至二十三年(1924~1934)的十年中,莆田城、涵的巨商、豪绅纷纷开设私人角票局,发行“角票”(即纸币),其面额为1角、2角、5角、1元等,在县内流通使用。当时县内的角票局,先后有城厢的兴安、利民,涵江的恒安、泉美、宝丰,石庭的美兴,梧塘的鼎成,埭头的金水,平海的利平,笏石的益芳以及隆祥、通德、协记、天益、建源、义大、德昌、兴业、涵益、永孚、信记、德兴、信义、益民等69家,发行纸币量达几百万元。其中,后来倒闭的有建源、中信、福兴、涵益、永孚、荣兴、德兴、广美等36家,所倒闭的纸币约在35万多元以上,等于废纸,群众叫苦不已。可见角票局滥发“角票”(纸币),其目的不在于“利民”,也不重乎“信义”,而在于套取现颖,周转生息,获取暴利,有的还率性倒闭以肥私囊。况且当时官方相护,老百姓无可奈何!
民国二十四年(1935),政府当局发行“法币”,规定中央、中国、交通,中国农民(即所谓的“中、中、交、农”)四大银行所发行的钞票为“法币”,票面有1元、5元、10元、50元等,同时禁止银元在市面上的流通,但禁而不止。抗日战争开始,“法币”贬值,至民国三十一年(1942)4月,以“关金”(原是海关金单位兑换券)1元当“法币”20元在市面并行流通。到了民国三十七年(1948)8月,“法币”币值暴跌,政府当局取消“法币”,发行“金圆券”,以“法币”300元当“金圆券”1元使用。但前后不到10个月,但前后不到10个月,“金圆券”又大幅度贬值,政府当局又于民国三十八年(1949)4月,取消“金圆券”,发行“银圆券”,以“金圆券”5亿元当“银圆券”1元使用。但没几天,市场上纷纷拒用,只好以大米来代替货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