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每个合约价格是怎么产生的
㈠ 期货价格多少钱一手是怎么算出来的
期货的一手价格与品种有关,不同的品种每一手都有不同的期货交易单位。比如铜,铝、锌、天然橡胶、5吨/手,燃料油钢材10吨/手,黄金1000克/手等,您要确定一下您的交易品种才能计算。
应答时间:2020-10-21,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㈡ 期货合约不同月份价格之间的关系
影响期货月份之间的价差主要因素:
仓储费用:后一个合约相对前一个合约,在同一生产季节的情况下,仓储费用增加了;
品质: 对于新季的农产品,容易水份较多,而后一个月份的相对水份少;
季节因素:商品需求的旺淡季
就想到这些了,呵呵.
在一般情况下,两个月份会有一个合理的价差,利用这个价差可以做套利.
㈢ 在持有成本理论中,外汇期货合约的价格是如何确定的
期货价格是指期货市场上通过公开竞价方式形成的期货合约标高颤的物的价格。交易成立后,买卖双方约定在一定日期实行交割的价格。期货交易是按契约中时间,地点和数量对特定商品进行远期(三个月、半年、一年等)交割的交易方式。其最大特点为成交与交割不同步,是在成交的一定时期后再进行交割。期货价格是净持仓成侍念伍本即融资成本减去对应资产收益的函数。即有:期货价格=现货价格+融资成本-股息收益。一般地,当融资成本和股息收益用连续复利表示时,期货定价公式为:F=Se^(r-q)(T-t)。其中:F=期货合约在时间t时的价值;老或S=期货合约标的资产在时间t时的价值;r=对时刻T到期的一项投资,时刻t是以连续复利计算的无风险利率(%);q=股息收益率,以连续复利计(%);T=期货合约到期时间(年);t=时间(年)。
㈣ 期货合约的价格怎么计算
合约价值计算,期货合约价值计算公式.合约价值等于股指期货价格乘以乘数,因此一张合约的价值受到股指期货价格和合约乘数的影响而变动。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合约乘数越大,合约价值意味着股指期货合约价值越大。合约价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合约价值随着标的指数的上升,合约价值股指期货的合约价值亦在增加。
合约价值如恒指期货推出时,合约价值但生指数低于2000点(合约乘数为50港元),因而期货合约价值不超过10万港元。合约价值2009年恒生指数超过2000()点,合约价值恒指期货的合约价值已超过100万港元。
㈤ 期货交割时候的交割价格是怎么确定的
我国期货合约的交割结算价通常为该合约交割配对日的结算价或为该期货合约最后交易日的结算价。交割商品计价以交割结算价为基础,再加上不同等级商品质量升贴水以及异地交割仓库与基准交割仓库的升贴水。
(5)期货每个合约价格是怎么产生的扩展阅读
尽管实物交割在期货合约总量中占的比例很小,然而正是实物交割和这种潜在可能性,使得期货价格变动与相关现货价格变动具有同步性,并随着合约到期日的临近而逐步趋近。实物交割就其性质来说是一种现货交易行为。
但在期货交易中发生的实物交割则是期货交易的延续,它处于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的交接点,是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的桥梁和纽带,所以,期货交易中的实物交割是期货市场存在的基础,是期货市场两大经济功能发挥的根本前提。一些企业特别是生产企业通过期货实物交割也可以有效规避原材料涨价的风险。
㈥ 期货价格怎么算出来的
期货价格是指期货市场上通过公开竞价方式形成的期货合约标的物的价格。
期货价格=现货价格+融资成本
如果对应资产是一个支付现金股息的股票组合,那么购买期货合约的一方因没有马上持有这个股票组合而没有收到股息。相反,合约卖方因持有对应股票组合收到了股息,因而减少了其持仓成本。因此期货价格要向下调整相当于股息的幅度。结果期货价格是净持仓成本即融资成本减去对应资产收益的函数。即有:
期货价格=现货价格+融资成本-股息收益
一般地,当融资成本和股息收益用连续复利表示时,指数期货定价公式为:
F=Se^(r-q)(T-t)
其中:
F=期货合约在时间t时的价值;
S=期货合约标的资产在时间t时的价值;
r=对时刻T到期的一项投资,时刻t是以连续复利计算的无风险利率(%);
q=股息收益率,以连续复利计(%);
T=期货合约到期时间(年)
t=时间(年)
考虑一个标准普尔500指数的3个月期货合约。假设用来计算指数的股票股息收益率换算为连续复利每年3%,标普500指数现值为400,连续复利的无风险利率为每年8%。这里r=0.08,S=400,T-t=0.25,q=0.03,期货价格F为:
F=400e^(0.05)(0.25)=405
我们将这个均衡期货价格叫理论期货价格,实际中由于模型假设的条件不能完全满足,因此可能偏离理论价格。但如果将这些因素考虑进去,那么实证分析已经证明实际的期货价格和理论期货价格没有显著差异。
本条内容来源于:中国法律出版社《法律生活常识全知道系列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