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锐氏基金
Ⅰ 跪求藏头诗,雨夜赏花落锐思秀,雨夜和花落是网名,锐和秀是书名
雨过水平平
夜来新月明
赏春风南陌
花草随意生
落花风味处
锐志思迅铿
思古英达士
秀丽有奇峰
雨露春风力
夜光光照地
赏心寓情人
花光好天气
落花春梦中
锐草秋风起
思念一眉颦
秀质实具体
雨雪梅花早
夜明如意宝
赏心惟良知
花罩掘吵落明年好
落花流水深
锐雪灯斜照
思春尚有情
秀溪春梦杳
雨露敷新荣
夜寒春梦中
赏心并乐事
花草意气雄
落花流水处
锐绿纷宿丛
思君道路长
秀木依墙东
雨点青春老
夜识深山道
赏心一日期
花开春正好
落花称意红
锐气阳和早
思归怀抱真
秀出千林表
雨霁山光润
夜接故乡信
赏叶元和德
花艳明光锦
落花春水流
锐公英声振
思远寄情词
秀邸多英俊
雨师风伯意
夜永景澄霁
赏爱似山家
花去彩云气
落花香露红
锐竹与鼎立
思附远公名
秀发春前地
雨罢春光润
夜声沧海近
赏花花正开
花落强盛尽
落花生芳春
锐莲开二孕
思齐正采诗
秀艳过施粉
雨绝春风和
夜气生相遮
赏心隔欢爱
花公山川隔
落花香往事
锐君道路赊
思量成夜梦
秀气发岷峨
雨露年年事
夜过许长史
赏此玉花匀
花下印文字
落花流水香
锐气盈欲尺
思事坐含情
秀气归才子
雨雪犹飞鸿雁山
夜光明月十分圆
赏心乐事须年少
花开花落春风前
落花飞絮成春梦
锐意秦皇初学仙
思量费子真仙子
秀出东平礼乐关
雨露下国常年丰
夜凉风细露华清
赏心乐事人间盛
花开花落若为情
落花流水深春好
锐木联祥耀国经
思量也是多情物
秀稻秋风喜太平
雨色明光自朝暮
夜凉明月生南浦
赏心花木四时新
花落花开春自述
落花流水空青山
锐武英明如太祖
思量应合识秦人
秀岭长松色如故
雨露一门华发润
夜深一笛昭华引
赏心亭前春草花
花随流水三春尽
落花流水洞中春
锐香萱草一两本
思美人兮天一方
秀似南风吹竹粉
雨过山花向晚香
夜深明月入高堂
赏心乐事输年少
花含竹露面芬芳
落花流水青春暮
锐锦惊飞金凤凰
思量好个当年见
秀句殊增灌顶凉
雨来春草一番多
夜舟醉漾松江波
赏心一付寻芳友
花径有时传相国
落花门巷家家雨
锐气如君老不磨
思与诸公论人物
秀骨可仙官况薄
雨露两朝恩有辉
夜深明月半窗梅
赏心乐事可重不
花落东风首重回
落花风雨西陵渡
锐气直欲摩云飞
思忆家山行乐处
秀句如镌白玉圭
雨意朝来犹许重
夜业风雨秋怀共
赏家微明白杏花
花发洞中春日永
落花芳草尚依然
锐氏旧是多情种
思量仙桂也无端
秀眉方瞳琐骨耸
雨冷香魂吊书客
夜气长存号老鹤
赏心事去负芳辰
花时乘兴先行乐
落花流水自年年
锐粟一枝超简册
思飘明月浪花白
秀夺西湖两峰色
雨甜春水鱼龙动
夜来风月霜威重
赏心胜处冠南邦
花洞宴游春日永
落尽春风第一花
锐思官曹方顾宠
思美人兮西华山
秀手莫轻真将种
雨师风伯意
夜光光照地
赏心寓情人
花光好天气
落雪和清风
锐竹与鼎立
思齐正采诗
秀质实具体
雨点青春老
夜明如散铅意宝
赏节骇忠贤
花开春正好
落笔生精神
锐气阳和早
思鱼吉祥迟
秀出千林表
雨绝春风和
夜响答清歌
赏春风南陌
花公山川隔
落落青松子
锐君道路赊
思古英达士
秀气发岷峨
雨过山光润
夜接故乡信
赏叶元和德
花艳明光锦
落景余清辉
锐公英声振
思远寄情词
秀邸多英俊
雨雪诗家事
夜半十一字
赏生财气新
花开深造次
落笔得良朋
锐祖光元始
思附远公名
秀气归才子
雨雪梅花早
夜气精神饱
赏生福气新
花木丽春晓
落笔成文章
锐气生仙药
思归意气雄
秀骨松难老
雨后山光好
夜发吴兴晓
赏心一日期
花木风光早
落日争光辉
锐色铺驰道
思齐郑广文
秀溪春梦杳
雨霁山光润
夜梦衣云锦
赏心惟良知
花露先春信
落花香露红
锐典精销祲
思念一眉颦
秀艳过施粉
雨润风力和
夜气生相遮
赏君好奇士
花阴满光泽
落落青松爱
锐气含楼阁
思亲乐京口
秀项极难得
雨罢春光润
夜声沧海近
赏爱似山家
花中第一品
落笔超群英
锐气流不尽
思航大海东
秀句得重论
雨雪犹飞鸿雁山
夜光明月十分圆
赏心乐事优游处
花木精神面面全
落得清闲养妻子
锐意秦皇初学仙
思量此道真长远
秀出东平礼乐关
雨露下国常年丰
夜深明月可中庭
赏心乐事须年少
花光墨梅方盛行
落落虚怀真胜友
锐气朝来特地清
思量费子真仙子
秀气中蟠产俊英
雨深一尺春耕利
夜骑明月青天际
赏心胜处冠南邦
花露香风俱酒气
落花飞絮清明节
锐公当年行乐地
思贤会见重相得
秀气神清好奇异
雨声作气张三军
夜来端坐澄心神
赏心唯欲居民乐
花蕊层层漂亮春
落笔妙词新可喜
锐公宝重轻千金
思与诸公论人物
秀气平分入泮林
雨露一门华发润
夜深一笛昭华引
赏心花木四时新
花作雪飞深一寸
落笔文章妙有神
锐香萱草一两本
思飘明月浪花白
秀似南风吹竹粉
雨晴端正见南山
夜直承明月印天
赏心希遇陶元亮
花蒙一顾重长安
落落精神终有立
锐应金穰万万年
思量少壮不自乐
秀公弟子佛心传
雨余泉石长精神
夜发猛士三千人
赏心乐事输年少
花木精神面面金
落红如雨春光晚
锐雪如期白昼阴
思忆家山行乐处
秀伟端方迥不群
雨歇南山积翠明
夜来明月物侍上高峰
赏新匿旧世情好
花工新意染秋英
落日人心急星火
锐木联祥耀国经
思量世上交游事
秀出书堂隽有声
雨甜春水鱼龙动
夜业风雨秋怀共
赏家微明白杏花
花发洞中春日永
落日凤城佳气合
锐登韩笔名尤重
思美人兮天一方
秀眉方瞳琐骨耸
雨花名台非识奇
夜深长照子城西
赏心乐事可重不
花开虽有明年期
落絮飞花日正长
锐峰高压斗牛低
思家步月清宵立
秀眉青目树花衣
Ⅱ 李光前生前的精神是什么李光前爱国精神体现在哪
让世界充满爱
———记著名爱国侨皮悉领李光前
李光前(1893—1967年)又名玉昆,男,生于福建省南安县芙蓉乡(今南安市梅山镇竞丰村)。10岁随兄赴新加坡谋生。经过磨炼与奋斗,成为一名闻名遐迩的大实业家、银行家、教育家、慈善家和社会活动家。作为东南亚首家华人跨国集团南益公司的创办人,他被誉为“橡胶和黄梨大王”,是全球十大华人富商之一。作为世界性的著名慈善机构“李氏基金会”创立者,他先后被马来西亚吉兰丹州及柔佛州的苏丹封为拿督,马来西亚最高元首赐封“丹斯里”(PMN)勋衔。他还是马来西亚大学名誉法学博士、新加坡大学首任校长。
锐意进取成就大业
出身穷苦的李光前,从小便能吃苦,1903年远赴新加坡后求学于英印学堂和养正学堂,同时学习中英两种语言。1909—1911年,他先仿返后于南京暨南学堂和北京清华高等学堂深造,后又考入唐山路矿专门学堂。1912年,他返回新加坡,进入新加坡政府测量局附设测量专门学校学习,半工半读,并燃大乎选修美国某大学函授土木工程专业。
1916年,爱国侨领、橡胶巨商陈嘉庚试图打破洋人商行垄断橡胶出口局面,急需通晓中英文人才,才华出众的李光前被其慧眼看中委以重任。由于李光前工作勤奋,表现优越,两年后便晋升为树胶部总经理。1920年,李光前与陈嘉庚的长女陈爱礼结婚。
1927年,李光前在马来半岛成立南益橡胶公司,经营橡胶园及橡胶加工,从而迈出了艰苦创业的第一步。
李光前逆流而上,锐意经营,南益公司业务范围进一步扩展至印尼、泰国南部等地。
1941年12月,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东南亚沦陷后,南益公司在新、马、泰、印尼等地的产业,被日军作为“敌产”而全部没收。
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李光前从美国返回新加坡,在其长子李成义的协助下,重建南益公司。
1950年,世界树胶价格直线上升,南益公司收获颇丰,发展异常迅猛,至1953年,南益公司的实力已今非昔比,企业拥有树胶厂20多家,树胶园3万英亩,员工近3万人,每年经手的树胶在50万吨左右。同时兼营黄梨(菠萝)园和黄梨罐头厂。业务涉及油厂、船务、印刷、地产、农场、银行等行业,南益公司步入高速发展时期,一跃成为世界最大的橡胶生产经营商。
身居海外情系中华
一个人可以改变自己的形象,却无法改变自己的血脉。李光前从小远离故土,其一生大部分时光是在异国他乡度过,但这一切都难以抹去祖国在他心中的地位。
李光前始终以“科学救国”为己任,他认为:“教育对个人、对社会都非常重要,是在启发人类的智慧。同时,也是在求个人与社会的生存,传递和发扬人类的文化。国家能够富强,完全是要依靠教育的力量。”
李光前生前虽加入英籍,但却一直关注祖国的前途与命运,赤子之情,一片忠心。抗日战争期间,因新加坡沦陷而避难美国的李光前,决心兴学报国,在家乡创办中学。为此,他节衣缩食,不惜卖掉坐车,极力赞助创办学校,振兴教育。
1938年,李光前在故乡南安独资创办国专小学。至1943年,他已在家乡创办了国光中学、国专小学一、二、三、四校及国专幼儿园、国专医院和影剧院。
新中国成立后,李光前认为大规模“兴学报国”良机已到来,1950年李光前汇来巨款,委托陈嘉庚主持厦大、集美和国专三所学校建设。
李光前从1934年始为厦大和集美各校历年提供经费援助。建国初期,国民党飞机数度炸毁厦大、集美各校的校舍多处,他都给予汇款修建。1951年,他捐献600万港币修复并扩建厦门大学。后来,又捐助华侨大学建造“陈嘉庚纪念堂”。
李光前对桑梓教育执著追求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海内外华人华侨,党和人民予以高度的评价。1965年4月,李光前回国治病,周总理得知后亲切地接见了他和夫人,并亲自为其安排治疗事宜。1984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他“乐育英才”的奖匾和奖章。
博爱人类造福社会
李光前以其学贯中西、才华出众的个人魅力,锐意进取,建立了庞大的李氏企业王国,赢得了个人事业的巨大成功。他本着“取之社会,用之社会”的精神,毕生热心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极力赞助创办学校,普及教育。
1930年创业伊始,他便以其父亲之名创立“李国专基金”,用当时自己微薄的力量积极参与社会各种公益事业。
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侨各埠华侨在新加坡组织南侨筹赈总会,组织援救伤兵难民工作。每次筹赈总会发动募捐或推销公债票,常由李光前及其挚友叶玉堆认捐一大笔,以收宏效。
1952年,李光前捐出南益集团公司的部分资金,创立新加坡“李氏基金”作为资助文教慈善事业的永久性基金。1956年,他在香港设立“李氏基金有限公司”。1960年,李氏基金“一分为二”,分别在新、马两地设立。1964年,李光前将其名下在南益公司的全部股权(即占南益公司总资本的48%)捐献给“李氏基金”。从此,“李氏基金”成了南益集团的最大股东,每年所得的投资股息全部用于永久性的社会慈善公益事业。
作为全球性的著名慈善机构,“李氏基金”不分种族、信仰和地域,只要符合“李氏基金”创立之宗旨,不论学校、医院、孤儿院、安老院和残障人士福利收容所之捐助,还是救灾恤难之义举,李氏基金无不竭力以赴。
李光前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亿万富翁。对社会,他总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对自己却节俭自奉,过着清贫平淡的生活。他一生不抽烟、不喝酒、不做寿,完全没有不良嗜好。1965年,李光前到上海治病,5名中医与5名西医为其会诊,发现这位名震东南亚的亿万富翁,竟然营养不良,不禁愕然。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李光前胸怀仁心,人格高尚,赢得了各界人士的尊敬与爱戴,被新马社会推崇为“华人中的第一人”。
Ⅲ 什么是学术期刊影响力指数
您好,希望能帮助到您,有需要可以通过头像找到我
一、学术期刊影响力及其构成要素
1.学术期刊影响力
学术期刊的影响力是以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平、学术特色为根本,以社会信誉度与读者认可度为标志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综合性效果,它与学术期刊的质量、特色以及社会信誉度和读者认可度密切相关。
学术期刊的质量与学术期刊影响力之间关系密切。学术期刊的质量尤其是学术质量是学术期刊能否产生影响力的基础和动力源,决定着学术期刊影响力的有无及其大小。一份学术期刊的质量尤其是学术质量愈高,愈易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愈易被更多的专家、学者阅读、接受,其影响力就可能愈大,反之,一份学术期刊的质量较低,无人问津,就很难或者根本无法产生影响力。所谓学术期刊的质量,主要是由该期刊刊发的学术论文的学术水平、创新价值决定的;学术期刊的质量是内在的东西,而学术期刊影响力则是其外在的显现,是其客观效野睁果。
学术期刊的特色也与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关系密切。学术期刊不仅应刊发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仔仿达到很高的学术水平,而且还应彰显其人无我有或人有我优的独有的学术特色;有无学术特色及特色鲜明与否,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学术期刊影响力及其大小。大量事实表明,一份有学术特色、内容与众不同的学术期刊,愈容易受到读者青睐,愈可能产生较大影响力,相反,一份学术期刊如无内容上的重点或有重点不能持续开展研究,各学科、专业研究平分秋色,面面俱到,就很难产生学术影响力。
学术期刊影响力不仅以学术期刊的学术质颂戚岁量、学术特色为立命的基础和前提,而且也以其学风、文风的端正、严谨所塑造的品牌为保证。一份学术期刊只有坚持学术创新、求真求实、严谨治学、严格审稿把关、精细编校,保持学术高品位,文字表述生动、准确、流畅,就会在读者中、在社会上形成良好形象,从而为读者所信任、接受。反之,如果一份期刊不讲质量,不守学术道德规范,不严格把关,发表关系稿、人情稿,甚至刊发剽窃、抄袭他人成果的文章,文字表述粗疏、漏洞百出,就难以被读者、社会所认可,产生影响力,会被大家所唾弃。
学术期刊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于学术期刊的社会信誉度与读者的认可度。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产品,学术期刊影响力应当也有必要接受读者、市场的检验,以专家、学者等读者受众欢迎不欢迎,以及学术评价机构、同行专家是否认可作为其是否具有学术影响力及影响力大小的重要标志。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是根本,是第一重要的、内在的东西,而其社会影响力和读者认可度则是学术影响力的派生物,是由学术影响力决定的。学术影响力的大小决定着社会影响力的大小:学术影响力大则社会影响力就容易大,学术影响力小则很难具有社会影响力。
2.学术期刊影响力的构成要素
关于学术期刊影响力的构成要素,学术界尚未见人专门研究。但有关观点可以从对核心期刊以及各种学术期刊质量或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标准的研究中见出。对此,目前学界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有学者从学术期刊评价标准的角度将其概括为两大体系,即多指标体系与单指标体系。多指标体系以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核心期刊评价体系为代表,称为北系;单指标体系以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评价体系为代表,称为南系。北大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评价体系认为,构成学术期刊影响力的要素有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被摘率、影响因子、获奖或被检索系统收录情况、基金论文率、web下载量等9项。南大系统采用被引指数评价学术期刊的学术质量与影响力,该系统采用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半衰期、影响广度4项进行测评,从中可以见出南系关于学术期刊影响力构成要素认定。
我们认为,构成学术期刊影响力的要素起码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包括两项:一是学术创新水平。它主要体现在学术期刊的被引率、影响广度、转摘率、获奖率以及高影响力论文率等客观数据上。二是特色化办刊的效果。学术期刊无论是专业性或是综合性的,都存在一个在本学科专业领域或相关多学科专业领域内形成本刊内容特色,以致成为有关学科研究人员研究某一问题必读的文献,即形成自己的“拳头产品”——品牌栏目、有影响力的研究领域。这是决定一份学术期刊是否具有影响力以及影响力之大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其二是学术期刊的社会实践影响力,主要体现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的观点、理论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或提出的意见、建议被政府采纳或作为决策参考等。其三是学术期刊的社会信誉度与读者认可度:社会信誉度包括期刊获奖数量及等次,选收核心期刊及国内外重要数据库的情况,以及有关媒体机构与同行专家的评价等;读者认可度包括期刊印刷版的国内外发行量、中国知网等电子媒介国际国内传播情况,以及网上访问量等。
二、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指标
体系的构建
对于学术期刊的评价(包括学术期刊影响力的评价、学术期刊质量的评优尤其是对学术期刊核心期刊的遴选等)的研究成果颇多,但是观点分歧较大,如有学者就对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以量化评价为
主的期刊评价方法颇有质疑甚至持尖锐的批评态度。我认为评价学术期刊影响力,最关键的是在构建一个相对科学、合理、可行的评价的标准及评价指标体系。
1.对几种评价指标体系的讨论
总结、梳理近年来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指标的有关研究,有以下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可以再讨论:
第一,认为要有效构建学术期刊影响力的评价体系,应引进学术辐射力和市场占有率两个主要指标。论者认为:学术辐射力“可以通过总被引频次(从期刊创刊至今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即年指标(某种期刊当年发表的论文被引用的总次数与当年发表论文总数之比)和基金产文率(该指标为期刊中基金资助项目的论文与论文总数之比)等主要指标综合评价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平和学科地位”。而市场占有率表征学术期刊对用户的作用,是体现学术期刊在市场竞争中地位和可持续发展潜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可用市场有效容量表示;市场有效容量“等于某刊实际发行量与本学科领域同类期刊当年发行总量的比值”。读罢该文,我们认为有两个问题需要加以讨论。首先,从大的评价体系着眼,将学术期刊影响力的评价指标仅仅局限在学术辐射力与市场占有率两项有失偏颇。根据多年编辑学术期刊的体会,我们认为评价学术期刊的影响力,除上述两项指标外,起码还应包括社会实践影响力以及学术期刊的社会信誉度等等方面。其次,仔细分析论者的上述观点,其有关学术期刊学术幅射力和市场占有率两项指标的内涵亦存在不妥之处。一是学术辐射力仅局限在被引频次、即引指数、基金产文率3项,显然不够全面且不尽科学合理。其不全面之处在于缺漏了公认的影响因子、论文转摘率、获奖率及高影响力论文率等表征学术期刊学术水平和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其不合理、不科学之处在于:(1)以被引频次作为学术评估的重要指标,历来受到期刊界以及学界质疑,其问题在:被引频次的高低一方面受到学科(如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性质的不同)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学术期刊刊期和容量大小(由季刊、双月刊、月刊等的不同所引起的刊物发文总篇数、如一期刊发10篇论文与一期刊发四五十篇论文不同)等的影响,评价的结果难以公正公平、合理。(2)即引指数虽然能够反映期刊论文被用户利用的速度或时差,表征期刊学术论文扩散的速度,但对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学术论文来说,这一指标并不是决定学术期刊影响力的最重要的指标;由于人文社会科学继承性等特点的影响,真正有价值、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其对某一学科的建设、某一领域的研究价值及作用并不一定都能很快显现出来,相反真正有重大学术价值的论作其大多数都能在长时段内保持学术影响力,被人参阅、引用、借鉴,因此,没有必要舍弃影响因子、摘转率等指标而把学术期刊论文扩散、利用时速作为判定期刊影响力的重要指标。(3)基金产文率对自然科学来说,的确是判定科技学术期刊的重要指标,但是对人文社会科学来说,似应作具体分析,因为是否为基金产出论文并不与论文价值大小、水平高低划等号:在实践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情况是,虽然论文是基金项目产出的成果,但水平一般,而一篇经作者多年研究、磨炼写成的水平很高的论文,却可能不是基金项目成果。因此,上述三项指标并不完全是决定学术期刊学术水平及影响力的最重要的指标。二是以市场占有率评价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应是十分重要的指标,但是从其具体内涵看,缺漏和局限性明显。事实上,决定一份学术期刊在读者、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影响力,除了其用户、发行量等市场占有情况外,还应看其是否受到同行专家(包括学科专家、期刊专家)的认可和肯定性评价,以及被国内外核心期刊、重要数据库收录情况、政府及行业机构组织的期刊评优中的获奖情况等,作多方面的考察、评估。另外,“市场有效容量”仅以发行量多寡作依据,未包括中国知网等网上传播情况以及读者点击率、下载率等访问量也显得过时。
第二,认为学术期刊影响力的评价应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指标,提出高影响力学术期刊应具备三点:一是读者群和发行量大;二是被国际权威检索系统或数据库收录;三是刊载的论文被引率高。由于该文主要是对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作分析的,故并未对一般(或普遍)意义上的评价指标作深入具体分析,如讲检索系统或数据库收录,只提到国际权威机构而未涉及国内核心期刊或相关来源数据库。作为对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估的指标体系,该文所提出的三项标准虽能抓住重点,击中要害,但却缺乏全面、系统及应有的概括高度,缺项漏项较多,如对能体现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只以点代面,仅提到被引率,而对论文转摘率、获奖率、基金产文率、高影响力论文率以及学术特色化的程度等均未涉及。另外,对学术期刊的社会实践影响力也未涉及,因此,需要作大的补充、完善。
三是认为学术期刊影响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被引用情况,具体指数可采用南大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四组指数,这种方法可以较为客观地反映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二是被采纳(或采用)及其实践效果情况,具体指标内容或数据采集处理有待进一步研究”。该文提出以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实践影响力作为评价学术期刊影响力的指标,可以说是抓住了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的关键指标,但所提出的具体内容或尚缺乏全面,或模糊笼统,值得再研究并补充。
2.对建构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想
我们认为,构成学术期刊影响力的指标应是科学、全面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应包括三个大项:
(1)学术影响力。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术创新水平,这是决定学术期刊影响力的基础,也是根本。学术期刊影响力来源于其学术水平,尤其是学术论文的创新观点、新颖资料、深刻而充分的论证,等等。一份学术期刊刊发的学术论文如无学术创新价值和一定的学术水平,其学术影响力就无从谈起。所谓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平、学术价值,如作客观评价应主要体现在其刊载的论文的转摘率、被引率(包括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五年影响因子、当年即引指数)、获奖率,以及发表的高影响力论文的数量及比率。在以往对学术期刊质量的评价中,对高水平、高影响力论文一项未予应有的重视,我们认为这是很大的失误。其实真正能够决定一份期刊学术水平或学术影响力的最重要的指标应是其发表的高影响力论文的状况。关于高影响力论文的标准,参考新闻出版总署《社科期刊质量管理办法》中的有关规定,-8"。我们以为除所发的论文是否被省级以上党委、政府采纳作为决策的参考外,主要是指被公认的重要文摘刊物《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或被3家以上文摘刊物同时转摘,或获省部级以上高层次奖励,或访问量、被引频次排名位居同学科专业前列等。
二是学术特色。这也是决定学术期刊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它包括学术期刊内容上的特色以及装帧
设计和印制等形式上的特色。一个高水平、高品位的学术期刊,不仅应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内容上有价值,而且应当在栏目的策划设置、学术个性特色的鲜明及编校质量的讲究,封面、版式以及印制的精良等方面综合性地显示出自己的特色和高水平。如《中国社会科学》、《文史哲》、《北京大学学报》等学术名刊的影响力主要来自于它们长期形成的注重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理论问题研究的鲜明的学术特色;而作为一所普通高校主办的学报《广西民族大学学报》之所以入选教育部名刊工程,是与该刊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特色造成的学术影响力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某些规模不大的地方院校如湖南理工学院学报《云梦学刊》、安阳师范学院学报《殷都学刊》、《孝感学院学报》等之所以近年来在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重要原因是它们分别在当代学术史研究、甲骨学、古文字学研究以及孝文化研究等领域形成的鲜明的内容特色。
(2)社会实践影响力。积极参与研究、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提出的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提供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持,促进经济建设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这是新时期以来国家赋予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历史任务,也是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应自觉担当的社会责任。由此,评价一份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应当特别看其在研究解决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现实问题上的贡献与价值。大量事实表明,凡是重视研究重大社会现实问题,为促进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出了有价值的意见、建议,其观点、结论被政府用作决策参考的论文及其载文期刊,都会引起社会反响,受到学界和社会的关注。如改革开放之初,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就为冲破“两个凡是”的精神枷锁,发动我国思想解放运动,乃至开启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代做出了重大贡献,产生过重大的社会影响。再如,着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刘国光、胡鞍钢等人的许多研究成果,虽被引率不能排名本学科前列,但其建议被政府采纳,用作决策参考,其社会实践影响力十分广泛。《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多年来在坚持以学术为本的前提下,十分重视从各学科角度研究、解决现代化建设中提出的重大现实理论问题,如20世纪70年代发表的兰州军区的课题成果《秦始皇直道遗迹的探索》,20世纪80年代发表的《论西安周围诸河流量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发表的《论西安建都的朝代问题》等,或直接服务国防建设,或为从根本上解决西安水源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或为陕西省、西安市对外宣传提供了权威的结论,被省、市政府采纳并组织专门工作机构予以落实,在学术界、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反响。该刊也因致力于“历史地理学”学科的研究,被《光明日报》等发文给予高度评价;《陕西师范大学学报》首批入选教育部名刊工程,与其坚持以古鉴今、为世所用的历史学、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学术水平和社会实践影响力有着很大的关系。
(3)社会信誉度和读者认可度。这也是评价学术期刊影响力十分重要的指标。其内容具体包括学术期刊获省级以上政府出版奖、期刊奖的获奖情况,期刊被有关学术评价研究机构或图书情报机构的认可程度(如人选中国期刊方阵、国家或者省市名刊建设工程、收入国内外有影响的期刊数据库及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等),国内外有关媒体、学术机构或同行专家、学者个人评价情况(主要是报刊肯定性评介文章及专家的贺辞、贺信及其他评论文字),以及期刊在国内外的传播(如中国知网的海内外传播情况,网上阅读、下载等访问量)、发行效益情况等。
三、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中应正确
认识和把握的几个问题
要科学、准确地评价学术期刊的影响力,有如下几个关系需要正确地认识和处理。
1.学术论文影响力与学术期刊影响力
学术论文影响力与学术期刊影响力两者的关系密切但又有很大的不同:学术期刊影响力是一份期刊整体学术水平、学术特色和社会效果的综合性体现,其评价的对象是某一份学术期刊,其影响力与编辑主体的水平与工作努力的程度密切相关。评价学术期刊影响力的项目如上文所论不仅包括期刊学术内容的创新价值等内在质量,而且涉及期刊的外在质量以及社会信誉度与读者认可度等方方面面。而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的对象则是某一篇具体的论文,其评价的项目主要是学术内容即学术创新性、科学性及其对学科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的价值。学术论文的影响力体现的是作者的学术创新水平和文章的研究深度,与发表论文的学术期刊的影响力有关,但两者间并没有必然联系,并不具有正相关性。一般说来,一份期刊发表的具有较高水平及较大影响力的论文数量愈多,该刊的学术水平也就愈高,影响力也愈大;反过来,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大多都有较高水平,因而容易产生较大影响力。但必须指出的是,并非在影响力大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每篇论文都有较高水平或较大影响力,更不能说发表在影响力不大的学术期刊上的论文就一定水平不高,不会产生学术影响力。目前,在我国许多高校、科研机构普遍实行以期刊等级评价学术论文水平,认为凡是在所谓权威或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都是高水平,都可获得单位的奖励,在评职、考核、聘任时得到认可,而在一般期刊发表的论文往往不被认可,即是混淆了学术期刊的办刊水平及影响力与学术论文水平及影响力二者间的不同造成的误区。这种认识及评价制度值得研究和改进。
2.影响因子(或被引率)与学术期刊影响力
决定某一事物性质的往往有多种因素。影响因子(或被引率)的确是可以相对比较客观地决定学术期刊影响力的重要因素,但并非惟一因素。正如上文已讲到的,如果主要以影响因子高低评价学术期刊影响力的大小,可能因期刊所涉学科专业的不同,期刊性质、类型的差异,出现很大偏差。如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不同学科专业、现实问题研究与古代问题研究、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开发研究等研究对象的差异以及综合性期刊与专业性期刊等期刊性质类型的不同,形成评价中缺少可比性,从而造成评价结果的不公。一般说来,从学科专业看,社会科学的被引率、影响因子比之人文学科要高;从研究对象看,现实问题、基础理论问题研究的被引率、影响因子比之古代问题、应用开发问题研究要高;而从期刊的性质类型看,专业性期刊的被引率、影响因子比之综合性期刊要高。学术期刊影响力本身是一个涉及多种因素的十分复杂的现象,因此,对其评价在实际操作层面上应特别注意避免方法的简单化和指标的单一化。
3.核心期刊与学术期刊影响力
核心期刊的概念来自国外,布拉德福认为,对于某一学科或某一主题来说,大量的该学科或主题的研究论文分布在少数期刊中,而其他少数的该学科或主题的论文却分布在大量的期刊上;他以慧星的结构比喻核心期刊,将那些刊载大量某一学科或主题论文的少数期刊比喻为慧核部分,从而提出期刊中存在着一个核心区。布氏最初关于核心区的概念
只涉及论文的分布状况,并未涉及对期刊的评价。加菲尔德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了核心期刊的遴选,由此核心期刊具有了评价期刊的功能。我国学术期刊评估体系的建立始自对核心期刊的研究。上世纪90年代初,北京大学图书馆研制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内部出版。此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研制出版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研制了《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库(实质为核心期刊)。对于研究遴选核心期刊的目的或指导思想,《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08年版)的表述是“某学科(或某领域)的核心期刊,是指那些发表该学科(或该领域)论文较多、使用率(含被引率、摘转率和流通率)较高、学术影响力较大的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的表述则是:“人选期刊是社会科学领域内各个学科中水平较高、社会影响较大、编辑出版较规范,且能体现各学科最新水平的重要学术刊物”。《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则表述为:“某学科核心期刊是指发表该学科论文数量较多,文摘率、引文率、读者利用率相对较高,在本学科学术水平较高、影响力较大的那些期刊。”由此可见,评选、评估核心期刊(或类似核心期刊的来源期刊)其主要目的是反映、评价学术期刊的影响力。评价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应当十分重视各评价机构遴选出的核心期刊,将其作为重要参考,但是,正如上文所述,目前我国核心期刊评选的标准和评价指标尚存在明显偏颇,值得再研究并加以改进。这一点学界和期刊界可以说已基本上达成了共识。虽然大家也承认,现有的核心期刊大多数质量较高、学术影响力较大,但是对学术期刊影响力的评价,是一项范围更广泛的学术评价活动,它既包括核心期刊也涉及大量非核心期刊,每一份学术期刊都存在着影响力评价的问题。应在不断地总结、吸收核心期刊研制中的有益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的研究、探讨,制定出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学术期刊影响力的更为科学、合理、公正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这是当前摆在学术界、期刊界学人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4.传播方式与学术期刊影响力
学术期刊的影响力与学术期刊的传播方式等密切相关,其中涉及两个问题:一是期刊的语种以及传播途径等影响到学术期刊的影响力。作为学术期刊,其内在的学术水平及价值在稿件确定以后基本上可以判定,但期刊的影响力除了主要决定于其内在的学术水平及价值之外,还与文本的语种以及传播的途径等关系密切。一个十分明显的事实是:在国内,汉语言文本期刊与少数民族语言文本期刊传播效果不同;在国际,英文语种期刊与汉语言文本期刊的传播效果也肯定是不一样的;传统媒介时代纸介质期刊传播与在当今新传播语境下的网络版期刊的传播效果更是差别很大,由此也决定了其影响力的大小与高低。二是传播的时滞也影响到学术期刊的影响力。譬如一份学术月刊相比双月刊、季刊,就容易产生较大影响力。近年来,海内外学术期刊界出现了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的尝试,这将对加快学术期刊传播速度、提高学术期刊的影响力产生革命性影响。据有关专家统计分析,一篇论文刊出后的引用高峰是在第2—4年间,如果将期刊论文的发表时间提前1—2年在网上发表,将对提高该文的被引率和学术影响力产生重要影响。
5.定量评价方法与定性评价方法
近年围绕学术期刊质量或影响力评价的方法,学术界、期刊界开展了较多讨论,目前意见仍存在很大分歧。一种观点认为,量化评价方法体现了客观、公正,较之过去以定性为主的评价方法是巨大的进步,是科学先进的方法。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目前采用的量化评价方法,看重的只是一些冷冰冰的统计数据,而忽略了同行专家在评价中的作用,使评估专家变成了计算器。根据笔者多年的办刊实践,对学术期刊的评价,绕开定量的方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能的。我们可以试想,如果没有被引率、转摘率、获奖率、高影响力论文率以及期刊的获奖、收录核心期刊的情况及印刷版发行和网上传播情况的统计数据,以及按照一定的权重对之所作的统计、分析和排序,而仅仅由若干同行专家对几十种甚至几百种期刊进行质量、水平的评判,不但这种评价无从下手,而且评价中大家的意见很可能难以统一。必须指出的是,有关定量的数据看似是纯客观的,其实是这些数据的产生,都无不体现、凝结着诸多方面、众多同行专家、学者的主观评价,无论征引、转载、获奖、评选核心期刊、订阅、访问、下载,以及社会评价,哪一项可以离开同行专家、学者的选择与评判?我们认为,对学术期刊质量及影响力的评价,不仅不能抛开定量评价的方法,而且还应以相关客观、准确、科学的量化统计与综合分析及排序作为重要依据,以此为基础、前提,再进行定性评价,坚持国内外经过多年实践形成的比较成熟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学术期刊影响力的评价,不仅涉及评价标准及指标体系的建构,还包括评价原则、评价方法、程序以及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的评价等诸多问题,限于篇幅,本文不再讨论。企盼更多同行关注并参与这一问题的讨论,推进这一研究的不断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