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和对冲基金哪个更赚钱
⑴ 高盛集团的存在弱点
1、业务组合过分依赖交易运作,导致盈利不稳定。
甚至连高盛为准备公开发行而进行的最小限度的财务披露,也能揭示出高盛的业务组合并不理想。有一些报表甚至显示出高盛比任何人想象的更加脆弱。在华尔街最能赢利的收购兼并业务方面,高盛一直比主要的对手盈利强。去年摩根士丹利、美林和高盛做的项目金额几乎相同,但高盛比美林的盈利多50%,比摩根多30%。但令人担心的是高盛的收入组合比对手更不稳定,因为它更依赖交易运作。1998年前两季度中,高盛43%的收入来自交易,美林为23%,摩根士丹利为28%。年中,高盛的总资产是公司股权的36倍,比对手负债率高。如果将高盛比作一家钢厂的话,若以100%的生产能力计,可赚大笔钱;若以60%的生产能力计,就会亏大笔钱。这些事实使华尔街人士将高盛比作对冲基金。因此,一些人认为高盛可能不得不将其公开发行定价为较摩根士丹利和美林的低,其股票可能持续以折扣价格交易。高盛对交易的依赖性在1994年已成为问题,在今天仍为问题。虽然高盛最初的招股书不遗余力地指出公司的风险管理自1994年以来改进了许多,但也不可能改进到足以抵抗前几个月波及全球市场的动荡的地步。显然很少投资银行能为这样的惨淡市况作好准备。高盛和华尔街的其他投资银行一样,在最近的业绩数据报告中,体现出不利市况的影响。直至今年夏天,高盛的业绩还非常显著。净收入从1995年的45亿美元升至去年的74亿美元。税前利润(由于高盛是合伙人制,税项由合伙人支付)从14亿增至30亿。今年前两季度,收入增长50%,公司的盈利很快超过40亿美元。但目前每况愈下。在截至8月28日的季度里,税前盈利从前一季度降低27%。9月份更差,有传说公司可能损失高达9亿美元。毫无疑问,公司对于交易的依赖是高盛的利润象单摆一样波动的主要原因。
当然,高盛的管理层根本不必担心,因为高盛仍是私有的,它有办法淡化亏损程度。一些有限合伙人认为这是坚持私有制的主要原因。而公开发行则需要高盛放弃目前拥有的多报或少报盈利的灵活性。
2、资产管理业务的不足。
高盛业务组合中的另一弱点是其提供抵挡市场波动缓冲的资产管理业务。虽然资产管理增长很快,但却并不象其他对手那样盈利。1997年末,高盛是美林管理资产的1/3。高盛4.58亿美元的资产管理收入比摩根4亿的资产管理净收入高不了多少。
资产管理可能不象声势浩大的成千上万亿金额的投资银行交易那么惊心动魄和有利可图,但它能产生理论上比交易利润更稳定的以费用为基础的收入。高盛的资产管理业务起步较晚,为赢得业务而收费低廉,由于定位不明和人员流动而出师不利。1995年末,高盛只有520亿美元的资产管理,其中40%来自低费用的货币市场基金。
无论是公司内部还是外部,关于资产管理是“丑陋的义子”的看法正在改变。在过去的两年半中,资产增长了3倍多,高达1650亿美元,其中只有20%是货币市场基金。更重要的是,公司的态度已改变。高盛的资产管理公司如今雇有1000名员工,而几年前仅有250人,高盛不仅向聘用的外来人才许诺他们会成为合伙人(在高盛很少有),而且高盛内部其他部门的明星也转至资产管
理公司。美国金融研究公司说“高盛是呼之欲出的巨人”。但外部仍然批评高盛在营销方面远胜于投资方面,高盛要成为巨人还长路漫漫。没有公开交易的股票作为货币用来收购,通往巨人之路更加崎岖。3、公司内部矛盾公诸于众。 公开发行的举措加剧并揭露了公司内部的分歧,并将高盛的业务前所未有地公诸于媒体。矛盾之一是公司一般合伙人---是真正的有控制权的所有者---及有限合伙人之间的矛盾。虽然高盛管理层喜欢用“一边倒”来形容高盛人对公开发行的支持,但这种说法可能有些过头。这一举动使高盛的一些当今合伙人和108位有限合伙人愤愤不平或持有异见。
有限合伙人中的异见最甚,这是出于一种根深蒂固的对于合伙制的信念及对交易条件的不满。最初,他们本将接受超过其股权帐面值25%的溢价,但一般合伙人期望得到将近300%的溢价。发行重组就如何处理有限合伙人的资本这一问题给予他们几种选择,其中之一是他们将得到目前股票股权的55%的溢价。若公开发行达到300%溢价,目前的合伙人将得到绝大部分。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导致发行搁浅的是当市场下跌,300%的溢价下降,乃至有限合伙人与一般合伙人的所得基本相同---甚至更多。
即使早在发行依然继续进行时,已有关于高盛两位行政总裁保罗森和柯赛的传言。1997年末的营运总监保罗森,本已否决公开发行但却最终同意,条件是要坐上行政总裁的交椅。甚至传言公开发行的支持者柯赛,由于公开发行搁浅而受到攻击。
高盛尝试的公开发行使“公平”这一词和公司中层员工的薪酬成为焦点问题。高盛并不一定给中流砥柱的初级行政官支付高额薪酬,虽然这些人埋头苦干,并为能加入合伙人以及可能有8位数收入的机会所吸引。凭借公开发行,高盛着重保证将薪酬向中下层员工倾斜。但公开发行的搁浅,令高盛高级合伙人必须马上重整合伙人制度。这可以解释为何高盛今年比1996年多吸收十几位合伙人。即便如此,更多的成千上万中层员工可能希望高盛能完成公开发行,并问自己高盛是否依然是唯一的理想工作。摩根的一位高级官员说摩根比以前接到更多的高盛员工寻找工作的电话。
高盛一贯是其他人乐于憎恨的公司,这多半是由于高盛如此出色。那么为何该公司与其他华尔街公司不同呢?高盛出众之处多半在于华尔街上广为流传却少有公司真正拥有的一种概念:即公司文化。自新聘员工步入曼哈顿下区布罗德大街85号那一刻起,高盛的优越及其对手的平庸即给人以刻骨铭心的印象。高盛警诫新员工永不能让公司蒙辱或出现在媒体中。他们一天工作14、16、18小时,明显是为了获得加入合伙人这诱人的独一无二的奖赏而奋斗。
首要问题依然存在。第一:高盛没有进行公开发行,是否错过了黄金机会,抑或幸免于难?也许答案是后者。若去年春天它出售股票,其股价现在会大大低于发行价---这对于华尔街的头号公司来说是耻辱的开端。其实,许多合伙人认为公司躲过了子弹。另一问题:高盛在不远的将来是否会上市?公司高层依然坚持发行上市的路线。但许多其他人,包括长期的华尔街人士以及现在和以前的合伙人,都认为不可能。目前不仅有一大群新的合伙人——星期一会议后有25%的新合伙人——需要被说服,但公开发行搁浅后,那些上次投“赞成”票的人会重新考虑。华尔街极度投机的最近一轮之后,可能需要新的一批投资者再次相信这些股票会卖成4倍帐面值。
⑵ 对冲基金如何赚钱
因于次贷,除了高盛,今年几乎所有大投行都亏了不少。对冲基金如何赚钱?
公司亏了钱,华尔街的基金经理和交易员们的奖金自然缩水,尽管这是他们收的大头。可今年年初初有一个和美国现任财长同姓的基金经理保尔森,却拿到一个35亿美元的2007年年度大红包!以此荣登“华尔街历史上年收入最高的投资经理”宝座。
这个保尔森与美国现任财长保尔森无任何关系,而他赚钱的市场就是让大投行们亏损的次贷市场;保尔森基金这个典型的对冲基金,是去年做空次贷最大的赢家。一边是破了纪录的巨额亏损,一边是令人瞠目的暴利。在令人恐慌的次贷危机里,保尔森的对冲基金究竟是什么呢?对冲基金如何赚钱?
对冲基金如何赚钱?大家知道期货和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通常被当作金融市场中的套期保值、规避风险的手段。华尔街的一部分基金组织利用金融衍生工具,两头下注,做所谓的对冲,在保值前提下增值的以盈利为目的进行投资,这类基金便称为对冲基金。有意思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21世纪初兴起的新型对冲基金,早已失去了风险对冲的内涵。恰恰相反,它们用各种金融衍生产品的杠杆Leverage效用,承担高风险,追求高收益。
打开英文字典查一查Leverage,便可看到它的第一层解释是“杠杆”。将这个字用到金融界,便有了“贷杠”的含义,那么对冲基金如何赚钱?通常情况下指的是利用信贷手段使自己的资本基础扩大,而信贷是金融的命脉和燃料,通过“贷杠”这样的方式进入华尔街的融资市场,与对冲基金产生“共生”关系。在这种高赌注的金融活动中,“贷杠”提供了新型对冲基金的筹码。对冲基金从大银行那里借来资本,华尔街则提供买卖债券和后勤办公室等服务。换言之,武装了银行贷款的对冲基金反过来把大量的金钱再以佣金的形式反馈给华尔街。
对冲基金如何赚钱?正因为对冲基金的高风险,在对冲基金开户的要求相当高,最低要求是一百万现金注入,直到最近几年,才有些对冲基金将要求降低到50万美元,但要求有其他的固定资产,依然是富人的游戏。也正因为是富人的游戏,参与的人数毕竟有限,政府对这类基金的管理相对宽松。可这几年,对冲基金这本经越整越歪,由于利益驱使,基金经理往往过度利用杠杆,下大赌注,一旦赢了,一年的红包够一辈子,像保尔森去年赚了35亿,八辈子都用不完;输了呢,拍拍屁股走人,反正输的是投资者的钱(OtherPeopleMoney)。所以这类基金往往和大势做反向,因为只有做反向时,才能在大势翻转时赚大钱,保尔森基金就是最典型的一例。
其实对冲基金所用的衍生证券市场是一种零和的游戏,就像四个人打麻将,有人赢必定有人输,对冲基金如何赚钱?同一段时间内所有赢家赚的钱和所有输家赔的钱正好相等。说穿了只是经济价值的再分配,而不会创造新的经济价值。不知道大家看没看过好莱坞电影《华尔街》,电影里GordonGekko有一句经典之言,道出了这类华尔街玩家们的真谛:钱这样东西没有减少也没有增加,只是从这个人的腰包转到了另一个人的腰包而已。
对于对冲基金如何赚钱,巴菲特曾经说过,金融衍生产品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玩儿过了头,就会造成市场的混乱,现在次贷让华尔街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