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1000亿的基金的团队是多少人
Ⅰ 一家私募一般员工几个人
“医药一哥”姜广策给出的答案是:一个。
2013年初,在业界好友和众多微博“粉丝”的支持下,姜广策成立了德传基金。这位在医药行业浸淫十二年之久的博士后,独立成立公司做医疗行业基金的第一年就“一炮打响”,为用户创造了50%以上的净值收益,完胜所有公私募同类基金。
“我没有花过一分钱营销费用,没做过一场路演,连个PPT也没有,公司网站也没有。”姜广策说,自己是把分散投研精力的所有事情都省去了。因为他深知,“赚取超额收益才是私募基金的灵魂。”仅靠微博的“粉丝”和过硬的业绩,德传基金成立第一年管理规模便增长了三倍。就在众多新公司扎堆地价昂贵的金融中心、80%的私募在为如何做大规模绞尽脑汁的时候,姜广策早已轻装上阵,奔忙在调研“黑马”的路上。
扎根医药园区的医疗基金
驱车赶赴德传基金所在的张江园区路上,会途经很多大大小小的中外资药企。德传基金就扎根在众多医药大楼中的一幢——医药促进中心里。楼道里不时穿梭的白大褂、医学设备发出的嗡嗡声响,让前来采访的记者有种“穿越”到医学院校之感。
“我平时跟金融圈的人交集不多,主要都是跟医药行业的人在一起。”姜广策开门见山,我寻找个股不依赖卖方报告,都是一手调研的结果,和行业的人交流能更好地帮助我挖掘独家品种。
德传医疗基金首战告捷也得益于独家“黑马”——东北制药的挖掘。这是只地地道道的黑马。2009年到2014年,东北制药股价从29块,一路跌到最低只有五六块钱。五年里,没有一篇行业报告,也没有一个行业研究员覆盖。
姜广策从业内观察了解到,这家在K线图底部沉睡多年的“老国企”基本面正在好转:产品结构有所改善,亏损幅度日渐收窄,而管理层更换后大刀阔斧的改革更让他坚信企业“拐点”的到来。一切悄然间转变的迹象让他大胆加仓,至今获利颇丰。
这正是典型的姜广策模式——关注长期无人关注的企业,率先把握企业拐点信号,先人一步重仓。2009年,还服务于券商卖方的姜广策就曾挖掘到“三宝”——昆明制药、星湖科技以及现代制药,他投资昆明制药的逻辑至今还在医药行业广泛流传。
“你需要知道这些企业的状态,正在发生什么,而不是停留在冷冰冰的数字上。”正是基于对精准判断基本面的执着,姜广策一年有将近二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外调研。200多家医药企业中,超过一半的企业留下了他的足迹。
姜广策坦言,在全流通时代到来之后,最能掌握企业动向的就是公司大股东,了解他们对资本市场的诉求也是姜广策最重要的调研目的之一。“这些都是私人关系,别人取代不了的。”做过十几年“行内”人的他,与大股东交流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此外,德传基金还有一个更有特色的地方,就是对于股指期货的运用。曾经在2010、2011年短短两年时间里经历过“牛熊”市的姜广策,深知做单一行业基金面临的系统性风险,2011年就开始用自己的钱试水股指期货。
从最初“一天亏损30万的痛苦”,到三四年间积累了2000多张交割单之后的游刃有余,姜广策逐渐获得了的利用期指稳定获利的盘感。在目前的医疗基金中,姜广策十分在意对冲操作,总会保留十分之一左右的仓位在股指期货中。
盘感渐入佳境的他,“期指贡献的利润有时比股票还要多。”“两头”不靠的轻资产模式众所周知,私募基金发展过程中,渠道费用是很大的一块支出,在20%的业绩提成中,接近7%左右是付给渠道的。姜广策的基金,除了不靠卖方研究员,还不靠渠道销售。这为公司节约了大量的成本。
德传基金发行靠什么?
颇令人匪夷所思——姜广策的微博“粉丝”。
“2013年1月,公司注册了以后就在微博上说了一句,德传基金公司成立了。本来也没抱太大希望。结果很多客户就冒出来了,几百万几百万的打过来了。”姜广策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基金最初的份额竟然来自这些素未谋面的粉丝。
无心插柳柳成荫。姜广策新浪微博有个实名注册的账号,过去几年,每天都会和网友交流一些投资思考、心得。没成想倒成了最有效率的营销平台。他的粉丝中很多都是对股票、医药行业投资有兴趣,看他的微博看了两三年的人。现在想来,“这些人可能是看久了,觉得姜博值得信任,不忽悠。就把钱打过来了。”姜广策没有让这些信任他的粉丝失望。从2013年4月基金成立之间,德传医疗行业基金录得50%以上的净值增长,完胜所有公私募同类基金。
姜广策认为,自己的基金有两个特色:总结起来叫“两不靠”。一不靠卖方分析师提供服务。所有的投资品种,尤其是重仓股都靠自己挖掘。另外就是不靠渠道,不需要券商、银行、基金帮忙找客户。客户都是姜广策自己找的。与机构的合作只停留在提供交易通道、资金结算等后台业务上。
“我这个基金成立没有一分钱营销费用,没有一场路演,连个PPT也没有,公司网站也没有,简介也没有。”姜广策说,自己是把所有这些可能影响集中在投研上的东西省去了。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基本面研究、调研上。
今年,德传基金与中国医药信息中心共同编着了《中国重点医药上市公司及产品线点评》。“你看有哪家私募基金会这么做。这是我们自己对于基本面的独家研究,同时我也愿意和市场分享。”在姜广策看来,这种“两头不靠”的私募基金,才能真正走得更长远。
“公募的医药基金业绩都差不多,你知道为什么吗?他们接受的都是同一波卖方的服务。他们没有超额的东西。我们现在一年的业绩远远超过所有的公募基金。凭什么?我们有独家的东西。”二不靠银行、信托帮忙找客户。这些渠道带来的客户很多其实并不成熟,承受不了波动,牵涉很多精力,也是姜广策不欢迎的。
“找过来的这些客户是认同我的,我和客户之间平时交流沟通不多。他们也不来烦我,我也不需要应付他们。他们只要享受净值上涨就行了。帮我节省时间也就是帮他们赚钱了。”产品不靠“吆喝”靠实力,省去了大量营销费用;又是单一行业基金,不需要雇其他行业研究员;资金清算等后台工作也都外包给鹏华基金公司,姜广策的公司大部分时间只有他一个人。就在私募界很多公司还在为生计发愁时,姜广策已经用这种“两头不靠”的轻资产模式创造着行业最高毛利。
不过,姜广策表示,这种“一个人”的轻资产模式只符合创业前期,随着未来管理规模逐步增加,也会适当增加人手,带出一个团队。“但这都是在业绩做上去的前提下,规模增长之后要考虑的问题。”
打造综合医药基金平台
“要么唯一,要么第一。”姜广策的这句博客标语,不仅体现在他现在的管理模式上,也烙在了对公司的未来规划上。
近期PE界与医疗产业合作“风起云涌”。两者合作成立并购基金,帮助医疗企业进行产业收购、市值管理管理成为时下最“火”的事情。
“中国医药工业分散度太低,前100强占医药总份额不超过三成,市场还是很分散。医药会出现外延式并购的发展模式很正常,医药行业出现大浪淘沙的阶段,机会特别多。”然而,在为上述做法“点赞”的同时,拥有广泛业界资源的姜广策却把目光放到了更远的地方。他希望能够介入PE的上游VC(风险投资)行业,在医药行业“两头”赚钱。
“我觉得医药投资这个链条里面,最值得做的就是两端。最早的就是VC,以及二级市场投资。”姜广策认为,投资医疗行业的早期项目,代价很低,但一旦成功收益最丰厚,但只能业界的人来做。二就是二级市场基金,如果做到得好收益会比较稳定,同时因为股票交易,流动性很好。而中间PE并购这一段最难做,因为竞争最激烈,项目都抢得很贵。好的医药企业,很难投进去。而那些现金流不好的企业多数不值得投资。
姜广策谋划的棋局是:在业界发掘有潜力的医药药品、项目、技术,用VC基金投下来,培育数年,再卖个二级市场的上市公司,打通整个产业链条。
“我的目标就是把德传打造成一个国内医药的综合性平台。所有这些根本宗旨,还是要围绕为医药企业服务这个角度。医药行业基金做医药行业和资本市场的桥梁。服务于行业,分享成长。”国内基金公司贯穿一二级市场的不少,但想做单一行业产业链基金平台,姜广策还是第一人。
“市场忽略了细分行业基金的能量了。”姜广策说,“现在经常会有公司主动联系到我,让我为公司发展出谋划策,赚钱机会会自己主动找上门来。这就是专注行业的力量。”谈及未来的目标,姜广策说,是要做全亚洲最优秀的医药行业基金。他的梦想不是“天马行空”,而有着坚实的现实土壤,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医药消费市场。
“在美国、欧洲都有非常优秀的行业基金,作为医药业最大的市场,我们没有理由缺席。”姜广策庆幸,自己此前在这个行业沉淀这么多年,又曾是第一个在国内成立行业基金的人,已经夺人先机做了一件正确的事。
服务好一个客户等于赢得十个客户
姜广策的办公室有着浓浓的书卷气息:两面墙都是人文、历史、投资等各类书籍,与外表斯文的主人十分搭调。德传基金的名字也来自这位医学博士后读过的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句子。
“正而不谲,其德传称。”意思是,一个人光明磊落,美名就能自然流传下去。
与姜广策交谈,“做人”是他经常提及的词汇。“我现在做基金和以前‘卖药’没有什么区别,都是要让别人接受你这个人。”姜广策坦言,之所有能够在微博“粉丝”中获得如此之大的支持,也是源于自己“爱分享,不忽悠”的为人,“有些人看你微博两三年下来,自然就会对你有所了解,没有人能装两三年这么久。”同样,目前去调研、跟公司大股东、董事长交流,也只能靠自己去。他说,要让别人认同你这个人,觉得你姜博士,我们相信你,觉得你可以给我们带来资源。而不仅仅是因为你这一点点基金。
“我们这点规模跟公募比起来算什么?只是他们的九牛一毛。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做人。”此外,着眼于基金长远发展,德传基金还在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设立了“德传奖学金”,每年奖励品学兼优的十名药学博士。“这在私募基金中也是少有的,虽然我们还只是个小私募,但也不忘回馈社会,并为基金发展做长远的人才布局。”与此理念如出一辙,德传基金也不急于扩大产品规模,而是先集中精力把业绩做好,让每一个进来的客户都赚到钱。
“到现在为止,每一次打开申赎,德传医疗基金都是净申购的,没有一个客户赎回。每个客户也都是赚到钱的。”姜广策说,未来三年也不会发新产品,而是专注把这个产品做好,给每个客户都带来绝对回报。
因为,“服务好一个客户就等于是服务好了十个客户。”“让业绩走在规模的前面,而不是相反。”
Ⅱ 河南小伙,草根出身,如今掌管5000亿财富,曾帮过刘强东和马化腾
文 鉴史人
编辑 Q
他被称之为“中国巴菲特”,所投资的项目,回报率比巴菲特还要高出18%。
草根出身,差点连初中都考不上的他,仅仅用了15年,其执掌的公司管理资产规模已经达到五千亿人民币,成为亚洲规模最大的股权私募基金。 这个男人所创造的财富神话,只能用疯狂来形容!
不仅如此,他还是马化腾、刘强东、董明珠一众商业大佬“背后”的男人,他就是高瓴资本的创始人—— 张磊 。
1972年,在这个特殊的年份,河南省驻马店市的一对夫妻生下了一个孩子,夫妇给他取了一个当时“烂大街”的名字—— 张磊 。当时谁也没想到,这个男孩日后能够执掌5000亿的财富。
张磊的家境一般,并非大富大贵的人家,而张磊又是个典型的“熊孩子”,从小就不爱念书,以至于初中也只是勉强刚过及格线。这样的孩子在很多人看来,注定是平庸的一生,一辈子都是一个“打工仔”。
不过张磊虽然不爱学习,但是对经商却颇有头脑。
由于住处离驻马店火车站不远,于是 年仅7岁的张磊就在课余时间搬个小板凳在火车站附近摆摊,把自己的连环画书租给候车旅客和过往路人 。有趣的是,即使是在上到高中之后,张磊仍然还在做这个生意。
高三暑假的时候,张磊不仅扩大了自己的租书生意,还开始卖一些矿泉水、面包、特产之类的东西。 暑假结束的时候,靠着摆摊,张磊就赚到了800多块,而当时公务员的工资也才100多块。
虽然成绩不好,但是张磊却十分爱看课本之外的书籍,也正是这个爱好,让他改变了自己的一生。
高二的时候,他在图书馆意外看到了一本关于金融的书籍—— 《资本论》 。或许是从小就对经商感兴趣,于是他被书籍里面的 财经 知识深深打动了,在那一刻,他终于知道自己的人生不该这样颓废,想要成为金字塔顶端,高考无疑是“弯道超车”的最好时机。
于是,从那个时候起,张磊像 着了魔一样,开始发奋学习,在同学看来,他就像是脱胎换骨了一般。 到最后高考他狂虐了河南几十万考生,直接拿了河南省文科状元 。真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1990年,张磊反其道而行之,在同学纷纷选择理工科专业的时候, 张磊竟然选择了当时无比冷门的国际金融专业。
这个专业在当时几乎没有学生选择,毕竟我国2001年才加入世贸组织,90年代,大部分人连国际金融是什么都不知道。后来张磊的班主任回忆起这件事时表示:
在大学生涯里,张磊也是一个风云人物,在读大二的时候,作为学生会主席的他,还参加了校园组织的股市模拟大赛,并且还被邀请到央视做讲解,可谓是风光无限。
但是令人诧异的是,在大学毕业后,他再次走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路,他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选择一家金融机构工作,而是去了 五矿集团 。这是一家专门做矿产开采和贸易的公司,可以说和张磊的专业完全不搭边。
由于经常要去偏远的矿山,所以很多人不愿意从事这行工作,但是张磊却十分乐意,在他看来,这能见识到更广阔的天地。
当张磊坐着绿皮火车“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时候,中国互联网还处于 “石器时代”:
未来的中国首富马云才刚从学校辞职,拿着 2万块钱创办中国黄页;企鹅老总马化腾也才刚刚做上惠多网分站的站长;至于刘强东,也还在中关村运营着他的 “京东多媒体” 小柜台……
在跑遍了大半个中国之后的张磊,心中突然有了一个新的想法—— 去国外留学,见识更大的世界。
就这样,在 1998年,张磊踏上了出国留学的旅程。 也正是这个决定,让他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由于张磊以前在校园里的成绩十分理想,所以在他决定留学的时候,有7所学校对张磊 提供了入学机会。在一番比较之下,张磊最后选择了前往耶鲁,原因很简答, 因为耶鲁能够为张磊提供 入学奖学金。
但让张磊没想到的是,耶鲁确实能够提供奖学金,但是仅提供一年,这让身上没有多少积蓄的张磊开始慌了,身处异乡,手头上没有钱的日子可没有那么好过。
于是他开始疯狂找寻兼职,在碰壁了一个星期之后,张磊终于找到了一份耶鲁投资办公室实习生的工作,时隔好几年,张磊又再次进入了投资行业。
也正是这次实习生涯,让他遇到了自己人生中的大贵人、他的恩师—— 大卫·史文森 。
这个人的来历可不简单,作为耶鲁大学捐赠基金的首席投资官,不仅在投资行业鼎鼎有名,还为美国各大投资机构培养出了不少人才,是被业界称之为投资教父级别的人物 。日后在谈起张磊的发展史的时候,接触大卫·史文森的这段经历,被大家认为是张磊人生的转折点。
其实按照惯例,耶鲁投资办公室是不会接受像张磊这样工作经历的实习生,但是大卫·史文森却表示在张磊身上看到了真挚和蕴藏的巨大潜质。
在实习生的那段时间里, 史文森可以说是言传身教,毫不吝啬地将自己的投资理论传授给张磊。 并且从耶鲁硕士毕业之后,在恩师的推荐下,张磊还进入华盛顿一家做新兴市场对冲基金的企业工作。
在这里,张磊见到了行业顶尖的分析方法,并免费获得了大批量的公司数据以及年报,正是这些经历,让他练就了毒辣的投资眼光 。可以说张磊之所以能够在日后获得巨大成功,这段经历起了决定性因素。
由于在工作期间,为公司带来了巨大效益,领导还委派张磊担任中国地区第一任NYSE的代表,对于当时的张磊来说,这是一个绝好的发展机遇。 但让众人没想到的是,“不安分”的张磊竟然拒绝了这份好意,并且提出了辞职,决定回到国内创业。
在企业打拼了几年的张磊,深知自己这样下去也只是拿着高薪的 “打工人”而已,而他的野心远不止于此。
伴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崛起,同时也趁着加入WTO的东风,张磊回到中国创办了 中华创业网 。在网站最巅峰的时候,有13000多家企业入驻,企业遍布了中国各大一线城市,在当时被称之为是 “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投资品牌” 。
不过创业似乎并没有那么容易,随着2001年互联网泡沫幻灭,张磊的中华创业网也受到了巨大冲击,即使张磊使出了浑身解数去挽救,但也终究只是螳臂当车, 这个曾经风靡一时的领导企业,仅仅红了一年就成为了 历史 。
在这次失败之后,张磊再次前往了美国,加入 全球新兴市场投资基金 ,在这里他“沉寂”了四年,直到2005年,32岁的张磊带着恩师史文森投资基金所拨出的2000万美元,回到国内创立了 “高瓴资本” 投资公司。在这之后,张磊正式开启了他人生的高光时刻。
2005年,腾讯QQ同时在线用户突破1000万,创造了互联网史上的神话,但是彼时的马化腾并没有因此而感到欣喜,因为他时刻都在为无法将用户变现而头疼。
以至于当时李嘉诚次子 李泽楷 都不看好腾讯,认为腾讯的高光期已过。但是正在浙江义乌考察的张磊却不这样认为, 他当时注意到大街上很多商贩招商以及老板的名片都会印着QQ号,这让他嗅到巨大商机。
他认为只要有这样的恐怖流量,就不可能赚不到钱, 于是他将公司所有流动资产全部压在了腾讯的二级市场。
果不其然,到了2020年,腾讯的估值就已经高达5000亿美元,翻了将近250倍,如今更是将近3万亿的市值,所以张磊的这次出手无疑是“赌”赢了。
而在接触腾讯的同时,不被业界看好的 京东 也被张磊看在眼中。当时京东正处于转型时刻,亟需资金支持,但无可奈何的是,大部分投资机构并不看好京东的经营模式。
直到2010年,张磊带着几百页的分析报告找到了刘强东,告诉 他京东的经营模式非常理想,未来必定是有市场的,所以打算为其注资。
听到张磊的分析,刘强东也是欣喜若狂,于是向张磊表示自己需要7500万美元的融资,听完这个请求,张磊接下来的一番话让刘强东简直是难以置信:
就这样,张磊协同八大校友一起为京东注资3亿美元,成为当时国内互联网行业最大的一笔交易 。其实当时业界很多大佬都不看好这笔生意,还嘲讽高瓴资本是“人傻钱多”,但是张磊并没有理会这些风言风语,他深知京东背后的强大潜力。
2014年,京东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市值一度飙升至260亿美元。这也意味着,张磊这笔2250万美元的投资价值已经价值超过30亿美元。
同样的,张磊的传奇投资史中还有董明珠的影子。
2019年,张磊来到格力总部,开口就向董明珠要15%的股权,要做格力大股东。面对这个“无理”的男人,董明珠起初是非常反感的。 毕竟作为一个市值千亿的家电龙头企业,对于这突如其来的“请求”,确实有点太过狂妄。
不过随后格力遇到了严重资金危机,最后不得已需要投资机构进入接盘,而张磊的高瓴资本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2019年4月,格力电器发布公告,高瓴资本出资400亿,获得格力集团总股本15%的股票,正式成为格力大股东之一。
不过张磊并没有过多参与公司的管理,并向董明珠承诺了以下几点:
经过张磊的指点,董明珠带领格力迈上新的台阶。而张磊的高瓴资本在短短几年里,也从格力集团收获颇多。
不仅如此,张磊还以长远的目光盯准了当时无人关注的 宠物领域 。早在2014年,张磊就带领着公司开始对宠物行业进行布局。并且从投资者晋升为创业者,短短一年的时间,高瓴资本就开了将近300家宠物店。
直到2018年市场上其他投资者看到宠物这个趋势时,才发现高领在四年前已经把整个行业都给布局了。而在他人奋起直追的时候,张磊再次展现了他惊人的投资能力, 他直接与宠物行业几家龙头公司的将近1000家宠物店进行整合。
至此,高瓴资本在宠物行业已经是龙头老大,没有哪家公司能够对抗1000多家连锁店的巨无霸,彻底开创了中国资本市场的新玩法。
按照张磊的投资理念,高瓴资本一年最多只对2-4个项目进行投资,并且令行业为之震惊的是,高领资本几乎没有进行过糟糕的押注,创立至今,其平均年回报率都高达39%,远超股神巴菲特的21%,张磊也正是因此被称为是“中国巴菲特”。
张磊仿佛开了上帝视角一般,在中国资本市场披荆斩棘,所向披靡,而高瓴帝国的版图也越做越大。
我们如今所看到的很多大型企业,例如网络、腾讯、美团、滴滴……这些几乎涵盖了我们所有日常生活的公司,其背后其实都有着张磊的影子。 可以说我们在平日里消费的每一分钱,都有一部分会流向高瓴资本。
而在事业取得成功的同时,张磊也没忘记当初培养他的母校。
2010年, 他给耶鲁大学捐赠了888.8888万美元 ,这是当时耶鲁毕业生个人捐赠的最高记录。不过这个行为在当时还引发了一段争议—— 大家都认为张磊应该捐赠给母校人民大学,而不是捐赠给一所美国的大学。
其实张磊并没有忘记, 在同一年, 中国人民大学命名组建60周年纪念日的时候,张磊就为其捐赠了1000万人民币。不仅如此,在2017年, 张磊又向人民大学捐赠了3亿人民币,用来设立教育基金。
从河南驻马店的一名卖报少年,到后来的高考状元,再到如今的资本大鳄,不仅执掌5000亿的财富,个人身价也是高达200亿,张磊的经历无疑是一个传奇。
虽然他的出身十分平凡,但是他所做的事,每一件都震惊业界,他这些年来一直在用实际行动诠释他当年和刘强东在酒桌上说的那番话:
Ⅲ 【66】高瓴资本介绍
高瓴资本在二级市场专职化管理团队大概是有20~30人。除了前台投资团队,高瓴还有一个高达200多人左右的价值创造团队,他们为被投企业进行“战略和价值赋能”。
高瓴资本有关人士在渠道路演时表示,高瓴资本整个业务板块分为一、二级市场投资,两块投资完全对立。
其中,珠海高瓴是投资一级市场的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人,礼仁投资是投资二级市场的私募证券管理人,两个管理人是平行关系。
48岁的张磊是国内股权市场最有话语权的投资人。但其起家,却是从二级市场开始。
2005年,张磊作为创始人创建高瓴资本,首笔资金由张磊导师、与巴菲特齐名的价值投资人大卫-史文森出资。初始资金3000万美金,张磊将其全部买入腾讯。
2006年9月,高瓴资本正式进入A股,当时主要都是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资金。
2010年,高瓴资本开始新辟一级市场投资业务,首笔投资重仓京东。
目前, 高瓴资产管理规模已达650亿美金,是亚洲最大的投资机构之一。高瓴资本在A股的管理规模超过1000亿人民币。
在高瓴资本逾650亿美元的资产管理规模中,约350亿(超过50%)来自私募证券投资,其中,海外基金规模在200亿美元左右,海外市场主投的是美股、港股和其他资本市场。
因为不对外募资,高瓴资本的证券投资业绩向来神秘,今年2月份路演,其业绩终于罕见曝光,相当惊人。
截止2020年一季度末,高瓴资本——HCM基金在A股出现在格力电器、爱尔眼科、泰格医药、海螺水泥和凯利泰五个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名单上。
另外,今年5月12日晚间,骨科、运动医学领域公司凯利泰发布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其中,高瓴资本拟认购2100万股,发行价格为18.73元/股,估算下来,高瓴资本将认购总价3.93亿元股份。
在出手凯利泰的同时,高瓴与凯莱英的合作也更近一步。凯莱英宣布非公开发行1780万股股票,发行对象为高瓴资本。募资不超过23.1亿元,发行价为123.56元/股,较5月12日收盘价187.95元,打了六五折。
Ⅳ 基金公司旗下一只基金产品运作需要多少人员及团队人员包含哪些人
基金公司首先分投研部门和市场部门,前者负责研究分析,后者负责产品包装和销售。一只基金产品需要很多部门的同事共同合作,宏观研究员会研究经济面,行业研究员会研究行业和个股,然后推荐出股票池给基金经理,基金经理在助理协助下,组建出投资组合,交易员按照基金经理指令买卖股票。同时还需要财务、稽核等部门通力合作,保证基金的合规正常运行。一般规模的基金公司员工在100-400人之间,投研团队占一半或更高的比例。
Ⅳ 中国有多少基金经理
目前,中国有 665 位基金经理管理着规模超过 100 亿元的基金,其中,有 214 位在管理风险较高的股票型基金或混合基金。
这 214 名百亿级股票基金经理,多数都能在数年的从业时间中,将管理的基金年均回报率维持在 10% 以上,有的还能超过 20% ,甚至更高。
【拓展资料】
那么基金经理该如何运作一支基金呢?
其实,这些金融牛人也并非大家想象的那样单打独斗。那些明星基金经理的背后,往往都会有一支厉害的团队为其出谋划策。
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协会的公示,目前中国头部前十的基金公司中,都有五百人以上的团队,而其中基金经理的数量大概只占了 10% 左右。
剩下的人包括了投研团队、运营支持、市场营销,他们都是基金经理能管好一只基金的坚强后盾。其中,投研团队就为基金经理直接提供投资研究支持,他们的人数也非常多,一般常会占到公募基金公司员工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
为什么基金经理需要人这么多的投研团队?
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基金经理难以凭一己之力,追踪每只股票、每个行业的发展趋势。这个时候,就需要团队的智慧作为支撑。
而优秀的基金经理正是靠着背后优秀的投研团队,做出决策判断,踩对投资节点,让管理的基金乘风而起。
这就是公募基金行业的“投研一体化”架构。
大家之所以这么关注基金经理,主要还是因为近年来公募基金展现出来的赚钱能力。
仅 2020 年,混合型基金的收益率就达到了 47.47%,股票型基金也高达 45.94%,超过了深圳成指的 38.73% 和上证综指的 13.87% [1]。
要知道,炒股都是高风险与高回报的代名词,而基金给人的印象则是相对稳健,与“一夜暴富”根本无缘。
但其实,长期来看,公募基金为持有人创造了不错的收益 [2]。根据统计,从 1998 年基金诞生到 2020 年年底,偏股型基金的平均年化收益率可以达到 17.04%,债券型基金达到 6.91%。
Ⅵ 现在都有哪些私募很牛请列举一些,比如宁波解放南、西藏同信之类的
经过6年多的高速发展,独具中国特色的阳光私募基金似乎终于将迎来一个来之不易的“名分”。此次《基金法》修订有意结束私募有名无分的尴尬。正式纳入《基金法》监管,有望与公募基金在同一游戏规则中竞争。目前几乎只能从投资门槛、人数上限对公募和私募做比较明确的区分。确实,目前私募基金的投资门槛达数十万甚至百万元,而根据信托或合伙私募产品的规定,投资者人数必须少于50人;而公募基金的门槛则是1000元,投资者人数也只受基金份额上限的制约,甚至没有上限。由此,公私之分则异常明显。
目前总规模在1000亿元左右的数百家私募基金当中,行业竞争已经越发激烈,更多的私募希望专注于纯粹的投资管理人角色。生存模式决定发展方向。
下面简单介绍几位私募大佬,以抛砖引玉。
寡人有疾,寡人好勇(田荣华外传)
田荣华,武当投资公司总经理兼投资总监。武汉大学经济学硕士。1992年开始进入证券行业,曾经担任北京证券深圳分公司总经理,国信证券深圳红荔路营业部总经理。2004年加入长盛基金管理公司,曾担任基金同德、长盛同智优势成长(基金同智)、长盛成长价值基金经理。
田总天生似乎就是干投研的料,听说他看研究报告跟咱们看赵本山的春晚小品似的,篇篇不漏,百看不厌。做投资的想人前显圣、傲里夺尊,耳朵软不行,随大溜只能是个泛泛之辈。手软也不行,该出手时就得出手。田总耳朵和手都不赖,去年股市飞流直下,不少成了名的剑客也栽了大跟头,但武当一、二期却韧性十足,拒绝跟跌,能施展得出这“定身法”的功夫,田总算是不枉为武当派的掌门了。
田掌门是个爽快人,说话做事看上去直来直去,如今年初坦然看多,直言看好新能源等。一个朋友买了好几份私募,其中也有武当的,本来他应该是享享清福,坐收其利,但他却忽然对此感兴趣起来了,想知其所以然,赶着场子听策略,好像也要改行做私募似的。一天这兄弟神秘兮兮的跟俺说:“你知道你炒股为啥总赚小头亏大头吗?”被人说到痛处,马上洗耳恭听,“你主要是道听途说太多,买股票没有自己独立的分析,要想进行独立分析,第一步就是不看财经电视、不听股评广播,嗯,有空嘛可以看看财务报告,当然好的研究报告可以看,,,”这哥们侃侃而谈,我知道他在做搬运工,不知道是在贩卖谁的观点呢。后来才得知这武功心法来自田掌门的真传,只可惜这朋友天生不是练武的料,财务报告看不懂,电视广播又不敢看不敢听,天天闭关修炼,其实就是邯郸学步。
俗话说艺高人胆大,田掌门仗着一身武当绝学,常煮茶论英雄,睥睨同侪,透出强大的自信,当今私募中入其法眼仅两三人而已。有媒体报道田掌门读报告一目十行,日读200篇,不知媒体是否在忽悠,若为真,那简直赶上汉王文章扫描仪了。
寡人有疾,寡人好勇。田掌门并不忌讳公募、私募两大门派之争,认为赢不了公募,那就别出来混了。
武当今年产品发的很猛,现在已有12期产品了。武当剑已出鞘,公募接招吧。
天生我才必有用(伍军外传)
伍军虽姓伍(武),但看上去并非孔武有力,长着一副圆头圆脑的娃娃脸。伍掌门练的也不是金钟罩、铁布衫一类的外家功,其轻功了得,惯使四两拨千斤的巧劲。伍掌门炒股重在智取,深谙世间万物相辅相克之道,玩的是“对冲”概念。
伍掌门在公募当差时间并不长,但中银国际基金在他打理下业绩曾可圈可点。其实伍掌门浸淫股海已久,其在东方证券搞自营时就已遍会天下豪杰,一时竟无对手。后伍掌门又涉洋求道,在美利坚混得洋文凭后据说还小试牛刀还挣了不少洋钿。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伍掌门的轻灵招法也非招招鲜,比如碰到今年这样“不讲理”的行情,他那“对冲”的轻功就显得有些无用武之地了。今年以来市场一路傻涨,先说是纠错性上涨,后来说是炒通胀,通胀迟迟不来后又说是炒经济好转,反正市场预涨,何患无辞!市场没风险可“对冲”了,憋得伍掌门实在难受,就不管三七二十一,随便那些什么来冲一冲。可单边牛市中除了收益还能有什么别的呢?所以呀上半年伍掌门这一冲就把收益冲掉了不少,智德持续增长今年只赚了21%,排在了百名后。像伍掌门这样名门正派的大掌门,今年居然输给了许多旁门左道的小混混,这恐怕也是天意吧。好在伍掌门也很想得开,曾云:“小赚靠智,大赚靠德”。言下之意,就是无德之辈,大财终将得而复失。
近年来市场风云变幻,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乱世之际,群雄并起,不少私募占山割据,今年更是招兵买马,俨然一小公募公司也。伍掌门对此却很淡然,只醉心于轻功心法,并未网罗王婆卖瓜之徒,搞什么“市场销售”,也未广招门徒,去“充实研究队伍”。
凭心而论,伍掌门的功夫在国内只能做多的制度下、在当前的傻涨行情下,犹如习得屠龙之术,却无龙可屠,很是无奈。好在天地宽广,外面的世界很大,伍掌门如果去玩QDII,没准会应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那句话。
伍军,上海智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投资负责人。国际金融专业博士研究生、软件工程学硕士。先后在万国证券、东方证券和中银国际基金从事长达15年的投资及管理工作。在万国证券期间,从事期货研究、交易工作。历任东方证券自营总部负责人、中银国际基金投资部副总监兼中银持续增长基金经理。在负责东方证券自营业务期间,保持了6年连续盈利的记录,并于2004年取得券商自营第一名的佳绩。在中银国际基金期间,所管理的中银增长基金,规模从20亿增长到近200亿,被银河证券评定为5星级基金。
还有东风好借力,送我上青天(吕俊外传)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赵军外传)
风萧萧兮易水寒(罗伟广外传)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石波外传)
因字数限制,无法一一列出。
还有你知道的西藏同信asking、上海泽熙投资徐翔等等
深圳市赤子之心资产管理公司投资理念:
证券市场每日价格的波动是持续和毫无意义的,市场只不过是大众各种心理的随机反映.
我们不是先知,我们从不预测股指,指数的底和顶只有上帝才知道,故我们抛弃指数分析、量价分析。
我们从不用个股图形做为判断投资的依据,图形只是工具,个股曲线什么也不反映,它只是大众心理对公司每日看法的图表化。从历史曲线试图引申出未来曲线走势,本身是一件非常荒谬的事!
从长期衡量,企业的股价一定会反映企业的内在价值。时间是素质优秀企业的朋友,是低劣欺诈企业的敌人。与其说我们是证券分析专家,不如说我们是企业投资专家,我们专注于公司投资.一旦确定买入,我们则遵循集中投资、长期持有的策略――集中投资于最优秀的几家企业。
在资本市场里,“活下来”永远是第一位的,我们象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珍惜自己的本金。
我们喜欢熊市,在低迷、阴冷的市场里,我们可以从容不迫地享受买入的快乐,足够低的价格是抵御一切风险的法宝。
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