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晏理财什么意思
⑴ 唐朝名臣刘晏以爱民、养民为基础的理财之道体现在哪些方面
中国历代被称为神童的人非常多,但少年成名,长大后未必有高于常人的成绩和作为。相反由于过早的捧杀和拔苗助长,导致这些神童苗子早早地“枯萎”,宋朝天才神童方仲永就是因为后来缺乏教育和学习,长大后成了普通人。
其二,规定在钱币不足的状况下,先由政府把绢的定价调高,然后允许“商人纳绢以代盐利”。这样可以维持食盐的销售,防止私盐的泛滥,此外通过鼓励商人纳绢,政府得到了大量绢帛,也省去了先收钱再转购绢帛为士兵制作军服的麻烦。
其三,针对边远地区因食盐少导致盐价高的问题,他在边远地区建盐仓,当盐价高时“则减价鬻之民”。这样一来,不仅百姓的食盐困难得到了解决,官府也可以从中获取小部分利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其四,鼓励百姓加入食盐生产的行业中来,通过发展盐业扩大食盐流通,争取更多的盐税收入。这样可以使更多的百姓从生产盐的劳作中获利,政府也不至于以克扣盐户煎盐本钱或抬高盐价来搜刮盐利。
自刘晏施行民制官收、商运商销的新盐政制度后,大批盐吏被裁减。运输成本降低后盐价降了下来,商人因此获得了利润,百姓也得到了实惠,国家税收也大大增加。改革前,唐朝政府每年的盐税收入仅有60万缗,改革后的十多年间,这个数字连续上升,到大厉末年(779年),增至600多万缗。此时,盐税的收入占了当时唐朝政府财政收入的一半。
刘晏改革盐政,不以苛捐杂税为手段,而是在保证商人和百姓利益的基础上,通过改善制度来谋取大利。
后来,他推行“常平法”改革粮价时,同样坚持“养民以养税之道”的理财理念。为了真正做到“养民”,他首先在各州县设置了收集当地农业经济信息的“知院宫”,任命勤廉爱民的有志之士为知院官。
知院官每月收集当地包括天气状况、物价、庄稼好坏等经济信息后上报给中央,中央政府据此对当地实施“丰则贵取,饥则贱与”的惠民策略。如果某地农业丰收,政府就以高价收购粮食,存入仓库,或者以低价出售给因水旱灾害等原因歉收的地区。常平法防止了粮食丰收时谷贱伤民,也防止了灾荒时粮价上涨,稳定了物价,确保了民生。
刘晏主张的以”爱民”“养民”为基础的理财之道,并非是指政府简简单单的“施舍”百姓的行为。他指出:“王者爱人,不在赐予,当使之耕耘纺织,常岁平敛之,荒年蠲救之。”在施行赈济的时候,他不会只考虑灾民一时的利益,而是从长远角度出发。他说:“善治病者,不使至危惫;善救灾者,不使至赈给。故赈给少则不足活人,活人多则阙国用,国用阙则复重敛矣!”
为了保证救灾的支出不会影响国家的财政,也就是避免救灾过后政府由于支出过多而增添赋税,他未雨绸缪,在灾荒发生前就先设立用来平抑物价的仓库。在救灾过程中,他又施行“贱以出之,易其杂货”的救济策略,即以低价灾粮换取灾区的土特产,鼓励灾民投入到副业生产中,尽快回复灾区经济。在刘晏的一系列“以养民为先”的改革下,唐政府的财政状况大大改善,国家变得富有,人口也大大增多。
经过十多年,全国户口就由200万增加到300余万,增加的人口大多分布在刘晏所管辖的地区。如果不是刘晏这些理财思想和理财举措,唐朝终将一蹶不振,更不会延长了100多年的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