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中美关系如何演变
⑴ 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历程
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1979年到1991年)稳步发展阶段。双边贸易额从1979年的24亿美元增长到1991年底142亿美元弊肆。中国一直处于货物贸易逆差地位。从当时政治环境看,冷战尚未结租轮轿束,中美贸易和投资的开展为推动改革开放进程和中国与世界的交流起到积极作用。
第二阶段(1992年到2001年)快速发展阶段。小平南巡讲话标志改桐乱革开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双边贸易额从1992年的175亿美元,增长到2001年的805亿美元。1993年中美贸易出现顺差。这一时期,美国利用中国“复关”和“入世”的需要,不断向中国施压,要求中国全面改革贸易投资体制和开放市场。
第三阶段(2002年至今)超速发展阶段。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全面履行各项承诺。美国已是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我国是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国、第二大进口来源地和第三大出口市场。贸易不平衡、反倾销和其他贸易救济措施、美对华出口限制、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对中美经贸关系产生较大的不确定性。
⑵ 中美关系的发展史
1949-1979年期间,即二战结束后至中美建交之前的三十年,美国国内始终存在关于“如何对待红色中国”的辩论。国际大环境和双方共同利益,最终促成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1979-1989年是建交初期,中美双方开始经贸和人文交往的谈判,以人文交流为例,1979年后成千上万的中国学生赴美留学,大大增加了中国对美国的了解。与此同时,人权问题和台湾问题也逐渐演变成了中美冲突的两大症结。
1989-2009年期间是中美建交基础消失又重建的过程,1991年苏联解体,中美建交最重要的基础和共同利益消失,双方关系岌岌可危。而第三次台海危机、美国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中美在人权和最惠国待遇问题上的长期拉锯战等历史事件更是对中美关系构成很大的冲击。在此阶段,双方开始重新思考,未来的中美关系将建立在怎样的基础之上。
2009-2018年是中美全面竞争的时期,从奥巴马政府时期开喊宽始,中国逐渐成长为一个大国,开始对美国的地位发起挑战。随着各领域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美关系呈现出竞争大于合作的特征。
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美国失业率提高、居民消费者信心指数下降,对美国经济造成了极大冲击。中国则在此时保持了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与此同时,中国仍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扩展资亏橘料:
中美关系进入“新阶段”
与上世纪90年代初的那次相比,这次中美关系的大调整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前者正处于冷战刚结束,美国的自信心爆棚;而中国开放刚十年,国力羸弱,美国自信自己能控制中美关系的走向。但这次,美国正处于危机所导致的焦虑时期,而中国远非30年前之中国。力量对比的大变化意味着,围堵心切却因无力感所产生的焦虑情绪和行为,可能使美国的行为具有更多的非预期性。
就中国而言,我们已经有了更多的能力和工具去应对新挑战,此时最需要的是理性和耐心,要有“以不变应万变”的战略定力。同时,也要习惯一些“新事物”。过去几十年中美关系都是以合作为主,以后或许不得不习惯“以对抗代替合作”的新关系,做到斗而不破。
即便如此,也一定要认识到,在未来相当一个时期内,直到形成一个稳定的“新阶段”之前,“新事物”带来的中美关系不确定性已经大大增加。
在这个新阶段里,美国并不必然要放弃很多领域内的“接触”政策,但是“战略围堵”的成分会加大,比如在新近达成的《美墨加贸易协定》里针对中国的“毒丸条款”。预计,类似的“围堵”设计将不会是个案,美国所谓的投资安全审查委员会所禁止的中国投资项目将会更多。
就算美国视中国为“竞争对手”并开始“围堵”中国,美国精英态度的转变并没有改变美国民众对中国的看法,根据芝加哥对外关系委员会2018年的数据,在1994-2002年,美国人视中国为威胁的比例高达57%,之后开始回落,2012-2014年间是41%左右,2015-2018年则是39%。
可见,尽管民意可以动员并发生重大变化,但美国目前的民意基础不支持将中国视为“敌人”的政策。不过,美国精英对中国态度的变化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政策大转型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⑶ 中美关系的演变—基于绩效框架分析
中美关系的演变是趋于友好与合作的,但由于历史原因、政治文化等因素也有歧见和矛盾,所以总体来说,是合作多于冲突,共同利益大于彼此分歧。
1、据了解,现在中国和美国都有自己的发展目标。
①中国坚持改革开放,科学发展,力争成为一个富裕强大文明的国家,造福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同时坚持独立自主外交,维护世界和平;
②美国的目标则致力于建设一个强大的美国,实现美国梦,包括国民幸福,国家安全,以及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新秩序,包括传播自由民主人权等理念。
2、因此,中国和美国的矛盾存在于两个方面:意识形态上相互争论销闭春;国家利益上不少冲突。但是中美关系事关中国发展大局,对美国也十分重要,从中国的战略利益出发,双方要加强沟通,建立互信。
(3)消费金融中美关系如何演变扩展阅读
中美关系的相关明细
1、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明显的成本优势,广阔的市场和无可限量的发展潜力,而美国则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
2、以现实政治的观点来说,不管一亏耐国的意识形态如何,只要其国家实力强大,都会追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追求其国家安全的最大化,而中美都不会例外。
3、中美之间的国家战态核略是有结构性矛盾的,也就是说中美关系在合作中会有对抗,在竞争中又相互合作,但前提是中美均不打破目前的国际体系,这样才能在当今的国际体系下和平发展。
⑷ 中美经济关系的动荡与发展,求资料
一. 中美经济关系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将日益增强。 文章称,中国和美国都是经济大国,就实际物质生产来说,中国已经排名世界第二,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来看,中国则不是世界第一就是第二。然而,从人均水平看,中国的排名却仍然很靠后。 人们普遍认为,目前的世界经济中,美国是最大的消费国,而中国是最大的投资国。事实上,中国的消费也是很大的。中国在衣食方面的生产水平和消费水平在世界上都是最高的,像粮食、肉类、棉花、海产品、水果等,同时中国也是这些领域增长最迅速的国家。同样,当前中国的住房建设与销售量也是世界上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中国城镇地区住房的自有率相当高,超过80%,在农村,住房自有率几乎达到100%。相比较而言,当前美国的住房自有率大约为70%,而英国还低于70%。此外,中国交通建设正以世界上最快的速度扩展,特别是在公路、铁路、地铁等领域。中国私家车保有量也在快速增长,今年前五个月,汽车销售量增长了40%以上。 因此,尽管当前美国的高消费率带动了许多国家的消费品制造业的增长,但是中国经济对能源、原材料和投资品的大量需求,使得亚洲、大洋洲磨困闷、南美洲和非洲的许多国家能够真实地感受到经济增长的拉动力。特别是日本和欧洲一些国家都受益于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因为中国从他们那里进口了大量的机器设备。 其次,中美两国已成为世界商品和资金链条上的关键环瞎弯节。 在全球经济中,有很多重要的参与者,如欧洲、日本、印度、巴西等等。但是,中国和美国无疑是最突出的两个参与者。这是因为中国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制造中心之一,也是全球主要的资本供给者之一。与此同时,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工业产品净进口国,也是最大的净资本流入国。 最后,在世界经济多样化的背景下,中美两国是最有前途的经济体。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市场前景广阔,潜力无限。但也要看到,中国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地区之间有很大的差距。中西部地区要赶上东部沿海目前的现代化水平可能还需要20年时间。另外,中国的消费不足是结构性消费不足,实际上也是结构性生产不足,主要是服务供给,特别是一些公益性服务供给不足。服务业是中国经济刚刚开始挖掘的巨大金矿。在所有发展中国家中,中国的劳动力素质最高,同时也是世界上劳动人口最多的国家,劳动力总人数超过美、日、欧三者之和。这都为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可能空间。 美国是全球知识和技术创新中心,是当今世界经济的火车头,其发展势头之强劲也不言而喻。 二. 中美经济关系将成为最紧密的双边经济关系。 文章认为,上个世纪末冷战结束和全球化进展开始直到现在,中美关系正处于多方面、深层次的互动和联系过程当中。而两国经济相互依赖性的加深首先是由两国的比较优势决定的。至少从理论上看,美国可以不从中国而从其他国家进口消费品。但是这样中国或美国都不能获得最优收益,世界经济会降低效率。同样,中国也可以将资本输出到欧洲国家而不是美国,但这很可能会引起欧洲金融市场的失衡和通胀的发生,这对于全球经济福利尺胡的增进和网络的平衡没有任何好处。 中国与美国经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也使得两个国家有很好的互补性。美国与日本、德国、意大利等国不同,已经进入后工业化阶段,或者说是信息化时代。在美国,服务业就业已经占到70%以上。而中国则刚刚进入或仍处在工业化阶段。这就决定了两国在储蓄与投资上各有其特征。 人们通常认为,中国是一个储蓄过剩的国家,美国是一个过度消费的国家。从传统的储蓄与消费的定义来看,以上认识是完全正确的,但现实中我们有必要对它们进行重新定义。传统的经济学认为,储蓄比消费重要,因为它支持投资,而投资能直接带来产能扩张。但事实上,某些消费在经济增长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甚至可以说比固定资产投资更重要。例如,科研和教育支出、文化支出不同于一般的消费,更倾向于将其归类为投资。原因是经济增长不仅依赖于物质生产,也依赖于某些与知识和技术相联系的服务业的发展。对发达国家来说,尤其如此。 文章说,投资可以分为两类。在硬件方面的投资,是增加固定资产或者是有形资产,可以将这类投资称之为第一类投资。在软件方面的投资,是增加人力资本或者是无形资产,可称之为第二类投资,这种投资能够带来软实力增强。粗略地说,中国第一类投资约占本国GDP的35%,相对照,美国的这一比重不足20%;但是,美国的第二类投资占GDP的30%以上,而中国这一比重仅有15%。因此,很难说,储蓄和投资有利于中国,而消费有损于美国,当然美国确实在某些方面存在过度花费和浪费,中国也出现了这种不良倾向,这是另一个问题了。 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目前在国际上,中国和美国都是经济上最开放的国家,其他任何国家都难以达到它们的开放水平。例如,欧洲的开放度就小一些,日本、韩国同样如此。在诸如市场准入和行业准入等方面,中国的开放度甚至已经超过美国(当然,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在诸如资本账户交易等方面是不能与美国相提幷论的),这也在客观上为中美经济的深入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 此外,中国和美国代表了两种最有活力的文化和语言,而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幷不亚于科学技术,无论是反观历史还是展望未来,这一点都毋庸置疑。一国经济发展得越快,它就对文化越依赖。在生产和消费结构方面,我们则看到,物质生产的比重不断下降的同时,非物质生产或服务业的比重相应增加。其次,语言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也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没有语言,就无法交流,也达不成交易。汉语和英语各有优势,在国际上都越来越被广泛使用。我们确信中美两国的文化和语言仍将继续相互影响、相互适应。当然,文化和语言对中美两国经济增长仍有一些不确定性。我们比较担心的一个问题是,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相比于美国来说,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在国际社会中影响的不断加强,教育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 三. 中美构筑成熟的经济关系需要面对挑战。 文章指出,在两国经济交往的具体语境中,需要解决如下问题: 一是贸易纠纷。美方认为,中国的汇率低估造成了贸易失衡,此外侵犯知识产权、盗版等违反世界经济规则的行为也严重影响着两国经济关系的健康发展。中方则认为,美国提倡的所谓自由贸易实际幷不自由;中国的贸易顺差主要由外资公司造成,是结构性问题;汇率能够对解决贸易问题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幷非万能,德国和日本就是很好的例子。30年前,德国和日本都想通过汇率来解决贸易失衡,两国货币各升值百分之二百以上,但是直到现在,德日依然是顺差大国,美国依然是逆差大国。目前,人民币也面临升值压力,但这幷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二是相互的投资政策不对等,特别是在FDI方面。美国在中国已经投资约600亿美元,但中国在美国的投资却很少。两国的市场准入和对FDI的政策是不一样的,美国的投资者在中国享受超国民待遇,而中国的投资者在美国许多时候甚至无法获得国民待遇。 三是经济和金融安全。有些美国人对来自中国的进口、中国企业购幷美国企业、中国在金融市场上购买美国国债等都非常敏感。中国人同样有很多理由担心:美国的高新技术不仅在美国,在中国市场上也占有统治地位;美国的货币和金融体系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国是国际市场游戏规则的主要制定者等。 四是政治和意识形态影响。很难准确预测,政治和意识形态对中美关系的影响有多大。坦率地说,很多年以前,中国人看待经济金融问题可能会以意识形态为导向,但是现在美国人处理国际关系似乎更倾向于意识形态化和政治化。因此,中国人担心美国会利用其在货币和金融上的统治地位来处理政治和意识形态分歧,也就是说通过经济金融手段来损害其他国家的利益,例如,对一些国家实施经济制裁或联合制裁,这种事情不是没发生过。 文章强调,中美经济关系在促进中国和美国经济增长以及国际社会发展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我们需要全新的思维来看待中美两国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从现实和实际的角度出发,全面考虑问题,共同面对挑战,找出最有效的、双赢的解决方案。 以中美贸易平衡问题为例。事实上,中美在贸易上是互补的。双边贸易关系的发展对双方都有利,美国不会遭受损失,中国也不会获得额外好处。汇率调整对中美贸易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作用非常有限,这是因为中国的对外贸易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再出口模式的贸易。汇率升值,进口更划算,来料加工进料加工更方便,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抵消出口价格上所受的不利影响。汇率改革确实是非常重要和紧迫的,这对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控制货币供给非常有用,但是对改变中美双边贸易不平衡不会有太大的帮助。 文章最后说,因此,为了世界经济的顺利发展和各国人民的福利增长,中美两国应当在贸易和投资方面进一步相互开放,在能源和环境领域负起完全的责任,在人力资源开发和卫生保健方面深化交流,在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和增加软实力方面加强合作。
。
⑸ 中美关系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
1、1919威尔逊牺牲中国绥靖日本
在19世纪,美国的对华政策常常唯英国马首是瞻,之后随着实力的不断增强,对华外交也逐渐独立。1900年前后,欧洲列强各自在中国划定势力范围。
为保护在华利益,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以承认列强的势力范围和既得权利为前提,要求他们向美国开放。对中国来说,这一政策的正面意义是提出了要“保护中国领土和行政完整”。此后三十多年,“门户开放”成为美国对华关系基本原则。
2、1945-1949罗斯福与杜鲁门盟友撤离中美反目
和一战时很相似,二战开始阶段美国保持中立,直到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次日,美国向日本宣战;同日,中国也正式对日宣战,这时中日战争已经打了4年。
接下来4年中美进行了一系列合作:双方达成5亿美元的贷款协定,美国将军史迪威出任中国战区参谋长,中美英三国在开罗举行首脑会议,讨论对日战略,《开罗宣言》宣告日本必须归还中国领土。
罗斯福关于战后世界的构想中,中国扮演着重要角色。他的“四大警察论”,设想美、英、苏、中,以类似世界理事会的方式来维持和平。把中国列入四强部分是出于礼貌,部分是因为美国在亚洲需要有一个支持者。因此,美国不顾英国反对,支持中早神国成为了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3、1972尼克松与基辛格借力中国抗衡苏联
朝鲜战争、台海危机、敌意的政策使两国的正常关系中断了20多年。
在此期间,双方长达15年(1955-1970)的大使级会谈只是各说各话:中国想要解决台湾问题、被美国冻结的资产;美国劝中国放弃武力统一、加入限制武器的谈判。136次会谈只达成了一个协议,西方媒体称之为“聋子的对话”。
4、1989老布什艰难维持中美关系
中国驻芝加哥前总领事王立向记者描述老布什和基辛格的分别:“基辛格跟你见10次也不记得你是谁,老布什见过你一次就认得你了。”这天分显然对从政有利。
1989年1月,老布什就任美国总统。仅仅一个月后,他的第一次出访就是到中国——这在美国总统中是前所未有的。
1970年代当驻华联络处主任那段经历使他对中国怀有特殊感情。所以他担任总统后亲自主持对华政策,而不是由国务院或国家安全委员会负责,一些美国的中国学家说他就像是“国务院中国处的主管”。
党内的保守派反对他一上任就访问中国,刚好日本天皇去世,他就利用这机会在参加葬礼后到了中国。
5、2018年外交部副部长郑泽光谈中美关系
2018年3月26日,外交部副部长郑泽光应邀出席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第19届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并发表题陆态亏为“新时代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演讲。郑泽光就中美关系表示,中国和美国分别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
保持中美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不仅符合两国人民根本利益,也是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中美之间的共同利益远远大于分歧,两国在诸多领域的合作也远远超过在个别领域的竞争。中美和则两利,斗则俱伤。
(5)消费金融中美关系如何演变扩展阅读:
中美关系或美中关系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与闭轿美利坚合众国之间的国家关系。一些媒体将中美关系称为21世纪最重要的双边关系。2011年的《中美联合声明》确认中美双方将共同努力,建设互相尊重、互利共赢的中美合作伙伴关系。这是中美双方对中美关系的最新的定位和表述。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美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