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行业什么时候放水
❶ 2022开年的“四万亿放水”,对我们的生活影响有多大
要聊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弄清楚资金是如何流入市场的?以及什么是资金空转?
我们都知道,自去年12月份以来,央行开始频繁降准、降息。
每次数据公布之后,所有人都要跟着HIGH起来,各种哔哔的杂音都出来了。
比如说什么楼市要反弹,股市要腾飞,2022大水漫灌的时代来了之类的······
千万,别听他们瞎哔哔。
天黑路滑,小心驾驶才是王道!
在现代信用经济环境下,完整的放水过程是这样的:
央妈通过MLF之类的货币工具放水给金融系统,金融系统通过信贷放水给市场,市场中的企业和个人用钱投资或消费,整个市场经济链条就活了。
资金空转 指的则是央妈放给金融系统的水在银行间流动,无法到市场中去,导致资金的经济效应无法显现。关于这个现象,我有一篇文章进行过详细的解读,大家可以点击看一下:为什么央行放水了,仍然感觉市场上没钱用,手头紧?
2021年12月,央妈开始频繁降准降息,加上各种高级别发布会上领导们也频频放风,直指宽货币环境。
那个时候的情况是这样的:
先看新增贷款数据。12月份,人民币贷款新增1.13万亿元,弱于预期的1.24万亿元,同比少增1300亿元,也低于前值的1.27万亿元。
再看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9%,好于预期8.7%,前值为8.5%。
货币供应量增加,对应的是央行的降准降息释放的货币增多。
贷款规模的减少,对应的是商业银行并未把货币释放的市场上。
意思就是说: 2021年12月份,央行的降准、降息以及各项宽松手段释放的货币,并没有进入实体,消费,还有资产领域,而是在金融机构内部以极低成本空转。
那么问题就来了,2022年这4万亿是国家公信力背景提供的数据,是切实流入市场的货币数量,为什么还说是资金换了另一种形式在空转呢?
对于国家公信力权威给出的相关数据,并无质疑的必要,而且中国金融市场一向讲究开门红,这个成绩高层一定是满意的,的确是个好兆头。
而我们要细化讨论的是信贷规模的内部结构,也就是具体哪些指标涨了?又有哪些指标降了,这样才能看出经济的现实状态和货币流动的真实反应。
2022年开年首月的金融数据已经公布,我们一起看下具体的几个关键数据:
从总量上看,确实可以说开门红、超出预期。
社融增量创新高,M2增速超预期……很容易让人直接联想到一个结论
——水来了,钱多了,形势一片大好。
当绝大多数人都把目光聚集在“M2增速达到9.8%,远超预期”时,却忽视了下面这组数据
——1月份,M1增速为“-1.9%”。
中国M1有数据 历史 以来,首次负增长。
M1是指活期现金,M2是M1加上定期存款或定期理财,两者相背离,证明活期现金在向定金存款转化。
M1负增长,简单地讲就是:消费意愿在走低,投资意愿在持续萎靡,经济活跃度依旧很差。
M1反应的是现实生活中的购买力。
高了,说明老百姓手头宽裕,愿意花钱,企业愿意投资,对于未来投资预期较高,资金流动性好。
低了,说明老百姓手头紧,没啥花钱欲望,企业对未来收益不看好,不愿意投资,现实经济中缺少流动性。
而M2的增加,只是说明了央妈给银行的钱确实是多了。
信贷总金额的增加,也说明银行确实把央妈给的钱通过信贷释放到市场中去了。
但是,市场拿到钱,花没花是另外一件事。
而这MI与M2相背离,正好说明了:市场拿到钱,但是却没花,而是转手又被人们存到了银行,再一次回到金融机构里面去了。
就像过年时候,亲戚中的长辈给孩子发了压岁钱,孩子拿到钱之后,不是拿去买东西消费了,而是转手又交给了自己家长。
那么,为啥呢?为啥要贷款出来又转手存起来了呢?
当然是因为觉得投资赚钱不靠谱,不如吃息差啊!
说到底,还是没信心,市场对于投资预期很悲观啊!
央妈给银行资金成本调低了之后,银行贷款的利息也在走低,资金使用成本已经降了下来。叠加上银行为了完成任务,各种无息/低息贷款产品开始推向市场,这种情况下,一些机构便顺势开启了信贷转存套利模式。
比如说,中信证券在央行全面降准降息以后,立马启动配股募资,结果钱到手之后却拿了80亿去华夏银行存了个定期,券商都要吃利息赚钱,这种躺赢不香么?
钱绕了一圈,还是回到金融系统里面空转,只不过区别于去年12月份来说,市场下局,参与了这次资金空转。
好歹资金到市场中走了一圈,对于实体经济、企业投资和个人消费起到什么作用了吗?
自然是没什么毛用!
不信?我们再看下新增人民币贷款的细类:
1月份人民币总贷款规模增加了3944亿,而企业部门的中长期贷款只增加了600亿,居民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却都是减少。
居民短期贷款对应的是生活消费,这个又减少了,说明了消费端不行;
居民中长期贷款对应的是房贷,这个也在萎缩,说明楼市不太可能有啥小阳春;
这两样都在减少,那些看到4万亿就开始高呼楼市反弹,价格上涨的声音是不是该停停了?打不打脸?
只是这数据上,钱的金额对不上啊,剩下的钱都去哪儿了?放出来的水到底流向了哪里?
当然是企业短期贷款和企业票据!
其中,企业短期贷款创下 历史 最高!
大家都知道,企业短期贷款都属于一年期以内的贷款,利息低,放款快,操作简单。
短期贷款大幅增加,中长期贷款却在缩减。
这说明什么问题?
银行在利用短期贷款冲指标,市场上一些机构配合着银行,一同造出了个开门红!
所谓的信贷规模增长,剖开来看,数据反应出的并不是真实的市场需求,更不会带来经济效益的增长,而是人为的强拉贷款指标,主动推高信贷规模,为的,是数据好看!
可笑吧?
2021年12月,央行高层提出了“主动出击、支持实体、货币政策靠前发力”的信贷任务。其言语之恳切,态度之强烈前所未有,金融系统也有信贷压力啊,需要给市场释放积极的信号提振市场信息和投资预期啊。
于是,各大商业银行都在通过大量投放“短期贷款”,冲刺高层提出的信贷任务。纷纷找到一些信用不错,经济效益良好的合作单位,低息贷款走个任务,转手又存到银行里吃个利息,一来一回任务完成了,谁都没有亏,数据一上去,央行和金融系统脸上就都好看了,银企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了······
这个银行开门红,银行也确实努力了,主动出击,积极放贷,忙的马不停蹄。
现实经济环境中呢,有钱的企业玩着短借转存的 游戏 ,真正缺钱的企业因为风险指标高依旧是融不到钱,依旧没法搞好生产,企业运营,扩大规模,提高就业仍旧没法得到根上的解决······
但这也没办法的事儿不是么?中国国内经济环境和市场的寒蝉效应哪里会一下子就突然消失的、。
想想银行的信贷口,为啥放贷难,不仅仅是疫情影响下的企业躺平,不敢贷款,银行放贷也怕风险啊,现在信贷都是终身负责制,银行负责人既要完成任务也要规避坏债啊。
这样的思维导向下,与其冒着大风险把钱放给真正需要的实体企业,不如拆借给同行或者和不需要钱的企业玩一玩短贷换存款的 游戏 呢。
有人总结,央行费了那么大劲,从宽货币(央行放水给银行)到宽信用(银行放水给市场)一直无法真正的有效发力,根本原因不就是市场不敢投资,人群不敢消费么?
他们所担忧的不就是贷款利息太高,怕还不上么?
那就把利息持续往下走,或者直接干到0不就行了!
白给钱花,谁会拒绝?
而且,发达国家不都是低利息,有的甚至还是负利息么,为的就是防止人们躺平,把钱存起来而不是去投资,中国迟早也要走这一步的,为什么不再来几次全面降准降息呢?
这样有用么?
当然没有用,而且风险很大!
首先,中国国内目前的经济环境,已经面临着很大的债务风险,不再适合加大杠杆了。具体大家可以看一下我的这篇文章:中国现在面临着什么样的债务危机?
疫情影响下,实体经济不敢借钱,就算把宽信用降低到最低,也没有行业敢借钱。更何况,原先的支柱性产业房地产行业一直在出清缩表,就算他们敢借,国家也绝不会允许资金再往楼市里流入。
为啥?
因为脱实就虚不能再继续下去了!这样对实体经济冲击更大,国家放水的目的是为了托底经济,更是为了发展实业,实现共同富裕。
而房地产行业早就是金融属性了,它要出清转型成真正的实体经济,实现其真正的居住属性。
进一步将,如果让资金进一步流入房产,让拥有更多房产的人群财富持续增长,无异于加大贫富差距,这与国家调控的初衷完全是相背离的。
而且,2021年中国住户部门杠杆率已经高达72.2%,已经高出了国际平均水平,还继续给居民加杠杆?这不闹么?
回想下,日本房产泡沫危机爆发时候,多少个家庭被债务拖下深渊。加大居民杠杆,无异于持续透支居民未来购买力,寅吃卯粮的做法不可取!
最实际的,还是要从根上着手,通过给实体企业注入资金托底经济,有效提高居民就业,实现经济增长。
其次,美联储加息预期日益强烈,美国为了促进资本回流,方便它收割掳掠,正在全球各处搞事制造危机。先是哈萨克斯坦开年暴乱,现在全世界还盯着俄乌的形势,局势如此不稳定的情况下,大放水刺激对于国内资本市场无异是添乱。
大水漫灌,那是主动制造通胀,推高资产泡沫,难道还主动给美元收割提供机会不成?
很显然,中国“以我为主”的货币规划策略不会这么干!
最后,疫情仍然是最大的不确定性。
中国的经济环境与政治息息相关,绝大多数时候,是政治决定经济。
2022年上半年是冬奥会,下半年是二十大召开,这两件大事,决定了中国的“疫情动态清零政策”会更加趋严。
因为,冬奥会的重点是中国向世界展示其城市治理水平,目的是为了收获一定的政治正向舆论支持和经济投入回报。所以,2022年的上半年,国内顶层绝不会允许疫情失控,只会更加严守严防,而付出的必定是经济相对收紧带来的损失。
而下半年,在二十大正式召开之前,中国的民生保障,经济稳定,就业指标,疫情管控等各个方面更是不会被允许出现任何问题,这是政治正确!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2022年的中国货币政策,不会有什么大水漫灌!
2021年中国的GDP再创新高,全年GDP总量高达114.3万亿,比上年增长了8.1%。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初步核算数据,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18.2%,位居各大产业之首。
没想到吧?
2021年拉动GDP增长的不是房地产行业,不是消费口复苏,竟然也不是外贸增长,而是高技术制造业!
其中,新能源 汽车 ,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分别增长145.6%、44.9%、33.3%、22.3%,保持了强劲增长动能。
在房地产业、建筑业等投资持续收缩、严重拖累GDP增长的前提下,高新技术制造业凭着超高增长率硬是把GDP拉到了8.1%的数值。
这说明了什么?
国家经济结构变革已初见成效!
从2021年年底开始的货币宽松表达,以及2022年真金白银的开始往市场放水,到今天的信贷规模开始放大,国家维稳经济的步伐一直在前行,每一步都走的很稳!
只不过,这宏观货币政策调整就像开车一样,需要稳着来:
轻轻踩上一脚油门感受下车的动能;
不行了,加重点力道再踩;
还不行,就加了力连续踩——直到车开始启动。
如今,经历了数次积极的货币政策调控,虽然资金仍旧在空转,其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货币流通遇到了堵点。
但我们要明白,一切政策的出台和落地都需要时间和过程,所有的堵点都需要有形之手一点点地去疏通,去解决。
而且,效果已经初现,市场已经开始接触到资金了不是么?
有了这第一步,就会有第二步,那么接下来给市场中的实体企业注入动力,重塑市场信心和预期还会远么?
分享完毕,感谢阅读,欢迎关注@观众席上的阿景
❷ 央行出新招,新一轮万亿放水
近日,央行官网发布消息, 开启新一轮万亿级放水。
欢呼吧!躁动吧!看看央行过去都干了啥好事:
如果不算精滴细灌,从2008年至今,央行共开了三次闸。
第一轮:2008-2009年
缘由: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
第一次大规模放水启动,从08年9月开始降息降准,共降息5次降准3次,存款利率下调了1.64%,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下调了1.5%。
结果: 本轮灌水,让因为金融危机而腰斩的房价,正式走上了“失控”的轨道。
第二轮:2011-2012年
缘由: 欧洲债务对我国经济产生影响。
降息2次降准3次,存款基准利率下调了0.5%,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下调了1.5%。
结果: 让第一次“限购”政策破产,市场开始不再相信限购政策能控制住房价。
第三轮:2014-2015年
缘由: 我们自己的经济不太好。
6次降息5次降准,把存款基准利率下调了1.5%,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下调了3%。
结果: 房价“发疯”,我们至今仍处在房价发疯的后遗症之中。
所以现在一提放水两个字,不少朋友反应倒是很快,房价要按不住了?大家炒起来!
歇歇吧你!
这次和以往不同,央行创设了一个新的金融工具—— 碳减排支持工具
这个工具的出台,不仅实际效果非常值得期待。更重要的是信号意义—— 进一步确定中国经济增长的正式换锚。
以前经济增长怎么拉动?房地产、房地产、房地产。而如今,要把以前靠房地产拉动的信贷增长,逐渐转换到新的增长点,新能源就是重点之一。
1、这个金融工具到底是啥?
关于这个新出炉的工具,官方原文表述如下: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中国人民银行创设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这一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以稳步有序、精准直达方式,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等重点领域的发展,并撬动更多 社会 资金促进碳减排。
鉴于阅读门槛较高,我们提炼一下:
1)全新工具(过去没有)
2)精准直达(不会跑偏)
3)只针对三个方向(就这么点)
三个方向分别是 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 具体细分,央行也指了出来,都是一些小而精的行业。
三大重点支持领域
碳减排支持工具, 本质上就是针对上面这些行业的低息贷款。
如果你的企业有幸属于上述这三大类领域,那么可喜可贺,你向银行申请碳减排贷款,1年期贷款利率将低至3.85%左右。
这个贷款利率对于企业来说还是非常划算的。截至今年二季度,企业从金融机构拿到的平均贷款利率是4.58%。
企业贷款的数额往往又都比较巨大,这就意味着能省一大笔利息。
而央行为了鼓励银行去给这些企业放贷,也给出了相应的政策优惠:
按贷款本金的60%提供资金支持,利率为1.75%,期限1年,可展期2次。
例如: 某家银行给符合条件的一众低碳企业,贷款了10个亿,那可以向央行申请6个亿的资金支持,1年后按照1.75%的利息还给央行即可,到期后还可以再申请2次展期。
对银行而言,1.75%远低于2.95%的MLF利率, 是目前可从央行拿到的“最便宜”资金,因而具有“定向降息”的效果。
俗话说有便宜不占傻瓜蛋嘛。不过目前这个政策,先在部分大行试点,待时机制成熟,再大规模铺开。
碳减排支持工具操作细节
2、为什么此时推出这个工具?
三季度以来经济下行压力明显有所上升,PMI已连续两个月处于50荣枯线以下,逻辑上需要政策有进一步的稳增长稳内需措施。
央行在此刻给低碳企业开绿灯,就是让他们能拿到更低利率的贷款。 这是在继各类新能源基建政策之后,实打实地精准资金支持。
根据粗略测算,如果这一政策渠道投放畅通, 该工具陆续提供的流动性可以达到1.1万亿左右。
另外根据方案设计, 央行会通过“先贷后借”的直达机制投放碳减排支持资金, 这是什么骚操作?为什么这么搞?
过去的时候,央行是先投放基础货币,然后让银行去投放信用。这个模式最大的一个缺陷,就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时候不太理想。
比如央行将钱给了银行,但如果银行风险偏好比较低,觉得这笔钱放出去会有风险,那么即使这些资金很便宜,银行也未必敢放给实体。这就会导致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受阻。
投放货币是为了促进信用,是为了稳增长,银行不敢放,就让政策初心不再,甚至银行有可能拿去搞同业套利去了。
要规避这个风险,就要强调货币政策的直达性, 简单来说,就是要让货币宽松能快速作用于实体。
而“先贷后借”,你可以理解成基本是反过来操作的,也就是说:
首先, 金融机构在自主决策、自担风险的前提下,向碳减排重点领域内的各类企业一视同仁提供贷款。
然后, 在发放碳减排贷款之后,才可向央行申请资金支持。
而且你不能耍滑, 针对符合条件企业,要求银行提供发放碳减排贷款的情况、贷款带动的碳减排数量等信息,并由第三方专业机构对这些信息进行核实验证。
这种设计的巧妙之处在于,可以在央行的行政调控意愿和银行市场化行为之间寻求某种平衡。 从商业银行角度可以理解为“既要投,还不能乱投”。
这也反映出央行在工具推出初期仍较为审慎,防止其成为“大水漫灌”新的渠道。
总之,当前货币调控面临两个挑战, 信用扩张依靠哪个需求引擎?货币传导效率如何提高?
应对挑战,碳减工具未尝不是货币调控转型背景下的一次有益尝试。其精妙的结构设计,或许可以为未来的政策操作提供一些启示。
3、跟我们的投资有何关系?
每一次有这种政策出台,大家首先想到的自然是有没有投资机会?
这还用问吗?
截至2021年3季度,主要金融机构绿色贷款余额14.8万亿,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7.9%。
金融机构绿色贷款余额
今年3月易行长明确指出:
“对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资金需求,各方面有不少测算,规模级别都是百万亿人民币”。
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未来碳中和相关产业, 可以拉动的资金规模,是百万亿级起步的! 关键是,这个规模是会不断增长的。
很明显,大家都能看出来,新能源即将替代过去地产的作用,成为主要的增量引擎。 随着时代的发展,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产业正在变迁。
过去十年,是房地产、三四线棚改、大基建的天下。
未来十年,则是围绕碳中和、碳减排、新能源带来的融资需求。
但是要知道,现在仅仅是开始,每一次的产业变迁,都不是一蹴而就,一定会经历经济增长换锚的阵痛。
这是一条,艰难而正确,漫长而有效的道路。换而言之,对于碳中和、新能源行业,这是一个长期具有确定性的赛道, 结构性投资机遇在政策不断支持下会不断凸显。
但是,期间一定伴随着各种不确定性,伴随着各种波动,所以入场的时机非常重要,持有的时间非常重要。
不要把投资搞成投机,投机追求的是一夜暴富,一步登天,但投资更注重长期、稳定、持续的盈利。
更重要的是,一定一定要足够专业。 为什么,我们做任何一种投资选择,想要持续赚钱、想要降低风险,前提是什么?前提是足够懂它。
泛泛来看,这个世界上的投资无非就两种,专业投资型和神奇乱投型。
很多人自己炒股,总是隐约感觉在被人耍着玩,其实不用怀疑,就是有人在玩你。
就比如说碳中和概念,什么碳达峰、碳汇、碳监测、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核证减排量、自愿减排量,随便拽几个名词你就原地蒙圈了,不玩你玩谁。
总之吧,未来可以明确的是,地产、基建在整体经济中的重要性逐步下降,根植于此的传统货币调控模式也日渐式微。 无论是基础货币投放机制,还是信用创造的模式,都要跟着改变。
放水模式变了,投资的难度就变了。以前央行放水,房子是热钱的蓄水池。如今,资本市场成了新的蓄水池。 面对全新蓄水池,股票和基金愈来愈成为关注的焦点。
但是股票太复杂,建议从基金入手,要是连基金都玩不明白,建议从抱专业机构的大腿入手。 投资不是为了找刺激,要么靠自己,要么靠高手,赚能把控的钱,赚心安理得的钱。
❸ 金融放水是什么意思
金融放水是指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体系注入资金,增加社会的资金供应量,加大资金流通量。
【拓展资料】
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美联储持续放水,而水流到了其他国家,兑换成其他国家的货币之后投资了当地的股票、房产等等投资品。而这些凭空出现的货币使得部分国家输入型通胀较为严重,全球的资产因为美元的涌入而不断涨价。
为了应对物价上涨,部分国家开始加息,加息的目的就是为了减少市场上存在的货币量,稳定物价。但是加息有一个危害,会减少货币的流动性,这对疫情控制后的经济恢复是较为不利的,如果不加息,放任物价上涨,那么危害更大,所以权衡一下,部分国家选择了加息。
现在美联储也没有停下放水的步伐,他们就希望将美元输送到全球各地,迫使其他国家资产价格上涨,然后利用加息将美元收回国内,完成一波收割。不过很多机构预测美联储近期加息的可能性比较低,个人觉得加息的可能性也比较低,因为我在3月21日的文章里也说过08年美联储大幅放水后并没有立即产生通胀,而是在2010年CPI(消费者物价指数)才开始快速拉升。
问题是大多数投资者不信,一般来说美联储加息,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上升,反之则下降,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之所以上涨。因为抛售的人增多,大家不愿意买,美债收益率只能被动上涨,从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上升这个角度来看,大家会认为美联储可能提前加息。
整体来说我们的物价并未上涨,往年我们国家确实出现过输入型通胀,比如07年、08年、10年、11年。衡量是否受到输入型通胀影响只需要看看外汇储备是否快速增加,以上四个年份国内的外汇储备都_现过快速增加的现象,但今年2月份相比于1月份国内外汇储备甚至下降了50多亿美元。
❹ 央行放水40000亿是哪一年开始的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之后,有一次量化宽松放水4万亿。然后是2018年1月开始到2019年,MLF置换加上释放的资金流动性,加起来差不多又有4万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