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如何影响金融
① 什么是财政与金融
财政是指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经济部门,即财政部门,它是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综合性部门,通过其收支活动筹集和供给经费和资金,保证实现国家(或政府)的职能。从经济学的意义来理解,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也可以理解为,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但这里的“分配”应理解为广义的分配,既包括生产要素的分配,也包括个人收入的分配。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收支活动,是就财政一般而言。但任何社会和国家的财政活动,都体现政府与其他经济主体以及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而这种利益关系在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国家则具有不同的性质,这是不同社会和不同国家的财政的特殊性。完整的财政概念,应是财政一般和财政特殊的统一。
金融就是资金的融通。 金融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广义的金融泛指一切与信用货币的发行、保管、兑换、结算,融通有关的经济活动,甚至包括金银的买卖,狭义的金融专指信用货币的融通。
② 财政金融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财政是国家的经济行为,其职能是促进社会资源的最优效率配置和保证经济稳定和发展,金融的目的是通过资金的融通促进和支持实体经济。
支持金融的财政政策(减税、产业支持政策等)可以促进金融产业的发展,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活力,帮助财政达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促进经济增长的职能。扩大税基,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同时稳定的金融市场可以保证国家的经济稳定,避免其受到国内外经济波动的冲击。
财政金融注意事项
从宏观经济来看财政货币政策配合,通过二者的协调,既要能有效刺激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又要有利于经济结构的优化,实现国民经济质量的提高。在现实的经济运行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必须有明确的分工,合理调整二者在宏观经济运行与调控中的配合关系。
一般来说,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重点是调整结构性要素,货币政策要在保持币值稳定和总量平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也是两大政策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合理分工的基础。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财政金融学
③ 国家是如何通过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对证券市场施加影响的
分析思路:首先要知道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包括哪些因素,然后再逐一分析其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财政政策:在中国主要手段是财政预算、税收、发债、转移支付等。要关注各项的总量以及方向的倾斜。核心思想如楼上所说。“财政预算政策、税收政策除了通过预算安排的松紧、课税的轻重影响到财政收支的多少,进而影响到整个经济的景气外,更重要的是对某些行业、某些企业带来不同的影响。如果财政预算对能源、交通等行业在支出安排上有所侧重,将促进这些行业的发展,从而有利于这些行业在证券市场上的整体表现。同样,如果国家对某些行业、某些企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诸如减税、提高出口退税率等措施,那么这些行业及其企业就会处于有利的经营环境,其税后利润增加,该行业及其企业的股票价格也会随之上扬。另外,针对证券投资收入的所得税的征收情况则对证券市场具有更直接的影响。一些新兴市场国家为了加快发展证券市场,在一个时期内免征证券交易所得税,这将加速证券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最后,国债的发行对证券市场资金的流向格局也有较大影响,如果一段时间内,国债发行量较大且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将分流股票市场的资金。”
金融政策:主要包括三大政策:即货币政策、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其中货币政策工具又包括法定准备金、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等。
从总体上来讲,市场上比较常讲的是货币政策,包括数量型工具(存款准备金和公开市场操作如央票买卖)和价格型工具(利率)。个人认为货币工具之间的作用是联动的,通常都会有一个主基调,如近来市场上一直存在的政策收紧预期。个人认为把握大势应该是最重要的。具体的那个指标变动了对市场会有什么影响不能定论,毕竟股市做的是预期,这个政策出来了,究竟大家对于下一步政策的预期不好确定。
如果想详细了解的话,建议参考几篇学术论文,文章会从理论角度详细说明各个因素对于市场的影响
希望有所帮助!
④ 财政与金融的心得体会
您可以参考《财政与金融》,当您开始阅读《财政与金融》时,人类已经迈入了21世纪。这是一个变幻难测的世纪,这是一个催人奋进的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更替日新月异。希望、困惑、机遇、挑战,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出现在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生活之中。抓住机遇,寻求发展,迎接挑战,适应变化的制胜法宝就是学习-依靠自己学习、终生学习。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任何建议。
应答时间:2021-02-01,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⑤ 财政和金融有什么区别与相关
金融指的是资金融通,主要涉及银行、证券、保险三个方面,银行主要是贷款、理财,证券主要是货币投资(一年以内证券)或者资本投资(一年以上证券),保险就是财产险和人身险。财政是指政府部分安排资金使用的部门,也负责对企业纳税等事务的监管。金融监管需要有财政部门配合,金融的宏观调控也包括财政手段。
⑥ 财政金融类 与经济金融类有什么区别
财政学和经济学有很大区别,财政学主攻财政政策方向,经济学总体研究人自由全面发展的
⑦ 《财政与金融》论述题:财政与经济的关系
简单地说就两句话:一是经济涵养财政。没有经济基础的支撑,财政就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二是财政作用经济。这里重点要讨论财政对经济的支持、引导、刺激和调节作用。你这个问题的厚度可以写一本专著。哈哈
⑧ 财政与金融的重点
还有后面几章写不下了
财政与金融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 财政概述
一、财政的产生
1)产生的条件: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
经济条件是指社会上存在着可供财政分配的那部分剩余产品。
社会条件是指国家的产生。
2)财政的定义
财政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出现的一种社会关系;财政又是一个经济范畴,它是以国家为主体而形成的一种分配关系,成为一定形态下社会再生产分配环节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财政的定义可以这样表述:财政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集中分配一部分社会产品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形成的分配活动和分配关系。
二、财政的发展
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特点决定着封建制国家财政是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封建制国家职能服务的。
资本主义社会利用财政为垄断组织在国家上的竞争服务,为攫取最大限度的利润服务。
社会主义财政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上,它是国家筹集、供应和管理社会资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有力的工具,它体现着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分配关系。
三、财政的特征
1)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2)财政分配的对象主要是剩余产品
3)财政分配的形式一般采用货币分配形式
4)财政分配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
四、财政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
即通过财政收支改变资源的配置,实现资源结构的合理化,使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得到高效利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它可以调节资源在地区之间的配置;调节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调节全社会资源在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
2)收入分配职能
即指国家财政通过集中性收支调节社会上收入与财富的分配,使之达到公平与公正的分布状态。
它可以调节企业利润水平;调节居民个人收入水平。
3)经济稳定
即通过财政收支及财政政策使经济达到稳定、协调发展的目标。
该职能可以调节社会供求总量的大体平衡;调节社会供求结构上的平衡;通过财政收支,发挥财政“内在稳定器”作用。
第二章 财政收入总论
一、财政收入按收入形式分类
可以分为税收收入、非税收收入。
二、按社会产品价值的构成分类
1)生产劳动中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用C表示
2)劳动者创造的新价值用V表示
三、财政收入的规模分析
财政收入规模是指财政收入的数量界限。
1)财政收入规模的下限指标
是指政府履行各项职能所必须掌握的最低财政收入需要量。
2)财政收入规模的上限指标
该指标要受到三具因素的制约:国民收入问题;剩余产品M总量;M中留给企业自行支配的总量。
四、财政收入规模的计算办法
1)经验数据法
即通过对国内外一定时期的有关数据资料的分析与对比,来确定一个合理的财政收入规模,以此确定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合理比例。
2)要素分析法
即对影响和决定剩余产品价值率和财政集中率的要素进行分析研究,以此确定财政收入规模的合理界限及其占国民收入的适当比例。
第三章 税收
一、税收的概念
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对社会产品所进行的强制的、无偿的分配,以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二、税收的形式特征
1)强制性
是指税收的征收依靠的是国家的政治权力,一般说来,它和生产资料的占有没有直接关系。
2)无偿性
是指国家取得税收收入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
3)固定性
是指在征税前,预先规定课征对象和征收数额之间的数量比例,不经国家批准不能随意改变。
三、税制要素
1)纳税人,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是交纳税款的主体。
2)课税对象,又称征税对象,是征税的根据,即确定根据什么征税,是征税的客体。它规定着征税的范围,是确定税种的主要标志。
3)税率,是应纳税额与课税对象数量之间的比例。
4)附加、加成和减免
附加是地方附加的简称,是地方政府在正税以外,附加征收的一部分税款。
加成是加成征税的简称,是对特定纳税人的一种加税措施。
减税就是减征部分税款;免税是免交全部税款。
5)违章处理
是对违反税法行为的处置,对维护国家税法的强制性和严肃性有重要意义。
四、税收分类
1)按课税对象分类,可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
2)按税收的计税标准分类,可分为从价税和从量税。
3)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分类,可分为价内税和价外税。
4)按税负能否转嫁分类,可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
5)按税收的管理权限分类,可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
五、流转税
1)对象和特点
又称商品课税,是以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类。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以商品交换为前提,课征普遍;
第二,税额与价格关系密切;
第三,除少数税种实行定额税率外,普遍实行比例税率;
第四,计征简单。
2)主要税种
增值税,是以商品价值中的法定增值额为课税对象的一个税种。
消费税,是以某些消费品的销售收入为课税对象的一个税种。
营业税,是以纳税人从事经营活动的营业额(销售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
关税,是国家对进出本国国境或关境的货物和物品征收的一种税种。
六、所得税
1)概念和特点
所得税又称收益课税,是以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类。所得额,是指单位和个人在一定时期内从全社会的国民收入总额中,通过各种方式分配到的那部分份额。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税负不易转嫁;
第二,一般不存在重复征税,税负较公平;
第三,税源普遍,课征有弹性;
第四,计税方法复杂,稽征管理难度大。
2)主要税种
三种:企业所得税、外间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
七、其他课税
资源税是以自然资源为课税对象的税类。
财产税是以纳税人拥有或支配的财产为课税对象的税类。
行为税是指以纳税人的某种特定行为作为课税对象的税类。
第四章 国债
一、国债的概念
国债是国家公债的简称,是国家为维持其存在和满足其履行职能的需要,采取有偿方式,筹集财政资金时形成的国家债务。
二、国债的特征
1)有偿性:是指政府通过发行国债筹集的财政资金,必须作为债务如期偿还。
2)自愿性:是指国债的发行或认购建立在认购者自愿承购的基础上,认购者买与不买,购买多少,完全由认购者自己根据个人或单位情况自主决定,国家并不能指派具体的承购人。
3)灵活性:是指国债发行与否,以及发行多少,一般完全由政府根据国家财政资金的丰裕程度灵活加以确定,不能通过法律形式预先加以规定。
三、国债的功能
1)弥补财政赤字,平衡财政收支
2)筹集建设资金
3)调节国民经济的发展
四、国债制度
1)国债的分类:
按照国债发行的区域,可分为国内债务和国外债务;
按照偿还期限,可分为短期国债、中期国债和长期国债;
按照债券是否流通,可分为可转让国债和不可转让国债;
按照利率情况,可分为固定利率国债、市场利率国债和保值国债;
按照借债的方法,可分为强制国债、爱国国债和自由国债;
按照国债的计量单位,可分为货币国债、实物国债和折实国债;
2)国债制度,包括国债分类、国债的发行、国债的偿还和国债市场。
五、国债的发行
1)国债的发行价格:
平价发行,即发行价格等于证券票面金额。
折价发行,即发行价格低于证券票面标明的价格。
溢价发行,即发行价格高于证券票面标明的价格。
2)国债的发行方式:
公募法:亦称公募拍卖法、公募投标法,即通过在金融市场上公开招标的方式发行国债。
承受法:即由金融机构承购全部国债,然后转身社会销售,未能售出的差额由金融机构自身承担。
出卖法:即政府委托推销机构利用金融市场直接售出国债。
支付发行法:即政府对应支付现金的支出改为债券支付。
强制摊派法:即国家利用政治强权迫使国民购买国债。
六、国债的偿还
1)国债的偿还方式有分期逐步偿还法、抽签轮次偿还法、到期一次偿还法、市场购销偿还法、以新替旧偿还法等等五种。
2)偿债资金来源主要有设立偿债基金、依靠财政结余、通过预算列支、举借新债等等。
第五章 财政支出总论
一、财政支出的主要分类
1)按财政支出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可以分为补偿性支出、消费性支出、积累性支出;
2)按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可分为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
二、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对经济影响的比较
1)对社会的生产和就业的影响不同,对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不同;
2)对政府的效益约束不同;
3)对微观经济组织的预算约束不同;
4)执行财政职能的侧重点不同;
三、财政支出的规模
1)财政支出规模的衡量指标
2)财政支出的增长趋势
在对于这一问题的解释上主要有“政府活动扩张法则”、“公共收入增长导致论”、“经济发展阶段论”以及“非均衡增长模型”。
四、财政支出的原则
1)量入为出的原则:是指在合理组织财政收入的基础上,根据收入安排支出,支出总量不能超过收入总量。
2)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原则:是指政府财政支出结构的安排,必须从全局出发,通盘规划,分别轻重缓急与主次先后,适当照顾各个方面的需要,妥善地分配财力,以保证政府各项职能的实现以及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3)厉行节约、讲求效益的原则:节约是指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节省,即最合理、最有效地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讲求效益是缓解财政收入的有效性与财政支出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矛盾的有效手段。
五、财政支出效益分析的方法
1)“成本—效益”分析法:根据国家所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实现该目标的各种方案,对这些可供选择的方案,用一定的方法计算出各方案的全部预期成本和全部预期效益,通过计算成本—效益的比率,来比较不同项目或方案的效益,选择最优的支出方案,据此支拨和使用财政资金。
2)最低费用选择法:是指对每个备选的财政支出方案进行经济分析时,只计算备选方案的有形成本,而不用货币计算备选方案支出的社会效益,并以成本最低为择优的标准。
3)“公共劳务”收费法:就是通过制定和调整“公共劳务”的价格或收费标准,来改进“公共劳务”的使用状况,使之达到提高财政支出效益的目的。
六、政府采购制度
1)政府采购:又称统一采购和公共采购,是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实体为了开展日常政务活动和为公众提供社会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的需要,在财政的监督下,以法定的方式、方法和程序,从国内外市场上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公共部门购买所需要商品和劳务的行为。
2)政府采购特点:
采购主体的特殊性;
采购对象的多样性;
采购资金的公共性;
采购数量的规模性;
政府采购的政策性;
采购活动的非盈利性;
政府采购的规范性;
政府采购是典型的财政购买性支出;
2)政府采购制度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政府采购制度是指有关政府采购的一系列法规、政策和制度的总称,其基本内容体现在以下的四个方面:政府采购法规、政府采购政策、政府采购程序、政府采购管理等等。
3)政府采购制度的特点:
采购行为法律化、制度化;
采用集中或相对集中的管理体制;
采购过程中遵循竞争、透明和公平原则;
采购方式灵活多样;
具有国际性和开放性;
第六章 购买性支出
一、行政管理支出与国防经费支出
1)行政管理支出的概念与内容
行政管理支出是指财政用于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及外事机构行使其职能所需要的经费支出。我国的行政管理支出包括行政支出、公安支出、国家安全支出、司法检察支出和外交支出。
2)国防经费支出的概念与内容
国防经费支出 是指财政用于国防建设、国防科研事业、军队正规化建设等方面的费用支出。我国的国防经费支出包括国防费、国防科研事业费、民兵建设费以及用于专项工程和其他的支出,其中主要是用于陆、海、空各军兵种的经常费用,国防建设和国防科研费,还包括战争时期的作战费用。
3)行政管理支出和国防经费支出的控制
对于控制行政支出规模,优化行政支出结构来讲,应该:第一,合理调整规划支出范围,严格支出的管理与监督,硬化预算约束力;第二精简机构,控制人员编制,提高行政支出效率;第三,深化与优化行政组织机构,转变行政职能和完善行政体制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改革。
二、文教科学卫生支出
1)文教科学卫生支出的性质与内容
性质:文教科学卫生支出属于社会消费性支出;文教科学卫生支出属于非生产性支出;
内容:按支出的部门划分,可分为文化事业费、教育事业费、科学事业费、卫生事业费、体育事业费、通讯事业费、广播电视事业费等等;按支出的用途划分,可分为人员经费支出、公用经费支出,其中公用经费支出又包括公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业务费。
2)文教科学卫生支出的管理
主要有定员定额管理、预算管理两大类。
三、财政投资性支出
1)政府投资的特点
第一,政府居于宏观调控主体的地位,从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角度来评价和安排自己的投资可以不盈利或低利;第二,政府财力雄厚,而且资金来源多半是无偿的,可以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第三,政府可以从事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一般的投资。
2)财政投融资的基本特征
第一,它是在大力发展商业性投融资渠道的同时构建的新型投融资渠道;第二,财政投融资的目的性很强,范围有严格限制;第三,它并不完全脱离市场,而应以市场参数作为配置资金的重要依据,既可通过财政的投资预算取得资本金,也可通过信用渠道融通资金,既可通过金融机构获取资金,也可通过资本市场筹措资金,部分资金甚至还可以从国外获得。
第七章 转移性支出
一、社会保障支出
1)社会保障的概念与内容
社会保障是国家向丧失劳动能力、推动就业机会以及遇到其他事故而面临经济困难的公民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这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中的一部分和社会优抚。
2)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筹资模式和管理模式
从世界各国的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来看,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由取得工资收入的职工和职工的雇主各交纳一半的社会保障税;二是财政支出中的转移性支出资金。
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方式,大体上有三种:现收现付制、完全基金制、部分基金制。
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模式主要有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分散管理模式、统分结合的管理模式。
二、财政补贴的概念与内容
1)财政补贴的概念
财政补贴是国家为了实行特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目标,将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补助给企业和居民的一种再分配形式。在这种分配形式中,财政补贴的主体是国家;财政补贴的对象是企业和居民;财政补贴的目的是为了贯彻一定的政策,满足某种特定的需要,实现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目标;财政补贴的性质是通过财政资金铁无偿补助而进行的一种社会财富的再分配。
2)财政补贴的内容
按财政补贴的项目和形式分类,可分为价格补贴、企业亏损补贴、外贸补贴、房租补助、职工生活补贴、财政贴息等等;
按财政补贴的环节分类,可分为生产环节的补贴、流通环节的补贴 、分配环节的补贴和消费环节的补贴;
按补贴的经济性质可分为生产补贴、生活补贴;
按补贴的内容可分为现金补贴和实物补贴。
第八章 国家预算和国家预算管理体制
一、国家预算的概念和组成
1)概念
国家预算是国家财政的收支计划,它是以收支一览表的形式表现的、具有法律地位的文件,是国家财政实现计划管理的工具。
2)组成
国家预算的组成是指国家预算体系的组成环节。我国国家预算由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组成。从预算内容的分合关系上来看,国家预算又可分为总预算和单位预算。
二、国家预算的原则
国家预算的原则是指国家确定预算形式和编制预算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国家预算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条:
公开性:是指全部预算收支必须经过人代会(议会)审查批准,并向社会公布,使之置于人民监督之下。
完整性:是指国家预算应包括它的全部财政收支。
统一性:是指国家预算是由中央级预算和地方总预算组成。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都要列入各级预算中;下级预算都要包括在上级预算中;各级预算都要统一在国家预算中。
可靠性:是指预算收支数九寒天的依据必须可靠,计算正确,不能假定,更不能任意编造。
年度性:是指国家预算必须按年度编制,要列清全年的财政收支,不允许将不属于本年度财政收支的内容列入本年度的国家预算之中。
法律性:是指编制的国家预算一旦经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批准之后,就具有法律效力,必须贯彻执行。
三、单式预算、复式预算概念
1)单式预算:是传统的预算编制形式,它是在预算年度内,将全部财政收支统一编在一个总预算内。
2)复式预算:是在预算年度内将全部财政收支按经济性质分别编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预常分为经费预算和资本预算。
四、预算编制、执行和决算
1)预算编制过程中应该注意:
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规定时间编制预算草案;
中央政府经常性预算不列赤字;
各级预算收入的编制,应当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相适应,按照规定必须列入预算的收入,不得隐瞒、少列,也不得将上年的非正常收入作为编制预算收入的依据。
国务院应当及时下达关于编制下一年度预算草案的指示,具体事项由财政部门部署。
各级政府预算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及时向本级各部门批复预算,各部门应当及时向所属各单位批复预算。
2)预算执行,是指组织预算收支任务实现的过程,包括组织预算收入、拨付预算支出资金、动用预算费和周转金以及预算调整等内容。
3)决算是对预算执行的总结和终结。
五、预算外资金的概念和特点
1)预算外资金的概念:预算外资金通常是指国家财政制度规定不纳入国家预算,由地方财政部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及其主管部门自收自支的资金。
2)预算外资金的特点主要有自主性、专用性、分散性和灵活性。
六、国家预算管理体制
1)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概念与实质
国家预算管理体制是在中央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规定预算收支范围和预算管理的职权的一项根本制度。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实质,是处理预算资金分配和管理上的集权与分权、集中与分散的关系问题。
2)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类型
根据财力的集中与分散、财权的集权与分权的程度不同,我国的预算实行过以下四种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预算管理体制;以中央集权为主、适当下放财权的体制;中央对地方实行多种形式的预算包干体制;建立在分税制基础上的分级预算体制。
3)分税制的概念、内容和优点
分税制是分税制预算(财政)管理体制的简称,是在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的基础上,按税种划分各级财政收入的一种预算管理体制。
分税制包括分税、分权、分征、分管等多方面的内容。分税,是指按税种(或税源)将全部税收划分为中央与地方两套税收体系;分权,是指划分各级政府在税收方面的立法权、减免权和征管权;分征,是指分别设置两套税务机构,分别征税;分管,是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管理和使用各自的税款,不得混淆或平调、挤占。
分税制的优点主要有:第一,有利于理顺并规范各级政府间的财政分配关系;第二,有利于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在促进整个财政收入增长的同时,逐步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增强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第三,分税制改变企业隶属关系划分收入的办法,有利于实现政企分开和政府职能的转换,有利于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第四,通过建立统一、规范的中央对地方收入的转移支付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对老、少、边、穷地区的财政支援,逐步缩小地区间的差距。
第九章 财政政策和财政平衡
一、财政政策与财政目标
1)财政政策是为了实现预定的财政目标所采取的调节措施与手段。
2)财政目标是政府希望通过预定的财政措施的实施所能达到和实现的目的。
3)财政目标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财政目标一旦确定,便具有必须实现的约束力;第二个特点是财政目标既可以是一元的,也可以是多元的;第三个特点是在时效上的阶段性。
二、财政政策工具
1)财政措施与财政信用措施:财政措施主要指税收、财政支出;财政信用措施是指政府运用信用原则所采取的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筹集资金,调节社会经济的手段。
2)自动稳定器和相机抉择稳定器
自动的稳定器也称内在的稳定器,指在经济中能够自动地趋向于抵消总需求变化的政策工具与活动。
相机抉择的稳定器,指为了使经济达到预定的总需求水平和就业水平,政府根据不同情况所决定采取财政措施。
三、财政收支平衡的概念
财政收支平衡,简称“财政平衡”,通常是指 年度财政收入与支出在总量上的平衡。要实现财政平衡必须处理好以下两个问题:第一,财政收支平衡必须以财政收支结构的合理化为前提;第二,财政收支平衡必须是真实的平衡。
四、财政赤字对经济的影响
1)对经济的影响:财政赤字对经济的影响主要看财政赤字是在什么条件下具有扩张社会需求的效果。财政赤字是否具有扩张社会需求的作用,主要取决于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是否具有“创造货币”的性质。
2)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主要有财政发行、财政透支、运用上年财政结余(或累计结余)、发行公债等等。
第十章 金融导论
一、金融的构成
1)金融的概念
金融,概括地说,是指货币资金的融通。具体地说,凡是货币和货币资金的借贷、票据的买卖、债券和股票的发行和转让以及外汇的买卖等,都属于金融活动。
2)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
3)信用,是指经济上的一种借贷行为。
二、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
直接融资是指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运用一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的行为,资金供给者是直接贷款人,资金需求者是直接借款人。
间接融资则是指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通过金融中介机构间接实现融资的行为,其中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不是分别作为直接贷款人和直接借款人出现的,它们之间不构成直接的债权债务关系,而是分别与金融中介机构发生信用关系,成为金融中介机构的债权人或债务人。
三、信用形式
1)商业信用,是指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信用形式。
2)银行信用,是指银行以货币形式向企业或个人提供的信用。
3)国家信用,是指政府的借贷活动,其主要形式就是由政府发行债券以筹措资金。
4)消费信用,是企业或金融机构对消费者个人提供的信用,一般直接用于生活消费。
5)民间信用,即在民间个人之间存在的借贷关系。
四、金融工具
1)概念和特征
金融工具是以书面形式发行和流通,借以证明债务人的义务或债权人权利的证书。其一般具有以下特征:偿还性、可转让性、安全性、收益性。
2)种类
商业票据,是在发生商业信用时立下的凭证,记载由商业信用产生的债权债务关系。
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出资者作为投资人入股的证书和索取股息红利的凭证。
债券,是债务人向债权人出具的,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归还本金的债务凭证。
支票,是银行活期存款户向银行开出的,从其账户支付给持票人或指定人的付款命令书。
银行券,是由银行发行的一种票据。
大额存款单,是由银行发行的一种定期存款单。其通常不记名,面额固定,金额较大,并在市场买卖转让。
五、信用的职能
1)资金再分配职能。信用可以将其他方式所不能动员的闲置资金汇集起来,并投向需要资金的方面。这种以偿还为条件动员和再分配资金的职能便是信用的基本职能。
2)提供和创造货币的职能。
六、利率的种类和利率的制定及利率的作用
1)利率的种类:如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市场利率与公定利率,等等。
2)利率的制定:马克思认为,利率会在平均利润率与零之间摆动。在我国确定利率水平时主要考虑以下因素:第一,利率水平要适当;第二,要体现国家政策要求;第三,要理顺存贷款利率关系;第四,要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第五,要考虑市场供求;第六,要参考国际金融市场利率的变动。
3)利率的作用
首先,适当的利率水平有利于促使企业加强经济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其次,利率也是调节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面经济利益的手段;再次,利率是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⑨ 怎样论述财政与金融的结合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08年下半年我国进入了宽松的双政策周期。目的就是扩大内需,保增长——GDP保8.
2008货币政策:
(1)9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央行)今年首次降息,贷款利率减息0.27%,存款利率暂时不变。
这一货币政策宣布了降息周期即将开始,也就是由货币从紧进入了宽松的货币政策。由于没有降低存款利率,故对银行业有所影响——因为减小了银行利差,利润会减少,这几天银行股应该是不乐观的。
但是在逆势中总会有机会获利——债券型基金。债市和利率是一个反向变动的关系,降息预期加大,致使债市进入了牛市。9月很多债基达到了4%以上的月实际收益(按这个月计算年化收益就是4%*12,很高了)。
(2)10月9日央行第二次降息,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
(3)10月30日起,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3.87%调至3.60%,下调0.27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6.93%调至6.66%,下调0.27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
(4)11月27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1.08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整。同时,下调中央银行再贷款、再贴现等利率。
第四次降息幅度相当大,由于贷款利率的下降+企业信用风险加大=银行惜贷。今年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主要以贷款类理财为主,但进入降息周期后,很多理财提前终止(企业提前还款,再用现在较低的贷款利率贷款),也没有新的贷款类理财上市了。
2008财政政策:主要包括减免税、加大政府支出、促进出口等。
(1)10月9日起,国务院决定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之前为5%)。——减税。
(2)11月10日报道,国家拟花4万亿拉内需保经济。——投资
“扩大内需、保增长”是目前最常听到的词语。这未来实施的4万亿主要投资在基础设施上,如铁路。这项政策将会拉动众多行业的经济增长,如钢材业;同时会扩容岗位,减少失业率。虽然这四万亿只是一个拟定的文件,但是他对市场的效应不可小觑。股市基本一路高歌至今(12月10日),当然也有其他的因素。
(3)各种海关出口税的减免,可以上海关网查询。反正也是通过减税来增加出口,反映了宽松财政政策。
⑩ 财政与金融如何影响社会经济活动
◆财政政策包括:社会总产品、国民收入分配政策、预算收支政策、税收政策、财政投资政策、财政补贴政策、国债政策、预算外资金收支政策等;
货币政策包括:控制货币发行、控制和调节对政府的贷款、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选择性信用管制、直接信用管制等七种手段。
2008 年,国内外形势逐步发生变化。国内发生汶川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国际上美国次贷危机加剧,并在9月中旬急剧恶化为百年难遇的国际金融危机。针对形势变化,我国宏观政策相应从“双防”转向“一保一控”再到“灵活审慎”,货币政策则从2008年7月份就及时进行了较大调整。一是调减公开市场对冲力度,相继停发3年期中央银行票据、减少1年期和3个月期中央银行票据发行频率,引导中央银行票据发行利率适当下行,保证流动性供应。二是于9月和10月连续三次下调基准利率,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释放保经济增长和稳定市场预期的信号。三是取消了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四是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灾区重建、“三农”、中小企业等贷款。五是扩大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浮幅度,支持居民首次购买普通自住房和改善型普通住房。
成果:货币政策调控效果逐步显现。货币信贷平稳增长,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金融业稳健运行。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对灾区、“三农”和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逐步加大。2008年前三个季度,受地震灾害影响较重的四川、甘肃两省合计新增贷款2141亿元,同比多增566亿元,比上年全年多增484亿元。农业贷款增加3188亿元,同比多增129亿元。一些金融机构已成立专门的中小企业信贷部门开展试点工作,目前普遍反映试点成效良好,正在逐步推广
当前,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形势变化及时适度调整货币政策操作,确保货币信贷稳定增长及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支持扩大内需,维护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一是根据形势变化及时启动保障经济金融稳健运行的各项应对预案,加强国际协作,应对金融危机的不确定冲击。二是确保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及时向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三是促进货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加大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四是加强窗口指导和政策引导,着力优化信贷结构。五是进一步发挥债券市场融资功能,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六是密切监测国际资本流动,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财政不仅是一部分社会资源的直接分配者,而且也是全社会资源配置的调节者,具体表现在:一是调节社会资源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二是在政府部门内部配置资源;三是对非政府部门资源配置的调控
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实现方式有四种:一是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范围和界限;二是规范工资制度;三是加强税收调节;四是通过转移性支出,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基本的生活和福利水平。
财政调控经济职能的实现方式有四种:一是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分别采取不同的财政政策,实现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平衡。二是通过发挥累进的个人所得税等制度的“内在稳定器”作用,帮助社会来稳定经济活动。三是通过财政投资和补贴等,加快农业、能源等公共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和环境。四是逐步增加治理污染、生态保护以及文教、卫生等方面的支出,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通过对宏观经济运行的监督管理,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决策依据,从而为经济正常运行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二是通过对微观经济运行的监督管理,规范经济秩序。三是通过对国有资产营运的监督管理。四是通过对财政工作自身的监督管理,不断提高财政分配效益和财政管理水平。